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耶穌教訓中的難解經文(一)」系列——「駱駝、針眼與財主」這個題目。
我們在接下來的幾個節目會探討耶穌的工作和教訓。耶穌是一位偉大的老師,在祂的教訓中有很多難解的話。聖經中有多處經文記述耶穌的門徒說:「主啊,這話甚難。」我們在這幾個節目中會探討其中一些難解的經文。
今天我們會看馬可福音十章17至31節,在這個故事中其實有兩處難解的地方。這段經文記述耶穌遇到一個年輕富有的官。讓我們來看這段經文,嘗試推斷當中的原則,在生活中應用出來,並且存在心裏。
17.耶穌出來行路的時候,有一個人跑來,跪在他面前,問他說:良善的夫子,我當作什麼事纔可以承受永生﹖18.耶穌對他說:你爲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19.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當孝敬父母。20.他對耶穌說:夫子,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21.耶穌看着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22.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爲他的產業很多。23.耶穌周圍一看,對門徒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24.門徒希奇他的話。耶穌又對他們說:小子,倚靠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25.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26.門徒就分外希奇,對他說:這樣誰能得救呢﹖27.耶穌看着他們,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爲神凡事都能。28.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29.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爲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30.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31.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
這是神的話語。
這是一段難解的經文,我們在這個節目中也許無法詳細解釋所有要點。在這段經文中有兩個普遍的觀念完全被扭轉過來,這裏把大多數人對德行和財富的觀念倒置了。經文中那個富有的年輕人無論在物質上和道德上都十分富足。他不僅富有,而且是一個品格端正、道德高尚、誠實正直的人。耶穌卻拒絕了他。
這段經文所教導的兩個原則與世俗的教導剛剛相反。第一個原則可以在第25節中找到:「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第二個原則可以在第18節中找到:「你爲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耶穌說我們對財富和良善的理解是錯誤的。耶穌把這兩個世人普遍接受的觀念完全扭轉過來,並教導我們嶄新的觀念。
我們要根據聖經來理解財富和良善。這兩個原則好比炸藥。我是按字面的意思稱之爲「炸藥」。一方面,這兩個原則與世界的觀念彼此對立,具有爆炸性的威力。你若要明白和持守這兩個原則,就必須忘掉你多年來所學到的教導。此外,它具有爆炸性的威力,因爲當你真的接受這些教導,並在生命中應用出來,它會造成衝突。
這些教導好比炸藥,因爲如果你們遵循這些教導,神的大能便在你們當中爆炸,在你們心裏爆炸。當一個羣體遵循這兩個原則,便會發現神的大能在他們當中以及在各人的生命中爆發出愛和喜樂。讓我們看看這兩個原則。耶穌告訴我們有關財富和良善的嶄新觀念。
我們來看第一個原則。基本上,耶穌告訴我們財富對屬靈生命構成極大的危險。」耶穌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如果你多年來接受了很多聖經教導,你會聽過很多人對這節經文的含意作出一些有趣的解釋。我曾聽過有人說:「嗯,『針』這個字其實不是指真正的針,『針』是指城牆的一個門口,雖然駱駝要通過這門口是相當困難的,但並非不可能。」
或許你也聽過有人這麼說。此外,我也聽過有人說「駱駝」的希臘文kamelos聽起來好像另一個希臘文kamilos,這個字的意思是「繩子」。因此,有人說:「顯然,有些文士抄錯了經文,他們甚至聽錯了耶穌所說的話,耶穌不是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祂其實是說繩子穿過針的眼,雖然繩子穿過針的眼是相當困難的,但並非不可能。」
當然,這些解釋都是荒謬的,只是試圖擺脫這些難解的經文。耶穌要告訴我們,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這也是門徒感到驚訝的原因。他們爲什麼感到驚訝呢?因爲耶穌給他們的例子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門徒之所以如此驚訝,因爲耶穌告訴他們,一個人越有錢,在屬靈上就面對更大的危險。這個觀念與當時人們對財富的普遍看法完全相反,但是我要告訴你們,在某程度上來說,這個觀念與今天人們對財富的看法也背道而馳。
當時猶太教信徒認爲財富是蒙神眷顧的象徵。如果你在經濟上很富足,就表示神一定很喜悅你,因爲你是一個良善正直的好人。如果你在經濟上並不富足,如果你生活拮据,變得十分貧困,當時的普遍觀念是:「你一定沒有過正直的生活。」
我覺得在《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這部電影中有一首歌十分感人。有一幕描述男女主角邂逅相逢,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們感到自己將會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於是他們唱出一首感人的歌曲,雖然這首歌有點奇怪,卻把這種觀念清楚地表達出來。歌詞寫道:「一定是我年輕時做了什麼好事。」
男女主角彼此凝望,說:「在過去傷感的歲月裏,必定有真誠的時刻。」「爲什麼這些財富臨到我呢?爲什麼這些物質上的祝福臨到我呢? 」
舊約聖經中有一位偉大的人物名叫約伯,他擁有很多產業,十分富有。當約伯財富盡失的時候,他的三個朋友以利法,比勒達和瑣法來見他,他們所說的話與剛纔提到的歌詞完全相反,事實上他們大唱反調。他們對約伯說話,大意是:「約伯,你財富盡失,現在變得這麼貧困,一定是因爲你年輕時做了什麼壞事。」這是他們的意思。
在約伯記的前部分,約伯的三個朋友到約伯那裏對他說話,大意是:「約伯,如果你在經濟上很富足,這表示神喜悅你,因爲你過着正直的生活。如果你經濟拮据,這表示神不喜悅你,因此,你一定是出了什麼問題。你一定是做了什麼壞事。」
我相信有些聽眾朋友對約伯記的內容有所認識。約伯失去了一切財富,其實是由於世上的邪惡勢力。這個世界是一個破碎的地方。世界充滿邪惡勢力。因此,有時候人們會因着災難或壓迫等緣故而失去他們的財富。當然,你可以因着罪的緣故而變得貧窮,你可以因賭博而變得貧窮,也可以因爲缺乏智慧、懶惰等緣故而變得貧窮。但聖經告訴我們,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這個世界充滿邪惡勢力。
約伯變得貧窮,就是因爲這些邪惡勢力;此外,神叫約伯受苦,是因爲祂在約伯的生命中有祂的旨意。在約伯記的結尾,神的怒氣向約伯的三個朋友發作,因爲他們斷定約伯受苦是因爲他做了壞事。神責備他們,說:「到我僕人約伯那裏去,爲自己獻上燔祭,我的僕人約伯就爲你們祈禱。我因悅納他,就不按你們的愚妄辦你們。」
重點是:不管你認爲生活富足就代表自己蒙神喜悅,還是認爲生活富足就代表自己是個邪惡的欺壓者,兩者都不是聖經的教導……保守派或激進派往往對財富有這種簡化的看法。如果你有錢,這表示你努力勤奮工作,對嗎?這是其中一種看法。另一種看法是:如果你有錢,這表示你剝削其他人,奪取他們的財富。因此,如果你有錢,你一定是欺壓者。
這兩種看法都不合乎聖經。爲什麼?因爲基督信仰的觀點總是比其他宗教信仰或學說奧妙、細緻。其他宗教信仰或學說給人簡單的標準答案,基督信仰卻不是這樣的。相反,我們知道財富來去無蹤,因爲事情並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但是聖經自始至終都告訴我們,在屬靈上,富足比貧窮使人處於更危險的境地。富足對屬靈生命構成更大的危險。
多年前有一本名爲《基督徒指南》(A Christian Directory)的書,是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在十七世紀所寫的。理查德‧巴克斯特是一位清教徒,也是偉大的思想家。他所寫的《基督徒指南》基本上是一本全面的指南,教導人如何過基督徒生活。他大可以說:「聖經說人在這種情況下要怎樣做。」他說了一句話:「如果你很富有,你必須明白聖經對財富有什麼教導。」
巴克斯特說:「一般來說,富足比貧窮對靈魂構成更大的危險,並且對得永生造成更大的阻礙。耶穌基督給我們很多關於財富的警告,也描述了財富所帶來的愚昧行爲、危險和痛苦,這些經文包括路加福音十二章17至20節、十六章19至21節、十八章21至23節、羅馬書十三章13至14節、約翰一書二章等等。」謙卑和捨己對一個人的靈魂得救是必要的,但是對有錢人來說,這是更難做到的。」
巴克斯特並不是說貧窮纔是好的。窮人的屬靈生命在許多方面也面對極大的危險,他在書中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來說明這一點。然而,他所說的與耶穌的教訓同出一轍,而且我們無法避開這教訓。耶穌告訴我們,金錢對屬靈生命帶來極大的危險。我們看看耶穌如何說明這道理。
首先,那個年輕人來問耶穌:「良善的夫子,我當作什麼事纔可以承受永生?」他希望耶穌與他談談神學和道德的議題。他對耶穌說:「夫子,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他的意思是:「夫子,我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我敬畏神,遵守誡命,我是一個道德高尚、品格端正的人。我不斷尋求神,然而,我似乎缺少了什麼。」每個『好』人都總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稍後會詳細講解這一點。
基本上,這個年輕人的意思是:「這一切我都做了,但是我還缺少什麼嗎?我忽略了什麼嗎?我不確定自己是否有永生。」他並不肯定自己是否有永生;像他這樣的人總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有永生。他說:「我已經竭盡所能,但我不肯定自己是否有永生。我當作什麼事纔可以承受永生?」他希望耶穌在理性層面上與他談論一些神學問題。問題在於他並不明白這一點的神學意義。也許他認爲耶穌要談論的是道德或善行。耶穌說:「你還缺少一件。」
相反,耶穌與他談到金錢。耶穌與他談到金錢,因爲耶穌是一位了不起的輔導者。耶穌總是針對個人的問題,祂總會探究你的內心,找出你毫無掩飾的真面目,給你顯明你靈魂深處中未痊癒的傷口。耶穌引導這個年輕人開始談論金錢的問題。耶穌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你還要來跟從我,這樣你就擁有永生。」
耶穌的話有什麼含義呢?聖經從沒有吩咐人必須自願過貧窮的生活,必須變賣一切分給他人。耶穌並沒有指向什麼誡命,也沒有引用任何經文,對嗎?祂沒有說:「正如律法所說,你要捨棄一切分給窮人。」聖經中沒有這樣的誡命。相反,耶穌正在做什麼?耶穌對這個人窮追不捨,因爲他對財富的態度成爲了控制並困擾着他生命的偶像。
當這個年輕人走了之後,門徒希奇耶穌的話。耶穌說:「倚靠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在提摩太前書六章9至10節,保羅說:「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裏……貪財是萬惡之根。」
耶穌要說的是,這個人的問題並不在於他的錢本身。耶穌與撒該對話,撒該只是把所有的一半分給窮人。耶穌與尼哥底母對話,尼哥底母也十分富有,耶穌卻完全沒有提到金錢的問題。因此,問題並不在於金錢本身。相反,問題在於那個人對金錢的態度。
因此,耶穌要說的是:「金錢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它已經成爲了你信靠的對象。金錢使你覺得自己在世上有地位,它成爲了決定你人生意義的因素。金錢給你人生意義,成爲你的身份象徵。你們必須除去這種心態,不然我無法在你們身上動工,與你們建立關係。」
這一點不該使我們感到驚訝。我們經常談到關於性和金錢的問題。性和金錢的問題無時無刻出現。人們婚姻破裂,是由於性或金錢的問題。人們到某個角落竊竊私語。爲什麼?因爲他們正在談論性或金錢的問題,他們不想讓別人聽到。性和金錢有什麼問題呢?它們在創世記第二章已經出現。兩者息息相關。在創世記第二章,神造人的時候做了兩件事。
首先(當然,我們很難知道這兩件事的先後次序,這取決於我們在看創世記第一章還是第二章),神造了亞當和夏娃,使二人成爲夫妻。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爲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這就是性。然後,神將世界賜給亞當和夏娃。神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神吩咐他們治理世界,好好栽培那園子。神把祂所創造的世界交給他們以受託人的身份管理。
神在創世之初作了兩件事……祂造了亞當和夏娃,使二人成爲夫妻,這就是性。然後祂把世界賜給他們,這就是金錢。是的,這就是金錢。你知道何謂金錢嗎?金錢就是掌管被造的宇宙的權柄。你擁有的金錢越多,你對世界的控制權就越大。金錢涉及控制權。神將亞當和夏娃安置在地上,賜給他們掌管的權柄。
假如我是一間公司的總裁,我聘請一個人作部門主管,就是給他控制這部門的權柄。沒有責任的控制權並不是真正的控制權。主管要向董事會負責,要向上司負責,也要向股東負責。關鍵在於你擁有控制權。當然,你在公司的職位越高,你擁有的控制權越大。你的下屬越多,你擁有的控制權越大。
你認爲金錢是什麼?你擁有的金錢越多,你對世界的控制權就越大。你擁有的東西越多,你要管理的東西就越多。金錢必須好好管理。金錢給你帶來更多控制權,你要管理的東西也越多。這解釋了爲什麼金錢給我們帶來尊嚴和滿足。金錢給我們帶來尊嚴和滿足,因爲金錢給我們權柄去管理事物。
這是我們被造的原意。爲什麼你認爲監禁是多麼痛苦的事?爲什麼你認爲監禁是多麼不人道呢?監禁是不人道的,因爲你的財產被剝奪了。
重點是人們必須擁有一些東西,藉此得到尊嚴。
性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性在創世之初已經出現。對男性和女性來說,性關係也十分重要,因爲性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罪的影響下,金錢和性可以變得十分邪惡。
荷蘭神學家亞伯拉罕‧凱伯(Abraham Kuyper)曾說:「你寧願跟一隻狂暴的馬共處一室,還是跟一隻狂暴的老鼠共處一室呢?」你寧願跟一隻狂暴的老鼠共處一室。爲什麼?因爲在本質上那動物的體積越大,一旦牠變壞,所帶來的破壞和災害就越大。人類存在所涉及的許多方面都接觸到罪,但是對金錢和性的渴望是人與生俱來的。在罪的影響下,金錢和性迅速而輕易地成爲了偶像。
人的罪總會使人在心裏創造偶像。偶像是什麼?偶像本是美好的東西,但人決意把它變爲神。偶像本是美好的東西,但人把它當作生命的中心。性和金錢是最自然不過的東西,在創世之初就被創造,是人與生俱來就有的,能讓人得到極大的滿足,有什麼東西可以與之相比呢?但在罪的影響下,我們爲了擺脫神大能的掌管,讓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命,我們看着金錢和性,說:「如果我擁有金錢和性,我生命便有價值了。」
讓我以另一種方式來說明。金錢本該給我們帶來尊嚴,但是在罪的影響下,金錢變成了我們人生的意義。兩者有什麼分別呢?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分別。金錢本是美好的東西。金錢給我們帶來尊嚴。我們可以栽培,我們可以擁有,我們可以運用金錢去管理各樣東西。你注意到嗎?你可以管理各樣東西,但是如果你沒有金錢,你就無法管理這些東西。當你要管理的東西越多,要處理的事情越多,你越感受到人的尊嚴。
聖經告訴我們,在罪的影響下,這美好的尊嚴變成了偶像,金錢變成了偶像。金錢成爲了神。你怎知道這種情況是否發生在自己身上呢?我們看看那個財主,耶穌顯然進入他生命的中心,對他說:「金錢就是那偶像,它正在控制你。除非我們擊破它在你身上的控制權,否則我無法與你建立關係。」然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即使金錢不是控制我們的偶像,在某程度上它也被罪所咒詛。
有什麼跡象顯示金錢已成爲了偶像?理查德•巴克斯特在《基督徒指南》一書中提到這些跡象。其中一個跡象是,你發現自己經常嫉妒那些比你擁有更多的人。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爲金錢憂慮,金錢已經成爲了偶像。我知道有些時候你需要擔心錢的問題。但是如果你發現金錢成爲你整個人生的基礎,不管你有沒有錢,不管你擁有多或少,金錢已經成爲了偶像。
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你總是感到憂慮,金錢已經成爲了偶像。馬太福音第六章談到憂慮。當你仔細觀察,你發現自己經常爲生命中的一切憂慮,你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爲金錢憂慮與貪婪息息相關,因爲兩者都有同樣的基礎。
還有另一個跡象顯示金錢已成爲了偶像,緊緊控制着你,就是你在人際關係方面顯然存着偏見,你以對方的經濟條件作爲交往的基礎。這種偏見顯而易見。你看到這種情況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現嗎?你看到你身邊也出現這種情況嗎?讓我以另一種方式來說明。有些人揮霍無度,有些人卻一毛不拔,這兩種人在本質上都是把金錢看得太重要。
讓我給你一個更好的測試。這個測試來自聖經的教導。聖經中有一個粗略的方法來衡量我們在神眼中是否慷慨,就是什一奉獻。聖經告訴我們,聖經中一般用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慷慨的標準是什一奉獻。將收入的十分之一施予給有需要的人、窮人、教會、慈善機構。聖經告訴我們這是聖經的標準。
如果你無法什一奉獻,這表示你不是太揮霍,就是太吝嗇,金錢已經過度把你控制了。你無法什一奉獻,因爲你入不敷出,過着揮霍的生活,或者你其實很富足,只是太吝嗇了。如果你無法什一奉獻,如果什一奉獻的概念令你感到害怕,那麼金錢已經過度把你控制了。
有人說:「這說法並不公平。我認識一些人真的只是勉強維持生活。他們怎能什一奉獻呢?」我知道有些時候你無法什一奉獻,因爲聖經也說:「凡事都不可虧欠人。」如果你有賬單要付,你就要付清。你必須設法擺脫財務困境,以致你可以更慷慨施予。然而,請不要認爲我的話對窮人或勤奮的勞工階層人士不公平。
統計數據顯示擁有越少的人所施予的越多。統計數據顯示擁有越少的人把更大比重的收入施予給慈善機構。人們都知道這一點。你可以去查看那些統計數據。研究報告也顯示這種情況。在美國,年薪少於一萬五千美元的人往往把百分之五的收入捐給慈善機構,而年薪超過十萬美元的人往往只把百分之一的收入捐獻。情況一直也是如此。
這裏的重點是,如果金錢在罪的影響下對你變得太重要,這會對你的靈命帶來危險。事實上,金錢可能成爲了控制你的偶像。金錢可能成爲了讓你感到自己有價值的基礎。金錢讓你感到自己重要,它已經成爲你信靠的對象。有時候你自己也察覺不到。順帶一提,無論你是有錢人、窮人或中產階級也好,這種情況都可能發生在你身上。
如果你屬於中產階級,而金錢成爲了控制你的偶像,這意味着你是一個事業狂,你完全沉溺於工作。如果你很富有,而金錢成爲了你所信靠的對象,它會使你變得驕傲,對別人漠不關心。金錢使你變得只顧自己,與人隔絕。金錢使你變得與人交往時流於表面。理查德•巴克斯特在《基督徒指南》一書中談到財富所帶來其中一個極大的危險是:你擁有的金錢越多,你變得與人交往時流於表面。
巴克斯特說,你擁有的金錢越多,你的選擇就越多,你越有可能被你眾多的選擇淹沒,而錯過了生命最重要的目的。他說,你有這麼多娛樂去享受,你有這麼多漂亮的衣服,你有這麼多房間要裝飾美化,你還未領會生命的真正目的,你的歲月和生命就已經溜走了。生命的重要目的就是服侍別人,生命的重要目的就是關乎神的國。
假如你很貧窮,金錢仍然可以成爲你的偶像。當金錢成爲一個窮人的偶像和生命的中心,它會把一個窮人變成一個消費者,使他陷入可怕的消費主義。金錢對他們來說變得十分重要,他們一有金錢就把它花掉。他們從不儲蓄,也不會計劃將來。在經濟上,他們只顧眼前,今朝有酒今朝醉。
另一方面,窮人甚至會去犯罪。爲什麼?因爲他們看到世界充滿壓迫和不公平,但是他們仍然要拼命賺錢。他們想得到尊嚴,他們知道只要他們有錢,就擁有控制權,因此,他們透過犯罪去獲得金錢。當對金錢的慾望充滿一個罪人的心,在某程度上會產生這樣的影響。但是所產生的影響也可能控制人的生命,這正是這段經文所說的。
耶穌對那個年輕人窮追不捨,向他發出挑戰。耶穌做了兩件事。耶穌基本上要讓那個年輕人明白他可以如何擺脫金錢這個偶像。我們也要從這個故事汲取教訓。首先,耶穌不只是說:「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耶穌說:「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你還要來跟從我。」耶穌的意思是:「我要你明白,只要你擁有我,你便擁有所需的一切了。」
我認爲如果那個年輕人說願意撇下所有跟從耶穌,耶穌將要對他作的,也許與神對亞伯拉罕和以撒所作的一樣。神吩咐亞伯拉罕把以撒獻爲燔祭。亞伯拉罕心裏也許這麼想:「這實在無法理解。聖經哪裏教導我們把人獻爲祭物?這實在說不通。聖經沒有這樣的教導,但既然神這樣吩咐我便照樣行吧。」
在亞伯拉罕願意順服的一刻,神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神的意思是:「你不用獻以撒了。關鍵並不在於以撒,而是你的態度。」同樣的事情也可以在這裏發生。那年輕的財主大可以對耶穌說:「我不明白。聖經沒有這樣的教導,但既然禰這樣吩咐我便照樣行吧。」耶穌說:「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你還要來跟從我。」耶穌要讓他明白,他所需要的就只有耶穌。」
我見過有人遇到同樣的境況(也許有些聽眾朋友也有同樣的經歷)。你很有錢,卻幾乎全都被拿走了。在某些情況下,就如經文所述的情況,耶穌基督只能採取這方法纔可以斷絕你在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與你的金錢之間的連繫,就像剪斷連接胎兒與母體的臍帶一樣。這就是耶穌所做的事情。祂把臍帶剪斷了。這不再是你的生命了。我見過一些有榮美的基督徒遇到同樣的情況,他們的一切都被拿走了。
他們有些人對我說:「世界是屬主的,地上的一切也是屬祂的。」有一個人曾對我說:「畢竟,這一切都不是我賺回來的。從前我以爲這是自己賺來的,直到這一切都失去了,我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我開始研讀聖經,開始明白我可以賺取這一切,全因爲神把我置於那個環境,給我恩賜和智慧讓我能夠賺取這一切。這全是恩典。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當臍帶被剪斷,自由便隨之而來。
你不僅要剪斷那臍帶,斷絕心理上與金錢的連繫,並改變對財富的態度;此外,耶穌說你必須變得十分慷慨纔可以斷絕那連繫。你注意到耶穌不只是籠統地說:「去變賣你所有的。」祂說:「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我認爲耶穌這麼說因爲真正投入去幫助窮人才是唯一使你得着正確觀念的方法。
我希望那些恆常幫助窮人、積極參與扶貧工作的人知道這些行動可以如何改變他們用錢的方式。當你付上時間與那些人在一起,你看到他們沒擁有什麼,看到他們破碎的生命,看到他們要脫貧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你嘗試幫助他們(當然,你必須付出很多),你用錢的方式立時受到影響,衝激完全感受得到。
耶穌說:「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祂並非愚蠢無知。耶穌要你幫助窮人,放下自己的觀點,變得極其慷慨。祂要你幫助窮人,把自己與金錢的連繫完全斷絕。除非你這樣做,否則耶穌無法在你身上動工。」門徒卻感到驚訝。他們認爲有錢人是了不起的人,在新教會裏應當有這樣的人。
也許門徒心裏想:「主啊,現在我們沒有大教會,只有十二個人。我們有些人是漁夫,有幾個人以前是從政的,但現在失業了。事實上,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失業。我們只是跟隨禰周遊各處。有這樣的有錢人加入我們的行列不是很好嗎?神喜悅這個人。看看他的財富。」
耶穌對那財主說:「除非你明白財富對靈命所帶來的危險,除非你承認這些危險,承認金錢對你造成影響,承認自己心裏充滿對金錢的慾望,除非你徹底改變過來,變得慷慨,積極幫助窮人,放下傲慢的態度,承認自己被金錢控制,除非你這樣做,否則我無法在你生命中動工。」
耶穌還說明了第二點,這一點十分重要。這個年輕人不僅在物質上富足,他也是個道德高尚的人。一般人認爲有錢人無疑是進入神國的理想人選;同樣,今天人們認爲這個年輕人是進入神國的理想人選。
這個年輕人說:「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我不說謊、不欺騙、不偷盜,而且待人謙恭有禮。」他把自己的履歷給耶穌,實在很美好。耶穌的迴應與人們的觀念完全相反,尤其是現代人認爲什麼人才能得救的看法。
在現今的世代,人們認爲只要你過着良善的生活,宗教信仰其實並不重要。你聽過這說法嗎?人們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你有你自己的宗教信仰,人們應該尊重彼此的信仰,但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品格端正、好憐憫、良善、正直、有道德。這纔是最重要的。」
舉例說,每當人們聽基督徒傳福音,他們往往這樣迴應:「等一下!你的意思是如果一個良善的佛教徒不相信基督,他也會滅亡?」注意他們從不會說一個邪惡的佛教徒。爲什麼?他們這麼說的意思是:「善行是很重要的,你相信什麼反而不是那麼重要。你對基督的看法,你對道德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你的信仰都不重要。你要做一個好人,這纔是真正重要的。」
耶穌在這裏完全打破這種觀念。這裏有一個極其良善的人,他卻被拒絕,被打發走了。爲什麼?耶穌對這個年輕人說:「道德和良善是不夠的。你爲什麼稱我是良善的?」請注意,耶穌不是說自己並不良善。耶穌知道這個富有的年輕人以爲自己只是與一位拉比說話,他不知道耶穌的真正身分。耶穌知道他與一位拉比說話,他稱耶穌爲良善的夫子。耶穌說:「你知道你的根本問題是什麼嗎?你並不知道良善隱藏着危險。」
讓我來總結一下。物質上的富足對屬靈生命帶來危險,但是道德上的富足帶來更大的危險。基督的教導與你一直所接受的教導完全相反,你明白嗎?在道德上毫無缺欠對屬靈生命所構成的危險是最大的。這個年輕人來對耶穌說:「夫子,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我當作什麼事纔可以承受永生﹖」你知道爲什麼他這麼說嗎?我們之前已說過,當一個人竭力追求要成爲品格端正、道德高尚、良善、敬虔的人,他總是覺得自己欠缺了什麼。
有些聽眾朋友也許正處於這光景。你一直是個大好人。你道德高尚、品格端正,可是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永生。情況總是如此。道德高尚、品格端正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有所欠缺。這個年輕人來對耶穌說:「我覺得自己真的不知道到底欠缺了什麼。我當作什麼事呢?我忽略了什麼呢?」
我們起初總是抱着這種心態來到耶穌面前。我們期望耶穌給我們的生命加添一些東西,給我們一些鞭策。我們認爲自己也不是太差,只需要補足那欠缺的部分。基督信仰絕不是要給生命加添什麼。基督信仰帶來爆炸性的影響。它完全粉碎你固有的觀念,給你全新的信念、全新的方法。耶穌的教訓與這個年輕人的觀念完全相反。
這個年輕人說:「我當作什麼事?」耶穌說:「你以爲自己很順服嗎?你說你遵守了十誡嗎?請聽,你知道最大的兩條誡命是什麼嗎?十誡的總綱是「你要盡心、儘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好吧。我給你舉例說明: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這行動完全總結了兩大誡命」。
一方面,耶穌說神對你來說應該是最重要的,沒有什麼比神更吸引。神使人興奮莫名,你生命中沒有什麼可以跟祂相比。這意味着如果你的心思意念完全專注於神,所有別的東西都相形見絀,顯得微不足道。撇下你的財富不應該是難事,而愛鄰舍如同自己就是最佳方法。你看看那些貧困的人。
耶穌的意思是:「你有盡心、儘性、盡力、盡意愛主,又愛鄰舍如同自己嗎?你願意爲了我而這樣做嗎?你願意讓我居首位,以致你可以爲了我而這樣做嗎?」這個年輕人無法做到。耶穌要說的是:道德和良善並不足夠。看看一根針。你去拿一根針看看。它看起來完美無瑕、十分光滑。你若把它放在顯微鏡下察看,卻是凹痕滿布、充滿瑕疵。一切東西都是如此。沒有什麼是完美的。這取決於觀察的距離有多近。
沒有人是完美的。在葬禮上,人們悼念死者時總是說:「哦,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沒有人比他更了不起。」但是你問問那些與他一同生活的人吧。你看,沒有人是良善的,沒有人是公義的,一個也沒有。道德和良善總是不足夠的。耶穌拆毀人固有的觀念。祂說:「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你還要來跟從我。」耶穌的意思是:「我要成爲你真正的財富。」
耶穌對那個年輕人說:「你以爲自己在這裏擁有最多財富和產業,但是我要你把我視爲你唯一的財寶。我要你撇下別的財寶,讓我成爲你唯一的財寶。」你明白嗎?事實上,馬太福音記載耶穌不僅對年輕人說:「跟從我」,而是說:「背起你的十字架跟從我」。馬太指出一個事實,耶穌要背起十字架。
耶穌對那個年輕的財主說:「我要成爲你真正的財寶。我爲你捨己,我要成爲你真正的財寶,因爲我爲你成就了一切。我要成爲你的良善,我要成爲你的義。我要在神面前成爲你的財寶,否則我無法在你身上動工。」耶穌並不是在他生命中加添什麼,而是拆毀他整個思想框架,包括情感、心理和宗教的概念,然後重新建造。
因此,福音從不是在你生命中加添什麼,而是把你的一切拆毀,然後重新建造。尼哥底母來見耶穌,希望與這位良善的夫子討論一些神學問題。耶穌說:「你必須重生。你要從頭開始。你要讓我成爲你的主和救主。這是唯一的方法。你有所缺欠。你的德行和良善並不足夠。」
這情況也發生在你身上嗎?耶穌已經在你身上動工嗎?你真的與耶穌建立了關係嗎?讓我以另一種方式來問你。耶穌曾經冒犯你,使你憂憂愁愁的離去嗎?祂給你顯明你的問題嗎?祂向你提出要求嗎?聖經中所記載那位真正的基督曾經當面糾正你嗎?祂說:「我必須爲你這個邪惡的罪人受死。你的良善和德行是不夠的。」
耶穌曾經當面糾正你嗎?祂對你說:「在你生命的中心,你被捆綁,你靠某些東西給你身份和地位,你成爲了它們的奴隸,除非你信靠我,否則你仍然失喪」?你曾經被這位真正的耶穌當面糾正嗎?耶穌曾經使你感到被冒犯,感到沮喪、忿怒,使你覺得祂似乎很無理嗎?抑或祂把你的生命徹底改變過來,使你充滿喜樂?只有這兩個選擇。如果你真的遇見耶穌,祂要麼使你憂憂愁愁的離去,要麼使你顛覆一切、充滿喜樂,但是你不可能無動於衷。如果你真的遇到耶穌,你不可能無動於衷。
親愛的聽眾朋友,如果你現在正與耶穌角力,你感到祂使你憂憂愁愁的離去,祂給你顯明你生命中的偶像,你正在與耶穌角力,你對祂生氣,那麼你比另一類人更有盼望。這一類人心裏只是說:「耶穌是一個好人,是一個偉大的老師,我要盡力遵守他的律例和教導。」你明白嗎?除非你感到被耶穌冒犯,或者你整個生命都已改變過來,否則你還沒有遇見真正的耶穌。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明白禰的教訓,讓耶穌成爲我們真正的財寶,並且背起十字架跟從祂。禱告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