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耶穌的比喻」系列——「最後使者信差的比喻:論罪」這個題目。
這次節目我們會探討惡園戶的比喻。研讀的經文來自路加福音第20章9至19節:
9 耶穌就設比喻對百姓說:「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住了許久。 10 到了時候,打發一個僕人到園戶那裏去,叫他們把園中當納的果子交給他。園戶竟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 11 又打發一個僕人去,他們也打了他,並且凌辱他,叫他空手回去。 12 又打發第三個僕人去,他們也打傷了他,把他推出去了。 13 「園主說:『我怎麼辦呢?我要打發我的愛子去,或者他們尊敬他。』 14 「不料,園戶看見他,就彼此商量說:『這是承受產業的,我們殺他吧,使產業歸於我們!』 15 於是把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這樣,葡萄園的主人要怎樣處治他們呢? 16 他要來除滅這些園戶,將葡萄園轉給別人。」聽見的人說:「這是萬不可的!」 17 耶穌看着他們說:「經上記着:『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甚麼意思呢? 18 凡掉在那石頭上的,必要跌碎;那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 19 文士和祭司長看出這比喻是指着他們說的,當時就想要下手拿他,只是懼怕百姓。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活着的這個時代,可以稱爲心理學時代,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我們一樣,看待生命和生活現實各方面,如此看重心理的力量和內在情緒的動力。對這股心理學熱潮而言,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聖經大概指出,唯有透過明白內在情緒的深層驅動及屬靈層面受到的各種抑壓,才能理解和解釋我們許多行爲。
容我再說一遍。聖經教導了我們許多行爲,我們相當多的行爲,除非透過明白內在情緒的深層驅動及屬靈層面受到的各種抑壓,否則不可能理解或解釋。聖經大概指出,我們在壓抑一些事情。除非你明白在壓抑甚麼,否則你不會理解自己。你要知道,壓抑和否定這兩個詞對現代心理學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因此我取來三本昔日求學時的教科書,其實有一本不算太殘舊。我尋找壓抑這個詞。三本書的看法一致。這是它們的說法,我找到了一些定義。
首先,它們定義心理的力量爲動機的概念,這些動機概念推動你的行爲。心理的力量是甚麼?心理學家經常在談論心理力量的衝突。這幾本書說,心理的力量是一種動機的概念,決定了行爲。你真正在追求甚麼?甚麼在驅動你?它們接着自然是說,這是一種常識。
我們生命中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有許多想要的事物,都是互相對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換句話說,我們的動機概念驅使我們追逐這個目標,驅使我們追逐那個目標,但很多時當我們實現了一個目標,便會失去另一個。如果我們實現這個,便會失去那個。我們無法同時兼得。那些書說,這種情況會產生衝突,產生焦慮和痛苦,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加以壓抑。重點就在這裏。
其中一本書說,壓抑會帶來甚麼結果?假如你忿怒,或是情緒強烈,或是害怕,你是不會承認的。當你壓抑時,會有甚麼結果呢?一本書說,壓抑的部分會完全驅使你的行爲。這是很有意思的詞:完全驅使。當你不承認自己有多忿怒,不承認自己有多恐懼,不承認心裏的想法,那些想法便會完全驅使你的行爲,牢牢的支配着你,主宰着你。由於你對這種情況一無所知,所以受到驅使。
換句話說,當你壓抑心裏某些情感,你某程度知道這個事實,但未能意識到它的存在,無法加以處理。你某程度知道這個事實,但未能意識這些情感的存在,加以處理。聖經大概指出,在我們所壓抑的情感背後還有更深的壓抑。事實上,聖經指出這些教科書沒有提過的觀點。教科書只談論許多我們不承認的情感,例如性誘惑、自我認厭,諸如此類。
在你的自卑背後,在你苦待別人,對別人忿怒背後,在其他類似的行爲背後,是你真正壓抑的情感,這情感完全驅使你的行爲。你不承認的情感完全驅使你的行爲,這些情感就是你對神產生的仇恨、敵視、恨惡、輕蔑和厭惡。
聖經大概指出,人心的本性不僅對神莫不關心,不僅不喜歡神,而且在所有人的心裏,本質上對神存有輕蔑、仇恨、忿怒和厭惡。你不會承認的。保羅在羅馬書第8章7節說:「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爲仇。」意思大概是說:「人的本性是敵擋神的,不會順服神的律法,事實上也做不到。」我們稍後會回來探討。
同樣在羅馬書第1章,大概意思指我們在壓抑對神的認識。我們知道的真理,我們的不義壓抑真理。保羅在說甚麼?聖經在說甚麼?聖經大概意思與輔導員所知的差不多,真正的恨惡隱藏起來,因此能不受攔阻地影響你。我們不會承認對神的輕蔑和忿怒。因此,我們的生命受到影響。這個比喻大概是這個意思。
這是很諷刺的。人們對這個比喻的反應就是像剛纔說的那樣。當有人向你說明這個事實,你會無比的生氣和反應很大,這就顯示你對神忿怒。耶穌在描述兩類人,大概是說:「你對神忿怒。你說是服事神,是宗教領袖,虔誠的人,但你卻恨惡神。」當耶穌告訴他們這個故事後,他們更想殺死耶穌。
耶穌要指出的重點是這樣的。你如何迴應這個比喻?你如何迴應這個信息?讓我們看看這個比喻。讓我們看看當中三個重要的關係,也可以說是這個比喻的敘事結構,看看每一個關係教導我們甚麼屬靈真理,這些教導很有意思,相當重要,卻不太受歡迎。
首先,讓我們看看園戶和園主的關係。其次,園戶與使者信差的關係。最後是園戶與兒子的關係。每一個關係都給予我們重要的教導。
首先,園戶和園主的關係。園戶和園主是甚麼關係?比喻說得十分清楚,不言而喻,跨越時空,並沒有甚麼很大的文化差異。園戶和園主的關係就是他們必須爲園主打理葡萄園。看,有個人買了葡萄園,投資在這個葡萄園,在園裏栽種葡萄。他之後去了外國旅行,把葡萄園租給一班園戶,讓他們打理。
責任是甚麼?關係是甚麼?園戶對園主有何責任?這根本不用說便能明白。園主要承擔風險,這是他的個人投資,用的都是他的錢。因此,園戶得到報酬,他們必須以特別的方式打理葡萄園,爲園主打理葡萄園。怎樣呢?他要遵從園主的指示打理葡萄園,爲園主尋求利益。請你花點時間想一想。
遵從園主的指示,意思就是說他們不能以自己的方式打理葡萄園,不能想怎樣對待葡萄園便怎樣對待。他們必須知道園主的政策,按照他的意思打理。其次,他們要從園主的利益出發,即是說他們當然得到報酬。既然園主給他們合理的報酬,他們得到了報酬,但園主得到利潤。
這是我們多年來已知的事,是麼?這是很明顯的,當你作出投資,動用金錢,支付葡萄園或雜貨店的工人酬金,無論如何,利盈或虧損都要由主人承擔。
換句話說,他們要聽從園主的吩咐,以園主的利益出發。我們知道,耶穌的原意是要向以色列的宗教領袖說話(你或者可以說他們是這個比喻首批針對的人)。你要是看看以賽亞書第5章、耶利米書第2章和詩篇第80章便會明白。舊約時代,先知經常稱呼以色列爲神的葡萄園。神賜予以色列很多東西,賜予他們家園,賜予他們律法,賜予他們話語,賜予他們聖殿。
這是以色列人的葡萄園。他們得着許多賜予,宗教領袖被視爲園戶。他們作爲以色列的領袖,職責是以神的話語管理以色列(不是憑着他們的個人才智和傳統),以神的利益出發(不是爲要追求他們的權力和地位)。這個比喻針對的首批人當然是以色列的宗教領袖,然而從更大的角度看,這些教導對我們絕對重要。這是甚麼呢?就是這樣的。你應該看看你的生命,看看由甚麼組成。
你有身體、情感、社交、天賦、才華和創意。這些與你出生的地方有關。你有一定的能力,在某方面有長處。你擁有各樣的事物。你須要明白你是個園戶。你不可定睛在自己的生命上,計算人生有甚麼,你的財富、天資、聰明等等,你不可定睛在自己的人生,好像自己是生命的主人。你必須以園戶的心態來看待人生。這便是更大的角度。
現在,我們從這個比喻看到園戶做了甚麼?園戶開始看自己是主人。這就是比喻的重點。園戶視自己如園主。他們不聽使者信差的話,不遵從園主的吩咐打理葡萄園,不將當納的果子交給園主。他們不是從園主的利益出發。現在我們知道,那些宗教領袖沒有聽從神的話語,他們做的事情都是爲自己的利益出發,然而我們需要用少許時間想想,這比喻如何影響我們?就是這樣的。
聖經告訴我們,人心的本質認爲自己是主人,我們擁有的都屬於自己,不認爲自己是園戶,對此反感。我們都是園戶,行事爲人卻像園主。舉個例,看看你的生命。你有思想,請你留心的聽。對於現代人說,這是不太受歡迎的。你不能爲所欲爲。你不能想相信什麼便相信什麼。你渴望與人建立關係,你有情慾,但你不可爲所欲爲。
你可能有一定的權力,一定的家財,有尊貴的地位,有財有勢。但你不可以爲所欲爲。我知道這個世界,所有自助書都告訴你沒有人可以爲你作主。你要決定自己的個人價值和人生計劃。這跟耶穌的教導完全相反,與聖經的教導完全相反。
那些書對你大概說:「你要自己作主!」聖經則告訴我們:「不是的,你是園戶。」你有許多方法使自己像個主人,而不是園戶。其一是你簡單的說:「我要決定如何使用我的思想,決定性生活的方式,決定理財的方式。」聖經指出,你要以神的話語管理葡萄園,以神的利益出發。聖經中充滿這樣的例子。
你們有些人很精明,與生俱來便非常機敏。你也可能有很高的教育背景。你會否輕視那些見解不如你深刻的人?他們沒有你的聰明,沒有你的學歷背景?這便是一種園戶要成爲主人的舉動。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現代人經常爭名逐利,對麼?你一心想成爲演員,一心想生意興隆。
你年青時與一班年紀差不多的朋友聚餐,大家都想出人頭地。十年後,常聽人說起這樣的情況。有幾個人真的脫穎而出,得到成就。不是說必然會這樣,但很多時候是這樣的,那些成功的人在情感上疏遠那些成就遠遠落後的朋友。爲甚麼?因爲人心裏有很強烈的傾向,希望相信成功是因爲自己優越,不是靠機遇,不是靠天時地利。他們說:「是我爭取的成功。」這是園戶要作園主的舉動。
這情況總是在小童身上出現。「我不需要你幫助。」他們學懂說話後便會這樣說。「我不需要你幫助。我可以自己做到。」即使他們要做的事情可能導致他們受傷或失去性命。這是甚麼?我們說甚麼?我們向人宣佈自己是主人。「小童!」他們沒有洞察力。聖經指出有些問題更加深層,我們全都活在獨立自主和自給自足的幻象裏,然而我們真實的情況是須要有所依靠,未雨綢繆的。我們不願正視,也不願接受這光景。
聖經指出,這是我們的本性。也許你現在開始明白我們最根本的矛盾就是我們在壓抑。矛盾就在這裏。一方面,我們自知是園戶,另一方面,卻很討厭這身分。一方面,我們知道欠了園主,另一方面,我們又不願清償。我們要自己作主,自己領功,炫耀自己,不願接受這一切全是恩典。這是由此而產生的深層矛盾,我們不願給任何人破壞自己獨立和自給自足的幻象。任何人告訴我們這些真理,我們都會討厭的。
矛盾是這樣出現的,是由兩種深層次的動機形成。一方面,我們自知是園戶,另一方面,我們又千方百計要否定園主的存在。有人可能會對我說:「你說我們都知道自己是園戶,這是甚麼意思?我要指出,許多人不相信神,你說我們都知道自己是園戶,這是甚麼意思?」請你花點時間想一想,與我一同思考。
神是否存在?有人說:「或許吧,誰知道呢?」現在你知道,讓我們聰明一點。讓我們看看那些聰明人。讓我們看看那些聰明人仔細思考過這問題後有何想法。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Nietzsche)說世上沒有神。假如沒有神,當我們死去,便會腐化。太陽毀滅後,所有文明便永遠消失,沒有人知道發生過甚麼事。
無數年之後,沒有人知道發生過甚麼事,即是說,像尼采所說的,你的生命是大有愛心或滅絕人性都沒有分別。兩者沒有分別,沒有是非對錯,人類與沉入河牀的石頭沒有分別。沒有神的話,再沒有意義。你要是生命的主人,生命便毫無意義。
尼采便是這麼說的。他指出,你就是超人。世上沒有神,你是屬於你自己的,但這裏有個難題。如果你是主人,想做甚麼都可以,你可以自己作主,但存在變得毫無價值。我認識一些人,他們認爲自己是人生的主人,他們都有將這些問題作深度思考。但是一般人將自己視爲主人,並不會承認心底有這些想法。
有的人會說:「我相信我以自己的方式可以好好生活。可能有一位神存在,我不知道,神可能存在,但祂不會對我說話,我不肯定。我是自己的主人。」人們不會承認這想法。他們不會做尼采所做的事情,不會做睿智的哲學家所做的事情。爲甚麼?因爲被壓抑了,「沒有甚麼能破壞我獨立自主的幻象。」
因此,尼采指出,如果你是個園主,不是園戶,你便是一個毫無意義的葡萄園的主人。有人可能會說:「現在兩者看上去沒有差別。你要麼毫無意義地存在,要麼你一切所有都是屬神的,因爲神創造了你,意思是你一切所有都是屬神的。」我們落在這個難題裏。
現在有人會說:「你說我們都知道自己是園戶,這是甚麼意思?」不管尼采怎麼說,不管一些人怎麼說,我們都知道自己是園戶。我與一些人傾談過,他們說:「是的,我認爲自己是園主。我不相信神存在,或至少無法知道。我相信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沒有是非對錯。」然而我們無法如此生活。
我們知道種族滅絕不對,知道人類與石頭的差異很大。我們都知道,這表明我們知道自己是園戶。我們知道我們都有某些責任,卻討厭這想法。心理學家指出,「因此,深層次的動機在潛意識裏出現結構性的矛盾。」保羅也說過類似的話。
我們藉着不義的行爲壓抑真理,不承認自己的不義。神不允許我們自我作主,但我們不會承認內心討厭這想法。我們說:「我想成爲主人,自己作主。」我們不希望有任何事物破壞這幻象。我們很困惑,於是尋求第二種關係。第一種關係告訴我們,我們知道自己要向園主負責,但我們討厭這樣做。
第二種關係,園戶與使者信差的關係。我會很簡略探討這點,這樣我們能進入最後一點,那是很重要的信息。你留意園主派了使者信差,但園戶虐打他們。這告訴我們甚麼?好了,不要忘記這個比喻最直接的重點是提醒那些宗教領袖,神多年來差派先知來指出他們沒有以神的話語來管理好以色列這個葡萄園,沒有以神的利益出發,相反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傳統來管理,爲的是自己的權力和光榮。
神多年來差派先知到他們那裏,但他們苦待那些先知。看看耶利米書,你從經文會看到他們苦待那些先知,虐打他們,殺害他們。讓我們把視角擴闊,看看自己。這個比喻也提醒我們,教導我們知道神出於憐憫,從不會只給我們一次機會。神大概會說:「我不會不賜下見證人,就這樣離開的。」神不斷差派使者信差進入我們的生命,告訴我們甚麼?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不是主人。祂不斷差派使者信差進入我們的生命,告訴我們甚麼?就是要除去我們自以爲獨立自主和自給自足的幻象,讓我們看見真實的光景,知道自己要有所依靠,未雨綢繆。
神怎樣使我們知曉?有許多方法。神給你們某些人的使者信差可能是父親或母親,或兩人都是使者信差,讓你明白真理。由於你的父母不是完美的,你盯着他們的過犯,於是忽視他們所傳遞的真理。有些人苦待使者信差的方式可能就是這樣,我不知道。
有些使者信差可能是傳道人。我很高興知道和理解對於你們一些人來說,這個節目可能就是神的使者信差,讓你看到自己獨立自主和自給自足的想法都是幻象,你以爲自己擁有自己的人生,這些想法都是幻象。還有許多其他的教會和事工都扮演使者信差的角色。
你們有些人的使者信差是某位朋友,嘗試讓你明白真理。但我要再進深一層,指出老一輩的聖經教師過去談到所謂適時的使者信差。適時的使者信差是指神給予你人生的困境、悲劇、困惑、失望、無法滿足的渴望。有何目的呢?信息是甚麼?就是要你知道你並非掌管自己的人生。
親愛的聽眾朋友,請一同思考一下這信息。總是有些人對我說,由於他們的人生充滿困難和矛盾,不知何故,這表示他們不應相信神。看!他們說:「你看我的人生一團糟,問題不斷,我爲何要相信神?」
請你用少許時間想一想。這個論題的重點完全是相反的。儘管自助書告訴你能控制人生,事實卻是你掌管不了。你可以定立目標,定立計劃,決定自己的價值。這些你都可以決定,前提是你的人生事事如意,按照你的掌握和計劃發展。等一等,有些人可能會說:「二十年來人生可謂一帆風順。」等一等。人生不會讓你一直事事順利的,不會讓你一直以爲自己是主人。人生永不會任由你作主。
不管你有多努力要控制人生,有多堅決的說:「我要以自己的方式來生活。」這不會有作用的。你會遇上問題,生命不會讓你作主人。聽着,人生若然不順利,使你不像個主人,很明顯的解釋就是你根本不是主人。因此,請告訴我到底人生際遇不如你的意願,怎可以成爲反對神存在的論據。這隻告訴我們一點,你不是主人,主人是另有其人!
我的意思是說,你要講道理。人生是個使者信差,經常對你說:「你不是主人,不由你掌管。你是個園戶。人生是份禮物,但你真的無法主宰人生,人生不屬於你的。」你的良心不屬於你,你的創意不屬於你,你的性別不屬於你,你的才智不屬於你,你的關係不屬於你。這都是神所賜的禮物。當你要當家作主,這就像個八歲的小孩坐在車上,說:「我要駕車。」你甚至抓不到方向盤的頂部。
神滿有憐憫的告訴我們:「我不會只給你一次機會。我會不斷差派使者信差。我會不斷差派使者信差,但你有聆聽他們的信息麼?你怎樣對待他們?」讓我問你一條私人問題?當我們明白過來,就會得着豐盛。你要思想神的意思。我想你想一想這點。
神在你的生命中差派了甚麼使者信差,你卻苦待他們?你苦待他們,侮辱他們。他們可能是某個人,很難相處的人,然而儘管他們有罪,有過犯,但他們的確是神給你的使者信差,說:「你並非生命的主宰。」這要拆掉你以爲自己作主的幻象。明白麼?
還有甚麼其他的事情臨到你的生命,你討厭這些境遇,恨惡那些破壞你計劃的人?親愛的聽眾朋友,你可明白麼?在種種悲傷背後,你的人生充滿了忿怒,恨惡主宰生命的人是另有其人,你永不能擺脫心中的焦慮和失望,直至你願意說:「如果神沒有給我,這便表示我不需要這東西。我斷定自己需要這東西,因爲我視自己如同主人,要以自己的方式主宰人生。」
神或許會臨在說:「請你把主權交回給我,好麼?請把主權交給我。」你如何對待使者信差?你可有聽從他們的教導?或你苦待他們?你有沒有侮辱他們?
第三點,園戶與兒子的關係。這是核心的信息,某程度說不用長篇大論,因爲剛纔已有一些論述。你要是小心研讀經文,會發現隨着時間過去,園戶對待每個到來的使者信差的手法越來越殘忍。越多的使者信差,他們的敵意與日俱增,最後當兒子到來,所有正在膨脹、半隱半現的仇恨爆發出來,他們把園主的兒子殺了。
聖經大概教導我們,當人與人彼此苦待,埋怨人生痛苦,無比自憐,背後其實在爲自己不能主宰人生而忿怒,以爲我們知道甚麼最好,但真實環境不讓我們自己作主。我們討厭這想法。有甚麼證據證明人想自己作主?證據是甚麼呢?人心很自然這麼想,所有人的心都討厭神。證據就是在世界的歷史中,神曾經道成肉身,取了軟弱的樣式,祂給人拳打腳踢,苦待虐打,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耶穌在約翰福音第15章引用詩篇第69篇,這是偉大的彌賽亞詩篇。耶穌引用詩篇第69篇,大概意思是說:「他們沒有理由地恨惡我。」這個主題一再出現,羅馬書第8章7節,保羅的意思是說:「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爲仇。」你留意他不是說:「體貼肉體的,將會與神爲仇。」看,如果這麼說語氣就弱很多。保羅不是這麼說,而是說:「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爲仇。」我們不要,也不能體貼肉體。我們無法承認恨惡神主宰我們的人生,除非聖靈超自然的介入。
人心與神爲仇。你知道的,這是顯然易見的。我們不想承認這點。我差不多每年都會探討這主題,我用整篇講章探討這主題,可能已經很久沒這樣了(或者這是頭一次)。我常遇到一些不耐煩的人,他們說:「真是荒謬,我對神沒有興趣。或者我不聽從神,但你說我恨惡神,這就不對了。」
我會深入探討,指出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基督徒。你是這樣得知自己真的成了基督徒。你是這樣得知聖靈正在打開你的眼睛。你需要藉着聖靈引導才能明白罪不僅是指違反律法或誡命,而是敵視基督王權的態度,敵視祂宣稱掌管你的人生和主宰你的人生。你不會承認恨惡神,但這份敵意確是存在的。
看,首先,在無數理智上的猜疑背後,確實是在恨惡神。人們總是有許多看似有道理的辯駁。我許多時問他們:「如果我能圓滿解答這些辯解,使你滿意,你是否會把生命交給基督呢?」人們通常會說:「不會。」記得蘇格蘭著名作家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有句很有意思的話。他是很誠實的。他說:「我不想宇宙有意義,我不想真的有神存在,這樣我就能濫交,盡情放縱情慾。」
他真的很誠實。他是個很聰明的人,是個偉大的哲學家。他說:「我不想相信神,這樣我就能濫交,盡情放縱情慾。」意思是甚麼?換句話說,不管人有多聰明,種種猜疑背後完全是恨惡。「我將會失去人生的主權?如果我成了基督徒,就不能跟這個女人放縱情慾?」意思是甚麼?這是對神的恨惡,這種情感在控制思想。思想給擾亂了。你不會承認的,你並不客觀。
另一方面,讓我指出另一些現象。不僅是懷疑主義者,許多虔誠的人也對神充滿忿怒。你可記得美國著名作家弗蘭納裏‧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筆下的人物?這是我喜歡的另一個經典引述。這是她筆下的其中一個角色。她指出這個角色知道「逃避耶穌最好的方法就是逃避罪。」
你明白這是甚麼意思麼?許多人像這個角色。逃避耶穌最好的方法就是逃避罪。你可知爲何許多人如此虔誠,道德高尚,引以爲傲呢?他們有自己的教義。他們參加教會,輕視別人。他們自鳴得意,有這樣的感覺:「神一定會很榮幸接我上天堂。」
爲何有這樣的想法?你可知這樣的想法從何而來?假如你肯定自己是個好人,認爲自己比別人好,你便不需要承認自己是個唯有靠恩典才能得救的罪人,每一秒都要靠神全然的憐憫保守。出衆的虔誠,超然的道德,這些是許多人用來控制人生的方法,避免失去主權。背後是出於對神的恨惡,討厭真正的主宰是神。
看看虔誠。這些人永不會承認恨惡神。他們並不和善,卻自鳴得意,他們的虔誠一點也不謙卑,而是相當自義,背後原因是他們想擺脫神和福音,以及全然靠恩典得救的想法。逃避耶穌的方法就是逃避罪。許多人出於恨惡失去主權而逃避罪,就是想逃避耶穌。
你如何得知自己是基督徒?你開始明白了。事實上,唯有基督徒明白他們恨惡神。儘管基督徒知道自己不再與神爲敵,神抹去了仇恨,我們不再與神爲敵,還透過基督的十字架得以與神和好,心中有神的愛,然而我們仍然知道有許多的仇恨存留,不是麼?
各位基督徒朋友,你可知在主日你因某人得罪你而一臉苦喪的來到教會,你領受主餐,突然真切感受到耶穌在十字架上釘死。你感到耶穌爲你犧牲變得十分真實,比別人對你的苦待更真實,於是你寬恕了那人。兩天後,你忘記了這份感動,對麼?你又像之前滿心苦毒。你可知是甚麼情況?各位基督徒朋友,爲甚麼你的心像寒冬時的一桶水?你要不斷的打破冰塊,不斷使內心溶化。
你可知內心這些寒冰來自哪裏?這份寒意來自哪裏?就是仇恨的餘灰,你要不斷打碎那些冰塊。唯有基督徒明白這真理。如果你知道自己恨惡神,這便表示你是個基督徒,或你已成爲基督徒。你若是覺得這真理很荒謬,你便是在逃避神。你在否認神,你需要得着醫治。聖經大概就是這麼說。
神爲此做了甚麼?這要如何處理呢?我要是有多點時間便能加以解說,但我準備作總結了。馬太福音第21章42節記載,耶穌說過:「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引用詩篇第118篇的。耶穌是一塊石頭,你可以藉此來建造生命,也可以拒絕,但這會將你砸得稀爛。這是耶穌說的,真的很有意思。
當園主的兒子來到,園戶出於仇恨把他殺了,然而福音的智慧、美麗和榮耀就在於神藉着由仇恨而來的殘殺抹去仇恨。以弗所書第2章16節大概意思是說,我們雖然敵視神,惱怒神,因而與神隔絕,但神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以弗所書第2章16節指出,神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
現在請你仰望十字架,你看到它破壞了甚麼?沒有別的,就只有十字架上的基督,重點就在這裏。儘管我們與神爲仇,甚至不肯承認這點,但看看神犧牲有多大,爲要使我們與祂爲友。聖父使耶穌成了冤仇,在法律上使耶穌成了冤仇,你可明白?哥林多後書第5章說:「神在基督裏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怎麼樣呢?神使沒有罪的耶穌擔當我們的罪。
我們與神爲仇,但耶穌代替了我們,祂爲我們付了罪的重價,因此神可以透過聖靈臨到我們,打開我們的眼,讓我們看見自己心裏如何與神爲仇。你要明白,你若是不承認自己是神的敵人,你就會很孤立,給石頭砸得稀爛。如果你承認自己是神的敵人,你就不再孤立,耶穌會成爲你建造的石頭。中間沒有其他選擇。你要麼在耶穌這塊石頭上建造生命(雖然神應當視我爲敵人,但耶穌代替我,祂遭到殺害),或者你拒絕耶穌,仍然與神爲敵。
耶穌指出那些仍然與神爲敵的人最終的下場。你要麼給石頭砸得稀爛,或你在石頭上建造全新的生命。中間沒有其他選擇。你可明白?我是在嚇你麼?當然!看見別人否定事實時,你如何使他們明白呢?你會推他們到牆角,使他們害怕。
蘇格蘭著名作家喬治‧麥克唐納(George MacDonald)生前說過:「神啊,願禰的旨意成就,我不再屬於我。」或者到末日審判時,耶穌會望着你,說:「好的,你的意願成就了,你屬於你的,你想成爲主人,想掌管自己,想爲自己的生命作主,這便往地獄去吧。」
我是在嚇你麼?當然。人若否定事實,這是唯一方法使他們清醒。聽着,這會使那些沉睡於否定事實的人清醒過來。耶穌基督願意爲你受死。祂願意代替你成爲神的敵人,爲你承受敵人所受的待遇。你把人生的主權交給耶穌會有風險麼?不會的。你要清醒過來,思想耶穌的愛,不要再沉睡於否認事實。耶穌爲你成爲神的敵人。祂在十字架上給人殺害,因此我們不再是神的敵人,而是與神爲友。你們要聽從使者信差,務要聽從使者信差!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明白,我們不是主宰。我們當中有些人是基督徒,有些人知道自己不是基督徒,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身分,全都在拒絕使者信差。求禰幫助我們明白他們是爲我們的生命而來。幫助我們單單相信禰,明白這真理。禰賜下愛子,爲我們受死,使我們真的能夠明白人生,以及與禰的友誼。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