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聖靈的果子」系列——「恩慈──勝過自憐」這個題目。首先,讓我讀出約翰一書3章16至20節
- 主爲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爲愛;我們也當爲弟兄捨命。
- 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裏面呢﹖
- 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爲和誠實上。
- 從此就知道我們是屬真理的,並且我們的心在神面前可以安穩。
- 我們的心若責備我們,神比我們的心大,一切事沒有不知道的。
加拉太書第5章列出了一系列聖靈所結的果子,今天我們會討論恩慈。聖靈的果子包括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在加拉太書第5章中,「恩慈」一詞的意思實際上是愛心的行爲。有人問:「愛與恩慈有什麼分別?」我認爲「愛」是一個比較籠統的用語,而「恩慈」是一個比較具體的用語。
恩慈是愛心的行動,是因着愛的緣故而爲別人做一些事情。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內容跟上個節目所討論的內容完全不同。我們在上個節目談到忿怒,因此當中涉及心理學上的分析。今天討論的內容並不涉及心理學上的分析,而是涉及社會學上的分析,因爲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我們的愛心要透過恩慈的行爲表明出來,尤其是以愛心對待那些在物質上、身體上和經濟上出了問題的人,這是真基督徒的其中一個標記。
這裏的教訓強而有力。經文說:「從此就知道我們是屬真理的,並且我們的心在神面前可以安穩……。」這令人感到害怕,因爲不僅這段經文這麼說,聖經中許多地方也告訴我們,其中一個分辨真基督徒的方法,是看看他們會否看顧窮人。今天我會竭盡所能詳細講述這個主題。這是聖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而且似乎跟我們在上兩個節目中討論的聖靈的果子──忍耐與和平──截然不同。那兩個主題涉及心理學上的分析,恩慈這個主題卻不然。
基督信仰和聖經的美妙之處,在於我們無法把它歸結爲成一套特定的結論……。我發現這是千真萬確的,也是我所面對的一個問題。對教會、牧者和聖經教師來說,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他們腦海中有一個看法,並透過這個看法去閱讀整本聖經。假如你傾向接受心理學的看法,那就是我所說的總結了。你從聖經中所看到的一切往往只是心理學上的分析。無論你所教導的或者讀到的是什麼,你都把它變成一套想法,說:「這段經文如何幫助我解決個人問題呢?」
另一些人傾向接受社會學的看法。他們關注社會公義和社會改革。他們讀聖經的時候往往都透過社會學的看法去過濾聖經。因此,每當你聽到這些人教導聖經或者研讀聖經的時候,他們都着眼於聖經對社會所帶來的意義。聖經的美妙之處在於聖經是真理,因此,聖經對每個範疇都有它的教導。今天我們要討論一個截然不同的範疇。
這個範疇涉及基督徒對社會的關注,以及基督徒的社會責任。這就是我們要看的範疇。一如既往,我們會從四方面探討聖靈的果子。第一,何謂恩慈?第二,與恩慈相對的是什麼?第三,虛假的恩慈是什麼?第四,我們在生命中如何結出恩慈的果子?讓我們按着這個大綱來探討恩慈這個聖靈的果子。
第一,何謂恩慈?在某程度上說,我想我已經談及這一點了。恩慈是以實際方式去慷慨施予。恩慈不只是意味着有愛心,也不只是意味着你對他人有這種感覺。恩慈的意思是你按着心中的感動去付出自己的時間、金錢、才能和行動。這就是恩慈了。恩慈意味着你珍視各樣事物。恩慈是一種重視的態度。你有沒有注意到你會花很多錢在自己的房子上?
如果你擁有一間房子,你會把大量金錢投進去。爲什麼?因爲這房子可能是你所擁有最有價值的一項資產。若是這樣,你不用多加考慮便會花一萬元去進行重要的裝修工程。因爲這房子對你來說極有價值,花錢在這房子上根本沒有問題。另一方面,你也許不太願意花同樣的金額去修理你的音響組合吧。
如果你說:「啊,這套音響組合有點問題。」然後有人對你說:「修理費只需一萬元。我樂意爲你修理。」你可能會說:「算了吧!」因爲這套音響組合不值得你花那麼多錢。當聖經談到恩慈,指的是一種重視人的態度,認爲人是無比珍貴和有價值的,投放在人身上的事物總不會太多。你把自己的金錢、時間和才能投放在人身上。如果我們要真正明白何謂恩慈,我們必須深入瞭解恩慈的本質。看看第17節。經文說:「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
第二,與恩慈相對的是什麼?與恩慈相對的是吝嗇,因爲在某種意義上說,恩慈就是慷慨。這帶出幾個事實。第一,恩慈是以行爲作爲服侍。第二,恩慈是絕對需要的。第三,恩慈必帶着有愛心的說話。讓我來詳細說明。
第一是恩慈的本質。恩慈是願意滿足各種各樣的需要。讓我來解釋何謂恩慈。恩慈就是透過行動去滿足你所察覺到的各種需要。讓我解釋一下。想象一下我正在畫四個圓圈,它們是同心圓。聖經告訴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源自罪。假如沒有罪,我們便不會經歷痛苦了。
我們從創世記第三章清楚地看到,當亞當和夏娃決定要成爲自己的神和自己的主人、讓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時,所有的問題便蜂擁而至。當我們決定要成爲自己的主人,我們所有的問題也蜂擁而至。那一刻好像有巨石扔進我們的靈。我們的靈本來像一個美麗的池塘那樣平靜,忽然有巨石扔進來,泛起了漣漪,好像我所畫的同心圓一樣。
首先,人開始與神隔絕。我們馬上可以看到這一點。亞當與神的關係破裂了。亞當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他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裏。聖經告訴我們,那時神在園中行走,亞當感到很害怕,於是藏起來躲避神。這就是我們所說靈性上的隔絕。隔絕是什麼意思?隔絕意味着錯亂、不協調。舉例說,如果你把含鉛汽油注入只用無鉛汽油操作的汽車油缸裏,過了一段時間,你的汽車就會體驗到錯亂、不協調的情況,也就是隔絕的情況。這種情況起初不會立即出現。
爲什麼?因爲那輛汽車本身的設計不是用含鉛汽油操作的。我沒有試過這樣做,也不太肯定會發生什麼事,但這必定會弄壞車子。不要把含鉛汽油注入那車子,因爲你的汽車必體驗到隔絕的情況。錯亂、不協調的情況必會出現。那輛汽車會變得像一個生活混亂、沒有人生目標的人一樣,因爲它本身的設計是用無鉛汽油操作的,對嗎?那輛汽車的設計是用無鉛汽油操作的,因此車的內部操作必受到影響。聖經告訴我們,當我們決定要成爲自己的主人時,各種各樣的隔絕情況便會出現,我們的靈命必出現毛病。
生命各方面都弄得一團糟。首先,人與神隔絕。我們看到亞當必須藏起來。這是四個同心圓中央的第一個圓圈。我們可以稱之爲靈性上的隔絕。接着還有心理上的隔絕。亞當藏起來,因爲他感到害怕。那時亞當住在伊甸園裏,當他犯了罪,決定要成爲自己的主人時,他便開始經歷恐懼。這是心理上的隔絕,也是心理崩潰。
因爲我們不知道神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誰。問題逐一涌現。我們不知道神是誰,但我們是爲神而被造的,因此,我們開始經歷身分認同的問題、焦慮問題、抑鬱問題,也缺乏人生意義。我們遇到的所有心理問題都由此而來,但是不僅如此。靈性上的隔絕是從罪而來。首先,中央的圓圈是靈性上的隔絕;接着,第二個圓圈是心理上的隔絕。不僅如此,我們從創世記第3章看到人不但與神隔絕,也與自己隔絕。這是心理上的隔絕。此外,人還與別人隔絕。
亞當和夏娃犯罪的那一刻有什麼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從前他們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雖然我們並不完全理解這句話的含意,但是可以肯定這意味着他們之間有全然純潔、美滿的關係,當中有愛與溝通。當他們開始要藏起來躲避神的時候,他們也開始躲避對方。這是創世記第3章的教導。當他們開始要藏起來躲避神的時候,他們也開始躲避對方。他們感到羞恥。他們無法停留在這種完全躺開、不設防備的狀態。這就是赤身露體的意思。
婚姻中的愛帶來喜樂。那些體會這份喜樂的人意識到要維持婚姻中的愛是相當艱難的。赤身露體是一種完全躺開、不設防備的狀態。人無法時刻活在這種完全躺開、不設防備的狀態。爲什麼?因爲我們藏起來躲避神,我們也必須藏起來躲避人。我們害怕讓人看見我們的真面目。聖經告訴我們,心理上的隔絕源於靈性上的隔絕,社會上的隔絕則源於心理上的隔絕。
由於我們與神隔絕,所以我們也與自己隔絕。由於我們與自己隔絕,所以我們也與人彼此隔絕。由於我們裏面崩潰了,我們的關係也崩潰。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說:假設有兩輛汽車並排沿着一條道路行駛。你突然發現在旁的計程車上有乘客毆打司機,用刀刺他,掐着他的喉嚨。
你會這麼說嗎:「這與我無關,不會對我造成任何影響。這件事是在那輛車上發生而已」?你當然不會這麼說。你會說:「當心!」因爲那輛車開始轉向。在那輛車上發生的內部問題成爲了與你相關的問題,因爲那個司機無法保持直線行車。司機因着車上的內部問題而無法保持直線行車。魯益師要說的是,如果有一隊船隊並列航行,其中一艘船的內部機件和方向舵出現問題,這不只是那艘船的問題,而是所有船隻的問題。
正如上述的例子所說,那不只是一輛汽車的問題,而是所有汽車都面對問題。心理上和靈性上的隔絕會引致戰爭、種族主義、各種罪行、離婚、家庭破裂、人與人之間無法和睦共處。這是第三個圓圈。這好比漣漪漸漸擴大一樣,一個圓圈引起另一個圓圈,再引起另一個圓圈。創世記第3章告訴我們,人不僅與神隔絕、與自己隔絕、與他人隔絕。這是靈性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隔絕。最後,人也與自然界隔絕。這是一切物質上的隔絕。
亞當犯罪之後,神來到他那裏對他說:「亞當,因爲你決定了要成爲自己的主人,掌管自己的生命,所以你不再是管理我所創造的世界的主人了。我曾把你安置在地上,讓自然界任憑你去管理,現在自然界要成爲你的仇敵。自然界不再是你的朋友了。你必要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裏得喫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
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於塵土,因爲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因爲自然界與你將會永遠處於爭戰狀態,最終自然界必得勝。你終生與塵土爭戰,最終塵土必得勝。」多年前,我在一個幽默的婦女專欄看到一篇文章。專欄作家問道:「傳統家庭主婦最大的敵人是什麼?」是污垢。污垢使你的生活苦不堪言。盤子上的污垢、尿布上的污垢、地毯上的污垢。到處都是污垢。你耗盡所有時間去對付污垢。
最後,這位專欄作家說:「你多年來辛苦勞碌得到的是什麼呢?」是六英尺厚的污垢。你知道的,她所說的也許不是她的真正意思,但是她所說的正是創世記第3章所說的。你終生在塵土中勞苦,最終塵土必得勝。你看,當神咒詛地的時候,祂要說的是,因爲人不想成爲神的僕人,所以失去了主人的身分。因爲我們不想成爲神的僕人,所以我們失去了主人的身分。這是聖經的原則。
願意服侍的必要掌權;掌權的終必作奴僕。這是不變的原則。神說:本來是神掌管世人,世人管轄自然界;但現在卻是神掌管自然界,自然界管轄世人。因此,人會死亡,也會生病。因此,世上有疾病,也有自然災害。因此,人要興建建築物來常與自然界保持距離。自然界不再是我們的朋友。
英國傳道者喬治‧懷特菲(George Whitefield)常常說以下這番話。他嘗試說服人們相信一個事實,就是人沒有與神和好。他問道:「你知道爲什麼當你走近野獸並想要逃跑時它們會對你尖叫、咆哮和發出嘶聲嗎?因爲野獸知道你跟牠們的主人不和。懷特菲的說法跟聖經所說的很相近。你知道的,這是一般傳道者會採用的誇張手法。這說法其實跟聖經所說的很相近。這是一切物質上的隔絕。
甚至疾病、地震等災害都是罪的結果。聖經告訴我們,因爲世人沒有在宇宙的秩序中守着本位,所以宇宙不再正常運作。試想像一下,這好比時鐘內部那些小輪、齒輪和滑輪等機件的操作。想象一下,把一個齒輪從原處抽出來,然後把它扔到底部,那個時鐘會怎麼樣?
你認爲這樣做會影響那個時鐘的運作嗎?難道你認爲那個時鐘會說:「嗯,我裏面其中一個齒輪沒有安置在原處,但沒關係」嗎?它當然不會這麼說。在某程度上,那個時鐘也許仍可運行,但是它會發出摩擦聲、咕噥聲,不斷磨損。你會聞到煙味,你會說:「這裏出了毛病。」當我們不守本位時,宇宙會出現同樣的問題。想一想那四個同心圓。它們代表靈性上的隔絕、心理上的隔絕、社會上的隔絕,以及一切物質上的隔絕。那是我們生命一切所需的。
我們有靈性上的需要:我們充滿罪疚、人生沒有目標,也分不清是非對錯。我們有心理上的需要:我們感到抑鬱、焦慮、忿怒,也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們有社會上的需要:世上有戰爭、罪惡、離婚、貧困、壓迫和不公等問題。我們一切物質上的問題:世上有飢餓、饑荒、疾病等問題。這一切問題都源於罪。那都是罪的結果。
基督徒對於這些問題有什麼責任?耶穌基督是否這麼說:「好吧,我來到世上只是爲了尋找和解決靈性上隔絕的問題,對於其他範疇的問題我一概不理」?耶穌基督是這樣行事的嗎?祂只是教導聖經,引領人與神建立個人關係嗎?抑或祂還輔導人、醫治人、給人喫飽呢?你認爲耶穌所施行的神蹟是什麼回事呢?那些神蹟只是魔術戲法嗎?耶穌施行神蹟只是爲了表明祂的能力,說:「看看我能作什麼」嗎?
不是的。因爲如果耶穌想要表明祂的能力,祂大可以在空中寫字,但是祂從來沒有這樣做,對嗎?耶穌總是藉着祂所行的神蹟和祂所擁有天國的大能,去醫治因罪而來那四個範疇的問題。神的國要降臨世上,更新這個世界,根除罪所帶來的所有結果。顯然,最根本的問題是靈性上的問題。個人的生命、國家和社羣所面對最根本的問題,是人與神隔絕。
然而,神國的工作是醫治這一切問題。我們怎知道呢?看看屬靈的恩賜。屬靈的恩賜可分爲言語上的恩賜和行動上的恩賜。看看哥林多前書第12章、以弗所書第4章、羅馬書第12章,這些經文列出了所有的屬靈恩賜。當中有勸化的恩賜、講道的恩賜、教導的恩賜、傳福音的恩賜;但也有行動上的恩賜,包括幫助人的恩賜、憐憫人的恩賜、服事人的恩賜。
看一看那四個圓圈,你會看到內在的需要和外在的需要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分別。兩者有什麼差異?內在的需要就是我們所說靈性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這些需要基本上是很難察覺得到的,也難以理解。一個人若沒有聖靈引導,他無法領悟到自己是需要神的。一個人若沒有多次接受輔導,他不會知道自己爲什麼感到不開心。人們必須多次接受心理治療。內在的需要是透過言語而得到滿足,因爲這些需要是隱藏的。
然而,外在的需要是很容易察覺得到的,這些都是你的行爲。一個因沒有與神相交而感到愁煩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沒有與神相交,但是一個飢餓的人卻知道自己餓了。外在的需要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是可以意識到的,也可以感知到的。你不用聖靈引導也可以察覺得到外在的需要。但是你需要聖靈的引導纔可以看到內在的需要。
讓我舉例說明。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是歷史上偉大的基督徒。他促使大英帝國在1833年廢除奴隸販賣制度。我樂意告訴大家更多關於他的事蹟,但是今天我們無法做到。威廉‧威伯福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事實上,詩歌《奇異恩典》的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是他的導師。帶領約翰‧牛頓信主的則是喬治‧懷特菲(George Whitefield)。
喬治‧懷特菲在英國開展了大覺醒運動。一百年後,很多人歸信了基督。當時,威廉‧威伯福斯和一羣稱爲克拉珀姆教派(Clapham Sect)的基督徒進入了英國國會,並擔當重要職位。他們說:「我們必須爲社會帶來聖經所教導的公義。」他們致力廢除大英帝國的奴隸販賣和奴隸制度。這個故事令人驚訝之處是,他們花了多年的時候才廢除奴隸制度。
這個故事另一個令人驚訝之處是,威廉‧威伯福斯意識到在廢除奴隸制度的過程中,唯一公平和合乎聖經的做法,是向大英帝國中每一個奴隸的主人支付奴隸的贖價。要廢除奴隸制度,同時又不致令奴隸的主人蒙受損失,唯一的方法就是這樣宣告:「政府將於今天午夜廢除奴隸制度,但是政府會給每一個奴隸的主人支付奴隸的贖價,因此奴隸的主人不會在物質上和經濟上蒙受損失。」
信不信由你,英國政府給奴隸的主人支付了三千萬英鎊。這是一個政府所作最正義的行動。這是威廉‧威伯福斯所作恩慈的行動。威廉‧威伯福斯有一位好朋友,名叫威廉‧匹茲(William Pitt)。威廉‧匹茲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很出名的人,曾任首相。匹茲堡這個美國城市也是因他們而命名。威廉‧匹茲不是基督徒,所以威廉‧威伯福斯常常都希望威廉‧匹茲跟他到倫敦市中心去聽一位偉大的傳道者講道。那位傳道者名叫理查德‧塞西爾(Richard Cecil)。
理查德•塞西爾是一位偉大的傳道者。有一天,威廉‧匹茲跟威廉‧威伯福斯說:「好吧,我跟你到教會。」威廉‧威伯福斯感到興奮不已,於是帶威廉‧匹茲到教會去。威廉‧匹茲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比威廉‧威伯福斯更有才華。他們一起到了教會坐下來,威廉‧威伯福斯感到十分興奮,因爲那天的講道是他所聽過最好的講道。
很多時候,當你帶人到教會,當你終於可以帶那個人到教會,你因他們願意到教會而感到十分興奮。也許當天是管家主日,每個人都說:「你要增加奉獻,因爲我們需要修理教會的屋頂。」你感到很興奮,因爲你帶了你的朋友到教會聽神的道。那天的情況並不是這樣的。理查德•塞西爾是一位偉大的傳道者,威廉‧威伯福斯心裏想:「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朋友正在聽這篇講道。」在離開教會的時候,威廉‧匹茲對威廉‧威伯福斯說:「我完全不知道那個講員在說什麼。」除非神的靈打開一個人心中的眼睛,讓他看見那些內在的需要,否則他不會看到。
你知道自己何時餓了,也知道自己何時口渴。當你的婚姻破裂,你會察覺得到。我的意思是,我們很難察覺不到自己的婚姻破裂了,雖然有些人確實很遲才察覺到。外在的需要是感受得到的,是可以感知到的。這些需要是要透過行動來滿足的,而不是透過別人喋喋不休而得着滿足的。基督徒必須牢記一點,你的屬靈恩賜包括言語上的恩賜和行動上的恩賜。我們不僅擁有用來滿足內在需要的恩賜,也擁有用來滿足外在需要的恩賜。新約聖經提到兩種職份。
教會該設立長老和執事。如果你仔細閱讀經文,你會發現長老的職份是關乎言語的。執事的職份則是關乎行動的,他們關注的是教會是否真的善用金錢以及幫助有需要的人。有言語上的職份,也有行動上的職份。有言語上的恩賜,也有行動上的恩賜。事實上,路加福音24章19節說:耶穌基督說話行事都有大能。
我們讀聖經時看到耶穌到各處傳道。此外,祂還做了什麼呢?耶穌不只是傳道而已,祂還醫治人、服事人。耶穌基督說話行事都有大能。恩慈的職事跟傳福音的職事或其他職事同樣重要。聖經告訴我們,恩慈是透過行動去滿足那些察覺得到的需要。我們有這樣做嗎?你明白恩慈是何等重要嗎?我們不但要明白何謂恩慈,也該知道恩慈是必需的。
這教導令我感到害怕。聖經不斷地說,只要你看看自己是否關心和憐憫貧乏的人,並給他們慷慨施予,你便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基督徒了。聖經有多處提到這一點。舉例說,在以賽亞書1 章10至17節,神藉着以賽亞對百姓說話,意思大概是說:「你們敬拜、奉獻、禁食、禱告和讀經,這樣禁食豈是我所揀選,使被欺壓的得自由,將飢餓的人接到你家中嗎?」
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經文。經文告訴我們,一個人可以很虔誠,卻不是真基督徒。除非你充滿恩慈,否則你不是真基督徒。馬太福音第25章也說到這一點。這是另一段令人感到困惑的經文。經文說,在末後審判的日子,耶穌要把真基督徒和假基督徒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耶穌向那右邊的說:「你們可以進入我的國;因爲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
那些人回答說:「主阿,我們什麼時候見你處於這種境況呢?」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接着,耶穌向那左邊的說:「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喫,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裏,你們不來看顧我。」那些人回答說:「我們什麼時候見你處於這種境況呢?」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不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這是聖經中其中一段令人感到害怕的經文。你們明白這段經文嗎?
爲什麼這些經文會這麼說,而別的經文卻清楚表明人不是靠行爲得救?我們不是靠善行得救。聖經並沒有說社會工作者會先上天堂。聖經說,人是單靠相信耶穌基督而蒙恩行救。那麼,馬太福音第25章中的比喻是什麼回事呢?唯一可能的答案是:你不是靠恩慈的行動而得救,但是恩慈的行動表明你的信仰到底是真實的,抑或只是空口說白話。
我想這樣的標準令人感到害怕。恩慈是聖靈所結的果子。這是什麼意思?如果你生命中真的結出聖靈的果子,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加恩慈。你會願意犧牲,也願意施予。你願意分擔你身邊那些生活水平不及你的人的擔子。聖經說,當你結出和平、喜樂和別的果子,同時也會結出恩慈的果子。恩慈的果子會漸漸生長。
第三,恩慈、言語和行動是分不開的。讓我簡要概述這一點。嘗試滿足內在的需要卻不去滿足外在的需要是行不通的,因爲世人無法看到我們滿足人們靈性上的需要,卻可以看到我們滿足人們外在的需要。我說的「看到」正是剛纔我在威廉‧威伯福斯和威廉‧匹茲的故事中所說的。威廉‧匹茲跟威廉‧威伯福斯到教會,他四周觀看,看到教會坐滿了人。
威廉‧匹茲看到教會坐滿了人,看到牧者講道,也看到人們說:「我的婚姻得以挽救。我的生命得着醫治。我的抑鬱症得着醫治。我的生命被神的道改變過來。」威廉‧匹茲聽到這些話,他說:「我一點也不明白。對我來說,這似乎是譁衆取寵的話罷了。我無法相信這些話。」威廉‧匹茲離開的時候說:「這實在很荒謬。我不明白這到底是什麼回事。我無法理解。」然而,當威廉‧匹茲看到教會滿足人們物質上的需要,幫助陷入困境的家庭,迴應人們外在的需要。那是社會上和身體上的問題。他說:「嗯,很有意思。也許這些人真的很有愛心。也許他們真的擁有很重要的東西。」
讓我引述一位早期羅馬君王朱裏安(Julian)的話。朱裏安極其討厭基督徒,想要鎮壓他們。朱裏安是第二世紀的羅馬君王,他發現了一個問題,於是寫信給一個朋友講述這事。這個朋友是一名異教祭司。朱裏安解釋了爲什麼他無法除滅基督信仰,以及基督信仰不斷擴展的原因。朱裏安說:「基督徒的迷信思想能夠不斷髮展,是因爲他們賙濟陌生人。這些不敬虔的加利利人不僅照顧他們中間的窮人,也照顧我們的窮人。」
我們知道這不是教會增長的原因。教會增長不是因爲基督徒看顧窮人,而是因爲神的道和聖靈所帶來的屬靈大能。然而,這裏有一個不信的人看到一個情況,讓他無法提出任何反對的聲音。他實在無言以對,並且不再反對基督徒。世人看到一個事實,就是基督徒充滿恩慈。希臘人看顧希臘的窮人,猶太人看顧猶太的窮人,羅馬人看顧羅馬的窮人,但是這些基督徒卻看顧各族各方的人。朱裏安說:「他們也照顧我們的窮人。這些人怎麼了?」
正如我之前所說,早期羅馬社會對基督徒百思不解,因爲基督徒在兩方面完全與衆不同。首先,基督徒在性方面保持貞潔。他們只容許在婚姻關係中的性行爲。其次,基督徒向窮人慷慨施予。羅馬人和希臘人看到這兩種情況都說:「這些人實在異乎尋常。」如果我們在現今的大城市做同樣的事,我們看起來也異乎尋常。
第三,虛假的恩慈是什麼?虛假的恩慈是隻流於感性或存着操縱的心態。流於感性的意思是,很多時候我們會說:「我關注這些人的需要,但是我自己也相當拮据啊。」聖經說,你不可只是略施援手,而是要作出犧牲去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讓我引述美國著名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的話。
愛德華茲不斷對那些認爲自己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的會眾說:「貧窮的人也有義務施予給那些比他們更困苦的人。」他說:「根據福音的教導,我們有義務施予給他人。我們不可能在沒有受苦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我們怎能彼此分擔重擔呢?「如果我們從來沒有義務去減輕別人的擔子,而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又沒有加重自己的負擔,我們根本沒有負上鄰居的擔子,我們如何爲他們分擔呢?」
愛德華茲要說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但他以深奧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他一貫的作風。愛德華茲指出,當你說:「我無法幫助別人。」你的意思是:「我無法在沒有加重自己負擔的情況下去幫助別人。」當你說:「我無能爲力。」你的意思是:「這樣做會使我嚴重受損。」你不是說你無法做到。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做會使我嚴重受損。」愛德華茲說:「當然,你若不讓別人一部分的擔子卸給你,又怎能爲他們分擔呢?」
比方說,有一個人揹負一百公斤的擔子。你如何分擔他的擔子呢?你至少要負上二十公斤,以致他只需揹負八十公斤;或者你負上三十公斤,他只需揹負七十公斤。你必須讓一部分的擔子卸在你身上。何謂窮人?聖經沒有給貧窮定界線。聖經沒有說:「如果一個四人家庭的收入低於某金額就是貧窮了。」聖經說,貧窮在於是否有選擇。窮人的選擇很少。
窮人無法說:「今天我想到哪裏喫飯呢?」他們只有很少選擇。較富有的人有更多選擇。窮人無法說:「我想穿什麼衣服呢?」他們的選擇比富有的人少。這意味着那些生活非常拮据的人、比你貧困的人應該是你需要特別關注的對象。你不要等到人們極度貧困時才幫助他們。聖經說:「要愛鄰居如同自己。」這句話有什麼含意?
你會等到自己絕望時才幫助自己嗎?你會等到自己窮途潦倒時才幫助自己嗎?不會。這樣,你就不應該等到別人走投無路時纔去幫助他們了。因此,我們相信聖經教導我們要去尋找那些揹負重擔的人,並且願意分擔他們一部分的擔子。除非你能夠看出自己因幫助別人的緣故而某部分的生活方式改變了、生活水平降低了,選擇減少了,否則你還沒有真正的幫助人,這也不是真正的恩慈。
你明白嗎?坦白說,如果你幫助別人,而自己所擁有的選擇並沒有因此減少,你對別人的幫助還是不夠。聖經沒有概要地告訴我們該如果施予。也許有些人只是寄人籬下,可以施予的極其微小;有些人則生活富足。聖經沒有說:「這是你要施予的百分比。」我認爲聖經沒有這麼說。聖經以什一奉獻作爲一般準則,但基本上聖經的教導是,我們要慷慨施予,直到他人的擔子落在我們身上。你要慷慨施予,直到你可享有的選擇因此減少了。
我知道這說法會引起很多疑問。有人說:「你怎能對大城市的人說這樣的話?我每天遇上那麼多人,根據你這個說法,或許我要掏出錢包,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了。」不一定的。你應該主動的採取行動,而不是被動的作出迴應。你明白嗎?如果有人突然走過來抓住你訴說他的需要,而你只是作出迴應,坦白說,對於基督徒來說,這是很難的事。
我個人認爲自己身爲基督徒必須迴應這些人的需要,但我也意識到這不是我以恩慈服事的焦點所在,因爲我要確保自己知道如果妥善運用所擁有的。我應當詳細察看,尋找有需要的人,尋找那些我可以施予的人。我應當尋找那些我可以投身或者開展的事工。我要採取行動,而不是作出迴應。因此,別太擔心,也不用害怕每當有人來找你的時候,你一定要做什麼。你要採取行動,而不是作出迴應。
第四,我們如何在生命中結出恩慈的果子?是這樣的。爲什麼神說分辨自己是否真基督徒的方法,是看看自己是否不斷以恩慈服事人,滿足別人外在的需要,並且跟別人談論他們內在的需要?爲什麼神這麼說?我來解釋原因。如果你是一個法利賽人,如果你基本上認爲神接納你,是因爲自己是一個好人,當你看見別人需要幫助時,你會對他說:「振作吧!靠自己的力量振作起來吧。」
你對這些人採取一種自以爲義的態度。另一方面,如果你相信從屬靈生命的角度來看,你自己的義只是骯髒的破布罷了,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一個單靠恩典得救的罪人,當你看到一個人淪落街頭、身無一文,又沒有朋友,而且神情呆滯、滿身惡臭、看來十分可怕,你會怎樣?
你看到那個人,每次你走過,你不得不說:「主啊,在禰眼中,我的屬靈生命正是那個模樣。從屬靈生命的角度來看,我就是那個人。那個人在我眼中的模樣,正是我在神眼中的模樣,而且我的情況更糟。我自己的義只是一塊骯髒的破布。我只是對着鏡子看到自己而已。」
你對貧乏的人的態度從此便改變了,因爲你說:「有些人配得恩惠,有些人不配得恩惠。這根本沒有分別,因爲神施恩憐憫那些不配得恩惠的人,包括我在內。」福音進入你生命,也許需要經過多年才產生影響,但是每個真基督徒的內心深處好像有一個按鈕,終有一天,神會按下這按鈕,使你變成一個充滿恩慈的人。
不管你抱什麼政治理念,不管你認爲政府應否幫助窮人,這也沒關係。你心裏有一個按鈕,叫做恩典。讓我引述蘇格蘭牧者羅伯特‧默裏‧麥切恩(Robert Murray McCheyne) 的話。但願你聽了能得着恩典。這段說話節錄於他的一篇講道。他對會眾說話的方式不會讓他們產生內疚感。他不會利用舊有那一套方式去令人產生內疚感。
麥切恩不會說:「你這麼富有,但那些人這麼貧困。難道你不覺得不公平嗎?」這些話只會在一段很短的時間發揮作用,因爲當你內疚過後,你開始說:「但是我付出很多努力纔得到這一切。」這從來不是聖經教導人的方式。絕對不是!相反,麥切恩以福音來勸免人。請聽。
麥切恩說:「親愛的弟兄姊妹,你們當中有些人晝夜禱告祈求,盼望成爲真葡萄樹的枝子,並效法基督的樣式,這樣你就當像基督一樣樂善好施。聖經說:『他本來富足,卻爲你們成了貧窮。』有人反對說:『我的錢財是屬於我自己的,是我所賺取的。』」我回答說:「基督也許會說:『我的血是屬於我自己的,我的生命也是屬於我自己的……』這樣,可以落到什麼景況呢?」
反對的聲音說:『縱使當中有許多窮人是我能夠幫助的,但都不配得我去幫助。』我回答說:「基督也許會說:『這些都是邪惡悖逆的人。我該爲這些人捨己嗎?』」反對的聲音說:『﹝不﹞我施予給好人﹝那些配得我去幫助的窮人﹞。』我回答說:「可是耶穌撇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那隻迷路的羊。祂爲不配得的人流出寶血。」
反對的聲音說:『﹝如果我施予給別人﹞,他們可能會濫用所得的施贈。』我回答說:「基督也許說同樣的話,而且祂說的更有道理。基督知道許多人會踐踏和蔑視祂的血,使之成爲犯更多罪的藉口,基督卻爲他們流出寶血。親愛的弟兄姊妹!如果你要效法基督的樣式,就要慷慨施予,常常甘心樂意地施予﹝給有需要的人,甚至那些忘恩負義的人……﹞。親愛的朋友們,我不是要你們的錢,只想你們幸福快樂……。」
耶穌說:「施比受更爲有福。」「我恐怕很多正在聽我說話的人也許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基督徒,因爲他們不愛施予。要甘心樂意、慷慨地施予,而不是出於勉強。這需要一顆新心,舊我的心寧願捨棄生命,也不願捨棄錢財。親愛的朋友!好好享受你們所擁有的錢財吧,要好好運用,一點也不要施予,快快去享受,因爲我可以告訴你們,你們在永恆裏將要成爲乞丐。」
我讀出以上的話,因爲我沒有勇氣直截了當地說出來。但是聖經說了這些話。恩慈會不斷增長。你有否因福音的緣故而心裏感動呢?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引導我們,幫助我們結出恩慈的果子,甘心樂意的常常慷慨施予。我們不要只是被動地作出迴應,而是採取主動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去滿足他們靈裏的需要、心理的需要、社會上的需要,以及身體上的需要。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