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屬靈的恩賜」系列——「屬靈的恩賜」這個題目的第三部分。請聽我讀出以弗所書4章1至16節。
- 我爲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爲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爲一的心。
-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
- 一主,一信,一洗,
- 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 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
- 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
- (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
- 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
- 爲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 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
-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
- 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神如何呼召信徒去服事?保羅首先在第4至6節強調基督身體的合一,然後在第7節轉過來指出另一方面,就是多樣性。基督身體的合一非常重要。保羅在這裏七次使用「一」這個字。在瞭解我們的多樣性和不同的恩賜之前,我們先要明白每個人根本是相同的。這一點對於瞭解自己的恩賜很重要。
我們不可忽略這個重要的概念。保羅說,每個人所得的救恩根本是相同的。每個人都透過相同的途徑成爲基督徒。保羅要說的是:「我和你所得的救恩沒有分別,同樣充滿大能、奇妙無比、令人驚歎。」神透過同樣的方法拯救人。保羅說:「一主,一信,一洗。」我們同有一位主、一個信仰、一個洗禮。舉例說,何謂「更新」?聖經談到重生的時候常提到更生。
何謂「更新」?聖靈進入我們心裏使我們的心志更新。這是一個神蹟。更新總是一個神蹟,也是同一個神蹟。何謂「得兒子的名分」?當聖靈進入我們心裏,我們便得兒子的名分。當我們重生,我們便得兒子的名分,成爲神家裏的人。當然,差異是存在的。我認識一個人,他有兩個孩子,大兒子22歲,是個傑出的工程師。小女兒10歲,聰明可愛。她身體殘障,需要坐輪椅。
這兩個孩子有很大差異。一個是男,一個是女;一個是成人,一個是小孩;一個身體健全,一個身體殘障;一個已獨立,一個仍要依靠父母,但關鍵在於他們與父親的關係在各方面根本上是相同的。他們同樣可以與父親見面、擁有同樣的愛、同樣的遺傳等。你們不可忽略保羅的教導。保羅指出基督徒之間的差異是次要的。我們在所有關鍵的因素上是相同的。經文說:「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
我們面對一個問題。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過分強調某種得救經歷,例如某些有特別背景的人的得救經歷,或有些人透過不平凡的經歷而得救歸主。過分強調某種得救經歷其實相當危險。其實每個信徒同樣擁有恩賜,在教會同樣有其功能,很多人都不願意去了解這一點,其中一個原因是教會裏許多人說:「我沒有像他那樣的得救見證。我歸信基督的經歷沒有那麼不平凡。」
你看到這種想法相當危險嗎?保羅一開始便說:「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因爲他要指出我們根本是相同的。保羅要說的是:「我信主的經歷確實是這樣。我在大馬色路上遇見覆活的基督,之後三日不能看見。後來好像有鱗從我眼睛掉下來,我就看得見了。我歸信了基督,成爲歷史上最偉大的教會植堂人。除了耶穌基督之外,我也許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我使羅馬帝國成爲基督教國家,從而改變整個世界的歷史。」
保羅說:「我和你沒有分別。一點分別也沒有。」當耶穌基督進入你的生命,祂所作的跟祂在我生命中所作的其實沒有分別,同樣是神蹟、同樣充滿大能。順帶一提,偶爾舉出一些人,讓他們講述自己的得救見證,只要謹慎處理的話,也有一些好處。讓我來解釋原因。因爲非信徒和基督徒都把基督徒的形象模式化。人們普遍認爲歸信基督並不是神蹟,而是可以透過觀察人的性情來理解的經歷。
有些人擁有宗教氣質。有些人需要宗教信仰。有些人屬於「正人君子」那類型。有些人很虔誠,有些人就是這樣子的。有宗教型的人,有藝術型的人,也有科學型的人。人們說:「你很虔誠,這沒關係。但是你不應該來勸我信主。」
有時候,偶爾舉出一些能打破基督徒模式化形象的見證是好的。舉例說,我想到我和太太所認識的兩個人,他們是兩個極端例子,你不會認爲他們竟會成爲基督徒。其中一個人名叫賽伊。他一生都感到極度困惑,不清楚自己的處境和身分。最後他決定要接受變性手術。他在美國華盛頓住了兩年,以女性的身分從事祕書工作。
賽伊一直接受激素治療,在將要進行變性手術之際,神以奇妙的方式進入他的生命,緊拉着他,使他改變過來。後來他全職事奉神,作一個不折不扣的真男人。有趣的是,他說他認識一些接受了變性手術的人,神仍然走進他們的生命中,使他們迴轉歸主,作一個真男人。這是賽伊的經歷。另一個人名叫約瑟。約瑟是我的朋友,我對他的認識比賽伊深。
約瑟在美國紐約當警察多年,是一名足球員。他也是摔角手,曾在奧運選拔賽獲亞軍,1972年獲奧運金牌。他也是舉重運動員。即使當他步入中年,身形已經走了樣,他仍然可以舉起二百公斤重的東西。他是一名臥底探員。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打斷人的手臂,這也是他職責的一部分。
約瑟有好幾次赤手空拳把人擊斃,不需要任何武器。後來耶穌基督進入他的生命,使他的生命完全改變過來。有一次他和妻子從餐館出來,有人向他開槍,卻意外地殺了他妻子。於是他跑過去赤手空拳把對方打死。約瑟就是這樣的人,性情十分剛烈。之後他信了主,後來更全職事奉神。
有時候,有這樣的人站起來分享見證是好的。爲什麼?我們需要這些見證,因爲我們都很軟弱。我們心裏不相信歸信基督是一個神蹟。保羅說你和我沒有分別,但我們並不相信他的話。我們跟約瑟和賽伊沒有分別。
保羅說:「一主,一信,一洗。」我們不相信保羅的話。我們經常需要有人起來對我們說:「信主是個神蹟。這經歷不只是發生在生命一團糟、需要鼓勵的人身上。這經歷不只是發生在宗教狂熱份子或那些有宗教氣質的人身上。」我們偶爾也需要聽這些話,但保羅指出你要察覺當中的危險。我們在基督裏合而爲一。我們的得救經歷同樣奇妙。
話雖如此,保羅在第7節突然轉過來說:「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保羅剛說:「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接着他馬上說:「我們各人……。」剛纔他說「一個」,現在他說「眾多」。剛纔他說合一,現在他談到多樣性。保羅這麼說,因爲當人們想到合一很容易以爲是指一式一樣。這是十分危險的。
軍隊中每個人都剃頭,也穿同樣的制服。爲什麼?因爲我們不想有人在軍隊中獨樹一幟、標新立異。一隊軍隊在戰場上若要合一,唯一的方法是每個人都採取同樣的行動。即使軍樂隊也是一樣。我曾參加軍樂隊,你知道領隊常對我說什麼嗎?」他說:「我不管你在那裏做什麼,只要你跟其餘三百二十一個隊員做同樣的事就可以了。我不介意你挖鼻子,只要其餘的隊員同時都挖鼻子就可以了。這樣你們就是一支軍樂隊。」
有些人以爲在各方面一式一樣就會帶來合一。每個人都穿同樣的制服,看起來都是一樣的。但是保羅要指出,如果你以爲在各方面都一式一樣就是合一,你就忽略了它的榮耀。基督徒的合一充滿榮耀,因爲合一不是機械式的事情,也不是可以透過大規模生產而建立起來的。相反,合一中的多元使它充滿榮耀。
事實上,當你開始偉大的服事,進入教會偉大的合一,你的個人特質沒有被抑止,像軍人穿同樣的制服那樣。不僅如此,你的個人特質不但提升,而且被髮掘出來。除非你進入合一的身體,否則你甚至無法發掘自己的個人特質。這是聖經的教導。這章經文沒有特別提到這點,但以弗所書2章10節說:「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爲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當你成爲基督徒,人們會對你說:「親愛的,你侷限了各樣可能的選擇。看看那些你不可以跟他結婚的人。看看那些你不可以參與的活動。看看那些你良心不容許你從事的工作。你永遠不會找到自己!你無法探索生命。你一點頭緒也沒有。你總不會找到真正的自我。」
這是愚蠢的說法。你要這樣回答:「恕我直言,這是愚蠢的說法。」這好像是說:「不要接受任何職業培訓,因爲這樣會使你永遠無法發掘自己的潛質。舉例說,如果你進入法學院,你可能永遠不會成爲建築師。如果你進入醫學院,你可能永遠不能成爲工程師或藝術家。這一切也許不會發生。你不可以這樣侷限自己。你不可以這樣鎖定自己的生命,所以你不要接受任何形式的培訓。換句話說,讓我們活在邊緣,一生都過着膚淺的生活吧,看看這是否最好的方向。」
只有當你發掘別的東西,操練自己,走近一步,你就能發掘自己的潛質,知道自己的料子和人生的真正目標。耶穌基督對你說:「這是我給你預備的路,你要服事我。當你服事我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原是神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爲要叫你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你行的。」這是什麼意思?
經文說:「我們原是神的工作。」「工作」一詞的希臘文poiema是指工藝、藝術品。你是神的藝術品。既然你是神的藝術品,你是否意識到自己表達了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因爲每個藝術家都知道自己進行藝術創作。神要把自己傾倒在你身上,但是祂把自己的一部分傾倒在你身上,使你以特定的方式反映祂部分的榮耀。你擁有一些恩賜和能力。有些人只有你能夠幫助他們。有些事情只有你能夠做到。
神是藝術家,你整個人生充分反映這位藝術家把你塑造、雕琢和建立的方式。舉例說,你生命的絕大部分其實不是由你選擇的。你的國籍不是由你選擇的,你的父母、你的性別也不是由你選擇的。你生命的絕大部分你根本沒有權選擇。此外,你所面對的問題不是由你選擇的,你所受的苦不是由你選擇的,你與孩子的關係也不是由你選擇的。你所選擇的並不多。
我上大學時讀過一個具爭論的議題:「是什麼把我們塑造成現在的模樣?」我們稱之爲「先天與後天」的爭論。是什麼把你塑造成現在的模樣?是遺傳因素嗎?是你的染色體嗎?是父母的遺傳嗎?還是環境因素,如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以及條件反射的影響?
有一天我坐在課室裏,心裏說:「誰在乎呢?不管怎樣,我只是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而已。誰在乎我到底是由先天還是後天的因素所塑造的?不管怎樣,我已經被塑造了。我並不在乎自己是如何被塑造的。」我突然意識到所有那些美國存在主義理論都是一派胡言,它們說:「你可以讓自己成爲你所渴望的模式。」嗯,我生命的絕大部分已經塑造成形了,我沒有權選擇。後來我成爲了基督徒,突然意識到一點。
此外,信主之前,我已意識到先天和後天因素都構成影響,行爲學家和白人優越主義者的看法並不正確。信主之後,我開始意識到:「我不只是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我在天上的父像藝術家一樣不斷雕琢我、塑造我。甚至我所遭遇的困境和問題也透過我的年齡、性別、國籍、經歷和所受的苦,使我成爲神園子裏一朵獨特的花、祂冠冕上一顆獨特的寶石、祂身體裏獨特的恩賜。因此,有些事情只有我能夠做到。」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像雪花和指紋一樣獨一無二。每個人都得着恩賜。當你進入基督的身體,你沒有失去個人特質。不但如此,只有當你爲主而活、順服祂,縮窄所有別的選擇,並願意爲祂而活,你纔會首次發現自己的個人特質。當你爲主而活,你便找到自己的身分,這就是這段經文的教導。你必定渴望找到自己的身分和被造的目的。因此,你必須抱着這種心態。
有人馬上會問:「既然一方面每個人都不同,像雪花般獨一無二;另一方面聖經說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信徒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這種多樣性和合一如何以奇妙的方式融合起來?」答案可以從這段經文找到:就是藉着耶穌基督。第11節說:「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
經文強調只有耶穌能鑑察一切。雖然我們確實各有不同,我們所遭遇各樣複雜的事情使我們每個人都獨一無二,但是耶穌基督在背後掌管這一切,祂創造我們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使我們在基督的身體裏與其他獨一無二的肢體融合起來。耶穌基督使各肢體彼此交融。祂把恩賜分給各人。祂呼召信徒,告訴他們如何按祂的旨意在基督的身體裏發揮功用、服事人、擔當各樣職事。
因此,合一透過多樣性而得以保存,多樣性透過合一而得以提升和維持,因爲耶穌親自成就這事。第9至10節提到「升上」和「降下」。我們沒有詳細看這兩節經文。你還記得這兩節經文嗎?或許忘記了,那是一個插段。編輯們大概會刪去這兩句話,因爲保羅突然離題了。保羅正在說耶穌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卻突然轉了話題。他時常突有所感。
幸好沒有人爲保羅編輯。保羅離了題,他說耶穌基督能夠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因爲祂降在地下與我們的仇敵爭戰,然後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耶穌基督降在地下。祂低頭看着我們,看到我們被囚禁。我們被什麼囚禁呢?所有事情。我們被律法囚禁,對嗎?我們內心深處知道自己應該是完全的。無論輔導員怎樣多方勸告我們:「不是的,你不是完全的。」但我們知道我們應該是完全的。
因爲神把良心放在我們心裏,我們應當順服神,所以我們被自己的良知奴役。我們被自己的習慣奴役。很多人養成了一些習慣,多年來我們以爲這是得自由的標記。從此我們無法戒除這些習慣。我們被自己的偶像奴役;我們爲某些東西而活,這些東西給我們人生意義,我們被它們奴役。
一個英俊的男子爲什麼而活?時裝。一個焦慮不安的母親爲什麼而活?自己的孩子。一個雄心勃勃的商人爲什麼而活?股票市場。那就是他們的一切所有。如果你把這些東西拿走,他們的生命便崩潰。他們被奴役。耶穌基督看到這一切。這段經文描述這個情境。保羅說耶穌基督看到這一切,耶穌基督降在地下與那奴役我們的東西爭戰。在十字架上,黑暗勢力以爲它們能摧毀耶穌,當它們要殺害耶穌的時候,卻被耶穌摧毀。
歌羅西書第2章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戰勝仇敵。以弗所書4章8節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試想像一個出征的君王,如果他戰勝了,凱旋歸來的時候,他的戰車上載滿俘虜、戰利品和財寶,他不會將這一切據爲己有。一位賢君不會將這些東西據爲己有。
相反,這位君王凱旋歸來的時候,戰車上載滿戰利品,百姓出來迎接他,祝賀他獲勝,他會把戰利品分給他們。他不惜付上沉重代價激烈作戰,現在百姓出來分享他的勝利,他把戰勝所得的戰利品和財寶分給他們。保羅要說的是:「你知道爲什麼耶穌基督……?」這是一個插段。幸好編輯們沒有把這段刪去。這段話偏離了主題。但這是何其美妙的題外話!
保羅要說的是:「耶穌基督能將各樣恩賜賞給你,因爲祂已戰勝了所有奴役你的東西。祂戰勝了所有奴役人的東西,並給你能力勝過這一切,因爲屬靈的恩賜讓人得自由,讓人跟基督更親近,滿足人的需要,使他們可以脫離那奴役他們的東西。因此,保羅突然轉到這個話題。這稱爲破格文體。這是一個插段。
接着,保羅回到主題,說:「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在本信息的餘下部分,我們不會具體討論這些恩賜,因爲在下個節目我會回到這一點。我會討論一個衆所周知的複雜問題,並談到聖經所說的一些具體恩賜,包括以弗所書第4章、哥林多前書第12和14章、羅馬書第12章和彼得前書4章 10節所列出的恩賜。
在下個節目,我會談到這些恩賜,根據我對聖經的認識來說明這些恩賜以及其運作方式。在本信息的餘下部分,我們會談談神的呼召。經文說:「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神呼召人擔當不同的職事。每個人都有從神而來的呼召。每個人都得着恩典。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呼召?如何知道自己要擔當什麼職事?
每個真基督徒都蒙神呼召去擔當某種職事。有人問:「我怎知道呢?」首先,如果你們想知道自己的呼召,就必須避免犯以下的錯誤。
第一,你不能呼召自己。你說:「我已經知道自己的呼召了。」等一下。你不能呼召自己。你必須明白自己的地位、聰明智慧和天賦並不一定構成呼召。你必須是蒙神呼召。呼召不是從期望甚或朋友而來的。你必須是蒙神呼召。大體上說,歐洲和英國教會遭受破壞,其中一個原因是教會領導通常是由政府委任的。
當然,你委任擁有最好的大學學位、背景、人脈和才能的人,而不是找出神所呼召在這些崗位服事的人。讓我告訴你在我所屬的宗派長老會所發生的事。有一次,我們考覈一個年輕人,他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傲慢的態度。
這個年輕人自以爲是,一點也不謙卑,完全沒有牧者心腸。你感到人們不會找他傾訴。但是他對教義有透徹認識。一般來說,你通常會透過考覈來判斷是否委任某人爲牧者。你審視這個人在研究院的學業成績,以及他對聖經和神學有多熟悉等等。
有一位弟兄站起來,說:「我不想這麼說,但是我發現這個人表現出屬靈的驕傲,我不知道我們應否呼召他。」這位弟兄在眾人面前儘量以友善的態度說這番話,接着他召開行政會議。這意味着所有列席者必須退席,只有長老會選出的代表,即委任牧者的委員會,纔可以留下來繼續會議。我們面對一個大難題。我們討論了兩小時也沒有結論,因爲我們不知道如何審視那個年輕人是否蒙神呼召。
我們只知道如何審視他對教義的知識,他是否聰明,他在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科是否取得甲級成績等。不久,他終於道歉,眾人都說:「沒關係。」於是,考覈繼續進行。事後的跡象顯示,這個起來反對的人也許說得對。你不能呼召自己。我不在乎你是否有天賦。謹記,天賦不一定是恩賜。天賦是天生的能力;恩賜是屬靈的能力,是用來建立別人的。
你擁有管理才能,這並不意味着神會使用你這能力作爲恩賜去造就人。這可能意味着你會利用這能力在教會裏欺壓人。你擁有演講才華,這並不意味着你將會是一個好的傳道者或教師,也並不意味着人們的生命會因此而改變和得着幫助。你不能呼召自己。你必須謙卑。
第二,你的呼召並非完全涉及個人,也並非完全涉及羣體。一方面,有些人認爲呼召純粹是個人心中的感覺。有人曾對我說:「我蒙神呼召作這工。我應當在教會裏作教導。」我說:「你怎知道呢?」
他說:「因爲神告訴我。」
我說:「讓我們聽你授課,看看你是否適合,好嗎?」
他說:「你和我都不可以質疑,這是神的呼召。」
讓我告訴你們一個有關英國著名牧師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的故事。十九世紀中葉,司布真在倫敦擁有一個可容納五千人的帳幕。一個年輕人對司布真說:「主呼召我在下星期四在你的帳幕中講道。司布真說:「不可能的,因爲如果聖靈呼召你講道,祂也會告訴我和執事你會在下星期四晚講道,但祂沒有告訴我們。」
司布真說得對。只着重個人感覺是相當危險的,因爲你可能會被矇騙。你憑什麼認爲那是呼召?你怎知道那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你怎知道那不是自我意識?你怎知道那是呼召?另一方面,你可能這麼想:「好吧。這是教會的工作。」很多人只是處於被動狀態。你袖手旁觀的說:「有很多教會事工我都想參與,但我希望有人來邀請我,因爲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蒙神呼召。我希望有人來對我說:『你應該擔當這職事。你應該在教會裏帶領這事工。』」
這是另一個極端。人們說:「應該由教會採取行動。」我認爲這並不可取。我認爲由教會來告訴你要作什麼事工並不是好主意,因爲呼召應該是從神而來的。當你感到神呼召你在某方面服事,教會要做的是印證你的呼召、鼓勵你慢下來尋求或提出反對意見。找你去服事並不是牧者的責任。你應當去追求。你應當羨慕善工。
教會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幫助你尋找神的呼召。教會可以祈求神興起更多人在教會裏參與各樣事工,可以透過宣講去教導各樣的恩賜和職事,也可以給你表明參與事奉的人與你其實沒有分別,同是蒙恩得救、有同一位主、同一個信仰、同一個洗禮。這驅使你去思考神的呼召,你心裏說:「我渴望去服事。我想幫助更多人。」
每個基督徒都需要服事的渠道。每個基督徒都需要運用恩賜的途徑。教會透過教導讓信徒去思想事奉的方向,也透過一些榜樣鼓勵信徒邁步向前。過程是這樣的:教會激發你去思想,然後你需要作出決定,你要問:「神要引領我在哪方面服事呢?」接着,你要存着謙卑的心,到教會、導師、小組的弟兄姊妹、牧者那裏,說:「我感到神引導我走這個方向。你覺得怎樣?」你必須從教會羣體尋求印證。
教會羣體激發個別信徒去思想,他聽從後再由教會羣體加以印證。這個過程必須保持平衡。不要被動地等待別人來邀請你去服事,也不要過分着眼於個人感覺,並走到牧者面前說:「主指示我星期四晚上在這裏講道。」而事實上逢星期四晚教會都沒有租用禮堂。如果主真的呼召你去講道,祂也會告訴你哪一天教會租用了禮堂,哪一天沒有。
第三,思考自己的屬靈恩賜時要避免兩種極端的想法,我稱之爲「逃避恩賜」和「恩賜投射」。你知道「逃避恩賜」和「恩賜投射」是什麼意思嗎?謹記:每個恩賜也是一個責任。舉例說,每個人都應當施予,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施予的恩賜。每個人都應當傳福音,但聖經告訴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有傳福音的恩賜。每個人都應當勸勉,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勸勉的恩賜。每個人都應當有信心,對嗎?沒有信心就無法成爲基督徒,但不是每個人都有信心的恩賜。
每個人都應當爲別人得醫治向神祈求,這並不意味着每個人都有醫治的恩賜。這是什麼意思?一方面,你不可對恩賜採取逃避的態度。你說:「什麼?與朋友分享信仰?我沒有這恩賜。」這樣說就是「逃避恩賜」。你明白嗎?「逃避恩賜」就是說:「別要求我這樣做。我沒有這種恩賜。很抱歉,這不是我的恩賜。」但這是你的責任。另一方面,有些人偏向「恩賜投射」。當心,有些人會這樣做。
如果你喜愛某類事工,通常你會站出來談論這事工,甚至著書立說,這會讓其他沒有這種恩賜的人感到內疚。舉例說,假設你幾乎每星期都在公交車上領人歸主,你可能會寫一本書主張這是真基督徒的生活方式。這會讓其他沒有這種恩賜的人感到內疚,說:「我是什麼樣的人?公交車上的人我甚至不會多看一眼。」
假設你有服事窮人的恩賜,甘願過清貧的生活。你搬到貧民區,過着一無所有的生活,你很容易會寫一本書,說:「每個基督徒都應該做同樣的事。」這就是「恩賜投射」。在某程度上,「恩賜投射」跟「逃避恩賜」同樣不好。你應該作不同的嘗試。聖經吩咐你去做的事你不應該停止,但是當你做各樣事情的時候,你應該問:「我在哪裏看到果效嗎?我在哪裏看到負擔嗎?」
首先,你要儘量嘗試不同的事奉。不要自以爲很瞭解自己,也不要侷限自己。讓我分享我第一次訓練兩位弟兄姊妹傳福音的經歷。我連續十六個星期帶他們去探訪。我們探訪一些曾經到我們教會的新朋友,與他們分享見證。我們三個人都害怕得要命,我也不例外。事實上,過了幾個星期,他們都顯得疲憊不堪。
最後,那個弟兄說:「你知道嗎?我不想把這事告訴你,但是我倆昨晚都無法入睡。我們整夜腹瀉,很害怕第二天要去探訪。」但十六個星期的訓練結束後,那個姊妹卻可以獨當一面。她在傳福音方面表現十分出色!她沒有讓人感到厭煩。她沒有冒犯人,卻能夠保持真誠坦率。有些人坦率分享時很容易會冒犯人,她卻沒有冒犯人。她發現這種運用恩賜去服事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
她領了幾個人信主。她是一位小學教師,領了幾個小學教師信主。訓練結束後,她繼續推展這事工。她的表現十分出色。同時,那個弟兄說:「我學了很多東西,實在很好。我完成了這個訓練,但是我不想繼續了。很抱歉。我想我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他接受了傳福音訓練,但是他發現這不是他的恩賜。他在其他事工的表現比傳福音好得多。
你看,你幾乎需要在各種事工上接受訓練。爲什麼?因爲如果那不是你的恩賜,你需要接受訓練,使你不致完全逃避那方面的服事。但是如果那是你的恩賜,你需要接受訓練,這樣你就可以認出自己的恩賜,並好好運用。你明白嗎?你需要經常接受訓練,需要不斷成長,也需要不斷嘗試各種事工。你說:「我不會參與關懷露宿者的事工。」你應該嘗試一下。你說:「我不會分享信仰或參與這類服事。」你應該嘗試一下。你說:「我不會參與輔導事工。」也許你應該嘗試一下朋輩輔導。
你說:「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帶領小組。」也許你應該參與小組。你自以爲很瞭解自己,其實你並不瞭解。你要開始這樣做。我還要指出呼召有三個要素。當這三個要素同時出現,你覺察到一項事工。這三個要素包括意向、能力和機會。當這三個要素同時出現,你看到一個呼召。
意向是指你感到有負擔。你渴望去服事。有這種渴望並沒有不妥。事實上,提摩太前書第3章說:「他人若想要得監督的職分,就是羨慕善工。」這意味着你應該多加註意這種渴望。你說:「我喜歡做這事。我很享受這樣做。我渴望做這事。我一直渴望幫助某些人。我一直渴望處理某些問題。」這麼說並沒有問題。什麼使你心裏震動?這就是負擔。
能力是指當你參與這事工,你是否真的看到果效?你可以從這一點看出你所屬的教會羣體是否印證你的呼召。假如你極其渴望參與某事工,你心裏很容易會這麼想:「我知道自己擅長這工作。」如果你所屬的羣體靈命成熟,它會告訴你在這方面你的表現是否平庸。如果你在這方面表現平庸,你需要一個團隊支持你。這並不代表你不應該參與這事工。也許你不應該擔任領導工作。如果你在這方面的表現強差人意,你可能需要檢視一下你的動機,說:「這方面我並不擅長,爲什麼我如此渴望參與這事工呢?」能力是必需的。不要依賴自己的判斷。
機會是指神已爲你開路。神透過不同方式爲你開路,其中一個方法是讓你找到願意支持你、與你同工的人。其次,你可以找到你所渴望參與的事工。你可能既有負擔又有能力,卻找不到機會。我見過有人來到教會,說:「我們想開展這事工。」於是我們便試一試。最後卻沒有人來幫忙,或者大家都不感興趣。那麼你會怎樣迴應?你說:「這不是敬虔的教會,不然他們必定參與這事工。」聖經從沒有說:「今年這個教會必定要參與這事工。」
神把這些要素放在一起,藉此呼召人去服事。除非神把這些要素放在一起,否則你可能會惱怒教會,但你真正應該惱怒的是神。你放開心懷,退一步說:「好吧,六個月後我會再嘗試。我也會嘗試別的方法。」負擔、能力和機會是呼召的三個要素。最後,讓我提出四個問題作爲總結。
第一,你對某事工是否有負擔、感興趣和充滿渴望?也許你渴望參與一項已開展的事工,也許你渴望參與的事工仍未開展,你希望開展這事工。
第二,你是否有能力去滿足那需要?你覺得你需要接受訓練嗎?你覺得這時候你的屬靈生命是否已相當穩定,也擁有能力作這工嗎?
第三,有其他人與你同工嗎?如果教會派發宣傳單張,說:「有興趣支持這事工的弟兄姊妹請參加下主日的事工會議。」如果沒有人來參加,你可能會惱怒教會,但你應該惱怒的也許是神,因爲祂現在沒有給你開路。如果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你要再求問神。
第四,你經過了反思和研究後,神是否真的爲你開路嗎?重新檢視那需要,重新檢視你所得的支持,也重新檢視你是否有能力付上代價,然後開展這事工,但不要忘記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3章所說的話。我們會在下個節目詳細討論這段經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3章指出,恩賜只是方法,結出聖靈的果子纔是目的。以弗所書第4章提到各種恩賜,但是恩賜和事工的目的是什麼呢?經文說:「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在愛中建立自己。」
你在哥林多前書第13章看到同樣的教導。這方面很難取得平衡。我看到有些教會對於恩賜和服事一點也不感到興奮。他們只想坐下來汲取各樣東西。他們說:「我渴望成長。我不想做任何事。我渴望成長。」這好像說:「我不想起牀。我只想喫飯和睡覺。我只想坐着,又想保持美好身段。」沒有問題。也許你應該做一些鍛鍊手指的運動,可能對你有幫助。
你不可以這麼說。另一方面,很多教會對恩賜和服事趨之若鶩,有點失去理智,我們在下個節目會討論這一點。我說他們「失去理智」,是指他們忘記了恩賜只是方法,結出聖靈的果子纔是目的。聖經清楚指出,你可能擁有恩賜,滿有服事的能力,但你的屬靈生命可能很枯乾。事實上,猶大、底馬、舊約的掃羅,都是假冒的信徒,這些人在教會裏利用自己的天賦。因爲他們有天賦,人們便以爲他們擁有屬靈的恩賜。
這些人在教會裏擔當某些職事,神暫時使用他們作善工。爲什麼?因爲神可以用彎曲了的筆畫直線。神甚至可以使用自欺的人,這些人自高自大的來到教會,但他們心裏從沒有真正把生命交給耶穌。神可以使用這樣的人。神可以使用他們去幫助別人。我們看到猶大也趕鬼和醫治,但他從來不是一個真基督徒。他從來沒有重生。
我們談論一切關於服事的教導,你必須明白繁忙的服事並不能拯救你,也不是表明你是不是基督徒的標記。繁忙的服事不能拯救你。令人害怕的是,有些信徒只是忙於服事,如果有人問他們:「這一刻神對你來說有多真實?你是否不斷成長,結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等屬靈的果子?你是否沒有兩個月前那麼急躁?你是否比以前更平安?你是否沒有以前那麼易怒?你是否越來越像基督?」
他們這樣回答:「嗯!我們一直都很忙。我們給大家展示我們滿有恩賜,並且完成了很多工作。」保羅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我若捨己身叫人焚燒,我若擁有這一切的恩賜,卻沒有愛,也算不得什麼。」恩賜是爲了愛,你竟然讓你的忙碌和各樣服事去代替主耶穌要你作的事。耶穌說:「馬大!馬大!你爲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里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馬里亞在耶穌腳前坐着聽他的道,她要認識耶穌、愛耶穌,這就是你所需要的。
你看到當中的平衡嗎?我們不希望人們只是坐下來等收取,你無法透過這種方式成長。如果你只是沉醉於自己的恩賜和服事,想要居首位,擁有偉大的事工,人們都得蒙你的幫助,這只是虛有其表。事實上,這可能是黑暗勢力矇騙你的手段,要慢慢扼殺你的屬靈生命。使你真正滿足的是誰?是耶穌基督,祂在你的生命中。不管你是否擁有不平凡的信主經歷,還是來自良好背景的好人,主只有一位,信仰只有一個,洗禮只有一個,神只有位,就是眾人的父。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讓我們明白你要如何呼召我們,使我們的事奉更有果效。求禰藉着禰的愛子耶穌基督呼召我們。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