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 往遭喪的家去更好
法蘭斯.貝克(Frans Bakker)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爲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爲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 ——《傳道書》7:2-3

《傳道書》的作者並不是想說,他沒有被允許享受適當的喜樂。在這卷書的第3章中,他說凡事都有定期,萬務都有定時。在生活中,總有一些時候是應當歡喜快樂的。但是,如果我們不得不考慮什麼是對人更適宜的,那麼就可以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憂愁強如喜笑。《傳道書》的作者在永恆的光照下看每件事。他把生命和死亡放在一起比較。對他來說,“更好”是指在永恆的光照下,什麼是對人更有益處的。 爲什麼往遭喪的家去更好呢?因爲在那裏,我們看見所有人的結局。好好注意:所有人的結局。不是我們只在那裏看到其他人的結局。我們看見一個墳墓,以爲它只是屬於其他人的。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詞語意味着我們的死亡,意味着我們在地上生命的終點。當我們看見其他人的結局時,我們也很有必要學習看到自己的結局。然後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結局將是什麼?”“我將要去哪裏?” 此外,當我們開始思想自己的結局時,也將開始思想自己的起點。我們將會問:“我開始時是怎樣的?”然而,我們的起點並不好。我們在母腹中已經有了罪,出生時就是帶着罪性的。所以,如果在我們的起點和終點之間,沒有恩典進入我們的生命,那麼我們的結局將是可怕的。 遭喪的家告訴我們:“結局正在來到。”這就是我們爲什麼應該去那裏的原因。《傳道書》的作者並沒有說,我們應該等待,直到死亡進入我們自己的家門。我們應該進入鄰舍的家去面對死亡和哀哭,以便可以思想我們自己的結局。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不僅應該將腳踏入遭喪的家,更應該帶着我們的心前去。我們應該對死亡和墳墓懷着真誠的關切。 我們應該進入遭喪的家,不要再忽視死亡的現實,就好像我們要在這裏活到永遠一樣。我們不要再用虛假的平安欺騙自己,就好像只有其他人才會死去一樣。現在,趁一切還來得及,上帝的話賜給我們這樣的忠告。還有時間,因爲我們仍在活人之地。我們還有機會默想人的起點和結局,以至於我們可以在靈性上活着。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在肉身死去之前,我們必須讓靈性的老我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