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請翻開以弗所書第5章。我將會讀第1和第2節。在我們闡釋以弗所書的時候,我們已讀到這一章。在上兩次的節目中,我們已查考這兩節經文的第一部分。今天,我們將會查考第二部分。
1所以,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2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爲我們舍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
這是神的話語。
在第2節,按希臘文直譯的意思是:「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爲我們舍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這是最簡單的基督信仰的教導。這是基本的基督信仰。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假設你必須與一個五歲的孩子坐下來,告訴他有關基督信仰的要點……畢竟,你不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告訴一個五歲的孩子。一個五歲的孩子不能領會大量的論述。一個五歲的孩子無法忍受長篇大論。
與一個五歲的孩子說話,你最好直截了當,儘快去到重點。就是這樣。我不管你是否把聖經讀得滾瓜爛熟,並且博覽羣書,讀了幾萬本有關基督信仰的書籍。我不是說這是聖經中最好的一節經文。我說的是:「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你,爲你舍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這句話概括了基督信仰。一切盡在那裏。這不是一節深奧的經文。有時候,你聽到我說:「一切盡在那裏。看看那經文何等深邃!」這不是一節深奧的經文;這是一節基本的經文。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這就是你可以告訴一個五歲的孩子的事情。這可能是最簡單的經文。我們需要查考一下這段經文,看看這是一篇何等簡單的講章。這就是基督信仰。經文說:「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爲我們舍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
你會對一個孩子說什麼?你坐下來,對他說:「你要愛別人,這是基督徒生活的概要,因爲耶穌愛你,爲你死在十架上。就是這樣」 那個五歲的孩子要成爲基督徒並不需要知道比這更多的道理。瑞士籍的卡爾.巴特(Karl Barth)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神學家之一。
卡爾.巴特在晚年來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在一個盛大的講座中演說。所有極具份量的學者都坐着聽他演講。他們問他:「巴特博士,你發現最深奧的神學真理是什麼?」他說:「耶穌愛我,這是我知道的。因聖經這樣告訴我。」這是巴特所說的,我認爲這非常接近我們剛纔所說的這一點。
坦白說,這說法可能更好,因爲我認爲對一個孩子說:「耶穌愛你,這是你知道的。因聖經這樣告訴你。」這真的不錯,但讓我們這一刻不談聖經。孩子怎樣相信聖經並不會令他的靈魂得救。
基本上,那個孩子需要知道的,是成爲基督徒的精髓是什麼:要憑愛心行事。什麼使你成爲基督徒?你怎樣能夠成爲基督徒?是藉着相信耶穌基督愛你,爲你在十架上舍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我想從這個簡單的句子提出三個重要的原則。
第一,教義和實踐在基督徒的生活裏結合爲一。你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信仰和你所持守的教義結合爲一,這是簡單而美妙的原則。保羅來到以弗所書中最實用的部分。他正在向讀者解釋如何饒恕人。他正在向讀者解釋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與人相處,以及如何運用我們的舌頭。在這幾個節目,我們一直透過以弗所書第4章討論這幾方面的教導。
這是書中最實用的部分。保羅就在這部分的中間提到一個既簡短又全面的教義,就是基督爲我們代罪,獻上贖罪祭。我正在使用一些述語,我會解釋這些述語。保羅在這部份講述人應該怎樣生活,他就在這部分的中間說:「你應該這樣生活,因爲基督愛你,併爲你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沒有教義便沒有實踐。
你可以憑愛心行事,因爲你相信神成爲人的樣式把自己獻上,成爲一個完全滿足要求的祭牲獻給神。「馨香」的意思就是完全滿足要求,「祭牲」意味着耶穌代替我們。這並不是偶然的。除非你相信這個教義,否則你無法談論如何憑愛心行事。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有一門學派吹捧自己是未來的浪潮,而且標榜自己是沒有宗教的基督信仰。我不會提及任何名稱,但這門學派源於美國東北部的一些神學院。這學派標榜自己是沒有宗教的基督信仰。什麼是沒有宗教的基督信仰?
他們這樣談到沒有宗教的基督信仰。他們說:「人人都愛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基督徒代表了愛。基督徒代表了憐憫 。基督徒代表了公正與平等。基督徒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此。真正的問題是他們走出去,在這一切事上努力作工,但是他們堅持自己的教義。他們堅持人要相信耶穌,相信耶穌爲人受死,相信耶穌是神。他們堅持:『我相信父神是創造天地的全能者。』
這些話使人分化。有些人相信神;有些人不相信。有些人相信耶穌;有些人不相信。當你堅持你的教義,你會使社羣分化。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沒有任何教義的基督信仰。我們需要的是有人憑愛心行事,但不傳講任何有關耶穌基督爲世人代罪,獻上贖罪祭等說話。
我們需要的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基督徒。你的生活像個基督徒。你努力實踐憐憫和公正,但不要堅持你的教義。你可能有你的信念,那是好的,但你不會向其他人談論你的信念。你的信念並不重要。教義使人分化。愛使人聯合。」
現在再沒有人談論沒有宗教的基督信仰了。讓我告訴你爲什麼:因爲這說法是不合情理的。不幸的是,有很多人相信基督徒應該是這樣的,但這是不合情理的。這是不合情理的。沒有宗教信仰便沒有實踐。沒有宗教的教義,便沒有道德倫理或價值觀。沒有!我不只是在談論基督徒。我是說沒有人能做得到。
我的妹夫拉里是一名執業醫生。他告訴我一個在他實習時期所遇到的有趣經歷。當時拉里還是一名醫科學生,在一名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實習,進行一連串精神治療。拉里爲一名病人進行治療,那個病人懷着敵意、易怒,而且經常辱罵人。人人都討厭那個病人。他不但在言語上凌辱他人,還在行爲上虐待他人。 那個病人好幾次怒罵和用力打那位精神科醫生,他不僅常常在言語上作出凌辱行爲,也在行爲上作出凌辱行爲。人人都討厭那個病人,但拉里看出人人都討厭那個病人,是因爲他極度沮喪,而且有自殺傾向。換句話說,因爲那個病人討厭自己,所以也討厭別人。人人都討厭那個病人,因爲他們討厭他;人人都討厭他,因爲他討厭別人;而他討厭別人,因爲他討厭自己。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人人都討厭那個病人,因爲他討厭他們,而他討厭他們,是因爲他討厭自己。明白嗎?拉里說這是常識。拉里在其中一次治療中到那位精神科醫生那裏,對他說:「我認爲我們應該這樣做。我不是從精神病學的書籍中知道這一點的。爲了使那個病人的病情好轉,你必須讓他確信自己是一個寶貴和有價值的人,而不是一個可惡的人。你要讓他確信自己是有尊嚴和有價值的。我們必須讓那個病人看到自己是有尊嚴和有價值的,是一個寶貴的人。」
那位精神科醫生望着拉里,說:「你怎知道這一點呢?」他向後移,拉里開始與他談話。精神科醫生說:「嗯,你知道,有些人根本是無可救藥的。有些人是毫無價值的。有些人是無用的。不是嗎?」拉里開始察覺到他們正在談論這話題......他是一個醫科學生,而這個人是個精神科醫生。他突然察覺到,在科學上是沒有辦法說人們是否有價值,或是社會的渣滓。科學不能告訴你這一點。
拉里說:「每個人都是寶貴的。」爲什麼?爲什麼拉里如此相信呢?因爲拉里是基督徒,他相信神照着自己的形象創造每一個人。因此,我們反映神的形象。每個人都有一個不朽的靈魂。每個人都是無比珍貴的。無論是多麼受污損,每個人都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
那位精神科醫生基本上是一個不可知論者。如果你對於神抱持不可知論的觀點,你實際上對於人類也抱持不可知論的觀點。那位精神科醫生已經斷定一些人是社會的渣滓。那是一個宗教信仰。你不能證明或反駁這一點。正如拉里擁有宗教信仰一模一樣。拉里告訴我,他突然察覺到,他們對待那個病人的方式完全與科學無關,他們所做的其實涉及宗教價值。他們所談論的事情,不是在科學上可以證實的,或是無法證實的。
換句話說,拉里的實踐是從他自己的教義而來,而那位精神科醫生的實踐也是從他自己的信念而來。除非實踐是從你自己的信念而來,否則沒有實踐這回事。你的信念是你對於人性、人類的本質、神的本質,以及人的生死等價值觀和宗教信仰。
我有另一個親戚,是我的弟媳,她是醫生的助理。有一次,教授們正爲着應否延續一個受着痛苦,並在死亡邊緣的病人的生命,引起激烈的辯論……很難界定那個人在精神上是否真的仍然生存,他們爲應否繼續餵養那個病人而爭論不已。其中一個很大的爭論是:「我們應否餵養這樣的人?」
大家都說:「我們知道一件事情,就是她正受着痛苦,如果她死了,她就不用再受痛苦。我的弟媳坐在那裏,說:「你們怎知道呢?你們怎知道那個病人死後不會再受痛苦?你們怎知道死後是怎樣的呢?」當然,這番話使每個人都陷入極度混亂中。他們說的是:「你不能把宗教的價值觀強加於我們身上。」
我的弟媳說:「等一等。你認爲人死後便不會再受痛苦。一旦你以這個信念作爲基礎去決定是否爲病人治療,這就是一種宗教價值觀。若沒有宗教價值觀,你甚至不能談論這個問題。不要把你的宗教價值觀強加於我身上。」你的實踐總是來自你的信念。沒有根本的宗教信仰,便無法處理生命的問題。
同樣地,除非你相信耶穌基督爲你受死,否則你絕對無法去過着充滿愛心的生活。那就是保羅要說的話。他說:「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爲我們舍了自己......」沒有宗教信仰便無法產生價值觀,也沒有實踐的能力。我最近正在讀上世紀美國一位作家詹姆斯.米切納(James Michener)的作品。他寫了一篇短短的文章,說我們必須在我們的國家裏重拾價值觀。我們必須教導人要尊重所有的人,並且必須尊重所有的族羣。
這些是宗教的價值觀。你無法從科學去證明宗教。米切納說:「我們要從哪兒得到這些價值觀?嗯,我們不能轉到教會和宗教去,因爲各人的信仰不同。我們需要的是沒有宗教的價值觀,所以我們必須在學校裏教導他們。」要知道,米切納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但他正在反映他當時的時代背景。在二十世紀初,人們真的相信他們踢走基督信仰和宗教之後仍然可以有價值觀存在。現在,人們察覺到這是絕對不合理的。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在學校裏教導價值觀」是什麼意思?「不從宗教那裏獲得價值觀」是什麼意思?「沒有宗教的基督信仰」是什麼意思?親愛的聽眾朋友,你必須認識到,除非你不斷地回到這個教義裏,否則你總是無法過着充滿愛心的基督徒生活。直到你掌握了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爲我們代罪而受死的教義,你纔可以憑愛心行事。如果你沒有憑愛心行事,你還沒有掌握這個教義。
十七世紀英國著名聖詩作家艾薩克.華茲(Isaac Watts)寫下《奇妙十架》(When I Survey the Wonderful Cross)這首極美妙的聖詩。你認爲他要表達什麼意思呢?他正在做什麼?艾薩克.華茲正在察看那個教義。「每逢思念奇妙十架,榮耀救主在上懸掛。」他正在想着耶穌是誰,耶穌不只是人,祂更是榮耀的王子。聖詩的結尾更達到高潮,歌詞這樣說:
神聖大愛奇妙難測, 願獻我命,我心,我身。
看看那個教義的要求......我看見真理。我的認信、基督的愛、那個教義,都推動我去過着某種生活。如果你沒有去愛,你就不是受那個教義所推動了。你正在受到其他教義、其他宗教信仰所推動。這是事情的核心。沒有教義,便沒有實踐。是的,基督徒生活裏可能有教義,卻不被它所推動。
我們周圍有很多法利賽人。法利賽人只是說:「宗教是正確的信念。」真正的基督信仰不只是正確的信念而已,真正的基督信仰超越正確的信念。你只要這樣說:「我相信所有正確的事。」你便可以成爲一個法利賽人。如果你聽到某些對於耶穌基督死在十架上的教義沒有正確信念的人說話,你可以責備他,說:「那是異端。」
可是,如果你對教義那麼熟悉,以致你可以斥責人,那並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如果你認識那教義,但它沒有引領你去到一種充滿愛心的生活方式,你已把那教義與實踐切斷了。沒有教義,便沒有實踐,但也不應該只有教義,沒有實踐。兩者相輔相成。
愛心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總綱。平行和比擬對於閱讀聖經與理解聖經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的希伯來作者喜歡以對句的形式來說話。除非你明白在箴言裏有很多句子都是重述,層層相迭的重申同一件事情,否則你無法看懂箴言。又例如,耶穌告訴我們怎樣以「主禱文」來禱告,祂說:「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那是對句的形式,意思是「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和「願你的國降臨」,是用兩個方式去講述同一件事情。
當我們說:「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那是什麼意思?當我們說:「願你的國降臨」,那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是說:「我希望你的旨意在地上實行,如同在天上實行一樣。我致力想要看見你的旨意在地上實行,如同在天上實行一樣。」那就是說「願你的國降臨」的意思。現在,保羅在這裏說:「你們該效法神......」在第2節,他說:「要憑愛心行事……」這說明保羅在這裏所說的,與他在別處所說的一樣。
從本質上看,效法神的意思可以概括爲:你去愛。我們有很多規則和條例,但基督徒生活所要求的一切事情,都歸結爲這一點。如果你正在憑愛心行事,你在本質上正進行神所要求的一切事情。你必須依着愛去明白你整個基督徒生活。一切都出於愛,但希臘原文直譯的意思是行在愛中。這就是保羅正在說的,基督徒生活的本質和總綱。
保羅不是說要在愛中翻筋斗。他不是說要在愛中用全力奔跑。他不是說要在愛中跳躍。保羅說的是行在愛中。你翻筋斗時必須集中精神和注意力,也要用盡全力把肌肉拉緊才做得到。你必須想一想如何去翻筋斗。幾乎沒有人說:「啊,我不期然就翻了一個筋斗。我爲什麼這樣做呢?」翻筋斗不是不由自主地做的動作。翻筋斗不是自然而然地做的動作。翻筋斗不是慣常做的動作。翻筋斗幾乎總是要計劃纔去做的動作。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已經到了一個地步,你想也不想就能夠翻筋斗,你可能是一個醉心於工作的雜技演員或什麼的,我猜想你極之需要接受輔導。每當聖經談到在一些東西里行,它是說一種慣常的、正常的、自發的和連續的生活方式。經文說:「行在愛中」,這意味着愛應該是自然地發生的,以致成爲你每一天、每一刻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在愛裏翻筋斗。
除非你絕對是世上最壞的怪物,否則當你不得不作出一個憐憫的行動,你會這樣做。當你不得不作出一個無私的行動,你能夠這樣做。可是,那並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任何人都可以在愛裏翻筋斗。真正的問題是,你可以行在愛中嗎?愛是否自然、慣常地發生的事情?如果我問你的朋友:「請想想有哪兩三個詞語最能形容這個人。」會不會有人說是「有愛心」呢?他們會想到這方面嗎?
世上有很多偉大的英雄,例如:戰場上的英雄、體壇上的英雄、藝術上的英雄、政治上的英雄。英雄是那些擁有不尋常的能力的人,他們振作精神,在戰場上、藝術上、科學上和學術上,創一番偉大的功績。他們可以振作精神,你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那些能夠作出壯舉的人所擁有的能力是我們其餘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的,但很多時候,你若看看這些英雄的舉止行爲,你若看看他們的日常生活,你若看看他們怎樣過每一天,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這些英雄的生活充滿自私、愚昧和衝動。
彼得.羅斯(Pete Rose)是上世紀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球員及總教練。人們對於他應否列入名人堂議論紛紛,議論的重點不是在於他致力去做的事情。當他在球場上不得不這樣做的時候,人人都知道他是很棒的。真正的問題是他是個怎樣的人。那纔是議論的重點。我不會告訴你,我對此的想法。我只是告訴你那爭論的重點是什麼。那爭論不是關於他在人生中致力去做的事情,而是關於他每天的言行舉止。
行在愛中是什麼意思?你是一個容易觸怒的人嗎?還一個習慣忍耐和饒恕的人?你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嗎?還是你習慣對人粗魯、冷淡或疏遠?你看見嗎?這是什麼意思?哥林多前書13章4節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那是你生命的特徵嗎?保羅在這裏所說的,在哥林多前書第13章說得更詳盡。他說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
保羅說,你可能會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 ,但如果你沒有愛,你是假冒的基督徒。你不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保羅說,你可能認識各樣的奧祕,但如果你沒有愛,你是假冒的基督徒。保羅說,你可能捨己身讓人焚燒 ,但如果你沒有愛,你是假冒的基督徒。你明白保羅正在說什麼?首先,他提到萬人的方言和天使的話語 ,你可能在教會裏事奉,你可能是一個偉大的傳道人。你可能擁有人人都羨慕的高超事奉技巧。
其次是知識。你可能對於教義很有卓見。第三是捨己身讓人焚燒。保羅說你可能既熱心又委身。你不只是作十一奉獻,你可能把收入的百分三十奉獻給神。你可能到海外當傳教士。你可能進入貧民區,爲那些貧窮的人傾出自己,捨己身讓人焚燒。你可能充滿熱忱。你可能知識淵博。你可能充滿事奉技巧。保羅說:「那些都不是作基督徒的精髓。」
可能有些人具有豐富的宗教知識、極之熱心,而且極其委身、慷慨激昂,併爲着宗教的理想而變賣一切,他們充滿事奉技巧,但他們的言行舉止卻沒有愛的特徵,反而顯出了愚蠢、自私、衝動、容易動怒,並且難以親近。你認識這樣的人嗎?
所以,保羅說我們可能會成爲僞裝的基督徒。真正的基督信仰唯一絕對無誤的標誌,就是能夠不只是在愛中翻筋斗(任何人都能夠那樣做)……而是行在愛中。除非你行在愛中,否則你不是基督徒。因此,你應該不斷地問自己的,不是「我領了多少靈魂歸向基督」,縱然那是判斷你是否與神同行的一個好方法。那是一個判斷方式。那是一個方法。
你也不是問自己「我對聖經的認識有多少」,儘管那是判斷基督徒生命成長的一個方法。你也不是問自己「我有多委身」,或「我將會作出多少犧牲」。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3章說,這一切事情都是量度基督徒的成熟程度的良好指標,但這些指標不是無誤的,因爲僞裝的基督徒、假冒的基督徒、非基督徒,也能做到這些事情。真正的基督信仰唯一的一個無誤的標誌,就是你必須行在愛中。
你現在的景況如何??千萬不要忽略這一點。我不可忽略這一點。你也不要忽略這一點,尤其是那些將要在教會裏當領袖的人。你們不要忽略這一點。這是基督徒生活的總綱,效法神的真義可以概括爲:行在愛中。因此,這是基本的基督信仰。
因此,你可以與一個五歲的小孩子坐下來,說:「成爲基督徒的意思,就是從內到外、日復一日都有愛心。你可以分享你的玩具,不要對人生氣,但要原諒他們,當有人受到傷害的時候,要仁慈地對待他。」你可以這樣告訴一個小孩子。這是五歲的小孩子也能真正明白的宗教信仰。你可以歸信主。你可以在只有五歲的時候,成爲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我真的有點懷疑在我所涉獵過的其他宗教裏,一個五歲的小孩子是否可以掌握得到。要行在愛中。
第三,十架的目的是使你變得馨香。聖經說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爲我們舍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保羅要說的是:「你的生命是否發出臭味?耶穌可以令你的生命散發香味。」。
首先,這段經文正在告訴我們:第一,耶穌的死是一種犧牲。第二,這是自願獻上的祭。第三,這個祭是令人滿意的;神聞到它的馨香。這是深刻的教義,但這是馨香的教義,也是基本的教義。這是基礎的教義。
首先,耶穌基督是一個祭牲,換句話說,這是一個贖罪祭。贖罪祭是付上代價,使兩個本來不和的人重新走在一起。
這個情況每天都出現。如果我說了一些不當的話,如果我說了一些傷害我配偶的話,我們立刻會出現不和的情況,對不對?我察覺到這一點,心裏說:「啊,我搞砸了!我不該那樣說。」究竟我們可以怎樣復和呢?必須贖罪。贖罪的過程是這樣的。我在哪一個層面上對配偶造成侵害?我在言語上造成侵害。我說了一些傷害人的話。
我必須做什麼?我必須放下我的驕傲,我必須回去向配偶道歉。我必須懇求寬恕。我必須把事情糾正過來。言語的侵害意味着我必須在言語上付上代價。我要付上代價。我要付出我的面子,你知道嗎?這是很難做到的,但我必須付上代價,否則無法贖罪。
也許我對我的配偶做了一些更嚴重的事。如果我對我的配偶做了一些更嚴重的事,我會回來,對她說:「親愛的,我很抱歉。」你知不知道我的配偶理所當然地會說什麼? 「我很欣賞你的道歉,但我不肯定我是否只聽你一聲道歉就能夠原諒你。我必須看到你在行爲上有真正的改變,我纔可以信任你。」
現在的問題是在那一刻,你所造成的侵害比言語上的侵害更深。那是行爲上的侵害。你不只是在言語上付上代價就可以贖罪。你還要付上什麼代價呢?你還要在行爲上付上代價。我必須作出一些改變,才能夠帶來和好。
當我們引伸到我們與神的關係時,會有什麼事情發生?當我們對人的侵害不只是涉及言語或行爲,而是涉及生命的時候,會有什麼事情發生?當我們悖逆神的時候,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只有一個方法可以爲此付上代價。我們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在神與人之間獻上贖罪祭。我們只有一個方法爲這廣大無垠的侵害付上代價。這是涉及全然無邊界的侵害,意思是這是一種普世的悖逆,所以必須普世都付上代價。那代價就是耶穌。祂成了祭牲。
在舊約聖經裏,人們通常以牲畜爲祭牲。每當牲畜被宰殺,人人都按手在牲畜身上,這樣,他們的罪便轉到那牲畜身上,然後那牲畜被宰殺。在舊約時代,人們都很清楚知道,那牲畜是代替他們被殺害,獻上爲贖罪祭,以此來付上所必需的贖罪祭的代價。
舊約時代那些可憐的人心裏納悶:「究竟這隻公羊、這隻已死的羔羊、這隻已死的小公牛,如何成爲我們的祭牲?如何成爲我們的代替品?」當然,新約聖經的答案是:這些祭牲只是那真正的代替者的一幅寫照,真正的代替者是耶穌基督。耶穌成了祭牲。這是非常基本的道理。除非你看到耶穌所做的,是代替你成爲祭牲,否則你不會明白神的愛。
許多教會討厭聽到神需要我們付代價這個概念。他們也討厭聽到耶穌基督必須來到世上,除去神的憤怒,成爲一個贖罪的祭牲這個概念。親愛的聽眾朋友,假如你否認自己是一個邪惡的人,以致耶穌基督必須來到世上,爲我們付上贖罪祭,使我們可以與神和好,如果你否定這個概念,你已經撤空了十架所有永恆和無盡的深厚意義。你已經使十架變得毫無意義了。
你以前也許聽過我講這個故事,但我必須再講一次。有一位教授曾在這方面有所教導。他說:「在美國,大多數基督新教的牧師都不相信耶穌是爲了代替我們的罪而受死。大多數基督新教的牧師都不相信神必須殺死那作爲贖價的耶穌基督。他們討厭聽到一位殺人流血的神的概念。他們也討厭聽到自己是如此罪惡的概念。他們相信耶穌基督受死,只是一種表示祂對我們的愛的方式。」
教授告訴我這個故事。他說:「想象一下.,如果我的房子正被燒燬,但我逃了出來,我現在安全了。我沒有死在家中。我的家人也都平安。如果我的鄰居經過,對我說:『教授,讓我向你表示我是多麼的愛你。』然後他衝入房子裏,撲進火裏而被燒死了。你會不會說:『啊!有一個人真的愛我』?不,你會說:『那人是個瘋子!我沒有遇到任何危險。他爲什麼要爲我死?』」
另一方面,如果教授發現他的孩子仍留在房子裏,房子快被燒燬,他的孩子也有被燒死的危險,然後他的鄰居來了,說:「教授,讓我向你表示我是多麼的愛你。」然後他便衝入房子裏。他救了孩子出來,但自己卻死了。那麼,那位教授會怎麼想?「這人真的愛我,因爲在我們處於危險的時候,他爲我們而死。」
除非你相信你是失喪的,除非耶穌爲你受死,除非你相信自己是一個罪人,除非你相信唯有耶穌爲你受死你纔不致失喪,否則十架是沒有意義的。你已撤空了十架的一切意義,所以你無法明白神的愛。耶穌基督爲我們受死所顯出的那份愛,理應感動我們憑愛心行事。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可以感動你憑愛心行事呢?耶穌的死是一種犧牲。
第二,這是自願的犧牲,因爲這是獻上的祭。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10章18節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這是自願的。耶穌是自願受死的。那麼,爲什麼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開始汗如血點?因爲天父臨到祂那裏,讓祂預嚐了祂將要在十架上所經歷的極大的痛苦。
耶穌以往從未真正能夠經歷這樣的痛苦,當時天已黑,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裏。耶穌所有的門徒都睡着了。士兵還未到來。天父臨到,對耶穌說:「看,看你即將被丟進的火爐。聞一聞,並嘗一嘗你將要喝的杯的味道。這將會毀滅你。這將會吞噬你,但如果你不這樣做,世人將會失喪。你願意這樣做嗎?」
直到那個時候,從某種意義來說,耶穌大概知道祂會這樣做,但祂沒有察覺到祂將要付出何等的代價。當耶穌說:「......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的時候,在那一刻耶穌成了要獻上的祭。祂爲你獻上自己。這完全是出於自願的。耶穌可以離開。爲什麼知道這一點對你是那麼重要呢?親愛的聽眾朋友,難道你不明白嗎?如果耶穌爲你而自願忍受這一切,你無法做任何事情去中斷祂對你的愛。沒有!那份愛忍受了神的憤怒。究竟耶穌爲什麼爲你作出如此的犧牲?當那種痛苦也無法中斷耶穌的愛時,你還可以做什麼去中斷祂對你的愛呢?這是一種自願的犧牲。
最後,耶穌的死是馨香的祭。在舊約時代,當祭牲被宰殺後,人們把祭牲放在祭壇上。你聞過烹煮肉類的味道嗎?你試過走進一所房子裏,聞到一些食物的氣味,例如烤肉的氣味嗎?這是一種令人感到歡迎的氣味。這是一種款待的氣味。這是食物的氣味。這氣味令你感到很棒。同樣地,當耶穌基督獻上自己作爲祭牲時,我們知道神對此感到完全滿意。這氣味是馨香的。這意味着當你相信耶穌基督的時候,神對你感到完全滿意。你在神的鼻孔裏聞起來是馨香的。
讓我以一個故事來結束今天的分享。有一個年老的農夫,他是一個基督徒,他的鄰居是一個木匠。那個農夫常常試圖跟他的鄰居傳講基督的事蹟,但他感到很煩惱,因爲那個木匠是一個虔誠的人,可是他真的不明白基督爲人代罪而獻上贖罪祭是什麼意思,那個木匠說:「是的,我想上天堂,所以我正在努力做個好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夠好。」
當然,那個農夫說:「你只要相信耶穌在十架上爲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其實耶穌已經在十架上爲你成就了一切。祂在十架上使神對你感到完全滿意。你不能夠不斷地企圖以你的好行爲去滿足神。」那個木匠說:「啊,那太容易了。」有一天,那個農夫試圖給他上一課,所以他對那個木匠說:「你要爲我的前院造一道新的大門。」
於是,那個木匠到來,爲那個農夫造一道新的大門。像每一個木匠所造的一樣,一道新的大門必須擺動得完美無瑕。因此,他把那道門造得完全正確。門的尺寸恰到好處,以致離門框不是太遠;也不是太近而堵住了。那道門造得恰恰好。他帶那個農夫出來看看他所造的門:「嗨,你瞧瞧,那道門造得真好。我已給你造好了一道新的大門。」那個農夫說:「嗯,謝謝你。」
然後,那個農夫拾起仍留在那裏的一些工具,說:「我想在門邊這裏鑿幾下,那就大功告成了。」那個木匠站在他面前,說:「你不明白。門已造好了。在門上再有任何的加工,都會對門有損。門已造好了!」
那個農夫說:「你知不知道你在說什麼?當耶穌死在十架上時,祂說:『成了!』意思是:『我已做了你可以做的一切事情。你要相信我。神對你感到完全滿意。你在神的鼻孔裏聞起來是馨香的。你不再發出臭味了。』」
要憑愛心行事。你能怎樣憑愛心行事呢?耶穌基督爲你犧牲,那是自願的犧牲、是馨香的、完全滿意的、爲我們代罪的犧牲。讓耶穌基督的犧牲在你的心中燃燒,像一個火焰發射器,它會消除你裏面所有的剛硬。它會融化你裏面所有的冰冷。它會拆去你的生命中一切攔阻你到耶穌基督的愛裏的障礙。讓我們一起禱告。
我們的天父,在我們結束的時候,求禰幫助我們明白,憑愛心行事是基本的基督信仰,因爲耶穌愛我們。求禰幫助我們明白,我們永遠不能超越它。求禰幫助我們每個人現在都在禰面前變成小孩子,就像一個五歲的小孩子一樣,在我們的心中領受這個真理,並且在禰面前,使這個真理可以在我們的靈魂裏結出果子。我們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