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衆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繼續講述「八福」系列,我們會探討「來到基督面前」這個題目的下半部分。
我來讀出今天的經文,馬太福音五章1至6節。
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
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爲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安慰。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承受地土。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飽足。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已經開始了「登山寶訓」的講論,在接下來的幾個節目,我們會繼續討論這個題目。我們首先從「八福」開始。在上個節目,我們已經看了頭三個福。「八福」無疑是「登山寶訓」中最爲人熟悉的部分。在上個節目,我指出「八福」不是談論八種不同類型的人,而是討論一類人的八種特質。耶穌所描述的是那些進入天國的人。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爲天國是他們的。在約翰福音三章3節,耶穌基督教導我們,重生是爲了進入神的國。祂說:「你必須重生纔可看見神的國。你必須重生纔可進入神的國。」在神的國裏意味着你已經成爲了公民,享有那裏的一切權利和特權。這代表你是屬神的,你已經重生了。
你怎知道自己已經重生呢?「八福」就是要教導我們這個道理。我們在上個節目已經開始探討這個問題。這些都是進入神的國的條件,以及進入神的國的人的條件和特質,它們清晰可見,對我們也很有幫助。在上個節目,我們已經看了頭三個福。在某程度上,我們把這三個福一併討論,因爲它們同樣是屬於消極的一面。在神的國的人,首先必須是虛心的人,其次你必須是哀慟的人,第三,你必須是溫柔的人。在上個節目,我們已經解釋過來。有些聽衆朋友可能沒有收聽,現在讓我們略略回顧一下。
我們必須明白頭三個福,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除非你是虛心的人,否則你無法進入神的國,也不明白天國的福氣。虛心也可譯作「心靈貧窮」,意思是你要承認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對於自己的需要和問題,你實在無能爲力。在某意義上,心靈貧窮也意味着你在靈性上已經破產,你說:「我沒有任何資源可以償還我的債務。」
最近,我不斷思考一個問題,我觀察到這是一般人的普遍情況:從我們年幼到少年時期,甚至到了成年階段,社會都不斷把一種所謂正面的觀念灌輸給我們,告訴我們生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並且生命基本上是美好的。只要你謹慎行事,就可以避免很多痛苦和麻煩;只要人們攜手合作,一同努力,我們就可以解決生命中的問題。我們往往會以這種觀念去看生命。
然而,隨着時間過去,我們的夢想幻滅了。我們開始發現,生命其實並不在我們掌握之中。我們開始發現,不管我們多麼努力,我們也會落入各樣的痛苦中,遭遇各樣令人沮喪的境況。我們也開始發現,人類善於惱怒、嫉妒、自私、恐懼。最糟糕的是,我們發現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到了某一刻,我們的夢想終於幻滅了。
我要告訴你,對每一個頭腦清醒的人來說,夢想最終都會幻滅。我又注意到,這種情況在女性身上更早出現,甚至比男性早十年。要成爲虛心的人,並且說「我的生命不在我的掌握之中」,這個過程需要一點時間。今天,大衆傳媒都在灌輸這種思想:「我要控制自己的社交生活,我要控制自己的體重,我要控制一切事情。」可是我千金耗盡,仍然無法控制這一切。於是我去找醫生,我要作詳細分析,我要意志堅定,挀作起來。可是這讓情況變得更壞,因爲你只會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越來越專顧自己。但願你最終會說:「我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心靈貧窮」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一個特質——除非你承認自己無能爲力,否則你無法進入神的國。
接着,第二個特質是你必須是哀慟的人。第二個特質是你必須是哀慟的人,這意味着你不可單單說:「我有問題。」除此之外,你必須認清自己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是哲學、社會或心理問題,而是靈性的問題。你必須願意承認自己是個罪人。你必須願意說:「我的問題是罪。」正如我們在上個節目中引用了英國作家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的一句話:「世界的問題是因我而起的!」你不再埋怨其他人,你不再埋怨社會,你不再把責任歸咎於自己的遺傳基因或父母。你開始說:「儘管在道德上我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人,但我意識到自己欠了創造主神一切。雖然祂是我的創造主,我卻想成爲自己的主人。」罪就是宣稱自己要掌管自己的生命,讓自己成爲自己的神,以自己爲中心,卻不承認自己最需要的是認識神,領會祂的愛,並以祂爲中心。這就是罪。除非你承認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並且承認自己的問題是罪,否則你無法進入神的國。
第三,我們也討論了溫柔的人。我們提到當你明白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也明白自己的問題是因爲自私和罪,你可以因此灰心失望或惱怒不已。你可以對神說:「主啊,我需要禰的幫助,我需要禰給我解決方法,我需要禰的供應,因爲我自己一無所有。」在上個節目,我們談到這幾點。我感到很驚訝,我沒有收到甚麼投訴,因爲這些都是消極的信息,這意味着若要得到天國的福氣,你必須除去獨立自主、自給自足的心態。你必須離開你的罪和自私的心。但是你要轉向甚麼呢?答案就在第四個福。這是聖經的核心,這是福音的核心,這是八福的重點所在,這就是關鍵所在。經文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飽足。」
在我們繼續討論下去之前,我首先要讓你們知道一個不變的宇宙定律,我們必須弄清楚這一點。經文不是說:「渴慕福氣的人有福了!」經文說:「渴慕福氣以外的東西的人有福了!」這是一個宇宙定律,如果你努力要得到快樂,如果這就是你的生命目標,你永遠也得不到。除了神的國以外,除了神和祂的義以外,如果你以任何別的東西作爲你生命的中心,這些東西都會摧毀你。渴慕福氣的,得不到祝福;渴慕比福氣更大的東西,渴慕神的義,纔會得着祝福。你若以天堂爲目標,你也會得到地上的東西。你若以地上的事爲目標,你兩者都得不到。
有很多東西只可以是副產品。化學專家會告訴你,你無法直接找到那些東西,因爲有些東西只可以在製造別的物品時,附帶產生出來。聖經也是這樣告訴我們,你心裏也知道福氣是這樣產生出來的。
好了,這裏所說的義到底是甚麼呢?福音的核心就是:如果你想擁有天國的福氣;如果你想重生,那麼你必須承認自己無法靠自己稱義,唯有神才能把祂的義賜給你,這是從外面而來的義,不是靠自己可以得到的義。當你渴慕這樣的義,就能進入神的國。
有些人其實已經這樣做了,只是從沒有以這種方式去思考這個問題。這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測試。這段經文是一個重要的測試,因爲如果你真的以此作爲根基,去建立你的生命;如果你真的已經進入了神的國,那麼當我講述這段經文的真正意義時,你會深深感受到那份喜悅和滿足。這會幫助你重新振作起來,重新把生命對準目標,因爲這是真理,你必須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這真理之上。事實上,這不僅是一般的應用,而是具體地在每天的生活中實踐出來。你必須站立起來,宣告說:「這就是我現在的境況,我所擁有的義並不是出於我自己的。」你每天也要這樣做。請聽,你們當中有些人將會找到更有意義、更有深度的生命,但我相信有些聽衆朋友也意識到自己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信息,也從來沒想過基督信仰是這樣的。若你是這麼想,你仍然在神的國的外面,我盼望你今天就能夠進入天國。
經文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飽足。」我們可以把這節經文拆開逐一分析,好叫我們明白,這是進入神國的門。首先,如果你想得到天國的福氣,你必須要飢渴。其次,如果你想得到天國的福氣,你必須要飢渴慕義,你必須渴慕完全的義、那不是出於你自己的義。第三,如果你想得到天國的福氣,你必須被這義充滿,得着飽足。你必須渴慕完全的義,並且得着飽足。我們來詳細討論這三點。
首先,飢渴的人有福了。在發達國家的人很難體會飢餓的苦況。我不是說在發達國家裏沒有一個人捱餓,但總的來說,在發達國家糧食充足,四處都是餐館。如果你真的曾經飢腸轆轆,如果你真的曾經忍飢挨餓,你就會知道,你對食物的渴望會不斷遞增,這渴望變得無法抗拒、難以忍受。聖經說,進入神國的人經歷一股巨大的推動力,驅使他切切的追求義。他不斷感到飢渴,他苦苦掙扎,拼命追求義。
一方面,每個人都苦苦掙扎,拼命追求義;但另一方面,那些進入神國的信徒,卻在不同的層面上竭力追求義。讓我來解釋這兩個層面。請注意,聽這一類的信息時,不可左顧右盼,然後希望稍後會弄明白。對於某些信息,人們會採取這種態度,可是這信息不是那一類,所以請大家留心聆聽。
聖經告訴我們,在某個層面上,所有人都在苦苦掙扎,拼命追求義。稍後我也會詳細解釋。在聖經中,「義」這個字實際的意思是「認可」。我不知道當你聽到「義」這個字的時候,你會想到甚麼。現在請留意這一個解釋。「義」這個字的意思是與人和好、得到認可、被接待、被接納。以下我列出幾種情況,它們有甚麼共通之處呢?舉例說,你是一個音樂家,你去試音;或者你正在尋找工作,你去參加一個很重要的面試;或者你與心儀的對象約會;或者你競選公職;或者你很想入讀某所學院,你去參加入學面試;或者你正在等候考試成績,它會決定你是否能夠繼續就讀那個課程。這幾種情況有甚麼共通之處呢?
這幾種情況都讓你感到十分緊張,它們使你感到焦慮不安。爲甚麼?因爲你正在等待一個裁決。是的,你正在等待一個裁決。你會被認可嗎?你會被接納嗎?你正在等待那「義」。你心裏想,那個坐在桌子另一邊的面試官會對你說「你的表現很出色,你的履歷很出衆,你被錄取了」嗎?或者你心儀的對象會對你說「我當然會與你再次約會」嗎?你正在等待一個裁決。如果裁決的結果是贊同你,你便感到極大的滿足。如果裁決的結果是拒絕你,你便傷心得要死。
聖經告訴我們一些心理學家也會告訴我們的東西。心理學家指出,我們每個人都竭力追求那種認同感。我們每個人都竭力追求自我肯定,並且爲自己定下不同的標準。一些人說:「只要我事業有成,就心滿意足了。」又有些人說:「只要我擁有那種關係,就稱心如意了。」也有些人說:「只要我能夠吸引異性,就稱心滿意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標準,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東西作爲權威,然而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達到這些標準。我們竭力要得到接納和認同,我們無法接受被拒絕,我們無法接受被自己所重視的人或權威拒絕。心理學家指出,我們都把自我形象建立在某些東西之上,我們都要從某些東西得到認同。心理學家說,我們都需要某些東西使我們自我感覺良好。聖經說,我們都竭力追求義。這裏所說的是同樣的東西。
是甚麼讓你自我感覺良好呢?是甚麼讓你感到被接納呢?聖經說我們都竭力追求義。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飢渴慕義,但是在你相信基督以前,聖經告訴我們,世上只有兩種人。第一種人十分焦慮,他們的焦慮顯而易見,因爲他們知道自己被拒絕,他們感到被拒絕,他們很自卑;另一種人並不顯得焦慮,他們暗地焦慮,因爲他們害怕自己不被接納。只有這兩種人。他們自我感覺良好,也只是暫時的,他們的心底裏深深感到焦慮不安,因爲他們害怕別人看到他們的本相。
我們竭力要得到接納和認同,但我們得不着。我們每個人都焦慮不安,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有些人比別人更焦慮而已。聖經解釋了箇中原因,羅馬書第三章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心知肚明。我們苦苦掙扎,拼命追求義,但那些進入神國的人,卻到了一個地步,開始飢渴慕義,這意味着你承認真正的問題,我們之所以總是那麼焦慮不安,總覺得自己不被接納,是因爲我們知道自己不蒙神接納。我們心底裏知道這一點,要進入神的國,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承認,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人的裁決,而是神的裁決。我們之所以那麼焦慮不安,是因爲我們從心底裏知道我們不蒙神接納。
要得到天國的福氣,你必須承認自己在神面前是不義的;神的忿怒臨到你,神並不喜悅你。你必須要飢渴,否則你無法進入神的國。換句話說,除非你懇切地承認你沒有與神和好,而且神的忿怒臨到你,祂並不喜悅你。」有些人會說:「你在說甚麼?啊,不對。你這麼說只會爲我帶來罪疚,我真的不想聽下去。這種說法過時了,你說神是一位忿怒的神,這種說法簡直一文不值。我認爲神是一位慈愛的神。請聽,神感到忿怒,因爲祂是慈愛的神。
你曾經愛過一個成癮者嗎?你曾經愛過一個摧毀自己生命的人嗎?如果你愛這樣的一個人,你知道會發生甚麼事情嗎?你會感到忿怒。任何人若真心愛另一個人,當他看到那人的謊言和邪惡正摧毀自己,他會感到很忿怒。你看着他們,你很想喚醒他們,你很想說:「難道你看不到你對自己所做的事嗎?難道你不知道每次我見到你,你就越來越不像你自己嗎?」
我看過一段很精彩的引述。有一個名叫吉福德(E. H. Gifford)的人這樣寫道:「當一個人越愛他的兒子,就會越憎恨他兒子裏面的那個騙子、酒鬼、叛徒。當一個人越愛他的兒子,就會越憎恨兒子裏面的那個騙子、酒鬼、叛徒。」愛的反面不是忿怒,絕對不是。真愛會帶來忿怒。愛的反面其實是冷漠,冷漠是表達憎恨的最終極方式。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對他裏面的那個惡者、騙子和叛徒恨之入骨。真愛充滿了對邪惡的忿怒,這也解釋了爲甚麼神對罪那麼忿怒,而且必要懲治罪。
每當我想到神這方面的屬性,我就會想起從前我所牧養的教會裏的一位弟兄。他是一名軍官,我與他認識多年,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我所親愛的人。可是,他小兒子的人生卻一團糟。他常常觸犯法律,滋事惹禍。很多次他到監獄探望他的兒子,我也有同去。有一次他到法院聽審, 我與他在一起。我看着他,知道他心裏充滿矛盾,一方面,因爲他深愛自己的兒子,他知道他兒子必須受到懲罰。他知道如果他兒子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他兒子便沒有希望了。他知道法官必須懲罰他兒子,因爲他是罪有應得的。他知道如果他兒子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這個社會便沒有希望了,因爲社會必須維護法紀。另一方面,那個人心裏同樣渴望憐憫他的兒子,希望他兒子得到自由。他心裏的那份愛同時呼喊着公義和憐憫。他心裏充滿愛的那部分呼喊着憐憫,他心裏充滿恨的那部分卻呼喊着公義。這實在很愚蠢。真愛總是對罪產生忿怒。如果人類也有這種感受,何況那位完美的神呢?當神看着我們,看到我們裏面的那個騙子、叛徒,祂是何等忿怒呢?因爲祂的愛是完全的。
飢渴慕義意味着你明白神對罪十分忿怒,而且罪必須受到懲罰。除非你願意承認這一點,否則你無法明白天國的福氣。你願意承認嗎?你會這麼說嗎?「我是心靈貧窮的,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罪人,但是我不該受到懲罰,我也不相信一個會懲罰我的神。」如果你這麼說,你就不是飢渴慕義的人,你也無法進入神的國。聖經明明的告訴我們這一點。你是否飢渴呢?
其次,你是否飢渴慕義呢?顯然,這節經文提到我們所渴慕的義,是我們沒有的東西,對嗎?你不會渴望那些你已經擁有的食物,你會把它吃掉。你只會渴望那些你沒有的食物。事實上,這節經文明確指出這一點,這義不是我們所擁有的,而是從外面而來的義。它是從外面而來的裁決,它是從外面而來的功勞。事實上,這節經文在希臘原文中所用的語法也表明了這一點。在這裏原文所用的是受格,而不是屬格。舉例說,如果我們說「我想要一塊麪包」,這就是用了屬格的形式來表達。一塊麪包是指一些麪包。人們一般會用屬格形式來表達,通常你會說:「我渴慕一些義」。然而,這節經文所用的是受格,這是很不尋常的用法,表示耶穌要指出一個事實:那些進入神的國的人不僅尋找一些義,而是尋找義本身,那是完美的義、完全的義。
我來告訴你,基督徒與道德主義者之間的分別。基督徒與信奉宗教的人有甚麼分別呢?從表面看來,分別顯而易見。道德主義者品德高尚,爲人正直守教;同時,他們卻自鳴得意、驕傲自滿、自以爲義。他們一點也不平易近人。如果你去找他們幫你解決問題,他們會看着你,然後說:「振作起來吧!」他們的真正意思是「你要像我一樣振作。」如果你到基督徒那裏尋求幫助,你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基督徒看重真理,喜愛美善的事,他們不會爲自己或者你的罪找藉口,他們熱心追求聖潔和敬虔,但是他們也絕對平易近人,在他們裏面你看到謙卑和平安。他們很隨和,你可以從容自在的跟他們談你的問題,他們不會拒絕你,讓你失望。這就是基督徒與道德主義者的分別。
基督徒與道德主義者也會爲自己的罪悔改。很多道德主義者也是虛心的人,他們爲自己的罪哀慟,他們甚至也是溫柔的人。基督徒與道德主義者也會爲自己的罪悔改,但分別在於基督徒也爲自己的義悔改。換句話說,道德主義者會這麼說:「我犯了罪,可是,你看我所做的一切好事,我經常上教堂,我是一個多麼忠誠的配偶,看看我的事業成就,看看我這方面,看看我那方面。」但基督徒卻說:「對於這一切,我也要悔改;我甚至把這一切都丟棄。我明白唯有完全依靠耶穌基督所成就的一切,而不是靠我自己的行爲,我才能蒙耶穌基督接納。
這就是基督徒與道德主義者之間的分別。讓我換個方式來說明。英國聖公會牧師約翰•史托特(John Stott)在他的著作中這樣寫道:「如果罪的本質是人以自己代替神,把自己放在神的位置,試圖掌管自己的生命,那麼,神救恩的本質就是神代替人受死。這就是基督信仰。耶穌基督降世爲人,在十字架上還清罪債,成就了一切。我們的記錄不良,我們的功勞並不能爲我們賺取甚麼。但是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爲我們成就了一切,代替我們受死。祂擁有公義的記錄,以及偉大無比的生命,祂爲我們死在十字架上。當你不再信靠自己,只把生命交給耶穌基督,那一刻祂的功勞都歸你所有,就在那一刻你得到神的判決。神的判決是:「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這就是基督徒與道德主義者的分別。你知道這爲你成就了甚麼嗎?你明白這如何改變一切嗎?
我稍後會給你們舉例說明,這會讓人徹底改變過來。但是現在先讓我略略解釋一下。唯有神的裁決纔是最重要的。從今以後,當你參加試音,你會成爲一個全新的人;當你去約會,你會成爲一個全新的人;當你參加面試,你也會成爲一個全新的人。因爲你不再從這些東西中尋找認同和接納,你不再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這些東西上,這些東西不再成爲你的義。你不再苦苦掙扎,追求這樣的義。你說:「這個人這樣看我,那個人這樣看我。」但到底誰的裁決纔是最重要呢?
神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這就是唯一能夠長存的裁決。唯有這個裁決纔會永遠長存,它比天上的星星更長存日久。我將會與耶穌基督一同作王,這樣那些東西又算甚麼呢!誰會在乎那些面試呢!我只要盡力而爲,縱使結果令我大失所望,但這並不是我的生命,也不是我的義。你明白這會如何改變一切嗎?你明白到當你成功的時候,你不會自吹自擂,因爲它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也不再是你生命的主要驅動力;當你面試失敗時,你也不致灰心失望,至少不會一蹶不振,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意志消沉,因爲它不再是你的義了。這意味着你不再膽怯畏縮。誰在乎別人怎麼想呢?一方面,你不再自我吹噓,因爲你知道自己的真正身分;另一方面,你也知道自己在耶穌基督裏的真正身分。這真理讓人徹底改變。
讓我進一步舉例說明。我最近一直在看美國著名基督徒作家貝碧琦(Becky Pippert)的著作《給盼望一個理由》(Hope Has Its Reasons)。我從這本書中看到許多很好的例證。她提到一個例子。貝碧琦是一位基督徒講者,有一次她演講之後,一位女士走到她面前,說:「我想跟你談一談。」她們走進講臺後面的房間,這位女士說:「我最近剛結婚。」她說她是一家非常保守的福音派教會的會友,她嫁給了一位年輕有爲的男士,他也是該教會的會友。他們都是教會公認的領袖,在教會極有聲望。但是在結婚前的六個月,她懷了孕。他們意識到,這意味着他們將要向這個保守的教會顯示他們是言行不一的人。他們知道這是醜聞,是嚴重的問題,於是他們決定去墮胎。
我從來沒有在講臺上談論墮胎的問題,也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因爲不管你的觀點如何,每個人都認爲墮胎是不恰當的做法。畢竟,他們快要結婚,他們也想要小孩子,他們也計劃生小孩子,根本沒有理由要這樣放棄一個生命。你看,不管你對墮胎的看法如何,她這樣做是錯的,她自己也知道。
在婚禮那天,當她步入禮堂,走在紅地毯上,她說每個人都看着她這位漂亮奪目的新娘。她對貝碧琦說:「當時我在心裏對自己說話,我無法停止這聲音,她說:「你這個殺人犯。」當她走在紅地毯上,這聲音說:「你如此擔心向這些人顯示真正的你,你如此害怕自己的真面目會被揭露,你寧願殺害這個小生命,來保着自己的顏面。」這聲音說:「我知道這是你的真面目。神也知道你的真面目。」她對貝碧琦說:「我曾經多次爲這事認罪悔改,我一次又一次認罪,但我實在無法擺脫罪疚,我很沮喪,被重壓得精疲力盡,我精神崩潰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神怎麼可能寬恕我呢?」她說:「我想神已經寬恕了我,但我無法原諒自己。」
那時候,貝碧琦心裏突然有一個想法,她強忍着,她禱告,然後說:「親愛的朋友,耶穌基督爲我們所有人的罪受死,無論是虔誠的人,還是不虔誠的人;無論是邪惡的人,還是受害者;無論是品格清高的人,還是道德敗壞的人,耶穌爲所有人的罪受死了。這個世上唯一無罪的人的死,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驕傲的罪使你殺害這個生命,也是驕傲的罪使耶穌基督在二千多年前被殺害,正如德國著名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Luther)所說:『我們的口袋裏隨時都帶着釘死耶穌的釘子。』這事發生之前,你已經是一個殺人犯了。很久以前,一切罪債已經還清了。」
那位女士有甚麼反應呢?她是否說「你所說的話讓我感覺更糟」?她沒有這麼說,因爲她明白了,她對貝碧琦說:「等一等。你說得對,我一直以來在頭腦上相信自己是個罪人,並且知道自己的罪使耶穌基督受死。我來到這裏對你說,我做了一件我認爲是最壞的事情,但你卻告訴我,我其實做了一件更壞的事情。既然我這麼糟糕,我的罪也使神的兒子遭殺害了,但仍然可以得着赦免,那麼所有的罪也可以得着赦免了。」
爲甚麼她如此沮喪呢?爲甚麼她說她無法原諒自己呢?因爲她一直以來都以爲自己是基督徒。她以爲自己是基督徒。她在理智上相信耶穌爲她的罪受死,但實際上她卻要靠自己的善行得救。她說:「我相信神會接納我,因爲我在教會裏是一個虔誠的人,你看我是多麼善良,多麼清潔,多麼有道德。」這就是她的義。當她做了這樣的事,她無法原諒自己,因爲她仍然靠自己的義。她當然無法原諒自己,因爲她一直都是靠自己的義。那天貝碧琦告訴她,她其實做了一件更壞的事,卻已經得蒙赦免。她忽然明白過來,她開始渴慕基督的義。她說:「等一等,一直以來,這是我唯一的盼望。」她得到釋放了,你也可以得着釋放。
你可以說:「主耶穌基督,我要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禰,靠禰的義,靠禰的功勞,而不是靠自己的行爲。」你這樣做會發生甚麼事情呢?你必得飽足。你注意到經文不是說:「飢渴慕義的人,並且做到這一點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飽足。」經文只是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你必須尋求。
法國著名小說《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的結尾描述沙威(Javert)得到了憐憫,冉阿讓(Jean Valjean)本可以把他殺掉,卻沒有這樣做。沙威意識到如果他接受冉阿讓的憐憫,他便會失去自主權,讓冉阿讓來掌管自己的生命。這是千真萬確的。許多人不願意接受恩惠,是因爲這會使他們失去生命的自主權。這是真的。有些人說:「我自己應付得來。我可以做得好,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我可以潔淨自己的生命。」說這話的人仍然不明白這道理。你仍然試圖掌管自己的生命,不是嗎?你仍然渴望這樣做。請不要這樣。正如那個女人一樣,當她知道自己是一個壞透的罪人,而且比自己所想的更甚,那一刻她就明白自己完全蒙接納。因爲蒙接納的祕訣就是:當人們說你試音時的表現多麼出色,你多麼美麗,或說他希望跟你再度約會,你總不會感到真正被接納。你永遠不會感到真正被接納,因爲你心底裏總是擔心,假如別人知道你的真面目會怎麼樣。除非你知道你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仍然被接納,否則你永遠不會感到真正被接納。
在十字架上,神告訴我們:「我看見你最糟糕的模樣,我接納你。我接受你,信靠我吧。」只要相信耶穌基督。我要告訴你,如果你看到自己最糟糕的模樣,並知道自己已經得赦免,再沒有任何事可以成爲阻隔了。你知道嗎?經文不是說:「渴慕福氣的人有福了!」經文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也許有些人心裏想:「這是一個死衚衕。你說,首先我要相信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其次,神的忿怒臨到我,我的罪必須受懲罰。第三,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經擔當了一切的罪。第四,我得完全靠祂所成就的工,而不是靠自己的行爲。這聽起來就像一個死衚衕,不是嗎?這是你唯一的出路,只有它才能給你一個真正的新開始。十字架看來像一個死衚衕,卻是重新開始的地方。不是嗎?在每一部出色的電影、每一本精彩的小說、每一個感人的故事中,那些英雄都是絕處逢生的。這是偉大故事的關鍵,這也會在你生命中成爲偉大的故事。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爲唯有他們必得飽足。唯有他們必得飽足。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讓我們明白我們無法靠自己稱義,唯有神才能把義賜給我們。我們要飢渴慕義,渴慕從禰而來的義,並得着飽足。感謝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還清一切罪債,使我們蒙神接納。我們要渴慕耶穌基督完全的義。禱告奉主耶穌的名字,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