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裏成長(一)」系列之五、在基督裏尋找我們的身份——第三部分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在這幾個節目都查考歌羅西書第3章,但今天研讀的是第12至17節。請聽我讀出經文。

12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13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14在這一切之外,要存着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15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裏作主;你們也爲此蒙召,歸爲一體;且要存感謝的心。16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裏,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17無論做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着他感謝父神。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一連三個節目討論「在基督裏尋找我們的身份」這個題目。今天所講的是最後一部分。我們在之前兩個節目中查考歌羅西書3章1至4節,我們談到你其實已經死了,現在你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 ,基督是你的生命。我們用了好幾個方式談這方面。

順便一提,有人告訴我:「我真的很高興,你能在節目開始的時候摘要概述上次談過的內容。」也有一些人說:「我喜歡你複述上次節目的一些內容重點,因爲我若沒有收聽,也可以趕得上今次的節目內容。」但很多人會說:「直至你摘要地複述上次的節目內容,我才真正明白你上次說了什麼。」精簡其實也有道理。留意一下聖經中的任何一篇講章,並大聲地把它讀出來。看看你是否能夠找到一篇講章要超過5分鐘纔讀得完。因此,精簡之道是值得一談的。

讓我來摘要複述一下:我們說過人人都覺得自己需要義。義是聖經的詞語,用來描述每一個人都有的一些標準,使他們對於自己有良好的感覺,並且接納自己。每個人都有一套標準。我們可能從我們的父母得到這些標準。我們可能已經丟棄了我們父母的標準,而採納我們的朋友和我們的文化的標準,但後來可能又排斥它們,改爲提出我們自己的標準。

在一般情況下,每一次你到心理治療專家那裏,他們都告訴你除去舊有的標準,並建立一套新的標準,你對自己就有良好的感覺。你需要放棄和除去你爲自己所訂的那一套舊標準。聖經稱這些標準爲義。聖經一次又一次地說,無論人們如何掩飾,他們在基督教的福音以外所找到的各種理念、各種宗教、各種嘗試,都是他們用來修補自己的義所付出的努力,好使自己感覺良好。這樣,他們就可以明白自己身分,感到生命有意義。

聖經說,你必須除去你的標準,你必須認識神已經在耶穌基督裏爲你提供義。除非你願意看到你永遠不能達到那些標準,否則你在祂的眼中,永遠不能成爲義;只有當你願意承認這一點,並來到祂那裏,說:「主耶穌基督,你的記錄,你的義,是我唯一的希望。我需要它進入我的生命中」,那麼,當你相信和信靠耶穌,神就把它放在你身上。這就是福音。

我們指出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若要完全明白福音,你必須牢記基督的「主動的順服」和「被動的順服」。還記得我們這幾個節目中所談過的嗎?讓我給你一些新的例證。神學家也談到耶穌基督被動的順服。這可能是一個不適合的詞語。我知道「被動」聽來很懦弱。但「被動的順服」是指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所做的事情的消極一面。祂來到世上是要代替我們,祂要來代替我們。

耶穌被動地做的其中一件事情,是祂承受了我們應得的懲罰,大多數人都聽過那部分了。耶穌爲我們的罪受死。祂承受我們的懲罰,談到祂所受的懲罰,無不令人感動不已。我剛剛聽到另一個例子。它是關於兩個年輕的華人兄弟的真實故事,他們於二十世紀初住在美國三藩市的唐人街。他們是兩兄弟。弟弟犯了法,他是一個叛逆的孩子。

他在某個地方賭博,後來與人打架,把那個人殺死了。他的衣服染滿了血,於是他逃跑。不幸的是,很多人已經認出他來。他跑回家後,把衣服脫下,扔在地上,企​​圖把它們收藏起來。他換過衣服後,便匆匆離開了。但哥哥看見所發生的事情,當然察覺到他的弟弟已被認出來了。警方知道他是誰。人人都知道他是誰。那些衣服無可避免地會被找出來,他們知道他逃往哪裏去。

於是,那個哥哥把那些血漬斑斑的衣服穿在身上。當警察進來,他們馬上認出他便是那個犯了法的人。他們把他拘捕了。他要受審訊。雖然他是哥哥,但他的年紀不是大得很多。他的身高、體型、樣貌等等,都與弟弟相似。他受審後,被判處死刑。後來,他的弟弟終於覺悟了,在極之痛悔下,他回來告訴當局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但他們說:「這已經太遲了已經有人爲這項罪承受刑罰。我們不能逮捕你。」

很多故事都說出「有人已經這樣做了」。路加福音第15章記載了浪子的比喻,那個故事的結局簡直不可思議。你還記得這個故事嗎?在故事中,那個小兒子離開家庭,在外面過着揮霍的生活。他離去之前對父親說:「我希望現在就得到我那一份家產。我不想你死,但我希望現在就得到我應得的那一份家產。」他的父親給了他一半的物業,把它變賣了,將所得的錢給了他;那個父親把他的小兒子該得的那部分都給了他。

小兒子離開家裏,在外面花天酒地,揮霍金錢。後來,他覺悟了,便回到家裏。他準備向父親說:「爸爸,求你接納我做你家裏的一個奴隸,我不配稱爲你的兒子。」正如你所知道,父親聽到,就說:「你在說什麼?你是我的兒子,我很高興地歡迎你回來。」父親把袍子拿出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的指頭上,還說:「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來慶祝。」那是一個很好的比喻,而那個比喻就這樣結束了嗎?不。

比喻有一半篇幅描述那個大兒子(那個父親有兩個兒子),他花了許多時間不斷埋怨,你記得嗎?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爲他宰了肥牛犢。這很不公平啊!」父親對他說:「你怎麼呢?這是我的兒子。我愛他。我只是盡一個父親的責任。你認爲父親該做什麼?」那個比喻就是這樣結束了。它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比喻,你不覺得嗎?那個大兒子代表的是什麼人?

首先,你要記着當時耶穌基督正在向法利賽人說話,祂嘗試向法利賽人舉起一面鏡子,讓他們看見自己是怎麼樣的。他們恨惡罪人。他們也恨惡妓女、賭徒、犯奸淫的人,以及所有這些可怕的人,他們不想與這些人有任何瓜葛。耶穌正在說的是:「你們都像這個大兒子,傲慢自大 。」

但那個大兒子有他的理據,因爲那個父親已經把小兒子應得的家產都變賣了,而小兒子也把變賣所得的金錢都花光了,現在父親所擁有的一切都屬於大兒子,對不對?所以,當父親說:「給他上好的袍子」,那其實是大兒子的袍子。當父親說:「給他一枚戒指」,那其實是大兒子的戒指。 當父親說:「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那其實是大兒子的肥牛犢。那個大兒子是一個差勁的哥哥;但希伯來書2章11節說,耶穌基督稱我們爲弟兄也不以爲恥。

那意味着這個比喻指向那位真正的哥哥,因爲耶穌是一位哥哥,祂廢去所有的哥哥。因爲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說:「是的,我的小弟弟,我的小妹妹……」祂對我​​們每一個人說:「……神戴在你指頭上的戒指、兒子的名分、獲接納爲家裏的人、義袍,以及天父正加在你身上的一切東西,都是我的。它們都是屬於我的。這一切不是屬於你的,是我用極重的代價買了它們,我很高興你現在擁有這一切。」

耶穌基督是我們真正的哥哥,祂甚至遠遠超乎那個在唐人街爲了自己的弟弟而被處死的哥哥,因爲耶穌基督不只是爲了我們而被人殺害,祂還做了別的事情,那就是福音的另一面——基督「主動的順服」。基督「主動的順服」不僅意味着耶穌基督爲我們承受懲罰,祂也爲我們贏得獎賞。

直至現在,我和內子都仍然清楚記得在很多年前,我們參加了一箇舊約聖經的課程。我們在聽一位教授的講課,他嘗試向我們展示的,不只是基督被動的順服,並在十字架上受死,還有祂主動的順服。那位教授說耶穌基督的順服好比以下的情況:試想像一下有兩條跑道,在每一條跑道的盡頭都是一個圓圈。在耶穌的跑道盡頭是勝利者的桂冠,因爲耶穌基督跑了一場完美的賽跑。祂沒有絆倒。祂跑得很完美。祂從來沒有碰倒任何欄杆。那是一場完美的賽跑……在祂的跑道盡頭的圓圈內,有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金牌在等着祂。

現在,看看你的跑道,你會看到你正在做什麼……你往錯誤的方向走,磕磕絆絆,碰倒每一個欄杆,不斷訴苦和埋怨,沿途不停絆倒其他人,做盡你所能做的一切事情,你看到嗎?在你的跑道的盡頭是什麼?聖經說,對於那樣去跑一場賽跑的人,對於那些否認他們合法的主人,不以他們爲主人的人,在那場比賽結束時,會得到什麼呢?是懲罰。那是死刑。那是斷頭臺。那是劊子手的絞索。

我記得在這個課程中,教室裏發生了一些屬靈的事情……它真是令人難以置信。他說:「試想像一下,耶穌來到世上,不只是爲我們受死。反之,要這樣想:耶穌基督跑完了一場比賽,在跑道的盡頭等待祂的,是勝利者的桂冠。突然,祂走到你的面前,轉入你跑道盡頭的圓圈裏,並把祂的頭放在斷頭臺上,然後祂被殺害了。祂承受了懲罰。」那是基督被動的順服。

你跑道盡頭的圓圈變得黑暗。燈光熄滅,那個爲你預備的地方,也是你唯一要去的地方,就是勝利者的圓圈。爲什麼耶穌沒有選擇到那裏去?因爲祂是爲了你。哥林多後書5章21節說:「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爲罪,好叫我們在他裏面成爲神的義。」耶穌不僅僅承擔了我們的刑罰,也爲我們贏得了祝福。祂不只是承擔了我們的詛咒,也爲我們贏得了祝福。祂不只是承擔了我們的懲罰,也爲我們贏得了獎賞。

約翰福音1章18節說,耶穌基督永遠活在天父的懷裏。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陳述。在別人的懷裏,表示了極之親密和充滿愛的關係,是我們難以領會的。要躺在別人的懷裏,必須與那人有一種非常親近和充滿愛的關係。在我的一生中,極少數人能趁着我坐在沙發上的時候,走上前來,躺在我的懷裏。這些人都與我住在同一屋檐下。就是那樣,沒有其他人可以這樣,對嗎?

然而,當聖經談到耶穌在天父的懷裏,你要記着,這是兩個沒有身體、永恆的位格。當你愛上某個人,把自己投進他的懷裏,那是奇妙無比的事,但是兩個人的靈魂和心靈彼此藏在裏面卻是另一回事……永恆的位格……永恆的、完美的、無所不能的、無所不在的位格永永遠遠藏在彼此的靈魂裏,也永永遠遠注入和傾出彼此的愛與喜樂。

試想像一下天父對祂兒子的愛。根據約翰福音第17章耶穌爲我們祈求的禱文,如果你屬於祂,如果你相信祂,試想像一下天父在祂的兒子裏所得到的喜樂。耶穌是我們的大祭司。祂是我們的辯護律師。看看祂正在做什麼。祂經常地說:「父啊,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希望他們也能得到。你對我的愛,我也希望他們能得到。」

耶穌基督怎樣拯救我們?祂不只是藉着被動的順服,還藉着主動地成爲我們的義來拯救我們。現在,神把祂慣常對耶穌基督的愛(現在仍是如此),也賜給我們,但那份愛是藉着耶穌基督而臨到我們。天父如何愛祂的兒子?祂也是那樣愛你。天父如何欣賞祂的兒子?祂也是那樣欣賞你。那就是耶穌所祈求的。這也是你所得到的。

因此,我們說聖經教導我們,你必須停止試圖從其他來源去偷取自我接納,例如,你的力量、你的成就、你的聲望等。反之,你要在我們於耶穌基督裏的地位所生起的火旁,給你自己取暖。人們都在說:「你是怎樣做到的?關於那一點,你已經談了很多。」讓我繼續下去。

看一看歌羅西書3章12至17節。那裏有幾個原則是我想指出來的,它們是真正的指引。你怎樣在你的生活中實行聖經的教導?你怎樣讓福音——那好消息——進入你生命。以下是實際步驟。第一,看看第15節:「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裏作主;你們也爲此蒙召,歸爲一體;且要存感謝的心。」

親愛的聽眾朋友,這是在整部聖經裏,尤其是保羅的書信裏,一而再、再而三重複的事情。你一次又一次地聽見保羅說:「因爲你爲此蒙召,因爲你在基督裏就是這樣,所以你要成爲這樣的人。」你有沒有注意到那種情況多久才發生?因爲你是這樣,所以你要成爲這樣的人,除非你明白事情在此是如何運作,否則它聽來像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

保羅在這裏說的是,因爲你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所以你要活出那樣式。如果基督是你的生命,那麼,當其他人來批評你,你會說:「被人批評使我受到傷害,但我的聲譽不是我的生命,他們對我的想法也不是我的生命。基督纔是我的生命。」所以,保羅正在說的是:「成爲合乎你身份的人。抓緊那真正的你,以及你真正擁有的東西,並活在這個根基上。成爲合乎你身份的人。讓基督的平安在你心裏作主。」爲什麼?因爲你蒙召是要得平安。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此外,第12節說:「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首先,來看看「成爲合乎你身份的人」這句話。有人對我說:「我喜歡這個講道系列,但你不停地稱這系列爲『在基督裏尋找我們的身份』,我卻仍是聽不見你談到身份。你認爲『在基督裏尋找我們的身份』是什麼意思呢?」

所以我說:「啊,好吧,你說得對。我還是談一談那方面,使我們的內容與題目相符。」如果你讀人類學家的著作,並詢問他們何謂身份,你經常會得到一些準確的、很好的、具體的和有用的答案。我發覺我從人類學家所學到有關身份的知識,比我從心理學家所學到的還要多。那並不表示我不喜歡心理學。你也知道,我讀了很多關於心理學的書,但在這方面……

有一個都市人類學家名叫保羅.希伯特,他引用了其他很多人類學家的著作,說道:基本上,你的身份是一套的層級,因爲你的身份是由很多東西組成。你與很多東西認同。但是在尋找身分的過程中,這些事情可能會改變。有些你所認同的東西對你是極之重要的;它們對於你感覺自己是誰,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東西是相當重要。有些東西卻沒有那麼重要,所以它們是有層級之分的。

看看這個例子。例如,在你左邊有一個人,他是一個基督徒,但願他是一個初信的基督徒。他是一位律師。他也是一個上海人。

這個人說:「首先,我是一個律師,是的,我是上海人,我喜歡與我的家人四處逛逛。作爲一個律師,它是我的地位,是我傑出的專業成就,也是我所屬的圈子,真的使我感到那就是我,讓我對於自己的身分,感覺美好。它帶給我人生的意義。它帶給我身份。」

這人成爲基督徒,基督徒的身分成爲他最重要的身分,因爲他知道仍有別的東西構成他的身分,但這些東西對他的影響不大。有一個方法能讓你辨別自己的身分,就是當你感到壓力時,你通常會向什麼求助?當外面變得冷了,你會在哪裏爲自己取暖?讓我來告訴你。讓我爲你讀出以下一小段文章。它概述了我將會嘗試傳講的信息。

「身份是一套的層級,那裏有許多東西,有些層級更深刻地控制我們的自我概念和行爲。如果一個人的職業是他的身份的根基,那麼,他將會因自己無法在事業上出類拔萃而心煩意亂。」如果他支持的球隊輸了,他不會大感不安。他的家裏發生什麼事情,也不會令他煩惱不已。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事業上的表現。

如果他的籍貫是更加根本的事情,家庭關係對他來說將會是十分重要。基督徒邁向成熟是一個過程,其中最根本的身份層級是我們怎樣理解自己作爲初信的基督徒,以及在基督裏新造的人……「那是最根本的事情。」……並我們隨之而來在耶穌基督裏的特權。基督徒邁向成熟,意思就是把基督徒的身份從頂層移至底層。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基督徒的身分往下移動,直到我們發現自己不再爲着在職業上、社交上、關係上的變化而心煩意亂。我們開始可以在工作中放鬆一下。我們可以克服種族的偏見。」坦白說,在很多情況下,當你的種族身份向下移動得越近底層,你就越難接納其他種族的人。事實上,我們對政治的觀點也變得更開明。

我不想讓你以爲基督信仰只是你的生命中的一個層級。我正在嘗試把基督信仰引入這個模式裏,我認爲這是有幫助的。你越是把你的基督徒特質和你的基督徒身份移向你生命的核心,併成爲你生命的根基,你越發在生命的各方面得着自由。你將會對其他意念更加開放,也對其他人更加開放。

成爲一個絕對委身的基督徒,不會使你變成一個狂熱分子,也不會使你變成一個偏執的人。它不會使你的思想封閉起來。它常常開啟你的思想,因爲你不再害怕跟那些比你更有見識的人談話,也不會採取防衛的態度。啊,不。當有人進來告訴你一些事情,或向你提出一個你不甚理解的論據,你不會感到受威脅,因爲你的身份不是基於自己有多聰明。你的身份也不是基於某個政治信念。你變得更加開明,基督徒身分更向下移動至底層的根基。

你必須成爲合乎你身份的人,你必須操練,你必須繼續往下移動。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你不可能過了一宵就做得到。這是不可能的。很多時候,儘管你在歸信主後最初的幾天、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裏,感到興奮,神對你來說也十分真實,但是那裏沒有即時和快速的方法讓你到達底層。

你在各樣操練越是穩固,你的基督徒身分越快移動到底層。我們在接下來的幾個節目中會探討這些操練。我們將會談到如何行在神的話語中、禱告生活、與其他基督徒的團契相交、對神的話語的默想和研讀,以及你作爲基督徒需要有所成長的各方面。你在成長的方法上,以及在蒙恩的方法上,越是勤奮用功,你便成長得越快,也越快體會那自由。

現在來到另一方面。我們從第15節看到身份的性質。在第12節,保羅說:「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有些人會說……或已說過……如果你不斷強調基督的主動的順服,如果你強調你在基督裏的義,這隻會使人失去追求聖潔的動力。

事實上,我能爲你找到像這樣的一篇講章,請聽我讀出來:「我們今天聽到的福音是這樣:『只需憑信心來到祭壇前,信靠在那裏所灑的血。然後坦然無懼進入至聖所裏。那幔子已裂開。你的天父愛你,祂在等待你。祂只看到在你裏面的耶穌。』」那聽來像是我在這幾個節目中一直在說的事情,不是嗎?

接下來的一段說:「接受這種見解的基督徒相信他們可以繞過那個洗濯盆……他們可以用他們遍佈全身已結成塊的罪,以及深深地嵌進他們心裏的罪惡的習慣,越過那神聖之地的應許,直接走進去,引以爲榮地說:『我在基督裏是神的義。』」這篇講章在說,如果你真的相信神按着本來的你去接納你,無論你是多麼敗壞,祂只看到耶穌在你身上的義,它的意思是,你會因此以爲你不用悔改了,也不用對付你生命中的罪了。

讓我在此告訴你,保羅在第12節說:「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聖潔」這個詞語的意思,正是你所想的意思。你認爲「聖潔」是什麼意思呢?它是指聖潔的。你說:「它不能是指聖潔的。它不能指到純潔的、無可指摘的、毫無瑕疵的,因爲你怎會囑咐聖潔的人更有憐憫?你怎會囑咐聖潔的人更加謙卑?如果他們已是聖潔的,你怎會囑咐他們更有忍耐的心?」

那個答案就是我們一直所說的:因着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也因爲我們在祂裏面,神已經視你爲聖潔的。那是對此唯一的解釋。你已深深地蒙神所愛。現在,因着你是那樣,你已得到自由和動力,實際地穿上聖潔真實的特質。你知道神接納你,而且知道自己是完全蒙愛的,這是使你去過敬虔生活的動力。你看經文說:「……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

你可能會說:「爲什麼?爲什麼會那樣?」我在此解答一下。當你讀聖經的時候,你會讀到有一個「舊人」和一個「新人」。在每一個基督徒裏面,都有一箇舊我、一箇舊人,以舊的方式去行事;也有神正在創造的一個新人,它惹人注意。每個基督徒都明白他裏面有一箇舊人,也有一個新人。每個基督徒都認識這種掙扎,但舊人和新人是指什麼呢?

據我所知,舊人是以行爲稱義的舊有思維和行事方式。那是指在你裏面仍然有一部分會說:「即使我知道神愛我,即使我知道我在基督裏是​​完全聖潔,但我真的想賺取自己的義。」所以,你繼續緊張不安。你繼續爲着自己必須達到的標準和要做到的事情而沮喪,結果在你的生命中結出各種各樣的壞果子。舊人使你的生命充滿驕傲。它帶來憤恨和沮喪等類的事。

新人會不斷地說:「我在基督裏是神的義。」產生的效果就是……憐憫。當你知道自己是聖潔的,它會產生憐憫之心。當你知道是蒙愛的,它會使你謙卑。當你不知道那樣的事時,它會導致不安和沮喪的感覺。坦白說,如果你說你知道神完全接納你,你是愚蠢的;你會因此而完全沒有動力去悔改。

讓我在談到這一點之前,先給你一些例子。例如,假設你愛上了一個女孩,你希望她嫁給你,你知道她正在觀察你。你知道她正在查看你。她正在查明你會如何處理爭論,你會如何處理批評,以及在她沮喪的時候,你會如何支持她等等。

她正在留意你,你知道你正在接受調查。所以,你竭盡所能,你表現得細心周到,溫柔體貼,你盡力顯出你的愛。有一天,你向她求婚,她答應了,你便跟她結婚。突然間,你察覺到:「她接納了我。她接納了我。我受審查的時期已結束了。」

請記着一個事實,這仍是人的一個例證,不是一個完美的實例。我來問你,如果你真的愛她,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你說:「唷!她說『我願意』,那麼,我沒有什麼理由要送禮物給她了。我沒有什麼理由要溫柔地對待她了。我沒有什麼理由要支持她了。謝天謝地!」你終於自由了,因爲以往在你的生命中,以及在你與她的關係裏,仍有一些恐懼:「如果她拒絕我,那怎麼辦?但現在她接納了我。」

很多人可以開玩笑,但當中是一個充滿辛酸的笑話。他們會說:「你知道,我已經陷入其中一個境況裏,當我完全接納某人後,他就放任了,不再那樣做了……」在這種情況下,那是愛嗎?不,那當然不是真正的愛,你也不應該說那些真的愛主耶穌基督的人知道自己是聖潔的、蒙揀選的和蒙愛的,便會失去他們的動力。那樣說是愚蠢的。

事實上,只有當你知道自己在神的愛裏是完全穩妥的,你纔有力量去面對你的罪,承認它們是什麼罪,因爲你自己的聖潔不再是你的根基。它不再是你的義了,所以你可以接受它。你可以接受批評。你可以對自己作出這樣的批評,並且你若知道自己是蒙揀選的、聖潔的,那麼,這一切事情都會隨之而來。這裏所列出的結果是:憐憫、恩慈、謙虛、忍耐、饒恕、和平。看看它怎樣發生。

首先是憐憫。如果你知道自己在耶穌基督裏完全地、白白地得蒙接納,那是否令你更富有同情心,或是少了憐憫之情?它使你更富有憐憫之情。爲什麼?有一件事情你可能不知道,無論你相信與否,我在過去五年裏,不斷周遊全國各地。我在教會的牧職只是一份半職的工作。我用其餘的時間周遊全國各地,嘗試激發其他教會起來幫助窮人。這是我另一份半職的工作。

我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有些人相信神接納他們是因爲他們相當不錯的人,這些人幾乎沒有動力去幫助窮人。爲什麼?因爲他們說:「讓他們自己振作起來吧!讓他們出去找一份工作,做一些事情。」由於他們把事物理解爲都是他們幹出來的,所以他們看自己的人生的每一部分,以及他們所得到的每樣東西,都是他們努力得來的,包括他們的救恩。

但有些人知道自己是蒙恩得救的罪人,他們蒙神白白地拯救和接納,是他們完全不配得的。他們看到一個亂七八糟的人,他可能在肉體上、在思想上、在經濟上、在社交上都一團糟,毫無才略,但他們沒有說:「這個人何等令人毛骨悚然,何等惹人討厭。」反之,他們說:「我知道當我離開了耶穌基督,神看我也是這樣子。我知道我的義只是像污穢的衣服 。我察覺到我是衣衫襤褸,所以當我望着這樣的一個人,我在看着一面鏡子。」

當耶穌基督說:「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祂真正的意思是:「你對待那些人的方式,讓我知道你是否知道你是個蒙恩得救的罪人。你對待那些人的方式,也讓我知道你的心裏是否充滿了對我的感激之情,或是你基本上認爲,神只是把你應得的東西賜給你,那就是到天堂的一趟旅程,因爲你是一個道德高尚、品格端正、正直的中流砥柱。」憐憫的心發自你知道自己是白白蒙愛的,並且已在耶穌基督裏成爲聖潔。

其次是謙卑。我們剛剛已談過這方面。謙卑是從何而來?當我們談到聖靈的果子時,我們可以用更多時間去討論這個題目。謙卑不是自以爲比別人低微,而是較少去想到自己。謙卑不是說:「啊,我很偉大!」謙卑也不是說:「啊,我是微不足道的。」謙卑是不去想到自己。

你知道,我們大多數人都有所謂的「自尊」,我們不斷地在兩方面都失敗……兩方面都虧損。因爲當我們受到批評時,我們變得越來越消極,情況變得越來越差。當我們得到稱讚時,我們變得越來越積極,我們在兩方面都失敗。

福音不可思議之處,就是它是一個奪去自尊的信息,它把自尊完全毀滅了。它把自尊擊倒,因爲自尊告訴你一些關於你自己的糟糕事,那些事情的等級低於負數,比你所敢於奢望的還要差得多,它告訴你的那些關於你自己的事情,是低於正數的等級。

與此同時,你比你所敢於相信的有價值得多。是的,在同一時間。當那種情況發生時,你的自尊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因爲你的自尊終於閉口了。它不再說:「啊,但那人批評你。」那又怎樣,自尊,閉嘴吧!天曉得!你說:「我比這還要差得多,但神愛我。」

當有人稱讚你,說:「啊!你做得好!」你會說什麼?「自尊,閉嘴!要剋制!」爲什麼?那只是因爲他們碰巧看到你美好的一面,而他們正在看見的,只是剛巧在那裏出現,因爲神在祂白白的恩典裏,把這美好的東西放在你身上。因此,英國著名聖詩詩人約翰.牛頓 (John Newton) 說,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會發現「……最壞的時刻可以忍受,最好的時刻可以撇下」。最差劣的批評可以忍受,最美好的讚美可以撇下。爲什麼?因爲他有一些事情比這重要得多。那就是謙卑。謙卑源自你知道自己是聖潔和蒙愛的。

第三是喜樂。一個相信自己是蒙恩得救之罪人的人,與一個相信神是因着他自己的努力而接納他的人,最大的分別是什麼?如果你遇到一個道德高尚和虔誠的人,你問他:「你是基督徒嗎?」他說:「當然啦!你爲什麼問這個問題?我肯定是基督徒。你是什麼意思?難道你不是基督徒嗎?」你知道答案嗎?

如果你問另一個人,他明白自己是聖潔、蒙愛完全是出於白白的恩典,他會這樣回答:「是的,我是一個基督徒,真是笑話。我?竟然是個基督徒。」他總覺得這是一個奇蹟或一個玩笑。每當你想到自己,你總是充滿驚喜,你說:「我,在萬人中,是一個基督徒?但這是真的。怎麼可能?不是一個笑話嗎?這不是一個極大的笑話嗎?」然而,這是真的。絕對是真的。基督徒的總覺得這是一個玩笑、一個奇蹟。

另一方面,唯一可以在你身上發生的另一件事情,就是你若沒有那種喜樂,你在做一件苦差事,那件苦差事是從靠行爲稱義而來的。《奇異恩典》這首詩歌的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曾寫信給一位常常感到沮喪的牧師朋友。讓我讀出這封信的內容。

你們有些人也可能陷入這種境況裏。你或許自稱爲基督徒。你或許是個相當虔誠的基督徒。順便一提,我不是說你是一個道德主義者。我不是說你還未得救。我不是說你從來沒有接受基督爲救主等等。我不是說你沒有在理智上相信我在這幾個節目中一直告訴你的一切事情,但它們還沒有落到你的生命的底層裏,約翰.牛頓這封信就是寫給這樣的人,這個人常常被捆綁在淺灘和痛苦中。

以下是約翰.牛頓寫給他的內容,我希望你看到靠行爲稱義在一個人的生命裏並非顯而易見,也希望你看到靠行爲稱義的想法如何滲入一個人的生命中,並且如何能夠在當中動工。約翰.牛頓寫信給這位牧師,說:「你不能太警覺你所抱怨的那內在和與生俱來的邪惡,但你已經受它們不當的控制和影響。」你明白嗎?

「你說很難理解一位聖潔的神怎能接納一個像你這樣極壞的人。然後,你不單輕看自己(這是正確的),也輕看救主的位格、所成就的事和應許,這肯定是錯的。因此,你抱怨你生命中的罪惡,但是當你檢視你的埋怨,你會發現它們充滿了自義、不信、驕傲和不耐煩,它們比你所抱怨最邪惡的事只是好一點點。」想一想吧!

福音是多麼不可思議。約翰‧牛頓說:「你可以輕看自己。你可以看看那些東西。你不用說:『啊,如果我相信我是那麼的壞,我就永遠不會有平安。』」不,他說:「你可以看見那一點。你的問題是,如果你沮喪,而你又是一個基督徒,那是因爲你輕看神……」什麼?「……你輕看我們親愛的救主的位格、所成就的事和應許,這肯定是錯的。」

因此,親愛的聽眾朋友,讓我這樣說,作爲結束:當你陷於痛苦中,當你這個星期在生氣,當你這個星期感到難過,當你這個星期感到沮喪,你只要問自己一問題:「我正在用什麼給自己取暖?我感到沮喪和憤怒的原因,是我一直賴以取暖的東西,我一直用來爲自己取暖的火,正在熄滅了。」啊,你在那時候可以變得脾氣暴躁。你可以是那麼暴躁。

在我和內子住的公寓裏,如果你在早上的繁忙時間洗澡,你是不能獲得熱水供應的,我們對於這事都甚感不滿。水差不多夠熱了,我們想在淋浴時令自己感到溫暖,但我們不大能做得到。你可以感到相當生氣,你可以說:「我告訴你,我支付多少房租,但我連熱水也得不到。」你可以感到相當生氣,那沒有問題。我完全可以去生他們的氣,但你不可以。

如果你發覺自己因那火正在熄滅而生氣、煩躁、難過,可能是神把冷水潑在那火上,使你可以轉過身來看看,說:「嗯,我的生命應該是怎樣?」所以,你對自己說,並把它放在底層:「我現在用什麼去給自己取暖?」那是一個關鍵問題。然後轉過來,對基督說:「這不是我的熱力。這不是我的平安。這不是我的義。這不是我藏身的地方。這不是我的生命。它是基督。你是我的藏身之處。你常以得救的樂歌充滿我的心。每當我害怕的時候,我信靠你。」讓我們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白白的恩典,使我們在耶穌基督裏成爲聖潔,得蒙救贖。我們的身份不是基於我們有多好,而是因爲我們在耶穌基督裏所得的義。求禰幫助我們不再靠自己的行爲稱義。我們要除去舊人的思想和行事方式,要在生命的各方面不斷成長,遵行禰的道,活出新生的樣式。禱告奉主耶穌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