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義系列 二、論神的道
提摩太·凱勒

聽眾朋友,今天我要跟你分享的經文,是詩篇19篇第1到14節

詩篇19篇第1到14節說:

[1]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

[2]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

[3]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

[4]他的量帶通遍天下,他的言語傳到地極。神在其間爲太陽安設帳幕;

[5]太陽如同新郎出洞房,又如勇士歡然奔路。

[6]他從天這邊出來,繞到天那邊,沒有一物被隱藏不得他的熱氣。

[7]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8]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

[9]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

[10]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

[11]況且你的僕人因此受警戒,守着這些便有大賞。

[12]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

[13]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爲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

[14]耶和華我的盤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

好,這是神的話語。

這是一篇充滿教義性和信條的詩篇。在今天,「教義」這個詞是相當負面的字眼,但我很喜歡這首詩篇。

好,讓我們來思想關於「教義」的三個特點:

首先,「教義」是你要用信心去接受的,並不能加以證明,只有憑信心接受。

第二,「教義」是你要相信的。你將生命建基在教義上,要冒風險,卻要接受它。

第三,「教義」是你要推廣的。教義是真實的,也是值得相信並且叫別人也相信它。

如果你說你不相信教義,而認爲各人應自己決定是非對錯,而且總有一些事與教義無關,並非人人都得相信。噢,你這麼說,恰恰符合教義這三個特點。

首先,當你說每個人都得自己決定道德是非的準則,那是出於歐洲啓蒙時期的想法,是個人主義,是對現實的特別觀點,是哲學觀,又是無法證明的。教義是靠你憑信心接受的一些主張,這是教義的第一點特質。

第二,教義是你用生命去承擔的一些主張。神看你相信、過着某種形式的生活是重要的,而你不能證明沒有這樣的神。你希望,你打包票,不會有這樣的神!可是你無法證明你的主張,所以你是憑信心接受教義。

第三,你在推廣這個教義,因爲當你認爲每個人都應該像你持開放的心態,其實這是換一種口吻說:「每個人都應該接受我的教義和我對現實的觀點。」因此,這是你用信心去接受的主張,用生命去實行它,你的永恆結局取決於這個觀念,並且,你正在向他人宣揚這個教義。

可見,生活與教義息息相關,是無從避開的。因此,倒不如回到聖經的古老智慧中。這首特別的詩篇,說的都是關於神的道,提到神如何與我們溝通。你怎樣認識神呢?神如何與我們交流呢? 除了這首奇妙的詩篇,聖經沒有更好的篇章告訴我們神如何與我們溝通了。

這首詩篇顯明地分爲三個部份。前幾節經文說道,神那「無聲」的話語;第二部份提到神那「美好」的話語;第三部份,則是關於對神話語的「尋求」。研讀了這三個部份:藉由「無聲」的話語;「美好」的話語以及對神話語的「尋求」,我們將找到如何認識神,如何得到關於神的知識,這些問題的答案。

首先我們談:神那無聲的言語。

前六節是關於「神無聲的言語」。在第一、二節裏說的是「溝通」。這是「言語」。「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是說到「宣告和傳揚」,是傳達有關神的知識,傳揚神的榮耀。從這個「言語」的來源,或它的本質可以學到兩個挺有趣的道理。首先,這「言語」出於自然界、天地和日月星辰。大衛在第五、六節提到天上的事物,都是由大自然而來,從海洋、山嶺而來。這「言語」有些自相矛盾,因爲在第三和第四節說到:「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 它的量帶通遍天下,它的言語傳到地極。」大自然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似乎完全矛盾,不過這是寫詩手法,表達無言的溝通。

有一種交流是藉着無聲的言語或話語,透過姿態和臉部的表情來交流。有些溝通方式,可以不靠話語。大自然正是用無聲的方式,傳遞關於神的知識和訊息。無聲的言語是什麼意思呢?詩篇第19篇恰恰回答了下面的問題。

  • 爲什麼?如果你聽見或看到海洋的咆哮,或是低語的浪聲?
  • 爲什麼?如果你只是望着鳥兒飛翔?
  • 爲什麼?如果你看着山峯上終年的積雪?
  • 爲什麼?如果你離開城市的燈光,去看天上陳列的星星?
  • 爲什麼?
  • 爲什麼?難道我們看着這些景物時,不會充滿欣喜嗎?
  • 爲什麼?你不會充滿驚歎嗎?
  • 爲什麼?你不會因此而肅然起敬嗎?
  • 爲什麼?你不會因此而屏息以對嗎?
  • 爲什麼?

大衛用太陽做例子。在第五、六節裏說到,太陽在幾百萬英里以外,如同燃燒的巨大火球。這能夠感動我們嗎?爲何我們要寫關於太陽的詩和歌曲呢?事實上,詩人大衛在詩中提醒我,太陽如同一個偉大的新郎在婚禮那一日,滿懷愛意和喜悅。爲何海洋和山嶺會使我們感動?它們一直存在啊!我們看見那兒是山嶺,那兒是高地。爲何要寫詩來頌讚它們?它們有何處令我們顫慄呢?很有趣的問題!大衛怎樣回答?聖經有什麼答案?大自然如同偉大的藝術,觸動着你。大自然使你落淚,使你振奮,如同偉大的音樂、感人的故事、偉大的戲劇、文學名著等等這些可見的藝術傑作。爲什麼呢?畢竟這只是高山、石頭、燃燒的火球而已!爲何它們會像藝術一樣感動我們呢?答案是:因爲這是大自然!

大自然是被造的創作,大自然宣揚神的手所造的工作。換句話說,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在向你歌唱,表明這一切不是出於偶然;而如同音樂、戲劇,和所有的藝術品一樣,通過藝術的眼光被造的;是藉由設計、熱情和想象力所造。而這個藝術家的設計、熱情和想象力和他的意願之豐富遠超過任何一個藝術家。

換句話說,星辰、海洋、峽谷和高山都在向你說話,向你歌唱。就算你的人生一團糟,在理智上你也無法相信神,也不論你抱着什麼哲學觀,全都毫無關係。你走到外面,凝望高山或太陽,仰望星星,它們都暢所欲言地向你傾訴:「我們不是出於偶然;不是由原子偶然組合而成,陳列在這裏。我們是有目的的被造物,你也一樣。我們是藝術傑作,你也是!」

因此,生命是有意義的,而非無意義的。生命不是由白癡說的故事,或如某些理論說的一無是處。你的周圍存在着一些永恆、光明、美好的事物。而且從某方面來說,大自然向我們傾訴,每個人都在聆聽。儘管大自然無聲無息,無言無語,你卻處處都聽到它們的聲音。自然界向世上的每一個人述說生命是有意義的,人類是重要的,你身邊的每件事都是藝術品!你要尊重它,因爲神就是這一切的創造主。

那麼我們從這裏學到什麼道理呢?這是最基本的!詩篇19篇第1到6節裏,有三點重要的含義,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沒有任何實際的事物,可以比自然界的樹木、山嶺、海洋或環境裏的景物給你更深刻的感受。沒有別的觀點比這個更深刻的。東方的哲學家認爲自然的世界只是個幻影,都會消逝,都不真實的。而西方的世俗主義者則認爲自然世界是個有機體,大自然是一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世界!沒有什麼神聖可言!當然,自然界是殘暴的,你也是有機體之一,只是你處於這條食物鏈的最頂層,因此你要謹慎,不可糟踏次於你的生物,以免自取滅亡!此外,世界在你的掌握中。但基督信仰卻要你在被造物面前謙卑下來。

幾年前,美國基督徒作家伊莉沙伯.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的一場演說讓我難以忘懷。她說:「我要你們明白,如果聖經是正確的,一個蛤蜊比你更加榮耀、讚美神」。她說到詩篇十九篇裏,每個小甲蟲、每一朶花、每個蛤蜊,都在讚美神,因爲神把它們造成這些形狀,賦予它們生命。每一個受造物都在讚美神,都在對你的心靈歌唱。連一個蛤蜊也有神創造的應有形狀,是如此完美。但你卻失去了神的創造,心中的那個男人或女人的樣式,因此,這個蛤蜊能喚醒你的靈性。其他實際景物也能使你謙卑下來!一棵樹、一朶花、一個蛤蜊都在向你顯示它們是何等重要,所以我們豈不應該竭力與這些被造的藝術品和諧共處,維護它們原本的樣式嗎?因爲它們本身就可以榮耀神,它們正在對我們的心靈歌唱。在某個意義上說,除了身邊的實際景物之外,不是還有其他受造物也令我們更倍生敬畏嗎?

好,第二個涵義是很基本的。我不確定其他的宗教是否提到這一點,就是不相信聖經、不相信神、抗拒神的人,仍然充滿智慧、愛和喜悅。因爲,無論你是否有意識地相信神;是否相信聖經;更不論你認爲神在向你說些什麼,反正神正在向你說話,告訴你,人類存在的價值,世界的價值,人類和世界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生命代表某種意義,而每個人都從某個層次上得到一些數據。因此很多人都沒有相信正確的事,這些人充滿智慧、內心良善,並且尊重別人,愛其他的人。他們很關心人,挺善良的,可是他們不相信神。如果你問,爲什麼神將智慧、良善和偉大加諸於不相信祂的人呢?答案是:因爲神有恩典。當你想到:如果只有基督徒有智慧、是良善、仁慈和偉大的,那麼這個世界將會何等地紛擾不堪呢?這是神給世上每個人的禮物啊!

我不知道其他的宗教是否提到,要尊重世上其他生物和其他的非信眾,但基督信仰提到了!每個人都得到生命有意義的信息,即使你不相信神,神還是可以向你的心靈說話,使你有喜樂的經歷。

詩篇19篇帶來的第三點,就是:這首詩不能在第六節結束。第三點指出,大自然的言語還不足夠,大自然告訴我們關於神的訊息仍然不完全,因爲它並沒有將我們所渴慕的事和盤托出。第七節開始提到聖經,這是神說的話語,是神藉着文字向我們說的話。在第七節,詩人說:「耶和華的律法(就是指聖經)全備。」爲什麼大衛說律法是「全備」的呢?因爲在第一到六節中說到,藉着大自然所傳達的啟示、訊息和溝通是偉大的。但它卻是混雜不清晰的。意思是,譬如你利用過無聲的溝通法嗎?你可以從中知道,顯然有不少事是不能靠無聲的溝通而傳達的。

師母跟我有許多種無言的溝通方式,她提示我:「差不多要結束這篇講道了。」有時候,我明白她在說;「到現在爲止都講得很好,不過,時間到了。」有時我知道她說:「你今天講得不太好,最好現在停下來!」我懂她的意思。但是有時,我會錯意了! 她已經向我示意了,我卻搞不懂她的意思,無法清楚地接收到她的訊息。

所以,臉上的表情和身體的動作可以傳達一些訊息。比方:我很開心,或很悲傷!這是好的,或不好的等等。但如果用臉部表情和姿勢,穿過一個房間來進行交流,例如傳達:「請在七點正,跟我在某街的某個餐廳見面。請穿正式的服裝來。」這樣的訊息,是有難度的!可是手語便能確切地表達這些字句,但對方必須想到這些字句才行。手語,恰恰是一種語言文字的溝通方式。

非言語的溝通還算可行,但對方很容易誤解。比方,你凝望大自然,它真的能告訴你關於神的事嗎?能夠的!但你領受的訊息是混雜的。因爲大自然裏有災難、龍捲風、地震等等。大自然無法全然清晰地訴說神的榮耀,正如保羅在羅馬書第一章所說的,人們很容易混淆神透過自然界的工作所傳達的訊息。人們會輕易地掩蓋、壓抑這個訊息;因此,一些能夠比大自然表達得更清楚的事物是必需的。我們需要比僅僅來自大自然界的訊息更加清晰的溝通。

好,第二個重點:神全備的話語。

在第七到十二節,大衛談論神全備的話語。除了從自然界而來的無聲言語以及神無聲的話語,還有神藉聖經傳達的全備話語。這些話語就是耶和華的律法,是從耶和華來的律例,是神的訓誨、命令和典章。這幾個字眼都是聖經的近義詞。這不是聖經部分的話語,是聖經的近義詞。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學習到兩件事:第一就是,神話語的全備性,完全性。

仔細察讀每一句的結尾,你看到「全備」、「確定」、「正直」這幾個詞語。接下來是以更強的形容詞來表達強烈的「確定」。

「完備」表示毫無錯誤;「確定」表示可以信賴的;而「正直」則比它本身所顯明的意思更加重要。「正直」這個詞字面上是指一把直的尺。一把直尺的作用,就是測度其他的對象。大衛的意思是,沒有另外標準判斷聖經經文對或錯,反而應該用聖經經文判斷其他情況。

最後,在第九節,他說:「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全然」,表示「這典章裏面的每一條」。這是說,聖經裏的每一節經文都是相同地確實,相同地完備,相同地可信。沒有哪一節經文比另一節更加可信。並非有些經文較爲可信,其他則可以略過不提。因此,這首詩篇以極其令人驚訝和明確的方式表明聖經的全備。

第二點,就是聖經的能力。主題經文第七節的下半部分顯示了聖經的能力。這首詩的對稱是絕佳的。大衛提到一些關於聖經的能力是絕對、絕對地令人震驚。這裏有三點關於聖經能力的描繪。

第一點,聖經能「甦醒人心」。釋經家--柯德納(Derek Kidner)論到詩篇時說,這裏說的「人心」(soul),在希伯來文中指的是「心靈的神韻」,就是「你自己」。他說,這句話最好解釋爲:「聖經有能力顯明你是誰,聖經有能力把你實際身份重新顯明出來。」

「甦醒」表示你的身份出了問題。你無法掌握自己的本相!沒有真正的認識,沒有醒覺到你自己是誰。而「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這個宣告,令人匪夷所思!因爲聖經能使你醒覺過來,並且塑造你成爲被造時那個真正的你!

唯有聖經能做到。大衛說:「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他拿大自然與聖經作對比。你無法藉着大自然與你的溝通之中,得到「甦醒人心」的果效。惟有聖經能夠向你顯明,並且塑造你成爲真正的你!只有聖經才能做到這一點。在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的【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兒童故事裏說到,有一個王子受到邪悪的咒詛,忘了自己是誰。但每一個晚上,(在半夜吧!),被壓抑的思想會一點一滴的浮現,使他更深入地探索自己,並試着逃走,所以他在被綁在椅子上、被防止他恢復意識的狀況下,有所行動。但是有個晚上,他用一把劍,毀了那張椅子,然後他永久地記得自己是誰了。

大衛是說,聖經如同那把劍一樣,只有聖經能夠剷除那些使你無法真正認識自己的假像,和扭曲的事實。只有聖經才能將你是如何更加有瑕疵、更糟糕,以及你有更多過失和麻煩的實際光景,顯明出來。而這是你不敢相信的實際光景。聖經會向你顯明你的真實景況。

第二,聖經也能夠顯明出你是更加被愛、被接納,更有價值的人。這也是你從來不敢奢望的。除非你回到聖經,否則你就不知道自已是超越自已想象的珍貴與敗壞合於一體。唯有聖經能夠使你真正看清自己的本相,聖經能夠使你回覆原有的身份。

另外,聖經能夠使你容易得到智慧。回想十五年前的樣子,你會覺得當時的你就像一個傻子、怪物。沒錯!十五年前,你的判斷確實有些偏差!你會對自己在十五年前所做的決定和一些見解覺得尷尬。如果你現在是二十歲,那麼十五年前你就是五歲,那時你必定做過愚蠢的事。但如果你現在是四十歲出頭,回想自己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你還是會覺得自己的行事爲人,如同五歲孩子一樣。回顧二十歲,二十五歲,二十八歲,還是由老我作主導的時候,你會覺得你很笨!真不敢相信你當時的看法。對自己的認識,對生命的意義知道得這麼少!

你明白這裏面的含意嗎?從現在算起,在十五年之後,你也會認爲現在的你是個傻子。這就表示:你現在就是一個傻子!是個怪物!沒錯!那麼,難道這個情況不能逆轉嗎?可以!在第11節說到:「況且你的僕人因此受警戒。」聽着啊!今天,在城市裏的大學生,會在十五年後說:「我當年爲什麼做那些事?真是笨蛋!當時我怎麼能做這些傷害自己,又傷害別人的事?」但是,你讀聖經,它會保守你,不讓你現在繼續做那些蠢事。聖經會制止你,使你輕易地得到智慧,使你心靈甦醒,回覆真我,得到智慧,心中充滿喜悅。

好,這裏真的引人入勝!第8節說:「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第10節接着說:「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

魯益師寫的【詩篇擷思】(Reflections in the Psalms)這本書中,對詩篇19篇加以批註。這首詩的這段經文讓他大感讚歎!魯益師是對的!他說:「對於這裏說到的是指神的憐憫,我可以完全理解。」但詩人講的是神的律法;神的誡命,而不是神的應許。你看,去說神的應許比蜜更甜,能快活人的心,是一回事。但神的憐憫也是比蜜更甜,能快活人的心;而詩人說的卻是關於神的誡命。魯益師寫道:「這對我來說是件奧祕的事,誡命說:『不可偷盜,不可犯奸淫。』我可以理解人人都要尊重這些律例,設法遵守這些誡命,贊同這些命令;但對我來說,要接受這些誡命是甜美的,且能快活人心,卻不太可能! 」

魯益師又說,不只是詩篇19篇這樣說,在詩篇第1篇也說:「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爲有福!」如此的蒙福,標誌着這顆心被改變了。因着「喜愛」,使你領受神的吩咐,知道該做的事,並且日夜默想這些律法、律例的真意,讓你感受到比蜂房的蜜更甘甜。魯益師說:「這不是使人拘泥慎思的話語,而是使人因爲它的美好而心移神馳的話語。」他着眼在神律法的要求,看見一種絕對的美!能夠找到一個方式去分享詩人的經歷,我們便成功了!而我得承認所有這些事都調合在一起。

你必須讓聖經的經文全然地重新挑旺你心裏的動力,纔會從聖經得着智慧,並且讓聖經全然地使你重新定位。除非是透過強制及恐懼,我們是很難去遵守一連串的條例的,因此魯益師就覺得奇怪我們如何可以到達喜愛神的律法這一地步。

你如何讓你的心靈進到一個地步,能對神的律法感到快活呢?能嚐到神的律法比蜂房的蜜更甜呢?這怎麼可能呢?這些事全都互相調和的。單純的,變得有智慧;不知道自己的身份的,轉變爲清楚自己的本相,而且內心的動力重新被挑旺,這些都調和在一起。可是,這一切怎麼可能發生呢?

好,這就引導我們進入第三點。但是,我要說明一下。比方,大都市的人表示聽到神完備的律法,聖經的完全正確、可信的道理之後,內心開始掙扎。我想,城市的人們或許會說:「嗯,我承認聖經裏有很多很好的道理,聖經裏的確有許多智能的話語。但聖經裏面也有相當多的內容會冒犯人,有相當多的教導令人反感、視爲落伍且不合時宜,所以我們實在無法完全接受聖經全然的權威這個說法。」

好,請你思想一下。世界上沒有一套通行無阻的法則條文。每個文化,每個鄉鎮都有不同的法則。例如,在一個注重家族團結的文化裏,爲了生存的緣故,人們必須遵守這種法則。歷史上,在許多地方都強調家族團結的觀念。今天許多地方的人依舊認爲,家族團結是存活的必要因素。那麼,在這種文化裏,婚姻以外的性行爲則被視爲自私並且會帶來災難的。因此,身處這種文化的人,看到聖經禁止婚外性行爲,他們會贊同!但現代的西方人則認爲,聖經對性行爲的看法是落後的、狹獈且令人反感的。

我再舉第二個例子!如果在某處或某個時代,你目睹自己的家人被殺害。聖經教導你,要原諒每一個人,以及做在你身上的任何事,那麼聖經的這個教導不僅觸怒了你、令你震驚、更是你完全不能接受!但住在環境舒適的西方人讀到聖經上說:「應該原諒每個人和每件事」的時候,他們會認爲這是基本常識!

你要明白,你今天覺得反感的觀點,是來自你所處的社會的產物!是你社會階層的產物。你所處的社會文化,使你感到被冒犯和難受。你會說:「我不相信聖經的權威,因爲我實在不能接受裏面的內容。」實際上,你是說:「我的文化和社會觀比其他文化優越。我目前所處的時間、地點和觀點比一切優越。」這是文化上極度的狹獈看法,也是非常的短視。

你要這樣來思考!唯一能夠使你確定你正在聆聽神的話,並且在獨立的思考,而不僅僅相信你的文化要你相信的事;唯一能夠使你確定你在聆聽神的話,而不固步自封,不愚蠢地模仿你的文化所要你相信的事,就是:接受你所認爲最冒犯你的經文內容。

請想想:你的曾祖父母有大半的看法,都會令現在的你覺得可笑吧,是不是?他們的想法令你覺得難爲情。難道你不知道,他們對你也有同感嗎?難道你要拒絕讓聖經的權威和它的能力去重新恢復你的身份嗎?難道你爲了接受那一套在五十到一百年之後便要過時的文化觀,而拒絕聖經的能力,讓你的心靈重新被挑旺,並且抗拒這可以輕易地帶給你智慧的能力嗎?

啊!得了吧!我們知道,在兩千年前、一千年前、五百年前、今天、以致將來,永遠都會有一羣人相信並且接受聖經所承載的就是智慧!但任何反智慧的思想文化卻是瞬間即逝的。正如魯益師所說:「任何非永恆的事物,都會永遠地過時。」

好,第三點:尋求神的話語。

現在,真正的問題來了!正如魯益師發出的提問一樣:你要怎樣使聖經的能力進入你的生命裏,在你的心裏重新動工,使你品嚐到神的話語比蜂蜜更甘甜呢?怎樣讓聖經在你裏面進行內在的轉化呢?這要如何進行呢?這個答案就在詩篇19篇最後的部份。這裏說,要去尋求神的話語。在尋求的過程中,你就會有答案。

詩篇19篇12到14節說:

[12]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

[13]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爲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

[14]耶和華我的盤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

你讀到了矛盾的意味嗎?在一開始,大衛說:「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當然,這是一個修辭上的問句。當他問:「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他實際上是說:「沒有人能知道。」他說:「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爲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大衛是說:「我最深切的希望,就是能夠看到自己任意妄爲的罪、明知故犯的罪、公開的罪、永恆的罪,並且避免觸犯這些罪,那麼我便不會犯下重大的過失、免去深重的罪;但我仍然有一件未能克服的事,那就是我甚至察覺不到自己心裏所有的罪。」

詩人說:「我知道我無法勝過這些罪,也絕對無法完全看得透徹,沒有辦法分辨它們。」例如:驕傲、自以爲義、自我辯護、貪婪、偏見、憤怒,不仁慈,因爲你看不到這些罪,所以這一切的罪會糟蹋你的生命。或許有人警告過你,你犯下某些罪,但你自己卻無法察覺。我的意思是,那一些最能夠操控你,最會傷害你並傷害別人的罪,正是你已經將它變成合理化的罪。你看不見這些罪,不是因爲它們是小罪,而是因爲它已經成爲你的個性。因此,詩人說,你不僅要克服心中的這些罪惡,你甚至無法察覺到這些罪。然而,在第14節,他說:「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

「悅納」這個詞常用來描繪神喜悅你所帶來的獻祭。在舊約時代,人們帶祭牲,不論是羊羔或別的動物來獻祭,神說:「要確定這是沒有瑕疵的」。這就是說:「不要將有殘疾的動物帶來給我,要將沒有瑕疵的帶給我。」獻上給神的祭牲必須完美的,沒有瑕疵的。

大衛竟然敢說出與前面看來好像是相反的話。他說「願我口中的言語」,他有信心覺得自己辦得到。他能做到「心裏的意念」在神的眼前,是毫無瑕疵的。他一方面說:「我不可能勝過心裏的這些罪,我甚至都看不到這些罪,我這個人是多麼壞啊!」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說:「我有信心,不管是我的外在,或內心深處,你看了都會喜悅的」。大衛怎麼可能說這樣的話呢?

這就是祕訣所在!他怎麼會這樣說呢?他從何處得知可以這樣說呢?你要知道,如果你確定神見到你內心深處而喜悅的話,你就會喜歡神的律法。但是大衛怎樣進到這個地步呢?我唯一的答案是:在這整篇詩的最後一節中說到,大衛知道神是救贖主。然而,這是個相當普遍的概念,讓我們更具體地來思想。

可見,有一個比大衛更偉大的人,祂是一個更偉大的僕人,祂全然在神的律法中自樂,晝夜思想神的話語。當撒但來試探耶穌的時候,耶穌總是以聖經的話語來回答。聖經總是在耶穌的嘴邊。當法利賽人、律法師來指控、威脅或是嘲笑耶穌的時候,祂總是以經文來回答。「經上記着說」這句話總是在耶穌的嘴邊。當祂在客西馬尼園裏,在極大的壓力下,彼得拔出刀來,耶穌說:「彼得,收刀入鞘吧!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祂想的是聖經。當耶穌行走苦路的時候,祂跌倒了,路旁的婦女對着祂哭泣,祂揹着十架說:「不要爲我哭泣。」然後祂引用何西阿書10章8節。當祂在十架上,最痛苦的時刻,嚐盡人間最大的痛苦時,祂引用詩篇22章節說:「我的神,我的神,爲什麼離棄我?」耶穌基督是如此地在聖經裏得到喜樂,祂不住默想,完全浸透在聖經中,即使刀劍刺入祂身上,祂流出來的也是聖經的話語。即使用槍扎祂,祂喊出來的就是聖經。祂是世上唯一在神的律法裏全然地喜悅自樂的人。祂完全地晝夜默想,完全地被經文充滿。

但是祂在十架上做了什麼呢?答案在詩篇19篇11節:「守着這些便有大賞。」哦!沒有守這些就要面對大刑罰。但耶穌基督,是唯一全然守住聖經的僕人,因此祂得到神的大賞。當祂來到生命的終結,祂死在十架上,代替人類承受悖逆神所招惹的刑罰,以致當我們接受祂,並且愛祂,相信祂,祂所得的大賞賜就臨到我們身上。因爲,耶穌守着全備的律法而得到的獎賞會臨到我們,但那無法守住律法的刑罰反而由祂來承擔。這就是這句經文的意思。這就是福音。

加拉太書第三章,保羅說:「基督既爲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 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如此,我們的心靈便重新被挑旺起來。有道德的人遵從神的律法是由於畏懼;相對論主義者則漠視神的律法,但我們基督徒卻說:「我喜歡遵行神的律法,因爲這會使那愛我甚至爲我死的那一位喜悅。」

現在,你明白神的律法是何等美好嗎?爲什麼呢?當你研讀聖經,你會讀到什麼呢?

當然,聖經裏有許多人物可以作爲楷模。例如,讀到亞伯拉罕,提醒我最好要有信心!讀到大衛和以斯帖,教導我最好要有勇氣!讀到約瑟,看到即使他的哥哥們出賣他,他仍舊愛他們,甚至原諒他們,所以我最好也能原諒人。這樣閱讀聖經,彷佛有一大堆規條擺在你面前,那可不會像蜜一樣甘甜吧!那不會改變你的身份,更不會挑旺你的心靈,反而要把你壓垮!

這樣閱讀聖經,你會說:「我要慷慨施捨,我最好那樣做!」這會把你壓垮的!因爲你根本不會認爲自己夠慷慨,你怎麼做也不夠好。如果你讀到聖經說「你要饒恕你的仇敵」,你會試着去做。這將會把你壓垮。

但是,有另一種閱讀聖經的方式。我希望你能夠用這個方法去讀詩篇19篇,認識這個終極的僕人,終極的大衛,瞭解他是如何真正成爲神所悅納的祭。

如果你將耶穌代入詩篇十九篇來閱讀,你會立刻明白爲什麼神的律法能夠使人喜樂,而不會帶來永恆的絕望。只有透過成全了律法的耶穌;只有因着祂的道成肉身成全了律法,以致所寫的律法字句能使你喜樂而不是永遠絕望。如果你想要抱着效法聖經裏的楷模的心態去讀它,我介紹你一個閱讀的方法。耶穌在路加福音24章說:「凡指着我的話都必須應驗。」

有一段神學文章說: 「耶穌是真正的亞當,也是更美的亞當。祂勝過客西馬尼園的試煉,如今祂的順服歸於我們身上。

耶穌是真正的亞伯,更美的亞伯,因他無辜被殺,如今祂的血所發出的呼喊不是要我們負罪,也不是使我們受責罰。

耶穌是真正的亞伯拉罕,更美的亞伯拉罕,祂迴應神的呼召,離開原本舒適且熟悉的家,去一個自己還不知道在何處的地方,爲要建立神的新子民。

耶穌是真正的以撒,更美的以撒,祂不僅被父親獻上給神,而且也由祂的父親在山上獻上祂爲祭物。當時,神對亞伯拉罕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愛神)的了;因爲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現在,我們也能夠對神說:「現在我們知道你是愛我們的,因爲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們。」

耶穌是真正的約瑟,更美的約瑟,祂在大君王的右邊,赦免曾經背叛祂、出賣祂的人,祂以自己的新能力拯救他們。

耶穌是真正的約伯,更美的約伯,祂是真正的無辜受難者,並且在神面前爲愚頑的朋友們求情,拯救他們。

耶穌是真正的大衛,更美的大衛,祂的勝利成了祂子民的勝利,儘管他們不需要拿起任何一塊石頭就可以得勝。

耶穌是真正的以斯帖,更美的以斯帖,祂不是冒着失去地上宮殿,而是冒着失去了天上終極宮殿的危險。祂不僅冒着性命的危險,更是付出生命的代價拯救祂的百姓。

耶穌是真正的約拿,更美的約拿,祂被丟進風暴裏,進到地的深處,以致我們可以從死地被救拔上來。

耶穌是真正的先知,真正的祭司,真正的君王,真正的聖殿,真正的獻祭,真正的羔羊,真正的光,真正的餅。聖經裏說的不是你,也不是說你該做什麼事。聖經裏主要是在說祂,聖經在述說耶穌的事。」

除非你看到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那終極捨己行動,令你深受感動,否則你不會有得救的確據,也不會樂意施捨金錢。規定你奉獻金錢的那個規條,僅僅是個規條罷了,但它會壓垮你。除非你明白耶穌的終極捨己行爲,否則你不會作出任何犧牲。除非你在耶穌裏看到你的仇敵如何終極地得到饒恕,並且知道耶穌也這樣饒恕你,否則,你不會喜樂地、甘心情願地饒恕其他人。不然,這個饒恕人的要求會壓垮你。你明白嗎?只有耶穌能夠使律法成爲像蜂蜜一般的甘甜。但是,如果律法藉着耶穌成爲蜜一樣的甜美,那麼,它就會挑旺你的思想和行爲。這時,世界將會向你歡呼歌唱。

讓我們禱告:

天父感謝你賜我們無聲的言語,和全備的話語,以及道成肉身的耶穌。我們懇求你幫助我們,明白你對我們所說的話,理解聖經的每一處都爲我們指向基督。當我們閱讀聖經,看見裏面的耶穌,那麼聖經的每一部分都要使我們得着智慧,輕而易舉地恢復我們真正的身份,使我們的心裏充滿喜樂,並且再次指引我們的生活,以致我們能夠像賜我們生命的主,像爲多人付出贖價的耶穌。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