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請翻開以弗所書4章25至32節,聽我讀出經文。我知道你近來在每個節目中都聽到這段經文,但這經文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25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爲我們是互相爲肢體。26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27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28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做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29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30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31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32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
這是神的話語。
我想我們真的要進入下一個主題,就是溝通。我們完成了有關苦毒的主題,但當我越思考我們在上個節目所探討的主題(苦毒、怨恨、饒恕),我越察覺到實在有很多事情要說。
其實我們今天的主題應該是「生氣——第三部分」。我們要查考的這段經文,實際上與我們在上個節目查考的一樣。經文說:「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
我們在上個節目談到苦毒時,也提過這方面。讓我們重溫一下,然後談談如何處理苦毒的問題。我們談到一般的情況。我知道仍有很多事情需要細說,所以讓我現在把它們一一說出來。苦毒是追究他人的罪而產生的心理狀態。追究他人的責任,意思是我不能把你當作沒有犯罪般看待。在我們的行爲和關係改變了。
當電力公司追究某人未付的賬單時,它切斷對那人的電力供應。追究的意思是「因爲你對我所做的事,我們的關係不能像以前一樣。」換句話說,苦毒的特徵是重提自己的冤屈。我們必須察覺一些重要的區別。你不僅可以名正言順地向某人生氣,你也可以保持那怒氣。事實上,我甚至可以說,在許多情況下不生氣是錯誤的。
聖經說:「生氣……」你雖然生氣,但你必須饒恕。在許多情況下,生氣和心存苦毒,或是沒有生氣和無底線的饒恕,都是錯誤的。在許多情況下,唯一正確、公正和聖潔的待人態度,就是生氣和饒恕。這並不容易做到。什麼是苦毒?苦毒不僅意味着生氣。你可以生氣。你必須生氣。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神常常生氣,然而祂對我們沒有惡意。
聖經中有這樣的話:「〔神〕又是天天向惡人發怒的神。」羅馬書1章18節說:「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然而,聖經也告訴我們,神不喜悅罪人死亡,也不願看見世人滅亡。 你說:「怎會這樣?」因爲神是聖潔的,我們卻不是。因此,我們不能弄明白。神會生氣,因爲祂是公義的,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神看見邪惡的事便引發怒氣。你若看見邪惡的事、錯誤的事、不公正和不公平的事、對人有害的事、敗壞的事,卻不生氣,這顯示你缺乏公義和聖潔。
因此,神必須生氣。另一方面,神對你沒有惡意。祂不願你死亡,也不想看見任何人受傷害。祂審判人的時候沒有絲毫歡欣。祂不願罪人死亡。我總不會忘記,教會的長老曾指派我寫一封信勸誡一個拋棄配偶、虐待家人,並且因吸毒而債務纏身的人。我們需要一些時間才弄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那個人離開家園、遠走高飛。我們知道他在哪裏。我奉長老們之命草擬一封勸誡信給那個人,作爲教會執行紀律的一種形式。我發現以西結書第18章有一段經文發人深省。神實在是說:「全地啊,請聽主的話:你們何必死亡?你們何必犯罪而死亡?迴轉而存活豈不是更好嗎?我不願看見你們死亡。你們何必選擇這樣?罪是意志所作出的自殺行爲。」這是神在以西結書第18章所說的話。
我記得寫過這封信。讓我引述我在信中所說的話:「約翰,你何必死亡?」這實在很有趣。這封信對他的影響很大,不是因爲這封信是我寫的,而是因爲以西結書的話。我認爲也是因爲長老們禱告的權柄。約翰回到教會。他深被這封信打動。這就是神。神在生氣。神沒有說:「嗯,你知道,我不願看見你滅亡,所以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始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終歸是人。」
換句話說,神完全沒有這樣說。我們卻抱着這種想法:要麼生氣並且心存苦毒,要麼饒恕別人並且不讓事情打擾你。別生氣。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饒恕而不生氣、饒恕而漠不關心,或生氣而心存苦毒,但我們不能既生氣又饒恕。聖經不僅告訴我們,神常常就是這樣,但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生氣……」,並且「一切苦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你怎樣可以做得到?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無法做到,是因爲我們不聖潔,但你明白只有這樣纔行得通。至少,我希望任何一個對這一點有少許瞭解的人都會說:「當然,我們應該這樣做,但我們怎樣做得到?」首先,讓我們看看神,因爲聖潔是從神而來。只有神才能夠這樣。難道你看不見基督信仰是何等獨特嗎?難道你看不見基督信仰是何等細緻和微妙嗎?對於人的心理健康,基督信仰比心理學更勝一籌。
神吩咐我們除掉苦毒,所以苦毒不只是怒氣而已。很多人以爲:「如果我生氣,我必定是心存苦毒。」不是的。苦毒是什麼?苦毒就是不斷重提自己的冤屈,好像回放影碟一樣。我們通常在三個地方重提那事,好像一次又一次把影碟拿出來回放一樣。基本上,你在三個不同的畫面播放。
首先,如果那個得罪你的人有空,你便常在他面前提起那件事(尤其是那些與你同住的人或你的家人)。當那人下次又做了一些事情時,你說:「這就像你那次對我做的一樣。」你重提那事。你重提自己的冤屈。此外,你向其他人提起那件事。你毀謗那得罪你的人。你坐下來,說:「請爲我代禱,讓我告訴你那個卑鄙的傢伙對我做了什麼。我只是希望你能爲他祈禱,也爲我祈禱。讓我詳細把他所做的一切告訴你。」你向其他人重提那事。
心存苦毒的人主要在另一個地方重提自己的冤屈。你不但向那得罪你的人和其他人重提那事,也向自己不斷重提。另一個說法就是聖經所謂的論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用詞,我們必須理解它的意思,哥林多前書2章15節說:「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然而,馬太福音7章1節也告訴我們:「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你說:「這令人感到困惑!」
其實不是這樣,因爲「論斷」這個詞的用法明顯是模棱兩可,而非意義明確。它的用法是模棱兩可的。在某種情況下,「論斷」意味着評估。一個屬靈的人能分辨和作出評價。因此,在某些情況下,你必須生氣。你不應該停止生氣,因爲如果你是屬靈的人,你必分辨出罪惡和不公正的事。另一方面,當耶穌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祂是指你不要當法官,意思是不要作出裁決。
當你作出裁決時,你已把那人摒棄了。讓我以另一個方式來說明。很多人說:「我會饒恕他,但我總不會忘記。」根據聖經的教導,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這是互相矛盾的,因爲說「我會饒恕,但我不會忘記」這句話是不可能的。當神說:「我饒恕你。」祂是說:「我不再記念你的罪。」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曾聽見人說:「既饒恕又忘記?這是什麼意思?我永遠忘不了他做過的事情。」
當然,神不再記念你的罪,全知的神是不可能這樣的,祂從起初就知道終結,顯然這不可能是指神已經刪去祂的記憶,像刪除計算機中的檔案一樣,說:「他們在1960年6月30日做了什麼?我再也記不起了。」神沒有這樣做。「記念」這個詞在聖經中的意思是採取行動。
聖經說神記念祂對亞伯拉罕、艾薩克和雅各布的應許,並且成就了祂的應許,這並不意味着神在四百年後突然想起這事,而是指神的行動以此爲基礎。當神說:「我不再記念你的罪了。」祂說的是:「我不會把那事情當作已發生般向你作出行動。當然,我記得那件事情,但我不會像一般情況下因發生了這件事情向你採取行動。」
讓我以另一種方式來說明。有人說:「我已饒恕,但我還未忘記。」他們的意思是:「我正在審判那些人,但我不會是行刑的人。」法官作出宣判。法官定下刑罰,或對那人施加痛楚或處罰。行刑的人執行法官的判決。現今,在許多情況下,我們既是法官又是行刑的人。我們積極地決意使那人受到傷害。我們不斷向自己重提那些冤屈,並且決意使那人受到傷害。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企圖傷害他們。我們可能向他們大聲叫喊。我們可能向他們尖叫。我們可能企圖使他們失去工作。大多數基督徒至少察覺到,「我是不準那樣做的。」大多數基督徒察覺到,如果你生氣,向某人心存苦毒,你不能扮演行刑者的角色,所以你退下來,嘗試想想你已盡上你的責任,你說:「好吧,我已饒恕,但我不會忘記。」它的意思是:「我不會成爲行刑的人,但我還是法官。我定意要他們受刑。我定意要他們受苦。我希望看到他們衰敗。我希望看到他們很快就被拉下來。」
換句話說,你積極地決意這樣做,每天都在心裏作出宣判,並希望有人向那些人施予懲罰。你希望有人來作那個行刑的人。你已放棄做那個行刑的人,但你不會放棄當法官。你積極地決意這樣做。你可能沒有真正試圖懲罰他們,但在很多情況下,你至少以溫和的方式這樣做,因爲你撤回了你的親切之情。
雖然你沒有積極地試圖傷害他們,但在某意義上,你堅持他們要爲他們所做的事負上責任。這意味着你正在迴避,你對待他們的方式並不像對待其他人那樣有禮、體貼和關心。心存苦毒是什麼意思?就是充當法官,積極地決意使那人受傷害。
你可以在電影中看到這樣的事。在電影開頭的部分,一個好的電影製作人會教你討厭那個反派,到了最後,當那傢伙從高樓跌落地上,完全被摧毀,每個人都很高興。你很興奮,也很歡喜,因爲你知道自己在整出電影裏一直在審判他。他是電影中的一個角色,所以你不能對他執行判決,但你決意這樣做。你急不及待想要看見他跌得粉身碎骨,因爲他實在太卑鄙了。你一直在審判他,當他跌得粉身碎骨,你很高興。你感到快慰,因爲你一直都積極地決意使他受到傷害。這就是苦毒了。
你要如何處理苦毒的問題?生氣是一回事,想看到別人跌得粉身碎骨是另一回事。你是一個罪人,神感到生氣。如果你悖逆神,神感到生氣。神的怒氣無時無刻向你顯出來,但祂不願有一個罪人死亡。祂沒有惡意。祂不想你滅亡。聖經說神做盡一切使你脫離陷阱。
神的兒子爲你受死,然後神差派聖靈進入你心裏。神一直在生氣,直至你相信祂的那一刻。聖經說,你在神的震怒之下,當你相信神,你便不再在祂的震怒之下。你脫離神的怒氣,因爲耶穌已爲你受死,祂親身承擔了你的刑罰,所以在你還未相信神的那一刻之前,你一直在神的怒氣之下。
可是,你一直以來都知道神在做什麼,不是嗎?從你年幼的時候,神一直呼召你。祂一直使你軟化下來。祂一直差派使者到你那裏去,當中很多個都被你擊打,就像以色列人殺死奉派來的先知一樣,最後,當人子來到,他們也殺了祂。這裏提出的重點是,雖然神一直以來對你生氣,但祂沒有做任何事,只是爲你的好處着想。
我們如何除掉苦毒?我們該怎樣做?我們怎麼可以做得到?這不是自然產生的。事實上,有些人可能覺得除掉苦毒是不可能的,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上,有些人可能認爲這是令人厭惡的,也是不可能的。你可能認爲除掉苦毒甚至也不是什麼好事。曾有人告訴我,饒恕那些做了極大錯事的人這個想法是令人震驚的。
曾有人說:「嗯,你說來容易。如果你是波蘭人或猶太人,有人告訴你要饒恕納粹時期的祕密警察,你的感覺會如何?」他們看着我,好像我理應說:「當然,在那些情況下……」當然,我不是波蘭人,也不是猶太人,我或是我的同胞也沒有受過那種不公平的對待,但我知道聖經說什麼,就是:你必須以善勝惡。
「勝」這個字在羅馬書第12章出現。它沒有在這段經文出現,但是在這裏暗示了。羅馬書12章21節說,不要以惡勝惡。「你不可爲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勝」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它是一個進攻性的用語。它是一個軍事用語,意思是在戰場上擊敗和摧毀敵人。經文沒有說:「基督徒啊,如果有人傷害你,你要饒恕他,只要噤不出聲,勉強地堅持下去,只要盡你所能去忍住不狠狠地揍他一頓,你要做個消極和懦弱的人。」
聖經說不是這樣。作爲基督徒,你對罪惡合宜的響應是以善勝惡。「勝」這個字的意思是把它擊敗,以善把它拆毀。顯然,如果你以苦毒作爲響應,你已經輸了。你是否砸他的頭不要緊,因爲他已砸破了你的靈魂。你如何除掉苦毒?有外在的一面和內在的一面。
首先,饒恕是在它感受得到之前已經給予了。彼此饒恕是一個命令。這並不意味着盛怒可能是不合理的。不生氣可能是錯的。它的意思是,首先,你決定承受那債務,不期望或尋求償還。這是意志的問題。這並不意味着此時你必須克服你的怒氣,或渴望看見那人受傷害的想法。起初,你渴望看見那人受傷害。那就是苦毒。
神生氣的時候沒有存着苦毒。祂對罪惡生氣。祂生氣,但祂的怒氣不會使祂想看到我們被拆毀。在上個節目,我們提到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所說(Martin Luther King Jr)非暴力的其中一個原則。非暴力是針對問題而非針對人。這顯然就是神所懷的那一種怒氣。神說:「我看見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是可怕的罪惡,是作這惡事的人心裏的罪,它不但踐踏我,也蹂躪這個人的生命。爲着這個人的好處,我把罪除抹。」
這是聖潔的怒氣。這就是詩篇139篇22節所說:「我切切地恨惡他們。」我們對此的認識不太多,但我們必須產生果效,努力去達成,這裏便是你的起點。首先,你說:「即使我仍然希望看見那人受到傷害,但我會制止自己不再積極地決意這樣。」這意味着你承諾不要常常提起那事。苦毒的本質就是向得罪的人、其他人和自己重提那事,就像同樣的畫面一次又一次回放。
這是意志的問題。你可以控制得到的。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感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抵抗任何試探都是一樣的。舉例說,如果你在性幻想中苦苦掙扎,你不智地沉溺於性幻想中,當你看到某類剛巧與你的性幻想對象相似的人,你無法改變心中隨即出現的感覺。
你看到某類人,無論是那人的照片,或在街上看見擁有那類體型的人,你無法立刻制止,也無法避免所產生的感覺,以及在你心裏出現的思想,但接着你如何處理那種思想是完全在你的控制之下。你可以把你的心思轉到別的事情上,也可以由得那種思想停留下來多幾秒鐘、幾分鐘。
處理怒氣也是一樣。對於感覺,你可以控制的不多,但你不必回放那些影碟。你不必這樣做。你可以決意不這樣做,你說「雖然我感覺不到要饒恕,但我仍饒恕人」,這就是你要做的其中一件事情。你若是對人寬恕,最終你會感受到。如果你要感覺得到才寬恕人,你永遠都不會感覺得到。你開始饒恕人,這意味着你決意承受那債務,而不期望私下得到償還。
饒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可以說,饒恕對神來說肯定是唯一難以面對的障礙。我必須存着敬畏的心說這話,也要小心地說,因爲我在這一點上也許會犯神學上的錯誤。饒恕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困難的。饒恕是指不追究某人的欠債,對不對?
當你豁免一筆債務時,那筆債務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債務只可以轉嫁。只有一個方法可以豁免一筆債務,就是把它轉嫁。舉例說,如果你在我的家裏打翻我的燈,把它毀壞了,我說:「我原諒你」,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我已經把債務轉到我的賬上,我承受那損失。我將會花費很多錢去修理那盞燈。我原諒你意味着我承受那損失。」
那損失沒有消失得無影無蹤。當你豁免一筆債務時,它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必須有人承擔那筆債。因此,債務只可以轉嫁。它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當問題涉及金錢損失時,你會較容易明白,但當問題涉及人際關係和個人的過犯又怎樣?情況也是一樣。當你饒恕某人,你是下決心說:「我不會要求那人償還,相反,我會自己承擔。我會承擔那債務。我會承受那損失。」
你承諾不再重提那件事。這是很難做到的,卻是可行的。你不再充當法官。你不再決意要那人受到懲罰,或實際施加懲罰。你說:「我怎能停止這樣做呢?」你無法制止那種感覺,但你肯定可以停止那種行爲,就是不再重提那事。你可以作這樣的決定。羅馬書12章19節說:「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不要充當法官。其中的理由是:首先,你根本不知道在那人的生命或心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當你心存苦毒的時候,你以爲自己知道那人該得什麼報應。如果你一直對某人生氣極了,有時候,你察覺不到你對他們的怒氣已達到某個程度。你心裏有一個小小的天平,去判斷你要使人怎樣負上責任。你生氣分爲不同的程度,你對某些人有點生氣,對另一些人生氣極了。
如果你一直以來對一個人生氣極了,並且發現他所受的痛苦遠遠超過你一直希望他承受的,你便會失去再向他含怒的能力。如果有人在你的工作上做了一些卑鄙的事,你說:「那個人使我一直找不到工作,令我因而欠下一大筆債。」如果你突然發現那人也失業了,淪落街頭,你會怎樣?有一天,你看見他在街上游蕩,四處搜尋廢物箱,你不禁喊道:「啊,我的天呀!」現在,那人受苦的程度遠超你希望他承受的。
試圖充當法官是不好的。法官需要確切地知道一個人該得什麼報應,而唯一可以知道的途徑就是知道那人心裏想什麼、正面對什麼壓力、一直過着什麼生活。你沒有條件成爲法官,因爲你無法知道這一切。其次,你沒有條件成爲法官,因爲你不是完美的,你也是一個罪犯。前罪犯不能當法官。他們無法取得律師資格,當然也不能當法官。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聖經說你必須勸服自己,不再充當法官。你該受審判。如果神決意把你所有的債務展示出來,你就陷於許多麻煩之中。不僅如此,你無資格作出審判,因爲你不知道那人該得什麼報應。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你作出一個承諾。它是一個有關外在行爲的承諾,即使你正在談論的是思想。你說:我不會再充當法官了。
有一位作家這麼說:「真正重要的是靈魂裏面中央部分的那些小小的痕跡或纏繞 ,從長遠來看,它們會把靈魂變成天堂或地獄的產物……在必要時我們可能會施予懲罰,但我們不可喜愛這樣。換句話說,在我們裏面的一些東西,諸如憤恨的感覺,以及渴望報復等感覺,都必須消滅。我不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作出這個決定,使他永遠不再有這種感覺。事情不是這樣的。我的意思是,不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甚至一生一世,每當這種感覺萌芽的時候,我們都必須制止它。這是艱苦的工作,但不是沒有可能的。」
其次,你要在心裏穿上新人。不要忘記這一點。我在過去幾個節目都提到這一點,但現在只會概述一下。基督教的道德規範與其他道德規範是完全不同的。許多道德體系會說:「不可說謊」、「不可偷盜」和「要饒恕」,就像保羅在以弗所書第4章所指示我們的,可是,如果你沒有在心裏穿上新人,你無法饒恕人。那如何穿上那新人呢,就是要靠着不斷提醒我們原來的身份。
舉例說,有一個人試圖奉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說:「要寬恕。」有一個人試圖遵照可蘭經而行。可蘭經說:「要仁慈,因爲阿拉是仁慈的。」基督徒說:「爲什麼儒家思想說你應該寬恕?」一般來說,儒家思想說寬恕是順應天理,所以是對的。伊斯蘭教徒會說,因爲阿拉是仁慈的。
但基督徒說:「我必須饒恕他人:因爲我看到神在我身上所做的事。神從前對我生氣,可是,祂從不懷着惡意,祂差派祂的兒子到來世上。主耶穌把我的心轉向祂,多年來我卻一次又一次離棄祂。祂不斷多方激勵我,但我反抗;神繼續耐心等待,最後祂使我茅塞頓開。現在我成了基督徒,但神甚至用了許多年來教導我怎樣遵行最基本的基督徒戒律。
對於神想我做的每件事情,我要十次才弄清楚祂在說什麼。每次祂指示我要如何運用恩賜,我要一百次才弄清楚。神領我到祂那裏去。我一直以來的每一個好主意,都是祂給我的。祂又給我能力去達成。在末後的日子,祂會向我們顯現,爲我所作的給我獎賞。看看我是誰!我成爲神家裏的人。我已完全得蒙赦免。神對我的怒氣已全都落入耶穌基督的心裏。我是神的兒女!」
基督徒穿上新人。這意味着基督徒正嘗試活出他新的身份,有點像穿上新的衣服一樣。英國著名神學家和作家魯益師(C.S. Lewis)說,你在心裏裝扮成一個基督徒,直至你開始察覺到你是個怎樣的人。你已得兒子的名分。你已蒙赦免。你越是想到這一點,你的怒氣越被融化。有一個外在的行爲是你必須做的。你說:「雖然我感覺不到要饒恕,但我仍饒恕人。」那內在的態度不斷地說:「神在基督裏饒恕了我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就是爲什麼我在上個節目請你讀馬太福音第18章,那裏談到一個僕人欠了王一千萬銀子,王免去他的債,但那個僕人不肯免去另一個比他所欠之金額少得多的人,王便召了那個僕人來,對他說:「我把你所欠的一千萬銀子免了,但你卻不免去同伴所欠的十兩銀子?」你讀這段經文,然後說:「看看神對我的寬恕,看看祂爲我所做的事。」唯有這樣你纔看到自己的生命可以慢慢改變。
另一方面,你必須有外在的行爲;也必須在內在的改變。兩者一同發生。一顆不肯饒恕的心是一顆不蒙饒恕的心。每個人在短期內都會經歷掙扎,但如果你長久以來都不能饒恕別人,這意味着你的心或者從未明白得蒙饒恕是什麼意思。如果你不能饒恕某些人,這意味着你從未認識耶穌基督的赦免,從來不知道得蒙赦免的喜樂和榮耀,否則你就是暫時忘記了得蒙赦免的喜樂和榮耀。
路加福音7章36至50節記載耶穌到法利賽人西門家裏坐席,有一個女人闖進那裏。她拿着盛香膏的玉瓶走進來,挨着耶穌的腳哭,眼淚溼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然後把香膏抹在耶穌的腳上。
西門心裏想:「如果耶穌真是一位先知,祂會知道這個女人是誰,祂就不會與這個女人有任何瓜葛。」耶穌轉向西門,說:「西門。」每當耶穌轉過來,對你說:「讓我告訴你一個故事」,這是非常危險的。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因爲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愛他呢?」
西門說:「顯然是那個獲豁免了五十兩銀子的人。」耶穌說:「西門,當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溼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西門,當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地用嘴親我的腳。西門,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西門,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爲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當然這是一個猛烈的抨擊,因爲耶穌正在說的是:「西門,你和這個女人都是欠債的人。」
你必須記着,西門和那個女人都是在比喻裏。他們都是欠債的人。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這個女人從前過着放蕩的生活,耶穌沒有把這個事實淡化。耶穌說:「是啊,五十兩銀子,她欠的債比西門所欠的多得很。」你必須記着,如果你不能償還你的債,你所欠的是多是少也不重要。你都要被關進監獄裏。
這有點像一隻蜘蛛咬了你的腿一口,你因而死了,人們把你的屍體安置在地上;或是有一隻獅子抓傷你的臉,你死了,人們把你的屍體安置在地上。在第一個情況,你死的樣子還漂亮。在另一個情況,你死的樣子很醜陋,但你仍是死了。無論是何等糟糕都不要緊;你一旦死了就是死了。
耶穌說:「西門,事實上,我承認那個女人欠的債很多,但是你和她都被關進監獄裏。你們都死了,我可以看出誰真正獲得寬恕和赦免,就是最愛我的人。」耶穌是說一顆獲得饒恕的心充滿了愛。如果你不能饒恕人、不能去愛人、不覺得耶穌可令你感到愉快、不像那個女人般去愛耶穌……你沒有得着寬恕。
這個女人多麼渴望在耶穌的腳下,她是如此不自覺,她甚至徑自進入一個陌生人的房子裏。她不在乎別人對她的想法。她看到和接觸到耶穌,已令她十分高興。那就是赦免的標誌,是無法隱藏的。如果你獲得饒恕,如果你獲得赦免,你會是一個充滿愛的人。你會是一個滿有同情心的人,而且是一個能饒恕人的人。
最後,如果有人不斷得罪你,你要做什麼?如果你饒恕了某人,但那人仍繼續苛待你,那怎麼辦?假如那些罪惡之事已過去了,很多人都可以處理心裏的苦毒。我們努力掙扎,我相信很多人可以接納那些曾犯罪,如今不再犯的人。但對於那些仍然是那樣對待你的人,你很難去嘗試饒恕他們。換句話說,罪惡之事仍活躍地繼續下去。
我建議你抽一些時間讀一讀羅馬書12章14至21節,其中說道:「你不可爲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它不是這段經文確切地要處理的事情,但經文已暗示出來,因爲經文說,我們必須不斷地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 。很多人以爲饒恕的意思只是避開一點,不去攻擊得罪自己的人。
聖經不是說:「饒恕、退避,不要傷害得罪自己的人。」聖經說:「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以善勝惡的意思是你戰勝罪惡,不是透過退避或只是不去報復,而是積極地以善去響應惡。例如,羅馬書第12章說,當你受詛咒的時候,你要祝福。 「只要祝福,不可咒詛。」這意味着你要以你的說話作出尊重和禮貌的迴應。
如果有人詛咒你,抨擊你,至少你要祝福他。這意味着嘗試尋找任何你可以說出來的好話,但以禮貌和尊重的態度去堅持真理。猶大書有一處提到:「天使長米迦勒爲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尚且不敢用毀謗的話罪責他。」它的意思是,你不會對人說:「啊,是嗎?」
你會這樣說:「我真的很抱歉你會有這種感覺,我想讓你知道,我很欣賞你在辦公室的領導能力。我認爲你在這方面是辦公室裏的最佳人選,但我真的希望我們可以解決這問題。我真的希望能與你合作。另一方面,我不能同意這幾點。」這就是祝福。你向那人表明你欣賞他。你以一種尊重的方式去回答。你堅持真理。
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以善勝惡不只是說你要閉口不言,它當然並不意味着你以辱罵還辱罵。它是指你要祝福。第二,你嘗試盡力爲得罪你的人禱告,祝願他們一切都美好。你不只是對他們說好話;你希望他們一切都美好。你爲他們禱告。你在心裏說:「我不希望看到那人被摧毀。」
你坐下來,想一想,說:「我不希望看到那人被摧毀。他對我所犯的罪對我造成傷害,也更重重地傷害他,因爲他的罪將會被揭發。雖然那人的罪對我造成很大傷害,如果他繼續下去,最終他會精疲力竭。」你要做的就是開始爲那個人禱告,求主救他脫離那正在毀滅他的罪。這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善待人或祝願人一切美好的另一部分。這是極之重要的。
第三,盡你所能善待他。這意味着不要避開他。在某些情況下,他可能十分卑鄙、邪壞,你需要遠離他,使他不再繼續苛待你。盡力撤回到足以防止他再得罪你的地步,但不要再進一步。在他生日的時候,向他致送生日賀卡。你要儘可能有禮貌和親切。
這便是以善勝惡的意思。不可發泄你的怒氣,若你發泄怒氣,你便被擊敗了。在電影《星際大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裏,國王怎樣試圖令路克憎恨他?他總是坐在那裏大笑,說:「來吧,用你的怒氣來打倒我,這樣你便成爲我的奴隸,你將進入黑暗面的捆綁裏。來吧。」這是一出矯揉造作的電影的橋段,卻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是真的!
國王正在說什麼?他說:「憎恨我,怨恨我,殺掉我吧,那麼我就勝利了。」事實上,聖經說他是絕對正確的。憎恨人是唯一可以使你被罪惡擊敗的方法。有些人說:「荒謬!以善勝惡?你在開玩笑吧!爲什麼要這樣做呢?」答案是:首先,當你有禮貌地以善心和寬恕去迴應,你給那個人一個機會在第二次做得正確。你讓大門仍然敞開。
如果有人以卑鄙的手段對待你,你又以卑鄙的手段回報他,即使有一個機會讓他悔改,但你已扼殺那個機會了。我很喜歡英國著名小說家托爾金(J.R.R. Tolkien)所寫的《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托爾金說這套書裏最令他椎心刺骨的一段,就是他每次讀到都會哭的那一段。書中有一個小傢伙名叫咕嚕。他非常邪惡,而且存在已有很多年了。在他身上幾乎沒有一點良善。
這是說明罪惡極佳的例證。因着咕嚕的罪,原本在他裏面的善良漸漸被殺滅了。他的善良幾乎完全失去了。他成爲一個奴隸,終日勞碌。他受人奴役,而且是一個俘虜。他爲兩個善良的哈比人領路。其中一個是聰明、高尚的佛羅多,另一個是忠誠的山姆,但山姆不及佛羅多那麼忠誠和聰明。佛羅多盡力嘗試去感動咕嚕,激起那殘留在他裏面的善良的火焰。
佛羅多不斷地饒恕咕嚕,並以善勝惡。山姆一點也不信任咕嚕。根據托爾金所說,小說中最令人悲傷、最椎心刺骨的部分,就是在佛羅多睡着的時候。咕嚕希望得到佛羅多的脖上掛着的戒指,於是開始移近佛羅多,咕嚕眼中發出奇怪的光芒。這是一道古老的光。它是人性的光、善良的光。咕嚕開始愛他的主人。他終於被善所勝,並且伸出手觸摸佛羅多的手,做出充滿仁愛和深情的事。
看來佛羅多爲了幫助咕嚕迴轉而所做的一切開始有成果。在佛羅多睡着的時候,這事情發生了,咕嚕伸出手做他一千年來第一次去表達愛的事情。山姆看到咕嚕,便說:「你企圖偷我的主人口袋裏的東西。」山姆記得咕嚕多年來曾對他們所做的可怕事情。他知道咕嚕是一個可恥的傢伙。山姆知道咕嚕做了很多事情,所以他突然跳起來,大叫:「小偷!」
咕嚕轉向山姆,書中說他眼裏的光芒永遠都消失了。山姆說:「哼,下流的小偷?我要揭發你。」然後咕嚕跑掉了。那是最後的機會。山姆令咕嚕最後一次悔改的機會都破滅了。你藉着說以下這些話去以善勝惡,你說:「門是敞開的。你想到我這裏來嗎?我沒有猛地關上那道門。」即使那人從沒有迴轉,你從此問心無愧。在許多處境中,你可以對人作出最大的事奉就是以善勝惡。
這不一定是指你可以接近這些不義、邪惡和下流的人,並善待他們。這意味着他們想因着你的言行舉止而憎恨你。他們認爲你是壞透的,以致他們能夠證明自己對你的卑劣手段是正當的。你把那種想法除去,因爲你謙恭地對待他們。你有禮貌地對待他們。你饒恕人。雖然你感覺不到要饒恕,但你仍饒恕人。當你穿上新人,你會驚訝地發現它如何擊敗罪惡,以及如何在這些人性幾乎泯滅的人當中激起殘留在他們心裏的火花。
一顆不肯饒恕的心是一顆不蒙饒恕的心。你是否像那個女人那樣無法讓自己的手離開耶穌?你是否像那個女人那樣忍不住親吻和擁抱耶穌,以耶穌爲樂?一顆不蒙饒恕的心是一顆不肯饒恕的心;一顆蒙饒恕的心是一顆寬宏大量和充滿愛的心,並且是一顆慷慨地向所有人施予愛和寬恕的心。
如果教會裏有十個這樣的人,我相信這會給整個城市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讓我們安靜片刻,求神使我們成爲這樣的人,或者至少盡我們所能,越來越像這樣的人?聖經說: 「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讓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遵行你的話語。我們許多人被惡所勝,求你幫助我們饒恕人,並且以善勝惡。求你加給我們能力去這樣行。我們將會何等自由,在我們心中的靈將會使身邊的人大得益處。讓我們效法禰的兒子耶穌基督,祂在十架上張開雙臂饒恕我們,說:「父啊,赦免他們。」求禰幫助我們效法祂。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