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裏成長(一)」系列之四、在基督裏尋找我們的身份——第二部分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繼續探討「在基督裏成長」系列——「在基督裏尋找我們的身份」這個題目。我們會研讀歌羅西書3章1至4節。請聽我讀出經文。

1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裏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2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3因爲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4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裏。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在今次和上次的節目裏,都是研讀歌羅西書3章1至4節,它說我們的心要思念上面的事,基督就在那裏顯現,祂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這是貫穿整部聖經的主題,通常在稱義的主題之下。我們在上次的節目中花了一些時間去解釋,無論你是否在你個人日常的說法中使用「義」這個詞語,你必須牢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義。

義是你爲了接納自己而做的事情。義是你爲自己設定的標準,你會說:「如果我做到這些事情,如果我那樣做,如果我是那樣,那麼我可以接納自己,別人也會接納我,然後神會接納我。」我們上次說過,福音只是你若相信耶穌基督,祂若是你的救主,那意味着祂站在神的寶座前,神對待你就如你的義像耶穌一樣,那是聖經所教導的。聖經一次又一次地這樣教導我們。

哥林多後書5章21節說:「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爲罪,好叫我們在他裏面成爲神的義。」這是一句何等有力的話。它是何等有力!聖經不只是說神對待耶穌,就如祂是個罪人一般地對待祂。聖經說神使耶穌成爲罪。神對待耶穌,猶如祂是你的罪,所以神可以對待你,猶如你是耶穌的義。這個宣告是那麼清楚。它就在哥林多後書第5章。我們有很多方式去談論福音是什麼,我只是寫下三個相當深刻,有點像格言似的方式去解釋何謂福音。

福音就是你不要再試圖從其他來源去偷取自我接納,例如,你的力量、你的成就、你的聲望。反之,你在耶穌基督裏的地位好比一團火,你要在那裏給自己取暖。另一種方式是神對待信徒,猶如他們已做了基督所做的一切。第三種方式是我最喜歡的方式之一......讓我引述我在美國的一位朋友所說的話:「決定我與神的關係的主要因素,不是我的過去或是我的現在,而是基督的過去和祂的現在。」那真是好極了。

換句話說,你上個星期六或今天過得怎樣並不重要。假設你上個星期六有美好的一天,但今天卻過得很糟糕,因爲你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否意味着神今天不會聽你的禱告,上個星期六卻垂聽?這是否意味着你今天可以期望神不會引導你,但在上個星期六卻有神的引導?是這樣嗎?不!決定因素並不是我的現在或是我的過去,而是基督的現在和祂的過去。這就是福音。

我上次在節目中說過,有​​很多人需要明白這一點,包括基督徒和非信徒,因爲一個人要真正成爲基督徒,就要發現並承認自己曾經試圖修補自己的義,而且開始認識到:「我需要接受基督的義進入我的生命中。」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在重生的時候,都沒有想到「義」這個詞語。他們沒有聽到。它是一個重要的詞語。它是一個載了很多意思的措辭,所以當你向其他人談論成爲基督徒是什麼意思的時候,「義」通常不是最適合的措辭。

然而,當你出死入生,並歸向主的時候,那就是在你身上發生的事情的精髓。我上次在節目中告訴你們,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是如何歸向主,但也許你注意到,在我上次提到的例子中,有許多歷史上最著名的基督教領袖歸向主,都是因爲讀了馬丁.路德在加拉太書註釋裏的前言。十八世紀英國循道運動的領袖之一查理.衛斯理 (Charles Wesley),是偉大的聖詩作家約翰.衛斯理 (John Wesley) 的弟弟,也是循道衛理教會的創立人之一,他就是讀了馬丁.路德在加拉太書註釋裏的前言而歸向主。

約翰.衛斯理告訴我們,當他聽到有人讀出馬丁.路德的羅馬書註釋時,他的心異常地感到溫暖,他覺得自己相信基督,並且歸向主。順帶一提,不知怎麼的,很多歷史學家認爲人們是斷章取義,甚至連查理.衛斯理也可能是斷章取義。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他是聽着加拉太書註釋的前言。約翰.本仁 (John Bunyan) 是英國著名作家,他所寫的《天路歷程》是英國文學中最歷久不衰的作品之一,他也是讀馬丁.路德的加拉太書註釋而歸向主。

在我那本馬丁.路德的加拉太書註釋裏,封面的褶頁有約翰.本仁的一句引文。你知道當你揭開一本書,它有多少次是這樣說:「《紐約時報》的書評人說,這是一本偉大的作品」?在這本書裏,你看見約翰.本仁說:「在我所讀過的每一本書中,我喜歡這本書,僅次於聖經。」那不是壞事。沒有很多其他的書得到這種認可。

馬丁.路德說,有什麼已經一次又一次地改變了世界?我嘗試把他的前言意譯出來。請記着,這些字句已在教會的歷史裏此起彼落地引發普世的覺醒。這是馬丁‧路德所說的話:

保羅記下信心、恩典、罪得赦免,或是基督徒的義等聖經的教導,使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基督徒的義和所有其他種類的義之間的差異。有一種政治或公民的義,是世界的領袖必須處理的,也有禮儀上的義,那是在不同的場合作出合宜的行動。此外,還有另一種義,稱爲律法的義,那是遵從神的命令,就是聖經所教導的,亦是我們所盼望的。

可是,還有另一種比這些好得多的義。那是信心的義,或是基督徒的義。我們可以自己達到其他各種的義,而基督徒的義是一種「被動的義」。(這是馬丁.路德說的。神以被動的方式把這義放在我們身上,這意味着我們接受這義。它不是指義是被動的,而是指我們是被動地接受它。)這種義是白白得來的,我們不用做任何事情。我們不用給神什麼東西,但我們接受這義,並容許別人爲我們和在我們裏面做一切的工作。因此我們稱之爲「被動的義」。

對於那些不認識耶穌的人來說,基督徒的義是個奧祕。事實上,基督徒不是完全理解,也沒有充分利用這義,所以我們要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去教導其他人認識它,也向自己複述一遍,因爲我們若不明白這義,並在我們的心中得着它,我們將會被擊敗,並且感到沮喪。沒有什麼能像基督徒的義那樣帶給我們平安。

比方說,大地不會產生雨水,也不能靠着自己的力量或所做的事情去獲得雨水。大地只是接受雨水,把它視爲神從上面賜下的禮物。基督徒的義也是一樣。即使我們不配得到它,也沒有爲它做了什麼,它仍是賜給我們。那麼,我們是否不用做什麼就可以獲得這義?我們什麼也不用做,但是我們只要知道和相信這一點:基督已到天父那裏,坐在天父的右邊,使我們在神面前成爲智慧、義、聖潔和得蒙救贖。

你喜歡這樣嗎?讓我給你另一個例子。剛纔我提到馬丁‧路德,他是一位路德宗的牧師讓我爲你讀出一位聖公會的牧師的見證。他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在我讀過的所有人的見證中,我視他爲英雄。這個人的名字是喬治.懷特菲 (George Whitefield)。他是十八世紀英國聖公會的牧師,在大西洋兩岸傳福音,確實改變了世界。

懷特菲其中一件卓越不凡的事,是在1740年代發生。當時他十分年輕(約二十多歲),他到田野傳道,並沒有任何宣傳,沒有任何人策劃一個座無虛席的聚會,沒有任何接待者或歡迎者,也沒有作個別邀請;卻在倫敦吸引了二萬至六萬羣眾出來聽他講道,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在美國華爾街也有二萬羣眾聽他講道。儘管所有教會都爲了防備他而關上大門,我很快會告訴你原因。他們把大門關上去防備他,因爲他宣揚基督徒的義這個概念。他寫了一篇講章,名爲「蒙恩的方法」。我將會爲你讀出其中一段,但你必須明白他在這裏做什麼。他傳講的是耶利米書6章14節,那裏說先知「輕輕忽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

懷特菲說這種情況是可能的,親愛的聽眾朋友……你要記着這個人是生活在十八世紀,他說的語言也屬於十八世紀,但那是一篇偉大的講章。他說:親愛的聽眾,你們有些人可能認爲自己與神和好,但其實不是這樣。你們有些人可能曾對自己的靈魂說:平安了!平安了!但其實沒有平安。你與神不和,沒有與神和好。懷特菲來到,開始講道,以下是他的講章的核心。

他說:「在你能夠對你的心說平安之前,你不但要爲自己的罪而愁煩」,也要爲自己最好的職責和表現而愁煩。可憐的人醒覺自己在神面前的責任便立即以自己的職責和表現去躲避神,修補自己的義。這個人說:『我做得好極了。我會改過自新,我會盡我所能,那時耶穌基督一定會憐憫我。』

但是在你能夠對你的心說平安之前,你必須看到神可能爲着你所獻上最好的祈禱而責備你;先知簡潔地表明,你必須看到你所有的職責——你所有的義——全都無法把你薦予神,也無法成爲神向你可憐的靈魂施憐憫的動機和誘因,反之,神看這一切都是污穢的衣服、是染滿了經血的布——神恨惡它們,如果你把它們帶到神那裏,藉此推薦自己,使自己得到神的喜悅,神不能不丟開它們。」

在我繼續說明下去之前,讓我順帶一提。神其實不是說得那麼令人噁心。以賽亞書64章6節說,你最好的行爲,以及你「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神對那些人說:「你的義,不是你的罪(不是你曾做錯的事情,而是你嘗試去做得正確的事情),是如此充滿了驕傲、自私、半心半意,以致它們做出來也是壞事。」當以賽亞說「你的義像污穢的衣服」這句話的時候還沒有翻譯員翻譯那個希伯來詞語時真的決定完全正確地把它翻譯出來,告訴你耶和華在那裏說什麼。

經文說你的義是染滿了經血的布。懷特菲懂得那個希伯來詞語,他把它正確地顯示出來,他說:「先知簡潔地表明,你必須看到你所有的職責——你所有的義——全都無法把你薦予神,也無法成爲神向你可憐的靈魂施憐憫的動機和誘因,反之,神看這一切都是污穢的衣服、是染滿了經血的布——神恨惡它們,如果你把它們帶到神那裏,藉此推薦自己,使自己得到神的喜悅,神不能不丟開它們。」

神不介意你做那些事情。當你嘗試藉着做好事去討神喜悅,它們是十分美好的事情。經文是說當你來到神那裏,說:「你要因此接納我。」對神來說,那些事情是非常討厭的。這很像你的孩子來到你那裏,說:「爸爸,你能否給我十塊錢,讓我買一份禮物給你?」你說:「好的,你去吧。」當他回來,他說:「爸爸,你看,我給你買了一份值十塊錢的禮物。」你感到很高興。

可是,如果你的兒子說:「所以,你不要再打我屁股了。不僅如此,我希望你讓我過自己的生活。我不想要你犧牲的愛。我希望你看到,因爲我在此所做的事情,你應該供給我膳宿,你不應該質疑我,也不應該問我很多關於我如何保持我的房間整潔等問題。」你會望着這個孩子,說:「聽着,這份禮物很好。我很喜歡。我的心感到溫暖,但你正在用這份禮物來達到什麼目的呢?你正在說什麼?你怎會那麼囂張?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我愛你,因爲你是我的兒子。這是白白的愛,如果你仍維持這種態度,它只會在我們之間造成隔閡。」

神不介意你作出這些好行爲,但如果你來到神那裏,把那些好行爲也帶來,藉着它們去推薦自己,使你得到神的喜悅,那就作別論。懷特菲然後轉身說:「我不知道你會怎麼想,但我可以說,我無法禱告,我卻犯罪。我無法向你或任何人講道,我卻犯罪。沒有犯罪,我就不能做什麼……我要爲我的悔改而悔改,我的眼淚將在我親愛的救贖主的寶血裏得以洗淨。我們若把我們最好的職責帶到神那裏,藉此推薦我們自己,它們在神的眼中,只是許多光彩奪目的罪。

「在你可以在心裏說平安之前,你不僅必須對你的罪感到噁心,也必須對你的義感到噁心......在你從你的自義被領出來之前,你必須深切認罪;它是從我們的心所取去最後的偶像。我們心裏的驕傲不會讓我們順服於耶穌基督的義。」如果有任何人聽到我讀出這篇講章,說道:「這是我所聽過最可怕的事情。」那麼,你是在同一條船上。人心的本性不能接受基督的義。

「可是,如果你從來不覺得你自己沒有義,如果你從來不覺得你自己的義充滿缺欠,你不能來到耶穌基督那裏。許多人可能會這樣說:『我們相信這一切。』但在說話和感覺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你是否覺得自己需要一位救贖主?你自己的義充滿缺欠,你是否因此覺得自己需要耶穌基督?你現在能否可以從心裏說:『主啊,你可以爲着我曾經表現得最好的職責而責罰我,但請你爲着耶穌的緣故而接納我』?如果你沒有因此擺脫自己的義,你可能對自己說平安,但其實沒有平安。」

親愛的朋友,我提到這事,又爲你讀出馬丁.路德的文章,還有懷特菲的講章等等,因爲你必須認識到,每當教會得到更新,每當一個人得到更新,都是因爲那時有人從靈性的死寂以外進來。

靈性的死寂有兩種,兩者都不明白有關耶穌基督的義(被動的義和外來的義)的教義。神把基督的義加在我們身上,遮蓋我們的罪,使祂可以完全地愛我們。你知道,我們有所謂律法主義。一方面,律法主義者說:「我知道神的律法很偉大。我知道它是非常公正。」但他們被律法壓制着。在律法主義的教會裏,並且在充滿律法主義的講道中,你聽到有人說:「你必須接受基督爲救主,所以你要淨化自己,潔淨自己,你要順服。」

他們給人的印象是他們需要做一些事情,才能接受基督進入他們的生命裏。那是律法主義,由此產生靈性的死寂。另一方面,我們有另一種靈性的死寂,我稱之爲激勵主義。激動人心的教會說:「神是絕對無條件地按你的本相愛你,你必須認識這一點,你必須認識到神永遠不會詛咒那些像你一樣努力去做到最好的人。我的意思是,神不會做那種事情。我們的神是慈愛的神。」

律法主義者靠着自己很努力地去行善,並正確無誤地謹守他們的教義,遵守教會所記下的全部400條律法(行爲規則),在表面上他們感到自己與神和好;但在骨子裏,他們缺乏安全感,並因此飽受折磨。那些激勵人心的教會和基督信仰也是一樣。某人在表面上說:「那是正確的。我相信一位慈愛的神。我相信一位接納人的神。但我不相信一位會爲着人的罪而懲罰人的神。」

我不確定你從哪裏得到這個想法,但你相信它。它使你感覺很好,但正如我們上次在節目中談過,在骨子裏你察覺到自己要盡上的義務。但你知道自己不能履行那些義務。你察覺到自己做不到。在這雙方面都出現靈性的死寂,而且在教會歷史上,每當有人明白一個事實,就是神白白地稱那些悔改和相信的人爲義,我們看到律法主義者開始說:「啊,你的意思是,我可以因着耶穌所做的事情而絕對、完全和白白地蒙神接納嗎?」他經歷了福音所帶來的釋放。

那些認爲基督信仰只是爲了激勵人心的人開始意識到:「等一等!我們有律法也有義務。我是有罪的。我是邪惡的。」他開始感到自己需要一位救主,而不只是在天堂上一位慈祥的父親。每當這種情況出現,人們開始大受激勵。讓我爲你讀出一段文章,那是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理查德.洛夫萊斯 (Richard Lovelace) 所寫的,他不如馬丁.路德那麼古遠,但他向你表明了這些事情的兩方面。

洛夫萊斯說:「只有一部分自稱基督徒的人堅實地得着基督在他們的生命中所成就的稱義工作。許多人只是一點兒領會神的聖潔,以及他們的罪所帶來的影響和內疚,所以他們有意識地看到自己不大需要稱義......」我已經避開「稱義」這個詞語。它是一個重要的詞語,但現在該是說明這個詞的時候了。「稱義」是指神使你成爲正直。神使你成爲義。

「稱義」這個詞語是指神使你成爲義的過程。洛夫萊斯在這裏所說的,就像馬丁.路德所說的,很少基督徒利用他們的地位。一方面,「許多人只是一點兒領會神的聖潔……和罪疚……」這些人認爲基督信仰只是爲了激勵人心。「……他們有意識地看到自己不大需要稱義,儘管他們骨子裏深感內疚和不安。

此外,許多人在理論上堅守這教義,但在他們日常的生活中,他們以奧古斯丁的方式,依靠自己的成聖來稱義,從他們的真誠、他們歸信的經歷、他們最近在宗教上的表現,或是他們出現故意的、任性的悖逆的頻密程度,來獲取他們蒙神接納的保證。」那些認爲基督信仰只是爲了激勵人心的人基本上輕看自己的罪,不認爲自己需要神的憐憫和愛。

當你跟激勵主義者談話,你說:「神愛你。」他們說:「是的,當然。這是祂的工作。」他們沒有像觸電那樣受感動,神的愛不會改變和轉化,但另一方面,洛夫萊斯現正在談論的是律法主義者。律法主義者依靠自己的成聖來稱義。「成聖」是指過聖潔生活的過程。他們說:「我是一個很不錯的人。我相當正派。我也到教會去,這一切使我成爲正直,使我能站在神面前。」

結果,他們當然也沒有安全感,因爲在你的內心深處,你知道你從來沒有達到要求,洛夫萊斯說,在你內心深處,「你的良心沒有得到啓蒙,你不知道自己在神面前的光景帶來嚴重的後果,也不知道神出於寬宏的憐憫而救贖我們,你無可避免地陷入焦慮、驕傲、淫蕩,以及其他一切因那種無意識的絕望而產生的各種情況,祈克果稱之爲『致死的疾病』。」

什麼是「致死的疾病」?祈克果是十九世紀丹麥籍路德宗神學家,他曾指出我們剛剛談到的事實。卡夫卡在他的小說《審訊》裏也談到。我認爲美國電影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他的電影《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中,同樣談到這方面。你心裏的疾病在說:「你不行,你是不行的,你是不行的。」我們所有人都努力去嘗試修補自己的義。我們有些人變得很虔誠,藉此處理內心深處那種不安的感覺。我們知道自己沒有與神和好,也知道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也做不到,所以我們變得很虔誠。

不幸的是,最虔誠的人有時候是最敏感、最易怒、最挑剔的人。爲什麼?因爲他們正在利用自己的虔誠去與神保持距離。事實上,那就是喬治.懷特菲所說的。當一個人開始感覺到自己對神的義務,他可以變得很虔誠,藉此與神保持距離,並且說出以下這些話「神啊,我不希望你只是出於憐憫而拯救我。我想向你顯明我靠着自己也能做得夠好。」你利用這一切的虔誠使自己感到很好,並防止自己染上「致死的疾病」,以及內疚和焦慮。

當然,你永遠不能完全擺脫這種情況,因此,那些既不是真信徒又沒有真正明白福音的虔誠人很容易成爲最易怒和最敏感的人。你不能批評他們,因爲如果你說:「我認爲你的信仰並不正確」,或說:「我認爲你的做法不對」,你是在攻擊他們的根基。你是在攻擊他們的義,也攻擊他們的生命。歌羅西書3章3節說,作爲基督徒,「......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 。

基督是我的生命。祂是我的義。祂是我的榮譽,但如果你的榮譽取決於你是何等虔誠(舉例說,你獲頒勤到獎,而且你在教會獲選擔任某個崗位),但是當有人質疑你,你便會動搖,而且是地震。你忍受不住,因爲一顆建立於你自己的義之上的心,其實是在斷層上一個不能防止地震的地方。

另一方面,也有其他人以遠離宗教作爲處理「致死的疾病」,以及罪疚感的一種方式。他們儘可能離開宗教越遠越好。他們說:「我不想相信任何宗教,宗教是愚蠢的。它只會使我感到內疚。」你們有些人可能一直在試圖遠離宗教。你說道:「啊!這是我遠離教會的原因!你只是在談論我如何在一切事上都欠了神,甚至我最好的行爲都只是像污穢的衣服。」

那些在大城市淪落街頭上的人,通常都與律法主義者或那些受人尊敬的人相反。他們試圖以自己的義把自己「致死的疾病」置諸死地。淪落街頭的人已經完全踐踏了法律,完全踐踏了合乎禮儀的標準,完全踐踏了那一切的事情。他們恨惡自己,就像律法主義者恨惡自己一樣。

這些人遠離神。他們的義無法幫助他們。當律法主義者開始明白恩典,當激勵主義者開始明白自己的罪,當悔改和信心在一股動力中連在一起,纔會帶來複興、更新和轉變,因爲當你真真正正活着,明白神在耶穌基督裏完全接納你,那不會導致下流的、不道德的生活。這是不可能的。爲什麼不可能呢?有人說:「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已在基督裏完全得蒙接納,爲何那會帶來悔改呢?」

實際上,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合理的。洛夫萊斯在另一處提到:「心理分析學家談到病人對於創傷題材的發現十分『抗拒』......這種相同的自動恐懼感... ...將會抓住和束縛基督徒,除非他們深深地得到保證,他們是......蒙神接受爲完全的義,因爲基督的義歸在他們的賬上,所以他們的罪咎已一筆勾銷了。

人的良知深深地迷失了方向,我們確信自己必須靠行爲和成聖把自己推薦給神。所以,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地除去這種誤解,並要意識到神只想我們信靠基督——我們的救主。」

親愛的聽眾朋友,換句話說,那些不相信自己已完全蒙接納的人,以及不相信恩典是白白賜下的人無法真正面對自己的罪。你還記得我爲什麼說,律法主義者是那種不想聽到批評,不能接受批評,也真的無法聽到批評的人嗎?因爲當你處理人的道德,以及他們的表現和職責時,你正在處理他們的生命、他們的根基。

一個明白福音的人會說:「是的,是的。啊,我的人生中當然有事情是做錯的。事實上,我的人生中還有比我所看見更糟糕得多的事情,但神完全知道這一切,祂已完全遮蓋和接納我。」當你明天做了一些相當邪惡的事情,你會大感震驚。你說:「我簡直不能相信我是那麼害怕。我簡直不能相信我是那麼懦弱。」

有些司機曾在車禍後不顧而去,他們把某人撞倒了,甚至可能導致他人死亡,但他們在意外發生後離開了事故現場,後來被逮住了。他們的見證很多時候是這樣:「我不知道我原來是一個懦夫。我從沒想過我會做出這樣的事。」不!沒有人真正知道他們的自私有多麼的深,也不知道他們的驕傲有多麼的深。沒有人知道,但是當神臨到你那裏,說:「接受我成爲你的救主。接受耶穌基督成爲你的​​救主。我將會遮蓋你的罪」的時候,祂能看透你心裏的一切。

如果你明天做了一些絕對使你十分驚駭的事情,你若是基督徒,你不會說:「神因爲我今天所做的惡事,以後永遠不會接納我了。」啊,不。你若是基督徒,你會說:「等一等,惡念每時每刻都存在那裏,它一直存在那裏。它一直以來都存在那裏。然而,它今天才突然冒出來,它一直以種子的形式存在那裏。有些東西澆灌它。」謀殺和憤恨之間唯一的區別,就是憤恨的種子落入合適的地點、合適的土壤,並有合適的時間去讓它發芽,還有合適的灌溉等,就會成爲謀殺。

你認爲謀殺是什麼?它只是憤恨。那是存在你心裏小小的抱怨,這些小種子可能永遠都不會發芽,但難道你看不到這些東西都在那裏嗎?它在某一天突然冒出來,你說:「啊,神現在要做什麼呢?」如果你明白福音,你便會察覺神總是早已看到了。如果有人批評你,如果有人來對你說:「你在這事上表現得真是愚蠢」,那麼,你可以有兩個選擇。

其中一個選擇是,如果那個人是錯的,並且真的錯失了良機,你坐在那裏,說:「嗯,他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錯的,但如果他知道所有其他可以指正我的地方,那怎麼辦?我不會告訴他,但神知道,所以我怎能如此傲慢呢?我怎能高高在上匆匆的對他說:『你這個傻瓜,你不知道嗎?你怎麼敢那樣說?』」坦白說,你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其他地方曾經不誠實,也在其他地方曾經偷懶。

當然,神看到這一切,所以你怎敢爲此而自義呢?反之,你望着那個人,說道:「好吧,讓我把事情弄清楚」,但你完全沒有需要爲自己辯護。你看到了嗎?你可以嘗試把事情弄清楚。你可以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但你完全沒有需要爲自己辯護。爲什麼?因爲正如洛夫萊斯所說,當批評來到的那一天,如果你是信徒,你必須好好運用它。你必須對自己說:「這是我在基督裏的身分。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這個人對我的意見不是我的生命,所以我不必受它的控制。」

另一個可能的情況是,那個人可以是對的,那麼事情就非常簡單。同樣的事情發生了。你不會生氣。你沒有感到苦澀。你的根基沒有受破壞。你們有些人是信徒,你的根基被批評所破壞了。你看,它只是激怒你,意思是:即使你在理智上相信我今天所告訴你的事情,但它沒有沉澱在你的心裏。你不是按着這些道理去行事爲人。你明白嗎?

我們已經談過福音能使靈性的死寂得以更新。福音得着你們這些律法主義者……你們有些人是這樣吧?福音得着你們這些激勵主義者……你們有些人是這樣吧?事實上,在某個程度上,幾乎所有人不是在這一邊,就是在那一邊,我們要站在兩者中間,那裏有熱也有光。現在,我想指出的另一件事情,就是福音不僅是一種使靈性的死寂得以更新的方式。它也是一種自我輔導的方式。

現在,我們來談談三種基督教輔導方式。第一種方式我稱之爲「崇尚道德的基督徒」。崇尚道德的基督徒談到所有關於律法和悔改之事。這種方式說:「你感到沮喪,是因爲你犯罪。你要找出自己的錯誤行爲,並立刻停止這些行爲。你要悔改,這會使你感覺好一點。」另一種是利用心理學分析去輔導的基督徒,他們說:「啊!你的問題,以及你感到沮喪的原因,是你沒有健康的自尊心。你必須看到神所愛的,就是本來的你,如果你明白這一點,你會感覺好一點。」

我相信合乎聖經的方法是兩者皆行,也可以說兩者都行不通。合乎聖經的方法會說:「你感到沮喪,是因爲有一些對你太重要的東西在你的生命中運作。它是你的生命。它是你的義。它是你的平安,你的問題都由此而來。有些東西成爲你的義,在你裏面運作,不管你在理智上怎樣說自己相信福音。事實上,有些東西成爲你的義,在你裏面運作。你要識別和除去這些東西。」

你如何做得到?例如,你爲什麼這樣生氣?我近來正在讀一本由美國一位牧師傑克.米勒 (Jck Miller) 所寫的書,書名是《芭芭拉,回來吧》(Come Back, Barbara),這本書講述這位牧師的其中一個女兒曾過着異常放蕩的生活。這位作者是一個牧師,其他的孩子都是表現乖巧的孩子。這一個女孩是一個可愛的女人,突然離家出走,成爲一個罪犯、毒梟的女朋友,穿着貂皮披肩和綠色的豹皮大衣招搖過市,過着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生活。這位可憐的牧師和他的妻子在家裏爲女兒禱告。

這本書令人着迷因爲作者在某一刻與妻子坐下來,花了一些時間,思考他們在耶穌基督裏的身分,以及耶穌對他們來說擁有什麼身分。他們也原諒了女兒爲他們所帶來極大的羞辱和尷尬。這本書的作者傑克.米勒告訴了我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不斷有讀過這本書的人來找他,說:「這本書對我的幫助不大,因爲在我真的需要幫助的那一點上,你不能幫助我。

你說你知道自己對女兒充滿苦毒,也知道自己是多麼生氣,但你原諒了她。可是,我做不到!我已經不斷嘗試。我不能原諒我那個叛逆的孩子所帶給我無比的痛苦,所以你的書完全不能幫助我。你只是一個比我偉大的人。你只是一個更堅強的人。那本書完全不能幫助我。它只會令我感到更加內疚。」

他們錯過了那重點。傑克.米勒所做的,是他認識到他感到痛苦的原因,不只是他的女兒所做的壞事,還因爲他看到他作爲父親的身份和聲譽對他來說是何等重要。這其實成了他的義,他也察覺他的女兒正在利用那一點。他在自己的心裏和思想裏接納自己,並且說道:「我是一個很不錯的人,因爲我是個好父親,我已經把我的孩子養育成人,看看他們有多少個已出人頭地? 」

但其中一個結果竟是個壞孩子,而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他作爲父親的身份成爲他的義,他必須察覺到,而且必須放棄它。他必須把它除去並以別的東西來取代,他必須說道:「主啊,我知道我對我的女兒那麼生氣,是因爲我作爲父親的聲譽對我來說是何等重要。它成爲了我的義,在我的生命裏運作。我要放棄它。我看到它是錯的。我很抱歉。主啊,你是我的榮譽。你是我的榮耀。」那就是他能夠饒恕的原因。那不是很有意思嗎?

憂慮和沮喪也是一樣。當你生氣的時候,有人正阻礙你達到目標。當你感到憂慮的時候,你的目標正陷入危險之中。當你感到沮喪的時候,你的目標被破壞了。那是憂慮和沮喪之間的分別。在憂慮之中,你只是害怕事情將會發生;在沮喪之中,事情已經發生了。但在每一個情況裏,要輔導自己的方法其實相當簡單。當你感到憂慮的時候,你不要說:「別擔心!我是個基督徒,我應該更有信心。」

這麼說永遠不會奏效。我知道是這樣,你也該知道!這方法不會奏效。當你感到沮喪時,不要說:「不要再沮喪了。我是個基督徒,我不應該感到沮喪。」這並不管用。反之,你必須說:「我用了什麼火來代替耶穌,去爲自己取暖?我已經使什麼東西成爲我的義,現在我需要回轉,說道:『主啊,這東西對我來說已變得太重要了?我的生活以它爲基礎。現在,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我要悔改。』」

你要做的就是這樣。在某些方面這是相當簡單。但是當我說它是簡單的時候,這個概念很簡單,不過這個過程卻需要時間。你已準備這樣做嗎?你能做到嗎?在這個星期,好好檢視你自己。我們要在此結束了。在這個星期,好好檢視你自己。看看你在哪些方面生氣。你爲什麼會那樣生氣?是什麼驅使你?看看你在哪些方面感到憂慮。你正在憂慮什麼?你正在用什麼東西去爲自己取暖,以致你說:「如果那火熄滅,我一定會死」?你必須說:「等一等,等一等。不。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耶穌是我的義、我的智慧、我的成聖、我的救贖。」

這是本系列信息的主旨。我一直嘗試告訴你,福音就是你在基督裏可以白白地得蒙祂的接納,這福音不僅能領你進入天國,它也不只是一個賜給你新生的信息,它其實是你每一天都必須追溯,並且緊緊握着的信息。福音不僅領你進入天國,也推動你在天國裏成長。福音不僅使你重生,福音也使你長大成爲屬神的人,或者更好的,是成爲王的兒子或女兒。讓我們以禱告來結束。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把基督的義歸在我們身上,遮蓋我們的罪,使我們可以與禰和好,蒙禰接納。求禰幫助我們不再以別的東西成爲我們自己的義,不再依靠自己的成聖來稱義,也不要輕看自己的罪。求禰給我們帶來複興和更新。禱告奉主耶穌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