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終必使心喜樂
法蘭斯.貝克(Frans Bakker)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爲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爲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 ——《傳道書》7:2-3

《傳道書》忠告我們要往遭喪的家去。我們應該默想死亡,並將這些事放在心上。你的終點在哪裏呢?你將在能遇見上帝的隱祕之處結束生命。你將從恩典的寶座前跌落,就像一個爲自己的死亡哀哭的人。你將會認識到,引起死亡的原因是你的罪。你將會學會在你還活着的時候死去,你將逐漸明白,死亡不過是與上帝相遇。 所以,憂愁強如喜笑。那些認識這憂愁的人將會對自己如此說。他們不會用眼淚來換取這世界所有的歡笑。這是在遇見上帝之後的憂愁,在遇見上帝之後的哀傷。即使他們自己看不見這一切,基督卻說過關於這眼淚的話:“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5:4) 《傳道書》說:“因爲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冰冷的心、冷漠的心、剛硬的心,正在因憂愁而破碎,這是心中生髮的新生命。當我們往遭喪的家去,並思想這些事時,就會引出一種不同的生活,一個嶄新的生命。心將會變得更好。往遭喪的家去更好,因爲這會將我們引向永恆的益處。 從死亡的苦澀之中,有甘甜的果子發出來,我們學會了認識另一個“更好”。那是我們在詩人的話語中找到的:“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詩篇63:3)但那安慰哀慟之人的力量,只能在基督裏找到,我們對這點並沒有足夠的認識。真實的安慰只能在祂裏面,祂曾因爲地獄的驚恐,“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馬太福音26:38)。如果我們的中保從來沒有身處哀哭之地,我們便將會永遠地哀哭了。 對一個上帝的孩子來說,安慰從來不能在自己的眼淚中找到。真實的安慰,僅僅來自於基督和祂的受苦。在遭喪的家所能找到的唯一安慰,只能是這位中保身上所發出的安慰。這位中保,正等着那些因想到自己的悲慘結局而哀哭的人。這就是經文爲什麼說,往遭喪的家去比往宴樂的家去更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