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基督的真諦(三):遇見耶穌」系列——「黑暗時刻」這個題目。
今天研讀的經文來自路加福音第22章36至49節:
39 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隨他。
40 到了那地方,就對他們說:「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41 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麼遠,跪下禱告,
42 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43 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他的力量。
44 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
45 禱告完了,就起來,到門徒那裏,見他們因為憂愁都睡着了,
46 就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睡覺呢?起來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47 說話之間,來了許多人。那十二個門徒裏名叫猶大的,走在前頭,就近耶穌,要與他親嘴。
48 耶穌對他說:「猶大!你用親嘴的暗號賣人子嗎?」
49 左右的人見光景不好,就說:「主啊!我們拿刀砍可以不可以?」
50 內中有一個人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
51 耶穌說:「到了這個地步,由他們吧!」就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
52 耶穌對那些來拿他的祭司長和守殿官並長老說:「你們帶着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
53 我天天同你們在殿裏,你們不下手拿我。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
54 他們拿住耶穌,把他帶到大祭司的宅裏。彼得遠遠地跟着。
55 他們在院子裏生了火,一同坐着;彼得也坐在他們中間。
56 有一個使女看見彼得坐在火光裏,就定睛看他,說:「這個人素來也是同那人一夥的。」
57 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
58 過了不多的時候,又有一個人看見他,說:「你也是他們一黨的。」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是。」
59 約過了一小時,又有一個人極力地說:「他實在是同那人一夥的,因為他也是加利利人。」
60 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曉得你說的是甚麼!」正說話之間,雞就叫了。
61 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62 他就出去痛哭。
63 看守耶穌的人戲弄他,打他,
64 又蒙着他的眼,問他說:「你是先知,告訴我們打你的是誰?」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多個星期探討路加福音裏耶穌的生平。今次節目來到耶穌被出賣的那一夜。這段經文有一個主題:黑暗、夜深。留意第53節的中段,在經文的中段,耶穌的說話很奇怪,原文使人詫異的程度比翻譯強烈很多。經文說:「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
按字面解釋是說:「現在是黑暗掌權的時候。」事實上,這翻譯不算太差。耶穌是說:「現在是黑暗統治的時候。」意思就是說,這些事件全發生在夜晚,儘管全在黑夜中發生,耶穌指出外在的黑暗代表了某種更深層次的黑暗。
外在的黑暗使雙眼伸手不見五指,但有一種黑暗蒙蔽人的心靈、思想和靈魂。這是屬靈的黑暗,是一種屬靈的狀態。耶穌要處理這樣的黑暗。祂來是為了解決這問題,因此會有解決方法。外在黑暗所發生的連串事件,讓我們看見內在的黑暗有何屬靈光景,以及耶穌如何處理這種問題。
這裏有三個事件。頭兩個事件關於我們的境況,第三個事件告訴我們,耶穌來地上如何解決這問題。這裏有三個事件,第一是兵丁拒絕耶穌;然後是門徒離棄祂,最後連聖父也唾棄祂。耶穌被完全拒絕,被徹底唾棄。
首先,兵丁棄絕耶穌。我們看見兵丁棄絕耶穌,在黑暗中嘲笑祂。兵丁做了甚麼?他們譏笑耶穌。耶穌一生到此階段,在臨死前的三個小時,不斷受到侮辱。兵丁認為祂自稱是先知,所以嘲笑他。後來他們將荊棘冠戴在耶穌頭上,嘲笑耶穌自稱為王。
當耶穌背着十字架時,群眾嘲笑祂,鄙視祂,戲弄祂,拿祂作笑柄。他們拿耶穌作出的種種宣告來嘲弄祂。他們大概說:「耶穌救了其他人,讓祂救自己吧。」他們嘲笑耶穌自稱是救主。他們以耶穌自稱為王作笑柄。他們也嘲笑耶穌自稱是神的兒子,諸如此類。我們在這裏明白甚麼道理?
請你留意形形色色的嘲笑。事件裏每個人都在嘲笑耶穌,有僕人、聖殿的守衛,還有他們的主人,即是猶太公會。在福音其他記載中,我們也看到那些領袖嘲笑耶穌。僕人嘲笑祂,猶太人嘲笑他。之後到羅馬人將荊棘冠戴在祂頭上。羅馬人嘲笑祂,當時的精英嘲笑祂,平民百姓和群眾嘲笑祂,戲弄祂。所有人都在嘲笑祂。
值得留意那些反猶太的團體和學者,鑽研這段充滿激情的記載,嘗試找出猶太人的罪過。除非你刻意扭曲經文的意思,否則不可能針對猶太人,因為經文指出釘死耶穌的包括不同階層、不同民族,每一個人都有份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這是第一點。
你要留意一個重點,就是那些嘲笑的意圖都失敗了,完全的失敗,失敗得很諷刺。兵丁蒙住耶穌的眼後,便抽打祂,說:「如果你是先知,證明給我們看。」諷刺的是,他們越是攻擊耶穌的預知能力,便越是證明祂的預知能力,因為他們的虐待正好應驗耶穌早於路加福音第18章32節的預言。當時耶穌說:「他將要被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臉上。」
諷刺的是,耶穌預言了各人的行動。祂還預言彼得在雞啼前會三次不認祂。人們對祂的預知能力極盡嘲弄,正好證明了祂的先知能力。不僅如此,這還證明祂應驗了先知的預言。以賽亞書第50章中,以賽亞預言一個受苦的僕人會來救贖世人。在其中一段預言裏,受苦的僕人說:「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腮頰的鬍鬚,我由他拔;人辱我,吐我,我並不掩面。」
諷刺的是,人們嘲笑耶穌,反倒堅立了他們想要推翻的事情。他們為何要嘲笑耶穌?原因在此。他們大概說:「你不可能是先知。」我們之前曾探討列王記下第1章,研讀過以利亞的著名事件。以利亞是個偉大的先知,亞哈則是當時以色列的王,想置以利亞於死地。
亞哈派了50個士兵去捉拿以利亞。他們來到一處山上,以利亞站在山頂。士兵的首領說:「神人哪,王吩咐你快快下來!」以利亞回答說:「我若是神人,願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你和你那五十人!」於是神的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五十夫長和他那五十人。以利亞是個先知。士兵要來捉拿神這個真正的僕人,他們要捉住這個先知,結果全都不能活命。
你看到麼?士兵戲弄耶穌,大概說:「假如你是個先知,我怎可能侮辱你?」然後是一記耳光。「你不可能是先知,如果你是神人,神不會讓這些事發生在你身上。如果你是神人,你不可能這麼軟弱,不堪一擊。神的大能若降臨在你身上,你不可能這麼軟弱。有神的大能不可能這麼不堪一擊。如果神與你同在,在你身上作工,不會讓這些可怕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不可能是個先知。」然而耶穌確確實實是個先知。
換句話說,他們以為耶穌的受苦是沒有明顯意義的。他們只看見祂的軟弱,看見祂不堪一擊。他們看見耶穌走上絕路,便嘲笑祂。他們大概說:「神不會這樣工作的,你不可能是救主,你無法帶來神的救贖。」他們嘲笑耶穌,無法明白耶穌的行動是救恩最重要的一步,當中的愛和智慧都是歷史上無可媲美的,但他們是井底之蛙,無法明白這樣偉大的行動。
讓我們應用一下。我們從中明白甚麼?我們看到這是一種很自然的屬靈眼瞎。我們望出去,看見世界的黑暗,這是自然的黑暗,到處是悲劇和受苦,罪惡遍地等等景況,我們會嘲笑神。我們會說:「這世上一定沒有神。神不會容許這些事發生。如果真的有神,若不是笨蛋,便是糟糕透頂,總之是很有問題。」我們嘲笑神。
最諷刺的是,在這情況下,他們自以為正確,說:「不可能這樣,神不會這樣工作的。神如果與某個人同在,不會容許這樣的罪惡和痛苦臨到這個人身上。」然而,耶穌做的正正就是祂該做的事情。如果耶穌施展大能,從地上站起來,指頭一點便降下大火,將來捉他的兵丁全部擊殺,然後躍上馬匹,召集各方起義,節節勝利,結果會如何?祂最多只能救子民脫離羅馬人的管治。
如果耶穌要救我們脫離黑暗、罪惡和死亡,那麼他做的正正就是他要做的事情,神做的事情正是祂必須的工作。那些兵丁無法理解。我希望你應用當中的信息。你如何應用呢?當你望着世上的問題,望着自己的問題,你會否嘲笑?你會不會說:「神不可能在這樣的事情上作工。」或「可能沒有神存在。」或「神不可能從這件事情上帶來祝福。」?你可有嘲笑神?你這樣做只會傷害自己。
這裏有個例子。不論雲有多黑暗,事實上雲可以很黑暗。我總不能忘記。多年前我們置身在大雷雨中。漆黑使我們迷了路。我無法想像中午可以黑成這樣子,從沒想過雲層可以這麼厚,呈現深沉的墨綠色。我從沒見過這種事,相當令人懼怕。然而不管雲有多黑暗,風暴有多大,都不能影響太陽和星宿一點,這對它們一點影響也沒有,就是最小的影響也沒有。
如果你在機艙內,飛機準備起飛,剛好外面在打雷閃電,飛機駕駛員像瘋了一樣不顧危險地起飛。飛機穿過雲層,離地幾萬尺,突然間這場風暴像消失了,到了哪裏?它在下面,看上去就像貼着地面。
烏雲看上去雖然蔽日,但整個宇宙仍然遍佈光芒。烏雲沒有任何影響。同樣道理。不管多糟糕的事情進入你的生命,世界出現多大的災難,對太陽和星宿都毫無影響,也沒有一絲動搖神慈愛的旨意。神的旨意一點也不受影響,像太陽和星宿不受風暴和烏雲影響一樣。
這裏的重點就在耶穌身上。耶穌雖然面對極大的艱難,各樣事情都急轉直下,看上去像神不可能與這樣的人同在。神不可能在耶穌的生命中作工。然而偉大和榮耀因此得到彰顯。耶穌的生命是是一幅小插圖,是整個歷史的縮影。如果神能將耶穌看似毫無意義和悲劇的生命,變成極大的美事,那麼歷史的終結,同樣事情也將會發生。
神既然能在耶穌身上作奇妙的事,為何不能將整部歷史變為美好?我們看見神在耶穌身上作奇事。回望耶穌的生平,每件在祂身上發生的不幸,都轉化為榮耀和偉大的事情。在歷史終結時回望過去,同樣轉化成美和偉大的事不也可能發生麼?我認為這是個應許。
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有一段描述很有意思。他說:「我相信受苦者會得着醫治,得到整理,人類那可恥而荒謬的矛盾都將破滅,如同可悲的幻影,這就像對人軟弱而渺小的思想進行粗劣的加工,到了世界的終結,在永恆和諧的一刻,最珍貴的東西會來滋潤人心,抹熄一切的怒火,帶來安慰,為人類所有的罪惡和血腥殺戮帶來救贖,使人不僅能彼此寬恕,還能明白所發生的事情有何意義……」
這是人心裏屬靈光景的第一部分。當黑暗進入你的生命,困難接連來臨,你不僅不再信任神,還會嘲笑祂。我便是這樣。讓我們不要像他們,這只會傷害你自己。嘲笑總是帶來失敗。總之,嘲笑反倒證明它想要破壞的事情。有一首古老的歌這麼說:
陰霾之上總是遠存在的太陽和星宿,白日與繁星總伴隨左右。
神大概要你知道:「你看不見我作工,不代表我便沒有作工。」兵丁拒絕基督,嘲笑表明我們內心屬靈黑暗的其中一面,這是必須改變的。如果你不改變,就會滅亡。嘲笑只會傷害你,怨恨、鄙視和嘲弄只會使你的心更加剛硬。
第二點,門徒離棄耶穌。不僅是兵丁拒絕基督,我們要看的第二件事,耶穌一個門徒吻祂,但這個吻是充滿苦毒的。這是很出名的經文:「那十二個門徒裏名叫猶大的,走在前頭,就近耶穌,要與他親嘴。耶穌對他說:『猶大!你用親嘴的暗號賣人子嗎?』」
讓我們很快的分析一下。猶大的吻代表甚麼?首先,這是擅作主張的行動。你可能不太清楚,讓我說明一下。猶太學者摩西‧阿伯巴芝(Moses Aberbach)寫過一部新約的解經書,或至少解釋了新約一部分,其中講論過這次事件。
他大概說:「在任何團體裏,門徒是不允許最先向老師行禮的,因為這表示門徒與老師平起平坐。當一個門徒來到,他會先與其他門徒行禮,最後才向老師行禮,這是順從文化的適當表現。猶大的行動訊號,因此不僅是向那班暴民發出指示,還是一種刻意的羞辱。」這是要擅作主張的表現。猶大的意思大概是要耶穌知道:「我和你一樣的好。」這不僅是自我作主的表現。
其次,這次的出賣來自親密的關係。朋友的攻擊遠比敵人或陌生人更教人痛苦。在詩篇第55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原來不是仇敵辱罵我,若是仇敵,還可忍耐……不料是你!你原與我平等,是我的同伴,是我知己的朋友。我們素常彼此談論,以為甘甜……他們的心中,都是邪惡。」
這是最好的描述。意思是說,一個人越是關心你,越是為你付出,越是愛你,你得罪他時,過犯就是更大了。這個人越是愛你,越是關心你,你得罪他時,過犯就是更大。你得罪他,傷害他,使他們失望,若你撒謊,欺騙他,你們的關係越密切,你的罪就越深,他所受的傷害也更大。
這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假設我不認識的一個人來找我,說:「我極之討厭這個城市,我打算離開,從此不再回來。」我會為他難過,但不會難過太長時間。我會難過,大城市就是這樣。
然而如果來找我的人是深交多年的朋友,我們在教會內認識了很久,彼此同工,共同進退,經常攜手合作。如果他來找我,說:「我極之討厭這個城市,我打算離開,從此不再回來。」我的感受會深很多,經歷更大的難過。
然而如果是我太太來找我,說:「我極之討厭這個城市,我打算離開,從此不再回來。」那程度就無法形容了。我舉這個例有何用意?一個吻,卻不是吻,路加要讓我們看見罪這幅圖畫。現代人對整個罪的概念感到很不安,不喜歡人說起「罪」,提起「罪」這個名詞。
我明白這樣的心態,因為多年來人們口裏說着罪人,拿這個詞來苦待別人。你要懲罰某個人,於是將他歸入罪人行列,好使自己名正言順,可以用各種說話嚴厲批評這個人。這給你理由逼迫那人,排斥那人。然而這完全不符合聖經對罪的理解。
如果你想得到一個罪的定義,既根據聖經而又可能得到當代人的認同,這就是你想要的定義。想像一個單身的女士收養一個小孩作為兒子。她撫養這個孩子,這當然要付出無數的心血,付出實在太多太多了,包括要犧牲時間、金錢、理想,但她不在乎付出多少,一點也不介意,因為她很愛這個孩子。她沒有一絲的後悔。
現在想像這個孩子進了大學,這位女士自然付了無數心血,才能栽培他上大學。然而在大學中期,這個孩子沒有問過這位女士意見,一聲不響,毫無徵兆就輟了學。不僅如此,他還把女士為他存入銀行的所有款項提出來買車買衫,到處遊玩,與人開派對狂歡。
這位女士四至五個月沒收到他的消息。有一天他來到門前,走進家裏,給了女士一個吻。他說:「媽,你大概生氣得要瘋了,你多半很難過,但這就是我。你知道我現在怎樣?我有一點點麻煩。我真的需要一些錢,你借一點錢給我,可以麼?」你猜這位女士會說甚麼?
她會說:「我愛你,但我們的關係出了問題。你並不愛我,只是在利用我。這個吻不是真心的吻。你並不愛我,只是在利用我。我們現在的問題就出在這裏。你要處理這個問題,不能只是走進來。你不能只是這樣回來。我們之間存在着問題,有一道裂痕,有了阻隔,你必須處理這問題。」
那個孩子當然會說:「你的脾氣為何這麼壞?」女士會說:「你說我壞脾氣?年輕人,你真的脫離了現實,你不明白關係是甚麼回事。你可能認為我脾氣壞,無可救藥。如果你以為吻我一下,就可以繼續放任,不用處理這樣破裂的關係,你便是不明白關係是甚麼回事。除非你明白過來,否則你的人生將會完全是個災難。」女士當然是對的。
如果世上有神存在,情形會怎樣?假如沒有神,我們的生命便完全沒有意義,只是一場意外,我們的出現沒有任何特別目的。人生沒有目的,真的沒有意義。如果有神,祂就賜予我們一切了。如果有神,祂創造我們,看顧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是祂所賜的。
我們擁有神賜的一切,生命、健康、才華和能力。我們擁有這一切,生活卻基本上是獨立自主、我行我素。我們有時會說:「我可能要屬靈一點,可能要虔誠一點,生命要有一點的平安。」特別當你困難重重,便會這麼說,然後去教會,可能還會禱告。
如果神是一股力量,沒有情感,只是某種客觀的投影,這可另作別論,但神不是這樣的。聖經的神要我們知道,大概會說:「讓我告訴你我是誰,向你彰顯我是誰。」以賽亞書第49章15節,神便說:「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你的牆垣常在我眼前。」
神直言不諱,以一幅母親的圖畫來作比喻。這位母親經歷與生俱來的愛,望着她吃奶的兒子時充滿感情。神的意思是說:「你可明白這是怎樣的愛?母親愛嬰孩,這種與生俱來的無比母愛最為純真,你可明白?除了這樣的母愛,沒有其他可以與我對你的愛相比。我造你,為要與你建立關係。我造你,為要你視我為生命的中心,不是把我視為次要,利用我來求取其他事物,心中將其他事物放在首位。我將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的心緊緊地與你相連,因此當你看重別的事物多於我時,你便是在踐踏我的心。」
那個兒子對母親的所作所為可能是不合法的,很可能是違法行為,但這又如何?這幾乎是事後的想法。他縱然犯法,也不及傷害母親那樣可惡。他雖然違背了母親的吩咐,但還不算太嚴重,最痛心的倒是傷了母親的心。罪就是這樣的。罪不僅破壞神的律法,還傷了神的心。罪不僅是踐踏神的律法,還踐踏了神的心。因此,所有的罪,每一個自我作主的行為,都是背叛了與神親密的關係。
路加福音這段經文還顯示猶大表現得很平常。許多人說:「猶大出賣耶穌是最大的罪。」如果你讀但丁《神曲》的《地獄篇》,你會看到地獄的最底部並非熾熱高溫,反而是極其寒冷,那是一個冰湖。
地獄的最底部就是屬於猶大的,他是世上最奸險鬼詐的人。他是有史以來最狡猾的人。撒旦主宰了他。這是不是經文要告訴我們的呢?我認為不是。讓我告訴你經文的意思是甚麼。耶穌在馬太福音第26章21節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你可記得?耶穌是在二樓說這番話,當時正是最後的晚餐。門徒怎樣說呢?
門徒有沒有說:「我很清楚你指的是誰,就是猶大。我們都知道他有點奇怪,我們都出去傳道,惟有他說沒有人會得救;我們都出去醫治人,惟有他醫不好其他人;我們都坐在主腳前,惟有他與主爭論;我們都努力仿效主的樣式,惟有他性情乖戾。惟有他驕傲自負,惟有他忿忿不平,充滿仇恨。」門徒有沒有這樣說呢?
沒有,他們沒有這樣說。當耶穌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門徒都說:「誰?是我嗎?誰會這樣做?」因為猶大跟每一個人看上去沒有分別,與彼得等人差不多。這個吻並不是真心的吻,只是在利用神,並非將神放在人生的首位。他背叛了與神親密的關係,踐踏了神的心,這是不起眼的罪,卻是罪。你看不見這種罪,我也看不見,它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外,我們看不見這種罪的醜惡和冷酷無情。我們的罪很大部分便屬於這種罪。
這是屬靈的黑暗,這是屬靈的瞎眼。當問題出現,困難重重,我們便無法信任神。你若是無法相信神,只是在傷害自己。我們背叛至愛我們的主,但我們卻瞎眼不見。我們會做甚麼?誰會來抹去黑暗?我們如何得着醫治?這問題如何得到解決?耶穌如何處理這個問題?要知道答案,讓我們來看看那個最後的棄絕。
第三點,聖父唾棄耶穌。我們最後看到黑暗中充滿極大的痛苦。你可看到經文一開始說甚麼?「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耶穌總是在那裏禱告。第二十二章40至45節:
「到了那地方,就對他們說:『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麼遠,跪下禱告,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他的力量。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
這段經文有許多令人驚訝的描述。首先,這裏的「極其傷痛」,希臘原文意思是無比的痛苦,聖經惟有這裏使用這個詞。耶穌無比痛苦。祂的痛苦大得汗珠裏有血。馬可福音則告訴我們,耶穌開始震驚。這個詞很有意思,我之前未曾探討過。
有些事情使耶穌震驚。順帶一提,醫學家會告訴你,汗水帶血很罕有,卻是絕對可能的。無比震驚時真的會使血從血管滲出,流進汗水裏。有些事情在耶穌身上發生,使祂無比震驚。神的兒子無比震驚,祂在馬可福音第14章34節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意思是說:「我擔當的咒詛極其沉重,這份咒詛很可怕,我不肯定是否能走上十字架。我感覺像現在就會死一樣。」
有些事情在耶穌身上發生,一個天使出現,加添他的力量,讓耶穌跨過去。這事情是甚麼?許多人都有此疑問,因為表面看來,耶穌像很怕死。這裏有點讓人費解,因為許多人面對死亡,表現得比耶穌出色。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在面對死亡時大無畏地說:「請給我毒藥吧,我已做好準備。」他十分平靜。不只是蘇格拉底,無須多說,只須看一看這個事實,無數跟隨耶穌的基督徒面對死亡時無畏無懼,行刑時唱着詩歌,臉上充滿喜樂。
耶穌的表現完全不同,原因在此。耶穌不會只是害怕死亡,我們從以下的推論可以得知。如果祂害怕死亡,經文就會說祂祈禱時極其傷痛,但祈禱後感覺會稍為好一點,因為耶穌祈禱過後,總是帶來轉變的。假如你仔細研讀,你會看見耶穌極其傷痛,非常震驚,這份震盪更是在祂禱告後開始,情況還更差。為何會這樣?
著名的福音書解經家雷恩‧威廉(William Lane)這樣解釋:「耶穌可怕的傷痛和焦慮並非只是由於恐懼身體將要承受的痛苦和死亡。耶穌完全為了聖父而活,在祂被出賣之前,祂與聖父有短暫的同在,如同一段插曲,然而這以後祂卻要下地獄,天堂卻沒有為祂打開,這份感受才是最可怕的。」
我們看見耶穌如此傷痛,這是唯一合理的解釋。耶穌為何本來不害怕,祈禱後不但感覺沒有好轉,反而感覺更糟糕呢?雷恩‧威廉的意思是說,耶穌開始經歷苦杯,祂預先嘗到了苦杯的滋味。
甚麼是苦杯?在舊約裏,杯總是代表神的公義。請想想這點,剛才的例子中,那個兒子得罪母親後有何後果?關係破碎了。我們的罪觸怒了神,有何後果?關係破碎了。不要忘記,你可明白是甚麼意思?
那個兒子失去了與母親的關係,如果他不修補,他的人生便會一團糟。如果我們不修補與神的關係,人生也會一團糟。我們受造是為了與神同在,我們要有神的同在才能富有人性,能夠愛人和思想真理。完全與神隔絕會帶來極度的傷痛,那便是地獄。
耶穌承受的傷痛則是遠遠更大。你說:「這是甚麼意思?為何會更大呢?為何會這樣呢?」想想這點。你可記得我說過甚麼?你顯然知道,一個朋友拒絕你,絕對沒有配偶拒絕你那樣大殺傷力。神拒絕我實在很可怕,但若是聖父拒絕耶穌呢?我們要明白,聖父和聖子之間愛的關係,遠超過我們所知世上任何的關係。
歷史上最偉大的婚姻與聖父和聖子的愛相比,就像一顆露珠與太平洋相比。聖父和聖子的愛,勝過世上任何一對夫婦,勝過任何一對父子,勝過靈魂與身體的關係。
聖子雖然是神的兒子,但祂僅僅是淺嘗了失去這份愛的滋味,只是預先淺嘗了一點,小小的一口,便開始經歷到這份可怕,使祂震驚得血液淌出毛孔。預見到苦杯,淺嘗了一點點,已經這樣令祂傷痛,到祂真的喝下苦杯時,痛苦會是何等強烈?客西馬利園發生的就是這一幕。
耶穌為何要這樣做?神基本上說:「我要你這樣做。」換句話說,多個世紀前,神將亞當置於伊甸園內,園裏有分辨善惡的果樹。神大概說:「你要聽從我的吩咐,不可吃分辨善惡樹的果子。」換句話說,神大概對亞當說:「聽從我,你會得生命。」可惜亞當沒有聽從神。多個世紀後,第二個亞當也在園子裏,但不是伊甸園,而是客西馬利園。那裏有另一棵樹,這次就是十字架。
神大概對耶穌說:「你要按照我的吩咐走上十字架。」然而我要給你看看這裏的對比。神吩咐第一個亞當說:「你要聽從我,這樣便能得着生命。」神對第二個亞當說:「你要聽從我,我會將你壓碎。」神對耶穌的吩咐是絕無僅有的,從沒向其他人這樣吩咐過,往後也不會。神之前沒這樣吩咐過,往後也不會,祂只吩咐過一次。
神說:「我要祢聽從我,如果你順從我,我會完全棄絕祢,徹底將祢剪掉,把祢送進地獄,落入無底的傷痛裏。因為我們的關係遠超過任何人的關係,祢的傷痛、痛苦、悲哀會比任何落入地獄的人遠遠巨大得多。」
神對第一個亞當說:「你要聽從我,這樣便能得着生命。」但亞當沒有順從神。神對第二個亞當說:「你要聽從我,我會將你壓碎。」祂真的順從到底。耶穌為何要這樣做?難道要得榮耀麼?祂之前已經擁有榮耀了。難道要與聖父建立關係麼?顯然不是。耶穌這樣做可以成就甚麼呢?只有一個答案:就是要救我們,祂要帶來寬恕,帶來愛和關係。
你可明白麼?當耶穌死時,在祂死的一刻,路加福音第23章44節記載「遍地都黑暗了」,意思是甚麼?黑暗進入耶穌裏面,祂擔當了黑暗,為我們的過犯承擔後果。祂在黑暗中死去,那是完全的黑暗,這樣我們才能活在光裏,擁有永不熄滅的光。
你可相信麼?隨着你相信這個真理,隨着你的心被其溶化,你心裏的黑暗便會消除,縱然困難重重,還是能夠開始信任神。這樣你便能將神放在首位,不再是利用祂,背叛祂。
換句話說,你首先要明白耶穌為你承擔了完全的黑暗,惟有這樣黑暗才能從你身上除去,你問:「這怎麼可能發生?」容我說一句,這是很實際的例子,指出這事情如何發生,你可看看彼得。彼得明顯唾棄了耶穌,不認耶穌,但我們同時看見他從後跟着耶穌。彼得真的掉進谷底,不認耶穌,撒謊說不認識祂。
彼得和猶大的分別在哪裏?你可明白?只有一個分別:彼得痛哭。猶大唾棄耶穌,出賣耶穌,掉進黑暗裏,而彼得則撒謊不認耶穌,同樣掉進黑暗裏。猶大永遠走不出黑暗,因為他從沒有悔改痛哭。當彼得開始痛哭時,他開始悔改。
我們之前說過,當你失敗跌倒,你將失敗丟進悔改的大缸裡,丟進神恩典的大缸中,就能變為精金。你會變得謙遜,富有同情,有自知之明,能夠明白體諒別人。彼得就是這樣。
彼得痛哭。為甚麼?他為何能從黑暗中被拉出來?為何黑暗離開了他?這要歸功於三件事情,就是這三件事。首先,他落入一個光景,最終看見自己有多罪惡,看到自己有多軟弱。你需要這樣一個環境。其次,他想起了耶穌的說話。經文指出,他記起耶穌的說話。雞啼時,他記起來。
換句話說,耶穌給了彼得福音。你可記得福音?我們之前探討過。耶穌的意思是說:「西門,西門,你將會不認我,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將來你要成為領袖。」這就是福音。一方面,你的醜惡使你不敢置信。「你會不認我。」
另一方面,神對你的愛和珍重又是你不敢置信的。神大概說:「無論如何我會救你的,不打算任由你滅亡,我要成為你的中保,成為你的大祭司。」這就是福音。彼得擁有了這福音,卻只是視同等閒,不予重視。這福音沒有改變他,直至他跌入深谷,環境迫使他看見自己的需要。
經文記載,雞啼時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單單頭腦上相信不足夠,聖靈要給你洞見,使你內心看見耶穌為了你給人綑綁,為了你被人鞭打,為你流血。當你抓住神的話語,得着聖靈,落在一個迫使你要依靠神的境地,黑暗便會開始離開。
你需要這些改變,需要無比的愛。你需要愛。有一位神永不離棄你,你說:「如果我成為基督徒,但失敗跌倒呢?」看看耶穌的愛已經承擔了什麼,祂對你的愛已經承擔了地獄的痛苦,難道你認為可以做一些事阻止祂對你無比的愛麼?
天父大概對耶穌說:「如果他們要得救,你就得進地獄。」耶穌說:「好吧。」連地獄也阻止不了耶穌對你的獻身,難道你認為你的失敗跌倒會阻止祂來愛你麼?耶穌永遠不會讓你失望,惟有耶穌永遠不會讓你失望。
假如你擁有了福音,明白這個真理,這真理溶化了你的心,你便能處理所有難題。你能夠面對黑暗,面對別人出賣你的傷痛。你會說:「我犯罪使耶穌傷痛,但祂仍然對我這麼好。我可以寬恕這些人。」你可以處理被出賣的感受,可以面對失敗跌倒。
更重要的,你會有盼望。你可知為甚麼?你可知是盼望甚麼?「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即是說,所有的悲傷和罪惡都是暫時的。經文證明了盼望。
陰霾之上總是遠存在的太陽和星宿,白日與繁星總伴隨左右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你幫助我們明白耶穌基督擔當了最大的黑暗,求聖靈在我們心中動工,使我們得以看見真理,活出真理。當我們思想更多福音如何成就,明白有時四周環境會催迫我們要依靠祢,萬事互相效力,使黑暗離開我們。求祢幫助,使我們更新過來。
求祢使我們看見耶穌為我們所作的一切犧牲,使我們能得着更新,活出祂的樣式。我們希望能像祂一樣信實,充滿了愛。我們要效法祂偉大的捨己典範,因着祂的愛和信實,為我們作出無比的犧牲,我們能夠學效祂的樣式。因着耶穌,我們進入了祢的家。求祢使這些真理進入我們的生命,求聖靈帶領,幫助我們活出這些真理。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