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四種生活方式;四種愛的方式」系列——「神是我們的父親」這個題目。
我們來看詩篇103篇開始和中間的部分,我來讀出1至2節和8至18節。
1.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 2.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
8.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 9.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 10.他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 11.天離地何等的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 12.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 13.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 14.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15.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樣。他發旺如野地的花, 16.經風一吹,便歸無有;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 17.但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他的人,從亙古到永遠;他的公義也歸於子子孫孫 18.就是那些遵守他的約、記念他的訓詞而遵行的人。
這是神的話語。
在上個節目,我們定了一個論題,並將會按此論題以一系列信息來探討神的本性。論題是這樣的:在電影中,所有角色都是動畫人物。他們只擁有單一的性情,不是英雄就是惡棍,不然就是模式化的人物,彼此沒有細微的差別,性格簡單,只擁有單一性情;觀眾與這些人物沒有個人密切關係。我的意思是,我們與他們理應沒有個人密切關係,因此,當他們被剷除,我們只讚嘆那些特技效果,並不擔心他們的死活。我們與他們沒有個人的密切關係。他們只是擁有單一性情的動畫人物。
即使在西方社會,大多數人仍然相信有神。但他們所相信的是一個像動畫人物的神。那是一個擁有單一性情的神,這些神五花八門:人們也許相信神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或好像一位仁慈的祖父、嚴厲的審判者、親愛的朋友,或一位不動的原動者等等。但幾乎都沒有分別,人們對神的看法都是無層次的。他們從眾多比喻中選擇一個,說:「這是我的神。」畢竟,這是一種選擇的文化。聖經中有很多描述神的比喻,當你選擇其中一兩個比喻,而放棄另外一兩個,你得出一個擁有單一性情的神、像動畫人物的神,結果,你與這個神沒有個人的密切關係。
我們提到聖經的教導,神既是真實的,所以祂是複雜的。神同時是父親、朋友、君王,也是審判者,所有這些形象集於一身。如果你選擇只接受其中一個形象,卻拒絕把這些形象結合起來,正如神在聖經裏啟示祂自己一樣,如果你只有一位慈愛卻不審判或懲罰人的神,或只有一位聖潔的神,你必須拼命做好人才可以取悅這個神,否則他會擊殺你。如果你有這樣的神,你無法與他有任何個人的密切關係。這並不是聖經所說的神。
聖經中的神是一位多身分的神。我們在接下來的四個節目將會看到,聖經中的神是父親、朋友、愛人和君王。坦白說,你是這樣成為基督徒的:一天你恍然通曉,明白神把這些形象集於一身,祂是真實的神。你的基督徒生命也是這樣成長的。因為這是出自一種愛,也可以說這樣的愛未活畫在我們眼前,所以要有愛在我們生命中重燃,要在我們內心和腦海中重燃。我要告訴你,通常這種愛能醫治你,使你得解脫。我們被困或者停滯不前,是因為我們看不到或不知道神的一些屬性。因此我們在接下來的四個節目將會探討這愛的各方面,神各種不同的形象,每一方面都是至關重要的。你無法取捨。你要把各方面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你成為基督徒,幫助你的基督徒生命成長。你要領會這愛的各方面,接受這愛並作出相應的回應。
今天我們要探討一個事實:聖經中的神是一個父親。神的愛還有其他方面,但今天我們只看其中一面,就是父愛。這是一段說明這種愛的經典經文,讓我們提出兩個問題。第一,「神是父親是什麼意思?」第二,「我們該如何回應神?」
首先,神是父親意味着什麼呢?顯然,這比喻是這樣的。聖經告訴我們,當你反思何謂最好的君王、最好的施愛者、最好的朋友和最好的父母,你會學到一些關於神至關要緊且無可替代的性情,你若要與神建立關係,你必須思想這些性情。神是父親是什麼意思?我們看看經文中提到三件事。神是父親意味着絕對安全穩妥、帶憐憫的忿怒和終極的家。神是父親意味着三件事:絕對安全穩妥、帶憐憫的忿怒,以及終極的家。我們來詳細討論。
首先,是絕對安全穩妥。看第13和14節:
13.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 14.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絕對安全穩妥。注意,首先神對我們有深厚的感情。有人說:「我看不出經文這麼說。」沒錯。問題是這種感情幾乎無法正確地表達出來。中文《和合本》聖經譯作「憐恤」的那個詞,在《現代中文譯本》譯作「疼愛」。這兩個翻譯都未能完全表達原文的意思。希伯來文專家說這個用來描述神的詞語令人感到驚訝,值得我們注意。我嘗試具體地說明這個深邃的感情用語。這個詞意味着一種發自肺腑、鋪天蓋地的愛。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母愛,我稍後會詳細說明。
聖經中有兩節經文使用這個詞,令人印象難忘。首先是以賽亞書49章15節,談到一個乳養嬰孩的母親。神對祂的子民說:「婦人焉能忘記他吃奶的嬰孩,不憐恤他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這是什麼意思?首先,正如我剛才所說,「憐恤」這個詞原文的意思很難表達出來,但我嘗試說明一下。這是指一種發自肺腑的愛。世上有一種鋪天蓋地、發自肺腑的愛。這個詞是用來描述母親乳養嬰孩時對孩子發出一份源自肉體、鋪天蓋地的愛。神在這裏竟使用這個詞確切地描述祂的愛。此外,還有另一節經文同樣使用這個用來描述母愛的詞,描述得十分生動。
另一節使用這個詞的經文是列王紀上三章26節。這是一個著名的故事,描述一個婦人的嬰兒夜間死了。她在絕望而忿怒的一刻起來,趁另一個婦人睡着時從她懷裏偷去她的孩子。第二天,那個孩子真正的母親知道了所發生的事,便拉着偷去她孩子的母親到所羅門王面前,王聽到她們彼此爭論,他到底怎知道誰在說謊呢?於是王說:「將活孩子劈成兩半,一半給那婦人,一半給這婦人。」列王紀上三章26節告訴我們,那真正的母親動了慈心,便說:「我是騙子。求王將活孩子給那婦人吧。」你要知道,對着君王承認自己說謊、作偽證,實際上可能是死罪。這是母愛,是母親乳養嬰孩時所發出的母愛。這是鋪天蓋地的感情、發自肺腑的愛。婦人意識到將要發生的事,寧願犧牲自己的性命,為了救她的孩子而把他給那騙子、小偷。神竟說:「你是我的孩子,這正是我對你的愛。」
順帶一提,人們總是說:「為什麼聖經常把神描述為父親?這是否意味着聖經中的神是男性?」「不是。」聖經不是說父親有神的形象,母親卻沒有。經文要向我們表明,父愛和母愛都植根於內心,都有神的形象。你明白嗎?首先,這裏的重點是,神使用一個富有感情的詞,說:「我對你的愛就是這樣的。」但我們還未看完這段經文。看看第14節。神為什麼這樣愛我們?為什麼?第14節一開始說:「因為」你明白嗎?第13節描述神對人感情的投入令人難以置信,第14節告訴我們原因。經文說:「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這段經文我相信人們乍看之下會有以下的反應。如果我問:「看看第13和14節,為什麼神愛我們?為什麼神愛祂的孩子?」你也許馬上回答說:「因為我們敬畏神。」「神愛敬畏祂的人。」
可是,希伯來文常常使用排比句法,如果你仔細地看,你注意到「敬畏神」和「成為神的兒女」是相同的。第13節說:「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因為……」換句話說,敬畏神的人,在生活中敬畏神的人,對神充滿敬畏和驚歎的人,與成為神的兒女是相同的事,我們在信息的尾聲再詳細說明何謂敬畏。因此,經文不是說:「神愛你,因為……。」不。但經文中有「因為」這個詞,為什麼?因為你殘缺不堪。塵土是個比喻,表示土崩瓦解、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罪惡滿盈。這裏有點奇怪。
我們從聖經得知,常理也告訴我們,當你行事正確,遵行神的吩咐,祂便更愛你。然而,這裏告訴我們,當你做得不好、表現惡劣、支離破碎,神更愛你。這聽起來像一個不合理的推論嗎?神將感情深深投入祂的孩子身上,因為他們是如此愚昧,因為他們是如此笨拙,因為他們不過是塵土。對你來說,這是否一個不合理的推論?聽着,你並不理解父母。有一件事情很有趣,這也是重點所在,神不管祂的孩子做了什麼也把感情投在他們身上。無論你做了什麼,是好是壞,神也愛你。神對你的感情和應許堅定不移,你是絕對安全穩妥的。
我要指出這種父親的愛,而不是朋友、施愛者和君王的愛。想一想原因何在。你知道嗎?朋友之間可以存着忍耐,但到了某個地步,假如你的朋友不斷洩露你的秘密,你就無法繼續與他維持友誼。對嗎?我的意思是,到了某個地步,如果你的朋友不斷這樣做,你就不再與他維持友誼。
去愛人也是一樣。你想與親愛的人擁抱相親,他卻拒絕你,或許因為他當天心情欠佳。好吧,沒關係。可是,當這情況一次又一次出現會怎樣?如果你想擁抱相親,卻再三被拒絕,你便不再作出相愛相親的舉動。你知道,到了某個地步,如果對方不再是朋友,另一方便不再對他做出朋友之間的舉動;如果對方不是親愛的人,另一方便不再做出相愛相親的舉動。
甚至君王也是一樣。到了某個地步,如果他的人民不斷踐踏法律,君王與人民也無法維持良好關係。然而,即使不濟的父母也知道一個道理。如果你有幾個孩子,其中一個是最愚蠢、最糟糕的,如果有這樣的孩子,父母更愛這孩子,更惦念他。父母知道從孩子出生開始,他們的心就與孩子相連,不管孩子的行為如何,除非孩子快樂,否則父母的餘生也不會快樂。神竟然說:「因為父母是照我的形象做的,即使不濟的父母也是。我就是你們的父親。你們在我的愛裏是絕對安全穩妥的。」
這是第一點。神的兒女在神的愛裏是絕對安全穩妥的。你需要家庭的愛,你需要無條件的愛。無論你是誰,不管你做什麼,你都需要愛。事實上,你需要愛,只因你是孩子;你需要愛,不是因為你給了父母什麼東西,而是因為你是孩子。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愛。神說:「我擁有這樣的愛,它就在這裏。這就是你在世最需要的東西。你需要絕對安全穩妥,你無法從別人身上得到。你不僅無法從朋友、施愛者或君王身上得到,甚至也無法從你地上的父母那裏得到,因為在某方面他們都是支離破碎的。他們不過是塵土,我卻不是。」這是第一點:你絕對安全穩妥。
第二點是:帶憐憫的忿怒。接着我們需要帶憐憫的忿怒。有些人也許對此感到疑惑。請看8至 10節:
8.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 9.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 10.他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
我們從這段經文看到什麼?我們看到兩方面。一方面,我們看到一位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父親,祂發怒不是要報應我們。第10節一開始便說,神發怒不是要報應我們的罪孽,那不是以牙還牙的忿怒,也不是為了報應我們的罪孽。順帶一提,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因為我是個不濟的父親,這情況經常發生在我身上。如果你的孩子打擾你、羞辱你或使你感到痛苦,父母很自然對孩子發出報復式的忿怒。父母以報復式的忿怒來嚇唬孩子,使他們感到害怕。也許想在感情上虐待孩子,基本上,所做的就是向孩子報復。這是報復式的忿怒。你心裏說:「你侮辱我,我也要羞辱你。你傷害我的感情,我也要傷害你的感情。你使我不悅,我要使你大大不悅。」
我要讓你們知道,報復式的忿怒在家裏起不了什麼作用,只會毒害家人。報復式的忿怒不只是輕輕掠過,它不像和風細雨,雨後草木都變得青翠,它像一場傾倒在我們身上的滂沱大雨,雨後四處成了一片澤國,洪水處處、滿目瘡痍。報復式的忿怒在家裏從不湊效,因為我們的家是神的形象,我們的父母就是神為人父母的形象。神從來沒有向祂的孩子發出報復式的忿怒。
另一方面,神是一位會發怒的神。這一點讓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常常思想這一點,要與大家分享。我突然意識到第 9節的其中一個含義。經文說:「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這是什麼意思?這意味着神會懷怒。神不永遠懷怒,但這意味着神會懷怒。神不是一位人道主義者的神,不是一位從不發怒的神,祂是一位會發怒的神,但祂不會向我們發出報復式的忿怒。我在這裏要說什麼?我要告訴你們,第8節說這是一種帶憐憫的忿怒。神不輕易發怒,這怒氣完全在祂的掌管之下,當中充滿恆久的憐憫。第8節說:「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這憐憫是恆久的,怒氣卻是暫時的。為什麼?因為憐憫帶來忿怒。這怒氣是刻意的,有其目的。
有兩類型的父母會摧毀孩子的生命,讓孩子感到自己像孤兒一樣。第一種是完全放縱孩子的父母。他們與孩子的關係十分疏離,所以他們從不發怒。他們從來沒有定下準則,從不投入孩子的生命,也從不當面責備孩子。疏離、放縱、讓孩子任意妄為。我們稱之為不負責任的父母。另一方面,有一種虐待孩子的父母。他們充滿報復式的忿怒,常常責備孩子。我要讓你們知道,不負責任的父母或虐待孩子的父母都摧毀孩子的生命。這兩種父母都讓孩子這麼想:「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愛。」因為充滿報復式的忿怒或沒有忿怒都意味着孩子不被愛。如果你愛,你就會發怒。
我很喜歡引述美國著名基督徒作家貝碧琦(Becky Pippert)的著作《給盼望一個理由》(Hope Has Its Reasons)來說明這一點。貝碧琦引述一個名叫吉福德(E. H. Gifford)的人說:「當一個父親越愛他的兒子,他就越憎恨他兒子裏面的那個酒鬼、騙子、叛徒。」接着,她說:「如果神沒有因我們那些摧毀自己的行為而發怒,祂就不是良善的神,也肯定不是慈愛的神。愛的反面不是忿怒,而是恨。表達恨的終極方式是冷漠。」
一方面,如果你父母沒有對你發怒,你就沒有被愛。另一方面,如果你父母總是向你發出報復式的忿怒,你也沒有被愛。在這兩種情況下,你都感到自己像個孤兒,你不知道自己的身分。」這一點很有意思。
有人問:「你說的到底是怎樣的忿怒呢?」那種忿怒是因看到你的缺陷,看到你不過是塵土,看到你的錯處而感到憂慮;那種忿怒是刻意的,且有其目的。那種忿怒是充滿感情的,卻是有節制的,因為它是無私的忿怒。意思是說:「我要給你紀律處分。你不可做這些事,也不可做那些事。」我給你生命帶來痛苦,但這只是為了喚醒你,讓你改變,這樣你就可以避免將來的痛苦;如果我現在不這樣做,將來你生命必定出現具破壞力的痛苦。」你和我都需要帶憐憫的忿怒。我們絕對需要這種忿怒。我們需要有人全情投入我們的生命,到一個地步甚至因此而發怒,但那是無私的忿怒,並非别有用心。那絕不是為了懲治你,也不是要向你報復。這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神說:「我擁有這種帶憐憫的忿怒。你需要的東西、你所尋找的東西無法在別處找到。我擁有這東西。我是父親。我是你的天父。」
最後一點:終極的家。神說:「我是父親,我是你的天父。」首先,這意味着祂說:「你唯有在我裏面才絕對安全穩妥。」其次,這意味着祂說:「你需要絕對安全穩妥和無條件的愛,因此,你唯有在我裏面才得着明智的指引,也就是帶憐憫的忿怒。」接着,第三點是:「神是終極的家」。為什麼?讓我們看看經文的第三部分,第15節:
15.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樣。他發旺如野地的花, 16.經風一吹,便歸無有;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
為什麼最後一句引起我的注意呢?我們思考一下吧,它會使你留下深刻印象。經文說:「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你成長的地方不再認識你了。
電影《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中有一幕可說是最可怕的噩夢,沒有什麼比這處境更糟?男主角喬治被送回原本的地方。「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他回到那裏時,好像他從未出生一樣。他去見他的母親,母親卻不認識他,還說:「你是誰?你滾出去,不然我就報警。」他去見他的哥哥,但哥哥已經死了,因為哥哥遇難時他並不在場,無法救他哥哥。他去見他的妻子,但妻子不知道他是誰。最後他回到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
好吧,家是什麼?你得融入所有別的地方,然而家是迎合你的地方。家裏有你喜歡的椅子,那是你最想去的地方。真正的家是一個所有東西都合你心意的地方,包括家中的色調、建築風格和家具擺設。那氣味和佈置都合你的心意。終極的家是最適合你的地方。終極的家是你夢寐以求的地方。電影中喬治回到他終極的家,完美的家,這個家卻變成破瓦頹垣。這是一場噩夢。喬治說,這是一場噩夢。
這當然是一場噩夢。他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第16節說:「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他成了一個無處可容的人,他是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多可怕的噩夢!為什麼?為什麼在外國出生的人每年花費大量金錢回到自己的家鄉探訪?為什麼教堂裏很多人每個星期都坐在同一地方?為什麼很多被收養的孩子覺得需要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為什麼很多人渴望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看看那裏的改變?為什麼知道自己成長的地方不再認識自己是如此可怕?為什麼無家可歸、無根可尋是如此可怕?為什麼?有一本雜誌刊登了一系列關於新時代人口遷移的文章。事實上,很多人都不再生活在出生地。人們為了工作或業務而四處遷移。人們都周遊各處。有一篇文章出自女作家伊娃•霍夫曼(Eva Hoffman),寫得十分精彩,她說:
今天人們往往感到被自己本身的家排擠、被自己的地方排擠、被自己的初嘗的浪漫愛情排擠,被真實的自我排擠。理想的歸屬感、與他人融洽的感覺避開我們。我十分懷疑我們在這個來去自如的世界裏,在不同的地方和意義中遊走不定,並沒有在任何一處長久安頓下來,是否冒着危險被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所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渺小》(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所蓋過。這是漂泊的人所染上的病,他們沒完沒了的到處尋找新時機和新靈感。對他們來說,心中的感覺沒有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
為什麼我們需要家呢?為什麼我們需要安身之所呢?我不知道。但我們都需要家。家是十分重要的。我們需要知道有一個地方是我們所渴望的,那裏有屬於我們的椅子,讓我們安坐在窗旁,倚窗觀看四周的風景。這正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拼命工作,使自己可以賺到足夠金錢去購買理想的居所。因為他們不再身處原來的地方,他們甚至記不起那地方。他們要尋找一個地方,要建立一個地方。為什麼這地方如此重要?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這是人們的狀況。這就是伊娃•霍夫曼要表達的意思。我們一次又一次回到原處,卻發現原處不再認識我們。不管我們怎麼努力,房屋倒塌了。我們無法償還抵押貸款;人們關係破裂,離婚收場;孩子不再跟父母說話。你心中常常記起的那美麗的草坪,現在已變成了購物中心。為什麼?這要表明什麼?
我們都需要一個地方,也需要家的感覺。除非你明白你心中真正追求的東西,否則你仍然窮一生去追求那些幻影。你窮一生拼命工作。你窮一生要尋找的東西可以在哪裏找到呢?你只可以在哪裏找到呢?看看經文中的對比,實在令人驚奇。第16節說:「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但看看第17節,有什麼替代呢?第17節說:「但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他的人,從亙古到永遠。」神的愛就是家。神的愛就是那地方。唯有神的愛是那個必定收留你的地方。唯有神的愛像一個永不熄滅的壁爐。神的愛。耶穌對祂的門徒說:「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那地方在哪裏呢?「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你心裏所尋找終極的家就在那裏。你需要絕對的安全穩妥就在那裏。你所需要那終極帶憐憫的忿怒就在那裏。「神是父親」正是這個意思。經文說:「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要怎樣回應呢?我們如何在生命中應用這真理呢?我要告訴你四件事。你必須做四件事,也可以說四個步驟。這四個步驟都從經文裏找到。如果你想生命中得到絕對的安全穩妥,如果你想生命中得到帶憐憫的忿怒,你要怎麼做?你怎知道自己是無條件的蒙神所愛?換句話說,你怎知道自己是神的兒女?其次,你怎能在生命中得到神帶憐憫的忿怒,而不是感到神冷漠對待或不斷被神懲罰和責備?你怎能得到終極的家這感覺,感到自己與神深深的連繫,在各方面都不用擔心自己無法回到家裏?雖然你的家庭破裂,心中那美麗的草坪現在已經面目全非,但是你有終極的家,這個家是你無法靠自己得到的。你怎樣才能得到這些呢?
你要做四件事。首先,第一個步驟是意識到成為神的兒女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你看看神把這一切賜給誰?第18節說:「那些遵守他的約的人。」約是一份合同。你守約,因為你立了約。這意味着你從前沒有立約,後來卻立了約;你從前沒有建立關係,後來卻建立了關係。我必須這麼說,因為今天一般人都認為有神存在,甚至認為神是父親。他們這樣相信,但所有人都是神的兒女嗎?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但基本上是否定的。為什麼?想一想父母的比喻,父母給你三件東西:你的存在、與他們相似的外貌特徵,以及關係。
首先,父母讓你存在。你確實出自你父母的身體。其次,父母給你與他們相似的外貌特徵。你所有的基因都來自父親和母親。你的外貌、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都來自父母。首先是你的存在,其次是相似的外貌特徵,最後是關係。這正是我們一直討論的重點。父母不但讓你存在和給你相似的外貌特徵,也給你營造一個絕對安全的環境,給你指引,並且建立個人關係,給你帶憐憫的忿怒,建立一個家,使你在那裏成長,得到栽培,給你一個適合你的地方等等。如果你基於以上三點來問一個問題:「神是每一個人的父親嗎?」當然,根據第一點,答案是肯定的。每一個人都是神所造的,神是每個人的創造主。保羅也這樣說。我們可以這麼說。在使徒行傳第17章,保羅說:「我們都是神的兒女。」當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根據第一點,如果你主要是從人存在之根源這個角度來理解神是父親,那麼我們都是神的兒女。但聖經並不主要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因為這不是最重要的。
其次,另一方面,如果你說:「神是父親主要意味着我們與祂相似。」那麼除了耶穌之外,沒有人是神的兒女。但如果你主要是從存在的角度來看,基本上每個人都是神的兒女。而如果你以與神相似的角度來看,那麼除了耶穌之外,沒有人是神的兒女,因為唯有耶穌像祂的天父,唯有耶穌是全然良善、全然慈愛、全然誠實的。因此,如果你只看到父親這個比喻的頭兩方面,要麼每個人都是神的兒女,要麼沒有一個人是神的兒女。但是我們從聖經中知道,這不是神使用這比喻的主要部分。當聖經作者談到神是父親,頭兩方面不是他們使用這比喻的主要部分。約翰福音1章12節說:「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
首先,你必須明白,除了一般的意義外,成為神的兒女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它是一段你要進入的關係。你要麼不是神家裏的人,要麼你可以進入神的家裏。這是第一點。你必須明白這一點,不然你總無法進入神家裏。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仍未進入神家裏,你永遠不會進去。明白嗎?這是第一點。
我們來看第二點。第一點是起初的步驟。第二點是轉變的步驟。轉變的步驟是什麼?你必須明白宇宙的大君王、掌管宇宙的審判者竟成為你的父親,你的心要融化,融入與天父那充滿愛的關係中。這怎麼可能呢?如果你明白神是何等複雜和真實,你必須問一個問題。如果你沒有提出這個問題,如果你沒有說:「神怎會這樣做呢?祂怎可能這樣愛我們呢?祂的忿怒怎可能不是要報應我們的呢?祂怎可能總不報應我們呢?神怎可能這樣接納我們呢?如果你從來沒有問過這些問題,那是因為你擁有一個像動畫人物的神,你的這個神只有慈愛,卻不會審判人,他不是聖潔的,也沒有任何標準。你的這個神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神。那並不是一個真正慈愛的神。
你問:「神怎會這樣的呢?」答案就在這裏。剛才我提到電影《風雲人物》的男主角喬治。雖然那只是一個故事,卻是一場噩夢。正如經文所說:「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他在世上沒有安身之所。真是一場噩夢!但噩夢終於過去。耶穌來到世上,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耶穌的家在哪裏?祂大可以回到祂的家鄉吧,但是祂沒有家鄉。我想讓你們知道,根據聖經記載,每當耶穌基督向神說話,祂稱呼神為「父」、「我的父」、「我們的父」、「聖父」、「阿爸,父」,每次如是,只有一次例外。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我的神。」在十字架上發生了什麼事?「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耶穌失去了兒子名分的靈。家門關上了,沒有燈火從裏面透出來。那是終極的噩夢。無法想像的大事發生了,耶穌被逐出家庭了。「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祂失去了身分,就像永遠在地獄裏,甚至更糟。為什麼?你看,耶穌失去了兒子名分的靈,以致我們能擁有兒子名分。祂的原處不再認識祂,以致我們得着一個地方。終極的大門關上了,以致有門為我們打開。為什麼?因為耶穌為我們的罪付上了贖價。
有人說:「我不相信這種說法。我不相信公義的神。」聽着,你不盼望你的父親是大君王嗎?你不盼望你的父親是終極的大能者嗎?你不盼望你的父親是真實的嗎?真神創造了宇宙萬物,祂怎可能沒有大能呢?真神創造了我們,叫我們愛人如己,我們卻沒有這樣做,因此真神必須施行審判。但有一件偉大的事發生了。讓我以帶着敬畏的心說以下這句話:耶穌基督讓你得着終極的大君王、終極的元帥、宇宙的終極大能者成為你慈愛的天父,因為神的公義得以滿足。宇宙的大能者是你的天父,如今你可以像小孩一樣半夜要求祂給你一杯水,祂會來到你身旁。因為大君王也這樣對待他們的孩子;沒有其他人可以這樣做。你可以坐在父的膝上;沒有人可以坐在君王的膝上。不管怎樣,祂也垂聽你的祈求,祂無條件地愛你,只要你明白耶穌基督所成就的一切,「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以致你可以得着一個地方。你相信嗎?你明白嗎?你感動嗎?這是轉變的步驟。你領受這道理嗎?
接着是第三點:立約的步驟。你必須立約。經文是這樣說的。耶穌做了什麼?你如何做到呢?今天你可以這樣做。我盼望有聽眾朋友在禱告中對神說:「我一直知道你是真神,我嘗試努力行善。」或說:「我認為祢是慈愛的神,當祢沒有應允我的禱告我總是抱怨,但現在我明白祢兒子為我所做的一切。求祢因耶穌所成就的一切而接納我進入祢家裏。我要成為祢的兒女,全然信靠祢。」
我們來看最後一點。第一步是意識到成為神的兒女不是自然而然的事,這是起初的一步。第二步是意識到耶穌為你所成就的一切,這是轉變的步驟。第三步是跨越界線,與神立約,這是立約的步驟。最後一步,要驚嘆、深思、讚揚、默想和反思,要因父神的愛進入你心裏而歌頌讚美,讓它改變你的生命。
我為什麼在讀經部分也選了第1至2節呢?第1至2節告訴我們什麼?整篇詩篇向誰說話?詩人說:「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這是向誰說的呢?詩人說:「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他的人,從亙古到永遠……」這是向誰說的呢?是神嗎?不是。神知道這一切。是其他人嗎?不是。你也許這樣認為。為什麼我也選了第1至2節呢?經文是「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你面對的所有問題都是由於你心裏不知道自己是神的兒女。你忘記了這一點。
你知道神全然愛你嗎?你總不會遭到拒絕。希伯來書第13章說:「所以,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也就在城門外受苦。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我們在這裏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作者要說什麼?耶穌基督被掉棄,以致我們可以蒙接納。耶穌基督被掉在城外。這是關鍵所在:如果你知道自己擁有天父的愛,你若蒙羞或被人拒絕又有何關係呢?為什麼你被人批評會如此沮喪呢?為什麼你因別人的批評而煩擾呢?為什麼你因所重視的人對你態度冷淡而不安呢?你為什麼如此憂傷呢?你為什麼懷疑自我的價值,為此苦苦掙扎呢?我把原因告訴你。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是神的兒女,你沒有活出這個事實。「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你明白嗎?
我舉另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些人對自己的父母生氣。但世上並沒有完美的父母。你感到生氣,因為父母沒有給你這樣的愛。神說:「他們怎能做到呢?」如果你為人父母或將會成為父母,你也無法做到。有些人過於依賴父母。有些人對父母生氣,他們過於依賴父母,凡事都指望他們。神說:「父母無法給你這份愛。我能夠讓你擺脫對家庭的依賴,除去你的痛苦,給你得着自由可以面對你的家庭。」對錢財的依賴也是一樣。你知道,每當聖經提醒我們:「不要為錢財憂慮,不要害怕,別想要發財,別貪心,別為了賺錢而賠上生命。」聖經總是說:「你們需用的一切,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如果你時刻為錢財憂慮,就表示你不相信神是你的天父。」也許你拼命賺錢,讓自己可以擁有夢寐以求的房子,我想讓你知道,這根本行不通,因為你賺的總是不夠。
只要你告訴自己的心你可以成為神的兒女,並為此驚歎不已;只要你知道自己可以成為神的兒女,並不斷提醒自己,把它藏在心裏,你就不再依靠別人的認同,你可以除去痛苦,擺脫對家庭的過度依賴,不再依靠錢財,為錢財憂慮,或過度工作。此外,當困境、患難臨到你身上,你也可以安然面對。
你知道這些比喻的有趣之處嗎?相愛的人多是同齡的人。君王與人民是同年代的人,朋友也是同齡的人。但父親卻不是,也許當父親四十五歲時,孩子才四歲。這意味着父親總是把孩子沒有的東西帶進他們的生命裏。大多數四歲的孩子很聰明,因為當父母說:「你不可這樣,不可那樣」,孩子有一段時間真的很生氣,然後便完全忘記了。為什麼?因為他們以自己只是個四歲的孩子。你曾聽過孩子這麼說嗎?「我只得四歲,我知道什麼呢?」他們似乎理解自己很多事都不知道。他們可以輕鬆地說:「是啊,爸爸媽媽,我不知道。但你們知道嗎?一切都會過去。」當困境臨到,你會說:「我不知道」嗎?你能安然面對嗎?只要你以自己是神的兒女,你便如釋重負。
親愛的聽眾朋友,你的心以自己是神的兒女嗎?要告訴你的心:「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神是你的父親。你忘記了祂的一切恩惠,你要明白你所有問題都是由此而來的。」
我們一同禱告。親愛的天父,我們當中有些人需要與祢立約,承認自己不知道何謂神的兒女,且不知道如何以這身分生活,但他們渴望明白這道理。天父,我為他們祈求,願他們在禱告中對祢說:「求祢因耶穌所成就的一切而接納我,賜給我無條件的愛。我信靠祢,因為耶穌為我的罪付上了代價,我不會從祢那裏得到任何報復的忿怒。」我為那些因耶穌的緣故而信靠祢的人祈求,求祢幫助他們,與他們同在,讓他們感受到祢的父愛。其次,我為那些需要行出最後一步的人祈求。我們要思想、驚嘆、也要敬畏祢。我們要深思這一切偉大的真理。求祢幫助我們在生命中實踐這些真理,為此歌頌讚美祢,知道祢是我們的父。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