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比喻」系列 十、珠子的比喻:論優先次序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耶穌的比喻」系列——「珍珠的比喻:論優先次序」這個題目。

這次節目我們研讀的經文來自馬太福音第13章44至46節:

44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 45 「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 46 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

這是神的話語。

有些聽眾朋友一直聽着我講道,會知道我正在講論耶穌的比喻。這是本系列最後一次講道,我們之後會進入另一個系列。

因此,我選了兩個非常簡短的比喻來結束這系列。描述的篇幅不多,探討起來很容易,但我選這兩個比喻,原因是它們某程度匯集和總結了許多個主題,包含了許許多多我之前探討過的比喻所教導的信息。

因此,在某程度上說,這是總結了一系列相同的主題。我只想為你帶出那些主題。如果你不介意,我想重溫這些主題,帶出這些主題,使它們深深烙印在你們心中,在扎深之後,帶來某些影響。這兩個比喻的教導不難明白。

讓我根據它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解說一下。舉個例,經文說:「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這裏的確有一個相當完整的故事。

首先,有人在地裏發現寶貝。這些事情在耶穌的年代並不稀奇,經濟學家可以告訴你,那時的交易媒介都是以現金進行。金錢不可算是商品,而是交易的媒介,就是這樣。金錢真的不是商品,這表示你不會拿着資金,提着金錢,然後存放入銀行,銀行之後給你付利息,作為使用這筆錢的代價。當時的經濟體系不是這樣的。

因此,當你有很多資產,你不是用來投資,也不是存放在銀行裏,而是把錢收藏起來!你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有錢人都是這樣保存財富的,這完全正常,十分普遍。不論收藏的是甚麼(家傳之寶也好,金子銀子也好,銅幣也好,錢財也好),他們把寶貝藏在屋裏。至於藏在田裏的,也根本不罕見。

人生無常,意料不及的事有時會突如其來,人們意外身亡,或在戰火下喪生。當時的政局也很混亂,人們彼此殘殺,吞併土地。因此有人把財寶埋在地裏,然後遇到某種意外死去,無人知曉這些寶貝所在,這是時有發生的,並不罕見。

耶穌因此舉了這個例子,關於一個在田裏工作的人(他可能是僱工或勞動者),他。他可能僅僅發現了部分寶貝,也許是一瓶錢幣。他知道:「有人把財富藏在這裏,有人把寶貝藏在這裏。」經文告訴我們,這個人把寶貝藏起來。他並不很富裕,為了買下這塊田,他變賣所有。

請你留意經文說:「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他須要籌集額外的資金,變賣一切所有的。他基本上要耗盡一切能力,才能買下這塊田,但他知道這塊田的價值遠比他支付的代價高很多,因此他歡歡喜喜。

第二個比喻十分相似。當時珠子的價值可能比今天的經濟和文化下珠子的價值更高。我只給你一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古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七世(Cleopatra)有顆珠子價值連城,相當於今天的二百四十億元。你要知道,今天沒有任何珠子、鑽石或寶石有這個價值。但當時有這樣的珠子。這是一顆價值二百四十億元的珠子。

因此,當耶穌說那人是一個珠寶商,即是說他可以分辨甚麼是好珠子,他看到一顆與眾不同的珠子。他知道這顆珠子價值連城,於是變賣所有來籌集資金,他真的要盡一切努力賣掉所有(可能連兒時留下的珍藏紀念品也包括在內),他要變賣所有,甚麼都要變賣。他歡歡喜喜地賣掉所有,因為他知道,他得到的回報比付出的多,即使他要付出所有。

我們用少許時間理解一下這兩個比喻。耶穌描述這兩個人,不是說:「這些是真人真事,我要拿他們來作個案分析,教導你如何經營一盤生意。」對麼?比喻不是這樣的。比喻是以暗喻來說故事,表達某些信息。換句話說,你可以坐下來說:「第一個人買下的田,田主並不知道那塊田的真實價值,這對他公平麼?這樣公平麼?」

你坐下來後,可以這麼說:「等一等,這種商業手法公平麼?」耶穌不是要給我們個案分析,討論商業倫理。因此祂給了我們兩個例子,告訴我們重點是甚麼。重點就在這裏,耶穌就是要表達這信息。首先,這兩個人對事物的真實價值都有所發現,得到某些亮光。他們看見一些別人沒有看見的價值,明白一些別人忽略了的價值和美麗。他們有洞見,得到亮光,獲得啟迪。他們明白真正的價值。

其次,他們知道買與不買之間沒有其他選擇,不可能嘗試一下,不可能漸進式地購買,要麼全部買下,要麼便不買。他們須要承擔一切風險,可能失去一切。他們要賣掉所有,你要知道,賣掉所有包括賣掉許多對你來說很珍貴的東西,許多對你很有意義的東西,你望着這些東西,說:「噢,這真的很有價值。它自小便陪伴着我,是某個人送的,很有紀念價值。」

他們變賣所有,但他們甘心樂意,願意付出一切買下眼中看為至寶的東西,這東西價值連城,價值最為珍貴。第三,他們知道一旦得到了,好處和回報能抵銷犧牲和代價。儘管要付出所有,但回報遠遠比代價大。

因此,經文提到的犧牲與無比的豐富和喜樂相比,你看見他們歡歡喜喜地付出所有。這不是說他們是付出之後,才得到喜樂。相反,他們是先得到喜樂,然後才付出。他們知道將會得到甚麼,因此歡歡喜喜地付出所有。他們看到當中的價值,這些價值抵銷付出的代價,使他們富足。這些價值抵銷代價,使他們喜樂。他們知道將會得到甚麼。這就是要點。

要理解這段經文,當然還要指出一點。你不能單看這個比喻。耶穌不是說你靠着完全的委身就能得着天國。我們將要探討,你願意賣掉所有是你接受天國的途徑,但不是說你因為賣掉所有,所以配得上天國。這是十分重要的。

你知道,你按了牆上的燈制,應該照亮四周才對,但燈沒有亮著光就出現照亮,好像光源本身自動出現。我們知道,電源使燈照明。電燈的開關制只不過是輸送電源的渠道。電燈的開關制得到了電源,但燈制本身沒有電力。這是最重要的分別之一,不僅是神學上的,而是你透過個人的經歷對基督信仰的理解。神大概指出,你必須做出實際行動來承受天國,卻不可能靠做甚麼來賺取天國。

完全的委身是承受天國的態度,並非賺取的方法。浪子的比喻告訴我們如何得到救恩。你看,得着長袍和戒指,還有肥牛犢,對浪子雖是白白的賜予,對你和我都是白白的,卻要有長兄的承擔。必須有別人來代付。當然我們是透過悔改來承受天國,透過委身,像浪子一樣願意回來,大概說:「父啊,請隨你意思待我。父啊,我沒有帶着任何條件。父啊,我回來了,我俯伏在你腳前。」

發生了甚麼?悔改、委身、付出所有。你要放下自己。完全的委身。但領浪子回轉的並非這些東西。這些是他接受父親歡迎時的東西,(我們不會再次探討浪子的比喻)但父親歡迎他時給予的財物(長袍、戒子和肥牛贖)都屬於長兄。這都是他承擔的。因此我們要明白,這樣徹底的委身帶來天國,但天國不是如此賺取得來,而是單單承受而來。

我們已經解釋了,就是這樣。這兩個比喻就是要帶出這些教導,現在讓我們退一步,看看比喻教導我們重要而基本的屬靈原則。大部分我們已經談及過,但讓我們花點時間,使它們更加深刻。讓我們更加深刻。第一個原則是普遍性的,另外三個則是更加具體的。我們談談兩個比喻帶出的第一個普遍原則。

第一個原則,放棄你的小野心。多年前有本很有意思的書,名為《放棄你的小野心》(Give Up Your Small Ambitions)。書中談到福音,指出我們對福音的接受程度和企圖都太小。在福音臨到我們,得着我們之前,我們很渺小、衰敗和可憐,很渺小的,因為我們既不知道福音有多使人敬畏,也不知道福音有多美妙。當你第一次接觸宗教信仰,走向屬靈的事物,你期望只是承認一點點,然後有一點得着。福音卻要求我們必須絕對,不可以模稜兩可。

當你首次走向神,不論是以怎樣的方式,都是這樣的。當你開始走向神,千方百計想尋找屬靈的真理,你通常會知道需要甚麼。你知道自己感到軟弱,需要幫助。福音不僅會令你感到有需要,讓你知道自己不僅是飽受各樣的痛苦,需要某種幫助,你還是個罪人,需要完全的救贖。

看,福音大概會說:「你願意承認一點,但你最好要全盤承認。」一方面,福音大概說:「你想要甚麼?」我們通常願意承認一點真理,想得到一些力量和幫助,有一些亮光。福音臨到我們,大概說:「放下你小小的野心。」如果你將自己交給天國的君王,祂會使你的生命脫變,這是全新的生命,充滿屬靈朝氣。神會以祂的本質進入你的生命,使你更新,得着榮耀,無比的光芒,十分耀眼,你現在便可望見將來的形象,這有多吸引,你會俯伏敬拜。

換句話說,福音大概指出,你的接受程度和野心都太小。福音比我們所知的更使人震驚,更加奇妙。福音不會說:「基督信仰就是如此,你盡力做到最好,付上更多努力,承認需要神,更多的努力,神便會進來。看,你作一點的承認,然而有一點得着。」不是的,福音臨到時,大概是說:「你需要付上一切,一切都要捨棄。你要變賣所有。」這真是天大又激進的壞消息。「將會失去所有。」

另一方面,福音帶來絕對的好消息。哥林多前書第2章9節說:「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無比的豐盛會臨到你。這是普遍的原則。普遍的原則就是要你放下小小的企圖。福音比任何事情都更加嚴厲和奇妙的,超乎你的想像。你要知道,著名神學家和作家魯益師(C.S. Lewis)在《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一書中一針見血,說得很精采。

魯益師說:「想像你是活的屋子。神進來重建這屋,你可能明白神會做甚麼,首先祂修理好排水渠,修補屋頂,使之不再漏水。你知道這些工作都是必須的,因此不會感到驚訝。可是不一會,神把整幢屋子拆毀,不成樣子,這做法毫不合理。神究竟在做甚麼呢?其實神正要建一幢與你的想法完全不一樣的屋子,祂建造新樓房,加蓋額外樓層,興建塔樓,還有花園。你以為神準備使你成為得體的小屋,然而祂卻要從你身上建築宮殿。」為甚麼?「神要進來,居住其中。」

你只想神出現,讓你能通過考試。你知道麼?你想要甚麼?你說:「我想可以通過考試,但我猜還需要一點額外的幫助。我要去教會,並且祈禱,我需要小小的亮光。」這是在說甚麼?神大概說:「我要你付出所有,我會把你變成宮殿,並不是裝修一下。我要將你變為城堡,我要進來居住。」這是第一點,福音遠比你想像的嚴厲和奇妙,令人驚訝。你要放下小小的野心,以及那些虛無的期望。神對你的要求遠遠更多,但賜予你的也遠比你能想像的多。

現在讓我們看看一個層面的三點。它們都是具體的教導,基督信仰是境界和本質的改變。這不關於幅度和程度,而是關於素質和本質。其次,要有這樣的改變,基督信仰要求你變賣所有。這是無條件的降服。最後,神以超乎想像的榮耀回應無條件的降服。無條件的降服,以及超乎想像的榮耀。要麼接受神,要麼拒絕神,沒有其他選擇,這三點是相輔相成的。

第二點,基督信仰是境界和本質的改變。兩個比喻中,耶穌嘗試幫助我們明白,作為基督徒就是要進天國。基督信仰不在於程度和幅度,而是在於本質的改變,進入新的境界。我不想再多探討這些信息,因為之前探討的比喻已經探討過。我們講論過這些信息,這次是時候再次重溫。

基督信仰是境界的改變,進入另一個真實世界,因為基督徒的意思是由自我作主變為順服神的主權。你不再是自我作主,而是順服神的掌管。聖經指出沒有中間選擇,要麼你尊神為王,要麼你以自己為王。沒有中間選擇。

你從經文可以看見這大概意思。從任何角度看,這改變在理智上,在社會學上,都是分水嶺。我只會給你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但現代人討厭這例子。他們喜歡漸變,喜歡有程度的遞進,喜歡迴避真理。他們討厭福音的鋒利。我知道!請你聽着。

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就是聖經。人們接觸聖經,有些人說:「我相信神在聖經裏向人說話,我很欣賞聖經,但我們是現代人。保羅在某處這麼說,約翰在某處這麼說,耶穌在某處這麼說。但他們的時代與我們不同,因此有些道理我可以接受,但有小部分我不能夠接受。」

這聽來像很合理。如果你說:「我可以接受聖經中百分之九十九的內容,有兩節我無法接受。」這會如何呢?如果你說:「只有一節我無法接受。」這會如何呢?讓我告訴你,這裏沒有等級的。這不像你說:「我真的相信聖經,我就像你一樣,只是無法接受一點點。」不是的,我要問你這條問題。你憑甚麼決定任何一節經文是對或錯?

你要麼說:「聖經有權檢視我的經歷和思想。」或者說:「我的經歷和思想有權檢視聖經,我有能力審核聖經,找出因為時代不同出現的錯誤或過時的章節,我不接受這些章節,我也有能力找出那些沒有錯誤。」

你看,即使你只是說有一節經文不能接受也表示你不認為有超乎世人智慧的權威。除非你是完美的,神聖的,好得無比,而且相信神對你有主權,否則聖經總有些地方令你討厭的。聖經的話語總有些地方惹怒你。必定有的!如果沒有的話,你就不會去讀它,或你的表現是在表明:「我只是不接受這部分。」這便表示你不認為有權威在掌管你。你不屬於天國,不在天國裏面。

你不應這樣,你的做法好像沒有神一樣。「神的主權在我之上。」你要麼自己選擇怎樣生活,要麼順服神的主權。你要麼自己作主,要麼順服神的主權。中間沒有其他選擇。成為基督徒表示境界要改變。歌羅西書第1章指出,我們已離開黑暗的世界,離開了那個世界,進入光明的國度。

基督徒並非比別人稍稍多明白聖經,稍稍多讀過聖經。一個人原先拒絕聖經一半真理,現在只拒絕百分之十,他也不是基督徒。你明白麼?你一年參加教會兩次,現在則每星期。這是程度的增加。「他現在看來像基督徒。她現在看來像基督徒。」不是這樣的!主權必須要改變才行。

誰是你的君王?你順從甚麼呢?你要是望着聖經那些令你不悅的經文,無法說:「我要接受這些信息。」那麼你便不是順服在神的主權下。順服在神的主權下,意思是你要做一些不喜歡的事。你若說:「我從不做不喜歡的事,我從不會接受聖經那些不符合我的經文。」這表示你不是順服在神的主權下。你在自己作主。你是在另一個國度。這只是其中一方面,我認為足夠了,對麼?

你可明白?成為基督徒並不在乎程度,而是本質的改變,素質的改變,進入另一個境界。在結束這一點的討論前,讓我簡單提一提你我們探討過的一些信息。意思是甚麼呢?成為基督徒不是純粹採納一套道德指標或哲學理論,而是神掌管的權能進入你裏面。

哥林多前書第4章20節,保羅說:「因為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在羅馬書第1章16節則說:「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成為基督徒表示神掌管的權能臨到你,這是本質、權能和力量。這不是純粹採納一套標準,不是純粹採納一套信仰。如果你是基督徒,你的本質便會有改變。神的大能由外進入你心裏,使你從根本改變過來。神的大能動搖你的根本。

如果你說:「我是基督徒,因為我一向都是基督徒,一直都相信神。」那些忘記了當初神的權能怎樣由外而內動搖他的根本、使他充滿權能的人是可能這麼說的。你說:「我一直相信神。」事實上,你說:「我多年前作了決定參加教會,自此成了基督徒。」能力從何而來呢?

當你由一個國度進入另一個時,將會經歷角力,出現掙扎。你可曾看見過任何人出生?這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這是「充滿鮮血……令人咬牙切齒的。」你可記得?生孩子的一幕是很戲劇性,卻也是很怕人的場面。我不是說所有轉變都很戲劇性,但當中是有掙扎的。轉變會出現,不只是言語上,確是有權能的。由一個國度進入另一個,天國的權能進入你生命。

過去幾年,我醉心於研究福音進入貧民區後會如何改變人。我很喜歡研讀一些書籍,看看福音如何改變拉丁美洲的貧窮社區,當地無數人成了基督徒。福音不是純粹使人成為基督徒,還會改變他們。

你看,大部分有深度的社會分析均承認貧窮是許多因素的結果。有的是心理上的因素,許多人自卑,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只道自己不重要,不值一文。此外還有意志上的因素,許多時因為對貧窮的絕望,人們染上了形形色色上癮的習慣和模式,導致家庭破碎,使他們一直貧窮。

不僅如此,還有社會因素。社會的制度排擠貧窮人。當福音臨到,有能力的人得着改變。當福音掌管你的生命,你在異像中看見耶穌基督,看見祂道成肉身,放下尊貴,走入貧窮的人中間,以祂的豐盛澆灌我們,使敵人變為朋友。當那些有財有勢的人領會福音,便會明白:「我要運用自己的能力和恩賜,還有金錢,我要傾力幫助有需要的人。」

當軟弱的人成了基督徒,福音進入他們的生命。首先讓他們明白自己很重要,知道神愛他們,他們很重要。福音提升他們,使他們走出這樣的絕望。不僅如此,還時常給予他們力量擺脫奴役他們的惡習和癮癖。家庭得以維繫。你看到的,當福音臨到,改變有能力的人和軟弱的人,由經濟到屬靈的生命,還有身體,全都得到完全的更新。整個社區以各種可能的方法改變過來。

你可想像哲學書本能有這樣的力量麼?你能想像某作家的所有著作,不論是多深邃的哲學,要令貧窮的社區完全改變,正如幾百年來一直所造的,你能想像麼?福音是國度,有統管的權能。由一個國度進入另一個。這會經歷掙扎,需要角力,但當轉變出現,一切都會改變。

第三點,要有這樣的改變,基督信仰要求你變賣所有。我們已探討過,進入天國的唯一途徑就是甘願變賣所有。這是甚麼意思?我要小心的處理,因為耶穌大概指出成為基督徒表示你準備好進入神的國。耶穌指出你要重生,才能進入神的國。

你要明白,進入神的國就是願意接受基督作救主,對基督說:「因為祢救了我,祢為我受死,我才能蒙神接納,不是靠着我的行為。因此,我要祢作我的王,我的主。」事實上,當你首次置身在神的國裏,你會不自知的,很難會知道。我猜有些人明白一點點,其他人則是明白得更少。你不知道自己進入了神的國。

你會慢慢的意識到神的國,明白進入神的國意思是說:「我願意變賣所有。」這意思是甚麼?這表示你看生命的一切,說:「對我來說,再沒有甚麼比耶穌更重要。要我在這東西和耶穌之間作出選擇,我會選擇耶穌,承擔任何的損失。」

在你願意說「我肯定,我相信耶穌」之前,你要明白如果你害怕公開宣認自己是基督徒,害怕被人知道自己是基督徒,你就是未準備好。我不是說你要變得不明智、輕率、無禮,或行為不當,不是說你要無時無刻都討論基督信仰,使人覺得你煩厭、不敏感和自我膨脹。

換句話說,我不是指任何在口頭上為基督作的見證,而是指你若不願意公開表明基督徒的身分,就表明你重視形像多於耶穌。你的意思是說:「在耶穌和形像之間,我會選擇形像。」你不願意形像受到損傷,不願意放下形像,把它處理。

你對財富和情慾的看法都是同一道理。假如你說:「我願意的,但要是承認基督,便會失去財富,也不可放縱情慾,還是算了吧。」你的意思是說,你不願意變賣這些東西。換個角度(這是很重要的角度),你是說:「如果這樣那樣,我便會順從。」我們之前的節目探討過。如果你說:「若果這樣那樣,我會順從神的。」這些種種的這樣那樣?就是那些你不願意處理的東西。

假如你說:「我是基督徒。」或「我嘗試成為基督徒,但發生了一些事。神取走我生命中的一些東西,或發生了一些事。神竟然容許這些事情發生,我怎可能服事這樣的神?」你真正的意思是說:「我不會因為耶穌的原故而處理某些東西,它們更加重要。」想想這點。這合理麼?有些東西比耶穌更能拯救你,有些東西比耶穌更能牧養你,有些東西比耶穌看似更加不朽。不要這樣吧!然而我們卻是這樣。

進入天國的唯一方法(我一直在嘗試清楚說明這點),就是「沒有甚麼是為了耶穌的原故而不可處理的」。假如你是學者,儘管時代思潮充斥泛濫,有些地方你是不可動搖的。時代思潮就是有許多學者都這麼說:「沒有真正的學者,沒有真正受過教育的人,沒有思想周全的人,會再相信福音。」

你要說:「我相信福音。」你不僅在聚餐時作見證,還要把這宣告融入工作裏。你願意這麼做麼?你願意讓人看見福音麼?如果不願意,你就是不願意變賣你的學術事業。這樣你得問自己:「我在服事甚麼?我是否把別的事物視為王?我尊別的事物為王麼?」你可明白這一切如何息息相關?你要願意變賣所有,你的順服不附帶條件的。

第四點,神以超乎想像的榮耀回應無條件的降服。這是好消息。經文提到兩個人,那個在田裏發現寶貝的人,以及那個發現重價的珠子的人,你要留意他們歡歡喜喜地變賣所有。我之前提及過。經文沒有記載他們變賣的情況,他們變賣所有時,當然要淚流滿面,等到有了回報,豐豐足足,他們會再次喜樂。

經文是說他們歡歡喜喜地變賣所有。他帶着喜樂和期望把所有賣出去,這是要說明,成為基督徒應該這樣生活。可惜現在我們看不見基督徒這樣了。聖經大概這樣指出,但我們看不見基督得着榮耀,看不見自己以基督為榮。希伯來書記載。我們看不見基督得着榮耀,看不見自己以基督為榮,但這不代表我們不可以在處理生命各種情況時帶著喜樂出去,我們在生活中要歡歡喜喜地變賣所有。

你如何在看見東西變賣時歡歡喜喜呢?當你看見東西賣出去,看見自己的資金在流失,如何歡歡喜喜呢?這兩個人歡歡喜喜地失去金錢,因為他們知道將要發生的事。這表示你要不斷思想這份豐盛,這是虛擬財富。你聽過虛擬現實這種技術,但這是虛擬財富。這是基督徒生活的方式。

保羅告訴你要怎樣做。保羅提出了方法,你知道,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11章23節說:「我比他們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保羅失去了學術和本來尊貴的地位,失去了一切。但他在羅馬書第8章18節說:「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這些經文有多深刻?你從中可以有多少得着?這些真理不會乾涸。我思想這些經文,你如果能做到保羅所說的事情,就能面對任何環境,時常喜樂。

保羅意思是說:「我思想真理,渴望神,數算恩典,一一計算。」看,視基督為你的財寶,你就能面對一切環境,人生充滿喜樂,這是甚麼意思?很少有基督徒能這樣生活,你望着他們,說:「他們如何做得到?」這是一種操練。他們不僅有某種信心。沒有人生來便能如此,保羅意思是說:「我渴望神,數算恩典。」

回到約書亞記第7章。我之前曾講論過一個人名叫亞干。亞干有份參與掠奪耶利哥城。神大概說:「你們不可取耶利哥城的掠物,相反要把一切所得的放進殿裏的庫房。」亞干(描述發生甚麼事),他給引誘,落入試探。他大概說:「我身在耶利哥某個地方。我在所奪的財物中,看見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二百舍客勒銀子、一條金子重五十舍客勒,我就貪愛這些物件,便拿去了。」

說到看重某些事物,你現在有一個反面例子。首先,亞干大概說:「我看見……」你如何立時看見這就是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以及一條金子重五十舍客勒?你說他「看見」是甚麼意思?這是說他片刻便落入了試探。這是另一個主題。我們不準備談論你如何落入試探,但亞干就是這樣落入試探。亞干大概說:「我看見……」他可以描述看見甚麼,這是他的渴望。他坐下來,腦裏全是那些事物。他等了會,想來想去。你可明白?

亞干想來想去,直到發現自己貪求那些東西。他的貪念大得終於要冒生命危險,把一切押上,為求得到那些東西。他說:「我就貪愛這些物件,便拿去了。」這就是保羅的做法,這也是你可以做的。經文中的兩個人就是這樣,他們因此出去變賣所有,歡歡喜喜地變賣所有,因為他們認出寶貝,有了渴望之心。他們忘不了那寶貝。

你為何到教會?我希望你恆常來教會。你來學習經文中那兩個人的榜樣。你來認清耶穌是寶貝。你來與弟兄姊妹一同數算恩典,彼此分享恩惠,分享你已擁有的奇妙寶貝。你靠此得救,將來得以進入天國。你在做甚麼?你要數算恩典。這是一種操練,你必須要這樣做,也需要這樣做。

你要數算恩典,不僅在聽這個節目的時候。你要每天起床時(或每晚睡覺前)數算恩典。你要恆常思考神的話語。你要恆常來到神面前,坐在祂跟前,望着耶穌所成就的美事,望着耶穌的榮美,直到你渴慕,心裏饑渴,直至你說:「沒有甚麼比耶穌更重要。」

聽着,沒有比這更實際的了。你說:「噢,你是勸我成為僧人或修女,隱姓埋名,終日冥想人生的意義,反覆唱詩歌。」當然不是要你從此隱世,但沒有比經常數算恩典更實際的了。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英國著名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論到神時有幾句很有意思的詩句。他說:

帶我到祢那裏,把我鎖住,除非祢使我成為祢的奴隸,我永遠得不到自由。也不可能變為貞潔,除非你擁有了我。

約翰‧多恩說:「除非祢擁有了我,否則所有事物都會使我的心着迷。除非祢使我陶醉,否則我不可能聖潔,。除非我因祢陶醉,否則我不可能不受情慾、經濟或權力的誘惑影響。」就是這麼簡單。直至我看見寶貝,直至我買了珠子。但這需要時間,也需要心思。有人說:「你知道,我甚至不知道如何開始。我的心如此的乾渴,根本不知道從何開始。」我會告訴你從何開始。

你先為生活上最大的問題悔改。最大的問題不是行為,不是違反了這規條,觸犯了那規條。最大的問題不是這些。最大的問題是你缺乏耶穌,你要為此悔改。為着你沒有因耶穌着迷而悔改。你可知奇妙的地方在哪裏?就是當你悔改時,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這不是必然,甚至需要一些時間)。

如果你坐下說:「噢,主啊,我是如此罪惡的人,我為此悔改。我為這過犯悔改。」這是你隱藏的小小罪惡。「我為此悔改,為那悔改。我為討厭父母悔改,為沒有恆常參加教會悔改。我為不斷放縱情慾悔改,我悔改。」你要為這一切事情悔改。我不是說這樣的悔改便將問題解決了,很多時這類悔改反而使你的感受更加糟糕。你可知應該在哪裏開始悔改呢?你開始時應該這麼說:「主啊,祢為我作出犧牲,成就救恩,祢愛我如同自己,但我卻沒有專心的愛祢,我向祢認罪悔改。」

有一點很有意思,為缺乏愛而真正的悔改,就是為剛硬的心悔改,剛硬的心會開始軟化。為缺乏愛而悔改,總是會帶來愛。你試過與愛人爭吵然後修補麼?總是要先以愛出發。你為缺乏愛而悔改。這便是愛,也開啟了愛,開始破冰。我告訴你,要推動內心,溶化內心,沒有比一顆剛硬的心悔改更有效。你如何使內心溶化?承認內心是剛硬的。

你要承認這點,不是流於空泛。你要望着耶穌,說:「雖然祢這麼愛我,我竟這樣對祢缺乏愛?」當你明白過來,並且悔改,你的內心就會出現改變,開始溶化,再沒有比這更重要了。你要為自己沒有因着耶穌着迷而悔改,這樣你會開始為祂着迷。你為耶穌着迷,便會以祂為寶貝。歡歡喜喜面對人生的唯一方法就是這樣重視耶穌,將祂視為一切,明白祂的一切作為。

你們當中那些不是為人父母的有多少人會願意承認自己到電影院看動畫《獅子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即使是一套頗感性的動畫,同樣具有很大力量,因為它觸及了我們集體潛意識和人類文學一個很深刻的主題。當那個真正的君王或美善的君王在位時,人民安居樂業,但當假王在位,生靈塗炭,一切分崩析離。當那個真正的君王在位,所有人都攜手合作,各人齊心合力,所有圈子發揮作用,一切都很和諧。

聖經大概指出,你得着寶貝的原因,是你願意變賣所有,因為你得着真正的王。耶穌是真正的王。聖經的描述都是千真萬確的。舉個例,羅賓漢要戰鬥直到真正的王到來,因為這以後便天下太平。這是真的。當真的王到來,你就會得着釋放。這是真的!這是你的得着,重價的珠子,值得你付出所有。你可有得着這寶貝?你願意付出高昂的代價麼?相比寶貝的價值,任何代價都顯得很小。

一件價值五百元的東西是否昂貴?你說:「我不知道,這東西是甚麼?」如果我說是螺絲刀,你會說:「這很貴。」如果我說是一輛跑車呢?你會說:「便誼得不敢置信!」如果我說:「我以五百元賣給你一輛跑車,你可有現金麼?」你會說:「我身上不夠錢,但我很快會回來,我一定會買的。」

你是否這樣?換句話說,是否昂貴取決於那是甚麼東西。一千元,二千元,昂貴麼?這取決於那是甚麼東西。要你變賣所有的,這東西昂貴麼?不一定。當你賺來全世界,你就算變賣所有,也等於沒有任何付出。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祢幫助我們明白福音是很有價值的。有些人進入了交叉點,掙扎着是否為了得着耶穌而要犧牲付出。求祢幫助他們看見痛苦雖然很大,但與將來當得的福樂相比,付出的便不值一提。你為我們所準備的是眼睛未見、耳朵未曾聽過、心也未有所體會的。

親愛的天父,我們渴望看見祢的榮光。這還沒有發生,但求祢幫助我們憑信心的眼看見祢為我們存留的祝福,因此能歡歡喜喜地生活,變賣所有,因為我們為著祢透過耶穌賜予我們的福樂深感期待、感恩和喜樂。求祢幫助我們以這種方式生活。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