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今天會查考以弗所書第5章,我會讀出第1和第2節,而不是整段經文。保羅在這章經文一開始作了既驚人又大膽的陳述。請聽我讀出以弗所書5章1至2節。
1所以,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2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爲我們舍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常常忘記聖經寫成的時候是沒有章節之分的。聖經像其他人手寫作和謄抄的作品一樣是以句子形式寫下來的。它甚至沒有任何段落標記,當然也沒有章節之分。在中世紀,修士和學者出於好意把聖經的經文劃分成章節,使讀者可以快速而方便地查閱想參考的部分,以致你可以學習和談論聖經。
因此,當你來到一個新的篇章,你知道這不是保羅原來的寫法。保羅沒有說:「現在,我們開始讀第5章。」正如我所說,那只是一些出於好意、真誠的基督徒所劃分的。所以,當你看到篇章、經節和段落的劃分,你必須明白那不是神的默示。那是對經文的詮釋而已。它加於經文之上,讓我們知道怎樣把經文拆分,但它只是對經文的詮釋而已。
當你自己研讀聖經時,你必須明白段落和章節的劃分只是建議。你會問:「爲什麼第5章以這句話作爲開始?」答案是:因爲很久以前有人認爲這句話是一個新的想法、新的部分,與我們之前所看的部分不同。我認爲這是錯的。我認爲4章25節至5章14節是有關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一個長長的段落。
讓我再概述一遍並提醒你這段經文的整體概念。在第22至24節,保羅列出基督徒生活方式的美麗和特質。他說「......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爲上的舊人.....」,「......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在第25節和隨後的經文,他開始給我們各種所謂的道德準則。他告訴我們該如何工作和如何溝通。他談到誠實,也談到偷竊,以及工作。他談到人際關係,還有苦毒和饒恕等等。
保羅給我們一套道德倫理體系和行爲準則,但它們全都從第22至24節涌流出來,我們過去用了很多時間研讀這段經文。基督徒生活的獨特之處在於從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涌流出一個對自我的全新理解。你的內心經歷轉變,你的個性也出現重大改變。你從一個新的方向去看自己。除非你穿上新人,否則你無法在外面活出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你從一個新的方向去看自己。
換句話說,只要你按照聖經的教導瞭解自己的身分,只要你的身分和你對自我的理解是根據聖經真理,只要你按照聖經的教導去看自己(例如,今天我們看到我們是神的兒女、祭司、君王和蒙赦免的人),只要你穿上新人,對自我有全新的理解,你就能夠活出這種生活方式,並且說實話。
你能夠饒恕別人,也有清晰的溝通。這就是基督徒生活卓越非凡之處。一方面,你應當說實話。爲什麼?因爲聖經說,你必須說實話。然而,基督徒的道德規範的榮耀之處不只是在於基督徒的道德規範。其榮耀之處在於基督徒不只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而是一個內心被改變的人,所以道德行爲便涌流出來。
以弗所書4章25節至5章14節給我們一套生活守則、行爲規範。因此,我們從聖經讀到,「......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爲我們是互相爲肢體......」生氣卻不要犯罪;要除去你的怒氣。我們爲什麼不可再偷竊,爲什麼必須努力工作,爲什麼要施捨給窮人。我們爲什麼「……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爲什麼「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除掉......」我們爲什麼要彼此饒恕。
不過,當你讀到5章3節,你看到我們爲什麼要遠避淫亂之事,爲什麼要遠避貪婪之事,爲什麼這些事情是不相宜的。爲什麼經文談到「......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爲什麼經文談到拜偶像,並說貪心的就與拜偶像的一樣。我們將會一一談到這些問題。我們爲什麼必須對這些生活方式的議題非常小心,而且我們必須活出基督徒應有的生活方式。
整段經文都是討論基督徒應當如何生活。然而,在這些討論你應該如何生活的議題中卻出現一些呼籲,例如4章30節說:「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 」還有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你們該效法神.....」因爲你們是蒙慈愛的兒女,因爲耶穌基督愛我們,爲我們舍了自己。
你看到基督徒生活是充滿生命力和健全的嗎?保羅說:「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不要撒謊」、「不可姦淫」、「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 」、「幫助窮人」、「要說實話 」,並且要保持「純潔」,他卻在中間突然提出一些我們所謂的神學概念。他說:「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爲我們舍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 「要如此行,因爲神的靈住在你們中間,神的靈是有位格的,祂會擔憂。」
保羅向你表明基督徒該如何生活。基督徒不會說:「我不能生氣,因爲我是不應該生氣的,因爲基督徒不會生氣。我必須說實話。」爲什麼?「因爲撒謊是錯誤的。不說實話是錯誤的。我爲什麼必須保持純潔?因爲好人是純潔的,壞人會犯奸淫。」保羅不是那樣說。
保羅在第22至24節列出一些原則:「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爲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即使當他逐一闡述他所列出的一切行爲規範,他不斷地採用他對自己說話的方式去談論這些題目。他沒有說:「不要說謊,因爲你若撒謊,你便是一個壞人。」
相反,保羅說:「我有神的靈住在我裏面,祂非常敏銳,而且祂的眼目清潔,不看邪僻。祂是我生命中何等榮美和聖潔的客人!我該怎麼待祂?我應當感恩!我該向祂學習,看到祂所看的,而不是要祂看見我所看到的。」保羅想到這一切,結果,他融入誠實之中。他融入寬恕之中。正如清教徒常常說,保羅認識那位住在他裏面神聖和榮耀的客人,被這份屬靈的領悟所融化。
保羅說,你總不要忘記你是神蒙慈愛的兒女。我們下次會談到這方面。如果你像神蒙慈愛的兒女般生活,如果你相信並謹記自己是神的兒女,你便能夠效法神。保羅總是從宏觀到微觀。他總是談到整體概念。他總是不斷調整他對自我的理解,然後落到細節中,並且說:「因此,你不可偷竊。你必須工作。你必須施捨給窮人。」不然,基督信仰只是另一套道德規範,但事實並非如此。
這是我們今天要思考的原則,我把它分成兩部分。保羅在那些行爲規範中間提到這原則,如果你把這原則應用在你的生命中,它會成就各樣偉大的事情。這就像把一個放射性同位素放在你體內,它所放射的光線會令你的腫瘤收縮。經文說:「所以,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這就是我今天想談的。希望你時刻把這原則存在心裏,使它令你的腫瘤收縮。那就是保羅所作的,他在這些行爲規範中間插入這些原則。
第一,效法神。在希臘原文,它的意思是模仿神。什麼是模仿?就是仿效、效法。這是勇敢的舉動,不是嗎?
在美國電影《曼哈頓》中有一幕描述男主角艾薩克和他好友耶爾對唱,耶爾說:「你太自以爲義,你以爲你是誰?是神嗎?」艾薩克說:「我必須仿效某人。」他在說什麼?人必須仿效某人。我從幾個有關兒童發展的課程學到,模仿的能力是人心靈裏引發學習的最強大系統,而且不僅是模仿的能力,還有我們對模仿的需要。
我們必須模仿某人。這節經文指出,作爲一個不斷成長的人,你必須有美好的典範。這是真的!在各層面上都是真的,但他們必須是次等的典範,不但如此,他們必須引導你對準終極的典範,那就是神。
你可以效法神。經文說成爲基督徒最終的意思是效法神。基督徒不是爲了成爲一個善良的人而去行善。基督徒不是嘗試做個善良的人。基督徒總不會說:「不要說謊。」 「爲什麼?」 「因爲只有極壞的人才會撒謊。」你可能這樣對你的孩子說,這是極差的說法,因爲這給孩子們一個錯誤的印象,以爲我們是爲了成爲一個善良的人而去行善。
不。聖經說,你的工作是效法基督、效法神。你的目標是效法神。我們不是爲了成爲一個善良的人而去行善。我們所效法的,就是我們在以弗所書4章23節所看到的,那裏說我們是照着神的形象被造的。經文說:「......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明白什麼是效法是非常重要的。聖經說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我們是爲了把神反映出來而被造的。形像就是對別的事物的反映。一方面,神創造的每一樣東西都反映祂。詩篇19篇1節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當你於百花盛放的時候在公園漫步,它會不會告訴你一些事情?它有沒有反映神的偉大和榮美?確是有的。
如果你看到壯麗的山川河谷,你有沒有對神的智慧和偉大留下深刻印象?確是有的。但是在一個擦亮了的檯面或打了蠟的車蓋上看你自己的形象,跟你在一面鏡子前看自己的形象是有分別的。爲什麼?因爲鏡子的設計是爲了近乎完美地反映你的形象;但有一點例外,我稍後會提及這一點。換句話說,你可以透過某些光滑的對象看到自己扭曲了的形象,但鏡子的設計是爲了按照比例清晰地反映你的形象。
聖經說我們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意思是我們不像山川河谷、公園或動物,神以某種方式創造我們,使我們以獨特的方式清楚地反映神的本性。鏡子反映的必定是它面前的東西。鏡子反映的必定跟它面前的東西相似。鏡子必須模仿。沒有任何對象存在鏡子裏。鏡子必須模仿,它完美地模仿它面前的東西。
順便一提,神學家在這個問題上意見分歧。究竟人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夠以特定方式反映神,而動物、公園和山川河谷卻不能呢?神學家指出一個事實,人是有個性和理性的,也有良知、道德意識和創意,這都是真確的,但不止於此。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不要嘗試過於狹窄地界定神的形象。
事實上,動物較爲受本能所支配。人模擬其他生物較爲受這種模仿機能所支配。兒童很受他們的典範所支配。爲什麼?我們被造是要成爲鏡子。鏡子必須模仿。它必須反映它面前的東西,但鏡子還有另一個特點:鏡子只能反映一些兩個維度的東西。當你照鏡的時候,你說:那是我的完美形象!這既是對又是錯。鏡子只反映兩個維度,就是對象的高度和寬度,還有看似有一點點的深度,但不是真實的,所以它不是完整的反映……
我現在只是舉例說明。請不要跟我談全息攝影技術。我們暫且以鏡子作爲模擬。重點是鏡子只能以兩個維度把我反映出來,沒有三個維度。反映神的形象是什麼意思呢?首先,我們是爲了效法某些東西而被造的。我們是爲了模仿而被造的,我們將會反映放置在我們面前的東西。
從某種意義上,我們會受管轄和控制。我們會成爲放置在我們面前的東西。我們會成爲我們所專注的事物,但我們總不能完全成爲那東西。我們只能以兩個維度把它反映出來。例如,罪的本質是希望成爲神,而不只是成爲神的形象。從某種意義上,罪的本質是希望在三個維度裏成爲神,而不是僅僅兩個維度,希望成爲神,而不只是把神反映出來。神學家說,神的屬性分爲兩類:可傳遞的屬性和不可傳遞的屬性。
我們談論疾病時也使用類似的用語。傳染性疾病是感染得到的;非傳染性疾病是感染不到的。神學家從聖經中找出神的屬性,並把它分成兩類。
神不可傳遞的屬性包括祂的全能,意思是無所不能,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擁有一切的能力。全能不只是意味着神比其他力量更強大,而是指一切的能力都屬於神。這意味着凡具有能力的東西都是從神那裏支取能力。一切能力都是源於祂。
神的另一個屬性是全知。神不僅知道一切事情,而且立刻就知道。神不僅能回想一切事情,而且在任何時候所有知識都在祂面前。祂每一件事情都知道。神另一個不可傳遞的屬性是自存。這意味着神是自給自足、自己存在的。我們說神無始無終。爲什麼?因爲如果祂有一個開端,便有一些東西形成祂的存在。祂是自存的。祂什麼都不需要。
神不能改變,因爲有什麼能改變祂呢?既然神是完美的,祂不可能改變。神無始無終。沒有什麼能使神到了終結,也沒有什麼能使祂有一個開始。因此,神是自給自足的。祂什麼都不需要。神是自存、全能、全知的,也是無所不在的。聖經說我們永遠都不能變成那樣。
神也擁有可傳遞的屬性:包括神的愛、喜樂、智慧、忍耐、憐憫、慈悲、信實、誠信、寬恕、良善和聖潔。我們可以反映神可傳遞的屬性;卻無法反映不可傳遞的屬性。當我們企圖超越神的形象時,我們變得越微小。當我們企圖不只成爲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變得比人還要微小。
在電影《曼哈頓》中,艾薩克令耶爾感到心煩意亂,不只是因爲他模仿神,而是他自以爲義。那是一個好例子。當你企圖求取一些你不應該擁有的屬性,你便是自以爲義了。你不是審判者,也不是全能和自存的。當你把自己當作神,而不是成爲神的形象;當你不但求取神可傳遞的屬性,也企圖求取不可傳遞的屬性,你便跌倒了。
神的形象是你能夠模仿得來的。我們必然反映一些事物。當任何東西放置在我們面前時,我們便完全受它控制,也完全把它反映出來;但是當我們面對神,我們必須願意成爲神的形象。聖經教導我們,基督信仰實際上是一個過程,讓我們藉此成爲神的形象。聖經告訴我們,我們偏離正道,轉向別的東西,所以我們的形象與我們爲敵。我們被造是要成爲鏡子,聖經告訴我們,當我們稱義成爲基督徒的時候,聖靈把我們從其他事物轉向神。
我們一直模仿和麪向其他事物,並尋找其他神明。聖靈使我們轉向神,我們便面對着神。這是基督徒生活的開始。我們的鏡子一團糟。你知道鏡子怎樣造成嗎?你會怎樣造鏡子?你會不會繪畫一面鏡子?你怎樣造一面鏡子?你要磨出一面鏡子來。
所以,稱義的過程使我們轉向神,成聖的過程使我們變成一面更美麗、更清晰、更擦亮、更光滑的鏡子。經歷困難、帶領我們悔改和謙卑下來的過程,都是使我們成聖的過程,它把我們碾磨,使我們可以完全地反映神。你必須效法神,在某意義上說,基督徒生活許多時候都是模仿。
兒童透過模仿成人而成長。小男孩透過假裝自己是男人和觀察男人的行爲而成爲一個男人。小女孩透過假裝自己是女人和觀察女人的行爲而成爲一個女人。孩子透過假裝自己是成人而成爲一個成人。順便一提,這在其他方面也是奏效的。童話故事《美女與野獸》的比喻就是你要把那隻野獸視作一個英俊的王子般去吻他,使他變成英俊的王子。如果你等到野獸變成英俊的王子纔去吻他,他永遠不會變成英俊的王子。你必須把他當作一個英俊的王子般去吻他,他纔會變得英俊。
聖經說,在基督裏成長的過程中,一大部分其實是效法基督,並且說:「我不像基督,但我把自己當作像祂。我會打扮得像祂一樣。」就像一個小男孩穿着得跟他的父親一樣,使自己變成一個男人。同樣,我們應當效法基督。我們應當打扮得像基督。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抱這種看法,你會對基督信仰有更根本和全面的理解。
你不妨早上起來對自己說:「每當我將要作出深思熟慮的行動,當我能夠思考我應該如何響應,我必須問自己:『耶穌會做什麼?』」如果你找一天甚至一個星期嘗試這樣做,你會發現你找不到一本規則手冊告訴你各種各樣你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事情,但你知道怎樣做。成爲基督徒像繪畫一幅肖像,多於遵從一套規則。
許多人以爲成爲基督徒就像拿出一本教人如何組裝計算機的書,其實基督信仰像繪畫一幅肖像或創作樂曲。基督信仰像藝術創作,多於遵從一套規則。除非你明白這一點,否則你不認識基督信仰。你是模仿者。你必須是模仿者。你的心必須專注於某些東西,並且說:「我希望成爲這個模樣。我把自己當作是這樣的。我希望裝扮成這個模樣。」
聖經充滿這方面的教導。哥林多後書3章17節說:「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裏,那裏就得以自由。」我們應當仰望主的榮美,我們便更像祂,榮上加榮。這就是效法神。你被造是要效法神。不管怎樣,看看自己怎樣做。神已經把你轉向祂。祂現在正碾磨你的鏡子。
你理應不斷地說:「如果我是耶穌,我會怎樣做?耶穌會怎樣做?」這是更好的基督徒生活指引。這樣說比以下的話更可取:「把規則給我。把法規給我。把所有關於法規的書給我,我要確保我今天沒有違犯任何規則。」成爲基督徒像繪畫一幅圖畫,多於遵從一套規則。爲什麼你應當效法神?你看到那心理狀況嗎?
你要像蒙慈愛的兒女那樣效法神。保羅要指出幾點。首先,正如兒女必須仿效他們的父母,神的兒女必須效法神。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是照着神的形象被造的。他們被造成爲一面鏡子。同樣,只要你明白自己已得兒子的名份,成爲神家裏的人,你便能夠效法神。這是基督信仰美妙之處。
你知不知道爲什麼效法神是可行的?你知不知道爲什麼我們應該把自己當作是耶穌?你說:「如果我是耶穌,事情會怎麼樣?耶穌會做什麼?」你知不知道爲什麼效法神是可行的?因爲這實際上是神向你所做的事情。這是效法神的美妙之處。你知不知道因信稱義的教義是什麼?聖經說,當你接受基督爲救主,神把耶穌的紀錄全都歸給你,祂待你猶如你是耶穌一樣。
換句話說,神看着你,把你當作耶穌。祂以慈愛待你,像對待耶穌那樣。祂給你榮耀,像祂使耶穌得榮耀那樣。想一想吧。你說:「那太荒謬了!那太可笑了!」不。這是你教養子女的方法。當孩子一歲的時候,你會對他做什麼?他懂得什麼詞語?通常只有幾個詞語,對嗎?你會不會說:「我一歲的孩子只懂得幾個詞語,所以我一定要以他明白的方式對他說話」?你確保自己的話都使用他懂得的詞語。你不會待他像比他年紀大的孩子那樣。
這樣,他永遠不會長大。你會對一個一歲的小孩子做什麼?你會對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孩做什麼?你跟他們交談。「你要糖嗎?」「你想上牀嗎?」你跟六個月大的嬰孩說話。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孩會說什麼? 他說:「是啊,我急不及待了」嗎?不。他會做什麼?他只會咿咿呀呀地說話。你對待他像比他年紀大的孩子那樣。你把他當作比他實際的年紀大。你跟他說話的方式,彷佛他比他實際的年紀大。這是唯一讓他成長的途徑。你把你的孩子當作比他實際的年紀大。
換句話說,神把你當作耶穌。這是稱義的教義。神把你看成美麗的,這樣你會變得美麗。神把你看成可愛的,這樣你會變得可愛。神把你當作耶穌。祂給你所有的榮耀。這就是福音。福音就是神對待那些相信祂的罪人,猶如他們已做了耶穌所做的一切事情,也受了耶穌所受的一切苦難。這就是福音!神把你當作耶穌,所以你也要把自己當作耶穌。
第二,你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保羅說我們是蒙慈愛的兒女,這是什麼意思呢?你必須看自己爲蒙慈愛的兒女,否則你無法過着基督徒的生活。
除非你深信自己是蒙慈愛的兒女,否則你無法活下去。你有親情、有慈愛的父母,你是爲此而被造的。除非你知道這是真實的,你才能夠過着效法神的生活,否則你無法活下去!保羅在這裏暗示的教義,就是基督徒已得兒子的名份,好像被收養一樣。你必須記着,在羅馬時代,收養兒女是一個重要和正式的程序。
一般而言,在羅馬時代,被收養的人是成年人。收養通常是這樣的。當時的人不會像我們那樣收養小孩子。通常當一個人發覺自己後繼無人,又不希望自己的財產被分散,他會找一個他欣賞和喜愛的年輕人,對他說:「我想收養你作我的兒子。」這是常見的做法。如果他收養了那個年輕人,這意味着他死後他所收養的兒子會承繼他的財產。他死後,他所收養的兒子會承繼他的遺產,得到他家族的名號,以及兒子應得的一切權利。
被收養的兒子擁有法律地位,這概念對明白基督徒生活十分重要,這必須是你思想自己以及你與神的關係的基本方式。是的,我是羊,神是牧者。是的,我是葡萄樹,神是種植葡萄樹的人。是的,我在軍隊中,神是軍官。聖經中有數不勝數的比喻,但是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基督教導你如何祈禱,祂是不是說:「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的創造主……」?「我們的牧者……」?我們祈禱該怎樣開始? 「我們在天上的父......」
這是你必須想到自己的最基本的方式。你要從這方式去想想你自己,因爲得神兒女的名份不只是意味着你得蒙赦免。成爲基督徒是什麼意思?是成爲信徒嗎?是的,我們當然信神。是得蒙赦免嗎?是的,我們當然得蒙赦免。沒有赦免便沒有希望了。是重生嗎?是的,你當然重生了。這是何等榮耀,但你重生、蒙赦免是爲了什麼?是爲了成爲神的兒女。
得兒子名份不是隻有消極的含意。許多人從消極方面去想到他們的救恩。「我得蒙赦免。我的罪已被抹去。耶穌爲我受死,祂的血洗掉我的罪。」那真的好極了。我不是批評這些說法。救恩實在奇妙,實在榮耀!沒有救恩便沒有希望,但得兒子名份並不表示過去的事情被抹去了,而是你現在作爲神的兒女擁有一切重大的權利。那些權利是什麼?讓我在結束之前列舉四個權利。
你可以利用這四個權利作爲測試,看看你是否認爲自己是神的兒女。有些人常常這樣說:「你是孤兒,還是兒女?」你可以說:「是的,我接受了基督,我簽了決志卡。我已決志。我是一個正牌的福音派信徒、重生的基督徒。」他們說:「那不是我要問你的,我想知道你活得像個孤兒,還是像兒子?」你可以透過以下的方法找到答案。
在聖經裏,作爲神的兒女有什麼權利呢?得兒女的名份成爲神家裏的人有什麼權利呢?第一個權利是蒙接納。僱員可以遭解僱;但兒女卻不能。你可以解僱你的員工,但不可以解僱你的兒女。父母之愛是堅定不移的。人們常以此開玩笑,說:「他的一張臉只有母親才能夠去愛。」我們以此開玩笑。爲什麼?那是真的!因爲父母的心完全與自己的孩子連在一起,不管孩子是個怎樣的傻瓜。
世上最後一個會放棄你的人是你的父母。這說法不是絕對無誤,但一般情況都是如此。你知道這是不言而喻的。你明白這一點。父母的愛是堅定不移的,這個事實明顯地反映了天父的愛。成爲神的兒女是什麼意思?這是指你已蒙悅納。你不會被解僱。你不被定罪。
你知不知道那測試是什麼?這裏的測試是:你是活在自由之中,還是你不斷起伏不定,視乎你是否覺得自己已達到標準?你的情緒是否因你自覺成功或失敗而每天起伏不定,你是否因此飽受折磨?如果你是這樣,你的行爲像個孤兒。
如果你說:「我又故態復萌了。神也許會放棄我,祂預備打我了。」然後,在另一天,你有這樣的感覺:「神現在也許會應允我的禱告,因爲祂看見我如何生活。」那麼,你活得像個孤兒。你不明白你作爲兒子的身份。你永遠無法像蒙慈愛的兒女那樣去效法神;你沒有想到自己是蒙慈愛的兒女。你沒有這個身份。你沒有活出兒子的樣式。
第二個權利是你可以親近神。讓我們再次想想僱員和兒女的分別。我一直把孤兒和兒女作對比,但對於你們很多人來說,你們與神的關係就如僱員與僱主的關係。但願你坦白承認這一點。僱員可以被解僱;兒女卻不能。這就是蒙悅納。僱員不可能隨時到僱主面前。你與老闆的關係可能非常好,但你不會在凌晨二時走進他的房間,要求一杯水。爲什麼不能夠?你不可能隨時到僱主面前。
你的老闆會說:「你以爲你是誰?雖然我們的關係很好,但你不可這樣走進來,我正穿着內衣啊。」你本能地知道你沒有權利那樣進去,很多人對神的感覺也是這樣。十九世紀有一個名叫比利.佈雷(Billy Bray)的拳擊手。他曾是一個硬漢,後來歸信耶穌,併成爲傳道者。他是英國著名的巡迴傳道者。
比利.佈雷很有口才。當有人與他談論一些問題時,他會說:「我必須跟父親談一談這事情。」他說的是神。通常我們會說天父,但他說:「我必須跟父親談一談這事情。」我察覺到在我周圍有些人運用祈禱的方式,是我做不到的。他們清楚知道神的興趣,是我不知道的。只要你知道這一點,你就是一位禱告勇士;只要你不斷進到神面前,你便過着神蒙慈愛的兒女的生活。
第三個權利是蒙神保護。許多人都知道,父母很難不去保護和引導自己的兒女。許多人都知道,即使你們是成年人,你們的父母也很難對你們放手,因爲父母渴望保護自己的兒女,直至最後一口氣,父母也是如此。雖然世上也有很多可怕的父母,但除此之外,一般的父母,甚至是平庸的父母,都與自己的兒女緊緊地連在一起,當他們的兒女幸福,他們才感到幸福。父母不忍看到自己的兒女受苦,也無法不爲兒女擔心。父母不能對兒女放手,至少在情感上無法放手。
神也是一樣。羅馬書8章28節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希伯來書第12章說,你正在忍受的患難,是神在管教你。那是管教,就如父親管教自己的兒女。這裏是一個測試:如果你認爲你的人生就如一個白癡所說的故事,充滿了喧譁與狂怒,卻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覺得你的人生莫名其妙,如果你覺得一切事情都出錯了,而且神已經忘記你,那麼你不相信自己是神的兒女。你不是過着像神的兒女的生活,因爲你活得像個孤兒或一個以爲自己已被解僱的僱員。
父母不能對他們的兒女放手。父母不能不去保護兒女。父母不能不去引導兒女。真正的父母會保護兒女。如果你認爲人生好像一間鬼屋......你會說:「我下一刻會怎樣?」或是你說:「我知道雖然我不明白,但我的人生境況都是一位充滿慈愛的天父所安排的,就如我小時候不明白父母所做的事情,但我事後看見那些事情對我都是好的。」
你是過着孤兒的生活,還是過着神的兒女的生活,就視乎你能否在看似莫名其妙的人生中面對所有事情,仍然信靠神。你能否說:「萬事都互相效力;我知道這是神所命定的,天父在這事上必定有祂的旨意。我知道藉着天父的命定,在祂安排的時間裏,我在這裏得到祂的眷顧」?你有沒有對自己的人生境況存着這種態度?若沒有,難怪你這麼害怕了。你過着孤兒的生活。
第四個權利是繼承產業。這個世界將是你的。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窮人,或者正如一些人所說,如果你過着的生活是永無休止的責任,常感到糟透了,常感到對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並且常有這樣的感覺:「我欠每一個人那麼多,我在沉重的債務和責任的壓力下。」那麼,你不是過着神的兒女的生活。兒女是繼承人,你已繼承了一切。
你擁有什麼權利?你得蒙接納。你不是過着被定罪和充滿罪疚的生活。你可以與神親近。你並不孤單,你可以隨時在禱告中到神那裏去。你蒙神保護。你並不害怕,你知道神爲着你的好處,使萬事都互相效力。你可以繼承產業。你不是在責任的重壓之下,而是很富有,你懷着安靜和自信去過着有錢人的生活。約翰福音1章12節說:「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 成爲神的兒女意味着你擁有權柄。你看看自己,並記住這一點:除非你看見自己是蒙慈愛的兒女,否則你不能效法神,也不能活出這崇高的生命。你是這樣嗎??你對自己的看法是否基於你知道自己是神的兒女。
最後,浪子的比喻是描述世人與天父的關係的一個精妙比喻。你知不知道你爲什麼可以成爲神的兒女、得神兒女的身份?請聽。這是最後的一個例證,而且非常重要。浪子的比喻中有小兒子和大兒子。小兒子在父親還未去世時便要求父親把他那部分的產業給他。這是十分不尋常的,但也有可能發生。
小兒子說:「爸爸,你死後,哥哥會得到這麼多的產業,而我也會得到這麼多。我想現在便得到我那部分的產業。賣去你一部分的土地,或從銀行提取你的資產,把那些款項給我,我現在就想得到那筆錢。」試想一想。父親把那筆錢給了他的小兒子。小兒子便離家而去,任意放蕩,耗盡了一切所有的,然後一無所有的回到家裏。
那位父親做什麼?他像每個父親一樣接納自己的兒女,讓兒女進到家裏。父親會保護兒女,父親若是富有,會把他的財產給予他的兒女。小兒子正在回家的路上,想向父親承認自己的罪。父親甚至不讓他這樣做。父親遠遠看見他的兒子走來,他便穿過田野向他的兒子走去。他撲過去摟着他的兒子。他親吻他的兒子。他的兒子說:「等一等!讓我先認罪,我得罪了天,我在你面前一點也不配。」父親說:「住口。」
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喫喝快樂;因爲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這就是父愛。這份愛不是取決於兒子有多完美;而是取決於父親的完美,這份愛彰顯父親的完美。你必須記着:當小兒子回來的時候,大兒子很生氣。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既然小兒子已經揮霍了他一切的財富,現在父親給予小兒子的每一樣東西,是屬於誰的呢?是大兒子的。每一件袍子、每一隻戒指,都是屬於大兒子的。他說:「每一件袍子都是我的。每一隻戒指都是我的,每一頭肥牛犢都是我的。我一直辛勤地工作,但我得到什麼謝意呢?」當耶穌斥責法利賽人的時候,耶穌把兄長這個角色放在比喻裏。如果你查考一下上下文,你就知道耶穌實際上是說:「我是那位真正的兄長。」
一個真正的兄長會做什麼?真正的兄長會走出去,尋找在豬圈裏的弟弟,並拉他起來,帶他回家,說:「弟弟,這是我的袍子。這是我的戒指。這是我的肥牛犢。這一切我都已付上代價,我白白地把它們送給你。進來與你的父親同享喜樂。讓我們喫喝快樂吧。」耶穌是真正的兄長。你知不知道你爲什麼能以神爲父呢?
因爲耶穌以你爲弟弟。耶穌待你如弟弟一樣。耶穌把祂的財富用在你身上。由於耶穌以你爲弟弟,現在神是你的父親,不是惡巫,也不是你的創造者。你被造是要享受親情。你會否不再爲着你家人的卑鄙行爲而那麼心煩意亂?人間沒有哪個家庭可以滿足一切需要。天家是你必須擁有的家庭。其他所有的典範都是次等的。耶穌基督以你爲弟弟,所以創造萬物的神能作你的父親。回到天父的家裏吧。
對天父說:「父親,我犯了罪。」到祂那裏,說:「我需要天父的愛。」你便會得到天父的愛,因爲你已得到你真正的兄長的愛。耶穌的袍子披在你身上。耶穌的戒指戴在你的指頭上,耶穌說:「我急不及待一同喫喝快樂。」你是爲了這個家庭的愛而被造的。像一個蒙慈愛的兒女般生活吧。你若這樣思想自己的身分,你就能夠效法神,活出崇高的生命。讓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穿上新人,並裝扮成新人,裝扮成基督。我們不用裝扮成禰的兒女,因爲我們確是禰的兒女。聖經說:「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爲神的兒女......」
求禰幫助我們這樣思想自己的身分、這樣去生活。求禰幫助我們運用作爲兒子的權利。求禰幫助我們耶穌已經以我們爲弟弟,並且付上代價,把我們從豬圈帶回來,進到天父的懷裏。
主啊,求禰幫助我們這樣去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說誠實話、慷慨待人,並且過着純潔的生活。天父啊,我們是爲了這份愛而被造的。讓我們領受這份愛,靠這份愛去過活。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