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基督的真諦(一):了解基督」系列——「耶穌的群體」這個題目。
今次節目的經文引自路加福音第6章12至36節。
12 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
13 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
14 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
15 馬太和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奮銳黨的西門,
16 雅各的兒子(或作:兄弟)猶大,和賣主的加略人猶大。
17 耶穌和他們下了山,站在一塊平地上;同站的有許多門徒,又有許多百姓,從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並推羅、西頓的海邊來,都要聽他講道,又指望醫治他們的病;
18 還有被汙鬼纏磨的,也得了醫治。
19 眾人都想要摸他;因為有能力從他身上發出來,醫好了他們。
20 耶穌舉目看著門徒,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
21 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飽足。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
22 人為人子恨惡你們,拒絕你們,辱罵你們,棄掉你們的名,以為是惡,你們就有福了!
23 當那日,你們要歡喜跳躍,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他們的祖宗待先知也是這樣。
24 但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
25 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飢餓。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
26 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
27 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
28 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淩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
29 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有人奪你的外衣,連裡衣也由他拿去。
30 凡求你的,就給他。有人奪你的東西去,不用再要回來。
31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32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
33 你們若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是這樣行。
34 你們若借給人,指望從他收回,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要如數收回。
35 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
36 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
這是神的話語。
在這幾個節目,我們一直研讀路加福音,透過一位作者──路加看耶穌的生平。我們剛才所讀經文的主題是「基督的群體」,但是我相信讀者不會一眼便看出這個主題。在這段經文的第一部分,耶穌告訴我們神應許一個真正的群體。在第二部分,耶穌告訴我們這個群體的組成部分。在最後一部分,耶穌告訴我們如何得着力量去成為這樣的群體。第一是應許,第二是組成部分,第三是力量。
第一部分從第12節開始直到第20節,這部分論到神的應許。我們必須根據聖經的整體背景來讀這段經文;事實上,一般來說,我們都應該這樣讀聖經。除非你根據聖經的整體背景來讀這段經文,尤其是出埃及記的背景,否則你無法明白耶穌所表達的意思。當時,耶穌在山上整夜禱告神,之後挑選了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為甚麼?耶穌的門徒其實並不多,祂卻在當中挑選十二位領袖。如果你的教會只有三十人,你怎會選十二位執事呢?這有點不合理。然而,耶穌選十二使徒有重大意義。後來,耶穌下了山,給門徒講解神的道。
這是甚麼意思呢?我們必須回想在西乃山所發生的事情?神在西乃山召集了以色列十二個支派,並吩咐摩西帶著神的話下山。神在西乃山頒布律法到底有何目的?很多人認為神的律法使人找到神,它也是得救的途徑。你遵守了神的律法,你便罪得赦免、得蒙拯救,可以上天堂、得永生。然而,當你讀出埃及記的敘述,你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神並不是先頒布律法,然後才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埃及地為奴之家;相反,神先拯救他們脫離為奴之家,然後才頒布律法。因此,無論在新舊約聖經,神的律法都不是使人罪得赦免和得救的途徑。既然神已經救他們脫離為奴之家,為甚麼還要把律法賜給他們呢?答案就在出埃及記,神說:「我要你們成為一個群體,一個真正的群體、全新的群體。」
在出埃及記,神告訴我們:「人類群體四分五裂,民攻打民,國攻打國,各處爭戰不斷,是因為當人與我的關係破裂,所有關係都破裂。當人與我的關係和好,所有關係都和好。因此,我要建立一個群體,向世人表明,只要人與我的關係和好,所有關係都會和好,好像分散了的線再編織成一塊布一樣。當你與我和好,便進入一個全新的群體。」
這意味著當耶穌和十二門徒從山上下來,開始登山寶訓的講論時,祂不只是給我們一些個人道德倫理教訓,儘管我們從登山寶訓中也學到很多關於個人生活操守的道理。補充一句,路加福音第6章也稱為登山寶訓,但篇幅比馬太福音5至7章的短。事實上,耶穌要告訴我們:「我來到世上是要進一步建立這個真正的群體,開展下一階段的工作。」
請注意第17節,這個階段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這個群體是跨種族的,不僅包括猶太和耶路撒冷的人,還有推羅、西頓的人。耶穌說:「神要重建全人類,這就是下一個階段。我帶著權能來到世上,要建立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一個全新的社會、全新的群體。」想一想,一根線很容易斷開,人類的生命像一根線一樣脆弱。然而,如果你把成千上萬的線編織在一起,彼此相連,便成為一塊既堅韌又漂亮的布。耶穌說:「當你與我建立關係,我便帶你進入一個比你想像中更美的群體。這是第一點。靠耶穌得救不僅意味著你個人罪得赦免,也意味著你進入一個全新的群體,那是神建立的一個真正群體。
你知道真正的群體是多麼重要嗎?當你發現一首你喜歡的樂曲,你會怎麼?除非你找他人來聽你演奏,並得到他們的欣賞,否則你仍未真正享受這首樂曲。為甚麼?我們與群體脣齒相依,在群體以外我們甚至無法體驗美感,或至少這種體驗並不完滿。
想一想你的自我形象。在西方社會,很多人說:「你的自尊和自我形象不該受別人對你的看法影響。別人的看法無關緊要。別把自我形象建基於別人的看法。你自己決定是非對錯,並努力達到這標準。」別人的看法並不重要,你要建立自己的自我形象和自尊。試一試吧。你說:「所有人都覺得我愚蠢,但我認為自己很聰明,因此我覺得自己很聰明。」你不可能這樣。你不可能在群體以外感受到自我價值,不可能在群體以外體驗美感。 大多數的傳記都是關於一些地位顯赫、舉足輕重的偉人。很多時候,這些偉人要得到權勢和影響力,難免犧牲人際關係。看到這些傳記,實在令人惋惜,特別這些人很多到了晚年才帶著傷感的意識到,真正重要的、使生命有意義的,不是牆上的牌匾、獎章,不是財富,也不是讚譽,而是與人的關係。他們大多數與人關係破裂,到了晚年才跟疏遠了的親友重修舊好,這實在令人惋惜。畢竟,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你需要群體生活,也渴望群體生活。這是你內心最大的渴求。然而,這個世界似乎無法給我們一個真正的群體。假如你是一個領袖,無論是一個部門或機構的領袖,還是其他範疇的領導者,你知道大多數所謂的領導工作,有百分之九十是維持各人的良好關係。你要維持下屬的關係。如果你是領袖,你意識到人們總是感到被忽視、被冒犯,總是互相爭吵。到處總有爭端。這個世界充滿障礙,似乎無法建立真正的群體。然而,這是你內心深處最大的渴求。這樣,我們有甚麼盼望呢?耶穌來到世上,說:「我賜人能力去建立一個真正的群體。我是你唯一的盼望。」耶穌應許一個真正的群體。這是第一點。你無法從別處得著這應許。
我們來看第二點。從第20節到結尾,耶穌告訴我們這個真正群體的組成部分。這段經文有些部分最好逐節解釋或作一系列的講解,但我不會這樣做,在這裏我只會給你們一個大綱。耶穌說:「我要建立的新群體有兩個特徵:第一,群體裏的人有甚麼價值觀,第二,他們與群體以外的人關係如何。」群體裏的人的共同價值觀,以及他們如何與群體以外的人交往。
首先,我們看看群體裏的人有甚麼價值觀。第20至26節列出了一些福與禍,你知道那是甚麼嗎?是兩套價值觀。耶穌說:「我要把神的國帶到世上。」留意第20節,耶穌說:「神的國是你們的。」這是甚麼意思?神的國是一個政權。當然,神的國有很多含意,但至少意味著一個政權。
假如你所屬的部門來了一個新主管作你的上司,你突然發現一切都截然不同。為甚麼?新主管通常有一套不同的價值觀,因此也帶來新的管理模式。這就是管治,行事方式全是根據一套價值觀。舊主管與新主管有不同的價值觀,舊主管認為沒有價值的,新主管卻很重視;新主管認為沒有價值的,舊主管卻很重視。這是不同的管治作風。
耶穌說:「我來告訴你神國到底根據甚麼價值觀來管治。」第24至26節列出了第二套價值觀。耶穌提到四個價值觀:「富足」、「飽足」、「喜笑」,以及「得到別人的讚譽」。我來解釋這四個價值觀。第一是權勢,事實上,財富使人有權勢。第一是權勢。第二是安舒。飽足的人得到各樣物質的滿足,他們豐衣足食,生活舒適。第一是權勢,第二是安舒。第三,「喜笑」是甚麼意思?似乎耶穌是指那些開心的人。不是。「喜笑」這個詞在這裏可譯作「沾沾自喜」。為甚麼你會沾沾自喜?耶穌不是指那些開心的人,而是那些得勝者,那些因爭勝而得到成就的人。沾沾自喜的心態是:「我贏了,你輸了。」耶穌談到這第三個價值觀。第一是權勢,第二是安舒,第三是成就。第四是讚譽。第26節說:「人都說你們好」這包括名聲、稱讚等等。這是一套價值觀:權勢、安舒、成就、讚譽。
第20至22節列出了另一套價值觀。你注意到這套價值觀跟剛才提到的完全相反,它們互相對應,卻恰恰相反:軟弱、犧牲、哀哭,以及被排斥。你知道耶穌要說甚麼嗎?祂說:「如果你在我的管治下,如果你離開世界的國,進入我的國,世界重視甚麼或輕視甚麼對我來說無關緊要。在我的國裏,權勢、安舒、成就和讚譽毫無價值。在我的國裏,軟弱、犧牲、哀哭和被排斥才有價值。」誰想進入神的國呢?也許有人心裏想:「你瘋了嗎?我們是受虐狂嗎?」對於這段經文,解經家邁克爾‧威爾克(Michael Wilcock)的闡釋給我很大幫助。在他的聖經註釋中,他簡單概括了這經文。
威爾克說:「首先,我們從神子民的生命中看到價值觀徹底改變了。神的子民珍視世人認為可鄙的事,卻質疑世人認為美好的事。」「神的子民珍視世人認為可鄙的事,卻質疑世人認為美好的事。」這句話給我很大啟發,這是耶穌要表達的意思。耶穌不是說我們要去尋求世人認為可鄙的事,而是珍視它們。耶穌也不是說我們要拒絕世人認為美好的事,卻質疑它們。耶穌不是叫我們去尋求軟弱、痛苦和哀哭,卻要珍視所擁有的。耶穌也不是叫我們拒絕權力和成就,卻要質疑它們。
我來簡單概括一下,讓你真正明白這一點。耶穌說:「當你與我建立關係,你內在的生命得著完全的自由;權勢、安舒、成就和讚譽無法再控制你。」當你心裏得著完全的自由,你的人際關係也會改變過來。換句話說,耶穌說:「當你與我建立關係,我賜給你完全的自由,你不再受權勢、安舒、成就和讚譽控制。」當你內心得著完全的自由,你與其他擁有這種自由的人便能夠建立一個新群體。
我來詳細解釋,這一點十分重要。第一。耶穌說:「進入我的國代表這些東西無法再控制你。我賜給你完全的自由。」假設有兩個人同樣擁有高薪厚職,他們突然知道自己快要失去工作,而且無法找到一份條件相當的工作。今天這種情況不難想像。耶穌說:「想像一下,一個屬世的人如何反應?」他們會驚惶失措,因為除了擁有這個職位之外,沒有別的東西讓他們感到人生有意義;除了擁有這份高薪之外,沒有別的東西給他一家人帶來安全感。他們感到人生有意義和充滿安全感,主要是由於這份工作。一旦他們失去工作,他們便崩潰了。
我們看看一個在神國裏的人如何反應。他們失去工作,這意味著甚麼呢?首先,他們會哀哭。請注意,耶穌沒有說:「你在我的國裏,你充滿信心,百毒不侵。當壞事發生時,你呼叫:讚美主!」不,絕對不是。耶穌說:「在我的國裏有哀哭。」不如意的事會發生,我們也會哀哭和軟弱。但請你仔細看經文,耶穌說:「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請注意,耶穌不是說:「現在你哀哭,但將來你必蒙福,因為日後你會在天上得到賞賜。」也不是說:「現在你飢餓,但將來你必飽足。」耶穌沒有這麼說。祂說:「現在你哀哭,同時你也蒙福。」現在你必蒙福。這是現在的事。這一點看來互相抵觸。耶穌要說甚麼呢?無論是希臘文或希伯來文,「福」這個字都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用詞,意思是深深感到滿足。
在世界的國,歡笑與祝福並存,但哀哭與祝福總不會同時出現。在耶穌的國裏卻不是這樣,耶穌說:「我賜給你們的福並不受環境影響。不僅如此,事實上,在很多方面,祝福會隨著哀哭而加增。正如星星在漆黑的夜晚顯得更明亮,我賜福給每個蒙恩相信我的人,當你哭泣,祝福就更顯多;當你飢餓,祝福就更顯多;當你軟弱,祝福就更顯多;當你犧牲,祝福就更顯多。」
事實上,有一些從神而來的尊榮,是你從未真正領略的,你從未真正嚐到它的甘甜,也從沒有真正從中得著力量的,唯有當你失去世界的讚譽,才能夠真正領受到。有一種真正的滿足和祝福,是你從未真正找你到,唯有當你經歷軟弱才能夠得著。當威科克說:「在耶穌的國裏,我們珍視那些世人不惜一切要逃避的東西。」這不是說我們要渴求和尋找那些東西,而是當它們臨到的時候,我們並不在意。我們珍視這些東西,因為它們使我們變得更有智慧,而不是更沮喪;使我們變得更恩慈,而不是更苦毒。這些事使我們更有福。
換句話說,只要你在耶穌基督的國裏,你有完全的自由,因此你不再受權勢、安舒、成就和地位控制。只要你順服基督的主權,藉著神的道和聖靈去仔細思量,並進入神的國,你就得著自由,不受那些東西控制。
當你內心得著自由,不再受那些東西控制,這對你的人際關係有何影響呢?那些靠工作得到人生意義和安全感的人,如何看待那些沒有成就的人呢?他們說:「他們沒出息,永遠不會成功。」耶穌說:「在我的國裏,你不會看不起任何人,無論是窮人、世界視為失敗的人,世界蔑視的人,你都不會輕看他們,只會重視他們。」為甚麼?因為你內心得了自由,不受權勢、安舒、成就和地位等東西控制,你在社交關係上也自由了。權勢、安舒、成就和地位對你不再重要。你的人際關係,以及你看待別人的方式都改變了。從前你鄙視人、看不起人,現在你不再這樣了。」耶穌說:「在我的國裏,人們擁有一套完全相反的價值觀。」
可是,不僅如此;雖然這一點令我們感到驚歎,但不僅此而已。你明白為甚麼每個擁有這種無比自由的人能夠進到基督的群體,而那些在基督群體以外從來無法與人融洽相處的人,在基督群體裏卻可以與人和睦相處?那些人從來無法與人融洽相處,你卻可以與他們和睦相處。你看這是何等明顯的區別?然而,耶穌所建立的群體,不僅在群體裏擁有一套完全相反的價值觀,他們與群體以外的人也有一種獨特的關係。這是甚麼意思呢?
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有很多不同的群體說:「我們不在乎這個世界,也不在乎世上一切的讚譽和成就。我們不在乎這個社會,我們要遁世隱居,組織自己小小的社會,一個真正平等、互相關懷、和諧共處的社會。」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人。但問題是,他們如何對待那些沒有共同信念的人呢?耶穌說:「這說明了屬我的群體與其他關係緊密的群體的分別。」為甚麼?我們必須提到「包容」這個議題。這是一個熱點議題,事實上,在一些大城市,當你與人談論基督信仰和福音時,人們首先會提到包容的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包容的問題。我來說明一下。
在西方的大城市,你經常在報章上看到以下的言論。
人們認為自己擁有真理,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的真理。人們不應該將自己對真理的看法強加於別人身上。
你明白嗎?他們覺得那些認為自己擁有真理的人是相當危險的。你不應該對別人說:「我擁有真理,你要跟從我的真理。」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的真理。人們不應該將自己對真理的看法強加於別人身上。事實上,這種看法很有問題。
當你說:「誰曉得甚麼才是真理呢?也許真理根本不存在。每個人都必須自己決定甚麼是真理。」這種看法認為世上沒有客觀的真理,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權自己作決定;其實這是對事物本質一個特定的看法而已。這是十八世紀西方的啟蒙運動思想。這是對人權和真理一個特定的看法而已。你接受這種看法,沒關係;但你是否意識到不是每個人都認同這種看法嗎?你對別人說:「聽著,沒有所謂的真理。」這是你的立場,沒關係。但是當你說:「你不應該試圖告訴別人要相信甚麼。」你真正的意思是:「你要放棄你的看法,接受我所相信的啟蒙運動思想。」你對他們說不可將自己的看法強加於你身上,你卻將你自己的看法強加於他們身上。做法如他們一模一樣。
你看,當你說:「包容就是不要相信有真理存在,讓每個人自己作決定。」這是一個看法,這是你的真理,你的真正意思是:「你要接受我的看法,因為如果你不接受,你就有所欠缺、愚昧無知。」
包容並不是說:「我們根本不知道誰擁有真相。」絕對不是。因為不管我們承認與否,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真理的看法,而且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看法比別人好,並且希望別人接納他們的看法。人人如是。不管我們承認與否,我們都是這樣。因此,包容並不是指沒有真理的信念。每個人都有真理的信念。包容也不是指我們不要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看法,因為每個人都這樣做。你若說:「你不可向人傳揚真理」,其實是要求別人放棄自己的看法而接受你的認識論和真理。」你正在做一些你要求別人不要做的事情。到底甚麼才是包容呢?
包容不是指沒有真理的信念,而是你怎樣對待那些與你不同的人。包容不是指沒有信仰,而是你的信仰如何引導你對待那些沒有共同信仰的人?對於這一點,耶穌的教導相當激進。人們說:「宗教信仰的問題、基督信仰的問題,就是沒有包容,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擁有真理,其他人卻沒有真理。」這是對事物本質的一種理解,當你這麼說,你同時把自己的看法強加於別人,說:「你應該採納我的看法。」這是無可避免的。
我來解釋為甚麼當基督信仰被濫用時,它也可以變得毫無包容,當然任何宗教信仰或觀點也是如此。我也給你們說明耶穌基督如何論到基督徒與未信者的關係。請看經文的最後部分。耶穌說:「我們不要只是談論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我們來談談仇敵吧。我們不要只是談論那些與我們信仰不同的人,我們來談談那些逼迫我們的人吧。」耶穌說:「當你與他們交往,我要你們做兩件事。」首先,第28節說:「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這是一種內在的態度。耶穌說:「當你遇到一個人,他不僅與你意見不合,而且存心要傷害你,你內心要保持自制,不要對這個人心懷怨恨。」耶穌說:「要為他禱告!」祂的真正意思是:「我要你看到這個人與你同樣有欠缺。他也是人,也有各樣需要。無論他們如何待你,我要你祝願他們興旺,而不是希望他們受苦。」著名神學家米洛斯拉夫‧沃爾夫(Miroslav Volf)有一句名言:「饒恕之路舉步維艱,因為我把仇敵從人類的群體中排除,也把自己從罪人的群體中排除。」
首先,耶穌吩咐我們:「對於那些不僅與你不同,而且試圖傷害你的人,你不要以為自己比他們優越。他們也是人,也有各樣需要,你要這樣看待他們。你不可對他們心懷怨恨。你要祝願他們興旺。」首先,耶穌說:「我要你做好內在的工作,你內心要改變。」其次,耶穌說:「你也要做好外在的工作。」甚麼是外在的工作?你要善待他們。耶穌不只是說:「要為他禱告!」也不只是說:「不要報復。」祂說:「你要善待他們。你要以行動善待他們。」這到底是甚麼意思?
我問你一個問題。姑息一個習慣了謊話連篇、明欺暗騙的人,讓他繼續錯下去,你認為這樣做是對他好嗎?你認為讓他繼續這樣下去,他們將會有美好的人生嗎?你認為他們會有美好的人生嗎?不會。要善待那些犯了錯的人,到底是甚麼意思。就是當你對他不再心懷怨恨時,你要指出他們的錯。你要竭力規勸他們,至少也要阻止他們繼續這樣做。這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做法。
有人說:「等一下,我認為經文似乎不是這麼說。耶穌似乎說你要任憑別人踐踏。」我來問你一個問題。你認為這做法對他們是最好的嗎?你應該善待他們,但你認為讓他們繼續犯罪得罪你是最好的做法嗎?也許你會說:「聖經不是說『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嗎?」好吧,你認為這是甚麼意思?一般人以為:「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的意思是,有人打你一邊臉,你連另一邊臉也轉過來,說:「打我吧,我還有一口氣。」這不是經文的意思。你必須考慮當時的文化,人們見面時不是握手,而是親 嘴問安。當你看到別人走過來,你想向他們表示友好,你會怎麼做?你把臉轉過來。耶穌基督要說的是:「我要你們這樣對待仇敵。」你不可讓他們繼續得罪你。這不是對他們最好的做法。你不可讓他們惡待你,也不可讓他們惡待他人。你要盡力指出他們的錯,規勸他們,與他們傾談,甚至可能與他們爭論。你要這樣做,但必須沒有帶着一點想要傷害、輕視或羞辱對方的意圖。
你看,當別人得罪我們的時候,大多數人怎樣做呢?有兩種可能性:當別人得罪你時,你說:「你這傢伙,我不會放過你。」然後對他窮追猛打,恨不得把他們的眼睛挖出来。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這樣做。但我們多數會怎樣做呢?當別人得罪你時,你說:「算了吧。忘記它吧。不要說甚麼,也不要提起這事。忘記它吧。」這兩種都是自私的做法,全都是為了你自己。這兩種做法都是為了善待自己,讓自己感到舒服。
對於得罪你的人,最好是讓他們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的罪,對嗎?你嘗試指出他們的錯,這是外在的工作。可是,你首先要做好內在的工作,就是除掉自己的優越感和幸災樂禍的心態,並存心希望對方興旺;如果你沒有先做好內在的工作,外在的工作必然失敗。你說:「我必須把真理告訴他們,因為我要幫助他們,最好的方法就是指正他們」,卻沒有先做好內在的工作,對方通常都察覺得到。你說:「我只是為了真理而站起來。」然而,你其實想傷害他們,只想向他們證明他們犯了錯。耶穌基督說:「我賜給你力量和資源,使你連仇敵也不輕看。」你即使面對仇敵,也祝願他們興旺。
一個因相信主耶穌基督而緊密相連的群體,是這樣對待那些沒有共同信仰的人,你能夠想像這一點嗎?當你找到一個這樣的教會,當你找到一個這樣的基督徒群體,你便真正找到了耶穌基督藉着受死而建立的群體。耶穌為了建立這個群體而受死。耶穌為了建立這個群體而來到世上。耶穌把這個群體賜給我們。祂說:「你要服在神國的管治下,服在我的掌管下。只要你願意順服,我便在你們中間建立這個群體。」
我們來看最後一個問題。你從哪裏得着力量使你能夠這樣對待你的仇敵呢?你從哪裏得着力量使你能夠在群體中彼此相愛呢?你從哪裏得着力量使你蒙福,內心得着自由,不再受權勢、讚譽、安舒和成就控制呢?答案就在這段經文的最後兩節。第35節說:「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答案就在這裏。耶穌基督在這最後兩節經文向我們表明,你的生命要如何改變才可以得着力量進入這樣的群體。
首先,你必須徹底改變你對罪與邪惡的理解。耶穌在這裏巧妙地採用了誇張的修辭技巧,我希望能夠盡量清楚說明這一點。這聽起來可能有點不敬,但耶穌確實這樣做。在最後一段經文,耶穌開始使用「罪人」這個詞,但是除了這段經文,耶穌從來沒有在別處這樣使用「罪人」一詞。我們看看耶穌如何使用「罪人」這個詞。耶穌說:「你知道罪人是怎樣的。你不要像那些罪人。罪人愛人,只是為了得到回報。罪人借錢給人,只是為了取利。你知道罪人是怎樣的。你不要像那些罪人。你知道罪人是怎樣的。你不要像那些罪人。」耶穌沒有在別處這樣談到罪人。祂如何使用「罪人」這個詞呢?祂使用「罪人」這個詞的方式跟所有人一樣。
罪人就是那些沒有盡本份的壞人。這就是世界出現問題的原因。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那些無神論者就是罪人;對於無神論者來說,那些盲信者就是罪人。那些人就是罪人,你也知道他們是怎樣的。世界弄成這樣子都是由於那些罪人。耶穌也使用「罪人」這個詞。祂說:「你不要像罪人。你不要像罪人。」你要像誰呢?請看第35節。你要像至高者的兒子,因為祂恩待——甚麼人?祂恩待那些感恩的人和有道德的人嗎?不是。祂恩待誰呢?祂恩待我們;我們是祂的門徒,祂恩待我們,對嗎?祂恩待我們。
我們是甚麼人?看看耶穌怎樣稱呼我們。祂說:「祂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耶穌正漸漸加強祂的措詞,祂使用了一個比「罪人」一詞更強烈的用詞,對嗎?換句話說,耶穌要說的是:「你不要像那些人,他們是罪人,你卻不是。你不是罪人,你是邪惡的人。」邪惡的人?甚麼?怎可能每個人都是邪惡的?怎可能每個人都是罪人?耶穌這麼說表明了不僅在基督群體以外的人是罪人,在基督群體內的人也是罪人;不僅那些從來沒有領受神憐憫的人是罪人,那些已經領受了神憐憫的人也是罪人。那些領受了救恩的人是忘恩的和作惡的人。你問:「你怎可以這麼說呢?」答案就是,如果你沒有重新理解罪的定義,你總無法經歷耶穌基督的大能。
我們認為違犯了神的律例就是犯罪。你說:「我遵守律例,對配偶忠貞。我沒有逃稅,沒有殺人,也沒有偷盜。我謹守十誡,我沒有犯罪。如果你犯了十誡,你就是犯罪了。」耶穌要向你表明,你必須對罪更深入瞭解。你靠自己得救,這就是罪了。你代替主耶穌成為自己的救主,這就是罪了。你試圖成為自己的救主,而不是讓耶穌成為你的救主,這就是罪了。當你明白這一點,你突然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這麼做。有些人既虔誠又有道德,他們努力遵守十誡、到教會聚會,又勤讀聖經。為甚麼?他們以為這樣神必定賜福給他們,也必定垂聽他們的禱告。他們試圖成為自己的救主。這種自以為義的心態表明他們成為了世上邪惡的管道。有些人沒有宗教信仰,他們對聖經不屑一顧,說:「我要為所欲為。」他們也試圖成為自己的救主,只是方法不同而已。他們也成為了邪惡的管道。
你綜觀世界歷史,看看那些殺人狂、極權主義政府,或那些進行種族滅絕的政權,你會發現他們有些是無神論者,有些卻有宗教信仰。在邪惡的人中,不獨那些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包括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耶穌說:「除非你明白在本質上你的心與其他人根本沒有分別,否則你無法作我的門徒。」你必須除掉自己對罪的舊觀念,並意識到自己是個邪惡的罪人。」這是第一步。
我們來看第二步。當你領會神的憐憫,你不但意識到自己是邪惡的人,也是蒙愛的兒女。請看6章35節,這節經文多麼奇怪,耶穌說:「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你說:「你是否有點牽強附會呢?」沒有。因為只是僅僅六章經文之後,在路加福音第11章,耶穌談到禱告的時候,對門徒說:「你們雖然不好……。」《現代中文譯本》譯作:「你們雖然邪惡……。」「邪惡」,耶穌說祂的門徒是邪惡的人。耶穌自然而然便說:「你們雖然邪惡。」我們都知道自己是邪惡的,我們剛才已經說過了。耶穌說:「你們雖然邪惡,還曉得拿好東西給自己的兒女;那麼,你們的天父豈不更要把聖靈賜給向他祈求的人嗎?」請看6章35節,在同一節經文,耶穌說你們是邪惡的,但你也是蒙神所愛的兒女。」這是關鍵所在。
「你是邪惡的,但你卻是蒙神所愛的兒女。」世上有別的宗教、哲學或思想這麼說嗎?沒有。一般常識告訴我們,你要麼是邪惡的人,要麼是蒙神所愛的兒女。你不可能兩者皆是。然而,基督的福音告訴我們:「你既是邪惡的人,也是蒙愛的兒女。」這是我們所談論的信息之關鍵所在。
當我太太聽到人說:「基要派教會一點也不包容。」她說:「這要視乎你持甚麼基要信念。」如果你的基要信念是:「只要我過良善的生活就可以上天堂。」當然,這種信念會使你變得不包容。事實上,如果你的基要信念是:「要努力行善,做個充滿愛心、思想開明的人。」你會感到自己比那些偏執的人優越。可是,如果你的基要信念是:「耶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如果這是你的基要信念,又怎會使你變得不包容呢?
耶穌基督拯救你,扭轉你的價值觀。耶穌擔當你該受的刑罰,使你能夠享受唯有祂配得的筵席。耶穌基督拯救你,扭轉你的價值觀,正如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Luther)所說:「你既是義人又是罪人。」當你領會這一點,你對不同種族和階層的人的態度便完全改變。此外,你對那些與你意見不合的人的看法也改變過來。耶穌說:「我能夠把你變成這樣的群體,也必會這樣做。」
親愛的聽眾朋友,我們主內弟兄姊妹是一家人,但是有些人說:「我知道我應該成為基督徒群體的一部分,但我不得不承認,我無法投入教會生活,因為我曾經受傷害。你告訴我們基督徒應有的樣式,但弟兄姊妹卻不是這樣。他們的成熟程度各有不同,有些人的屬靈生命成熟,有些卻像嬰兒一樣,他們一點也不成熟,我曾經因此受傷害。」
請謹記,我們要恆久忍耐。有一位作者說得很有意思,他說:「新約聖經常常勸勉基督徒要彼此相愛,因為教會不是由一群本是友好的人組成,而是由一群天敵組成。」基督徒聯結在一起的原因與別的社會群體截然不同。社會群體之所以聯繫在一起,是因為人們擁有共同的教育背景、種族,收入水平、政治理念、國籍、語言、職業等等。但是基督徒聯結在一起,不是由於他們自然而然便彼此相合,而是因為他們蒙耶穌基督拯救,一同效忠主耶穌基督。
教會是由一群天敵組成,他們因耶穌的緣故而彼此相愛。因此,要恆久忍耐。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群體需要時間,但你需要這個群體,耶穌能賜你力量成為真正的群體。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祢幫助我們謹記耶穌基督為我們受死、擘開身體,使我們可以合而為一,成為一個群體。禱告奉耶穌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