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今天查考以弗所書第4章。我將會讀出我們在這幾個節目一直在查考的經文。我們每次都讀出整段經文,但我們每次只會聚焦於一節不同的經文或不同的主題,因爲這實在是一段奇妙、多方面論到基督徒生活方式的經文。現在讓我讀出以弗所書4章25至32節。
25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爲我們是互相爲肢體。26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27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28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做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29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30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31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32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
這是神的話語。
這段經文的目的是要表明我們可如何脫去舊人,穿上新人。我們在這幾個節目中的深入地研讀第22至24節,經文說:「你們要脫去從前的行爲,脫去舊我;這舊我是因私慾的迷惑而漸漸敗壞的。你們要把自己的心志更新,並且穿上新我…… 」
讓我們再次提醒自己,這是首要的原則,我們正在查考的具體命令,例如:「說誠實話」、「不要偷竊」、「說造就人的好話」和「一切的惡毒都要從你們中間除掉」等等),都是我們怎樣和在哪裏穿上新人的明確例子。讓我們記着這個原則。你會注意到這個在第22至24節所看到「脫下、穿上」的原則經常在具體的命令中反映出來。
你留意到經文說:「……要棄絕謊言,每個人要與鄰舍說誠實話……」經文說要脫下偷竊,穿上勤勞和慷慨。它說要脫下壞話,穿上說造就人的好話。脫下怒氣和惡毒,穿上饒恕等。我們必須謹記,而且我每次都會清楚說明,如果你詳細地研究基督信仰的教導,你發現當中的細節與其他許多道德體系看來沒有多大分別。
看看中國的儒家道德體系、希臘的異教道德體系、人文主義的道德體系、伊斯蘭教的道德體系。它們都說:「不要偷竊;要慷慨。」「不要說謊;要說誠實話。」「除去苦毒;要饒恕。」你必須小心。其他道德體系所強調的各有不同,但基本上,你會發現這段經文提到要做的大多數事情,其他宗教裏也吩咐你要那樣做。
不同之處,就是保羅,亦即是基督信仰,從來對於純粹是符合道德標準行爲都不感興趣。基督信仰不只是說:「棄絕謊言,各人要與鄰舍說誠實話,因爲這是正確的。」這都是正確的行爲,卻不是保羅要說的。他在每個例證中都說:「你要因自己的身份而停止說謊。」穿上新人的意思是記着自己的身份。你要提醒自己,你現在是基督徒。這就是祕訣。這個原則使基督信仰與其他所有的道德體系截然不同。
我們之前已說過,現在你又再看到這一點。你注意到經文說:「要棄絕謊言,……說造就人的好話」,卻突然在中間插入這句話:「不要使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救贖的日子來到。」你不會在儒家思想、伊斯蘭教或其他道德體系裏看到這樣的話。經文說:「要仁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你看到嗎?
這就是原則。我們將會詳細地查考經文,但讓我大體地講述其原則。保羅說,當你生氣的時候,當你心存苦毒的時候,不要對自己說:「好吧,我必須停止仇恨。要制止它!」當你在撒謊的時候,不要說:「等一等。說謊是錯的。我不能說謊,我不可撒謊。」保羅說這是沒有用的,你知道嗎?你已經知道了。讓我以自己的個人經歷來說明。
當我在神學院的日子,我在罪中苦苦掙扎,也因生命中長久以來所面對的問題而不斷掙扎。我總是做我認爲應該做的事情。我理應坐下來,說:「這是錯誤的。住手!住手!」這似乎不奏效。我讀了一本書,我也不知道應否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因爲它是一本艱深難讀的書。我讀了這本書。
這本書是十七世紀英國教會領袖及神學家約翰.歐文(John Owen)所寫的《論剋制罪欲》(Mortification of Sin)。約翰.歐文是一位清教徒,他於1670年代寫成此書,內容是關於如何治死生命中的罪。這不是一本必讀的書,但在某些要點上卻是一本好書,因爲作者所說的徹底改變了我的生命。
約翰.歐文沒有說:「你要如此把罪治死。你只要對自己說:『做這種事情何等可恥!君子不會這樣做。作爲一個人也不會這樣做。基督徒不會這樣做。你這樣做,難道不覺得羞愧嗎?』」約翰.歐文說這個方法並不奏效。相反,你必須仰望十架上的耶穌基督,你必須說:「我該怎樣報答那個爲我這樣做的人?」我必須仰望十架上的耶穌,說:「看看祂怎樣饒恕了我。我當然也必須饒恕別人。」
這就是保羅在第32節所說的。不要只是說:「我不應該心存苦毒。」相反,想想耶穌已爲你做了什麼。想想是誰造你的。想想是誰讓祂成爲你的救主。保羅在第30節說:「……不要使神的聖靈擔憂……」你應該說:「看看是誰住在我的心裏。」基督徒明白自己的身份,最終被這屬靈領受所融化,因耶穌基督說:「你是我的愛子」,並且聖靈已進入你心裏,說:「我現在住在你的心裏」。
當然,你真的已作出努力,並操練自己,不再說謊。但你受到試探去說謊。你知道如果你說謊,你將要承受所帶來的結果 。你不再說謊。我不是說基督徒不用說:「不,我不會這樣做。」保羅要說的是,從長遠來看,這並不是棄絕謊言、除去苦毒和消除怒氣的方法。你必須明白耶穌的身分以及祂爲你所成就的一切,也要認識住在你裏面的聖靈,你的心要被這領受所融化。
這就是聖經所說的。這就是保羅在這段經文所說的。在每一個例子中,這是首要的信息。現在,當我們進入這個例子,我們必須記住這一點。在之前兩個節目,我們談到撒謊和欺騙。現在我們來看憤怒。我們在上個節目已開始談到憤怒,我想先概括和重溫一下,然後繼續討論下去。第26節提出憤怒這個主題,在第31和32節又提出來。
經文說:「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一切苦毒、忿怒、惱恨、嚷鬧、毀謗,和一切的惡毒都要從你們中間除掉。要仁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我們上次已提過這幾點,讓我概括一下當中的首兩個原則。這兩個原則是關於生氣。首先,請謹記,保羅確實說:「生氣卻不要犯罪……」他說:「生氣……」這是一個命令。
首先,經文說:「生氣……要如何如何」,這肯定指出壓抑或否定怒氣是錯的。很多人認爲只有兩種處理怒氣的方法:你可以爆發怒氣,也可以像一個文明的人般控制怒氣。有人說:「你可以爆發怒氣,但基督徒會控制自己的怒氣,只有這兩種處理怒氣的方法。要麼你向怒氣讓步,要麼你控制怒氣。」這根本不是聖經所說的。聖經的教導不是這麼簡單。
聖經說,如果你對生氣的理解是這樣,你會陷入麻煩之中。希伯來書12章15節說:「要謹慎……免得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而使許多人沾染污穢。」它的意思是你不應該否定自己的怒氣。如果你認爲基督徒不會生氣,你很可能是否定已存在的怒氣。希伯來書說,你應該常常意識到自己是否生氣,以及你的怒氣有多大,因爲你的怒氣若是仍然存在卻隱藏起來,使你察覺不到,你就沒有慎防……謹慎的意思是察覺到一些事情並提高警覺。
如果你察覺不到自己的怒氣有多大,以及是否懷着怒氣,你將會陷入麻煩之中。這會使你敗壞污損,所以抑制怒氣顯然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很多基督徒因爲受到教導,認爲不可發怒(「基督徒不會生氣」),便以別的名稱來稱他們的怒氣。你會說:「我很沮喪」,因爲基督徒可以感到沮喪。這不是那麼糟糕。你會說:「我很苦惱」,因爲基督徒可以苦惱。你可以說:「我很憂慮。」當然,基督徒會感到憂慮。可是,當你生氣時,你不會說:「我很生氣。」
其次,經文說:「生氣……要如何如何」,這肯定是指不僅不可壓抑怒氣,而且生氣有時候是必需的。這是一個命令。保羅實在是說:「生氣……要如何如何」。他沒有說:「基督徒不可生氣」,他甚至也沒有說:「基督徒,生氣是無可避免的,但它確是一件壞事。」保羅說:「生氣……要如何如何」,這意味着生氣有時候是必需的。換句話說,這意味着有時候你若不生氣,你就犯上錯誤了。
神常常發怒,神真是這樣,因此,生氣不可能是罪。事實上,你可以進一步說,在我們所知道的情緒當中,我找不到哪一種情緒本身是有罪的。沒有任何情緒在本質上是錯誤或是不好的。所有情緒都是神創造的;情緒變壞了,因爲它們沾染了罪。這種情況就像食物腐壞了,但它們本身是美好的。我找不到任何情緒是錯誤的。
你說:「恨惡又怎樣?」恨惡是一種怒氣。再者,神也恨惡罪惡。神是這麼說的。事實上,當戴維與神的關係最好的時候,他在詩篇139篇22節說:「我切切地恨惡 [你的仇敵] ……」切切地恨惡,你看到嗎?恨惡是神具有的能力,所以恨惡不一定是錯的。只有當恨惡沾染了罪之後纔是錯的。「那麼生氣又怎樣?」我們已經談過了。有人說:「憂慮又怎樣?憂慮是一件壞事。」是的,但憂慮只是變壞了的關心而已,如過度地關心某人的幸福或某些事物的健康狀況。憂慮只是變壞了的關心而已。
當你思想這一點,你開始察覺到沒有那一種情緒是不好的。唯獨是情緒變得負面。生氣又怎樣?對於生氣,我們必須謹記這一點。我們上次已討論了生氣的定義。今天,讓我們來看看耶穌怎樣生氣,神又怎樣生氣,因爲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在上個節目,我們討論了哥林多後書第7章的例子,保羅談到的怒氣是義憤和熱心,要看見公正得以伸張。
在馬可福音第3章,我們看見耶穌生氣。我上次沒有提到這事。當耶穌預備醫治一個枯乾了一隻手的人的時候,四周的法利賽人開始圍觀,因爲那天正是安息日,他們急不及待地要看耶穌有沒有違反安息日的條例。如果耶穌違反了,他們便可以逮着祂。耶穌生氣,祂是十分生氣。爲什麼?這是關鍵。怒氣是爲了捍衛美好的事而激發出來的力量,也是爲了對付罪惡的事而釋放出來的力量。因此,在許多情況下,不發怒是錯的。
怒氣是爲了捍衛一些事情而激發出來的力量。你想去捍衛一些事情。如果你看到一些美好的事情受到威脅,你沒有生氣,那麼你不是良善的。如果你看到有人被欺壓,如果你看到有人被利用,如果你看到公正被踐踏,你沒有生氣,那麼你不像神。神一定會生氣,因爲祂是美善的。事實上,你越是良善,越是公義,越是聖潔,越是純正,越是充滿愛,當你看見一些需要捍衛的事情,你就越會生氣。
怒氣是一種激發出來的力量,它釋放出來是要對付罪惡的事。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提倡一系列他稱爲非暴力的原則,那是十分精彩的原則,其中有一個與我們最密切相關的,就是非暴力是針對問題而非針對人的一種進取態度。這個原則對於我們理解義怒極有幫助,而且充滿趣味。是什麼激怒耶穌呢?
安息日的條例是美好的,耶穌指出安息日的條例是爲人而設立的。爲什麼神設立安息日的條例?好讓我們在週日可以休息,讓我們在一個星期裏有一天可以重新得力。當然,耶穌看見那爲我們而設的條例被扭曲成爲一種使人自以爲義並折磨人的工具,祂非常生氣。於是祂做了什麼?祂轉過身來,責備那些法利賽人。耶穌說:「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可以的呢? 」
耶穌對錯誤的事和疾病釋放祂的怒氣。祂在怒氣中醫治那個枯乾了一隻手的人。聖經說祂以怒目望着周圍的人,並且醫治那個人。祂在怒氣中施行醫治。當然,如果耶穌不生氣,祂就不是良善的。祂捍衛的是什麼?是神的律法。祂攻擊的是什麼?是疾病和錯誤與罪惡的事。
第三, 「生氣卻不要犯罪……」什麼是罪惡的怒氣?保羅明顯地說:「生氣……」因此,發怒本身不是罪惡。接着,他說:「……卻不要犯罪」,這意味着生氣可能使人在許多方面犯罪。我將會告訴你三種罪惡的怒氣,我們會逐一細看。
你可以在第31節看到罪惡的怒氣。第31節說:「一切苦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其中一種罪惡的怒氣是苦毒。你的怒氣可能是公義的。你發怒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那股怒氣沉澱爲苦毒,並對某人懷恨,那就是錯的。我們稍後會查看這一點。其次,第31節說:「……惱恨、忿怒、嚷鬧、毀謗……」惱恨和忿怒是內在的心理狀況。嚷鬧和毀謗是外在的行動。
順便一提,「忿怒」一詞在原文的意思是白熱化,意味着你非常生氣。而「生氣」,即帶着怒火,通常是指持續的狀態,你出了毛病,你以帶着怒火的態度去看整個世界。這是你內心持續的狀態,到了一個地步,以帶着怒火的態度去看整個世界,你看不到任何東西,所以每一個人你都挑剔,每一件事都觸怒你,而且你看到每處都有不公平的事情發生。這些都是內在的心理狀況,而嚷鬧和毀謗卻是外在的行爲。
有三種罪惡的怒氣:第一種是苦毒,我們很快會談到這方面;還有勃然大怒和一聲不吭。你知道,當你把怒氣積壓在裏面,它將會攻擊一些事物,把一些事物撕毀。記着怒氣是一種釋放出來把東西撕毀的力量。如果你裏面積存怒氣,如果你說:「我沒有生氣,或是我會制止自己的怒氣。」你是把怒氣存在裏面,它會撕毀什麼?是你。其實是你的內心。有些人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另一方面,嚷鬧和毀謗是另一種罪惡的怒氣的形式,你勃然大怒,向人發泄你的怒氣,並且摧毀他們。不要不瞅不睬或大發雷霆。你是否看見聖經對怒氣的理解爲何是如此精妙?第29節說:「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你應該做什麼?雖然這並不容易,但你不可只是把你的怒氣塞在裏面,也不可只是把你的怒氣發泄出來,除了那些使人得益處的說話外,你不可說別的話。
你必須責難那錯誤的事。你必須做馬丁.路德.金所說的。非暴力是針對問題而非針對人的一種進取態度。你必須管理你的怒氣。你要使用你的怒氣,而不是把怒氣積壓在心裏或發泄出來。你要使用怒氣。這並不容易做到。當你想到馬丁.路德.金這番話,你會察覺它對怒氣的理解是何等精妙和充滿智慧。正如耶穌在馬太福音11章25節所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爲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
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有一個父親向他的孩子大發雷霆。我們在上個節目談過這個例子。現在,讓我們分析一下。那個父親向他的孩子大發雷霆。你們都知道,所有怒氣基本上都是爲了捍衛一些事情,並攻擊一些事情,你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我正在捍衛什麼?我正在攻擊什麼?」藉此分析自己的怒氣到底是公義和有建設性,還是罪惡和具破壞性。我的怒氣被激發,是要捍衛一些事情。那是什麼?
首先,那父親坐下來,說:「好吧,我知道我正在捍衛什麼。」他察覺到他捍衛的是自己的日程安排。他的腦海裏整天都想着坐下來輕輕鬆鬆地在縈光幕前欣賞一場足球比賽是何等美好的事。他整天都在說:「我實在急不及待了。那是我真正有興趣觀看的幾支球隊。也許我邀請朋友來一起觀看,並且預備一些爆米花。我只想輕鬆一下。我將有好幾個小時,那是我正在期待的。」
那父親的腦海裏整天不停地想着這幾小時對他是多麼重要。當他的孩子不服從他,開始互相打架,或不斷欺騙他(例如:他們說自己已上牀,其實下了牀玩耍;他們說將會把燈關掉,其實開了燈在看書,諸如此類),他便勃然大怒。爲什麼?他勃然大怒,因爲他正在攻擊的,就是他自己享受的舒服、以及自己的日程安排,他做了什麼?他以嚇人的姿態和嚴厲的說話來攻擊他的孩子。他想令孩子們感到糟透了,就像他的感覺一樣,那就是所謂的勃然大怒,只是在那裏發泄他的怒氣。
那父親可能會責罰他的孩子,但他對他們的懲罰的目的是……你可能會說,非言語的溝通是令孩子感到害怕的一種方式。他必須做什麼?我來告訴你,一般的基督徒父親會做什麼。他察覺到大發雷霆是很糟糕的,於是他首先走到另一個極端,決定沉默不言。這是典型基督徒的另一個選擇。他說:「這是非常錯誤的。」所以,他不向他的孩子發泄怒氣,反而把怒氣積壓在心裏,甚至可能否認它。
在某些情況下,也許那個父親想大發雷霆,但他沒有這樣做。他只是心裏鬱悶,感到極之沮喪,到了晚上,他的妻子問:「怎麼回事?」他說:「我不知道。我很沮喪。」你知道,基督徒不會生氣,所以他們說:「我很沮喪。」這樣,那父親滿肚子積壓着怒氣,以致腸胃不適,他正在摧毀自己。他理應做什麼?多年來,我一直認爲只有兩件事可以做,直至我開始研讀聖經才改變這看法。
你要麼大發雷霆,要麼抑制怒氣,把它積壓在心裏。我常常從聖經學到,也從我的妻子學到,這種做法有一個問題。如果我的孩子不服從我,如果他們欺騙我,如果他們互相打架,那是嚴重的問題。在他們的生命中,有些事情是嚴重的。那些事情是錯的,是壞事。如果他們互相打架,如果他們學會說謊,如果他們學會欺騙人,在他們的生命中這些都是壞事,因此,我應該生氣。
如果我沒有對孩子生氣,沒有糾正他們,沒有教導他們,也沒有帶着怒氣向他們說話,他們不會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他們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對任何事情生氣,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件壞事,因爲在那一刻,他們不明白在他們的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事情是嚴重的。首先,一個父親必須做的是說:「我正在捍衛什麼?不幸的是,我正在捍衛自我。我正在捍衛自己的行事計劃,但當中要爲了什麼事情而生氣呢?」
我的日程安排已成爲了偶像,我必須爲此悔改。我必須除去這偶像。我必須坐下來思想。我必須爲此做一些事情。我必須說:「主啊,我看到自己所做的。」我不可以那精彩的足球比賽來填滿我的思想。我必須以別的東西來充滿我的思想。
我必須說:「想想我的孩子。想想他們是多麼重要。想想我真的能與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是多麼少。想想他們成長得多麼快。想想教養孩子是何等重要的責任,也想想能在早期階段察覺到他們欺騙、說謊或不服從,並防患於未然,是何等重要。」
我必須以這些話充滿我的思想,然後回來釋放怒氣。首先,在一般情況下,我必須爲自己以威嚇的方式說話和行事而悔改。我企圖傷害孩子的心。我企圖令他們感到糟透了,因爲他們令我感到糟透了。我必須爲此悔改。
然後,我必須走進去對孩子說:「我們面對一個問題,我很惱怒自己做了那樣的事,但我對你們十分生氣,因爲這些是嚴重的問題,如果你們的行爲像這樣,你們餘下的一生將會遇到麻煩。你們在婚姻裏會遇到麻煩,你們在工作上會遇到麻煩。你們在學校裏會遇到麻煩。你們在朋友當中也會遇到麻煩。」我必須責難一些新的事情。
我正在責難什麼?你必須重新聚焦於真正的問題。你必須釋放你的怒氣,不是把怒氣積壓在心裏,也不是向你的孩子發泄,而是針對那個問題。父親懷着熱誠、嚴肅的態度和義憤,以教誨懲罰他的孩子,孩子總會知道這些要求都是出於愛。父親說:「我討厭這樣做。孩子,我不是針對你,而是我和你一起對付那個習慣,除非我們採取行動,否則那個習慣會摧毀你。」兩者有很大分別。
我可以把事實坦白說出來嗎?我的意思是,我正在這裏承認自己的罪,只是我要告訴你,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怒氣上升時,你要實在地察覺到,並且你必須問自己:「我正在捍衛什麼?」你仍要這樣以理性去思考。然後,你說:「我正在攻擊什麼?」理想的做法是,當怒氣上升時,你察覺到自己的怒氣,而且你很早已作出分析,並且開始爲你自私的自我防衛而悔改。
你說:「但是我必須對某些事情生氣,並且攻擊那些事情是正確的,我將會採取行動。」如果你不能在你爆發怒氣之前作出分析,會發生什麼事情?那麼,你必須悔改,轉移你的怒氣;但有時候,你是那麼激動急躁,那麼心煩意亂,你甚至無法這樣做。在你可以將釋放怒氣所需步驟連繫之前,很多錯誤爆發怒氣的事件會發生(實在有好幾十個情況使你必須這樣操練)。你必須使自己放慢下來。你必須作出分析。
問題並不在於控制怒氣,或者控制不了使爆發出來。不是隻有這兩個選擇。大發雷霆和一聲不吭都是錯誤的。你若曾經這樣做,你必須悔改。例如,如果你有一整天對你的朋友、配偶或是一些事情大動肝火,並且對你的朋友或配偶不瞅不睬,你必須悔改,說:「是的,我曾對你不瞅不睬。但我沒有告訴你。」
你冷靜下來,你悔改,除去自私的動機,着手處理那些你認爲值得生氣的事情,並且轉移你的怒氣,正如馬丁.路德.金所說,要進取地對付問題,而不是針對人。你說:「啊!這是非常微妙的。這是非常困難的。」你還記得那個原則嗎?順服是困難的;不順服是不可能的,你只有兩個選擇。順服是困難的;不順服絕對是具破壞力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你只有兩個選擇,所以你要順服。耶穌說:「天父啊,我讚美你,因爲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還有一件事。這是很難做到的。你必須記着,一方面,這需要時間。這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情。是的,這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一般來說,只有當你在恩典裏成長,這纔會發生。我家的後院種植了一種奇特的橡樹。
樹的葉子會在秋天枯死,卻不脫落。葉子會留在樹上,直到春天,當新葉長出了芽,把枯乾的葉擠出的時候,它們纔會落下。你看,你可以試圖單單依靠意志力去作出改變,說:「我要制止這事。我不要再這樣做了。」但基督信仰的處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基督信仰說,你必須不斷地敬拜、禱告,並且研讀聖經。
你必須藉着聖禮和與神相交不斷地朝見神,使你不斷改變和成長。當基督的品格開始在你裏面成長,便會把怒氣除去,正如新葉長出來的時候,會把老葉擠出。這不是一夜之間便發生的事,而是逐漸出現的。這情況一點一點地出現,正如福音傳入韓國的過程一樣。
爲了講述這個故事,我又翻開我的一本古老的歷史書。故事中有一個人到了韓國,在19世紀60年代,外國人進入韓國是非法的。當時他的船開始往下沉,他跳到船外,雙臂抱着很多聖經,涉水走到岸邊。當岸上的人要殺他,用棍打他,用刀刺他的時候,他把聖經塞進他們的手。福音就是這樣傳入韓國。
這位第一個到韓國的傳教士名叫羅伯特.多馬。今天,在他死去的地方有一座宏偉漂亮的多馬紀念教堂。我讀到他的事蹟,令我深深感到自己的罪,我察覺到我有機會去敬拜。當時我正在預備講章,我讀到這本書。讀的時候,我突然發現自己哭了起來。我察覺到:「這個人是多麼忠心。」我開始覺得自己像個嬰孩。
我說:「我覺得自己的問題很嚴重。我覺得神呼召我去做的事情十分重要,也十分困難。」我承認我自憐的罪。我有機會去敬拜。我把一切事情都停下來。你知道,當神的靈正在向你訓誡,使你明白一些事情,你說:「這是一個機會。」於是你停下一切事情。你坐下來,說:「我知道你正在告訴我什麼。」你開始敬拜。你悔改。你讚美神。你得到赦免,你感到自己的心思意念得到更新。那是長出來的小葉子,正在把老葉擠出去。基督信仰是一個有機體,是一個過程。
我也希望你看見保羅在這裏說,另一方面,不要容讓這種怒氣存在你生命中。怒氣可以傷害你。例如罪惡的怒氣、苦毒、忿怒和惡毒,大發雷霆和一聲不吭。保羅在這裏說的,不是爲此事禱告,求神除去你的怒氣。他說:「除去怒氣。脫下它。扔掉它。把它丟出去,踐踏它,然後閂上大門,不要讓它回來。」我的意思是,保羅真的很認真。他不只是說:「你爲此事祈禱吧,也許神會除掉你的怒氣。」他說:「你要除掉怒氣。」要保持平衡。這需要花很長時間。這是一個過程,但不要在容讓怒氣存在你生命中。
最後,我們要談談另一種罪惡的怒氣。經文說:「一切苦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苦毒是追究別人的罪。苦毒不只是怒氣。你的怒氣開始的時候可能是公義的,但苦毒是不斷地期望別人受到傷害或痛苦。當你不斷地希望看見你所惱怒的人受到傷害或痛苦,或突然一切都中止,你知道自己是陷於苦毒之中。你想看到他們衰敗。
因此,雖然神常常生氣,卻從來沒有苦毒,詩篇7篇11節說:「神是……天天向惡人發怒的神。」聖經說神常常發怒。然而,聖經也說神不願我們任何一個人滅亡。聖經說神不渴望有一個罪人死去,那就是當中的分別了。神向你發怒,卻沒有對你懷着惡意,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神的怒氣沒有絲毫苦毒的成分。
怒氣和苦毒之間的分別,就是怒氣說:「這是錯誤的。這是邪惡的。這件事情必須停止。」苦毒是到了一個地步你十分渴望看見別人受到傷害或衰敗。你希望有壞事發生。你希望他們失去工作。你希望他們被拖垮。當他們真的遭遇這些事,你受到極大的試探要向他們幸災樂禍,就是聖經所說,向他們「揚起你的聲來 」,在他們之上「擡起你的眼來」。
聖經說心懷苦毒是絕對錯誤的。爲什麼?首先,苦毒把你囚禁了。親愛的聽眾朋友,這應該足以使你除去苦毒。那個使你心懷苦毒的人,唯一能真正打敗你的方法,就是使你對他存着苦毒。你仍被囚禁。你仍受着苦毒的影響。我總不會忘記一個人。我們的教會每年都爲附近的兒童舉辦假期聖經班。在假期聖經班結束後,我們通常會探望那些曾參加假期聖經班的孩子。
我們對孩子的家人說:「我們很高興你的孩子來到我們的教會,我們很樂意來接他們到教會,或你們若喜歡的話,我們很歡迎你們一家來到教會。」有一次,我們去探望一個父親,他說:「我絕對不會帶我的孩子去教會。」我說:「爲什麼?」他說:「因爲小時候我父親每星期都硬拉着我到教會去。我討厭這樣,他每個星期都要我去,直至我搬開了,我總不會那樣對待我的孩子。」
他要說的是:「我要擺脫我的父母從前對我做的事情。我要擺脫我所惱恨的宗教。」他很生氣。他很苦毒。他仍被囚禁。他仍然被他的父親所做的事情控制着。他全然被控制了。他的孩子想到教會去,但他不讓他們去教會。爲什麼呢?因爲他仍被囚禁 。
這不是你不應該心存苦毒的唯一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它與基督向你所行的互相矛盾。保羅說:「……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許多人常常這樣祈求:「……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你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我不能在此爲這句經文作出深入的釋經,但它的意思是一顆不肯饒恕的心也是一顆不蒙饒恕的心。你不能饒恕人,因爲你沒有蒙饒恕。
有三種方法可以令你不蒙饒恕。首先,有些人不能饒恕別人,因爲他們不認爲自己有什麼錯處,所以他們沒有蒙饒恕。他們驕傲自大。他們從來沒有爲自己的罪悔改。因此,他們不能饒恕人。你看,當你對別人心存苦毒,你也存着少許優越感。你說:「我從來不會做那樣的事情,永遠不會。」除非你認爲自己比別人好一點,否則你不能對人存着苦毒。
對於那些做了一些你也經常做的事情的人,你很難向他心存苦毒。這是相當困難的,但是當你存着苦毒時,可能是因爲你太過自大,以致沒有悔改,所以你沒有得到饒恕。還有另一種情況。你們當中有些人不能饒恕別人,因爲你不覺得自己已蒙饒恕,但這不是因爲你沒有悔改;你只是認爲自己實在太壞了,你不覺得你能夠蒙饒恕。許多人不肯饒恕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他們還沒有得到饒恕,他們整天這樣想:「我實在太糟糕了。」總不夠資格蒙饒恕。
美國著名神學家史鮑爾(R.C. Sproul)曾告訴我這個故事。他說,有一次,一位女士跟他說:「我已嘗試求神赦免,但我從不覺得自已蒙饒恕,我不能原諒自己。我只是覺得很糟糕。」你知不知道史鮑爾對她說什麼?當我聽到這個回答,我也打了一個寒顫。史鮑爾說:「其實你還沒有承認那把你壓垮了的罪。」那位女士說:「什麼?」史鮑爾說:「那就是你的驕傲。」那位女士說:「你指到我的驕傲,是什麼意思?」
史鮑爾說:「你想以舊式的方法去得蒙拯救。你想『賺取』救恩。你感覺不到自己已蒙赦免,因爲你說:『我失敗了。我沒有達到我的標準,我不渴望神的寶血所帶來的寬恕。我失敗了,我爲此感到難過,就是那樣。』」他說:「如果你說你感覺不到自己已蒙寬恕,那是因爲你真的想去贏取你的救恩。你想成爲自己的救主。你想藉着自己的表現去贏得救恩。」
你們當中有些人不能饒恕別人,因爲你還沒有蒙饒恕。你沒有蒙饒恕,不是因爲你以爲自己很棒,而是因爲你覺得自己太糟糕了。歸根究底,我認爲史鮑爾說得對。驕傲使你感覺不到已蒙赦免。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不能饒恕別人,因爲我們忘記了耶穌已爲我們所做的一切,這就是保羅要說的。只要你記起耶穌爲你所做的一切,你便得蒙饒恕。
馬太福音第18章講述一個僕人欠了王一千萬銀子的故事。你知不知道一千萬銀子是多少?那等於十七年的工資。你把你十七年來的所有工資加起來,便知道那個數目有多大。王說:「把錢還給我。」僕人說:「我無法償還。」王說:「我寬恕你,免了你的債。」就在那一天,那個僕人遇見他的一個同伴,便對他說:「你欠我十兩銀子,把所欠的還給我?」那個同伴說:「我無法償還。」那個僕人便說:「如果你不還錢,我就把你關進監獄裏。」
當王聽聞這事,他召了那個僕人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我極大的債免了,但你卻不免去你的同伴這小小的債。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王就把那個僕人關進監獄裏。耶穌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意思是:如果你想到你極大的債已蒙神赦免,如果你想到耶穌已爲你所做的事情,你的心將會融化,你必饒恕別人。
一顆不肯饒恕的心是一顆不蒙饒恕的心。如果你無法饒恕別人,你還沒有感受到神對你的寬恕。神的寬恕是何等甘甜。著名奇幻小說作家托爾金(J.R. Tolkien)在《魔戒》第三部分「王者歸來」的結尾說:「……直到他們的心被那些涌流出來的甜言蜜語所傷害,他們的喜樂就像刀劍,在他們進入的地區裏,痛苦和喜悅一起流動,淚水是幸福的酒。」你知道嗎?甘甜的淚水絕對是荒謬之談:「淚水是幸福的酒。」
對於那些從來沒有經歷過耶穌基督的寬恕的人來說,這是絕對荒謬的。這將會永遠改變你,使你更有能力去處理怒氣。是的,你不會再那麼害怕去承認你正在生氣。你不會深感內疚。你可以說:「我很生氣,我也有權生氣。」但你不會受人論斷。你也不會感到內疚,因爲你正在想着耶穌所作的一切。你正在穿上新人。耶穌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爲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走近我們,讓我們明白耶穌爲我們所成就的一切,並被這屬靈領受所融化,使我們可以察覺到,我們越嚐到自己悔改的淚水是何等甘甜,以及饒恕是何等喜樂,我們就可以挪去一切的惡毒和怒氣,以及一切的嚷鬧和苦毒。那麼世人將會看着我們,驚訝地看見我們是這麼快動怒,這麼快爲着不公正的事憤憤不平,卻沒有惡意。
天父啊,我們怎樣纔可以生氣卻沒有惡意?我們怎樣纔可以快快地動怒,快快地歡笑,快快地高興,也快快地擁抱?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有君尊的祭司。如果我們還記得自己的身分,如果我們到禰那裏去,說:「求禰幫助我們把自己看爲是屬禰的,以致我們不會使聖靈擔憂,並謹記禰已免去我們一切的罪債。」我們就能擁有君尊的身份。求禰在我們的生命中成就這一切。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