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將與大家默想以賽亞書五十六至六十六章的經文,而這一段的經文通常被稱為第三以賽亞。
學術界認為以賽亞書的成書是源自一個長年累月的過程,前後約250年,由亞哈斯年代的以賽亞先知作起點,經歷多代的門徒承傳而成,以賽亞書多處都說明有這種門徒傳承的情況(賽八16-18,三十8,五十4),以致以賽亞本人的信息能在不同的時代得以延續及發揚光大,這多代的傳承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對應了以賽亞書中三個部分的組成,它們分別是第一以賽亞(賽一至三十九章)、第二以賽亞(賽四十至五十五章),以及第三以賽亞(賽五十六至六十六章)。第一以賽亞的成書背景大約是被擄早期,第一以賽亞這位門徒收集以賽亞本人及其有關的神諭而成;第二以賽亞的成書背景大約是被擄後期及回歸早期,第二以賽亞這門徒把以賽亞先知的神學應用在回歸的處境中,讓人在回歸的道路上得到鼓勵;第三以賽亞是最後一代的門徒,他身處在波斯帝國的年代,耶路撒冷的聖殿及禮祭已形成,回歸的以色列民面對大國之下身份的張力與挑戰,第三以賽亞便興起,承接以賽亞先知的神學,鼓勵當時的猶大人在耶路撒冷要回歸律法,主張要活出安息日、禁食與禧年喜樂的精神,在異象中看見錫安的福音,並以新天新地的終末遠景來定義當時在波斯帝國之下的身份。這樣,三部分的以賽亞書代表了三個時代的先知,他們的時代不同,但他們卻傳承同一位師傅以賽亞的神學,讓人明白神藉以賽亞啟示的真道是永活的道,永恆地向不同的時代說話。因此,就算第一、第二及第三以賽亞把全書分為三部分,以賽亞書還是一卷書,因為這是一個學派所形成的書,傳遞了一致的神學思想,但卻奇妙地向最少三個時代說話。
被擄回歸的猶大人面對很多的挑戰,他們第一項的挑戰是身份的危機,當猶大國已不再成國,而是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省分,他們的身份需要由國家主權的看法改變為宗教信仰的堅持,當所羅巴伯把聖殿重建在耶路撒冷錫安山上之後,猶大人的身份角色都圍著這聖殿而建立,他們是屬於耶和華的子民,是在聖殿獻祭及敬拜的人(賽五十六7),他們是守安息日的子民(賽五十六4),活出神喜悅的禁食(賽五十八章),活出公平公義(賽五十六1),也盼望終末的新天新地(賽六十五17-25),這些信息對回歸的猶大人來說很重要,也是建立他們身份認同的基本神學元素。簡單來說,猶大人不再以國家主權來定義自己的身份,而是以信仰及摩西律法的實踐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他們是耶和華的國民,也是神聖的子民。
思想:
在波斯帝國這大國下,猶大人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第三以賽亞給予神的子民重要的身份神學,讓猶大人明白他們的盼望不在地上的國度,而是終末新天新地的遠景,從而以這遠景所定義的公平公義來活出當下的人生。你的身份認同在哪裏?在大國的公民身份上?還是在信仰的堅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