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真諦(二):跟隨基督」系列 四、財富
提摩太·凯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基督的真諦(二):跟隨基督」系列——「財富」這個題目。

今天研讀的經文來自路加福音第12章13至34節:

13 眾人中有一個人對耶穌說:「夫子,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

14 耶穌說:「你這個人!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給你們分家業呢?」

15 於是對眾人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16 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

17 自己心裏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

18 「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

19 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

20 「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21 「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

22 耶穌又對門徒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

23 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

24 你想,烏鴉也不種也不收,又沒有倉又沒有庫,神尚且養活牠。你們比飛鳥是何等地貴重呢!

25 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26 這最小的事,你們尚且不能做,為甚麼還憂慮其餘的事呢?

27 「你想,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28 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裏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

29 你們不要求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掛心,

30 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你們的父是知道的。

31 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

32 「你們這小羣,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

33 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

34 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裏,你們的心也在那裏。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正在探討路加福音,每個節目探討一點。路加福音的中段主要是耶穌的教導,說明成為祂的跟從者意思何在,作為門徒是甚麼意思。這次節目我們會探討祂一個重要的主題。祂用了相當多的篇幅教導這個主題。

祂指出門徒對錢財和財富特別重視。當你與耶穌建立關係,與錢財和財富的關係就會改變。耶穌說了一句話,這次節目會廣泛討論。祂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

耶穌這句話十分微妙和重要,祂指出貪心是財富的頑疾。貪心是心靈的問題,是精神上的癌症。這種疾病是由財富產生,但有財富不一定會有這種病。換句話說,聖經記載亞伯拉罕和雅各,他們都是很有錢的,但卻沒有感染這種財富的疾病。這次節目我們會看到,就算一貧如洗也可以患上這種財富的疾病。

因此不可以一概而論:「你有錢就是壞傢伙,如果你很窮,物質主義或貪心或類似的問題就與你沒關係。」不是這樣的。耶穌指出貪心是存在的,這是以金錢為中心的物質主義。祂準備教導我們,這次節目我們會學到如何當心金錢的謊言,明白金錢的禍患,獲得正確和健康的財富觀。我們可從經文中看到這三點。

第一,當心對於貪財意念的盲目無知。經文開頭有一個人走到耶穌面前,說:「夫子,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幾乎可以肯定這個人是幼子,他的兄長可能繼承了父母全部遺產,卻沒有與他或其他兄弟分享家財或遺產。因此這個人來找耶穌,說:「夫子,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

看到耶穌拒絕,你不要推論說向法庭伸訴不公義的事是錯誤的行為。耶穌在此說:「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意思是說:「這不是我的職責,不是我的事工,不屬於我的工作範圍。我的時間有限,不是來處理這些糾紛。」

耶穌的說話顯示祂了解那個家庭發生了甚麼事。那個家庭四分五裂,耶穌的第二句說話表明祂知道那個家庭何以會分裂。撕毀這個家庭的罪魁禍首是貪心、財富的惡疾、以金錢為中心、崇尚物質主義。可能問題出於這個人,也可能出於他的兄長。我不知道。重點是耶穌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

這裏有個前提,當耶穌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祂有一個假設,就是貪心正藏身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欺哄迷惑你,愚弄你。耶穌假定人與生俱來就不容易察覺財富的惡疾。問題之一就是對財富的惡疾盲目無知。貪心和物質主義很自然地埋藏在人心裏,因此耶穌的意思說:「你們要謹慎自守,找出貪心的表現。」

舉個例子,我沒找到耶穌曾說過:「你們要謹慎自守!你要小心姦淫。」為甚麼找不到呢?是否因為姦淫沒有貪心那麼嚴重?不是的。答案是姦淫沒有貪心那樣似是而非,防不勝防。你要明白這點。你犯姦淫時總會知道,但你犯上貪心的罪,同樣嚴重危害靈魂時,卻被物質主義佔據,以金錢為中心,以致很多時察覺不到。

耶穌沒有說:「你們要謹慎自守,以免姦淫。」因為犯姦淫時你會知道,但耶穌說:「你們要謹慎自守,以免貪心。」因為人與生俱來就不易察覺貪心的存在。沒有貪心的人認為自己貪心,沒有崇尚物質主義的人認為自己被物質主義支配。看,這與姦淫有很大的不同。大概是這原因,耶穌講論財富比姦淫的篇幅要多出十倍。從屬靈的角度說,姦淫殺死了千千,貪心則殺死了萬萬。

許多年前,我探討一個系列,關於致死的七種罪。我不是在教會講道,是在其他場合。我每個星期探討一種致死的罪。致死的罪典型的有驕傲、忿怒、情慾等等。我記得當時太太對我說:「當你講論貪心這個題目時,會眾的出席率將是最低。」她說得很對。

我要說,那些聽眾不喜歡聽我講論貪心這題目。他們望着清單上其他的罪,說:「我確是犯了驕傲,情慾也說得對。」他們甚至承認懶散,讓我很驚訝,但他們不肯承認貪心。為甚麼?他們對此憤憤不平,只是說:「我沒有貪心。甚麼物質主義?與我沒關係。」

這些年來,人們來找我這個牧師,說:「我犯了姦淫。」可是從來沒有人來找我,說:「牧師,我是個貪心的人,這問題很困擾我。」從沒有人找我處理貪心的問題。耶穌表示就是這原因,所以你要謹慎自守。貪心總是能隱藏起來,使你察覺不到。你知道四周有貪心的人。我們看見許多貪心的人,但沒有人會認為自己像他們一樣。為何會這樣呢?

一系列有趣的文化因素導致這現象比耶穌的時代更真實。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薛荷(Juliet Schor)寫過一本書名為《過度消費的美國人》,指出現今世代的人比從前更看不見自己崇尚物質主義,書中便交待其中一個原因。我們看不見自己以金錢為中心,不相信情況是這樣。她說現在的文化裏,人們的階級已經沒那麼分明,即是說人與人的距離已沒從前那樣阻隔。她指出,我們現在是以社會地位相近組群來將人分門別類。

舉個例,潦倒的詩人年薪可能只有一萬元,教師的年薪約兩萬元,普通的出版商賺的可多很多,一些出名的作家則慶祝收入突破百萬大關。他們都同屬文學參照組群。參照組群帶來了壓力,在這組群裏的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追求同類的品味,喝相同的飲料和美酒,穿同款的衣服,追求相同的潮流,家具擺設同一風格。追求物質的滿足,就算同一群組裏那些年薪更高的人亦會感到不勝負荷壓力。

你可知她在說甚麼?她的理論部分建基於社會的多元性(這是好的方面),部分則由於傳播媒體。這些媒體高舉生活水平,讓我們看見許多奢華的生活,那些生活條件是我們望塵莫及的,我們不僅被這些信息大量轟炸,還因為社會的多元性而與那些有錢人有往來。

可以這樣說,假如你的年薪達到百萬元了,但你經常交往的人年薪卻達千萬元,你的心裏就會不好受。你會覺得自己很缺乏,不認為自己生活得很好。這是人之常情,你總是與收入更高的人比較,因此不認為自己很物質主義。沒有人會認為在自己身上花太多的錢。這是貪心,我們都知道貪心存在,看見它帶來的混亂,卻說:「我不是這樣。」

薛荷憑實踐經驗在她的書中指出,年薪超過十萬美元的美國家庭中僅有三分一認為他們的需要全部能得到滿足,這意味另外的三分二美國家庭,儘管年薪已經超過十萬美元,仍然覺得缺乏,無法全部購買他們想要的東西。

她指出,像這樣一個富裕的國家,當中最富裕的一群認為他們不足夠應付生活所需。若耶穌的時代沒有貪心的人會認為自己貪心,沒有人會認為自己崇尚物質主義。「你要當心,看不見問題,正是問題的一部分。」這有多真實?現今的情況豈不是更嚴重嗎?

在繼續探討下去前,讓我指出,耶穌在這方面很務實。你說:「這麼說,如果這是實情,我如何提防對貪財意念盲目無知呢?」耶穌的意思是說:「你們要謹慎自守。」你可知謹慎自守是甚麼意思?意思是發問。謹慎自守是指要抱有懷疑精神,要多加發問。「誰會這樣?這代表甚麼?為何心裏這麼煩亂?」時常發問,對所有事情都要提出疑問。這就是謹慎自守的意思。

耶穌的意思是說:「不要依靠自己的錢財,要多加發問,大量發問。你真的需要購買這個商品嗎?你真的仍要更多消費嗎?你能否活得更簡樸呢?能否捐獻更多金錢呢?你要問問自己。耶穌是說:「你要謹慎自守,多加發問。」如果你沒有發問,就會不自覺地迷失。你要問這類問題:「我追求金錢,是否在為公司努力?有沒有貢獻?有沒有製造一些產品危害其他人、鄰舍、貧困者或社會?」

我們甚至不想多思考,不想知道投資在哪裏,不想知道太多。然而如果你連想也不想,不想這樣做,甚至不發問,你就會變得自欺欺人。耶穌說:「你要謹慎!」你拒絕謹慎。祂說:「你要自守!」你拒絕自守。

多年前我說過一個電視行政人員,他高薪厚職,負責的頻道很受年輕人歡迎,但他不讓自己的女兒觀看。當有人問他這樣做法是否前後矛盾,他對這條問題不太在乎,說:「你不要問這樣的問題。你要是經常問這樣的問題,還有可能經營業務麼?」

然而這正是耶穌教導我們必須做的事。你要自守,提出那些問題,如果你不去發問,你就蓄意對問題不聞不問。如果你做得對,便不應單單提出這些問題。薛荷指出這個世界現時比過去任何時期都要富裕,她給了你一些意見,你要照著做。

我們要想想那些來自南亞、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人,我們大概會說:「不,我無力向貧困者捐獻更多,我無力捐獻更多,真的無法做到,我也有所欠缺。我自己的需要也滿足不了。我實在負擔不起。」想像一下他們望著你,說:「你在開玩笑麼?」可以問問這些人我們真的有謹慎自守嗎,我們有細心思考用錢的方式嗎,他們當然會說我處理得不洽當。

第二,甚麼是財富的疾病?貪心是甚麼?事實上,你無須深究甚麼是貪心。這是常識。大家都知道,貪心就是當金錢變得太重要,成為一切事情的中心,成了你的中心。所有人都知道甚麼是貪心,但儘管大家都知道貪心和物質主義是甚麼回事,但耶穌論及這議題時十分精妙,祂指出真正的問題是你如何定立界線?金錢太重要,完全成了你的中心,如何知道你越過了界線?

耶穌指出,你總是將這條界線定得遠遠高於自己的處境。你總是留意別人,與其他人比較,說:「我沒有他們的財富,我沒有他們那樣重視金錢。」我們總是這樣。我們需要的不是定義,而是過了底線的徵象。耶穌給我們六個徵象,一共有三組。祂給我們兩個情境的徵象,兩個心理的徵象,兩個行為的徵象,讓我們看到財富的惡疾。讓我們看看這六種徵象,看看它們如何彼此運作。

首先是兩個情境的徵象,我意思是甚麼?第一個很容易理解。貪心和物質主義的一個徵象,可在第19節那個無知的財主身上看到。他大概說:「我有很多財富,生活如意,更大的倉庫,更大的家園。」他很沾沾自喜,為自己的家財、奢華揮霍、更大的倉庫、更大的家園歡喜。這明顯是貪心和物質主義的徵象。

耶穌給予我們其他環境下的徵象。你要學懂在不同情況下察看自己是不是以財富為中心,有沒有患上財富惡疾。耶穌在這裏給了我們另一個徵象。不僅是沾沾自喜,還充滿憂慮。為何在那個很典型貪心又無知的財主比喻後面就談到憂慮?

耶穌是說,如果你為財富憂慮,為生活憂慮,為衣食憂慮,為生活水平憂慮,你的心就是在追求物質,像那些明顯貪得無厭的人。你為何憂慮?你擁有財富時不會憂慮,而是沾沾自喜,但當你失去時就會憂慮。

耶穌的意思是說:「你要小心,有財富是可能不患上財富的惡疾,但亦有可能不是很富有,卻患有財富的惡疾。」祂在第29節清楚說:「你們不要求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掛心。」

憂慮定了你心中所向,你只像個物質主義者,看不見屬靈的真理,全心追尋財富,以金錢為中心。耶穌是說:「你可有發現不僅當你興旺,就算是很潦倒的日子,仍可能有徵象顯示患有財富的惡疾。」這是兩個情境的徵象。

這裏亦有兩個心理上的徵象。意思是甚麼?耶穌在第15節的話很有意思。祂嚴厲地提出忠告:「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不是很有意思麼?原來貪心不只一種。事實上,我們看到其他人形形色色的貪心比我們更甚,才會對自己的貪心、物質主義、財富至上視而不見。你總能看見別人的貪心,說:「噢,太無知了,太可怕了。」卻看不到自己的貪心。

經文看到兩種貪心。耶穌這段有關憂慮的說話很出名,第24節,祂說:「烏鴉也不種也不收,又沒有倉又沒有庫,神尚且養活牠。」祂接着在第27節說:「你想,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神看顧牠們,為牠們裝飾。耶穌指的是甚麼?

當你的安全感建基於金錢,這是其中一類物質主義。你靠金錢給你平安和保障。你看到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發現這是內心深處的對話)。看看第19節,那個財主有很棒的一年,他說,在內心深處與自己對話:「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

換句話說,這個財主的內心深處在對話,他的深層在對話:「就是這樣在這個無常的世界有了控制權,在危險的世代有了保障。只要有財富,很多很多的財富,還有許多投資,許多積蓄,不論出了甚麼差錯,事情都可以控制在手中。」

耶穌在說,如果你無法慷慨捐獻,可能你就像這個財主,把金錢視作保障。無知的財主這個比喻重點就在於表明財富是保障這一想法是個謊言。不可能是這樣,這不會發生。你不可能靠財富得到平安,只有神能賜你平安,像祂保護烏鴉一樣。財富做不到的。

神學家伊恩‧艾理斯(Earl Ellis)曾寫過路加福音的釋經書,對無知的財主有這樣的描述。他說,財主原以為自己是個主人,後來發現自己背後有一個真正的主人;財主原以為自己控制一切,後來發現自己沒有控制權。財主原以為自己是個主人,後來發現自己在屬靈上是個過客。財富不僅不真的屬於他,只是借給他的,就連他的身體和生命也不屬於他。他是個過客。

換句話說,當人說:「我要財富,因為……」我意思是他們心底深處在對話。記得麼?你有時沒有察覺。你為財富憂慮,無法慷慨捐獻,其中一個原因是你將財富視為保障,但唯有神才能賜你平安。如果說:「我有錢就能避免生命的危難,得以平安。」這是謊言,十分愚昧的。

有許多財富的確很方便。舉例說,你有足夠金錢就能派人替你購物,這真是很棒。但我要問你一條問題,你要花時間購物,是否真是一項苦差呢?我要告訴你,甚麼才令人生艱難:悲劇、意外、病痛、破碎關係和死亡。在這些事情上,財富做不了甚麼,也無力阻止這些事情發生。事實上,面對破碎的關係,財富往往更擴大彼此的裂痕。你的財富越多,越容易出現破碎的關係。

財富不能給你平安,如果你心理上視財富為保障,你就會節衣縮食,這是吝嗇的病。另一方面,有些人不視財富為保障,卻視它們為光榮。這些人不像烏鴉和百合花。看,惟有神能保護你,耶穌指出惟有神能使你美麗,為你裝飾。惟有神賜你保障,給你裝飾。

耶穌使用百合花的比喻來暗示有些人不是將財富看為保障,而是看為自己的魅力,讓自己感到有價值,喜歡自己,覺得自己重要,認為別人會喜歡他們,愛戴他們,認同他們。這些人在自己身上大量花費金錢。這類貪婪使他們為自己大灑金錢。他們很願意揮霍金錢購買衣裳,購買住屋,使自己有體面,因為財富使他們自覺有價值,有吸引力,令人稱羨。

最諷刺的是,當你認為財富是為了這個目的,為此累積金錢,認為這就是財富的目的,最後你會無法分清別人是喜歡你這個人,或只是你的錢。不僅這樣,如果你認為財富是為了這個目的,你就會變得傲慢自大,沒有人會喜歡。當你視財富為保障,這個心理徵象就會使你成為守財奴。當你視財富為裝飾,這個心理徵象就會使你揮霍無度。

你可知有一點很有趣?視財富為裝飾的人看見那些視財富為保障的人,會說:「守財奴。」那些視財富為保障的人看見視財富為裝飾的人,則會說:「敗家,放縱自己,浮誇自大。」然而兩類人都是在高舉財富,認為金錢能媲美神,做到惟有神才能做的事情。因此,他們都患了病,被心魔蠶食。

最後是兩種行為上的徵象。行為上的徵象是甚麼意思?當財富對你太重要時,會出現兩種行為上的徵象。首先,你會追求財富。看到第12章30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經文提到追求,這表示你會日以繼夜地工作,或可能日夜思想。你無時無刻都在想着財富,為財富拼命。因此,財富惡疾的一個徵象就是你拼命追求財富,為財富忙個不停。

財富惡疾的另一個行為上的徵象是你不斷在積儲財富。這裡貫徹的一個主題,就是你賺到的財富不會捐獻出去,而是積儲起來。耶穌的說話使人大感吃驚,祂說:「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

看,我不想淡化這個命令的強烈程度,你要知道耶穌的年代銀行並未出現讓百姓儲存積蓄,老百姓沒有投資(除非你是君王,諸如此類,老百姓有一個實際地方收藏金銀財寶。)人們得到貨幣作為收入,有些錢幣,但他們積攢的財寶在哪裏?他們的資金在哪裏?那是他們擁有的東西,例如住屋、田地和家具。

耶穌的意思是說:「我要你做的,不是在恆常的收入中拿一小點金錢和貨幣去賙濟人,而是要你甘願動用積蓄,動用投資,要你甘願慷慨解囊,動用你真正的財富,不惜使你的資產總額下降,損獻給別人,賙濟窮人,賙濟朋友,支持聖工,大力捐獻。如果你做不到,你在運用金錢上便是患了疾病,財富對你太過重要了。」

現在讓我結合這六個徵象。耶穌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對財富憂慮太多,對有錢人心懷不忿,或拼命追求財富,或無法慷慨捐獻,不願動用積蓄和投資大力賙濟別人,你就是患了財富的惡疾。你不是視財富為保障,就是視財富為裝飾。你高舉財富,以為它能媲美神,賜予你惟有神才能賜你的東西。

這些都是徵象。當你看到這些徵象,便開始發現許多人有這問題。如果你記得耶穌最初的忠告,在這次講道中又聽了很多,認為自己現在可能有此問題,你會明白耶穌的意思是說:「你很可能患了財富的惡疾。」你會低估患病的程度。這樣的話,我們要怎樣做呢?

第三,我們如何獲得正確的財富觀念?耶穌告訴我們兩件事情。經文告訴你,你要做兩件事情才能克服憂愁和焦慮、仇富或追求財富的心,或是吝嗇錢財。你要深刻經歷恩典,同時要加入這個重生得救的群體。

首先,你要深刻經歷恩典。讓我們看看最後幾節,我們將要進行探討。請留意次序,這是十分重要的。看看第32和33節,耶穌有沒有說過:「若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神就會讓你們進入天國。」或者「若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神就會寬恕你們的罪,帶你們進入天國,拯救你們。」耶穌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沒有,祂的意思完全相反。

祂的意思是說:「你們這小羣,你們已經得了國度,只有當你明白不是靠行為和表現進入天國,才會得着釋放,開始變賣所有的賙濟人。」耶穌在第21節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這是指內心並不富足。

如果你為財富憂慮,對有錢人憤恨,追求財富,或無法慷慨解囊,這便表示你在神面前並不富足。你的內心貧乏。意思是甚麼呢?讓我給你新約裏的另外兩節經文,這會幫助你明白。

首先是彼得前書第2章9節,彼得說:「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接着大部分翻譯都譯作「屬神的子民」,然而原文意思應譯作財寶。彼得說的是基督徒。「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屬神的財寶。」這很奇妙,假如一個人擁有百億家財,你有甚麼東西能吸引他的注意呢?他擁有百億家財,那麼如果有人擁有一切,你又如何吸引他的注意呢?這就是問題所在。

神事實上擁有一切,祂擁有諸天和星宿,萬有都是祂的,整個宇宙都是祂的,彼得敢說:「你是祂的財寶。」你可知這是甚麼意思?你的財寶就是那些你想起就振奮的東西,你看見了就很喜歡。神珍視我們。你說:「如果我真的相信和明白的話,這想法確是不可思議。我如何能知道呢?這是革新的想法,我如何能知道這些真理呢?」

我想分享的第二節經文是哥林多後書第8章7和9節的經文。保羅說:「就當在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顯出滿足來……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

道理都是一樣,保羅是否說:「如果你將財富捐出去,神會賜你天上的財寶?」不是的。保羅實際的意思是說:「除非你看見神所賜予你終極的財寶,否則你無法擺脫地上的財富,獲得真正的自由。」終極的財寶是甚麼呢?就是耶穌。當耶穌道成肉身來到地上,真正過着貧窮的生活。你可記得?我們之前的節目探討過。

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然而財政窮困某程度只是祂將要踏上十字架的縮影,因為在十字架上,祂示範了第12章結尾要我們作的事情。在十字架上,祂失去了權力,失去了榮耀,失去了與聖父的關係,祂失去了終極的財寶。祂變賣了所有,為我們這些貧乏人付出了所有。為甚麼?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付清罪債。

這裏是當中的原則,十分簡單的。耶穌指出,如果你積財,便表明你在神面前並不富足。如果你為財富憂慮,對有錢人憤恨,追求財富,或無法慷慨解囊,這是由於你的內心並不富有,不知道耶穌珍視你,願意犧牲一切,為你付出所有。耶穌就是這樣珍視你。

耶穌指出,如果你內心有屬靈的財寶,知道神有多珍視你,有多看重你,你的金錢便只是貨幣,不會成為你的保障和裝飾,只會是財富。看,你要克服財富的惡疾,惟一的方法不是望著「你要捐獻金錢」的指令,而是要明白耶穌成就了甚麼。惟有你明白耶穌重視你,付出了無比的代價,你才會開始重視鄰舍的需要,願意付上錢財賙濟人。視金錢只是貨幣。

各位聽眾朋友,可以這樣說,你們每一個人,包括我在內,都有一些珍重的事物。在你的內心深處,有些事物你視為是保障和美麗所在。有些事物你珍而重之,視為最大的財寶。換句話說,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珍寶」。除了耶穌外,各樣的財寶都會催使你拼命追求,支配你,使你不斷追逐。「你要千方百計才能得到這些財寶。」

除了耶穌,所有的財寶都會催使你拼命追求,惟有耶穌親自受死來救贖你。惟有祂做得到。你要讓耶穌成為你的財寶,明白祂珍視你,明白祂如何珍視你,這樣你就能不再對貪財慾望盲目無知,患上追求財富的惡疾,否則你會繼續被財富支配。這就是經文的意思,你有沒有如此深刻地經歷恩典呢?或至少主觀上更加認定恩典,好使你能看見財富的惡疾離去?

你若要慷慨解囊,得着自由,耶穌還要你做一件事。你不僅要深刻經歷恩典,還要加入重新得救的群體。你如何能做到呢?經文也有提及。第32和33節的關係是當中的重點。耶穌說了甚麼?祂說「變賣所有」之前,先說「不要懼怕」。

你不想捐獻,因為心中害怕。害怕甚麼?你認為是害怕甚麼呢?你在害怕:「我的日用飲食呢?衣服呢?需要呢?」耶穌說的就是這樣,祂說:「我要你不只是捐獻年薪的一小部分,而是大量動用所有,盡力捐獻,但你做不到的原因之一,就是你害怕。你可知為何害怕呢?因為你不知道神的國度能滿足這些需要。」

耶穌的意思是說:「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天父已經賜給你們國度,所以不要害怕。」你認為是甚麼意思呢?我們多數人這些年都聽過個人主義,讀過一些資料,這樣解釋這段說話:「你們要捐獻金錢,到你需要幫助時,他們會知恩圖報。你或許會有好報,出現意外的收益。有些事會發生的,神會回應你的需要。」

耶穌是這個意思麼?如果你小心研讀,會看到祂是在說:「你們這小羣人,不要懼怕。」耶穌對一班人說。祂是指你們,不是你單獨一人。祂是說:「你們這小羣人,天父已經把天國賜給你們了。」耶穌的意思是甚麼?祂是說:「如果你是天國子民的社群,你便不要懼怕,有能力施予別人。」

耶穌在馬太福音第19章說過類似的話。祂對有錢的財主說:「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不僅那個有錢的財主嚇了一跳,耶穌的門徒也十分詫異,大概會說:「主啊,我們怎可能這樣做?」

你可知耶穌在說甚麼?祂更加詳細說明,這讓我們更能明白祂想在路加福音第12章帶出甚麼信息。祂在路加福音第18章29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神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

意思是甚麼?我們明白一些字眼的意思。你若撇下父母和兄弟姊妹,當你進入基督的群體,就會找到新的關係,你會有新的父母和兄弟姊妹。這是基督群體其中一個很棒的地方。但耶穌還說你擁有田產和房屋。人們往往只是聽到耶穌說得到新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卻忘了祂也提到得到產業。我們不要這樣。

有一個解經家這樣解釋耶穌在馬太福音第10章路加福音第12章的教導。「伴隨這個新群體而來的是房屋和田產。我們對於「房屋和田產」這些用語的理解不應有別於「父母和兄弟姊妹」。當我們加入新的群體,不僅彼此分享,情同父母與子女,還彼此共享家園和所有。」

基督徒根據路加福音第12章馬太福音第10章在有明顯需要時可以慷慨損獻,原因是他們已認定自己是這個群體的一分子,當他們遇有困難,其他人同樣會伸出援手。若要按照耶穌的指示施予和分享,惟有加入群體,沒有人再視自己的財物為己有。」你可明白?

耶穌的意思是說:「變賣所有,不要懼害,你的需要會全部得到滿足。」如何呢?透過教會群體。耶穌的意思就是這樣。你必須加入群體,福音會使你謙卑,當你有經濟上的困難,你會願意讓人知道,同時你成為群體的一分子,福音改變人心,財富的惡疾已經痊癒,各人彼此分享,彼此施予。」

當你看見需要就會施予,不再懼怕,因為縱然你有需要,也會得到滿足。我們的群體是否這樣?我必須說,有一些教會每年都會進行執事奉獻,這些奉獻不是用於教會的預算,而是用來幫助那年遇上財政困難的弟兄姊妹,紓解這方面的困難。

我只能說這些奉獻也是小數目,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卻是很好的異象,看見如果我們真的不再為財富憂慮,得着自由,我們不僅要深刻經歷恩典,還要建立一個充滿愛和分享的群體。一個城市有這樣的教會便十分富足,若社區有這樣慷慨施予的鄰舍便會感覺富足,若個人能夠這樣慷慨施予便會十分富足。

當轉眼仰望耶穌,定睛在祂奇妙慈容,在救主榮耀恩典大光中,世俗事必要顯為虛空。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祢賜下愛子,犧牲生命,把所有的財寶賜予我們,帶來如此革命性的救贖。主啊,我們禱告求祢賜下聖靈,幫助我們明白,讓我們真切看到當中的屬靈意義,活出這個屬靈真理,好使我們成為耶穌基督的真門徒。祂來到地上不是要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獻出生命作無數人的贖價。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