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真諦(四):神的國度」系列 三、從內而外的生命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基督的真諦(四):神的國度」系列——「從內而外的生命」這個題目。

今天研讀的經文來自路加福音第18章9至14節

9 耶穌向那些仗着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 10 說:「有兩個人上殿裏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 11 法利賽人站着,自言自語地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 12 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13 「那稅吏遠遠地站着,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14 「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爲義了。因爲凡自高的,必降爲卑;自卑的,必升爲高。」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繼續以縱覽的方式探討路加福音的不同主題。我們已探討過福音如何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這次節目,我們會探討這個比喻,這比喻給我們帶出一個問題,還提供了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在比喻中,耶穌提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這就是稱義的問題,然後交待兩個人,每個人代表一種解決這問題的方法。其中一種方法行不通,另一種則可行。這次我們將探討這個問題,那個行不通的方法就是由外而內,而那可行的方法就是從內而外。

首先是問題。我們先來談談這個問題。我稱這問題爲稱義的問題,背後意思就是整個比喻的背景或假設。你可看到,背景在第9節。這是一個法利賽男子,他極度想要在道德上稱義。今天我們思想稱義時,即時無法理解這個詞。

「義」這個字,我們已很少用了,對我們沒有太大意義。你看經文,說:「也許傳統的文化裏,人們非常重視傳統、嚴謹的道德和正義,但這與今天的社會沒有太大關係。」你這麼想便錯了,這是很有關係的。

舊約和新約裏,義這個字的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基本上都解作認同、接納、通過了審查。舉一些例子。假設你有個女兒,她準備入學,你收到一封信,信上說:「你女兒通過了所有測驗,通過了我們所有的審查,因此她可以入讀全國最好的學校。」

最好的學校。她通過了測驗,獲得取錄和認可。作爲父母你有何感受?你會否輕描淡寫的說:「噢,很好,或許她將來可以有較好的前途。」?不,不只這樣,你會十分滿足。你永遠不會忘記這封信,不會忘記的。這是言語無法表達的喜悅,甚至超過爲人父母獲得認同時的喜悅,這是更深的意義。

或者讓我給你另一個例子。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是《漁王》(The Fisher King)。劇中的帕裏(Parry)與莉迪婭(Lydia)約會。在電影裏,莉迪婭是個含羞內向的少女,自視不高,自我形像很低,她認爲任何人真正瞭解她的話,顯然都會拒絕她。帕裏與莉迪婭約會。約會結束時,夜幕已經來臨,他們來到莉迪婭的寓所,莉迪婭說:「這段時光真美妙,我以後不想再見你。」

帕裏問:「甚麼?」劇本的對白是這樣的。莉迪婭說:「你看,事情就是這樣。我們交換電話號碼,你便會離開,而我則去上班,我感覺很好但只能維持一天,你不再找我,不再與我聯絡,從此不再理會我,我會慢慢變得頹廢,生活一團糟。我着實不明白爲何今晚會與你見面。與你見面很有意思,再見。」帕裏自然抓住她的手,說:「等等,我有些事情要向你坦白。」

莉迪婭說:「你結了婚?」「不是的。」「你離了婚?」帕裏說:「不是的。我要坦白的承認,我很瞭解你,不單是今晚。我知道你討厭你的工作,沒有太多朋友,覺得自己笨拙。我知道你不像其他人那樣自在,我全都知道,但我愛你,你是我有生以來遇過最棒的人,如果可以得到這初吻,我可以付上任何代價,我不會離開你,不會與你保持距離,我會一直跟你聯繫。只要你願意,我會一直在你身旁。」

莉迪婭最後觸摸他,問:「你是真實的麼?」莉迪婭後來自然也脫胎換骨。電影編劇爲何知道這個情節會觸動你?爲甚麼?因爲莉迪婭深深害怕被人完全瞭解,無法再有任何掩飾,但當有人這樣徹底明白她後,卻仍然愛她,她獲得了認同,得到接納,通過了審查。這會很觸動人的。

爲甚麼?發生了甚麼事?這些例子背後有更深層的意思。在父母的認同、虛榮和荷爾蒙背後,還有更深層的意思。更深層的意義存在,不僅涉及我們個人。在這段經文背後有着文化的背景,這是古時的傳統文化,我們看到一個男士十分重視嚴謹的道德和稱義。

我們讀到這裏,會說:「這與我們沒有關係。」真的麼?也許我們剛剛從心理角度分析,也許用了自尊心這類術語,但你真的肯定自己一無所知?我們渴求甚麼?不顧一切在爭取甚麼?

我讀過古代一些北歐神話,例如芬蘭的神話《卡勒瓦拉》(Kalevala)和《貝奧武夫》(Beowulf)。古時北歐的文化充滿異教色彩,有許多神話傳說。在《貝奧武夫》的結尾,當那個偉大的國王駕崩,人們在他的墳上寫了一句話。

大致上寫道:「他比任何人都要渴望榮耀。」看這樣的文化,這是嘉許的說話。學者指這段說話幾乎無法翻譯。在他們的文化裏,這意思是對榮耀感到飢餓,極度渴望獲得名望和稱讚。

在這種文化裏,人們自然追求榮耀,嚮往戰爭。在這種文化裏,每個人都渴望在戰場上取得榮耀。在古時的猶大文化裏,在戰場上取得榮耀這種想法當然令人厭惡,我們也討厭這種想法。但請等一等。我們雖然與這類文化沒有關係,但我們何嘗不是在追求相同的東西?他們在追求甚麼?我們渴望得到甚麼?

有次我與一位日本藝術家朋友乘坐飛機。我們隨意閒談,我忽然說:「日本是不是有許多貧窮的人?」我問的是社會的面貎。他說:「東京有許多日本人無家可歸,這現象很特別。」我說:「真的麼?告訴我。」他說:「是的。」

他說:「在日本,如果你失業,你不會回家告訴家人的,因爲你感到羞恥。不僅如此,你的家人也不想知道,這太羞恥了。因此當你失業時,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回家,守口如瓶,每天穿起西裝,扮作去上班。你與其他沒有工作的人一同在街上流連。」

他說:「過了一段日子,如果仍無法找到工作,便不會回家了。你不會告訴人,只是不再回家。」我問:「爲甚麼?」他說:「日本就是這樣,你是不會明白的。這是羞恥,沒有顏面。」他說我不會明白,他是錯了。

發生了甚麼?每一種文化,每個世紀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但都是在追求甚麼事物?你可知是甚麼?就是在追求認同,追求接納,渴望得到一個正面的定論。我們可能會不屑他們對光榮和麪子的執着,但他們當然也這樣望着我們,不屑我們花錢去打扮自己。我們從心理角度分析這現象,其實追求的都是相同的事物。

美國著名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墮落之後》(After the Fall)中,其中一個角色解釋甚麼事情令他的人生一團糟。他基本上是這麼說的:「許多年來我視人生如一宗法律案件,像一堆證據。你年輕時要證明自己有多勇敢和聰明,之後要證明自己是很稱職的情人,再之後要證明自己是個好父親,再之後要證明自己成功,諸如此類。在這背後,我發現有一個假設。

我覺得置身在某條向上的小徑中走向高處,我猜那裏就可得到稱義,或者定罪,總之會有定論。我現在發現當我有天擡頭時,看見法官席上空空如也,我的災難便告開始。沒有人審判,沒有神,餘下的只是在跟自己沒完沒了的爭辯,這場有關存在的案件,法官席上竟然空無一人。換句話說,自然是絕望。」

他的意思是甚麼?亞瑟‧米勒描寫的這個角色在說甚麼?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不顧一切就是要有一場判決。我們需要外面的人對我們內心說:「你得到認同,你是好的。你很有價值,很棒。」我們都在渴求光榮,渴求高高在上,但你不能靠着認同自我滿足這種渴求。

如果你說:「我不需要任何人的認同。我不在乎別人的說話,只在乎自己的想法。」你這樣說是在謀殺自己。你會使自己心硬和罪惡。不理會別人意見的人都是罪惡的。「誰在乎這些卑賤的人的想法?誰在乎這些人的想法?我不在乎別人的意見,只重視自己的。」你可知這意味甚麼?如果你這樣,你顯然會變得罪惡和心硬。

因此,我們的光景如何?我們渴求認同。在我們的文化裏,這屬於自尊心,是心理學研究的範疇。在其他文化裏,可能要在戰爭上爭取光榮,可能要道德高尚和無可指摘,我們都極度渴求這些東西,極度飢餓。外面的人要說:「你很好。」外面的人要肯定你做得好,但不管我們獲得多少認同,永遠都看似不足夠。永遠都不足夠。

這個普世性的問題爲何會出現?如果是普世性的,任何時代都存在,所有文化都不能倖免,那即是說這問題由一開始便存在。是的,創世記第1到3章告訴我們,最初我們完全肯定神的認同,我們就是赤身露體也不羞愧。意思是甚麼?這代表我們不用再爲別人的想法營營役役,無須再要控制別人對我們的想法。我們無須再掩飾真正的自己。當我們完全肯定神的認同,就不會再需要任何人其他形式的認可了。

我們無拘無束,生活富足,但當我們不肯定神的認同,決定以自己爲主人,便會開始經歷疏離,渴求得到榮耀,渴求得到認同,渴求得到肯定的自我形象,渴求得到保障,這些看來像永遠無法得到滿足。這是稱義的問題。稱義代表認同、接納、通過監察,我們都面對這問題,這是個大問題,每個人都無法迴避。

耶穌意思是說:「讓我告訴你其中一種人們常用的解決方法,但這方法不管用。讓我告訴你一條行得通的方法。這兩個人物代表着不可行和行得通的方法。我們看看第10節:「有兩個人上殿裏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

法利賽人代表的方法,我稱爲由外而內的方法,即是外在行爲。稅吏代表另一種方法,我稱爲由內而外的方法,即是由心而發,得以稱爲義,問題得以解決。由外而內的方法想得到稱義,卻沒有作用。由內而外的方法則是個解決辦法,得稱爲義。

第二點。由外而內的方法。我們在法利賽人身上看見由外而內的方法。法利賽人站起來爲自己祈禱:「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這個詞意思是欺騙或侵吞公款。我們繼續經文:「我不像別人……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讓我們看看這種專門的策略有何特點,這是由外而內的策略。

首先,看看這個人的形式主義。他對罪和美德的理解完全是外在的形式,完全集中在行爲上,建基於有沒有違反規例,有沒有守住規條。他沒有注意內心,不看品性,只看外在的行爲。

舉個例,對罪的理解完全建基於零碎的個人行爲。「我沒有勒索,沒有犯奸淫,沒有詐騙。我施捨金錢,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給教會和窮人。我會禁食,一個禮拜兩次這樣特別禱告。我會參加敬拜,遵守宗教的規定。」

留意他並沒有說:「感謝神,讓我更有耐心,對人更仁慈,更加溫柔,我能愛那些從前無法愛的人。即使困難來臨,我仍能泰然自若,有喜樂和平安。」他沒有這麼說。他完全集中在外在的形式。他對罪和美德的理解完全建基於外在行爲,只看重是遵守還是違反規條。

這裏我們看見第二個要點。我大概稱爲隔絕的危機。我看到甚麼?這裏有一個介詞,不同的譯本翻譯時都有點不同,因爲原文相當含糊,希臘原文的介詞在第11節。經文說:「法利賽人站着……」新漢語譯本翻譯爲「向自己禱告這些事」,和合本則譯爲「禱告給自己聽」。這個介詞意思很模糊,因爲可以解作幾種意思。我們先看第一個意思,稍後會看第二個意思。

如果譯爲「法利賽人站着,自言自語地禱告說」,解經家幾乎可以肯定,意思是說這個人獨自一人。他離開羣眾,可能接近祭壇,可能走近中心。他站着,獨自離開所有人。你可看見幾乎可以肯定,他口裏說:「我不像別人。」外在行爲上則遠離那些人,正好符合他的說法。

隔絕是這樣出現的。假如你認爲罪惡大概是個人外在的行爲,這表示罪是一些外在的事情,不是內心的問題。那個法利賽人的意思是說:「罪是外在的,只要我遠離那些犯罪的人,我差不多可以完全避免罪。假如罪基本上是某些行爲,只要我遠離那些行爲上犯這些罪的人,我便可以避免罪。」

形式主義導致隔絕。「那些不與我志同道合的人,我便遠離他們。我遠離罪惡的地方和過程,我不讀通俗小說,不看電影,那些人若沒有抱持與我相同的價值觀,沒有像我一樣謹守規條,沒有我的行爲表現,我不會與他們來往,也不會到他們的地方。」假如你對罪的理解是外在的形式,你的人生觀會很分裂。我們只會與人隔絕。

第三點。除了形式主義和隔絕外,我還發現一個現象,我稱爲文化霸權主義。留意有一點很有意思。法利賽人的意思是說:「我比這些人好得多。」第9節表示他輕視所有人。第11和12節是這意思:「我不像這些人。」爲甚麼?「我比這些人好得多。」爲甚麼?「我不像別人勒索」。

聖經是這樣記載的,對麼?「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聖經記載:「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聖經是這樣說的。法利賽人說:「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你可看到?他不知不覺陷入了這種行爲,聖經從來沒說過要一個禮拜禁食兩次。神的律法沒有這樣的規定。

在摩西的律法裏,你要在贖罪日禁食。即是說一年一次。法利賽人的意思是說:「我不勒索,但他們勒索,這表明我比他們好。我不姦淫,但他們姦淫,這表明我比他們好。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但他們沒有,這表明我比他們好。」你要明白髮生了甚麼事。順帶一帶,我必須鄭重聲明,勒索是罪,姦淫也是罪,免得有人對我想要表達的意思感到疑惑。

說到禁食,聖經沒有太多論述。這是中性的活動。法利賽人想禁食,選擇禁食,他這樣做是個人喜好或文化習俗,他卻將之高舉,不知不覺地當成是神的旨意。

因此他沒有說:「我禁食,你卻沒有。這表明我與你不同。」他是說:「這些行爲使我比你更好。」他將一件中性的事情、個人的事情或文化習俗高舉,給予它道德的價值,利用它來使自己感覺上高人一等。我要你知道,我將會直言不諱。

若果你仍未飽足於神榮耀中,我們將會看到,耶穌準備讓你明白你可以如何開始,至少是朝着正確的方向。如果你內心沒有得到認同的感覺,沒有感到自己何等有價值和被愛,無法有滿足的認同感,你將會爲此營營役役。

你抓住不屬於神旨意的事物。他們僅是文化差異,是一些體驗,屬於中性的事物,但我們賦予它們道德的價值,我們如此追求別人的認同,如此追求榮耀,如此追求保障,這使我們安然。舉個例,讓我們舉一些基督教會的例子。

有些教會裏,信徒是這樣崇拜的。他們情感高漲;有些教會裏,信徒做筆記,十分安靜的坐着,思想牧者的信息;有些教會裏,聖靈降臨,每個人都歸信基督,大聲歡呼;有些教會裏,聖靈降臨,他們認罪悔改,更加安靜。

他們彼此會不會這樣說:「這只是不同的方式。」?噢,不會的。總的來說,他們不會這麼認爲,反而彼此認爲對方的做法膚淺。其中一羣人說:「神看來沒有感動這些人,神看來沒有領他們進入內心的深處。真是膚淺。」但另一羣人則說:「看那些人,他們太情緒化了,他們不太明白聖經,只有情感的經歷。真是膚淺。」

一些人說:「他們在消滅聖靈的感動。」另一些人也說:「他們在消滅聖靈的感動。」聖經有沒有說過音樂應該急或慢麼?聲量應該要多大?聖經有沒有說過你的情感表達要如何?沒有的,但我們卻爲此爭論不休。我們不知不覺地將自己的方式、文化、習俗、喜好看得太過重要,若沒有遵行就如犯了勒索和姦淫一樣。我們確是這樣。爲甚麼?

這是由外而內的方法。這是甚麼?我們說:「我討厭自己。」這是個開始。「沒有人認同我,我需要有保障,因此我會先看重外在,這樣內心便會慢慢喜歡自己。我將會比別人好,我會很好的,很有道德的,我會這樣做。」

這是由外而內的方法。你猜有甚麼作用?不會有用的。看看這個法利賽人,他到處說:「主啊,我很偉大。主啊,我很偉大。」舉個例,我長得很高,我會否到處說:「我很高,但你不是?」不會的,爲甚麼?我爲何不會到處跟人說我長得很高大?因爲別人看得出我很高。但你到處說:「我很偉大。」這是由於你知道你並不偉大。

當你到處說:「我是個義人。」這是由於你知道你並不是個義人。當你到處說:「你要明白我是怎樣一個好人,勤奮上進。我很勤力,也很良善,我付出了很多,真的很努力。」假如這是你對於人生的態度,你總會對自己失望,因爲你盡了力,但事情卻不如你所願。這裏發生了甚麼?這是由外而內的方法。

你爲何輕視那些與你稍爲不同的人?你爲何想避開那些有時在意見上、行爲上或道德上與你不同的人?爲甚麼?由外而內的方法表示我們要由外在開始。「我要以某種方式生活,這纔會使我覺得自己不錯。」

我想指出,這不僅限於宗教信仰。有人說:「我要擁有無比的榮耀。我要成爲偉大的足球員,這樣無數美麗的女士便會爲我傾倒,想與我結婚。」意思等同於說:「如果我活得很好,便知道神認同我。如果我活出美好的生命,神便欠了我,應該給我回報。」看,由外而內的方法是如何運作的。

我太太便明白這道理。多年前,她說:「當你成了知名的牧者,成了絕頂的丈夫和父親,成了極好的男人,你做得太好了,如此的努力不懈,以致你能對所有人說:『不要煩我,不要向我有要求。你沒有權利向我要求甚麼。看我有多好,看我有多努力工作。』很早以前,我太太已經捉住了我的問題。

你看,我不是要冒犯任何人,但我不認爲自己與人有何分別。著名哲學家尼采(Nietzsche)很早以前已經說過,這是他不相信道德的原因。他指出,當人道德高時,他們並不道德,這只是一種爭名逐利的遊戲。「我很好,所以神要使我亨通,一帆風順。你要認同我,聽我的禱告,我要事事順利。所有人都要尊敬我。」但這沒有用的。

因爲要是有用的話,你真的這麼肯定,這樣努力行出來,內心真的得到認同,你不會如此不平安的,不會如此鬱鬱不樂的。你不用到處逢人便說,不用提醒其他人。當批評來了,你不會如此不高興的。可見這種方法沒有用。

這個例子很有意思。這個法利賽人滿口宗教信仰和道德,耶穌撕開他的衣冠,揭開他的外表,使他的內心表露無遺。我們要緊記在心,你要明白如果這種方法有用的話,這個法利賽人就不是一個僞君子了。

我們看到法利賽人這個詞,千萬別聯想到僞君子。他們中間有些人是僞君子,肯定會有,當然會有一些人看起來很正義,但背後作奸犯科。但經文沒有暗示這點,這個法利賽人是個好人。他說:「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這表示他對貧窮人慷慨大方。他說:「我不……姦淫。」這表示他是個好丈夫。他是個好男人,但看看他的禱告。

我肯定耶穌是刻意表達這個意思,我肯定的。這很像誇張諷刺漫畫,但祂嘗試表達這個意思。當你這樣禱告:「感謝主……」當你向人寫感謝信,豈不是感謝他們做過的事?這樣做對不對?

舉個例,當你說:「感謝主。」之後理應包括神做過的事,但看看經文,那個法利賽人說:「神啊,我感謝你。」這便完了。這是他最後提到神的地方,之後便找不到了,全是關於他自己的。耶穌要指出,這是很令人驚訝的,這是在敬拜自己。表面上是以神爲中心,但骨子裏完全是自我中心。表面上全是神的話語、神的作爲,以及道德高尚,但骨子裏是在崇拜自我。

你要明白這個比喻對聽眾來說有多震驚。路加福音第15章記載一個父親的幼子很敗壞,離鄉別井,將父親的財產花在妓女身上,另外他有個長子,是個好兒子,循規蹈矩。這個故事與這段經文的道理相同。這裏講述一個很好的人,就是法利賽人,以及一個壞人。

稅吏是個通敵者。想像一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佔領歐洲的納粹勾結的通敵者,他們做了甚麼?我要指出,這個稅吏是個通敵者,可說是個惡棍。他敲詐金錢,是個壞蛋。經文裏有好人,也有壞人。耶穌說甚麼?「那個好人得救,被稱爲義。」不是的。這不是耶穌的意思。祂是說:「那個好人迷失了,但壞人可以得救。」爲甚麼?

耶穌基督要我們知道福音的重點,你若不明白,便根本不會明白福音了。耶穌的意思可追溯至創世之初,創世記第1至3章,我們看見人類想自己作主,成爲自己的神,成爲自己的主,成爲自己的救主。然而要自己作主,可以有兩種途徑。

第一種是違反神的律法,另一種是完全遵守神的律法,但這種方法則要專注外在行爲,以致你可以因爲自己外在的行爲感覺很好,於是說:「現在神啊,禰欠了我。」然後你輕視其他人。這兩種方法,包括違反神的律法,或全守神的律法賺取救恩,你都沒有依靠神至高的恩典。

你要成爲自己的救主有兩種不同的方法,迷失有兩種方法,拒絕神作救主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方法,然而耶穌在馬太福音第21章裏甚至指出,妓女和稅吏比宗教領袖更容易進天堂。

耶穌不是說可以成爲稅吏,可以成爲妓女。祂的真正意思是指,好人和壞人本質上是好是壞基於相同原因。兩者都將神擱在一邊,自己掌管自己的人生,成爲自己的救主,成爲自己的主人,成爲自己的主。

你可明白?唯一的分別是宗教人士不知道自己是這樣,但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便知道了。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知道他們逃避神,他們很清楚知道。他們知道自己要作主,成爲自己的主人。宗教人士則永不會相信這點。他們不相信自己也在逃避神。

因此,他們的情況更糟。便是這原因,耶穌一次次講述壞孩子和好孩子,指出壞孩子得救,好孩子則迷失;他講述壞人和好人,指出壞人得救,好人則迷失。一次次這樣的講論。爲甚麼?因爲由外而內的方法不僅沒有效,還足以致命,因爲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和宗教人士都在避開神,不願神成爲救主。

宗教人士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如果你告知他們,他們會很震驚,因此他們解決不了問題。這有多危險,有多困難,所以由外而內的方法(即是「我覺得外在很好,內心便會感到被認同。」)沒有效果。更糟的是,他們屬靈上會有可怕的盲點,帶來屬靈生命完全的崩潰,除非你聽到這個比喻。

因此第二點,耶穌告訴我們:「你接着要如何處理稱義的問題呢?你如何處理認同的問題呢?你有問題,我知我也有問題。你如何處理呢?你如何處理這份難以置信的渴望呢?」耶穌指出唯有一種方法。這就是稅吏的行動,不是由外而內的方法,而是由內而外的方法。這是由內而外的方法。

第三點,由內而外的方法。耶穌說:「那稅吏遠遠地站着,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你要小心的看,這樣最終能解決稱義的問題。首先,對於悔改的理解是全新的。

稅吏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原文含有他沒有與人比較的意思。

看,如果你像那個法利賽人認爲罪是外在的,有程度之分,那麼總有人比你更罪惡。因此,如果你認爲罪是外在的,有程度之分,那麼你只是其中一個罪人,但原文沒有這種比較的意思。那個稅吏單單想到自己是罪人。我懷疑他實際上是在說自己是最糟的罪人。他真正的意思是說:「我知道自己迷失了,其他人如何不重要。」

我們應該像稅吏一樣這樣理解罪。如果你要解決稱義的問題,不要望着自己的過犯,不要單看某個人個別的行爲。我不是說勒索沒問題,不是說姦淫沒問題,但你不可建基於此。看?這個法利賽人明白犯了勒索和姦淫時如何悔改。他爲自己表面的罪悔改,但他沒有爲內心更深層的罪悔改。

你要這樣做。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如果你想明白福音,因着福音改變,你要說:「主啊,我的人生有些階段活得不成樣子,犯了不該犯的罪。人生中也有些時候活得很好,沒有犯錯,做的都是好事。現在我明白我做好事背後的原因,跟犯罪背後的原因是一樣的。我總是想成爲自己的主人。

我總是認爲神欠了我,不是我欠了神。我總想輕看別人,總是要靠着由外而內的方法。我總是這樣,有時很虔誠,有時則像沒有宗教信仰。我總是這樣。沒有作用,我仍在苦苦追求認同,仍然很需要保障。我不僅爲深層的罪悔改,還爲我好行爲背後的罪悔改,爲支配我人生的那些動機悔改。我不想依靠禰至高的恩典,但今天我求禰憐憫我。」

其次,尋找認同有了全新的方式。稅吏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他用可憐這個詞,希臘原文含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意思,這在中文是沒有的。事實上,在這一章往後的段落,你會看見一個瞎子呼喊:「大衞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這個可憐,希臘原文便用了另一個詞,與這裏不同。

稅吏用這個詞,字面意思是救贖我的罪。聖殿裏有至聖所,這是神說話的地方,祂的榮耀居住的所在,但在約櫃上有部律法,即是十誡。

換句話說,除非經過律法嚴格審查,你不能靠近神。誰能通過律法嚴格的審查得以靠近神呢?然而在約櫃上放置了一片黃金打造的厚板,稱爲施恩座。施恩座的希臘原文就是稅吏在這裏使用的「可憐」這個詞。稅吏心中明白當中的意思。

每年的贖罪日,大祭司都可進入至聖所與神交通,但前提是他要將替代的血,即爲人民承受罪刑而死的祭牲的血,灑在施恩座上,這樣律法便得以完全,律法的刑罰也得到滿足。

希伯來書第2章17節指出,耶穌是服事神的大祭司,憐憫而信實,祂救贖人的罪,作了挽回祭,贖罪祭。這個稅吏不是說:「神啊,求禰放過我,降低禰的標準。神啊,求禰別看我的罪。」對於解決稱義的問題,這是不會有用的。

稅吏的意思是說:「主啊,我需要禰救贖我的罪。」耶穌如何救贖呢?祂是這樣救贖的。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成了罪人,成了終極的罪人,爲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我認爲祂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看見門徒熟睡,祂那時也是在望着我們的。你可記得在客西馬尼園,祂大概是說:「我只要求你們警醒。」但門徒都睡了,然而耶穌豈不是仍然爲他們受死麼?

這就是基督徒處理認同的方法。你首先要知道,耶穌如此愛你,以致祂爲你贖罪。其次,祂爲你贖罪,因此祂現在能愛你。意思是甚麼?耶穌可以進入你的生命。雖然你犯了許多過錯,但耶穌爲你受死,爲你的罪付上了重價,現在你接受祂,在祂裏面可以得着完全的認同。

首先,祂對你的愛足以使祂道成肉身,救贖你的罪。當祂成就了救贖,救贖代表祂可以進入你的生命,肯定你的價值。你無須等到生命的終結,說:「我的生命夠不夠好?」耶穌已爲你成就,耶穌是挽回祭。祂是贖罪祭。那個稅吏追求的就是祂,這改變了一切。

這是由內而外的方法,不同於強調行爲的宗教信仰(「如果我外在行爲好,最終內心會有認同感。」)。福音就是你可以完全肯定神的認同,完全肯定祂的愛,完全肯定祂徹底的看見了你,深入內心深處,但仍然愛你。每日每夜祂都在呼喚你,永不會讓你離去。如果你從心裏明白這份認同,外在便會活出應有的生命,這不同於那些道德高尚的人,他們努力的方法是由外而內的。

讓我舉個例,很有意思的。我近來與一個來自傳統律法主義教會的人傾談,他成長中不斷有人告訴他:「你要見證耶穌,與朋友講述耶穌的事蹟,帶他們回教會,使他們得救。你要見證耶穌。」

這使他很大壓力,原因是他無法見證耶穌,因爲他渴望得到人的認同。他擔心冒犯別人,擔憂人家的想法。他無法見證耶穌,因他渴求別人認同;他想得到別人認同,因他不肯定神喜悅他;他不肯定神喜悅他,因他沒有見證神。他教會的吩咐就是由外而內的方法。

「你最好作見證,最好要令人得救,否則你無法肯定神認同你。」你看到問題麼?他無法作見證,因他需要別人認同;他想別人認同,因他沒有神的認同;他沒有神的認同,因他沒有見證神。他越來越消沉。這就是由外而內的方法運作的模式,因爲你心裏沒有得到認同。

你會更加焦慮,更加不快樂,更加驕傲,脾氣更加暴躁,受人批評時反應過敏,因爲你知道自己並不好。一天,他與我一個朋友去了一所教會,得在那裏得到了更新。他開始明白福音,明白耶穌的救恩其實是由內而外的。你不是靠行爲,透過行動取得認同,而是內心感覺到完全被接納,行爲便隨之改變。

他開始明白這點,於是跟我那位牧師朋友說:「我有個疑問,耶穌爲我們犧牲很多,我理應見證耶穌,但我很害怕,無法爲耶穌作見證。」你可知牧師說甚麼?他說:「沒關係,耶穌仍會愛你。」

那人說:「耶穌仍會愛我是甚麼意思?」牧師說:「記着,這是福音。祂受死要爲你的過犯付上重價。祂完全認同你,完全愛你,儘管你犯了錯。因此,請不要忘記,如果你沒有見證耶穌,祂仍會愛你。」一星期後,有人找牧師說:「你跟那人說了甚麼?他到處跟人分享耶穌,爲耶穌作見證。你怎樣教他見證耶穌?」牧師說:「我告訴他,無須要作見證,耶穌也會愛你。」

讓我告訴你,那人得着自由。當你由外而內要見證耶穌,爲要得到神的認同,你會脾氣暴躁,傲慢專橫。你不會在合適的時候作見證,你會很討人厭,不吸引人,最好閉嘴安靜,但當你見證耶穌,服事人,幫助窮人,當你由內而外,從裏面的認同開始,結果便完全不同了,你可明白?

你會遠遠做得更好的,更加仁慈,更加警醒,更加泰然自若,你不會感到自己必定要這樣做,因此你會做得更好。當你以由內而外的方法,不是依靠由外而內的方法,不是依靠行爲,你便能稱義。當你由內而外,靠着耶穌活在福音裏,一切都會改變。

你仍要幫助窮人,但做法卻很不同,不會高高在上,霸氣十足。你仍會作見證,將會更加吸引。你仍會有各樣的服事,但方式會很不同。你不再需要證明自己,無須那麼敏感。

還有一點,如果你回家說:「主啊,感謝禰,我不像法利賽人,這些律法主義的人不明白靠恩典得救,而且我在這裏沒有遇到這樣的人,真的很感恩……」,這是否值得反思?

主啊,感謝禰。我不像這些律法主義者,他們是由外而內的人,但我是由內而外的。」你明白麼?每個人都有由外而內的想法隱藏在由內而外的生活裏。你找到麼?可以看見麼?恩典的世界等待你,你要進入這世界。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知道,假如我們明白禰的愛子如何爲我們犧牲,我們會怎樣的不同。禰憐憫我們。耶穌作爲贖罪祭救贖我們。祂如此深愛我們,爲我們的罪受死,救贖我們。因着祂的救贖,祂可以進入我們的生命,愛我們,完全的認同我們的價值。

天父啊,當我們閱讀文章,看電影和話劇,看書本,看到這份給予自由和肯定的愛如何帶來更新,我們淺淺的嚐到了,有了一點提示了,明白如果我們活在福音裏,將自己交給禰後,可以有何改變。求禰應允我們,更新我們。我們今天靠着耶穌將自己交給禰。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