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繼續講述「登山寶訓」系列,我們探討的題目是「修補破碎的關係」。我們來看馬太福音五章20至26節。
20.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21.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的難免受審判。
22.只是我告訴你們:凡(有古卷在凡字下加:無緣無故地)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斷;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
23.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
24.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
25.你同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趕緊與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審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裏了。
26.我實在告訴你,若有一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裏出來。
這是神的話語。
登山寶訓要教導的是天國的道理。這段經文不斷提到天國,你注意到嗎?耶穌一次又一次談到天國。這就是登山寶訓的重點。當你讀這段經文,你看到經文第3節說:「因爲天國是他們的。」第10節又說:「因爲天國是他們的。」天國是一份恩賜。這份恩賜是給那些相信耶穌基督並且願意服在祂王權之下的人。當你在耶穌基督的大能之下,你就改變,你的生命徹底改變過來。如果基督信仰不會帶來改變,也就沒有甚麼別的意義了。如果你的生命沒有改變,你就不是天國的子民了。這段經文就是要教導這個道理,特別是第20節,耶穌說:「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耶穌的意思是:當你進入神的國,你們的義、你們的品格都徹底改變過來,遠遠超過文士和法利賽人這些宗教領袖。
這節經文到底是甚麼意思呢?最近我在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爲《你的孩子不會長大嗎?》副標題是:「別擔心,你可以用錢給他買來教育機會,你可以用錢給他請一個保姆。現在你還可以用錢給他買來良心嗎?」這個故事很有趣,講述美國紐約市的家長越來越擔心孩子的成長,擔心他們長大後不曉得分辨是非善惡。於是那裏有一羣道德教育工作者相繼出現,他們舉辦研討會,培訓家長如何教導孩子道德價值觀。這些道德教育工作者當然因此賺了大錢。這篇文章就是要探討這個現象。
這個故事實在很諷刺。文章中提到那些道德教育工作者之所以能夠賺大錢,因爲無論是公立學校抑或是私立學校,都不想承擔道德教育的工作。即使那些道德教育工作者所舉辦研討會,也不喜歡採用「道德」這個詞。因爲當人們一說到「道德」,他們立即就會聯想到受壓制,認爲那是狹窄的思想,因爲有道德的人都是受壓制的,而且思想狹窄,被視爲懦弱無能的人。因此,即使那些研討會也不會採用「道德」這個詞。他們談論的是品格,他們嘗試教導人們如何培養品格和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都不是建基於神或任何宗教信仰,因爲我們不想成爲「宗教狂熱者」。我們不想成爲法利賽人,我們不想勝過法利賽人的義。爲甚麼我們不希望自己像法利賽人呢?顯然是因爲法利賽人太有道德、太虔誠了。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點道德,但不要太有道德。
這些人的努力註定是白費的,他們失敗的原因至少有兩個。首先,自古以來,所有智者總是這樣說:「沒有宗教信仰,就沒有道德。沒有宗教信仰根本不可能有道德!」你知道的,無論是俄國著名文學家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托爾斯泰(Tolstoy),還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Nietzsche),不同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曾說:「如果沒有神,甚麼就都可行了。」你看,如果世上有神,祂把自己的旨意啟示出來,那麼我們就得遵行祂一切的吩咐。可是,如果沒有神,那麼我們所作的一切,都只是個人喜好而已。你不可以說甚麼不道德。你可以說:「我喜歡這樣」或「我喜歡那樣」,但你不可以說甚麼不道德。要麼有道德,要麼沒有道德,你不能只要一點點道德。
最近我又看到另一篇文章,講述美國著名藝術家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的生平。凱斯·哈林死於艾滋病。小時候,他在一個小鎮長大,有一段時期,他對耶穌十分着迷,他成爲了一個狂熱分子,身上經常配帶十字架或與基督教有關的飾物。他的家人都感到很苦惱,他們說:「啊,他跌入了深淵,他變得太有道德、太虔誠了。」過了一段時間,凱斯·哈林到了紐約市,過着放蕩的生活。後來,他搬進了藝術家的聚居地,進入了藝術家的圈子。那時候,人們又覺得他不夠道德,因此感到心煩意亂。
這些想法實在愚不可及。耶穌基督說:「你們的義要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祂的意思是,文士和法利賽人之所以如此嚴厲和狹窄,並不是因爲他們太公義,而是因爲他們不夠公義。那不是因爲他們太有道德,而是因爲他們不夠道德。換句話說,那不是因爲他們太狂熱,而是因爲他們不夠狂熱。聖經並沒有教導我們凡事要採取中庸之道。聖經沒有這樣教導。相反,我們要這樣看法利賽人:他們在熱心、勇氣和順服方面十分狂熱,但是他們在謙卑、體貼、智慧、憐恤,或款待方面卻不狂熱。
親愛的聽眾朋友,如果你看到一個人自稱是基督徒,但是他看起來卻像一個法利賽人,他看起來令人討厭,像一個狂熱分子,每個人都說:「噢,天啊,他讓每個人都感到厭煩。」問題不在於那個人需要採取中庸之道。問題不在於他需要少一點狂熱,相反,他需要多一點狂熱。那個人的義要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問題在於那個人也許只是在某方面像耶穌,但他根本不像耶穌,他在智慧、愛心、憐恤、體貼、款待方面都不像耶穌。文士和法利賽人只是在熱心、信念、順服和勇氣方面十分狂熱而已。你明白了嗎?要麼世上有神,我們就有道德可言;不然,世上沒有神,我們也沒有道德可言。可是,你無法擁有一點點道德。耶穌在這裏要說明的是:「如果你屬我的國,如果你進入我的國,神就會在你生命中動工,使你擁有神的義,你藉着聖靈就可以擁有屬神的品格,使你生命中的每一部分都改變過來。」
從第20節開始,經文論到人際關係。在本節目餘下的時間,我們會討論人際關係的問題。事實上,在登山寶訓餘下的部分,耶穌告訴我們神的義不是外在的,神的義不像法利賽人的義一樣只有外表,神的義是內在的,是不偏不倚的。神在我們生命中動工,使我們在各方面都擁有神的義,這包括我們的人際關係,神可以改變我們的人際關係,因此經文說:「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的難免受審判。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斷;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希臘文「魔利」一詞是「笨蛋」的意思。耶穌說:「凡向弟兄動怒的、凡罵弟兄是拉加的、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受審斷。」
神在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祂可以改變所有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得以改變,是至關要緊的,因爲破裂的人際關係乃是痛苦的根源。我們經常拿破碎的人際關係來開玩笑,大多數的處境喜劇都以人們互相爭吵和辱罵的情景作爲題材。最幽默的笑話都是關於人們面對面互相辱罵的情景。最近我看了一本很精彩的書,叫做《史上最著名的辱罵》(The Most Famous and Best Insults in History),書中所記載的對話十分有趣。有一次,阿斯特夫人(Lady Astor)對前英國首相丘吉爾說:「丘吉爾先生,如果我是你的妻子,我一定會在你所喝的咖啡中下毒。」丘吉爾先生回答說:「阿斯特夫人,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一定會喝下這杯有毒的咖啡。」這段對話十分有趣。破碎的關係經常被人拿來當作笑話的題材,當你只是把它當作笑話來看,而不是真的親身經歷,也許你會覺得很幽默。
我們當中很多人正因爲破碎的關係而處於痛苦的境況。你知道嗎?我們當中甚至有更多人正處於痛苦的境況,卻根本不知道那是因爲破碎關係而造成的。你與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關係破裂,你卻說:「這並沒有使我感到煩惱。」可是這破碎的關係卻影響着你。當你真的親身經歷破碎關係,就一點也不好笑了。是的,當你聽到阿斯特夫人和丘吉爾之間的對話,你覺得很好笑,但當你親身經歷,就一點也不覺得好笑了。耶穌基督在這段經文說:「天國的大能可以把神的義賜給你,使你的人際關係改變過來。」
首先,耶穌基督列出了所有人際關係的原則。我要再一次說明,因爲這個原則實在發人深省,影響深遠。這個原則表明,神在基督徒生命中所成就的義,超過法利賽人的義,這一點很奇妙。這個原則就是:沒有愛就是犯了謀殺。沒有愛就是犯了謀殺。
我們來看看耶穌怎麼說。首先,耶穌在第21節說:「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的難免受審判。」耶穌說:「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祂不是指舊約聖經所說的話。當耶穌談到舊約聖經的話,祂會怎麼說呢?祂不會說:「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祂會說:「經上記着說。」因此,耶穌在這裏說「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祂是指那些宗教領袖對舊約誡命的詮釋和教導。事實上,耶穌要指出,當宗教領袖看到「不可殺人」這條誡命的時候,他們對經文的詮釋只是停留在外在行爲的層面上。他們認爲只要你沒有毀掉別人的身體,你就沒有犯「不可殺人」這條誡命了。
接着,耶穌說:「不是這樣的。」因爲在聖經中,當神的法律以禁止的形式出現,總是包含其相對的意思。例如,聖經說「不可偷盜」,這也意味着「你必須慷慨施與」。因此,當你讀舊約聖經的時候,你會發現,每當有人不慷慨施與,聖經說這就是偷盜了。你看,「不可偷盜」的意思是「你要慷慨施與」。「如果你不慷慨施與,你就是偷盜了。同樣地,主耶穌說:「不可殺人」,這意味着每一個人都是寶貴的,擁有無限的價值,都是照神的形像造的。因此,我們絕不可把人當作一件物品看待,我們也絕不可利用別人,把他當作達致目標的一種手段。
耶穌給我們詳細解釋祂的意思,這個原則實在發人深省,也證明了我們有罪。耶穌說,只要你做了以下三件事情的其中一件,就已經犯了「不可殺人」的誡命了。首先,耶穌說,只要你把別人當作「拉加」,就已經犯了這條誡命了。「拉加」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無名小卒」。爲甚麼耶穌會這麼說呢?事實上,當你惱怒別人的時候,你不會這樣罵對方。你會罵對方是「笨蛋」,罵對方是「蠢材」,但你不會罵對方是「拉加」。答案是這樣的:耶穌所指的不是敵意,祂說的是漠視。這一點令人感到害怕。耶穌不是說:「如果你兇狠殘暴,你就已經犯了『不可殺人』的誡命了。」耶穌的意思是,如果你對人漠不關心,刻意避開人,無視他,完全不在乎他,把他當作不存在一樣,你就已經犯了這條誡命了。冷漠其實是表達仇恨的最基本方式。
接着,耶穌繼續說:「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耶穌在這裏說,如果你罵人是「魔利」,就已經犯了「不可殺人」的誡命了。希臘文「魔利」一詞也可譯作「蠢材」。這裏耶穌要指出:「這就是舌頭的力量了。」殺人也意味着摧毀別人的聲譽。更甚的是,你這樣對人說話,那麼殺人也意味着摧毀別人的信心。因爲當你罵別人是「蠢材」,你只是爲了要令對方相信你的話,當你使他相信你的話,認爲自己真是一個蠢材,你就是把匕首深深刺入他的心。殺人不但摧毀別人的聲譽,也摧毀別人的信心。
然後,耶穌更進一步說:「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斷。」「動怒」一詞的字面意思是因充滿惡毒而發脹。耶穌在這裏其實不是指爆發怒氣,祂說的是心存怨恨。耶穌說:「如果你向弟兄動怒,就是犯了謀殺的罪。」
使徒保羅竟然說自己在罪人中是個罪魁。保羅怎可以這麼說呢?在保羅的時代,必定有很多罪大惡極的人,甚至有些人殺人無數,保羅竟然說自己在罪人中是個罪魁。那只是誇張的說法嗎?有人說:「你知道的,牧師說話時都會很誇張,引人注目。也許保羅也只是誇大其辭而已。」保羅並不是誇大其辭,因爲他明白耶穌的教導。對於理解聖經中有關罪的教義,這一點至關重要。
我很喜歡引用這個例子來說明:正如一粒橡樹種子可以長出一棵橡樹來,橡樹就是藏在它的種子裏,同樣地,謀殺,甚至屠殺,就是藏在怨恨裏。屠殺是甚麼嗎?屠殺好比怨恨的種子得着養份和灌溉,在適當的環境下就會發芽生長了。保羅說:「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他的意思是:「我知道殺人的種子就在我心裏,只是這種子在我心裏從未有機會得着養份和灌溉,而那個殺人犯心裏的種子卻發芽生長。因此,保羅說,我和那個殺人犯之間的分別,只是在於程度上的不同,本質卻一樣。耶穌在這裏就是要教導我們這個道理。
現在你明白這個道理如何使基督徒以截然不同的態度去看生命嗎?如果你意識到自己與世上最邪惡的罪犯之間的分別,只在於程度上的不同,本質卻一樣,那麼你對每一個人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基督徒從不會因罪惡而感到驚訝,他們只會厭惡罪惡。基督徒不會自覺優越,他們只會充滿憐憫,因爲他們說:「我和那個人之間的分別,只在於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只在於我領受了恩典,而他還未領受恩典而已。」
你看,如果你不是信徒,你認爲自己與那些殺人犯不同,你的自我價值也只能建基於這個觀念上。你不可能會這麼說:「我像那個人一樣,我也可能做出他們的所作所爲。」你不可能這麼說,你無法承認這一點,因爲這會摧毀你的生命。然而,基督徒的自我價值卻建基於神所賜白白的恩典上,而不是自己的成就或善行,因此,我們即使面對世上最壞的人,也可以憐憫他們,你心裏明白:「那是我的弟兄,其實我也可能成爲世上最壞的人。」我擁有這本性,我擁有這一切條件去行惡,只是因着神的憐憫,祂沒有容讓我心中的種子得着養分而已。耶穌說:「你是殺人犯嗎?是的。如果你心存怨恨,你就是殺人犯了。你是殺人犯嗎?是的。如果你對人漠不關心,你就是殺人犯了。如果你說長道短,你就是殺人犯了。如果你評擊別人,你就是殺人犯了。」
你知道這條誡命多麼令人害怕嗎?同時這也成爲我們的拯救。令人害怕的是,如果此刻你誠實面對自己,你就會明白這條誡命是多麼發人深省。你會說:「我無法這樣生活。」那麼,你終於明白了律法在你身上所發揮的功用。對某些人來說,也許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明白律法的功用。聖經告訴我們,律法從來不是與神和好的基礎,沒有人因遵行律法而得以進到神面前蒙祂接納。保羅在加拉太書3章24節說:「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裏。」你明白這節經文的意思嗎?如果有人心裏說:「我實在無法做到。我希望能夠活在這樣的世界裏。」你說「我希望能夠」,這麼說完全合情合理。人本該如此,我們本該有愛。耶穌說:「無論在任何境況中,只要你沒有愛,就是殺人了。」你說:「我希望能夠活在這樣的世界裏,人人都充滿愛,然而,我自己卻無法做到。我完全無能爲力。我該怎麼辦呢?」一旦你開始有這種感覺,你就感到律法緊緊的抓住你,對你說:「我能夠指出你該如何生活,卻無法給你能力活出這樣的生命。」
英國浸信會牧者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說:「鏡子能夠讓你看到自己的臉多麼骯髒,卻無法讓你洗淨自己的臉。」雅各布書告訴我們,神的律法就像一面鏡子。神的律法引我們到基督那裏,並對我們說:「現在你知道自己不足之處了,你能夠與神和好,唯一的方法就是到神面前,說:『主啊,耶穌基督爲我受死,擔當我的罪,替我活出完全的義,我願意信靠祂,求禰因耶穌基督的緣故而拯救我、接納我。』」這樣,你就是讓律法在你身上發揮其功用了。
然而,不僅如此,律法也給你莫大的盼望,因爲聖經告訴我們,神的律法並不只是一套任意的標準。神的律法實際上勾劃了神自己的榮耀和美善。耶穌吩咐我們去愛,因爲祂就是愛。因爲這正是神的模樣,所以當我們接受耶穌基督,聖靈進入我們心裏,我們便能夠效法神的樣式,也將要效法神的樣式。神的靈在我們心裏感動我們,改變我們,使我們效法神的樣式。
最弔詭的是,一旦你承認自己是殺人犯的時候,那一刻你就不再是殺人犯了。除非你承認自己是殺人犯,否則你仍然是一個殺人犯。這實在很奇妙。你看,當你開始說:「我與一個殺人犯之間的分別,只在於程度上的不同,本質卻一樣。」你就會謙卑下來,你心裏就會充滿憐恤,你開始能夠忍耐那些你從前無法容忍的人,因爲你不再感到自己比別人優越了。當你不再輕看別人,不再自覺優越,破碎的關係也就消失了。當你開始說:「主啊,我承認自己是個殺人犯,正如你在聖經中告訴我們的一樣。」你的心就開始溶化了,你的生命也開始改變過來。當你願意承認自己並不願意愛人,你的心門便會敞開,你的心溶化了,有愛在你裏面涌流。除非你願意承認自己不蒙神悅納,否則你總無法蒙神悅納。除非你願意承認自己是殺人犯,否則你仍然是一個殺人犯。除非你願意承認自己是蒙愛的,否則你無法看到愛在你裏面涌流。只要我們承認自己是蒙愛的,神就藉此讓我們謙卑下來,讓我們成爲充滿愛、謙卑和憐憫的人。這實在令人驚奇!你願意這樣做嗎?你願意說:「主啊,我願意在禰面前俯伏,承認自己是個殺人犯。」除非你承認自己是殺人犯,否則你仍然是一個殺人犯。
接着,耶穌還教導我們另一個原則。祂說:「你不再說長道短,不再罵人是蠢才,不再心懷怨恨,然而只是不再這樣做還是不夠,你仍然犯了『不可殺人』這條誡命。除非你明白自己與人的關係破碎了、朽壞了,並且願意去解決問題,否則你仍然犯這條誡命。」耶穌說:「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也就是說,你與人的關係破裂了,這個問題很迫切,你該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與人和好。耶穌要說的是:「你仍然未開始遵守這條誡命。除非你明白自己有責任竭盡所能去與人和好,除非你看到自己與人的關係破碎了,並且需要主動去到那人跟前與他和好,否則你仍然未開始遵守這條誡命。」
有些人會說:「好吧,如果我得罪了別人,他向我懷怨,也許我應該主動到他跟前與他和好。這節經文是這樣教導的。」但是馬太福音第18章也告訴我們:「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了你,你向他懷怨,你也要去與他和好。」無論是誰先得罪對方,你總有責任先去跟對方和好。聖經告訴我們,你要悔改。馬太福音第5章告訴我們:「你要悔改,你知道你的弟兄向你懷怨,就不要等他先來與你和好。你知道自己得罪了弟兄,你就要悔改。」馬太福音第18章告訴我們:「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了你,你向他懷怨,你也要去與他和好。」不要等那弟兄先來與你和好。你要去與他和好,並且饒恕他。馬太福音第5章告訴我們:「你要悔改,你有責任先去與人和好。」馬太福音第18章告訴我們:「你要饒恕他,你有責任先去與人和好。」來到這裏,也許有些人心裏想:「這個牧師想得太理想了,他根本不知道現實世界到底是怎樣的。這些教導真的不切實際。」我來問你一個問題:「你希望自己像耶穌,還是像祂的仇敵呢?」
我們花一點時間來想一想撒旦的光景吧。沒有人踐踏撒旦,都給他尊嚴,甚至連耶穌基督也承認他的權勢。撒旦的仇敵若餓了,撒旦不會 給他吃。若有人打撒旦的右臉,他不會連左臉也轉過來給人打。撒旦也不會去愛人。撒旦不會作這些事。沒有人踐踏撒旦,沒有人苦待他。撒旦一點也不軟弱;在神的國以外,他是最有權勢的。正如我剛纔所說,甚至連耶穌基督也承認撒旦的權力。撒旦感到快樂嗎?他總是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別人。他被心中的自憐蠶食了,他心中的苦毒如癌細皰一樣,侵害他的靈魂。神不需要把撒旦的靈魂送到地獄裏去,因爲地獄已經在撒旦的靈魂裏。同樣地,一個心懷怨恨、罵人是蠢才的人也是這樣。你認爲他會感到快樂嗎?
可是,我們來看看耶穌。耶穌一生中總是寬恕人。耶穌來到世上,爲要愛我們,拯救我們。祂張開膀臂擁抱我們,我們卻刺透祂的心。耶穌爲我們受死,我們卻譏笑祂。當我們還是這樣的時候,祂在十字架上做了甚麼呢?祂是否說:「我受夠了,我可以做的已經爲你們做了,我已經忍無可忍了。」耶穌沒有這樣說。相反,祂說:「父啊,赦免他們。」耶穌復活以後,向人們顯現,祂是否這麼說:「聽着,你要向我屈膝,俯伏在地,也許我會忘記你們在十字架上對我所作的一切。」耶穌沒有這樣說。相反,耶穌說:「願你們平安。」耶穌說:「願你們平安。」耶穌看到祂受苦所成就的工,就心滿意足。你希望像誰呢?你來告訴我,怎樣做才更實際呢?你說:「要這樣愛人,要這樣饒恕人,並與人和好,這樣做一點也不切實際。」那麼,你希望像誰呢?你來告訴我吧。
我們來看最後一個原則。耶穌在這段經文的結尾暗示了這一個原則,如果你沒有依靠聖靈的幫助而遵行這誡命,與人和好,你就不配敬拜神了。耶穌的意思是:「如果你不願意悔改並且修補彼此的關係,如果你不願意饒恕並且修補彼此的關係,你就不配敬拜神了。」這意味着你該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與人和好。經文也告訴我們:「你要當心,不然那審判官,也就是神自己,把你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裏了。在那裏你斷絕與神相交。若有一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裏出來。」這聽起來好像一個警告,然而,這也是一個應許。有些人會問:「我如何得着能力呢?我如何得着能力這樣做到呢?」答案就是敬拜,藉着敬拜去認清自己的身分。你確信自己是一個蒙恩得救的罪人嗎?抑或你是一個法利賽人呢?你確信自己完全是因着神白白的恩典而得救、蒙神接納嗎?你越是明白這一點,就越發得着改變,你就能夠饒恕人,能夠愛人,能夠除去忿怒。你就不再向人動怒,不再罵人是「拉加」,不再罵人是「魔利」了。
我一生人最討厭的就是別人在約會中遲到。如果我說:「我們約定晚上七時見面」,你卻遲到或失約,我就會很生氣。多年來,我一直都是這樣。有一次,我負責主持一個婚禮,婚禮在晚上七時舉行,我卻以爲是七時半。事實上,婚禮在晚上七時開始,我卻以爲七時半纔開始,我提早了十五分鐘到達,當我在七時十五分到達教堂時,發現婚禮已經開始了。我只好坐在禮堂後面,直等到整個婚禮結束爲止。你無法想象我當時的感受,實在難以形容。那時有另一位牧師在場,他幫助一對新人主持整個婚禮。可是我實在感到萬分羞愧。
婚禮結束後,一對新人對我的響應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他們立即來安慰我。他們走過來對我說:「這些事任何人都會遇到的,不必介懷。你給我們作婚前輔導,實在好得無比,這已經給我們很大的幫助了。請你來參加我們的婚宴吧。我們甚至不會再提起這件事。」一對新人安慰我,使我平復過來。讓我告訴你一件事:自此之後,我有沒有再因爲別人遲到而生氣呢?有的。當我忘記了這件事,我又會因別人遲到而生氣。只要我記起那天所發生的事,只要我記起自己對一對新人所做的事,也記起他們怎樣安慰我,只要我一記起,我就無法再因着任何事情而對任何人生氣了,因爲我記起自己的身分,我記起他們所做的一切。然而,這只是人所做的事情;耶穌基督所做的,豈不是更有能力。當你明白耶穌基督爲你所做的一切,你的人際關係就會改變過來。
我們何時開始實踐這個真理呢?當你聽完這篇信息,你又回到自己忙碌的生活中,你有很多事務要處理。有些人只喜歡與某一類人接觸和交往;有些人非常專注自己的問題,不想跟任何人交通;有些人十分害羞,害怕與人接觸。你知道你要何時開始實踐這個真理,使你的人際關係改變過來呢?就在你聽完這篇信息的一刻開始。你可以突破舊有的模式,改變舊有的習慣,你可以說:「沒有愛就是殺人。」
我要說最後一點,如果你認爲以上的說法毫無意義,也許因爲你根本就是一個法利賽人。請不要往後看,繼續前行吧。法利賽人這麼說:「神會因我的善行和天國公民的身分而接納我。」結果,你永遠無法改變破裂的人際關係,因爲你不知道自己是一個殺人犯。你以爲自己與一個真正犯了謀殺的人之間有天淵之別,而不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親愛的聽眾朋友,你要來到耶穌基督面前,對祂說:「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爲義人。主耶穌基督,求禰把禰的義賜給我。」當你願意這樣做,你就能改變過來,你可以進入天國。不然,審判官把你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裏了。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賜下禰的愛子耶穌基督。感謝禰,禰既然賜下禰的愛子,禰也賜給我們一切。求禰幫助我們實踐禰的真理,使我們的人際關係改變過來。不但如此,求禰幫助眾教會的弟兄姊妹明白這個道理,並實踐出來,向世人表明禰是真神。當世人看到弟兄姊妹合一的心和愛,就知道禰是又真又活的神。天父啊,求禰在我們的生命中成就這一切。禱告奉耶穌的名字,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