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主禱文」系列——「禱告的基礎 :『我們的天父』」這個題目。
今次節目的經文引自馬太福音第6章6至15節。以下是耶穌所說的話。
6.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7.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爲話多了必蒙垂聽。 8.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爲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9.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爲聖。 10.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因爲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有古卷沒有因爲……阿們等字)! 14.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 15.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這是神的話語。
耶穌是復活的救主,而不只是一位老師。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耶穌不只是把通往神的道路指示給我們,祂自己就是通往神那裏的道路。耶穌不只是像一位老師一樣,把通往神的道路指示給我們;因爲祂從死裏復活,祂自己就是通往神的道路。在這段經文中,耶穌告訴我們,既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既然祂不只是把通往神的道路指示給我們,祂本身就是通往神的道路,那麼對基督徒來說,禱告就是一個獨特的過程,與其他宗教和哲學等所提倡的截然不同的了。
禱告是一件相當普遍的事情。事實上,每當人們進行有關禱告的調查,結果都令人感到驚訝,因爲幾乎每個受訪者都說:「我曾經禱告,或者我恆常禱告。」人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禱告。耶穌在這段經文中告訴我們,有一種禱告方式祂稱其爲外邦人的方式,還有一種是基督徒的禱告方式。
耶穌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當我們想到外邦人,我們立即想到無宗教信仰的人。今天,「外邦人」一詞往往是指粗暴、淫蕩、抱懷疑態度或無宗教信仰的人。我承認自己有時候也會這樣使用這個詞語。可是耶穌在這裏並不是指這樣的人。耶穌說的是那些常常禱告的人,他們也許比你和我更恆常禱告。他們用許多重複話,喋喋不休。
耶穌在這裏要向我們展示,在祂心目中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差異,並不在於有宗教信仰的人和無宗教信仰的人之間的分別,而是在於信奉宗教的人和真基督徙之間的分別,也就是像外邦人那樣禱告的人和向「我們的天父」禱告的人之間的分別。耶穌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爲話多了必蒙垂聽。」可是,在第8節耶穌說:「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許多人讀到第7和8節時會說:「耶穌談論的是我們應否向神祈求。」有些人讀到第8節時會說:「啊,因爲你們的天父知道你們需要什麼,所以耶穌說你們不需要禱告,也不需要向神祈求。」顯然,事實並非如此,因爲耶穌在接下來的幾節經文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看看耶穌說什麼。耶穌指出人們可以靠兩個不同的基礎來到神面前。耶穌論到那些外邦人……這些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因爲他們常常禱告。外邦人以爲他們的禱告必蒙垂聽是基於一個原因。千萬不要像他們一樣。我們到神面前,要把祂看作父親一樣。耶穌不是談論應否向神祈求,而是該如何向神祈求。耶穌談論的是人們來到神面前的兩個不同的基礎,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換句話說,許多參與教會聚會、自認是基督徒的人都會背誦主禱文,說:「我們在天上的父……」,但是他們並沒有向「我們在天上的父」禱告。他們沒有去到神──我們的天父面前。他們只是作外邦人式的禱告。事實上,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與神的關係像外邦人與神的關係一般。耶穌指出關鍵所在……爲什麼你的禱告蒙垂聽?這一點影響一切。我們必須察看自己的生命。
到教會聚會、虔誠的表現、忙碌的教會生活,恆常的禱告……這一切都無法告訴你自己是否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你必須問:「爲什麼我認爲自己的禱告會蒙垂聽?」耶穌說這纔是你要思想的問題。外邦人以爲那就是他們禱告蒙垂聽的原因,而基督徒卻認爲他們的禱告蒙垂聽是基於別的原因。這兩個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呢?讓我來給你們說明。
那是兩種不同的禱告方式:外邦人式的禱告和基督徒的禱告。許多人都禱告,然而,他們的禱告與那些向「我們的父親」禱告截然不同。讓我們看看兩者的分別。首先,我們嘗試理解耶穌所說禱告的真正基礎,然後我們嘗試應用出來。復活的主耶穌基督給我們一種因祂復活的大能而帶來的禱告模式,這與外邦人的模式截然不同……
這就是主禱文。我們將會在接下來的五個節目中探討這段經文。我們會看看耶穌如何論禱告,因爲祂已經復活了,所以我們可以進到神面前。耶穌不只是一位已死去的老師,祂是永活的主,我們可以藉着祂進到神面前。這是什麼意思?讓我們來了解禱告的基礎,然後我們看看如何把它應用出來。
首先是瞭解。在第7和8節,耶穌談論到神面前的兩種不同的方式。當你接觸一個人的時候,不管你是否察覺到這一點(我們通常都察覺不到),你是基於什麼基礎去接觸那個人,其實你暗地裏已經作了一些假設。當你接觸一個人,與他交流互動、互惠互利,你必須基於一些基礎去接觸那個人。我們憑直覺以那基礎來決定互動交流的程度。
舉例說,當你走在北京的街上,你可以因某些原因而去接觸一個陌生人。我可以接觸別人,他們也可以接觸我。在地鐵裏,通常人們可以接觸其他人的方法就是問路。你會問:「這班車會停王府井站嗎?我乘坐這班車對嗎?這班車前往哪一個方向?」你可以這樣在地鐵裏接觸一個陌生人。爲什麼?這是基於什麼基礎呢?
我猜想你可能會說這是一種共通的人性。或許你也試過第一次走進陌生的地鐵站裏的經驗。除非你是當地人,否則你也體會在陌生的地鐵站裏是多麼令人困惑。你感受到一種共通的人性。你知道迷路的滋味。當有人向你問路時,你與他們產生共鳴。他們會向你問路、詢問時間,或其他類似的事情。
然而,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一個相當狹窄的基礎,所問的僅僅限於問路或詢問時間,你不可以提出更深入的詢問。大城市的情況更甚,事實上,在大多數地方都是這樣。舉例說,你不可以問:「我可以拿走你的手提包嗎?因爲我的手提包弄破了。」你知道你不可以這樣做。爲什麼不可以呢?因爲你沒有正確的基礎。這樣的互動交流太深入了。如果你想有更深層次的互動,你必須要有更深層的基礎。
耶穌基督在這裏要向我們表明,到神面前的方法基本上只有兩個。當我們思想這一點,我們發現這兩個方法跟我們與人交往的兩種基本方式相同。或許有人會問我關於程度的問題。我承認這裏涉及程度的問題。在兩個基本要點之間有一個範圍,但是我認爲耶穌說是這兩個基本要點,我也認爲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也有這兩種基本的東西。
這兩種基本的東西是什麼?你可以與人建立一種業務關係,也可以與人建立一種所謂家庭關係。業務關係的基礎是「我給你一些東西」。它的基礎是:我可以給你什麼。家庭關係的基礎是「我在你心目中的身分」。業務關係的基礎是履行一些責任。你給我履行責任,我也給你履行責任。家庭關係的基礎是投身,家庭關係是一種永久、投身的關係。讓我說明這兩種思想模式。
你可以透過兩種不同的途徑住在一個人的房子裏。你以寄住者或租客的身分住在一個人的房子裏,這是最普遍的情況。也許有人會說:「我想到例外的情況。」或說:「我想到不同的情況。」節目裏會說明這些例子,但現在讓我們看看兩種基本的方式。一般來說,你以寄住者的身分或以家庭成員的身分住在一個人的房子裏。
舉例說,你以寄住者的身分住在一間房子裏,而業主就是你的房東。只要你按時交租,好好顧惜那房子,你就可以與房東維持良好的關係。租客要遵守一些規條,房東也要遵守一些規條,例如房東必須進行維修保養等工作。只要租客和房東都履行責任就能維持良好的關係,這就是這種關係的基礎。然而,這只是一種機械式的商品和服務交易。這是一種業務關係。在很大程度上,這只是一種涉及商品和服務交易的機械式關係。我們會詳細討論這種關係。
事實上,我記得有一次跟一位女士談到這個問題。她擁有一間很大的房子,她一直都將房子的一部分出租。她說:「當你與租戶住在同一屋檐下,每天朝夕相見,關係便開始改變過來,我們漸漸脫離那種業務關係,而一個嚴重的問題也因此產生。你開始不再只是提供租賃服務……所涉及的也不只是租金或維修保養等問題……你開始傾聽他們訴說自己的難處,你與他們開始建立一段友誼。」
這位女士說:「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我問道:「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危險?」她說:「你的租客已經成爲了你的朋友,當他們不付房租或不顧惜你的房子,你怎麼向他們施壓呢?」
她的意思是,業務關係是有條件的,而家庭關係是趨向無條件的。業務關係是基於「你作了什麼」……你所履行的責任;而家庭關係是基於「你是誰」。業務關係是有條件的, 家庭關係是無條件的。前者是基於「你作了什麼」,後者是基於「你是誰」。她說:「你要當心,不可跟你的租客成爲朋友。」
有時候,我們在職場中也遇到這個問題,實在難以避免。你的下屬若成爲你的朋友,當他們不服從的時候怎麼辦呢?如果他們的工作表現欠佳,你怎麼辦?這是一種兩難的情況。這表明了我要提出的重點,這裏有兩種基本的關係,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張力。
另一方面,你可以住在你父母的家,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身分就不是寄住者,而是孩子了。現在我們轉到另一端。這種情況的模式截然不同。業務關係的模式是:只要你履行責任便會被接納。家庭關係的模式是:因爲你被接納,所以你履行責任。這兩種模式有天淵之別。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行事方式。
耶穌的意思是:「你會以業務關係爲基礎來到神面前,或者會以家庭關係爲基礎來親近神。耶穌說:「你可以透過一些方法知道自己到底是以業務關係爲基礎,還是以家庭關係爲基礎來到神面前。」有許多方法可以讓你知道這一點,但是耶穌以禱告爲例。祂看着人們,其中許多都不是基督徒……「外邦人」一詞是指非基督徒。許多到教會聚會的人,或者許多自以爲是基督徒的人其實都不是基督徒。耶穌給我們一個測試來檢視自己到底是以什麼基礎來到神面前。
耶穌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爲話多了必蒙垂聽。」這說法很有意思,我們看看另外兩個中文聖經譯本。《新漢語譯本》譯作:「你們禱告的時候,不要像外族人那樣,說話空洞,絮絮叨叨,他們以爲話多了就必蒙垂聽。」當我們仔細看看不同的譯本便會發現各種細微的差別。《新譯本》把這節經文譯作:「你們禱告的時候,不要重複無意義的話,像教外人一樣,他們以爲話多了就蒙垂聽。」「重複話」一詞的希臘原文的意思是「空洞的說話」。「許多」這個詞的意思是「焦慮」。
你可以透過以下方法知道自己到底是外邦人還是基督徒。當你的禱告不蒙應允,你會怎麼樣呢?當你的禱告不蒙應允,你發現自己不是表現冷漠,就是焦慮不安。你表現冷漠,因爲你心裏想:「我已經盡了義務,正如租客付了房租一樣,所以我禱告理應蒙應允,這是我配得的。」轉過來,你表現焦慮不安,因爲你心裏想:「我沒有付房租,我或許犯了罪。」
想一想,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生活不順遂……你禱告,但情況並沒有好轉,你會有什麼反應?你會很生氣,或者你會感到內疚。如果你很生氣,你便會這麼說:「神沒有幫助我。我配得神應允我的禱告,因爲我是個好人。我已經付了房租。」如果你感到內疚,你便會這麼說:「我猜想我一直讓神十分失望。我沒有付房租。」
這兩種情況都表明你是一個寄住者,而不是家中的孩子。在這兩種情況下,你都相信你與神的關係基本上是一種業務關係。這關係建基於你和神是否履行義務。你有應盡的義務,神也有應盡的義務。你明白兩者的分別嗎?只是信奉宗教的人心裏這麼想:「神啊,求禰進入我的生命,成爲我的房東。我會履行義務,禰也要履行義務。」真正的基督徒心裏這麼想:「神啊,求禰進入我的生命,成爲我的父親。我不配受禰的恩惠,但是耶穌基督已經活出我本該活出的生命,也承受了我本該承受的死亡,因此,求禰因着耶穌基督所成就的一切而作我的父親。」
這是兩種不同的思想模式。你可以透過檢視自己的禱告生活來判斷自己是否真基督徒。經文提到的「重複話」是指空洞、冷漠、抽離、機械式的話。在你的禱告中找不到愛和恩慈;你的禱告一點也不甘甜和豐富。我知道這麼說十分可怕。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知道很多聽眾朋友聽了這話也許不敢再在牧者面前開聲禱告。然而,這並不是重點,請不要這麼想。
我們在這裏談論的不是一個人的口才和表達能力。你的禱告是否冷漠、抽離?你是否只是爲了履行義務而禱告?你是否因神沒有應允你的禱告而生氣?你的禱告是否用了許多重複話?你的禱告是否充滿焦慮?你的禱告是否總是充滿罪疚感?你是否總是這麼想:「我真的不配,我也不知道自己爲了什麼而禱告。神從不幫助我。我猜想我一直不是一個很好的基督徒。我一定是個很差勁的人。」
這是你禱告生活的寫照嗎?你所擁有的是否焦慮、冷漠、抽離和機械式的禱告生活,還是充滿溫暖、信心,愛和個人感情的禱告生活?你與神的關係是否好像租戶與業主的關係,還是孩子與父親的關係?你明白爲什麼這一點如此重要嗎?耶穌在主禱文的開首並不是說:「我們的君王」,雖然神確實是我們的君王。耶穌也不是說:「我們的創造主」,雖然神確實是我們的創造主。事實上,耶穌在主禱文的開首甚至沒有這樣說:「我們的朋友」,你知道爲什麼嗎?我認爲因爲即使友情也夾雜了業務關係和家庭關係。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友情也是建基於你的表現。
或許有些人會說:「你難以理解你所說的家庭關係……我的家一團糟。人類的家庭一塌糊塗。」然而,即使人類的家庭亂七八糟、支離破碎,而且沒有發揮應有的功用,但是它仍然可以表明這種思想模式的力量。爲什麼很多人仍然與兄弟姐妹、配偶、兒女、父母維持關係?
有些人的行爲不好,他們的過去很不濟,如果他們不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或許已經與他們不相往來了,但是我們仍然與他們維持關係。爲什麼我們仍然與這些人維持關係呢?爲什麼我們仍然與他們交談呢?因爲他們是我們的家人。」你說:「她仍是我的妹妹。」「她仍是我的母親。」「他仍是我的兒子。」爲什麼?
耶穌並不是說:「當你來到神面前,你要說:『我們的朋友』。」耶穌也不是說:「當你來到神面前,你要說:『我們的君王』。」雖然神確實是我們的朋友,是我們的君王,也是我們的創造主。然而,耶穌說,你們要這樣開始:「我們的父」,因爲這句話會影響你與神的關係所涉及的一切事情。事實上,耶穌在這裏使用「外邦人」這個詞來形容那些用許多重複話來不斷禱告的虔誠人,因爲祂要表明神是我們的父親;我們必須明白自己已經得了兒子的名分,成爲神的兒子,這就是基督徒的本質。
約翰福音一章12節說:「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成爲基督徒是什麼意思呢?這意味着你得了兒子的名分。你得着這權柄。當你接受基督時,你就得了兒子的名分,成爲神家裏的人。這就是成爲基督徒的意思。在某種程度上,如果你不明白這一點,你根本不明白成爲基督徒的意義。
想一想吧!得兒子的名分並不是那個孩子本身努力的結果。在許多情況下,那個孩子根本沒有尋求過這機會,甚至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那個孩子得着兒子的名分,其實是父親的作爲。得兒子的名分並不是本性或行爲上的改變。一開始時並不是這種改變,對嗎?如果你收養了一個任性的孩子,你愛這個孩子,好好管教他,他的行爲或會改變,但一開始時並不會有這樣的改變。在你收養一個孩子的那一刻,最主要的改變並不是行爲或本性上的改變,而是地位上的改變。這是一種法律地位的改變。
這是什麼意思?這意味着一個父親在法律上收養一個孩子,並且說:「現在即使你不聽話,我也不會把你趕走。無論你是否聽話,也可以留下來。」當你收養一個孩子,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嗎?在法律層面上,你說:「我保證信守一切承諾、愛你、接納你,把你當作我的親生孩子般看待。」
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七章詳細說明了這一點。耶穌向天父祈求:「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我從不會忽略「如同」這個看來微不足道的詞,我希望你也不要忽略這個詞。因此,我常常提起這個詞。耶穌說:「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父神如何深愛耶穌?
當你得兒子的名分,天父說:「根據法令,並且透過法律行動,你的身分已經改變了,你從前沒有任何地位,現在卻擁有地位;你從前不是神的孩子,現在卻是神的孩子。」天父說:「我愛你,我接納你,我把應許賜給你,正如我應許我的愛子一樣,因爲你現在是我的兒女了。」你明白這個道理嗎?
如果你說:「這未免太輕易罷。」這表明你只是一個寄住者,而不是孩子。如果你說:「我無法相信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你必須努力去爭取兒子的名分,這並不是那麼簡單。」這表明你只是一個寄住者。因此,耶穌要談論禱告的事。耶穌要向你說明外邦人和基督徒之間最大的分別,並不在於一個人是否表現虔誠,而是在於他與神的關係是業務關係還是家庭關係。
很多時候,真基督徒是那些從前既不虔誠也不禱告,而後來改變成爲真基督徒的人;但是很多時候,真基督徒是那些不再只是虛有虔誠外表的人,而是改變了成爲真基督徒的人;他們不再把耶穌基督視爲該效法的榜樣而已,而是一位替我們受死的主。真基督徒說:「耶穌基督承受了我本該承受的死亡,也活出了我本該活出的生命。耶穌基督的生與死是我生命的基礎。」這才基督徒的真義。
你明白這個道理嗎?耶穌基督的意思是:「你要這樣禱告:首先,你要明白「得兒子名分」的教義。你必須完全明白自己在法律上已經得兒子的名分,而且這是神的作爲,並不是靠自己的行爲;神把應許賜給你,正如祂待自己的獨生愛子一樣。當耶穌以「我們在天上的父」這句話來開始主禱文時,祂的意思是:「每當你來到神面前都要呼喚天父。任何時候都要這樣。你必須完全明白這道理,也要爲此歡喜快樂。」它像燃點了的火焰一樣把你帶進神的同在。當你抱着這種態度,宇宙君王的寶座便成爲了施恩的寶座。
希伯來書第四章說:「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耶穌說:「呼喚我們的天父。」當你繼續看主禱文的餘下部分,你會看到不同類型的禱告。首先是讚美……「願人都尊你的名爲聖。」我們會在下一個節目探討這部分。事實上,主禱文的第一部分全是讚美和敬拜。其次,有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此外,還有順服和認罪悔改……「免我們的債」和「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
「我們在天上的父」並不是其他不同種類的禱告中的其中一種。」「我們在天上的父」這句話是所有其他種類禱告的基礎。如果你不明白這一點,如果你沒有因此而歡喜快樂,如果你不明白自己與神之間這種父親與兒女的關係,並且不斷地、完全地抱着這種態度去面對自己、世界和神,你就像以下這位女士一樣……
如果你不明白禱告的真義,你就像這位死在貧困中的女士一樣。多年前我看到這個故事,在這位女士的閣樓中有一幅畫,她以爲這幅畫一文不值,但原來那是無價之寶。這位女士根本不知道原來財富、珍寶和權柄就在自己的手中,其實我們也是這樣。外邦人不能像基督徒一樣向神禱告,但是基督徒卻會不斷落入外邦人式的禱告中。
讓我來扼要說明其他三種類型的禱告,並且如何在這三種禱告中應用「得兒子名分」的教義。我們在接下來的節目中會詳細討論這幾點,但現在讓我先給大家一些預告,讓你們知道應用「得兒子名分」的教義能如何徹底改變你的禱告方式;事實上,它會改變你看一切事物的觀點。
首先,家庭關係式的禱告是唯一能夠如聖經所說敬拜神的禱告方式。約翰一書三章1節說:「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爲神的兒女。」
「何等」這個詞十分有意思。這個詞的希臘原文potapos是指神的愛是從哪個國度而來。基督徒感到神的愛奇妙無比,完全無法測度。基督徒會看着自己,說:「我可以成爲基督徒簡直是個奇蹟。」他們心靈裏充滿驚歎。他們心靈裏充滿讚美,這種態度是一個寄住者沒有的。
請仔細察看。如果你只是一個寄住者,不是一個真基督徒,你根本無法自然流露出讚美。一個寄住者會進到神面前,然後坐下來向神陳明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可以輕易花上三十分鐘向神祈求自己渴望得到的東西和各種要求,卻難以坐下來花三十分鐘向神發出讚美和敬拜。你知道爲什麼嗎?這是一個警示信號。除非你是神的兒女,你知道自己是神的兒女,並且爲此歡欣,而不是抱着寄住者的心態,否則讚美和敬拜根本毫無意義。讓我以另一個方式來說明這道理。
基督徒明白自己能成爲基督徒並且蒙神所愛,完全是白白的恩典。寄住者認爲自己已經付了房租,因此,當他們的禱告蒙應允時,他們說:「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爲我是一個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而且努力行善,所以我的禱告當然蒙應允。」當一個基督徒的禱告蒙應允時,他們說:「這實在難以置信。神爲什麼成就這事呢?祂竟然真的成就了這事,而且還要繼續成就。」他們的心靈裏充滿讚美。
事實上,如果你問一個寄住者:「你是基督徒嗎?」他會這樣回答:「當然,我當然是基督徒。」但是當你問一個真基督徒:「你是基督徒嗎?」他們不會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基督徒會這樣回答:「這事確實難以置信,卻是千真萬確的。這是一個奇蹟,但這是真的。」因此,約翰一書三章1節說:「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爲神的兒女。」
你知道嗎?如果你整個星期努力工作,人們在週末給你工資時,你不會說:「你看,真是個奇蹟!我的工資啊!」你會說:「得到工資是理所當然的,因爲我努力工作。」如果你沒有說「你看!」,如果你生命中沒有這種「驚歎」,當神爲你成就美事,應允你的禱告時,如果你心靈裏沒有不斷髮出驚歎和讚美,你知道這代表什麼嗎?這意味着你是一個寄住者,並不是一個基督徒。我來說明原因。
外邦人和基督徒之間有什麼分別……外邦人和基督徒都認罪悔改。外邦人知道自己罪大惡極。他們承認自己罪大惡極。外邦人和基督徒之間的分別並不在於基督徒認罪悔改,因爲外邦人也爲自己的罪而悔改。然而,外邦人沒有爲自己的義而悔改。基督徒卻爲自己的義而悔改。這就是兩者的分別。
基督徒知道即使自己最好的行爲也是不足的,而外邦人卻認爲他們最好的行爲已經付出了。他們付上房租。他們預期自己的生命必然一帆風順。當他們的生活不順遂,或者禱告沒有蒙應允,他們便會暴跳如雷。他們會很生氣。這表明他們只是寄住者。他們心靈裏沒有充滿讚美。對基督徒來說,一切都是恩典。這纔是一個真基督徒:
讓我們愛,讓我們歌唱、驚歎,我們來讚美救主的聖名! 祂平息律法的咆哮,熄滅西乃山的火焰。
這是基督徒的心聲:
怎能如此,像我這樣罪人,也蒙寶血救贖大恩? 主爲我受痛苦鞭傷,也爲我死在十架上?奇異的愛!
基督徒心裏充滿驚歎。你明白了嗎?不會說「我們在天上的父」的人也不會說「願人都尊你的名爲聖」。你渴望讚美神嗎?你的讚美是自然流露的嗎?你的敬拜也是自然流露的嗎?這表明你到底是一個寄住者,還是家裏的孩子。讓我再說明一點。
另一種禱告是祈求。經文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注意耶穌並不是說:「我們每月所需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也不是說「我們每週所需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耶穌說的是每天所需的飲食。這是什麼意思?耶穌基督不僅在這裏如此說,在其他地方祂也說基督徒有責任爲自己的需要去向神祈求。耶穌在路加福音第十一章說了一個比喻。祂告訴我們:「禱告要恆切。」「恆切」一詞的希臘原文該譯作「不感羞恥、厚顏。」
耶穌告訴我們要爲每一件小事向神祈求。要不感羞恥、厚顏無禮地向神祈求。耶穌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告訴我們這樣做。我們可以看看,亞伯拉罕因所多瑪的緣故而與神辯論。神說:「我要毀滅所多瑪。」亞伯拉罕說:「假若那城裏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假若這五十個義人短了五個,你就因爲短了五個毀滅全城嗎?……假若在那裏見有四十個怎麼樣呢﹖三十個怎麼樣呢?」你也看看摩西如何與神辯論。摩西提出神自己所作的應許。
當你看到聖經中的人如果懇切禱告,你會問自己:「怎可能如此呢?耶穌基督怎會催促人不感羞恥地不住禱告呢?」讓我告訴你爲什麼。我曾經與一些伊斯蘭教徒交談,我們談到這個問題。我說:「基督徒稱神爲天父。」這位伊斯蘭教徒說:「我們不會這樣稱呼神。你不可以這樣稱呼神。神偉大無比,我們不可以這樣稱呼神。」
我開始意識到一點,並說:「等一會兒。聖經把神描述爲偉大無比的神。」你看,神從荊棘裏火焰中向摩西顯現,對他說:「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爲你所站之地是聖地。」你看,神說:「我要降臨在西乃山上,不可摸山的邊界;凡摸這山的,必要治死他。」聖經中有一位偉大無比的神,但我們在這裏看到的卻不同。我們是神的兒女。只有王的兒女纔敢在半夜叫醒王,要求他拿一杯水。這對於別人來說是無禮、粗魯、無恥、過分的要求,但是兒女對父母有此要求卻是很自然的事,也是可接受的行爲。
沒有別的宗教膽敢告訴你:「要不感羞恥。要到神面前爲一切事情祈求。你們得不着,是 因爲你們不求。經文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向神祈求吧,煩擾祂吧。以賽亞書第六十二章說:「不要使他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爲可讚美的。」沒有別的宗教會說:「爲每一個需要去向神祈求。時刻都可以向祂祈求。向神懇切祈求,向祂敞開你的心。」所有其他宗教都說:「哦,祂是偉大無比的神。你當然不可以這樣對待祂。」
神是我們的天父。經文說:「我們在天上的父。」如果你不明白這一點,你就不會說「願人都尊你的名爲聖。」如果你不明白神是「我們在天上的父」,你就不會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也不會說「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寄住者期望瞭解他的房東。孩子並不預期每時每刻都瞭解自己的父母。孩子相信自己的父母。父母會生氣,但是孩子知道好父親會將他們所要求的東西賜給他們,或者將他們該祈求的的東西賜給他們,只要他們知道父親的心意。孩子明白他們不會完全瞭解父親所做的一切,因此孩子信靠父親。
如果你只是一個寄住者,你不會懇切地祈求;然而,如果你是一個寄住者,當神不應允你的禱告時,你也不會信靠祂。你無法說出:「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除非你明白祂是天父,否則你無法發出這禱告。你心靈裏沒有讚美,你也不會不感羞恥、懇切地向祂祈求。但是當你到神面前的時候,你根本得不到安息和平安,也無法得着醫治,並擺脫憂慮。啊,親愛的聽眾朋友、那些像外邦人一樣禱告的弟兄姊妹,以及那些以爲自己是基督徒的外邦人,看看耶穌怎麼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爲話多了必蒙垂聽。」不要以爲因自己作了什麼所以禱告蒙垂聽,相反你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讓我們細心思考禰話語的真正意思。我在這裏爲那些自以爲是基督徒的外邦人禱告,讓他們明白禰愛子所說的話,讓他們知道自己根本不明白成爲神兒女的意思。有些弟兄姊妹因禱告未蒙應允而生氣或感到內疚,因此認爲自己不可以帶着自己的需要去到神面前。我也爲他們向禰禱告,求禰讓他們看到自己其實像外邦人一樣禱告。也求禰讓他們明白,既然神是我們的天父,我們根本不應該內疚、自嘲、忿怒,也不應該以自我爲中心。求禰讓我們明白我們已經得着兒子的名分,求禰透過這教義醫治我們,使我們知道當我們接受耶穌基督時,禰已經給我們權柄成爲禰的兒女。禱告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