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真諦(四):神的國度」系列 一、回應耶穌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基督的真諦(四):神的國度」系列——「回應耶穌」這個題目。

今天研讀的經文來自路加福音第23章33至56節:

33 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裏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

34 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

35 百姓站在那裏觀看。官府也嗤笑他,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

36 兵丁也戲弄他,上前拿醋送給他喝,

37 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

38 在耶穌以上有一個牌子寫着:「這是猶太人的王。」

39 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

40 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

41 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

42 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

43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

44 那時約有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

45 日頭變黑了。殿裏的幔子從當中裂為兩半。

46 耶穌大聲喊着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47 百夫長看見所成的事,就歸榮耀與神,說:「這真是個義人!」

48 聚集觀看的眾人見了這所成的事,都捶着胸回去了。

49 還有一切與耶穌熟識的人和從加利利跟着他來的婦女們,都遠遠地站着看這些事。

50 有一個人名叫約瑟,是個議士,為人善良公義。

51 眾人所謀所為,他並沒有附從。他本是猶太 亞利馬太城裏素常盼望神國的人。

52 這人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

53 就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石頭鑿成的墳墓裏,那裏頭從來沒有葬過人。

54 那日是預備日,安息日也快到了。

55 那些從加利利和耶穌同來的婦女跟在後面,看見了墳墓和他的身體怎樣安放。

56 她們就回去,預備了香料香膏。她們在安息日,便遵着誡命安息了。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用了多個節目探討路加刻畫的耶穌生平。我們來到了十字架的酷刑。路加很詳細給我們有關耶穌的資料,指出耶穌是誰,祂做了甚麼。我們已經用了很多節目來探討這些真理。

我相信路加記載耶穌被釘十架時,大概會問我們:「我已將所有資料給你們了,但你會如何回應呢?我已把事情都一一交待清楚,你會如何理解呢?」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意思是說:「父啊,他們望着我,卻不明白。他們望着我們正在作的工,望着禰的救恩,望着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情發生,但他們無法理解。」

35節很有意思,經文指出百姓站在那裏觀看,類似一頭牛望着新的圍欄,一臉茫然。他們不明白。路加正在問你,你可明白這些真理?路加的意思是說:「你已經有資料了,但對你說是否真確呢?你可明白真理?」你要經歷更新來回應耶穌,這些真理全都在這段經文可以看到。

我們看見所有人都拒絕耶穌,全人類都拒絕耶穌。我們看見領袖和平民百姓都拒絕祂,猶太人和外邦人都拒絕祂。每一個人都拒絕祂。環繞着這些拒絕中,有四類人反應很不同。我們看見他們如何回應,就會明白應該做甚麼。讓我們留意三個要點:誰得着耶穌、他們怎樣得着耶穌,為何他們(因此也包括我們)可以得着耶穌。

第一點,誰得着耶穌。讓我們看看這四批人。第一類是道德敗壞的人,他便是第40節兩個罪犯的第二位。當時有兩個犯人與耶穌同釘十字架,我稱他們為「盜賊」。我要談論第一個和第二個盜賊,就是那個悔改的盜賊和那個不悔改的盜賊。我不肯定用「盜賊」這個詞是不是最為貼切。這是傳統,我有這個習慣。假如我給他們其他稱呼,我擔心最後還是會改回來稱他們為盜賊。

你要知道偷竊本身不會導致死刑。如果他們只是偷竊,不會被釘十字架的。他們一定是行劫時殺了人。因此第一個得着耶穌的人是個盜賊,他必定是窮兇極惡。他打家劫舍,還殺害無辜的人。他遇見了耶穌。他是個道德完全敗壞的人,窮兇極惡。

第二個得着耶穌的人是個百夫長。第47節記載:「百夫長看見所成的事,就歸榮耀與神,說:『這真是個義人!』」百夫長是個外邦人。相信聖經的宗教領袖會知道他的身分。他是個外邦人,不是猶太人。他被視為不潔,但路加記載他歸榮耀與神。他望着耶穌的死,歸榮耀與神。

路加每次使用「歸榮耀與神」都有相同的情況。這個短語在路加福音出現了六次,表明有人歸榮耀與神,每次都是有人領會神的救贖大能。百夫長看見耶穌在十字架上受死,而不是看見一個罪犯被處死。他不只是說:「唉,真可惜,他是個義人。」他是在讚美神。這是路加的表達方式,表明那個百夫長得着耶穌。道德敗壞的人和外邦人分別都得着耶穌。

第三個是誰?第三類人事實上是一羣人。請你讀一讀第55至56節。「那些從加利利和耶穌同來的婦女跟在後面,看見了墳墓和他的身體怎樣安放。她們就回去,預備了香料香膏。」這樣他們在安息日過後便可回來膏抹耶穌的身體。

我想你明白這對耶穌來說是個漫長的旅程。祂離開天堂道成肉身,並非生於富裕家庭,而是生於清貧家庭。祂道成肉身,離開天堂。祂取了奴僕的樣式,生命遭到拒絕,貧困和無家可歸。最後祂被釘死。看,祂從天上來到地上,這對耶穌基督來說是可怕的旅程,非常的可怕。

最後,祂傷痕累累的身體被放進墳墓裏。誰陪伴着祂直到最後呢?不是十二門徒。猶大背叛了祂,彼得不認祂,其他門徒都不在那裏。事實上,是誰留下來呢?只有那班婦女。所有人都離開了。你要知道,研讀四卷福音書其中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特別是路加福音,就是你不可能找到一個婦女對耶穌作出不合適的回應。

路加特別對這些女性門徒持正面的評價。路加福音提過13名其他福音書沒提過的婦女,他描述了這13個婦女。他對女性正面的評價令人很驚訝。到了最後,所有人都唾棄了耶穌,唯有她們仍在跟隨耶穌。事實上,經文說:「那些從加利利和耶穌同來的婦女跟在後面。」到了最後只有她們跟隨耶穌。

婦女沒有社會地位,她們屬於社會的邊緣。婦女當時不允許有權力。正確回應耶穌的,再一次是被排擠的人。道德敗壞的人、外邦人、沒有社會地位的人。路加是否想證明女性比男性少一點罪呢?要是有這種想法,便是曲解了經文。讓我們看看最後一類人。路加是這麼說的,讓我們看看最後一類人。

誰是這最後一類人,勇於憑信心回應耶穌?我想最後這個人,在許多方面都是最令人驚訝的。如果你研讀路加福音,一直讀下去,尋找相同模式的描述。你會說:「好了,誰被接納,誰被排擠?」路加福音一次次提到痲瘋病人、墮落的婦女、撒馬利亞人、稅吏等等。

路加福音提過稅吏六次,每次都很正面。每次提到婦女都很正面。他也提到一些宗教領袖、有權有勢的人、受尊敬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每次的描述,都有受尊敬的人,也有受排擠的人。路加福音每次提到那些世人所謂的失敗者或迷失者時,都指出耶穌接納那些受排擠的人。

因此你讀到這一章,來到路加福音的尾聲,說:「我開始明白了。」你會說甚麼?「耶穌為那些被排擠的人來到地上,祂愛那些被排擠的人。耶穌來是要拒絕那些有地位的人。祂拒絕有錢人,拒絕受尊敬的人,拒絕有權勢的人,祂接納受苦和被排擠的人。耶穌就是這樣,祂便是依據這原則對待不同的人。」

你來到最後一類得着耶穌的人。這最後一個人是誰?他就是 亞利馬太城的約瑟,他是個議士,猶太公會的成員。他在當時的文化裏位居權重,非常有錢,有財有勢,十分受人尊敬。你讀到路加福音這部分,你開始明白了,你望着他,說:「耶穌不會接納他。」然而看看經文。他竟然是個有錢人,他得着耶穌,蒙祂接納。

耶穌發生了甚麼事?難道祂沒有了原則?祂竟讓一個宗教人士、一個友善而有頭有面、受人敬重的人進入天國?發生了甚麼事?你突然發現:「我看來不太明白這真理。」的確是的,你不大明白。看看我們要探討的真理,就是恩典。你看到那兩個被排擠的人,他們是盜賊,對麼?一個得着耶穌,一個卻沒有。為甚麼?因為不論是被排擠或受歡迎、有錢或貧窮、好人或壞人,你的道德表現、社會地位等等,沒有一項可以配得救恩,耶穌的救恩完完全全是靠着恩典。這是徹底的平等主義,不是說笑的。

我這麼說,你可明白?這樣的平等是很令人興奮的。路加一方面告訴我們甚麼?我敢說路加所說的話完全沒有矛盾。這是歷史事實,今天則像人口統計那樣真實。路加的意思是說,耶穌一方面不會因為那些人被排擠所以接納他們。耶穌從來不會因為人受苦,於是接納他們。祂也不會因為那個人有財有勢或十分成功,於是拒絕他們。

耶穌接納人是基於恩典。祂是根據你憑信心的回應,不在乎你的背景、血統、環境、道德表現,也不在乎你是好或壞。你蒙接納是基於恩典。我要指出,縱觀歷史,路加告訴我們的,正是我們所知道的。我們看看福音書,一般情況下女性比男性先蒙接納,社會低下階層較上流人士先蒙接納,平凡的人比精英先蒙接納,事實上,世俗的人比神職人員先蒙接納。為何會這樣?

你可看到這裏的平等?耶穌從來不會因為人貧窮、受苦或遭人排擠,於是接納他們。路加要告訴我們,成功、權力和成就一般會帶來屬靈的眼瞎。為何會這樣?這是很簡單的。世上所有其他宗教的創始人戰勝了他們的敵人,然後對所有人說:「你如果盡力跟從我的教導就會得救。」

唯有耶穌基督是一個被人殺害的重要宗教創始者。祂以軟弱和破碎的姿態帶來救恩,大概是說:「假如你說:『我有足夠能力遵從你的教導。』這不能使你得救。你要得着救恩,唯有當你承認自己太軟弱,無法遵從我的教導,你需要完全的恩典救贖。」基督的救贖是在軟弱中成就,唯有在軟弱和悔改中才能得着。這與世上所有其他宗教完全不同。

因此,那些失敗的人和遭到排擠的人通常較先得着救恩,這是否合情合理?這是異常的平等。耶穌不是因為那些人遭到排擠,於是站在他們一邊,然而普遍說,因為救恩是在軟弱中成就,所以女性較男性容易得着,社會低下階層較上流人士容易得着。現在世界各地的情況都是這樣,將來總是這樣的現象。

第二點。我們如何得着耶穌。你如何與耶穌相遇帶來生命的改變?我們要看看那兩個盜賊。這兩個盜賊,一個沒有悔改,一個悔改,他們讓我們知道應該有何行動,如何與耶穌相遇帶來生命的改變。你要做三件事,你要抵擋那些令人生氣的羣眾,你要明白以甚麼動機為中心,你要揉和正面和反面情緒。這是不是很艱深呢?你要留心聆聽了。

首先,如果你想與耶穌相遇帶來生命的改變,就要抵擋那些令人生氣的羣眾。你可發現這裏有意思的地方?第35節記載官府也嗤笑耶穌。然後在第36節,兵丁也戲弄耶穌。到了第39節,第一個罪犯,即是那個沒有得着耶穌的人,開始譏誚耶穌,說:「你不是基督嗎?」

發生了甚麼事?這個罪犯為何錯過了救恩?因為他跟着那些羣眾。每個人都嘲笑耶穌。事實上,有一點很值得留意。猶太的宗教領袖和羅馬異教的野蠻逼迫者從來沒有彼此認同的地方,就只有在嘲笑耶穌的事上,他們不謀而合。他們都認為:「耶穌不可能是彌賽亞。一個垂死的人不可能是救世主。救恩不可能以這方式降臨。」他們都同意這點。

你可知道這代表甚麼?今天的情形正好是這樣。沒有任何共識的人,站在文化兩極、勢成水火的人,高舉傳統道德和異教世俗的人,他們都同時認為福音不可理喻。讓我從一個簡單的角度概述一下福音。福音就是當你相信基督,儘管你十分罪惡,十惡不赦,連你自己也不敢置信,但同一時間,你是蒙基督所愛的,完完全全得到接納,你是想也不敢想的。這就是福音。

好了,讓我們問一下高舉傳統道德的人有何想法。他們會說:「我只喜歡這信息的一半。我相信人是罪惡的,他們須要討神喜悅。可是另一半,等一等。你要靠努力賺取救恩。你說現在就完全蒙基督接納,是甚麼意思呢?聽來很危險,相當放任。」

讓我們問一下世俗主義者,「你們對福音有何想法?」一般世俗主義者會說:「我喜歡後半部分,因為如果有神,我相信祂是絕對仁慈,接納所有人。然而前半部分關於不道德、邪惡和犯罪,是麼?這顯得心理上不健全,我很討厭這個道理,不想接受。」我想讓你看見甚麼?就是整個範圍,由最開放到最保守的人,以及人們所有不同的意見,人類文化的整個範圍。

福音並非順理成章就看似合情合理。福音若真的是這樣不合情理,你卻想與耶穌相遇帶來生命的改變,就要逆流而上,不可隨波逐流。你要有相當獨立的思考。不論你是誰,生於哪裏,傳統價值觀如何,福音看上去都很有問題。

你要知道,我說你要抵擋那些令人惱火的羣眾,我是說,你要遠離令人惱火的羣眾。今天你聽我說要遠離令人惱火的羣眾,就像他們惹人憤怒,令人討厭。事實上,這句話是取自十八世紀詩人湯瑪斯‧格雷(Thomas Gray)的一首詩。原文是:「你要遠離塵囂。」

這一句的原意是指有羣人失控,極度狂暴。每個人都瘋狂了。這與我的意思有點相近,換句話說,當說到耶穌基督,羣眾總是與事實不符。如果你想與耶穌相遇帶來生命的改變,就要抵擋朋友的阻力,不管是甚麼阻力。你可能在朋友面前看似愚昧,不管是甚麼,你都要抵擋這些阻力。

第二點,你要明白以甚麼動機為中心。我到底想表達甚麼意思?讓我們給這兩個盜賊作個比較。第一個盜賊在耶穌面前,我想指出,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觸神都會這樣。就像第一個盜賊的反應。看看他說甚麼:「你不是基督嗎?」他的意思是說:「我有個簡單的測試。我很樂意相信你,很樂意服事你。我有個很簡單的測試來判定你是不是神。我有個很簡單的測試來判定你的說話是真是假。如果你是基督,救我脫險。我被釘在十字架上,很希望不用喪命。你不是基督嗎?救我下來。」這就是他的意思。

現在我想你明白一般人的反應。無數人每年都會遇上困難,他們說:「或者我需要神。讓我們看看祂是不是真的存在。」你這樣說。我知道你們許多人都是這樣。你對神說:「如果禰存在,是真實的,請救我脫離目前的困境。如果禰存在,禰是真實的,禰就會回應我的祈禱。我有這需要,這是急切的需要,強烈的需要,重要的需要。這明顯是禰要做的。如果禰不照我的意思,我就會把禰忘掉。禰若不幫助我,禰就是不存在,或禰並不是良善的神。」

你這樣祈禱時,我想你明白自己在做甚麼。當你說:「我會服事你,如果……」有兩件事情會發生。「如果禰給我這些東西,我就會服事禰。」意思就是這樣,這表示有的東西重要,有的東西次要,有的絕不妥協,有的則可以有商有量。這裏可看見目的和手段。這裏的目的是將絕不妥協的東西放在首位,就是「如果」之後的要求,神成了可討價還價的對象,被放在次要位置,成為達到目的之手段。

因此當你說:「如果禰給我這些東西,給我那些東西,我便很樂意相信禰。」「如果」之後的要求,是你人生中真正的神。這是絕不妥協的,成了你真正的中心。你的意思就是這樣,至少神是這樣理解你的意思。你是說:「如果禰讓我奉這件事物為主,我就很樂意視禰為神和服事禰。」難怪你這樣的目的不會使你成長。難怪神坐在那裏,大概會想:「看,當你認真時便給我打個訊號。」你這樣是很矛盾的。

第二個盜賊不是這樣。他沒有這樣說:「如果你救了我脫離困境,我會跟隨你。」相反他說:「我想與禰一起,即使我不能脫離困境。」他的做法表明他需要以神取代舊有的中心。除非你明白你真正服事的是甚麼,否則不會有任何成長。你知道自己在服事甚麼,然後到神那裏,說:「我想神來取代這些事物。」

除非你開始這樣禱告,不再與神討價還討,說:「你不是基督麼?這便回應我的禱告,否則你就不是神了。」你的意思是說:「我不想知道自己真正的中心是甚麼,也不想以真神來取替這些事物。我只想繼續追求心中的渴望,讓這事物繼續成為我的中心,我接受神與否,相信神與否,便取決於是否能得到這事物。」

耶穌大概說:「我不是一個超自然的助手,來給你多一點推動力,使你繼續追求現在服事的事物。我是個救主,要取代那些事物,你生命依靠它們,卻不能得到滿足。」換句話說,一般人是這麼祈禱的:「我們這段關係支離破碎,我要禱告。主啊,如果禰真的在這裏,求禰幫助我維繫這段關係。我不知道若沒有了這段關係,自己會有何光景。如果禰在這裏,求禰幫助我。」

你根本不應這樣祈禱,你其實應該這麼說:「主啊,如果我能將禰放在真正的中心,禰成為真正愛的泉源,對我的生命十分重要。唯有這樣,我才能處理這段關係發生的任何問題,不僅這段關係,還有人生中的所有關係。我不需要禰給予我某些力量使我繼續以此為人生的中心。我要禰成為我生命的中心,讓我能面對所有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你可明白第一個盜賊和第二個盜賊所說的話有何分別?你看,第二個盜賊沒有說:「如果你救我脫離這困境,我便跟隨你。」而是說:「如果我能夠跟隨禰,就能承受任何苦楚。」你是否願意將人生的次序換轉,以神為首位呢?你是否願意將神放在你的首位,成為絕不妥協的東西呢?至少有這個想法,將你認為絕不妥協的東西,移離你的中心,變成可以妥協的?你是否願意將方法和目的互換?除非這樣,否則你不要期待會遇見耶穌,生命有何更新。

最後,你要揉和正面和反面的情緒。意思是甚麼?第二個盜賊的做法有違常理。他在第41節說:「我們是應該的。」你可明白他的意思?他是說:「我們是罪有應得的,我是個壞人。我殺了人,摧毀了生命。我不會像第一個盜賊那樣說:『我不該受到懲罰。』」第二個盜賊是說:「我應該受到懲罰。」在第42節,他對耶穌說:「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

第二個盜賊的反應是這樣的。你認為他說「我罪有應得,請懲罰我」較合乎邏輯,或說「我應該得着獎賞,請嘉獎我」較合乎邏輯?然而這個人說:「我罪有應得,所以請獎賞我。我應該被人唾棄,所以求你帶我進入天國。」這個人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很明顯,耶穌會說:「你下定了決心麼?你是哪一類人?你是個可怕的罪人抑或可以滿有信心地求我永遠與你同在?你是哪一類人?」

耶穌並沒有這麼說。耶穌的意思是說:「全對。你說得對。你是個可怕的罪人,理應被唾棄,但我會帶你進入天國。」為甚麼?看,這個盜賊得着了救恩。路加要給我們看到這個人得着了救恩。這怎麼可能?為何福音能如此徹底改變你親近神的方式,使羞愧卑賤的人在神面前也可有無比自信的喜樂?「我應該被人唾棄,所以求你帶我進入天國。」他為何能這麼說?這是最後一點。

第三點,我們為何能得着耶穌。我們明白兩個道理。第二個盜賊為何能得着耶穌?我們為何能得着耶穌?第一個原因是黑暗。我們看看第44節:「那時約有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日頭變黑了。」你認為是甚麼意思?你說:「噢,這是很戲劇性的,我看過許多電影,結局都出現這樣的黑暗。這樣的黑暗總能令情節更富戲劇性,增加效果。」

意思其實更豐富的。舊約裏有許多地方提到有一天神的公義會降臨,毀滅罪惡。各位聽眾朋友,我們是否都期望這天來臨呢?舊約有時稱這一天為「報仇的日子」,有時稱為「耶和華的日子」,有時稱為「審判的日子」。每次提到對罪惡的審判日,都指出神會除滅罪惡。每次提及,都會稱那天為黑暗的日子。總是這樣的描述。

舉個例,約珥書第2章31節,神說:「日頭要變為黑暗……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在阿摩司書第8章9節,神說:「到那日,我必使日頭在午間落下,使地在白晝黑暗。」撒迦利亞書第1章15節,諸如此類。到底發生甚麼事?路加想告訴我們甚麼?所有難題的答案,全在於審判日前的審判日。黑暗降臨在耶穌身上,永遠的審判降臨在耶穌身上。

摧毀和毀滅罪惡的審判臨到耶穌身上,要摧毀和毀滅祂。耶穌為何要這樣做?你的審判日臨到耶穌身上,你便不用親自承受這一天。唯有這樣,人們纔可以說:「我罪有應得,所以嘉獎我。我理應被放逐,所以帶我進入天國。」為甚麼?因為耶穌被放逐,所以你可以進天國。耶穌被剪除,耶穌受到審判。

整本聖經有一點十分諷刺,那些人戲弄耶穌,大概說:「他救了別人,卻不救自己。」他們是很愚昧的。祂不救自己,所以能救其他人。親愛的聽眾朋友,我們最好改為追求耶穌,以祂為中心,因為祂取代我們接受刑罰,神永恆的審判全臨到祂身上。

祂取代了你和我接受刑罰。我們最好改為追求耶穌,內心以祂為新的中心。我們最好以耶穌取替原有的中心,因為祂取代我們接受刑罰,神永恆的審判全臨到祂身上。

「我理應被放逐的,但求禰帶我進天國。」你可以這麼說的原因是我們與耶穌聯合的真理。第二個盜賊對耶穌說:「求你記念我!」他就只這麼請求。「求你記念我!」耶穌說了甚麼?祂給了這個盜賊其他東西。耶穌的意思是說:「我給你的比這更好。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從另一角度來看,我們當然可以說:「祂的意思是說你將會與祂一同在天堂裏生活。」肯定是這意思,但還有更豐富的意思。大部分解經家明白耶穌還有其他意思。

你可知保羅說了多少次,我們與耶穌同死同復活?舉個例,保羅在羅馬書第6章5節說:「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我們甚至不明白是甚麼意思,但更令人驚訝的信息便在這裏,以弗所書第2章6節,保羅說:「他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

你說:「保羅,我或者明白為何你說我們在耶穌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但你卻說,我們會與祂一同復活。聖保羅啊,你說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坐在天上。這便有問題,很抱歉。我明白你得到啟示,但我想你在文法上弄錯了。我想你是指我們將來會與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然而保羅說:「不,不。我在原文是刻意用過去式的。」

保羅的意思是這樣的,這也就是福音的精要所在。基督徒的救恩就是這樣。當你相信耶穌基督,祂成就的一切在神眼中已經成真。保羅為何可以在羅馬書第8章1節說:「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就不定罪了。」?你已經從罪的刑罰中得着自由,就像你已經死去一樣,就像你已經靠自己的能力還清了所有欠債。

當保羅說你在耶穌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也要在祂復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你要與祂一同坐在神的右邊,意思是在你相信的一刻,神便看見你在耶穌裏面。你相信的一刻,你便能真正得着耶穌基督成就的一切。耶穌不是已經受死,為你付清所有罪債麼?因此你得着自由,像是你已經還清罪債一樣。

不僅如此。與祂一同復活和坐席是甚麼意思?在基督裏,神看你就像是耶穌一樣的美麗、吸引和令人歡喜。耶穌在約翰福音第17章23節直截了當的說:「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經文說「如同」,我未曾探討過這個詞。「如同」的意思不是「一點像」或「隱約的反映」。耶穌用「如同」這個詞,意思是說:「我不僅是要紀念你,在這一刻,因為你相信我,你便與我同在。」

我想這樣作個總結。你有沒有回應耶穌?你說:「好了,我明白這些道理。」不,不是這樣的,你可記得?我最初時說過,路加的意思是說:「我給你許多資料,但對你說這是真的麼?我給你許多資料,但你可有聽進去?我給你許多資料,但這些資料是否對你有作用?」

舉個例,我肯定你們中間有許多人會說:「我之前已聽過這些信息。我曾經相信自己在基督裏。在神的眼內,我得蒙接納和愛,得到祂的歡喜,好像我成就了耶穌成就的事。我之前已聽過這些信息,我明白這些信息。」不是的,你不明白。我會告訴你為甚麼。請你用心聆聽。

保羅一次次說同一番話,例如在哥羅西書第3章,他的意思是說:「看看你的驕傲,看看那些謠言,看看受傷的情感,看看那些誹謗,看看那些不如意,看看你的所有問題,你要思念天上的事,你要思想基督,祂是你生命的依靠。你要思想自己在基督裏的人生。」

保羅在說甚麼?他要你思想甚麼?這是很簡單的。如果你明白神有多愛你,你就會完美。聽我說,這是十分簡單的道理。如果你明白神有多愛你,明白神有多歡喜你,你真的明白這真理,這真理影響着你,溶化你的心,主宰你的生活方式,你便不會因為被人批評而鬱鬱不樂。

你不會總是有受傷的感受。你不用別人的肯定,不需要權力,不需要控制大局。一般來說,你能安然生活。你的生命會泰然自若,充滿恩典。因為你無法深深相信這些真理,問題才會不斷出現。你不明白這真理。你有資料,但對你說並不真確。你有資料,但你並不真正明白。

你明白這真理嗎?你說:「我一直以為自己明白,直至你說了這番話,我才知道自己並不明白。」很好。不要以為效法基督的樣式就只是要更努力行善,當然你要努力行善。我意思是說,你當然要努力行善,但我們為何到教會聚會呢?我們可能已經聽過相當多的信息了。牧者為何要把真理告訴你?因為我們在聚會中唱詩歌和禱告,都是要去感受屬靈世界的真實,親身經歷聽過的信息。

可能有許多聽眾朋友從沒聽過這些真理。你說:「我從沒聽過這些道理,甚麼我只要相信,立即就在耶穌裏面,神看待我像我作了耶穌成就的一切。我之前從沒聽過這些信息。」歡迎你進入基督信仰。你的信仰停滯了,難怪會遇上現在的困難。這就是福音。

然而你們有許多人之前聽過了這些真理,但沒有受到影響。你要祈求真實經歷真理,求聖靈讓你看見當中的真實。你要多思想,思索這些真理,不要簡單的說:「我對這人恨之入骨,快要瘋了。我很難過,為着這個人對我無情的傷害,我昨晚痛過一場。我不認為自己能跨過這低谷。但我是基督徒,所以要寬恕別人。」你要思想耶穌,不要將思想放在自己身上。不要說:「我會無堅不摧的。」你不是這樣成為基督徒的,對麼?

看看耶穌做了甚麼,例如看看十字架上的耶穌。如果你說:「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確是這個意思:『父啊,寬恕他們。他們雖然殘害我,殺害我,但父啊,赦免他們。』這是耶穌,但我做不到。我希望能寬恕人,但我做不到。」如果你只把耶穌視為榜樣,只把耶穌的教導當作一些資訊:「看,你要像耶穌一樣寬恕別人。」這永遠不會改變你。

如果你看見耶穌為你受死,寬恕你的過犯,在十字架上望向你,為你受死。這真理真的觸動你時,你就能寬恕別人。當你真的被觸動,你就會得着改變。你可明白?你們有些人可能在之前一直未曾真正明白福音。你要說:「天父啊,我終於明白了。雖然我理應被棄絕,但請你帶我進天國,因為耶穌取去了我的黑暗,當我相信耶穌,我就能真正在耶穌裏面。求禰接納我,並非因為我做了甚麼,而是耶穌做了甚麼。」

如果你這樣做,你就明白這真理。你會開始明白真理,耶穌會帶你進入祂的國。但如果你以為自己已經明白了,你必須說:「我要得着更多,真的需要得着更多。噢,聖靈啊,幫助我更深進入真理。」你要用恩典的原則,藉着小組、敬拜和主餐,盡一切所能的說:「這是我最需要的,比一切更重要。我必須明白這真理。」

英國著名佈道家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這樣說:「耶穌在十字架上低頭望向那些人,祂是為那些人受死的,卻看見他們有些畏縮得像懦夫,有的則咆哮像野狗,對祂所做的事情一無所知,視而不見。祂在歷史上展現至高的愛,繼續留在十字架上。」耶穌繼續留在十字架上。祂可以離開的,但祂沒有。你對耶穌為你所作的犧牲有屬靈的理解,你的內心有多溶化,就有多像祂。你要回應耶穌。你的生命可有更新?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透過路加福音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應該如何回應。求禰幫助我們在世俗的洪流中逆流而上,幫助我們辨別我們真正的中心是甚麼,並願意放下它們,可作談判,改為以禰為首。求禰幫助我們明白,因為禰的愛子耶穌基督取去了我們的黑暗,我們才能在理應被棄絕,仍能充滿絕對信心請求禰讓我們進入禰的國度。

求禰幫助我們明白這些真理,求聖靈以真理更新我們,使我們能像禰的愛子。祂來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捨命作多人的贖價。。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