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福系列 一、來到基督面前(1)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衆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開始一個新的講道系列「八福」,我們會探討「來到基督面前」這個題目的上半部分。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經文是馬太福音五章1至 5節。

馬太福音五章1至5節:

  1. 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

  2. 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

  3.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爲天國是他們的。

  4.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安慰。

  5.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承受地土。

這是神的話語。

八福這個主題大家耳熟能詳。今天,我們開始一個新的系列,一同探討「登山寶訓」。

「登山寶訓」要教導的是天國的道理。天國是甚麼?耶穌基督不斷的提到天國。我覺得信徒需要調整一下對天國的看法,因爲耶穌使用「國」這個字,比我們一般所說的「國」相去甚遠。耶穌常常提到天國。事實上,你從沒有聽過耶穌對人說:「接受我成爲你個人的主和救主。」你從沒有聽過祂這麼說。你只會聽到祂說:「你要認罪悔改,進入天國。」事實上,在約翰福音第3章,耶穌談到重生。這段經文大家都很熟悉。耶穌對尼哥底母說:「你們必須重生。」爲甚麼祂對尼哥底母說他必須重生呢?其實重生並不是最終的目的。你必須重生,是爲了使你可以做甚麼呢?就是進入天國。事實上,耶穌說了兩次:「你必須重生纔可看見神的國。你必須重生纔可進入神的國。」

天國是甚麼呢?如果重生是爲了進入天國,那麼天國到底是甚麼呢?

要明白神的國,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象一下,當一個人當政掌權的時候會發生甚麼事情。當一個新總理、新國王、新省長、新市長或新總裁掌權,他的權力是由新的管治而來的。新的管治是一套新的優先次序、新的政策和新的策略。如果那是明智的政策、優先次序和策略,如果它們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會發生甚麼事情呢?套用一句流行用語來說,「它會提升生活素質。」這實在很美好。

耶穌基督是超凡終極的君王。當祂掌權的時候,祂的權力是透過一個新的政體來顯明出來,那就是天國。有一套新的優先次序、新的權力核心、新的策略,以及它所帶來的果效,遠遠超過一切,就是人們所謂生活質素的提升。所帶來的是更全面、更徹底的果效,超過我們所想象的。當耶穌基督在我們心裏掌權,當祂在我們的生命、家庭、團體、小區或機構中掌權,我們生命的每一方面都會全然改變過來。

因此,登山寶訓是要向我們顯明這種改變是何等深遠,而且我們只能夠在這個背景下去理解八福。

我們剛纔所讀的經文論到八福。這段經文家喻戶曉——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爲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安慰。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承受地土,等等。

一直以來,人們沒有真正理解登山寶訓所說的八福,是要說明神的國。這段經文變得難以理解。經文看起來像一些美麗的箴言,不是嗎?它們看起來像一些智能的言語,似乎是在描述某幾類人。於是就出現了這些不同類型的人:哀慟的人、溫柔的人、虛心的人,等等,而且對於不同類型的人,都有一些智慧的言語來描述他們。這聽起來既有智慧,又很美麗。可是,如果你停下來想一想,這種解釋其實說不通。

如果你真的這樣理解──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承受地土。那麼,到底甚麼時候承受地土呢?如何承受地土呢?看來美國著名職業棒球經理人李奧(Leo DeRoche)對現實狀況更有洞見,他說:「好人總是落後。」但在這裏耶穌說:「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到底如何承受地土呢?在哪裏呢?甚麼時候呢?

然而,如果你瞭解八福真正所指的是甚麼,那就會變得合情合理了。這段論到八福的經文,在開始和結尾都說了同一句話。首先,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爲……甚麼呢?因爲天國是他們的。最後,爲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爲……甚麼呢?因爲天國是他們的。這裏所說的不是八種不同類型的人。這裏是指天國裏面的人所擁有的品格和特質。這全都是同一類人的特質。耶穌正在描述進天國的人的樣式。

這個說法最符合實際狀況。我曾聽過別人這麼說,也知道有些人正處於這種光景,他們感到焦慮不安,很想弄清楚自己的身分以及與神的關係。他們說:「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基督徒!」一般來說,如果我毫不猶豫的問別人:「你是基督徒嗎?」他們會望着我,然後說:「我希望自己是個基督徒。我正在努力成爲基督徒。」大多數人都是處於這種光景。他們常常感到困惑,因爲他們看到人們各式各樣不同的經驗。

你可能聽過有人說:「我重生了。」於是你細心聆聽,你心裏想:「這麼說到底是甚麼意思呢?」聽起來這個人生命中出現了一種情感上的轉變。於是你說:「啊!我從來沒有這種經驗,所以我猜想我還未重生。」但是後來你又聽到別人說:「我重生了,但是在情感上我沒有經歷任何重大的改變,或者在情感上有所改變,或得着淨化。」你便開始感到非常困惑,因爲你所看的,只是基督信仰的形式,而不是其內涵。那只是形式而已。

人們以很多不同種類的形式去體現基督信仰,他們也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經驗。然而,耶穌所作的超乎這一切,祂在這裏說得清楚明確,不管你重生的經歷如何,不管是哪種形式,這些都無關要緊。在神國裏的人都有這些特質。這些必須擁有的特質,使你從世人分別出來。這些特質不是模糊空泛的,而是清楚明確的。

事實上,它們的次序也很重要。八福中的頭四個福告訴我們,人如何進入天國。只要你是虛心的人、哀慟的人、溫柔的人、飢渴慕義的人,就可以進入天國。頭四個福的次序非常重要,它們是進入天國的途徑。我們將會在這兩個節目中探討頭四個福,最後四個福是關於那轉化了的新關係。進入天國的人都擁有改變了的新生命。憐恤人的人有福了。現在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改變過來了。你成爲了一個憐恤人的人。

清心的人有福了。這是指你的內心。你裏面的生命已經完全改變過來。你擁有一顆真摯純一的心。此外,你整個人生方向也改變了。現在你是一個使人和睦的人。這成爲了你的人生目標,你也不在乎自己會否受到逼迫。最後兩個福告訴你,你生命的方向改變了。其他的福告訴你,你的內心改變了。你的人際關係改變了。當你進入天國,一切就都改變了。可是,到底誰能進入天國呢?這是問題所在。

第一個福告訴我們如何進入天國。今天,我們先討論頭三個福,在下一個節目我們會討論第四個福。頭三個福關乎你如何看待你的問題。虛心的人有福了,哀慟的人有福了,溫柔的人有福了。除了少數人以外,每一個人都明白,人生在世其實是充滿各樣問題的。人本身就是問題所在。屬天國的人與不屬天國的人有所不同,分別在於屬天國的人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問題。

現在,我先來總結一下,然後詳細逐一討論:

第一,你明白你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只要你是虛心的人,就會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第二,你不會停留在那裏,裹足不前,你還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是罪。你要認清自己的問題。首先,你是虛心的人,你知道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其次,你也成爲了哀慟的人,你明白自己的問題是罪。

第三,除此之外,你更成爲了溫柔的人。你不僅知道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並且明白自己的問題是罪,你也意識到你自己本身其實就是問題所在。

這些特質使屬天國的人與其他人有所不同。這說明了爲甚麼基督徒與世人有所分別。你可以這樣總結以上三點:每個人都知道,人其實充滿問題。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被問題重重壓着,可是基督徒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看待問題,就正如英國作家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所說的。切斯特頓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家,他是二十世紀英國偉大的思想家。英國《倫敦時報》曾經邀請當代著名作家撰寫一系列文章,去探討一個問題——「世界的問題是甚麼?」你覺得這個問題如何!「世界的問題是甚麼?」切斯特頓應邀在《倫敦時報》發表他的看法,他只寫了一句,就這樣把稿件送往《倫敦時報》。切斯特頓是一個基督徒,他是屬天國的人。切斯特頓是虛心的人,是哀慟的人,也是溫柔的人。結果他只寫了一句:「世界的問題是因我而起的!」然後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切斯特頓。這就是屬天國的人與世人不同之處。

現在,我來逐一詳細探討。我們看看這三個福。屬天國的人是虛心的人,是哀慟的人,也是溫柔的人。

第一,「虛心的人」。「虛心」是甚麼意思?新漢語譯本聖經譯作「心靈貧窮」。我們可以把這幾個字拆開逐一分析。首先,我們看看「貧窮」是甚麼意思,然後看看「心靈貧窮」意味着甚麼。當耶穌基督說——你要成爲心靈貧窮的人——這是第一個福。這是第一個要求,然後纔可以進入下一步。除非你成爲心靈貧窮的人,否則你的基督徒生命無法成長。首先,我們要從所身處的文化中完全分別出來。這是必需的,因爲我們的文化只提倡個人自助,一切都靠自己努力。確實如此!

作家們知道,每個人都知道,很多專家寫書教授外行人,如何不需要專家也可以自己做到各樣事情。這門生意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你沒有注意到嗎?這有強大的市場潛力。專家寫書告訴人們,只要付出幾十塊錢買他們的書,你不再需要別的專業知識,只要按照書中的指示,就可以自己做到各樣事情。你可以治療自己的心靈,可以自己蓋房子,也可以自己裝配計算器。自己幫助自己。人類的文化是一個自助的文化。走進任何一家書店,都可以找到這類書籍,多得令人難以置信。耶穌基督卻反對這種文化。

自助文化所傳遞的信息十分生活化。自助文化所提倡的是:你要相信自己,你已經擁有一切所需的,你要愛自己,要愛發揮自己的潛力,不要聽那一切負面的說法,不要聽那些令人不安的質疑。你要相信自己,你已經擁有一切所需的。然而,耶穌談到第一個福的時候,祂說:「等一等,不是這樣的。要聽聽那些揮之不去的疑慮,要聽聽那些負面的說法。」耶穌不是說要恨惡自己。你知道祂的意思嗎?接着我會詳細說明。祂說你是貧窮的。

貧窮的人會這樣說:「我自己沒有所需的資源。我無法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我沒有能力去改變。我沒有所需的一切去改變自己,也沒有所需的一切去幫助自己、拯救自己。我是貧窮的。我需要去找能夠幫助我的人。對於我的問題,我實在無能爲力。耶穌基督說這就是起點。你要說:「我是貧窮的,我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我要去聽聽那些自我質疑的聲音。這就是「貧窮」的意思。

接着,我們來看看「心靈貧窮」意味着甚麼。心靈貧窮不是指一般的貧窮,而是指靈性上的貧窮。進入天國的人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雖然這些問題至少是心理上的問題,但它們超越了心理上的問題;雖然這些問題至少是社會問題,但它們超越了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也超越了哲學問題,它是靈性上的問題。

我認識一個婦人,她出席一位老太太的葬禮,她深愛那位老太太,雖然老太太安享天年,壽終正寢,但當她看着老太太下葬的時候,她說:「你知道,當我看着棺木埋在土裏,我感到很憤怒。這是錯誤的,是違反自然的。死亡是違反自然的,是錯誤的,我恨惡死亡。」爲甚麼她會這麼說?爲甚麼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說:「我們對光輝的生命逝去感到憤慨。」爲甚麼?

如果世界就只是這樣子,如果你的生命只不過是由一些分子所組成,最終只會冰消瓦解,如果這個世界最終只會火滅煙消,那麼我們就不可以說死亡是違反自然的,更別說死亡是錯誤的了。然而,死亡是錯誤的。我們都知道死亡是錯誤的,因爲我們知道,我們心底裏最大的渴望在世上無法得着滿足。這是因爲我們被造是爲了更大的目的,它比這個世界更大,比今生的生命更重要。

首先,你要成爲貧窮,不是指生活貧窮,而且是心靈貧窮,不然,你無法進入天國。你不僅知道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你也知道你的根本問題是靈性上問題。你知道沒有任何一個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或心理醫生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你知道這一點。你說:「我聽道,不只是爲了要幫助自己。我根本無法幫助自己。我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是靈性上問題,是我自己無法解決的。」這就是心靈貧窮的意思。你必須從這一點開始。

我們討論下去之前,我要給你們一個忠告。有些人可能認爲這種想法會對心理健康構成影響。你可能認爲這種想法並不可取。首先,你買了那麼多勵志自助書籍,怎麼辦呢?再者,這種想法聽起來好像對心理健康會構成影響。我來給你說明。在西方世界有慈善的組織,他們都會有相同的組織原則。所持守的首要原則是甚麼呢?那些幫助人的計劃都指出首要原則,或第一步做的是要承認:「我們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有些是從主耶穌的教訓中得到啓發。你認爲那種智慧從何而來呢?

第一個福,第一步就是要承認:「我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耶穌說,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你生命中的一個細節,在一切事情上都適用。

我們必須從這一點開始,因爲我們當中很多人都以爲基督信仰只不過是一些勵志故事,只是教人自立自強的道理。換句話說,就好像你到教會聚會,你心裏想:「我陷入了人生低谷,好吧,我要潔淨自己的生命,我會努力做些事情,我會到教會聚會,我會讀一些書,我會戒掉各種不良習慣。這樣我也許可以得着人們所說的那種力量。我要試一試!」對於掌管宇宙萬有的神,你不可以說試一試。你必須成爲心靈貧窮的人。你不要說:「我要潔淨自己的生命。」你必須說:「我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你不要說:「我正在受苦,我正陷入人生低谷,我需要一點激勵。」你必須說:「主啊,我來到禰面前,不是因爲我需要一點激勵。我來到禰面前,是因爲我欠禰一切所有,我欠禰的債超過我能夠償還。我是心靈貧窮的人。我在靈性上已經破產。我的問題是靈性上問題,是我自己無法解決的。」你的狀況是這樣的嗎?這是第一步。

我們來看第二點:哀慟的人有福了。這同樣是基本原則。首先,你要成爲心靈貧窮的人,你也要意識到問題的症狀,並且面對這個事實。你要意識到你問題的症狀。

大多數有思想的人都瞭解這個世界的情況有多壞。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壞,只是有些人卻不知道,我稱他們爲無知的人像少年人活在青春期一樣。你知道甚麼是少年人嗎?少年人是指十六歲以下的人,也可以指思想像這個年紀的人。

你看,你處於屬靈的青春期。如果你認爲人生基本上是美好的,只要我們攜手合作,一同努力,我們就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這絕對是屬靈青春期的表現。

我看過美國著名基督徒作家貝碧琦(Becky Pippert)的一本着作,她在書中寫述,有一天,她正在做飯,她看到電視新聞報導一則很平常的新聞。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人們互相殘殺,那裏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婦女在街上抱着屍體哭泣。貝碧琦正在做飯,她的三歲女兒走出來,看到這新聞,她問道:「媽媽!爲甚麼他們那麼壞?爲甚麼他們那麼瘋狂?他們的母親在哪裏呢?」貝碧琦趕快跑去把電視關掉。那一刻,貝碧琦突然意識到一件事情——我們需要新的視覺,我們需要一雙明亮的眼睛,才能客觀地察覺到事物的本來面目——人正處於可怕的光景。那實在可怕極了,但最可怕的是,我們已經習以爲常,司空見慣,我們視而不見,也毫不動容,甚至沒有意識到那是多麼可怕。我們甚至不願意承認情況是那麼壞。她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的母親在哪裏呢?」

有思想的人往往會想到這個問題。那些藝術家和詩人會苦苦思索這個問題——爲甚麼我們那麼壞?嗯!爲甚麼我們彼此互相仇恨?爲甚麼我們有那麼多缺點?爲甚麼人們會這樣互相殘殺?每個人都想找出一些原因。有些人歸咎於階級問題。有些人歸咎於人類的進化過程。有些人說:「那是由於人們自尊心低落。這就是我們互相仇恨的原因了。」但是我們低落的自尊心從哪裏來呢?他們說:「那是因爲我們的父母也是自尊心低落的。」但是他們低落的自尊心到底又從哪裏來呢?這正是問題。你無法找出問題的答案。到了一個地步,基督徒最終得承認,那些有思想的人也得承認,情況實在很壞。他們也開始承認那是罪的問題。

心靈貧窮意味着你意識到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我們只是一直在談論那些症狀。我來舉例說明。我的妻子知道我在這方面有多不濟。每次當她指出我們的車子出了問題,我便會很不耐煩。她說:「難道你看不到那些症狀嗎?」我說:「甚麼症狀?」「你注意到變速器出了毛病,換檔有點阻礙嗎?」「是的。」「你也注意到轉彎的時候發出噔的一聲,那是甚麼聲音?」「是因爲路面有個坑洞。」「沒有,那裏沒有坑洞。」因爲我不肯承認,所以我妻子極力要讓我知道車子的問題有多嚴重。我不想成爲心靈貧窮的人,我不希望到了一個地步我要說:「我無法解決這問題。我不知道車子出了甚麼問題。」最後,我終於意識到我真的無法解決這問題,我得接受車子出了嚴重問題,我必須把車子交給別人修理。然而,只是知道自己有很多症狀和理解這些症狀,並不代表我真的明白到底哪裏出了問題。只是知道那些症狀並不足夠,你必須要知道哪裏出了問題。你知道自己感到疼痛,這並不足夠,你必須去看醫生,找出疼痛的原因,瞭解自己患了甚麼病。聖經告訴我們,罪就是問題的根源。

你知道嗎,除非你能夠查明病因,確定自己患了甚麼病,否則那些自我分析測試,或者只是觀察自己的症狀,根本不會幫到你。聖經告訴我們,罪是問題的根源。你要承認罪就是問題的根源,這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只是簡單說一句:「那是因爲自尊心低落。」好吧,也許是因爲自尊心低落,但是它從哪裏來呢?你說:「那是因爲階級問題。」好吧,也許是因爲階級問題,但是它從哪裏來呢?聖經告訴我們,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如果你不願意承認這就是答案,你就像我和我的車子一樣──心靈貧窮,卻不知道可以向誰尋求幫助,藉此瞭解車子出了甚麼問題。是甚麼引致那些爆震聲呢?是甚麼使變速器出毛病呢?

奧托‧蘭克(Otto Rank)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屬弗洛伊德學派。他不是基督徒,但他提出了一個很偉大的論點。他說:「我們和我們的祖先一樣,都因爲罪而良心受責備,但我們卻不相信罪這個觀念。這使人變得神經過敏。他覺得自己是個罪人,卻不相信罪這個觀念,於是他需要找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讓我重複一遍,他說:「這使人變得神經過敏。他覺得自己是個罪人,卻不相信罪這個觀念,於是他需要找一個合理的解釋。」奧托‧蘭克的意思是,一個神經過敏的人,是一個自覺有罪卻心中沒有罪這個觀念的人。一個人知道自己犯罪,但是因爲他心中並沒有罪的觀念,所以他需要找出一些合理的解釋。可是他卻找不到。甚麼是罪?罪就是偏行己路、爲所欲爲。這麼說是不是很可怕。

讓我以一個小孩的例子來說明。在一個城市,當一個三歲的小孩準備過馬路,我對他說:「我要牽着你的手。」他對我說:「我可以自己過馬路!」便一個箭步衝出馬路。他這樣做可能會被車撞死。爲甚麼他會這樣做?衝出馬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被車撞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這些都只是症狀而已。歸根結柢,是他不願意承認自己需要牽着我的手。請聽,謀殺是可怕的行爲,強姦、搶劫、殺戮也是可怕的行爲,但聖經告訴我們,這些行爲背後的原因,是人不願意承認自己需要有所依靠。正如有歌者的一首歌這樣寫道:「這是我的生命。你管你自己的生命好了,別管我。」我們實質上也是這樣對神說。以賽亞書五十三章6節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

你知道罪的本質是甚麼嗎?是謀殺、強姦或搶劫嗎?罪的本質是:「我只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過自己的生活。」這就是罪的本質。除非你願意承認自己的罪,否則你不會哀慟。心靈貧窮的人也是哀慟的人。第二個福所談論的,與第一個福屬同樣的範圍。

聖經說的是心靈上的哀慟,是指認罪悔改。你不但要願意承認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還要承認自己的問題是因爲罪。你要承認自己是罪的奴僕。你認爲我這麼說很消極嗎?

我認識一位女士,她很憎恨她的父親。她父親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她恨她的父親,因爲她父親是那麼了不起。在成長的歲月,她父親經常要到世界各地,因此沒有時間陪伴她。她無法承認她憎恨她父親。所有人都認爲她父親是多麼了不起,她又怎能恨一個這麼了不起的人呢?因爲她不肯承認自己恨父親,因爲她不認爲這是罪,所以她的生命就出現了各樣的問題,她與異性的關係也出現問題。如果她願意認罪悔改,她便得着釋放了。

我知道很多男士都喜歡當家作主,當別人不同意他們的時候,他們不會認爲這是意見分歧,而是把它視作一種背叛行爲。因爲他們認爲這是背叛行爲,所以他們無法處理衝突。這都是出於驕傲的罪。因爲他們不肯承認這是驕傲的罪,只是堅決認爲其他人背叛了他們,認爲其他人企圖奪去他們的權力,所以他們無法處理衝突。因此,他們在事業上不僅未能扶搖直上,反而一落千丈,他們越來越憤怒,越來越感到自己懷才不遇,於是就更難接受別人的批評了。如果他們願意承認這是罪,而不是把它視爲背叛,不怪責別人或埋怨從前所學的不中用,他們便得着釋放了。要承認這是罪。這樣做有甚麼不對嗎?這樣做會使人失去自由、令人沮喪嗎?不。這是自由的開始。這是唯一的出路。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Pascal)曾說:「原罪這個教義冒犯了我們,它是最難以理解的教義。可是如果沒有這個教義,我們便難以理解自己。」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安慰。如果你不哀慟,便永遠得不到安慰,因爲你只會感到困惑。你只會感到困惑。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爲天國是他們的。爲罪而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安慰。

最後,我必須進一步解釋,但我會簡要說明。如果我們就在這裏停下來,你可能會被罪疚感重重的壓着。你會說:「若要成爲基督徒,我就要承認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要承認自己是個壞透的罪人,聽起來奔走天路的旅程也不是那麼暢快的經歷啊。」不是的。如果你在途中停下來當然並不暢快。坦白說,在生產過程中停下來是一個相當不愉快的經歷。

接着,我們來看「溫柔的人」。當你開始明白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當你明白你不可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命運、基因或父母,而是要承認那是罪,然後你該作甚麼呢?你有兩個選擇。第一,你可以說:「是的,我知道我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這讓我很苦惱。我知道我要討神喜悅,卻無法做到,我唯有呆坐在這裏,拍膝嗟嘆,痛恨自己,痛恨這個世界。」另一個做法是成爲「溫柔的人」。當你看到自己的罪,你可以謙卑下來,你就不會灰心喪志。你明白嗎?只要你真正謙卑下來,便不會灰心喪志。

每次你看到自己的罪,第一個反應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你總是說:「哦,我真是一團糟,無藥可救。我終究是個失敗者,我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你以爲這就是悔改。你可以坐下來,說:「我要悔改。神啊,我糟透了。」悔改與自憐有很大分別。除非你明白兩者的分別,否則你仍未成爲溫柔的人,因此你並不是在步向天國。你知道自己是個罪人這個事實之後,一方面,你可以因此感到憤怒和失望。另一方面,你可以對神說:「是的,我是個罪人。但是我不可因此自怨自嘆。我主我神啊,我感到懊悔,因爲我的罪使禰憂傷。我常常悖逆禰,傷禰的心。禰賜給我各樣恩典和恩賜,我卻沒有好好善用。主啊,我感到很抱歉。」

保羅告訴我們,有一種認罪叫人死,有一種認罪卻叫人得生命。你選哪一種呢?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測試,如果你說:「我相信神已經寬恕了我,但我卻無法原諒自己。」你就知道自己正陷在自憐之中。你這麼說,其實真正的意思是:「我太糟糕了,不配神的寬恕。」你的意思是:「因爲我太驕傲、太憤怒,所以要神爲我流血捨生,我拒絕接受這種施捨。」溫柔的意思是謙卑自己。溫柔的意思是,當我認罪的時候,注意力不是放在自己身上,不是自憐,不是痛恨自己,不是折磨自己,使自己難堪,而是明白自己的罪使神憂傷。我要認罪,並說:「主啊,求禰進入我生命,成爲我的主,因耶穌基督而拯救我。阿們。」這纔是真正的悔改。

我要告訴你,溫柔的人並不是軟弱的人。事實上,「溫柔」這個詞的希臘文(praus)意思是馴服了的野生動物。你知道溫柔的人是甚麼模樣嗎?當你真正接受自己的罪,當你真正承認自己的罪,你知道你是多麼自由嗎?當你處於順境的時候,你會說:「我不可趾高氣揚。其實我不配得到這一切,而且這都是暫時的,明天也許會消逝,但最重要的是神愛我。」當你遭遇逆境的時候,你會說:「神會寬恕我的。」你的情緒不會因環境改變而起伏不定,因爲溫柔的人總是說:「我做了甚麼使我配得到這一切呢?我所做的一切都按本身的價值,但我永遠得到的不是按我的價值,而是隻會得到更好的。我將會得到神的賞賜,神永遠不會拿走祂的賞賜。」

溫柔的人不再爲自己感到難過。溫柔的人不專顧自己、妄自尊大。溫柔的人擁有受教的心。溫柔的人得着自由。

你要得醫治嗎?每當人們來到耶穌基督面前要得醫治,耶穌總會引領他們悔改。你知道耶穌是哪一類醫生嗎?我們當中有些人患病、有些人憂傷、有些人生活一團糟、身負重擔,便說:「我希望耶穌醫治我。」可是,你知道耶穌是哪一類醫生嗎?祂是外科醫生。祂爲你動手術,引領你悔改。

親愛的聽衆朋友,君王的手乃是醫治的手,這顯明祂是真正終極的君王。我們若悔改,我們的現在只是將來的影兒。你總不會絕望。只要你成爲虛心的人、哀慟的人,溫柔的人,你總不會絕望。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爲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得安慰。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承受地土。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讓我們看到在神國裏的人應有的特質。求禰幫助我們,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罪,到禰面前謙卑下來,認罪悔改,成爲真正虛心的人、哀慟的人、溫柔的人。禱告奉耶穌的名字,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