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主禱文」系列——「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這個題目。
我們相當熟悉這篇信息所引述的經文。我們在這幾個節目中探討主禱文的教導,所以一直在看這段經文。我們在每個節目中討論主禱文的不同部分。今天我們會再看這段經文,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9至15節說:
9.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爲聖。 10.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因爲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有古卷沒有因爲……阿們等字)! 14.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 15.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終於來到一種每個人都感興趣的禱告類別。我們一直在看主禱文,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知道有不同的禱告,包括敬拜和讚美、感恩,以及順服神的旨意。現在我們來到「祈求」的禱告,有些人稱之爲「求禰給我」的禱告。經文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我們終於來到討論「祈求」的經文。耶穌在這裏告訴我們,禱告是一種改變環境的方法。禱告是有功效的。禱告可以帶來改變。你可以來到神面前,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人們對於這種禱告非常感興趣,因此,大多數人都參與其中。大多數人都發出這樣的禱告,因爲他們有一些需要,他們希望神滿足自己的需要;或者他們正面對一些境況,他們希望神改變這些境況。
然而,請注意「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這句話在主禱文的中間部分出現,其上下文還有其他各樣的宣告、觀點和概念。除非你根據整篇主禱文的前文後理來理解「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這句話,否則你無法明白我們稱之爲「祈求」的禱告到底如何發揮功用。
換句話說,「祈求」的禱告確實有功效。禱告確實會帶來改變。然而,這種禱告只會在你明白其中的指示時才能發揮功用。耶穌在主禱文中教導我們有關「祈求」的禱告,當中也包括一些指示。這是什麼指示呢?「祈求」的禱告只會在你有信心、有正確觀點、願意謙卑,並且與神和好時才能發揮功用。我們會討論這四點。這裏似乎有很多論點。我知道完整的論點比廣泛的論點更可取。
雖然我無法如我所願的詳細解釋每個論點,但我至少要把所有論點提出來,不然聽眾朋友可能會產生誤解。我認爲主禱文教導我們,「祈求」的禱告唯有當你充滿信心(知道神的權能)、有正確的觀點(知道神的榮耀)、願意謙卑(知道神滿有智慧),並且與神和好(知道祂是神,並且讓祂作你的神)的時候才能發揮功用。
首先,我們因爲知道神的權能而充滿信心。換句話說,除非你說「我們在天上的父……」,否則你無法進入「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你必須知道自己來到誰面前禱告。如果你知道自己是向誰禱告,你就會充滿信心。你正在來到天父面前。聖經中充滿了有關禱告的應許,令人感到驚奇。雅各書四章2節說:「……你們得不着,是因爲你們不求。」
我明白這一點,因爲我作爲牧者,多年來不斷遇到很多人向我抱怨,說:「爲什麼聖經說:『你們若奉我的名求什麼,我必成就』?這是什麼意思?」我說這意味着神在整本聖經中應許了祂藉着禱告給你的生命帶來令人驚奇得目瞪口呆的祝福和豐盛。神有各種各樣美好的事物要藉着禱告賜給你。聖經說:「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
雅各書第一章告訴我們,神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這意味着神從沒有留下一件你所祈求的美事不賜給你。你所祈求且對你有益的事,神從沒有留下不賜給你。這種情況總不會發生。以賽亞第六十五章24節說:「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
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我們在這裏看到一個情景,神猶如一個父親把禮物藏在身後,然後走到自己的孩子面前。祂知道孩子心中的渴望,而且已準備好把東西厚賜給孩子,只是祂希望孩子主動提出來。因爲如果孩子主動提出要求,父親和孩子便會感到更加喜悅。聖經充滿各樣的宣告。聖經告訴我們神要藉着禱告賜福與我們。祂必藉着禱告賜福與我們。祂藉着禱告把東西厚賜給我們。
我自己作爲父親也有一些體會。父母的心與孩子緊密相連;當自己的孩子幸福,父母也感到快樂。你會發現如果孩子不快樂,自己也不會快樂。這是很自然的事,也是很奇妙的事。父母的心與孩子緊密相連;當孩子幸福和有成就,父母也感到快樂。在這種情況下,罪帶來什麼影響?父母會不斷試圖透過孩子來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在此無法詳細探討這個問題,但是問題在於這種心態到底從何而來?
爲什麼父母的心自然便會與孩子緊密相連,而且自己喜樂與否都取決於孩子的幸福、前途和成就呢?因爲我們是照着天父的形象造的。你知道這意味着什麼嗎?路加福音十一章11節說:「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耶穌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請留意「豈不更」這三個字。
請聽。這裏所說的話叫人目瞪口呆。神希望祂的兒女得着喜樂,世上根本沒有任何父母可以與神相比。經文說:「豈不更」,這意味着我們尚且心繫自己的兒女,何況神呢?祂的心豈不更與我們緊密相連?你明白嗎?神與我們不同,祂是全能的神。
我們有一位更熱衷於兒女的快樂和滿足的父親,世上的父母根本無法與祂相比。這實在很奇妙,但這位父親也是全能的父。祂是滿有大能的天父。這意味着如果你知道祂是天父,你便會充滿信心的說出「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這句話。
雅各書說:「你們得不着,是因爲你們不求。」當我預備這篇講章時,這節經文使我深深感到自己有罪。我們沒有向神祈求。我們不相信事情會成就。我們沒有祈求!英國著名聖詩詩人約翰牛頓(John Newton)寫了一首偉大的詩歌,歌詞說道:
你今覲見大君王,可以向祂求大事,主恩主力無限量,足可成全你心意。
我們要有信心,因爲我們知道神是「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可以向祂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首先,我們要有信心。我們要這麼祈求。我們要這樣進到神面前。此外,我們不僅要有信心。我們不僅因看到神的權能而充滿信心。
其次,我們因看到神的榮耀而有正確的觀點。我會簡略地說明這一點,因爲從某意義上說,這是我們在上兩個節目中所討論的內容,但是除非我重述其要點,否則你們不會真正理解何謂「祈求」的禱告。耶穌說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爲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除非我們明白以上的禱文,否則我們無法進入下一步,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我們在上兩個節目中已經討論過這一點,但是我必須再說一遍。在你祈求任何東西之前,你必須明白你對自己所渴望的東西所抱持的觀點需要改正過來。耶穌告訴我們不可以直接就進到祈求的部分,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你必須知道神的身分和自己的身分,也要知道神是終極的主宰。你必須明白這一切纔可以進到神面前,說:「……今日賜給我們」,因爲這纔是主禱文的真正模式,先敬拜,然後才「祈求」。
主禱文的真正模式表明我們最終極的需要是內在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需要。我們最根本的問題其實在於我們的觀點,並不在於環境。我們憂慮是源於我們自己的觀點。我們如此焦慮、煩躁也是源於我們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由於身處的環境。在你祈求任何東西之前,你對自己所渴望的東西所抱持的觀點必須改正過來。
有一次,我家中的洗衣機壞了,我們無法把它修理好,也負擔不起買一部新的洗衣機。洗衣機到底出了什麼毛病?當它進行乾衣程序時,所有衣物都偏向一側,因而失去平衡。衣物不是圍繞着中心轉動,於是失去平衡。
我們聽到震耳巨響,好像有幾個人在打定音鼓一樣。我們看到洗衣機在移動,撞向一些傢俱,而且開始冒煙,因爲它的發動機出了故障。當我們聽到砰砰巨響時,便要急速跑去把洗衣機關掉,打開洗衣機門,把所有的衣物移到中心。我們必須確保衣物是圍繞着中心轉動。
聖經說,當你憂慮的時候,你其實是爲了一些東西而憂慮,你想跑到神面前,說:「求禰給我!」我們首先必須謹記,神纔是最重要的。經文說:「……願人都尊你的名爲聖。」你爲什麼如此憂慮呢?也許這是由於你認爲自己的智慧比神更重要。你爲什麼如此絕望呢?也許這是由於你認爲一些事物比神更美好。
如果你無法原諒別人,你向神禱告,說:「主啊,爲什麼我無法原諒這個人呢?」這個人使你不悅,因爲他毀了你的名聲,因爲你的名聲纔是你生命中真正的中心。你的智慧纔是你真正的中心。你的目標纔是你真正的中心。然而,你一直把這些東西放在生命的中心,以致你不能夠說:「主啊,我有罪。求禰幫助我。主啊,我很憂慮。求禰幫助我。主啊,我感到害怕。求禰幫助我。」你要把生命的目標重新移到神那裏,以神爲中心,正如我把衣物移到洗衣機的中心一樣。
你必須說:「我感到如此痛苦是因爲我的觀點不正確。你知道,你幾乎感到自己的靈魂正在放膿。敬拜把膿包切開。每次,你不應該直接進到祈求的禱告,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除非你明白敬拜的意義,並且說:「主啊,我忘了禰是何等偉大。我忘了禰是何等慈愛。我忘了這一切。我忘了只要有禰同在,我便一無所缺。我忘了這一切!」否則你不應該進到祈求的禱告。我們不可把別的東西放在中心的位置。我們的觀點必須改正過來。你必須要有正確的觀點,纔可以祈求,說:「……今日賜給我們。」
不然,當你禱告祈求的時候,你不會有信心,不會有力量,也不會有平安。事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你的禱告不蒙應允是讓你明白自己的身分的最佳方法,因爲當你發現自己的禱告不蒙應允,一方面你可以說:「好吧,主啊,照禰的旨意行吧。禰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另一方面,當你的禱告不蒙應允,你可以說:「成爲基督徒有什麼好處呢?活着有什麼好處呢?這些事情怎會發生在我身上呢?」神正在給你顯明你的生命偏離了正確的中心。你以別的東西作爲生命的中心。
你的觀點必須改正過來。你要有正確的觀點,不可把別的東西放在生命的中心。你必須學會省察自己,才進到神面前。不要只是說:「這就是我所憂慮的事。」你要問:「爲什麼我如此憂慮呢?」不要只是說:「這就是我恨自己的原因。」你要問:「可是,爲什麼我因這些事而恨自己呢?」你必須細心思想,並且省察自己。
首先,我們要充滿信心。其次,我們要有正確的觀點,然後進入祈求,說:「……今日賜給我們。」我說你因看到神的權能而充滿信心,因看到神的榮耀而有正確的觀點,這包含了藉着主禱文來禱告之前的一切準備。
第三,我們因看到神滿有智慧而又降卑。除非你明白自己是向天父禱告,而不是向神話故事中的燈神祈求,否則你無法理解「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這句話。那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禱告模式。人們經常這樣說:「如果神賜下這些偉大的應許,如果祂擁有這一切大能,爲什麼我得不到所求的東西呢?」
聖經告訴我們,因爲只有當你以父子關係的角度來理解「祈求」的禱告,它纔會發揮功效。因此,禱告必須具有安全扣。很多父母或者初次成爲父母的人會發現家裏其實並不安全。
很多時候,我們到那些初次爲人父母的家庭探訪。當然,那時孩子還未懂得四處走動,但是我們坐下來四周觀看的時候,我看着我妻子說:「啊!對嬰孩來說,這裏並不是安全的家居;對兒童來說,也並不安全。」你必須以各種各樣的方法給家中的電器裝上安全扣。你必須這樣做。
舉例說,空調機是現代家居的常用工具,當我們一開動空調機就能感到清爽的空氣。但電器工具都有開關和時間掣動的。但孩子不可隨便開動。
阿拉伯民間故事《天方夜譚》中有一盞阿拉丁神燈,裏面有一個燈神。把神燈交在一個五歲孩子的手上是極其危險的事情?想一想。那燈神必須達成人的一切所求。那裏沒有任何安全扣或開關掣。燈神式是祈求完全沒有安全扣的。那孩子說:「我要向燈神祈求。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如果我正在這個五歲的孩子附近,看到他正擦着那盞神燈,然後燈神出來,我想我必定遠而避之。我會說:「噢,我的天哪!這個孩子所求的可能是世上最糟糕的事。」
在某程度上,我們時刻都在這樣做。我們不斷說:「啊哈!我們發明了一種新的農藥,可以把蠶食農作物的昆蟲殺掉。」我們把農藥撒在所有農作物上,我們把那些昆蟲趕盡殺絕。但我們突然意識到:「嗯!那些昆蟲原來是其他昆蟲的捕食者。」我們完全破壞了該地區的自然生態。治療方法竟然比疾病本身帶來更大的傷害!我們時刻都在這樣做。
如果我們擁有阿拉丁神燈,後果會多麼不堪設想。如果你對一個拿着神燈的五歲孩子遠而避之,那麼有一個十歲大的孩子拿着神燈又如何?這個情況也不妙。你也會遠遠的避開這個孩子,因爲一個十歲的孩子也會提出不明智或違背常理的要求。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又如何?哦,不行!十五歲的少年也不行。你說:「啊!但是當你到了二十五歲,你不會再要求一些對自己有害的東西。你知道該如何生活。」
當我二十歲出頭的時候,我以爲禱告就好像「擦」阿拉丁神燈一樣,我拼命地去「擦」。我極其渴望神使某個女子愛上我,這樣我就可以和她結婚。但是這個人其實不是神爲我所預備的對象。假如我只有一個燈神,而沒有天父,我會怎麼樣?我不敢想象。聖經告訴我們,擁有阿拉丁神燈,並且一切都如願以償,對我們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一點好處也沒有。
你看,當你二十五歲的時候,你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真是個笨蛋,但現在我明白了。」當你三十五歲的時候,你說:「我二十五歲的時候真是個笨蛋,但現在我明白了。」這種情況持續不斷地出現。聖經告訴我們,我們總是愚拙的,因此主禱文一開始時便說:「我們的在天上的父……。」我們若不藉着天父便無法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有人會馬上提出反對。他們說:「噢!牧師,我知道你想對我說什麼。你只是自圓其說罷了。」
人們有兩種反對的聲音。第一種反對的聲音是這樣的:「耶穌曾說:『你無論向神求甚麼,神也必賜給你』,你如何解釋這些經文呢?你剛剛纔告訴我們,神並不總是如我們所願的賜給我們,因爲父母不會總是給孩子一切所要求的東西。這是自相矛盾的說法。」如果你是以燈神式禱告的角度來看禱告,而不是以天父的角度來看禱告,這確實是自相矛盾的說法,因爲好的父母總會分辨需要本身和孩子如何理解這需要,後者正是他們的要求。
當你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你去到父母面前提出要求,你以爲要求和需要是一樣的,因爲你只是一個小孩子。父母意識到孩子正在作出自己的理解。換句話說,當孩子感到無聊的時候,他會做什麼?他會說:「哎呀,爸爸,我們來互相扔刀子吧,我覺得這樣做相當有趣。」父母會怎麼迴應呢?父母會說:「哦,親愛的,我們不可以這樣做啊。我認爲這不是一個好主意。可是,我知道你感到無聊。我們來玩這個遊戲吧。」你會怎樣做呢?
好的父母不會答應不明智的建議,但是他們總會識別孩子深層的需要。他們會弄清楚孩子心中的慾望、內心的狀況和需要。希伯來書五章7節是聖經中其中一節最引人注目的經文……如果你想要明白什麼事情,你看看耶穌吧。如果你想要明白禱告的真義,你看看耶穌吧。希伯來書五章7節說:「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
我們知道這事在哪裏發生,這事或許發生了不止一次。經文告訴我們,基督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祂的天父救祂脫離死亡。你知道希伯來書五章7節下怎麼說嗎?經文說:「……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如果你正在讀這段經文,你可能會說:「好吧,是啊!」然後心裏想:「『祂蒙了應允』到底是什麼意思?祂被拒絕了!」只有當你相信神燈式的禱告纔會有這種想法。基督說:「懇求天父救我脫離死亡。」神回答說:「不。」
你明白嗎?父母會聽兒女的請求,即使那要求實際上是錯的,雖然這要求在父母手上似乎實現無望,好的父母總會把它起死回生。天父與耶穌同在。雖然禱告似乎未蒙應允,耶穌仍然順服,天父透過耶穌的順服來成就祂的工。天父透過耶穌的順服把情勢扭轉過來,彷佛死而復活一樣。
以下的情況經常發生。一個小孩子對父親說:「爸爸,我感到很無聊。我想這樣做。」如果你說:「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或說:「這不是適當的時候,但是明天我們可以這樣做。」小孩子通常會這樣迴應:「我什麼都不想要。什麼都不想做!」因爲小孩子以爲他的需要和他對需要的理解是同一回事。父母明白孩子深層的需要,他們說:「如果你願意放棄這個請求,我可以把更好、超過你所想象的東西給你。」
清教徒理查德‧史比士(Richard Sibbes)說:「當你進到神面前,祂總會把你所要求的價值賜給你,但是類別也許有所不同。你可能要求價值一萬元的黃金,但是祂可能賜給你價值一萬元的鑽石。門徒曾經兩次在船上遇到風暴。他們禱告,說:「主啊,救我們!」爲什麼?因爲船快要下沉了,他們害怕死亡。他們祈求的不是價值,即得救,而是狀況。他們說:「救我們脫離這場風暴。」
其中一次耶穌平靜了風浪,另一次祂把在水面上行走的能力賜給門徒。其中一次耶穌把他們所要求的價值和狀況賜給他們。另一次祂把他們所要求的價值賜給他們,狀況卻有所不同。保羅說:「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我們不知道那根刺是什麼。我們無從知道。那是一些問題,可能是身體上的毛病,也可能是別的問題。保羅說:「如果我面對這問題,便無法有效地事奉。」
這是保羅心中的渴望:「我希望事奉有果效。我希望得着能力。我希望做神呼召我去做的事。」對於如何滿足這些需要,保羅有他自己一套的見解。他說:「求神叫這刺離開我!」神怎樣回答?神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爲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意思是:「保羅,你希望得着能力,你以爲脫離這根刺就是使你得力的方法嗎?我告訴你,讓這根刺繼續留在你身上纔是使你得力的方法。我會把你所渴望的東西賜給你,但是我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我會迴應你深層的需要。」
讓我以另一種方式來說明。我經常引用這個例子。假如你所知的如耶穌一樣,你所祈求的東西就是耶穌要賜予你的東西。假如你所知的如耶穌一樣,你所祈求的東西就是祂要賜予你的東西。換句話說,在某種意義上說,神總會應允禱告。神總會迴應禱告。祂是完美的天父。
你知道最諷刺的是什麼?首先,我們因看到神的權能而充滿信心。其次,我們因看到神的榮耀而有正確的觀點。但是這仍不足夠。第三,我們要因爲知道祂是神而願意謙卑。神滿有智慧,而你只是一個孩子而已。這一點十分諷刺。如果你有好幾個孩子,你作爲父母最疼愛的就是那個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孩子的兒子或女兒。
我有三個兒子,在他們人生的不同階段中,其中一個兒子總是更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孩子。一個孩子若知道自己只不過是孩子,當父親嘗試糾正他,使他變得更有智慧時,他也不會大發雷霆。這個孩子說:「我只是一個孩子而已。我並不知道一切。雖然這不是我想要的東西,但是也許你知道什麼是最好的。請你告訴我是否做得對。」諷刺的是,一個孩子若願意承認自己只不過是孩子,他反而是最成熟、最沒有孩子氣的一個。
一個孩子若願意承認自己只不過是孩子,他反而是最快成長起來的孩子。在屬靈生命上說,當你越像孩子,你就越成熟,父母越疼愛這孩子,這孩子也越謙卑。當孩子越不固執己見,不堅持說:「這纔是正確的方法」,他越曉得這麼說:「這是我心中的渴望。然而,阿爸父,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禰的意思。」當孩子越是這麼說,父母越樂意賜予給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賜予給孩子也越穩妥。
你明白嗎?在這樣的情況下賜予給孩子才更穩妥!當我越疼愛這孩子,我心裏說:「我可以全力支持這孩子!」舉例說,有一個十七歲的孩子說:「爸爸,我希望入讀這間著名大學,但是每年學費要二十萬元。我該怎麼辦?我如何湊學費呢?」有另一個十七歲的孩子說:「爸爸,我人生最大的目標就是擁有一部價值二百萬元的紅色跑車。我該怎麼辦?我從哪裏得到這筆錢呢?」
對於這兩個要求,父親們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因爲當孩子越願意來到父親面前說:「我想照你的意思去行。我知道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孩子,我希望像你一樣」,這個孩子的要求就越少。當孩子越願意承認自己只是一個孩子,父親就越願意全力支持他,也越疼愛他。
當我們因看到神的權能而充滿信心,因看到神的榮耀而得着祂的觀點,也因看到神的智慧而開始表現得像個孩子,「祈求」的禱告才發揮功用。當你更明白自己只是一個孩子,更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孩子,天父的大能越發涌進你的生命中,你的禱告越發蒙應允。
第四,我們因知道祂是神而得以與神和好。有人說:「我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相信神。你所說的信息與我毫無關係。這些話不是真的。我並不相信。」請仔細看看這節經文:「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耶穌並不是說:「偶爾到我這裏來吧。」祂也不是說:「我們每週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我們每月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耶穌說:「我要你的良心徹底地改變過來。我要讓你明白自己在一切事上都必須依靠神!我要讓你明白你的生命不是由自己掌管的,你要每天來到我面前,你要時刻來到我面前,不僅爲大事祈求,即使是日用的飲食、基本生活所需也要向我祈求。除非你認定這個事實,明白自己不是神,而只是一個要依靠神的受造的人,否則一切禱告都起不了什麼作用。
我以另一種方式來說明吧。禱告讓你認清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人。如果你抱着這樣的生活態度,說:「我能夠找到自己日用的飲食,但是我偶爾也需要去到神面前」,如果你抱着這樣的處世態度:「我真的有本事過自己的生活」,那麼你並不明白這道理。爲什麼在散兵坑裏沒有無神論者?爲什麼有些人說他們沒有宗教信仰,但是當他們在海上迷失了方向,他們回來時會說:「我在海上不斷禱告」?這反映了我們內心的狀況。
當你真正領會到自己只是一個人,明白自己的生命不是由自己掌管的,看到自己的脆弱,明白自己必然朽壞,也知道自己只是人,並不是神,你便會禱告。這反映了我們內心的狀況,讓我們知道自己被造的真正目的。我們在內心深處知道自己只是一個人,必須依靠神。只有當我們充滿信心、有正確的觀點、願意謙卑、認清耶穌纔是神,自己並不是神,「祈求」的禱告才發揮功用。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藉着禰的愛子耶穌基督明白作孩子的真正意思。因爲耶穌基督願意順服降卑,所以祂的禱告蒙應允。因爲耶穌基督將一切都交託給禰,所以禰以大能在祂生命中成就大事。求禰幫助我們明白,我們的幫助是從禰而來的,我們的力量也是從禰而來的。求禰幫助我們明白,禰就是我們的一切。禱告奉主耶穌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