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基督的真諦(二):跟隨基督」系列——「寬恕」這個題目。
今天研讀的經文來自路加福音第17章3至19節:
3 你們要謹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
4 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迴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
5 使徒對主說:「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
6 主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里』,它也必聽從你們。
7 「你們誰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裏回來,就對他說,『你快來坐下吃飯』呢?
8 豈不對他說,『你給我預備晚飯,束上帶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纔可以吃喝』嗎?
9 僕人照所吩咐的去做,主人還謝謝他嗎?
10 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
11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經過撒馬利亞和加利利。
12 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遠遠地站著,
13 高聲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
14 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
15 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
16 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馬利亞人。
17 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裏呢?
18 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
19 就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正在探討路加福音記載的耶穌生平。我們說過,路加福音中段主要記載耶穌教導何謂門徒。耶穌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步向十字架,祂教導門徒(也是教導我們)跟從祂是甚麼意思,甚麼是門徒。
耶穌解釋成爲祂的門徒,其中一點是不間斷恆常的寬恕,我們會在這次節目探討這個真理。祂的教導當然與衆不同,令人驚訝不已,以致門徒說:「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當你面對主的榮耀,你有太多地方與主格格不入,因此必須迴避祂的榮光,不能正視。
門徒在說甚麼?他們大概說:「你沒有給我們足夠的信心,這事情超出我們的能力,你沒有給我們足夠的信心。」耶穌的重點是說:「我已賜給你們了,如果你們明白,就已經得著了。」這是寬恕的心。我們爲何需要寬恕呢?這是一顆怎樣的心?我們如何得著呢?答案全都在這段經文。
首先,我們爲何需要寬恕呢?我們不要太快略過第一句,這是很容易犯的毛病。「你們要謹慎!」耶穌接著纔講論寬恕得罪你的人。這是很有意思的。當有人得罪你,某程度傷害了你,我們很自然會死盯著那個犯錯的傢伙。耶穌的意思是說:「有人得罪了你,就是特別省察自己的時候。」
自我反省十分重要。當有人得罪你,傷害你,苦待你,侮辱你,拒絕你,冷落你,耶穌指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馬上省察自己。你要謹慎察看自己的反應。我知道這不是慣常的表現,但耶穌就是這個意思。
耶穌的忠告有個前設,就是人很容易看不到自己耿耿於懷,不肯寬恕。換句話說,更詳細的探討可看希伯來書第12章15節:「恐怕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此叫眾人沾染污穢。」看看這裏呈現的圖畫。不肯寬恕別人的過犯,耿耿於懷,這份忿怒在暗中蠶食著你。
這幅圖畫大概是這個意思。你走到你的田野某個角落,說:「我不想再見到這棵樹了。」你於是把樹砍下,把樹樁也拔出,說:「這便完成了。」然而還不是的,因爲你往後回來這個角落,你看見一棵幼樹再次長出來時會很詫異。爲甚麼?因爲地底裏還有樹根,你卻未能看見。
重點在哪裏?聖經的意思是說,你永遠不會承認對那些得罪你的人有多忿怒。你不會承認內心的怒火還有多少。即使你承認對他們的過犯很生氣,但你是不會承認有多忿恨的。許多人對此視而不見。
你看見這題目,知道是甚麼主題,你已經說:「很好,寬恕。這是個很重要的題目,但我現在沒有這個問題。我沒有這個問題。人們得罪了我,但我已不再介懷。我在這方面沒遇到問題。我希望某某人也收聽這個節目,或者我做些筆記,然後找他們談談,但我在這方面沒遇到問題。」
耶穌說:「你們要謹慎!」希伯來書的作者大概是說:「你可明白,不肯寬恕別人的過錯會成爲毒根。」耶穌和聖經的意思是說,我們心中的怒火總是埋藏在深處,深受別人對我們的過犯影響,除非你存心寬恕,否則忿怒將如毒根擾亂你。忿怒會扭曲你,經文便用了「沾染污穢」這個詞。忿怒會影響你,如何影響呢?
英語中,忿怒和花環兩個詞來自同一個古詞。爲何忿怒和花環會拉上關係?那個古詞意思是扭曲。忿怒意思是因爲怒火扭曲了你原有的本性,忿怒不是來了便去,它會扭曲你,擾亂你。
讓我再深入一點。英語中還有一個古詞與忿怒來自同一個詞源,這個古詞解作無法寧靜的鬼魂。根據傳說,鬼魂無法忘記過去,它們徘徊出沒在以前出事的地點,無法釋懷,停不了記憶,活在過去裏面。它們的未來完全被過去支配。
創造這些詞語的人明白詞語的意思。換句話說,假如你滿腔怒火,不肯存心寬恕,怒火便會使你成爲行屍走肉,被過去苦苦拆磨,慢慢蠶食你的靈魂,使你無法安息。你會被過去支配,過去揮之不去,你會活在過去,被過去主宰。要是你不肯寬恕,忿怒會使你成爲行屍走肉,慢慢地蠶食你,肯定會令你十分痛苦。
你知道我在說甚麼。舉個例,如果有人得罪了你,你無法寬恕,那麼你的情緒會很低落,非常自憐,這已經算是最幸運的了,更嚴重的是對人猜疑,對人生不再信任,沒有喜樂,情況還會繼續惡化。事件本質將支配情況如何發展。
假如你無法寬恕父母的過錯,忿怒會擾亂你,扭曲你,改變你。你對權威人物的整個態度會被扭曲,你跟子女的關係也無可避免受到影響。假如在感情路上你無法寬恕曾經與你分手的人,你與異性的關係將受到徹底的影響。要是你無法寬恕不愉快的關係,便會徹底影響你其他關係。
你要謹慎。當有人得罪你,你要謹慎,因爲心懷憤恨不去寬恕會成爲毒根。這毒根在你生命中,只要不作出寬恕,這毒根便一直存在,慢慢蠶食你的心靈。要是你心存苦毒,心懷怨恨,即使在內心深處收藏得很好,罪惡在你身上種下的根還是會慢慢模壓你成爲同樣的罪惡。因此,我們需要寬恕。
我們活在冷漠的時代。你將會被冷落,總會受到苦待。你會經常受到不折不扣的侮辱和不公義。你如何避免自己被影響,變得行屍走肉,未來被過去主宰呢?
你如何避免自己被扭曲呢?你最好學習寬恕。因此我們需要寬如。好了,你害怕麼?第一點就是要推動你聽下去,明白第二點和第三點。這是一種修辭的手法,希望你不會介意我使用這種方法。
第二點,寬恕是甚麼意思?甚麼是寬恕的精神?你如何寬恕呢?這次節目我無法完全說明,因爲當中的意思太豐富了,遠遠比經文表面的一篇講章意思更多。我們看到三個重點。寬恕是認同那個得罪你的人,爲他錯誤行爲付上代價,然後爲他尋求好處。認同那個得罪你的人,爲他錯誤行爲付上代價,然後爲他尋求好處。這是甚麼意思?好了,我們來看看。
首先,你要認同那個得罪你的人。我們會用很短的時間探討,但探討的內容十分重要。留意耶穌說:「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祂不是說:「若那曾是你弟兄的人現在得罪你,他不再是你的弟兄了,除非他悔改,再次成爲你的弟兄。」耶穌不是這樣說。你總要留意耶穌說話的前文後理,參照祂在其他地方的說話。
舉個例,你不能曲解這段經文,認爲耶穌是指你只須寬恕其他的信徒。例如馬可福音第11章25節(路加顯然知道這段經文,因爲他是根據馬可福音和其他資料來記載的),經文記載耶穌說:「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因此不單是主內的弟兄姊妹,還有鄰舍,我們不要忽略這一點。我希望你不會曲解經文。
耶穌首先指出,得罪你的弟兄姊妹仍是你的弟兄姊妹。得罪你的鄰舍仍是你的鄰舍。你們仍是同一個身體的肢體。爲何指出這點如此重要?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爲寬恕這麼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人得罪你時,你立即認定你和這人的關係決裂,焦點放在彼此的差異上。
漫畫家可以將你描繪得滑稽可笑(因此不出名比較好),他們繪畫諷刺漫畫,如果不喜歡你,便會在你臉上扭曲一點,可能使你雙眼靠近一點,鼻孔張大一點,耳朵畫大一點,誇張突顯出來。
在漫畫中,他們抓住你一點的錯處,加以誇張扭曲,使人印象難忘。當有人得罪了你,你的內心也是不自覺地這樣運作。你的思想抓著他們不放,片面地想著他們得罪你的事情。
假如他們欺騙你,那麼他們便是騙子。但你撒謊時,情況卻不同。你很複雜矛盾。你有過錯,也有好的地方,你有好有壞。看,當人家得罪了你,你心裏自義的心態驅使你抓住人家的過錯,說:「我永遠不會犯這錯誤,我永不會做這種事。」
這是可能的,因爲每個人的個性不同。例如你的性格可能很膽怯,所以有人公然說你壞話,當衆羞辱你,使你難堪,你會說:「我永遠不會對人做這種事。」不是這樣的,你的過犯在不同的地方。你看,你的心忽略了人與人的不同,說:「我永遠不會做這種事,永不會犯這些過錯。」
耶穌指出,你們基本上是相同的。如果你內心這麼想,你將會被扭曲。你要記著,神學家米洛斯拉夫‧沃爾夫(Miroslav Volf)在他的小書《寬廣的心》(A Spacious Heart)對此作出一番著名而經典的說明。他說:「饒恕之路舉步維艱,因爲我把仇敵從人類的羣體中排除,也把自己從罪人的羣體中排除。」
換句話說,他指出了你要寬恕人首要做的事情。你要是想拔出毒根,希望人生不被擾亂和扭曲,那麼你看到人家得罪你,你要即時思想彼此的共通點。你要說:「我很愚昧,他們也是一樣。我有優點也有缺點,他們也是有好有壞。我軟弱,他們也軟弱。」
不要認爲自己與衆不同,不屬他們的羣體,也不要視他們爲異類,跟你不同。當你視敵人爲異類(「這人真可怕,我永遠不會做這種事。」),又視自己爲無罪的人,你就會覺得很難寬恕人。同一道理,所以首先要認同得罪你的人。是不是很難呢?那麼第二件事便更難。
第二點,你心裏要爲得罪你的人付上罪債,不用他罪有應得。寬恕這詞的原文本來是經濟術語。這個詞意思是清還債項,然而新約作者和耶穌都使用這個詞。他們取了這個經濟術語,應用於所有過犯。
爲何會這樣?有本新書很有意思,給我一些啓發,想到了問題的答案。這本書名爲《記憶的倫理》,由任教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著名社會倫理學家馬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教授撰寫。書中有一章題爲「寬恕與忘記」,他給了很重要的界定。
讓我轉述他的說話,他說:「寬恕不是對過去的錯誤視而不見,而是摒棄忿恨和報復的決定,從而克服忿怒和羞辱這兩種思想上最毒害的狀態。」寬恕不是對過去的錯誤視而不見,而是撇棄忿恨和報復的決定。請你聽聽耶穌的說話,很有意思的。
因此在主禱文裏有這句話:「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提到得罪我們的人,爲何要借用經濟上的述語來描述呢?耶穌是說,一旦有人得罪你,必然有確實的罪債。不論確實的犯罪行爲是否可能得到合法的補償,必然有內在的罪債,這是情感上的罪債。意思是說,當有人得罪你,你感到他們欠了你,使你很痛苦。
讓我在這裏停一停,因爲我想探討這點,證明你是知道這點的,你的確像這樣生活。我們都是這樣,當有人得罪我們,便感到人家欠了我們,他們有罪債未清,使你很痛苦。我們覺得他們欠了我們,使我們難受。因此我們馬上追趕他們(這是人心裏很自然會做的事),要他們償還罪債。
我們有很多方法要人償還罪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向他們大喊大叫,使他們感到可怕,或者精心佈局打擊他們,或對他們超乎想像的冷酷,或完全絕交。還有一些間接方法,要他們償還罪債,傷害他們,例如散播謠言損毀他們的名聲,藉口給人忠告來詆譭他們。
最間接的方法是你每次看見他們,心裏就希望他們痛苦。舉個例,你說這類話:「他們對我做了這樣的事,如果他們繼續這樣做,他們必定自食其果,我急不及待看到他們受苦。」你希望他們痛苦。你心裏痛恨他們,不論是你使他們罪有應得,或是他們自食其果,你總是希望看見他們受苦。你認爲他們欠了你,令你很痛苦。你想看見他們掙扎和痛苦。
有趣的是,只要你看見他們痛苦,不論是你令他們罪有應得或是其他人都不重要,重要是看見他們受苦,你會感覺好一點。讓我們坦白承認。認爲他們欠了你這種感覺會開始漸漸消退。事實上,這種感覺會過去。假如他們不是得罪你很深,只是傷害了你一點點,你便希望見到他們至少也受一點傷害,後來他們人生經歷鉅變,痛苦萬分,這樣你會馬上覺得他們的罪債還清了。換句話說,當有人得罪你,你情感上覺得對方欠了你,使你很痛苦。你心裏覺得對方欠你一筆痛苦的債。
馬格利特的意思是說,不論有沒有外在的債,是否需要到法庭上處理,總之會有內在的債,心裏想報仇,想看見他們受傷,看見他們受苦。你要使他們受苦,促使他們受苦。若你成功看到人家受苦,看見他們受傷,你便感覺舒暢。對麼?爲甚麼?因爲罪債被還清了。他們付了罪債。某程度上你得了釋放,但這會扭曲你,嚴重扭曲你。
你知道有些人會說:「我父親常帶我上教會,我很討厭,因此現在不容許我的兒子去教會。我父親想他的孫兒上教會,但孫兒卻未有如他所願。我打敗了他。」真的麼?這個人活得像行屍走肉,心裏很困苦,被過去支配著。過去的經歷主宰著他,他被過去控制。
有人說:「你知道,某某家庭是這樣的可惡,他們傷害我們很深。我討厭他們這類人,我要他們不好過,我要打擊他們。」真的麼?不,不要這樣。假如你要他們惡有惡報,要他們償還那使你痛苦的罪債,你會被扭曲。你有何選擇?由你償還。「由你償還是甚麼意思?」由你償還。馬格利特的意思就是這樣。
他指出,以外在方法或在內心尋求公義是有區分的。馬格利特的意思是:「無論你想怎樣做,但內心需自己承擔並消滅那使你痛苦的罪債。」你說:「我怎樣做呢?」其實總要有人來清償罪債,假如有人欠你一百元,要麼由他來向你償還,要麼他無力償還,由你承擔一切。你總得承擔這筆債項,債項不是真的消失了。債項不會消失,必須由對方清付,或由你承擔。他們償還債項,或由你承擔。在這情況下,你要一力承擔。
我意思是甚麼?你要這樣做。你想向他們咆吼尖叫,向他們報復,但你要勒住自己,不要這樣做。啊,這會令你難受,但你不要報復。當你想採取報復,散播謠言,出言中傷,打擊他們,請你不要這樣做。啊,這會令你難受,但你不要報復。
最重要的,當你看見他們興旺,心中難免回想他們怎樣得罪你,你很想說:「他們不配有這種光景,他們理應這樣痛苦,一敗塗地纔對。」你心裏想好好修理他們,然而你不要這樣做,反而要爲他們禱告,祈求他們甦醒,看見自己的所作所爲。你要爲他們的好處禱告。噢,這會令你難受。
發生了甚麼事?爲何會難受?因爲要壓抑自己不去報復,心裏會很難受。這不是你的心想做的事,會很難受的,罪債由你承擔了。然而看看發生了甚麼。由於你不再刺激怒火,不再興波作浪,或遲或早你的怒氣便會平息,得著自由。如果人家只是稍稍得罪你,怒氣會很快平息,要是很嚴重,則需要較長時間。
如果有人得罪你,你就會受苦。你會經歷痛苦。你有兩個選擇:由他們償還罪債,或由你承擔。不論是哪個選擇,都會難受的。然而如果由你來承擔,你會得著釋放,成爲自由的人。你不會被扭曲。他們不再能控制你,你不會活得行屍走肉。你不用再受過去折磨,活在過去。你會得著自由,所以爲甚麼不寬恕呢?你能夠寬恕的。
耶穌說:「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迴轉……」我肯定門徒會大感吃驚,你和我也很驚訝,原因之一是我們思想寬恕時,我們都很主觀。我們以爲只是克服怒氣,採取被動姿態。如果我問你:「你能寬恕麼?」「不,我仍十分忿怒,無法寬恕。」一個月後再問你:「你能寬恕麼?」「不,我仍十分忿怒。」
這顯然由於你讓怒火燃燒下去,蔓延至敵視其他人,以致仇恨深入內心。你沒有承擔那罪債。你要使得罪你的人償還罪債。你的怒氣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才慢慢消退,但到那時候你的怒火已經成爲毒根,使你內心剛硬。這使你扭曲。
你能做的是說:「就在這一刻,我下了決心作這決定,我要寬恕人,內心親自原諒他的過錯,拒絕要他們承擔後果。我要一力承擔。」你這樣做的話,心裏會難受得很,但會得著自由。
第三點,你爲得罪你的人尋求好處。如果你做到了頭兩件事,這裏是一項考驗。接著你便得著釋放,能夠幫助得罪你的人尋求好處。看,你要留意耶穌在這裏的說話:「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這裏看似有點前後矛盾,因爲馬可福音第11章說:「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經文說要立即寬恕。
路加福音的經文看來是說如果那人沒有悔改,你便可以不寬恕他。路加福音說得對,或是馬可福音呢?答案自然是你不要視它們爲彼此對立。(我肯定路加看過馬可福音的經文)假如你私下承擔了罪債,內心原諒了他們的過錯,深深地寬恕了他們,不打算追究責任,當你與他們傾談時,不打算使他們難受,不會傷害他們,要他們罪有應得,而是尋求彼此關係回覆正常。
這是個考驗。如果你做到了頭兩件事,認同了得罪你的人,爲他償還了內在的罪債,當你向那人主動和好(你是爲他的好處踏出這一步)你事實上在帶來突破。許多時你可以修復關係。
這些年許多時有人跟我說:「我不願寬恕他們,我要的是公義。」你竟敢這樣將兩者混爲一談?我要你知道,惟有你真心寬恕別人,才能從兩方面得到公義。這是馬格利特說的,也是我將要說的話。爲甚麼?
首先,如果你不深深寬恕人,那麼你與這人交往,你不是要重建他,不是要修復這段關係。你不是爲求他們的好處。你只是想傷害他們,報仇雪恨。你不是要追求公義,你是想越過公義,因爲報仇總是越過公義的。
他們要是取去了你兩根指頭,你會取去他們的雙手和一隻眼睛。報仇總是越過公義的。當有人說:「我不想寬恕,我要公義……」除非你寬恕,否則你不會追求公義;除非你內心深處得著自由,無須打擊和懲罰他們,你完全的自由,沒有毒根,否則你不會追求公義。
其次,除非你寬恕,你不能獲得公義。假如你去找那人,跟他說:「看,我得告訴你發生了甚麼事。你得罪了我,損害了我們的關係,但我真的希望你會醒覺,看到自己在做甚麼,因爲你若繼續這樣做,對你是百害無一利,對你身邊的人也肯定沒有好處。」那人是有可能真正醒悟。
那人可能會說:「你說得對。」那人是有可能醒悟的。可是如果你沒有真心寬恕他,找他談話時,大概會這樣說:「我無法想像你竟會向我做出這種事,你怎敢這樣待我?我以後不要再見到你!」噢,這種說話作用不大。這完全不是耶穌的意思。除非你內心完全寬恕別人,否則永遠得不著公義。」
我只想說,你採取報復是很自私的。這與真理和愛背道而馳,違背了耶穌的教導,完全是爲了你自己。報復是爲了你自己。你可能說:「我在追尋真理。」你可能說:「我在追尋公義。」但完全是爲了你自己。你只是要他們罪有應得。
我想你知道,退縮不去面對也完全是爲了你自己。當別人得罪了我們,我們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會說:「我不想再與這個人交往,不想再與他交談,與他有任何往來。我不要破壞現狀,不要打破沉默,不會再投入這段關係。」
退縮不去面對可以說等同於不寬恕。你鄙視他們。你可知耶穌說甚麼?耶穌這些年來讓我明白這個道理:「有人得罪你,你心裏痛恨他們,但表面上卻不說甚麼。我呼召你成爲門徒,做完全相反的事。我要你內心完全寬恕他們,好使你別無他求,只求他們的好處,然後與他們交談。」。啊,求主加增我的信心。但有時卻做了相反的行爲。
你想要有寬恕的心麼?世俗充滿拒絕、苦待、辱罵和不公義等等的罪惡,你要生命得著釋放,不受世俗的罪惡影響,就要做這三件事:認同得罪你的人,內心寬恕得罪你的人(不要報復),最後爲得罪你的人尋求好處,接著你寬恕他。可以麼?你要踏出這一步,實行出來。我希望你會活得美好。
我深信明天會有困難,但假如你真的很努力,開始反思人生,發現當中的問題,看見自己的所作所爲,我肯定你的人生會很美好。我在這裏祝福你。我明白會很困難,但只要你勇於嘗試,我肯定你能成功。
門徒說了甚麼?門徒望著耶穌,大概說:「這是不可能的。」他們的說話不大是這樣。事實上,他們把責任推卸給耶穌,說:「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換句話說,意思是說:「耶穌,禰沒有給我們足夠的信心。我們做不到。」耶穌大概回答說:「我給了你們信心。」
第三,我們如何能寬恕人呢?這是我要講論的最後一點。你有沒有發現這段經文餘下部分是在回答一些人的問題,他們說:「我實在無法寬恕人,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的信心不夠。」耶穌指出,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能做到耶穌的要求。耶穌的意思是說,你若有從福音產生的信心,明白福音,明白祂爲你付出了甚麼,就是最微少的一個也能寬恕別人。這怎麼可能?
首先,耶穌說了一個比喻。我認爲這個比喻對我們說較難明白。耶穌的意思是說:「你知道甚麼?這個比喻有主人和僕人。僕人工作了一整天,主人回家後對僕人說話。他是不是走過來說:「你工作了八個小時,現在是時候休息和吃晚餐?不,主人大概說:「我是主人,理應休息和吃晚餐,你要服事我。」你作爲僕人,這是你的職責。
僕人說了甚麼?僕人大概會說:「當然,我們是僕人,不應該休息的。我們要服事你,我們會這樣做。」現在你看看,說:「這是甚麼?」我們無法寬恕,因爲我們不認爲自己是有契約在身的僕人。社會上有僱主和僱員的關係,但這裏不是指這種關係;過去歷史上有奴隸的存在,但這裏也不是指這種關係。
那個年代,當人欠債,特別是低下階層,你只可能面對兩件事情。當時自然沒有破產這回事。你要不是入獄,就是成爲僕人,要用時間來服事債主。在這段服事期間,你在提供服務。這是你的工作,如果你服事了一年、兩年或三年,還清了債項,你就服務完了。你不會工作八小時,之後下班這回事,在服務期完結前,你都是個僕人。
門徒表示他們無法完全寬恕人,耶穌爲何要用這個比喻呢?祂的意思是說:「要是你想起自己是誰,你便能寬恕人。你有一位主人,如果祂要你還清所有債項,你怎麼辦呢?你只是僕人。假如你仇恨得罪你的人,你就是忘了自己僕人的身分。」
耶穌在另一個地方說過很相似的話,馬太福音第18節中,祂用一個故事說明寬恕。祂大概說,有一個王的僕人欠下鉅債,但這個王寬恕了他。另一個僕人欠了這個僕人少量金錢,他卻斤斤計較,不放過欠債的人(這個比喻很有趣的),於是便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
耶穌在做甚麼?耶穌要說明寬恕,爲何拿僕人作比喻呢?原因是祂要指出:「當你揪著人說:『我不會寬恕你。』你就是忘了自己是個僕人。你是個僕人,卻表現得像個主人。」當你懷恨在心時,你會說甚麼?
首先你會說:「我知道這個人應該得到懲罪,罪有應得。」你怎樣知道?你對他們的一切瞭若指掌麼?你知道他們的經歷麼?惟有神知道。當你滿腔忿怒,你會說:「我知道這個人應該得到懲罪,罪有應得。」然後你說:「我要對他冷漠和不友善,要他罪有應得。」你有甚麼權呢?耶穌是說:「你是個僕人,卻表現得像個主人。這就是問題所在。」
如何解決呢?我們從何而來的能力克服這個問題呢?答案就在於你是否看到主人成爲僕人。我們的主人耶穌道成肉身。我們欠了祂實在太多太多,祂在十字架上受死,最後說:「成了。」希臘文的意思是「付清了」。意思是甚麼?多年前我認識一個男士,他太太患了很重的病,現在他日以繼夜照顧太太。這是很困難的,我對他說:「真是辛苦你了。」
他迴應說:「不辛苦,你不會明白的。你只是看見我在做甚麼,但如果你看整幅圖畫,就會容易明白。我太太照顧了我一生,爲我犧牲了很多,在這最後關頭能爲她做點事,我是很樂意的。」換句話說,如果他只想到現在,看到人生的艱難,他可能會說:「我要不眠不休地照料她,人生真是苦啊。」然而他說:「如果你看前因後果,這樣做就沒有一點困難。」
你是這樣做的。你是否覺得很難寬恕別人?看看耶穌做了甚麼。你不要再以僕人身分活得像個主人,惟一方法就是仰望終極主人的榮美,祂爲你成了僕人。除非你看見耶穌爲要替你擔當罪債,受了無盡的苦,否則你沒能力寬恕別人的過犯。耶穌沒有要你償還罪債,祂親自爲你償還,持續不斷的償還。耶穌意思是說:「如果你知道自己是誰,就會有能力寬恕別人。」
最後一點。你知道這些痲瘋病人嗎?我一直以爲自己明白這段經文的意思,直至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痲瘋病人是不潔淨的。他們不僅身體上患病,而且不能進入會堂參加崇拜,他們是不潔淨的。他們不僅需要醫治,屬靈上還需要被潔淨。因此耶穌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當祭司察看過他們身體,就會讓他們重返敬拜神的羣體。
其中一個痲瘋病人有問題,因爲他是撒馬利亞人。撒馬利亞與猶太人的宗教不同,他們的殿在基利心山。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爲著何者是真正的聖殿爭論不休,爲著誰是真正的祭司鬧得勢成水火。有一點很有意思……
著名釋經家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寫過路加的釋經書,他的觀點我聞所未聞。祂指出撒馬利亞的痲瘋病人離開時,耶穌大概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你們蒙寬恕,得到潔淨,重新被接納。」那個痲瘋病人會問自己:「好了,我要去找哪個祭司呢?猶太人的祭司麼?哪個好呢?」他突然明白過來,爲何他回來呢?我知道他充滿感激,但爲何要回頭呢?耶穌要他去聖殿找祭司,他是否不服從耶穌的吩咐呢?不,他明白耶穌的意思。
耶穌是終極的祭司,祂是終極的聖殿。你要從耶穌身上得著寬恕。耶穌就是那一位,你要明白這點。耶穌意思是說:「如果你稍稍明白我爲你做了甚麼,帶來了福音,你就一無所缺。」不要使自己扭曲。你要接受耶穌基督成就的一切,將別人得罪你這件小事交給祂,讓祂給你看到祂偉大的作爲,你就會有需要的力量。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你讓我們可以思想耶穌爲我們成就的事情,這使我們的生命能夠對別人充滿恆久的寬恕。天父啊,我們需要寬恕。求禰使一些聽眾朋友可以回望過去,看見未被他們寬恕的人。
求禰使我們中間一些在寬恕上遇到困難的人得著鼓勵,獲得教導和加添力量,將毒根拔除,得著作耶穌門徒的自由,跟隨這位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的神,耶穌基督爲無數人捨去生命作贖價。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