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爲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爲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 ——《傳道書》7:2-3
《傳道書》的作者忠告我們,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我們需要記住,我們都將死去,我們都將進入墳墓。我們需要思想我們的結局,也需要思想我們的起點。《傳道書》想要我們認識到,既然我們都會死,就必須在一切顯得太遲之前,爲這不可避免的變化做好預備。 如果我們是智慧的,就會留意並跟隨這神聖的忠告。因爲這忠告是爲了引導我們得益處。我們在經文中所讀到的話語——“活人必將這事放在心上。”——也將在我們的生活中踐行出來。只有那些還有生命氣息的人能這樣做,因爲他們仍處於恩典的時期。只有活人還有時間默想人的起頭和結局。這樣的反思必須發生,我們才能變成靈性上的活人,用屬靈的活潑的眼睛看到我們不得不死。這一切都必須在我們的肉身實際死去之前完成,否則就太遲了。 《傳道書》的話語很重要,因爲我們讀到“活人必將這事放在心上”——他把這事放在心上。他不是把這事放在頭腦中,頭腦知道死亡會來臨,但人已經太多地被罪影響,以至於雖然可以在理論上推論死亡,卻不理會死亡。我們可以用頭腦推論一個人生命的結局,卻沒有任何內心的認識。 經文說:“活人必將這事放在心上。”這裏並沒有說,活人將這事放在他的情感中。雖然情感能夠被深刻地影響,但是如果我們對死亡的思想僅僅是某些情感的顯示,那麼我們將很快忘記我們是在遭喪的家中。情感飛逝易變,感覺是暫時的。 我們所讀到的是,活人必將這事放在他的心上。因爲心纔是我們生命的中樞。那放在你心上的東西,將會從你生活中最看重的事上反映出來。不管你去哪裏,都會帶着你的心。讓我們默想在遭喪之家所看到的情形,這是上帝的目的。這一切將放在我們的心上,直到恩典進入我們的生命。那就是基督耶穌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