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裏成長(二)」系列之三、委身的代價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在基督裏成長(二)」系列—— 「委身的代價」這個題目。

今天的經文引自約翰福音12章,首先我會讀出1至8節,然後再讀出23至26節耶穌在那裏的講解。

1.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裏復活之處。

2.有人在那裏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

3.馬利亞就拿着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裏就滿了膏的香氣。

4.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5.說:這香膏爲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

6.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着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7.耶穌說:由他吧!他是爲我安葬之日存留的。

8.因爲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

接着是23至26節:

23.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

24.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25.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26.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我們在之前多個節目中一直討論關於基督徒成長的講道系列,當中討論了聖靈的果子和聖靈在我們生命中的工作。在接下來的幾個節目中,我會跟大家討論多方面的重要主題,探討在基督裏成長的真正意思。

今天我們討論委身這個重要的主題。我之前也許提過美國社會學家彼得•柏格(Peter Berger)。他的著作《飄泊的心靈》(The Homeless Mind)給我很大幫助。

基本上,彼得•柏格在書中指出了現代人的思想、各種文化、各個時代、甚至世界各地之間的區別(他所說現代人的思想是指現代西方社會的思想)。區別舊有的思想和今天的思想有其基本原則和標準,區別現代西方社會的思想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思想也有其基本原則和標準,那就是委身。

彼得•柏格指出現代人的思想有以下的特徵。對現代人來說,自己的需要和滿足比一切別的責任更實際。彼得•柏格在書中指出一個極大的轉變,我們的行爲以追求自我滿足代替了完成責任所帶來的尊榮。

彼得•柏格指出,從前人們追求的是尊榮,現在人們追求的是自我滿足所帶來的尊嚴。他這樣解釋。他說尊榮是一個人從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責任中獲得的。舉例說,你的社會角色是一個公民。你也許在一些機構中擔當某個角色,也許你是一位教育家,或者是一位老師。你也許爲人父母,或者至少在你生命中的某個時刻,你肯定是某人的兒子或女兒。

尊榮的意思是一個人發現自己擁有某個角色。尊榮是履行這個角色的責任,而不是滿足自己的需要。舉例說,你身爲母親便有尊榮。如果你是一位母親,你身爲母親而有的尊榮就是對你的孩子履行責任,你要放下自己的需要。

若不是因着母親的尊榮,有什麼原因令你爲那個不停哭哭啼啼的小混蛋半夜起來,三番四次告訴他:「嬰兒牀下面沒有嚇唬小孩的妖怪啊。我保證,牀下面沒有什麼妖怪。」

孩子起來對母親說:「搖我吧,搖我吧。」你身爲母親而有的尊榮就是你有一個角色。你有你自己的需要,你想要睡覺,你想把孩子扔到窗外,但是你也有你的尊榮。身爲母親你委身於你的孩子,這就是尊榮了!尊榮就是放下自己的需要並履行自己的責任。

彼得•柏格說:今天,我們抱持的是一種尊嚴的概念。我有尊嚴,這意味着我有權得到幸福。我有權滿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有人對你說:「不是的,你的角色、你的責任,以及你對其他人、機構或社會應有的盟約責任比你自己的需要更重要。」你便感到自己受欺壓。你說:「只有當我擁有絕對自由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不用履行任何盟約責任或其他責任時,我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彼得‧柏格指出這就是現代的思想和舊有的想法的主要區別了。現代人說:「除非我有無限的自由去滿足自己的需要,否則我是一個受欺壓的人。」

我們對於這個議題可以進行很多的討論。這種現代思想如何對家庭、教會,甚至國家造成影響?當然,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議題……但今天我們無法詳細討論。這種思想如何對基督徒造成影響呢?這種思想對基督徒帶來正面衝突。現代思想與基督信仰一貫的教導產生了正面衝突。委身的概念正好相反。

委身不僅是自願限制自己的選擇,也是承諾放棄自己所有別的選擇,只選取某一個選擇,讓自己受這個選擇所約束。委身與無限的選擇剛好相反。你這樣做的真正意思是:「我使自己變得脆弱。」「委身」一詞總是有這個含意,即使在最微不足道的處境中也是這樣。

委身意味着把自己整個人的重量完全投向某東西,如果這東西無法承受你的重量,你便遭殃了。這就是委身的意思。委身總是讓人變得脆弱。如果你的身體向前傾,挨着一扇門,當有人打開那扇門時,你便倒下來了。另一方面,如果你沒有把自己的重量完全挨向那扇門,那麼你也許只是把身體其中一部分的重量投向那門,你一隻腳放在地上,另一隻腳提起了,但你沒有孤注一擲,把整個人的重量投向那門。委身意味着你使自己變得脆弱。

正面衝突就在這裏出現。除非你完全委身,否則你無法真正認識耶穌基督。你無法以任何別的方式去真正認識耶穌基督。你不可以把耶穌基督當作試用品。這就是福音了。耶穌基督不是試用品。你不可以一隻腳靠向祂,另一隻腳靠向另一方向。耶穌基督不是那些不合用便保證退款的試用品,你無法這樣認識祂。人只能透過全然委身去認識耶穌基督。

在我們繼續進一步深入討論之前,讓我澄清一點。這不一定表示我們只能透過完全順服纔可以真正認識耶穌基督。我們知道福音不是說我們靠着自己的完美記錄得救,而是靠着耶穌基督的恩典,是因着耶穌所成就的一切。耶穌替我們死,當我們歸信耶穌的時候,祂的記錄便變成了我們的記錄。因此,我們不是因順服而得救。我上述的話沒有這個含意。

當你成爲基督徒,你並不是完全的順服。這並不意味着你無法完全委身。完全委身的意思是願意完全順服。舉例說,我認識一位牧師常常述說這個故事。他說:「假設有一個人打算領養一個孩子。他去到孤兒院,想要領養一個十歲大的孩子,他走到一個孩子面前,說:「如果我收養你,你會時刻都服從我嗎?那個孩子說:「不會。我不會這樣做。」

然後,他走到另一個孩子面前,說:「如果我收養你,你會時刻都服從我嗎?那個孩子說:「我會。」那個人說:「好吧,你跟我回家。」如果他真的認爲第二個孩子總會時刻服從他,他就是一個傻瓜了。如果他真的這樣認爲,他就是個傻瓜了。他並不是這樣認爲。他甚至知道第一個孩子時刻都會更順服。對嗎?

第一個孩子可能是一個更乖巧的孩子。第一個孩子可能更有自制能力。第一個孩子可能更好的孩子、更聽話的孩子,但是那個人想收養第二個孩子。爲什麼?因爲雖然第一個孩子可能大多數時候都更聽話,他卻不肯放棄自主權。第一個孩子不讓那個人管束。他說:「我有權決定自己是否服從。我堅持這樣。儘管我可以跟你回家,與你一同生活,服從你,但是我有權決定最終什麼時候服從和什麼時候不服從。我不會放棄我的自主權。我有權自己作決定。我掌管自己的生命」。

事實上,如果你觀察並記下第一個孩子聽話和犯錯的記錄,也許你會發現他時刻都比第二個孩子的記錄更好,但是第二個孩子早已完全的委身。第二個孩子說:「我可能會犯錯,也可能很壞,但是我告訴你,我致力完全服從你。我把自己交給你。」這就是委身。你無法以任何別的方式去認識耶穌基督。你要委身。你全然依靠耶穌,彷佛把整個人的重量都投向祂。你讓自己變得容易受傷害。這就是委身。你無法以任何別的方式去認識耶穌基督。

我從前有一位聖經教師名叫芭芭拉‧博伊德(Barbara Boyd)。她常常這麼說:「你必須以耶穌基督作爲你的主,因爲你不可能只是擁有耶穌基督的某一部分。你不可以說:『救主啊,請禰進來;但是主啊,請禰留在外面。』同樣地,你不可以說:『芭芭拉,請禰進來,但是博伊德女士,請你請留在外面。』她說:「我會感到很迷茫。我是芭芭拉‧博伊德。要麼我整個人都留在外面,要麼我整個人都進來。你無法兩者兼得。」同樣,你不可以這樣對耶穌說。好吧,委身實際上需要付上什麼代價呢?我想在這裏詳細說明這一點。請聽我讀出約翰福音12章1至5節。

「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裏復活之處。有人在那裏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馬利亞就拿着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裏就滿了膏的香氣。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說:這香膏爲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

首先,看看這裏發生了什麼事。我剛纔所讀的是和合本聖經的翻譯。在第5節,猶大說:「這香膏爲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呂振中譯本》譯作「這香膏爲什麼不賣三百日工錢去給窮人呢?」《新漢語譯本》譯作:「爲甚麼不把這香膏賣三百得拿利來救濟窮人呢?」實際上,猶大所說的是三百得拿利。這是原文所用的詞。三百得拿利相等於當時一般人一年的工資。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價值一整年的工資。

我不知道你一年的工資有多少,或許是一萬,或許是十萬,或許是二十萬。請你告訴我,如果有人送給你一瓶價值一年工資的香水,你會怎麼想?這實在很貴重,這肯定是馬利亞所擁有最貴重的財產。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普通家庭的家中有這貴重的東西。我敢說大多數人的家中沒有一件價值一年工資的東西。或許有些人家中有這麼貴重的東西,但這並不是普遍的情況。對這些人來說,這肯定不是普遍的情況。

馬利亞把她所擁有最貴重的東要拿來抹耶穌的腳。人們有什麼反應?加略人猶大大概是說:「怎麼了!你辨別輕重的能力哪裏去了?」雖然第6節這樣論到猶大:「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着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但是現在這並不要緊,我們暫且按字面的意思去理解猶大的話,按這句話本身來作判斷。猶大的意思是:「這樣使用金錢不恰當。你沒有辨別輕重的能力。把香膏賣掉賙濟窮人吧。」

在第7至8節,耶穌說:「由他吧!他是爲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爲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很多人錯誤地理解這節經文。耶穌在這裏並不是要討論貧窮問題,也不是告訴我們該做什麼去解決貧窮問題。耶穌不是談論這事。

耶穌在第7至8節所說的話真正的意思是:「馬利亞不是沒有辨別輕重的能力。馬利亞絕對很有分寸。她知道我快要受死。這香膏是她爲我安葬的日子而保存的。你們常有窮人跟你們在一起!」不知何故,馬利亞知道耶穌快要受死,她知道耶穌將要爲她捨己。這大概不是馬利亞理智上的認知,而是由她內心發出的思念。

耶穌意識到這一點,祂這樣論到馬利亞:「她這樣做絕對恰當。」從某意義上說,馬利亞是說:「主啊,我感受到禰將要賜給我的一切。這是我能給你的東西。」這東西根本微不足道。如果馬利亞活在後世,也許她會寫下這首詩。

宇宙萬物若歸我有,盡獻所有何足報恩;主愛如此聖善奇妙,願獻我命、我心、我身。

馬利亞大概會寫下這首詩。耶穌對我們說:「看看你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如果有任何東西珍貴到一個地步你無法獻給我,你就不要來到我面前了。」聖經記載耶穌用了很多有趣的比喻和陳述來教導同樣的道理。我最喜愛的一段經文是馬太福音13章44至46節。這是一個簡單的比喻。讓我讀出這段經文。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人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

清教徒有很多病態,但是委身恐懼症並不是其中一種。清教徒談論這段經文,並且不斷思想,他們問其他人:「你買了那顆珠子嗎?」那個人看到有寶貝藏在田裏,便歡歡喜喜地去把自己所擁有的變賣,買下那塊田。」爲什麼?因爲他知道他變賣自己一切所有去換取的東西是更有價值的,這是極划算的交易。

那個人知道自己所擁有的財產其實微不足道,其價值甚至不及包裝這寶貝的包裝紙。他說:「我可以得到這寶貝,而我只是需要付出我所擁有的一切嗎?所要付出的實在微不足道。」事實上,這個道理並不難明白。假如你找到了一塊蘊藏石油的地,你知道那油井可以讓你賺取數千萬元,但是那地的售價是你所有的財產。你會說:「我會買下這地!」你付上自己所擁有的財產買下這地。你付上所有的財產。你買下那顆珠子……你有沒有真正看到其無比的價值呢?你身邊的人能看出你已買了那顆珠子嗎?

我想起一部電影。我希望我記得其中的情節。那部電影講述一個偵探正在尋找一個細小的瓷器雕像,原來雕像裏藏了一顆又大又珍貴的鑽石。他查探到那個雕像在一間當鋪裏。他去到那當鋪,看見一個男人正在櫃檯前付款買那個雕像。他退後躲在一個暗角,心裏說:「這個男人知道自己所買的是什麼嗎?」於是他監視那個男人,看看他是否知道自己買了一件貴重的東西?那個男人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嗎?

那個偵探緊緊跟着那個男人。他發現那個男人接着去了郵局,那個男人把雕像放在一個袋裏,把袋留在車的座位上,然後走進了郵局。那個偵探本想上車拿走雕像,但是無法下手,因爲那個男人只在郵局裏逗留了一會兒。他離開郵局,然後開車到當地的超級市場。這次他隨身帶着那個袋,在超級市場逛來逛去,把食物放在購物車上。

那個偵探得出什麼結論呢?他說:「這個男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擁有的是什麼?」爲什麼?因爲當你擁有如此珍貴的東西,你不會再想別的事情。你不會這麼想:「回家前我要去郵局。現在我身懷鉅款,但是我要去一趟郵局。接着我要去買些水果,也要買些醬汁。」你不會再想那些事情的,因爲你全神貫注於那珍貴的東西。不僅如此,你肯定不會隨便把那珍貴的東西留在車的座位上。那個男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擁有如此珍貴的東西。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很多人說自己是基督徒。你自稱是基督徒,你行事爲人是否表現得自己擁有世上最珍貴的東西呢?是否沒有什麼比耶穌更有價值呢?以下的話你通常不會說出口:「我身爲基督徒不可以這樣做。我身爲基督徒應當這樣做。唉,爲什麼當基督徒這麼難啊?」這些話你不會說出口,但是當你聽到自己心裏這麼想,你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

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看來要付上極大的代價,但這一切其實微不足道。那個人歡歡喜喜地去把自己所擁有的變賣。他賣掉他所擁有的一切。他放棄一切,買下那塊田。委身是什麼意思?委身的意思是:「我致力要完全順服。」這並不意味着完全順服。你很聰明,你知道自己不會完全順服。你承諾會完全順服。

你可以這樣做:察看自己生命的各方面,然後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願意遵行基督的命令嗎?」第二個問題是:「我願意爲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感謝神嗎?」第二個問題把你難倒了。有些人說:「嗯,等一下。」因爲第一個問題涉及的是實際行爲。在許多的情況下,你知道自己在某方面犯了錯。這是很難做到的。

委身不只是避免犯錯。你明白嗎?這是千真萬確的。你確實受到極大的試探,有時候你會屈服,你爲了達成一項商業協議或者促成一筆生意而說謊或欺騙。有些人確實感到很孤單,於是亂搞男女關係,他們說:「我知道我不應該這樣做。」他們卻這樣做了。因爲我們必須在各方面都順服,你說:「我會順服。」

即使你避免犯錯,這只是消極的委身。委身是一件積極的事情。積極的一面是我看到耶穌基督無比的價值。如果我因着某些原因覺得跟隨耶穌基督似乎在各方面都要付上極大的代價,這代價與我所擁有的一切相比算得上什麼呢?這代價與將來我所得着的應許相比又算得上什麼呢?這算得上什麼呢?我已經買了那顆珠子!你已買了嗎?你可能要付上代價,例如放棄舒適、安穩的生活。

有一個故事我總不會忘記(有些聽眾朋友也許聽過這個故事)。讓我告訴你們這個故事的背景。立池(Addison Leitch)是我最喜愛的神學院教授。立池博士忠了癌症,生命垂危,他在神學院教授了最後一課。當他開始那個課程的時候,他以爲自己的病情有所緩解。到了課程的中段,他得知自己只剩下幾個月命。到了他人生中最後幾個星期,他繼續授課,這位教導知道自己危在旦夕仍然繼續天天授課,這實在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他最終完成了課程。

我把這事告訴你們,是要讓你們以正確觀點去看事情。立池博士認識兩位年輕女士,她們在大學時代立志將自己的生命獻給基督。她們接受了一些醫學訓練。她們能夠擔當某方面的醫療工作。她們沒有完成大學課程,但是她們決意到海外參與宣教機構的工作。第一,她們會去非洲。第二,她們會與一些醫務人員一同參與社區衛生工作。她們沒有想過要當醫生或者護士,但是她們希望可以在醫療工作上提供協助。

第三,她們希望在那裏分享自己的信仰並建立教會。於是她們告訴父母她們要去非洲宣教的計劃。你知道父母通常有什麼反應呢?有些人也可能有這樣的經歷。有些父母也許在名義上相信基督教,但是如果他們的孩子對信仰開始認真起來,他們大概想要帶孩子去見心理醫生,他們會對孩子說:「等一下。你有點過火了。」

立池博士告訴我,她們的父母說:「親愛的,這實在很美妙。你有這樣的宗教經驗,這是美妙的經驗。我們爲你感到高興,也覺得這是了不起的事。可是,在你走到那個遙遠的地方之前,你覺得是否應該先完成碩士學位課程,好讓你有點保障、有所倚靠呢?」

立池博士說:「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塊小石上,這塊小石稱爲地球。地球在太空中以數十億英里時速轉動。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在機緣巧合之下,地球沒有按軌跡運行,這沒有關係,因爲在每個人之下都有一道活門。過了一段時間,最終那活門會打開,每個人都墜進去,下面有神永恆的膀臂,又或者什麼也沒有。也許我們需要一個碩士學位作爲保障吧。」

我不知道最後那兩位女士怎樣,但是我從這個故事知道,如果你買了那顆珠子,如果你看到大君王的榮美,你會願意承擔風險。你確實會這樣。你願意付上代價。你會成爲一個有膽量的人,但不是那種眼中只有自己而無所畏懼的人,這只是一種出於驕傲的無懼。事實上,那是一種出於謙卑的無懼,是因爲全然謙卑而無懼,因爲你說:「我有什麼可以失去呢?我已經放棄了一切。我已經把一切交給神。」正如美國傳教士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所說:「用不能留存的東西去換取永遠不會失去的東西的人一點也不愚蠢。」

事實上,你願意放棄那些東西。你對那些東西說:「如果我這樣做,我可能做不成生意。如果我這樣做,我會失去那段關係。」以斯帖說了什麼?以斯帖記記載當以斯帖意識到自己該如何順服,她要去見王,爲猶大人在王面前祈求,免得本族的人被滅絕。以斯帖知道沒有蒙召擅自去見王的,必被治死。她說了什麼話?你知道嗎?她說:「我若死就死吧!」你說:「那是什麼?我已經放棄一切所有,我已經擁有永遠不會失去的東西。我已經放棄了那些我無法保存的東西。」這就是委身的代價。

第7節告訴我們委身背後的動力。這是一篇輕鬆愉快的信息,對嗎?現在我要加快一點步伐。第7節說:「耶穌說:由他吧!他是爲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委身背後的動力是什麼呢?就好像人們這麼說:「我要把自己交給耶穌,因爲牧師這樣告訴我,因爲聖經這麼說。啊,我必須這樣做。我感受到很沉重的負擔。我感到自己彷佛置身於一個密室,那裏的牆四方八面的向我壓過來。我被困在那裏。」委身不是這樣建立的……我說的不是這樣子的委身。唯有透過領會耶穌基督的愛才能使我們委身。

馬利亞看到耶穌基督所賜予的。在她看到這一點之前,她說:「我會放棄我所擁有的一切,因爲我將要得到的東西的價值遠超過我所放棄的。」耶穌已經作了榜樣。耶穌是我們的榜樣。祂捨棄了所擁有的一切。耶穌死了,擔當我們一切的罪。當你看到耶穌爲你所做的一切,你只有透過一個方法去作出適當的迴應。看看羅馬書12章1至2節怎麼說。經文說:「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要把身體作爲活祭獻上。接着,經文說:「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新漢語譯本》譯作:「這是你們理當獻上的敬拜(敬拜或譯作「事奉」)。」這是你們理當獻上的事奉。

你明白嗎?經文不是說:「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奉,這是難以獻上的事奉,但是基督信仰就是這樣。這是一個激進的宗教。」不是這樣的!經文說:這是你們理當獻上的事奉,這是理所當然的。你怎能認真對待一個完全向你委身而你卻沒有完全向他委身的人呢?經文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你若無法做到,這不僅是道德上的冒犯,也是把智慧釘十字架。這猶如行惡一樣愚蠢。這是不合常理的。

因着基督捨己的愛,因着我們感受到祂的愛,又因着祂所付上我們無法付上的重價,你說:「我所付出的與基督爲我所作的一切相比算得上什麼呢?這算得上什麼呢?我所付出的與基督賜給我的一切相比又算得上什麼呢?」我十分穩妥,因爲耶穌已付上無比的代價,並把一切的豐盛賜給我,而我要捨棄的就只是微小的能力、一點點的東西。這並不太多。

有一本書名叫《寶貝,雖不算豐富,但已經將我的全人擺上》(I Ain't Much, Baby—But I'm All I've Got)。這是一本令人沮喪的書。請不要看這書,你要看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經文不只是說:「撇下你一切所有的。」而且要更進一步。你問:「是什麼呢?如何可以更進一步呢?」耶穌基督不僅說:「把你所擁有的一切交給我。」他還說:「把你自己交給我。」

第24至25節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耶穌不只是要求你捨棄所擁有的東西,祂說:「你要捨己。」耶穌不是說:「你要捨棄一切東西。」祂說:「你要捨己。」正如剛纔所說有一個人到孤兒院收養孩子的例子。耶穌說:「你要放棄你的自主權。」

讓我以另一個方式來說明。最難的就是耶穌要求我們要捨棄。耶穌說:「我要這一切東西。」你說:「耶穌,禰要我給禰什麼呢?耶穌說:「我要你捨棄一切。」「捨棄」──這就是耶穌要你給祂的東西。耶穌說:「把你自己給我。」

也許你可以徹頭徹尾的過着十分順服的生活,你把各種各樣的東西獻給神,你立誓要過清貧的生活,你搬到內陸遍遠地區,捨己身幫助窮人。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3章明確地說:「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保羅不可能只是教導我們對他人要有善心,因爲他剛剛說這是不夠的。

保羅說:「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他說的是善心。接着,他說:「……卻沒有愛。」他的意思是什麼呢?你們都知道愛與恐懼是相反的。完全的愛驅走恐懼。恐懼是堅持自我。恐懼是自我防衛。愛是敞開自己的心懷,向神敞開自己。

因此,一個人可以很有道德,也十分虔誠,生命卻仍是由自己掌管。他把各樣東西獻給神,卻沒有真真正正把自己交給祂。那些以爲盡力得善就可以上天堂的人仍然堅持自主,試圖作自己的救主。你看來可能很順服,但是你沒有捨棄一切。你必須放手,交出生命的主權。

立池教授的好友、美國神學家約翰‧格斯納(John Gerstner)曾講述一個故事,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前,有一位姊妹獻身作宣教士,當時她只有十五歲,花了十年時間受裝備。她學習中文。當時,她可以去中國的唯一方法就是她必須有丈夫。

她說:「主啊,我獻身作宣教士,我學習中文,學習一切所需的知識。我需要禰賜給我的東西相當簡單,我只是需要一個丈夫。我將自己的生命獻給禰,但是你一定要賜給我一個丈夫,不然一切就都完蛋了。一切都泡湯了。你一定要賜給我一個丈夫。」這是一件小事罷了。

時間不斷過去,她卻毫無指望。那一晚,她從宣教士訓練學院畢業,整裝待發,卻沒有丈夫。沒有人約會她。她毫無指望。她沒有丈夫。她說那一晚她坐在房間裏感到很忿怒。然後她說:「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多麼邪惡,因爲我順服神原來是帶有條件的。」就是這樣。她說:「那一晚,我放手不再掌管自己的生命。」

我還記得約翰‧格斯納如何講述這個故事。他說:「既然她花上了十年時間接受宣教士訓練,到海外宣教,把整個生命交給神,縱使她作了這一切,卻從來沒有放手不再掌管自己的生命,你認爲你有這樣做嗎?」她要說的是:「如果你說:『如果神滿足我的條件,我就順服。如果你帶着條件去順服神,那麼你仍坐在自己生命的寶座上。神是你的僕人,你纔是王。」

芭芭拉‧博伊德曾經這麼說:「想一想,地球和太陽相距九千三百萬英里。如果這距離只是一張紙的厚度,那麼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就是一迭高七十英尺的紙的厚度,而銀河系的寬度就是一迭高三百一十英里的紙的厚度。耶穌基督用自己滿有能力的話語托住宇宙萬有。(希伯來書1章3節)。」

芭芭拉‧博伊德說:你邀請這樣的一位主進入你生命當你的助理嗎?你邀請這樣的一位主當委員會的成員給你提供建議嗎?然而,當你說:「主啊,如果禰滿足我的條件,我就順服禰。主啊,我仍然在觀望。」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懸而未決,仍在考慮要不要順服神嗎?你最好立定志向。你當捨己。約伯的遭遇正是這樣。

約伯大叫大嚷,最後神說:「這就是我了。」神給約伯顯明自己的偉大,約伯說:「我邀請這一位主進入我生命當助理嗎?」約伯得着平安。他得着平安!沒有人告訴約伯爲什麼他所有的孩子都死了,也沒有人告訴他爲什麼他的一切都毀了,但是當他看到神何等偉大,並且看到自己何等渺小,他便買下那顆珠子,他的心安靜下來。他不是強忍,他不是忍着自己的怒氣,而是靈裏得安靜。

最後,耶穌基督解釋了爲什麼捨己是有價值的。祂進一步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耶穌是我們的榜樣,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一點是,耶穌基督順服父神,祂對父神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耶穌的死變得更有價值。所有神學家都意識到耶穌這麼說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

耶穌基督受死之前,祂只是我們的創造主。你會問:「就只是這樣嗎?」耶穌基督只是我們的創造主。祂只是宇宙萬有的君王,超乎萬人之上。這已經足夠了,不是嗎?但是因着耶穌基督的順服,祂願意對父神說:「我必順服禰,即使要死也順服。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禰的意思……。」耶穌基督必須肉身受死。這不是必要的,但是當兩個人的意願相違,其中一個人必要死。耶穌基督說:「我願意受死。」因爲耶穌基督死了,祂不僅是我們的創造主,也成爲了我們的救贖主。祂得着更大的榮耀,祂從起初就是完美的!

我們豈不是更應當死嗎?當一粒種子落入地裏,那種子說:「啊,我快要死了!我快要死了!我在地裏無法呼吸。」直到那種子死了,它所有隱藏的潛力都潛藏着,後來才爆發出來。你不知道自己可以變成什麼模樣。你完全不知道。你不知道你裏面藏着怎麼樣的信心,也不知道你裏面藏着怎麼樣的勇氣,直到你願意說:「我只在乎神所說的話」,你才知道。

最後讓我引述丹麥著名女作家伊薩克‧迪內森(Isak Dinesen)的一句名言。迪內森讓我們知道一個人如何擁有偉大的心靈,就是最終當這個人說:「我不在乎別人怎麼說,也不在乎別的標準。我只在乎如何討神喜悅。我只在乎神對我的判斷。」

迪內森論到一種正確的自豪感:「自豪感就是相信神創造人的時候心裏所懷的意念。[……]沒有自豪感的人並不意識神創造人的時候心裏所懷的意念。有時候,這些人會讓你懷疑是否真的有此意念,或者這意念已消失了,誰可以尋回這意念呢?他們不得不接受別人的保證作爲成就,把自己的幸福,甚至自我,建立在每天所看到別人的評價上。」

你把自我建立在每天所看到別人的評價上,如果你最終能夠擺脫它們,你會怎樣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死。這意味着也許你要放棄安舒和幸福,也許你要冒險。這意味着你說:「我在各方面都要順服。這意味着我在生活各方面都順服和接受。我放棄生命的主權。」

最後,想一想耶穌的榜樣。基督徒渴望明白神對自己的旨意。基督徒不追求安慰、成就或美麗,而是尋求神的旨意。有趣的是,當你尋求神的旨意,你便得着安慰。你所得的安慰往往跟你所預期的不同,但總是比你所追求的深刻。你所得的成就也許與你所尋求的截然不同,卻比你所預期的更好。耶穌是你的榜樣,祂對父神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讚美禰,因爲我們看到大君王的榮美,禰是那藏在地裏的寶貝,我們知道我們所擁有的是什麼,便歡歡喜喜的去領受。求禰幫助我們願意付上代價。天父啊,我們是現代人,活在現今的世界,我們都很害怕捨棄自己生命的權利。我們被灌輸了錯誤的思想,我們以爲除非我有無限的自由可以選擇去滿足自己的需要,否則我就是一個受欺壓的人。」

可是,禰的愛子來到世上,正面反對這種思想。耶穌說:「不是這樣的。」只有當我們捨己,我們才能發現到自己的真正身分。只有當我們捨己,將生命交給宇宙真正的君王耶穌基督,不把祂當作我們的助理,而是我們的主,主把自由賜給那些順服的人,這纔是完全的自由。天父啊,求禰幫助我們明白這道理,幫助我們認識禰是主。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