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比喻」系列 一、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論愛心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耶穌的比喻」系列——「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論愛心」這個題目。

在接下來五次的節目中,我會跟大家一起探討多個耶穌教導的比喻。耶穌是一個偉大的老師,祂以故事和比喻來表達真理。事實上,其他各個宗教信仰都認為它們的始祖是偉大的老師。因此,你有許多老師,例如佛祖、穆罕默德,或者孔子,他們都創立了偉大的宗教。

在世上各種偉大的宗教信仰中,只有基督信仰強調它的始創人不但是一位老師,還強調祂本身就是神和救主。當然,那是一個重大的宣告,它使基督信仰與其他宗教信仰分別出來,也使基督信仰令人為難,無法與其他宗教信仰相融。因為耶穌不只是一位老師,所以,祂因其原本的身份而成為一位特別的老師。我們不可以忘記這一點。

在接下來的五個節目中,我會告訴你耶穌的教導有多精彩,當然,還有比喻背後精深的信息。我所指的不但是祂所表達的內容,還有祂表達的方式。我想跟大家一起看路加福音第十章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我會讀25至37節。

25.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讓我補充說明一點,所謂「律法師」,所指的並不是世俗的律師,而是指宗教上的律法師。這意味着他精於聖經中的律法。換句話說,相比起一位律師,他更像一個神學教授。請記住這一點。他是一個宗教學專家。

25.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26.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27.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28.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29.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30.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33.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35.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36.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37.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這是神的話。

這是一段奇妙的經文。研讀這段經文多年,我都沒法弄清楚耶穌真正所表達的含義,直到我意識到第29節所記載的一個小問題可能就是整段經文的關鍵,我才開始明白。問題是律法師提出的,經文記載:「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讓我告訴你為甚麼這是認清耶穌的意思的關鍵。可以說,這段經文的核心思想就是愛。是愛!當律法師說:「律法的本質就是要愛神,並且愛我的鄰舍。」耶穌說:「沒錯!」

耶穌正是要強調這個信息。愛是人類的本質。當律法師說:「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他的意思是:「耶穌,神向我發出了甚麼要求?我要怎樣,祂才會接納我、喜悅我,並賜給我生命?」律法師真正的問題是:「神為甚麼要創造我?神實際上對我有甚麼要求?我之所以被創造,成為一個人,究竟有甚麼意義?」

耶穌說:「愛!」這對我們來說很容易理解。很遺憾,愛完全主宰了我們的生命。失去了愛,你就不想活着了。是愛所帶來的希望和肯定使你想要活下去。當你經歷愛,並且付出愛的時候,你感到自己充滿人性。否則,你感到自己好像一隻動物、一棵植物或者一部機器。因此,耶穌清楚指出的,不過是一些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憑直覺也知道這一點。

愛是人類的本質,是你被造的目的,是神對你的要求,是人生的意義。耶穌在經文中所說的愛,與現今世代人們對於愛的一般想法截然不同。當祂說:「愛就是生命的意義,愛就是神創造我們的目的。」這說法合情合理,不過,現在我來告訴你這位老師的教導。祂的教導與你在街上聽到大多數人的一般想法截然不同。

首先,耶穌教導我們,除非你明白自己根本無法去愛,否則你不能真正去愛。第一個原則就是,除非你明白自己根本無法去愛,否則你就無法去愛。真正的愛始於你明白自己沒有真正的愛。

這顯然是耶穌想告訴律法師的事情。我們知道這個律法師想要使耶穌落入圈套。和合本聖經沒有用「設圈套」一詞,而是說:「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試探」一詞有負面的意思,有設圈套使人中計的含意。這個律法專家希望耶穌貶低律法。接下來我就會說說箇中原因。

這個律法師相信當時大部分宗教領袖所相信的,這大概也是你一生中所遇到大部分宗教領袖給你的教導。至少我也曾接受這樣的教導:守律法就是上天堂、與神同在的途徑。要得救、蒙神喜悅,就要一生遵守十誡,盡力做個好人。那就是律法師所相信的,也是當時每個人所接受的教導。這也是你們很多人所接受的教導。

換句話說,這位律法師相信人可以靠自己稱義,稱義的意思就是人靠自己成為公義、正直、良善的人。這位律法師相信人可以靠自己稱義,而他正在試探耶穌,因為耶穌說了很多惹人懷疑的事。耶穌有時候說:「你現在就可以承受神的國了,你可以進入神的國了。」這個律法師坐下來,說:「等一下。除非你一生過着良善的生活,或許你可以進入神的國,不然你如何知道自己可以進入神的國呢?」

耶穌不斷地說:「你現在就可以承受神的國。」律法師希望耶穌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會說一些貶低神律法的話。他希望耶穌說:「其實你根本不必遵守十誡,不必成為一個好人,也不用有道德和誠實,這一切都不需要。你要做的是相信我,那麼一切就沒問題了。」

律法師希望耶穌說這樣的話:「你不必遵守律法。你只要成為我的門徒就可以了。」然後,他就可以說:「啊哈!你侮辱摩西的律法!你侮辱我們列祖的律法!你的教導鼓勵人生活放蕩等等!」那就是他的圈套,但耶穌卻反施其計。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好老師總是嘗試設下圈套引導學生進入真理。你有沒有發現這一點?你有沒有遇過一個真正的好老師?

一個好老師不會只是站出來直接告訴你真理;一個好老師會向你提問,設法引導你,使你落入圈套之中。你只能夠藉着真理逃出來,那是唯一的途徑。當你說出一些想法,他就會問:「那是對的嗎?」他向你發問,然後拆毀你錯誤的想法。然後你說出別的想法,他又向你提問,使你明白你還沒有找到出路。一個好老師會設圈套,把你逼到絕處,困住你,直到你找到真理為止。一個好老師會設法幫助你。

耶穌是一個好老師,因此,祂所設的圈套總是充滿愛的。你們有些人可能正在這些圈套中。你被困住,似乎沒有任何解決辦法。如果你正在仰望耶穌,尋找耶穌,卻感到自己落入圈套,你只需要記住這點——祂所設的是愛的圈套。如果你感到被困住,找不到出路;如果你感到疑惑,現在還找不到答案,你要記住這是好老師所採用的方式。

一個好老師會把你置於這種處境,直到你終於找到真理為止。你會發現真理。耶穌設圈套只是為了使你歸向祂,這是一個愛的圈套。在這裏,耶穌設了圈套,祂向律法師提問。耶穌沒有說出律法師想要的答案,而是反問律法師:「告訴我律法寫的是甚麼?律法怎樣說?」要回答這個問題,他大概要站在那裏把整本舊約聖經背出來,又或者他可以提出律法的總綱。

耶穌試圖引導律法師提出當時拉比對神律法的總結。當時,拉比通常會說:「所有律法已經歸納成兩個總綱:愛神,並愛你的鄰舍。」事實上,你讀十誡就會發現,十誡的首部分是關於愛神。經文說:「我是耶和華─—你的神,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等等。」而十誡最後的部分是關於愛鄰舍,包括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心等等。

因此,當時所有拉比都會說:「所有律法基本上可以歸結為愛──兩方面的愛:愛神,愛我們的鄰舍。」因此,當耶穌問律法師:「律法上寫的是甚麼?」祂是要求律法師總結律法。耶穌知道律法師會想到答案,在他回答後,耶穌說:「你答對了!是完全的愛。這就是律法的要求!這就是神對你的要求。這就是人的本質。你這樣行吧,活出完全的愛,你就必得永生。只需活出完全的愛就可以了。」

耶穌每次都是這樣做。你記得在馬可福音第十章,有個年輕的財主來到耶穌跟前,說:「我當作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並沒有說:「只要跟從我、接待我就可以了。」祂說:「你知道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要遵守律法。」年輕的財主說:「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正如律法師所說的一樣:「我遵守律法。」

耶穌的意思是:「我比你更認真嚴遵律法,如果你想要進入天堂,蒙神接納,就要完全遵守律法。要完全遵守及履行律法,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完全地愛。因為如果你看着所有律法(你可以從舊約全書中找出七百至八百條律法),然後開始遵守,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人。但如果你看見律法背後的意思,是要求充滿完全的愛的生命、充滿完全的愛的心,你就會明白神真正的要求,自己根本遠遠無法達到。我比你更認真嚴守律法。你想靠行為得救嗎?你問:『我當作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你想得救嗎?那麼你就要遵守律法,而律法的真諦就是完全的愛,你要完全地愛。」

耶穌正在向這個律法師施壓,把他逼到絕處,因為他想耶穌說:「只管做你現在做的事情,活出真正順服的人生。」耶穌卻說:「是啊,你必須活出順服的人生,但你永遠都無法做到。」就像一位好老師,耶穌想誘導學生發出呼喊,說:「我以前所用的方法並不足以達到要求,究竟真正的方法是甚麼?」

耶穌想告訴律法師,他沒有愛。那兩大誡命是甚麼意思?「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完全合乎邏輯的。你的心思意念、你的靈性、你的力量從何而來?

要麼是因意外而生,要麼是神賜給你的。只有這兩個選擇。要麼有一位神創造了你,你的一切所有全屬乎祂;要麼你的存在不過是一場意外。你只是會腐化的生物、只是進化的生物而已。只有兩種可能性。如果有一位神,祂賜給你一切,你的一切所有就全屬乎祂。所謂愛神,簡單來說,就是:「我要把祂賜給我的東西呈獻給祂,那就是我的一切。」

我最喜歡引用英國大主教威廉湯樸(Archbishop William Temple)的話,他說:「你的信仰就是你在獨處時的所思所想。」意思是當你不費思考的時候,你會想到甚麼呢?你所想到的就是你的神、你的信仰。在你的思想中甚麼東西居首位?你最喜歡思想甚麼?你心中最重要的是甚麼?是事業嗎?是關係嗎?是假期嗎?是外表嗎?究竟是甚麼呢?

不論是甚麼,那就是你的神。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甚麼比這更重要,沒有東西比神更重要。除了神,再沒有任何事情更吸引你,使你更喜悅。意思就是要全心全意,每時每刻愛神。對於這條誡命,你做到多少呢?

既然神給了你心思、靈魂、力量、思想,你該在心思、靈魂、力量和思想上讓祂居首位。這完全合乎情理,但沒有人做到。甚至連那些稍為誠實的人,也不相信你能夠向神獻上本來是屬於祂那部分。

第二條誡命是「愛人如己」。那是完全合理的。它甚至沒有說:「要愛鄰舍過於愛自己。」它只是說:「你要愛鄰舍,如同愛自己一樣。」即是說,你要用同樣的喜樂、時間、心思和力氣盡力滿足別人的需要,就像滿足自己一樣。

當別人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或當她得到銀子,你卻只得到她的十分之一,你也要為你這位鄰舍高興,就像你自己得到時那樣快樂。你看着這條誡命,說:「沒有人會如此愛人的。」然而,這正是神律法的要求。為甚麼?因為這就是神的形象。這是祂滿有恩慈、榮光的良善,也是祂創造你的目的和樣式。

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這兩條金科玉律,甚至不會有正常生活。如果我們沒有彼此相愛,正如自己渴望愛一樣去愛人,就不會有社會。然而,沒有任何稍為坦率的人會相信我們真的是這樣。我們甚至無法達到這個要求。耶穌說:「律法師,只要你完全地愛,就可以進入天堂,就可以得救。只要你完全地愛,神就會接納你。你只管這樣做吧!」

耶穌常常對那些來親近祂的人這樣說。耶穌對年輕的財主說,對律法師說,也對你和我說,如果有人到祂跟前,對祂說:「耶穌啊,我真希望生命中有祢。」耶穌首先會說:「你看你自己多麼不配。」

現在就有一個人近前來,說:「我想承受永生。」耶穌首先說:「真正的愛是在你看見自己並沒有真正地愛人的時候才會出現。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你永遠無法學會我教導你去愛的方式。很多研究及民意調查顯示,有九成人相信他們比一般人有愛心。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很有愛心。耶穌對這九成人說:「如果你認為自己充滿愛心,你永遠學不懂我所教導你的愛。」

基督徒的愛、真正的愛是始於你意識到自己遠遠無法真正地愛。這是第一個原則。耶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令那個律法師灰心洩氣。耶穌說:「你沒有如此去愛。」現在那個律法師感到壓力了,那就是為甚麼我說第29節非常關鍵。第29節說:「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這透露了耶穌所暗示的話,並顯示了律法師的感受。

這揭開了耶穌所暗示的話,耶穌要說的是:「你永遠無法以自己的愛來顯明自己有理。你永遠都不夠愛心。」我們來看看「顯明自己有理」這幾個字。這幾個字的意思是建立和諧關係,與人和好。

如果我去雜貨店買食物,然後準備開支票付款,店員說:「啊,你是凱勒牧師。你之前所開出的五十張支票都退票了。我們不會給你這些食物。我們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你沒有付過任何錢,你現在欠債。在我們之間有一道障礙,我們無法進行交易。」

現在,問題是我與雜貨店的關係出了問題。我必須還清債務或由他人代付。必須有人把事情改正過來。如果我想繼續在雜貨店購物,我必須與這間雜貨店和好。耶穌跟這個律法師說:「你不能靠自己與神和好。你無法愛祂,你不能夠成為一個義人。你完全無法做到。」

必須要靠另一個途徑與神和好。這個律法師想要顯明自己有理,因此耶穌就把他逼到絕處,要他陷入絕望之中。是耶穌使他說出這句話。這就是耶穌所做的事。如果你從沒有這樣的經歷,你就不是基督徒了。

1741年,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有一個名叫內森‧科爾(Nathan Cole)的人。他是一個農夫。內森認為自己是基督徒。他的成長背景跟那個律法師一樣。他以為成為基督徒就是做一個好人。有一次,著名佈道家、聖公會牧師懷特‧菲爾德(George Whitefield)來到康涅狄格州傳福音。

內森來聽道,並決志信主。我們知道內森‧科爾這個人的事蹟,是因為他記下了他決志信主的事,並流傳至今。這事記存於耶魯大學的檔案中,是一篇美好的見證。我永遠不會忘記結尾的部分。他說:「我聽到(菲爾德)所傳講的道,感到扎心;藉着神的祝福,舊的根基被拆毀了,我明白到自己的義並不能使我得救。」

你聽到嗎?有三件事情。首先,他說:「我聽到他所傳講的道,感到扎心。」第二:「藉着神的祝福,舊的根基被拆毀了。」第三:「我明白到自己的義並不能使我得救。」

他一直以為自己像其他人一樣有愛心,甚至比大部分人更有愛心。他認為自己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人。他有一個舊的根基,忽然之間,藉着那個年輕的佈道家,耶穌出現了,並且以祂一貫對待尋求祂的人的方式進入他的內心,把他逼到絕處。耶穌靠近內森‧科爾,說:「你的義救不了你。你必須用別的方法。你不能靠自己稱義。」

那個律法師本該如何回答耶穌呢?他本該回答說:「噢!你說得對!我無法成為義人,也不能靠自己稱義,我不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我要怎麼辦呢?」然後,耶穌就會說祂曾經在許多場合說過的話(但祂沒有這樣說,因為那個律法師沒有給祂這個機會)。

耶穌說:「一切都是藉着神的憐憫,儘管你靈裏貧乏,儘管你的靈性已經破產,儘管你發現自己沒有遵守那兩條金科玉律,你沒有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愛神,也沒有愛人如己,我來到世上,不是要成為老師,教導你如何靠自己稱義,我來是要叫你稱義。」

你看,孔子、穆罕默德和佛祖都說:「我是老師,這些就是法則。現在你可以稱義,跟着做就可以了。」耶穌來到世上不是要告訴你要怎樣靠自己稱義,祂來是要叫你稱義。耶穌說:「我來到世上,活出了完全的生命。我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我的主,也愛人如己。當你明白我為你死,還清所有罪債,我的記錄就變成你的記錄。我使人稱義。你和神可以和好。只要你相信我,靠我稱義,而不是靠自己稱義,一切都會改正過來。」

那個律法師並沒有這樣說,然而那正是耶穌要引導他回答的話。這是第二條誡命。這是耶穌向律法師說的話,是祂藉着懷特‧菲爾德牧師向內森‧科爾說的話,也是祂對那個年輕財主所說的話。聖經記載有一個女人用頭髮擦耶穌的腳,耶穌對西門說了這話:「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耶穌真正的意思是:「你在靈性上完全破產,但我已經為你還清了債,我使你稱義。」

真正基督徒的愛有一種特質,它只會在你明白自己是一個蒙恩得救的罪人才開始出現。如果你自稱為義,你當然可以向人表示憐憫和愛,然而那些因信基督而稱義的人能夠展現一種獨特的愛,一種無條件的愛,充滿力量和生命力的愛。任何一個從靠自己稱義變為靠基督稱義的人,都知道兩者的差異。

如果你知道自己是一個蒙恩得救的罪人,是耶穌使你稱義,這使你的心融化,謙卑下來,使你不斷更新。這就是我想告訴大家的信息,第一個原則是:除非你明白自己根本無法真正去愛,否則你無法真正去愛。第二個原則是:只有當你被基督為你捨己贖罪的愛感動得靜默無聲時,你才懂得真正的愛。當你明白耶穌基督因愛你而替你還清罪債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你才會學懂何謂真愛。

現在來到第三個原則。這種由蒙恩得救的罪人所發出的愛心,正是在這個比喻中所描繪的愛。律法師說:「誰是我的鄰舍?」他這樣說有甚麼動機呢?聖經告訴我們,他要顯明自己有理。他想自稱為義。他想對耶穌說:「耶穌,你可否具體地說明一下?我們具體、明確一點吧。當你說:『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並要愛人如己』時,我開始感到內疚和不夠資格。為甚麼你不歸結一下?給我幾條律例,給我一些我可以掌握又簡單可行的誡命。」

耶穌告訴我們一個有趣的故事,你必須明白耶穌想要告訴律法師甚麼,那就是神對於那些蒙恩得救的罪人所要求的愛,以及神可以在他們內心產生的愛。耶穌就說了一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這個好撒瑪利亞人看見一個被強盜毆打和搶劫的猶太人。他停下來照顧他,治理他的傷處,向他表達善意,又給他支付費用。他帶那人到一間旅館,並且確保他在那裏可以康復過來。這個撒瑪利亞人之後會再回來。我來告訴你這個撒瑪利亞人所做的事有多重要。

首先,我們來想想幾件事。對於祭司和利未人沒有停下來,人們有很多猜測,但最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處境非常危險。情況就好像在凌晨時份駕車經過荒山野嶺,你不會隨便下車給某個人指引方向,你不會這樣做,因為你感到害怕。

那個祭司和利未人就這樣經過,因為他們認為:「哎啊,強盜都群集在這個地方,人們常常在這裏被毆打和搶劫。」他們因此離開了。他們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否可以拯救這個人。看來這個人已經死了,他們心想:「如果我停下來,可能也會被搶劫。」這個好撒瑪利亞人卻冒着生命危險停了下來。

第二,好撒瑪利亞人給那個人最具體的關心,就是治理他的傷處。他弄髒了雙手,打亂了原本的行程。他把那個人帶到旅店,他要支付二錢銀子,解經家說那是兩個月的租金。要找個地方安置某個人兩個月之久需要付上很多金錢。這個好撒瑪利亞人全力支持,他對店主說:「所有額外的費用,我回來必還你。」

這個撒瑪利亞人不但要冒生命危險,弄一身髒、打亂行程,給予具體的幫助,以及支付所需費用,而且是做在一個世仇身上。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是死敵。歷史告訴我們,猶太人對人最侮辱的稱呼莫過於稱他為撒瑪利亞人。在約翰福音第八章,當猶太人對耶穌充滿怒火的時候,他們如何稱呼耶穌?他們說:「你是撒瑪利亞人!」

你知道嗎?猶太人早上起來時會說:「主啊,求祢賜我美好的一天,賜我日用的飲食,保守我平安。主啊,我祈求在末日復活的時候,再沒有撒瑪利亞人。」猶太人經常這樣祈求,情況十分普遍。他們之間就是存在如此大的仇恨。那個撒瑪利亞人所給予的不是那種出於情感的愛,他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不但會弄一身髒,而且是向仇敵給予愛心。

為甚麼耶穌要舉這麼極端的例子?因為祂要說的是,那些被神的恩典觸動的心靈,最終會被引導去向那麼最貧乏、生命破碎、甚至是忘恩負義的人施憐憫,還有那些在社會地位上、在體能上或各個層面上與你相差甚遠的人作出憐憫的行動。由恩典所觸動而發出的真愛才是最極致的愛。

有些人看到這段經文,就說:「這非常古怪。我認同你應該照顧貧苦人,但為甚麼耶穌要提出這點?」因為耶穌時常提出這點。祂告訴年輕的財主:「變賣你所有的家財,分給窮人。」在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耶穌也說了相同的話。馬太福音記載當末世之時,耶穌會顯現,看見萬民聚集在祂面前,他們都稱自己為基督徒。耶穌會怎麼辦?

祂會向右邊的說:「你可以與主一同喜樂。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人們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做過這些事呢?」耶穌說:「你已經作在其他人身上,你對那些無家可歸、飢餓、患病、貧窮的人如此行,就是對我做了這一切。因此,你得救了,可以進入神的國。」

然後,祂轉向另一群人,你要記住,這群人也認為自己是基督徒。這部分令人感到害怕。請留心聽。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是綿羊,你們是山羊;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在監裡,你們不來看顧我;我病了,你們不照顧我。」他們說:「我們甚麼時候見過你這樣了?」耶穌說:「因為你們如此對待別人,你們也就向我作了這些事。」

耶穌想說明甚麼?有些人對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以及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感到非常困惑。因為耶穌說:「如果你想要得救,就要如此行。」但我不是常常說人不是靠好行為得救,而是只有相信耶穌才可以得救嗎?

答案是這樣的──請留心聽。想像你眼前有兩棵樹。左邊的那棵長滿葉子,而右邊的那棵一塊葉子也沒有,是光頹頹的。哪棵樹是有生命的?當然是右邊那棵。為甚麼?是那些葉子給它生命嗎?不是,是這些葉子顯示它有生命。

耶穌說明了我們要如何對待那些最貧苦的人,而在好撒瑪利人的比喻中,祂告訴我們要如何對待其他種族。耶穌說:「你如何對待其他種族的人,那些生命最破碎、與你相差甚遠、最惹人厭惡、最難看、最可怕、最窮困潦倒的人?那些你要跋山涉水去接觸的人、你要付出沉重代價去幫助的人不僅需要聆聽的耳朵,他們還要你付出時間、金錢。你要付上沉重的代價,就好像好撒瑪利亞人所付出的一樣。你如何對待這些人,可以顯明你到底自以為義,還是知道自己是個蒙恩得救的罪人。」

耶穌的意思是:「真正使你進入天堂的,不是你對待那些飢餓、貧苦者的表現。你的行為表現顯明你到底只視我為一個老師,藉着我的教導而靠自己稱義;還是相信我就是救主,而自己是個蒙恩得救的罪人。」

讓我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主角是一個無兒無女、也沒有丈夫,卻非常有錢的老婦人。她唯一的財產繼承人是她的外甥。老婦人並不清楚外甥的為人,因為每當他來找她的時候,總是表現得端正、友善而熱情。她不想把錢留給一個無賴或自私的人。因此,她喬裝成無家可歸的婦人,坐在她外甥門口,看看他會怎樣對待她。她外甥竟粗暴地對待老婦人,他的態度非常惡劣,甚至恐嚇老婦人。老婦人從此知道她外甥的真面目。

當耶穌說:「你怎樣對待窮人,也怎樣對待我。」祂的意思是:「我就是世上生命破碎的人,我就是你最不願意幫助的人,我就是他們。」因為如果你是一個蒙恩得救的罪人,當你看見一個一無所有的人,當你看見一個渾身發臭的人,當你看見一個面目可憎的人,當你看見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你會發現你正在看一面鏡子。

如果你是一個蒙恩得救的罪人,你會發現在耶穌面前,你就是這樣的人。如果沒有耶穌以祂的義覆庇你,你在父神面前也是這個樣子。你會醒悟:「既然我本來是那樣不配,卻仍然得到這一切靈裏的富足,可以稱義,我怎能對任何人吝嗇呢?」那些靠自己稱義、講求道德的人卻說:「靠自己的力量振作起來吧。」

耶穌對律法師說:「你想知道父要求怎樣的愛?答案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愛就在身邊的人,如果代價不大,任何人都可以付出愛心,任何人都可以愛那些跟自己相似的人。除非你的心已經徹底改變,看見我為你所作的一切而有真愛在你內心發芽成長,知道生命中沒有其他的愛可以與神的愛媲美而謙卑下來,明白我已為你償還所有罪債,並把救恩賜給你,否則你永遠不會像我如此去愛。」

親愛的聽眾朋友,這解釋了為甚麼聖經不斷說教會的標記,就是憐憫城中最貧乏的人。有兩類道德主義者,我稱第一類為「社會道德主義者」,這類人的個人生活非常放蕩,但社交生活卻很端正。在公開場合,他們小心翼翼地持守良好的行為。至於第二類道德主義者,他們的社交生活非常講究道德,對於兩性之間的相處非常謹慎,然後若涉及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們卻異常自私。

這兩類人都是道德主義者:自由和保守的道德主義者。你看見吧?福音產生了一類獨特的人。不論在內心或外表行為,他們都是如此正直,他們在私下或公開場合的道德情操都是源自福音。有趣的是,好撒瑪利亞人所表現的愛心,對律法師產生巨大影響,因為最後耶穌說:「誰是這個故事中的英雄?」

律法師得說:「是那個憐憫人的撒瑪利亞人,就是那個我最討厭的人。」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祂是說:「除非你被神所要求的大愛所懾服並認罪悔改,否則你永遠無法謙卑下來,去接受神在福音中所彰顯的愛。」

只有當你接受這份愛,並說:「我是一個罪人。我內心有一個傷口,舊我的根基已經被拆毀了。我明白我不能靠自己的義得救。一切都是耶穌為我成就的。」你看,基督信仰就是如此簡單!你只要說:「耶穌啊,我一無是處,求祢成為我的一切所有。」除非有祂幫助,不然,沒人有可以得救。律法師不可以,你和我也不可以。

除非你被神所要求的愛所懾服,你才能夠謙卑下來,接受祂所賜的愛。當你接受神所賜的愛,你才能夠逐漸變得像好撒瑪利亞人,而這好撒瑪利亞人顯然就是耶穌自己。

總括而言,如果你們當中有人以為自己是信主很久的基督徒,正如之前提過的內爾‧科森一樣,但事實上只視耶穌為一個老師,藉着祂的教導而靠自己稱義,你現在就知道為甚麼你無法行出那種愛。在你能夠成為一個好鄰舍之前,你需要鄰舍,你需要耶穌來作你的鄰舍。

耶穌就是好撒瑪利亞人,你明白嗎?我們就是那躺在路上淌血的人。耶穌來給予我們一切所需。除非你明白耶穌就是你的好撒瑪利亞,否則你永遠無法成為一個好撒瑪利亞人。除非你明白耶穌必需成為你的鄰舍,否則你將無法成為別人的鄰舍。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很多人都處於這種處境中。我們在頭腦上知道這個道理,它卻從未真正在我們的心裏爆發,推動我們去愛。我看過很多人確實去幫助窮苦貧乏的人,卻弄得筋疲力盡,除非我們不斷緊握耶穌為你成就的一切和榮耀,除非我們的內心常常激發出真愛,像開動的引擎一樣,否則我們的愛無法持久。

引擎不過是由很多的爆炸組成,那些微小的火花在活塞內產生爆炸,推動活塞向前。不斷、不斷地爆炸。當你敬拜、禱告的時候,就會發生這些極微小的爆炸。那就是唯一促使你能夠去愛的東西。聽眾朋友,愛的有趣之處在於如果你發現自己一旦缺少愛,就不會活得開心,然後你意識到一旦你去愛人,你很快就會發現愛要付上沉重代價,你會受傷害。

人們會利用你、辱罵你。除非你藉着福音去解開難題,否則你會一直被困着。我聽過很多人說:「沒有愛,我無法生存,我不能沒有愛。但是,一旦我踏出一步,去爭取我想得到的愛,或者是給予我想給予的愛時,我總是受傷害。人們總是令我失望。」

你想得到動力和力量,去給予這種你必須給予的愛、你想給予的愛、世界所需的愛,唯一的方法就是時刻意識並經歷神的愛,讓這種愛在你內心不斷爆發。這是唯一的方法!因此,親愛的弟兄姊妹,讓耶穌所成就的榮耀再一次完全臨到你身上。那麼你就會變得滿有憐憫,像耶穌那麼充滿憐憫。讓我們同心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祢的兒子耶穌基督是完美的老師,祂將我們逼到絕處,不讓我們逃去,無非要我們緊緊抓住祂。天父啊,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被逼到絕處。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同,屬於不同類別,但我們每一個又是獨特的。我們要明白,除非我們看見自己的愛何等的少,卻藉着十字架和福音明白自己蒙神大愛;除非我們不只是視耶穌為老師,也視祂為使我們稱義的中保,否則我們無法給予神所要求的那種偉大的愛。

我祈求今天有些聽眾朋友會踏出一步,或者現在就朝着那個方向。天父啊,求祢使人們接受耶穌為救主,不只是老師、不只是道德的楷模,而是他們的救主、他們的主。我祈求有些人會發出以上的禱告,並且求問,縱使並不完全明白當中的含義,可是今天或不久的將來,他們願意踏出這一步。

天父啊,我們很多人都必須明白自己並沒有無條件愛人。我們沒有像好撒瑪利亞人那樣去愛別人。我們沒有毫無保留地愛。我們充滿怨恨,不願饒恕。我們常常自憐,全因為我們並未真正體會祢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所帶來的榮耀。

縱然我們被侮辱、被利用,作為基督徒我們仍然為我們的傷痛背負責任。雖然人們一直辱罵我們,但他們不能使我們痛苦難受。相反,我們背負責任。我們歡喜快樂,不是因為自己所做的事,而是因為我們是因基督而稱義的事實。

主啊,求祢幫助我們重新領受這個真理,願我們有所經歷,願我們受觸動,心也軟化下來。我們在平安和喜樂中邁步向前,是因為我們抓住了祢,並且看見祢的榮耀以及祢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主耶穌基督,祢就是好撒瑪利亞人,我們藉着祢的名來到父神面前,發出以上的禱告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