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衆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救贖與復興」系列——「因信稱義」這個題目。
今天我們探討的經文是羅馬書第3章21至28節。
21 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爲證。
22 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
23 因爲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24 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
25 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着耶穌的血,藉着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爲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
26 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爲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爲義。
27 既是這樣,哪裏能誇口呢?沒有可誇的了!用何法沒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嗎?不是,乃用信主之法。
28 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這系列每個節目都會探討整本聖經的故事架構。我們知道聖經並非一系列獨立故事,各自帶出生活上的小道理。事實上,聖經是單一一個故事,說明人類和世界出了甚麼問題,神如何藉着耶穌基督撥亂反正。最後交待歷史最終的結局。
我們正在探討羅馬書第1至4章,從保羅的角度概覽整本聖經。我們來到第三章的後半部分和第4章的開始,保羅從根本概括聖經的內容,以及闡明神的救恩如何使世界回覆原貎,這大概是他同類討論中最精彩的一段。
經文中有三個詞組或多或少在重複相同的意思,以不同方式彼此關聯。這三句分別是:第24節的「白白地稱義」、第28節的「因着信」、第25節的「憑着耶穌的血」。白白稱義,全憑信心,憑着耶穌的血。我們將一連三個節目探討這段經文,研讀第3章後半部分和第4章開頭。我們將逐個節目探討每一個詞組,事實上如果你有收聽之前的節目,不難發現我們每個節目都在探討這三個詞組。
在這三個節目中,我會盡量把信息說得清楚和實用,讓你看到這三個詞組與你有何關係。我重視信息清楚和實用多於啓發性,也會以此爲目標。我不能保證不會經常表現得奮亢,也許你昨晚睡眠不足,精神不振,很難有甚麼興奮,但誰曉得?因爲這個主題太令人振奮了。
因此,我們這次節目會先探討這三個詞組的第一個:白白地稱義。
稱義是甚麼意思?我們爲何需要稱義?甚麼是稱義呢?我們如何得稱爲義?我們爲何需要稱義、甚麼是稱義、如何得稱爲義。
首先是爲何需要稱義。神的義是這段經文的開始,第21和22節可謂家傳戶曉。「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
讓我告訴你經文信息如何與一般理解截然不同。稱義這個詞在日常用語中很少出現。讓我解釋一下這個詞的意思,我們正是在探討這個詞。
稱義的意思是表現及格,大門因而爲你開啓。符合理想的表現爲你開啓大門。舉個例,你想找一份工作,於是寄出履歷表,列出你的工作記錄,包括你所有往績和經驗。你想要找工作就得帶着履歷表去見僱主,任何時候當你需要申請職位,履歷表記錄着你符合理想的表現,代表你勝任這個職位,僱主理應聘請你。要是你的往績記錄十分出色,資歷很好,大門自然爲你而開。
或者舉個例,假設你報讀大學,你會怎樣做?這種情況下,你帶去面試的就不是履歷表,而是成績表了。你要證明自己的成績。成績表要是符合要求,你會說:「因爲這些成績,我有資格入讀這課程。取錄我吧!請你取錄我。」要是你的成績理想,自然會被取錄。因此,這些現象在生命中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擁有這些成績表、履歷表諸如此類,成績理想得到取錄,工作表現出色獲得聘用,不同的範疇都須要這些跳板。
因此所有宗教和文化都認爲神也是這樣評覈人,這種思想遍佈世界各地。人們相信如果有一位神,人想跟祂在靈裏接觸,表現必須通過評覈。這不是履歷表或成績表,而是道德記錄。你要與神結連,進入天堂,獲得啓迪,諸如此類,必須通過道德評覈。你必須拿出表現,證明你有資格與神接觸。你要行善積德,累積夠了善行纔有資格被神接納。
然而保羅在此傳遞的信息,可謂空前絕後,從來沒有人聽過這些屬靈的真理。保羅在此宣告親近神的革命性真理。
噢!他竟然指出,沒有所謂的好表現或出類拔萃的成績,只有神的義,即是完美無缺的記錄。神將這記錄作爲禮物賜予我們,使我們充滿榮美。當我們擁有了神的義,自然不會再爲別人的肯定、自我的價值和他人的接納浮浮沉沉。
除了基督的福音外,再沒聽聞過類似的真理,沒有人也沒有文獻有同類的宣告。所有人對稱義的理解都是認爲人要靠努力行善積德,爲神或君主付出貢獻,然後纔有資格被稱爲義。然而福音宣告,神的義是完美無瑕的,祂將之賜予我們,我們因此得蒙接納。
保羅的宣告簡直是空前絕後。基督的福音絕對是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徹底顛覆了所有人、所有宗教、所有文化、所有哲學信奉的原則。
有些人總是認爲自己頭腦很清晰,作風很務實。有些人心思慎密,可能會說:「我的確不是虔誠的人,沒有資格稱義,道德不值一提。我只是個世俗的人,根本不肯定神是否存在。這些道理對你們有信仰的人來說很可貴,但對我則沒有甚麼意思。不要再來這一套,我和有信仰的人不可相提並論,坦白說,每個人都在追求他們認爲對的事。」
我們要更好地理解這段經文,可從「義」和「稱義」這兩個詞入手,希臘原文它們是同一個字。你要知道在中文裏,「稱義」是動詞,而「義」則是名詞,意思是指顯要,值得注意,然而它們的意思差不多。讓我們探討一下。我要告訴你,所有人都在努力尋求方法獲得認同,尋找存在的價值。
電影《烈火戰車》中有一個角色,他是一名參加奧運會的賽跑運動員。我若沒有記錯,他是100米短跑的大熱門。有人問他:「你爲何這麼日以繼夜地刻苦練習?」他這樣回答說:「當槍聲一響,只有十秒時間來證明我的存在。」這是他的回答,他說:「我要知道自己是否有資格站在這裏。」
我想知道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有貢獻。我想知道自己值得人紀念和接納。我做這些事是要向自己和其他人證明我的存在有價值,我是個真正的跑手。你可能也知道電影的發展,歡呼喝采的羣衆和那面奪取的金牌就是他贏取自身價值的方式。他在乎的不僅是歡呼喝采的羣衆,不僅是那面金牌,而是取得存在價值。這給了他肯定、價值和接納。
美國著名導演薛尼‧波勒(Sydney Pollack)辭世了好幾年。他的多部作品都是我很喜歡的。他在2008年逝世,逝世前不久我在報章上看到一篇關於他的文章。文章指出他自覺年紀老邁,體弱多病,時日不多,但他仍沒停止工作。縱然連他家人也勸止他,但他從沒放下工作。
他在損壞自己的健康,他的家人希望有更多時間與他相處,但他放不下工作。他爲甚麼放不下工作呢?文章說:「影壇名人薛尼‧波勒表示,儘管疲於奔命的拍攝工作使他的健康迅速崩潰,但他只要放下工作,便無法證明自己存在。」他解釋說:「每當我完成一部電影,才覺得有價值再多活幾年。」
他在說甚麼?他的意思與《烈火戰車》那一名跑手如出一轍。你要知道,每個人都自覺需要尋求別人的認同,覺得需要賺取自身的價值。人都自覺要證明自己生存的意義,讓人看到自己的價值,讓自己覺得有價值和被接納。薛尼‧波勒就是這情況,日以繼夜在拍攝。記着他怎麼回答:「我要拼搏下去,每當我完成一部電影的拍攝工作,便會有段時間自覺獲得了生存意義,因此我要再拍攝下一部電影,使這份充實的光榮感延續下去。」事實上,他的這番話顯示拍攝電影未能真正滿足他。最後他積勞成疾與世長辭。
我讀過某位作家的一篇文章。這位作家當時覺得自己的寫作事業一籌莫展,他想成爲作家,想出人頭地,但他的作品滯銷,沒有人買來看。他說:「我時常思考一個問題,到底自己在做甚麼,我爲着甚麼而活。」他接着在文章裏說:「當我望向兩個寶貝千金,我的兩個小可人兒,我便知道自己的生存價值,她們賦予我生存的意義。」
我不認識這位作家,絕對不認識,但我可以誇張一點的說,他的話可以理解爲他相當疼愛兩個女兒。我知道有些家長,相當多的父母,用他們的子女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們可能心存這種想法:我一生確是沒有甚麼建樹足以證明自身的價值,使我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使我覺得人生有意義,別人接納我,肯定我的價值。幸好我已爲人父母,看見子女快樂,年青有爲,我便覺得有價值。我就是爲此而活。
我想你知道,如果子女成了你證明自己存在的工具,你靠子女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那麼你將會毀掉他們。
抱持這些觀念的家長從不相信子女會毀在自己手上,因此我不打算多費脣舌。可是他們想子女幸福,望子成龍的心態是徹頭徹尾的自私表現。他們的出發點不是子女,而是他們自己。子女是他們證明自己的工具,是他們稱義的途徑,是他們獲取認可表現的證明。我是個好父母,子女快樂,出人頭地,這證明我教子有方。可是你知道甚麼,如果子女出了問題,真是天塌下來,世界末日。你會完全崩潰,根本不想再理會他們,你一直以爲自己是模範父母,但到了那樣的光景,你的本相會無所遁形。
你要明白,每個人都爲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合理正當而掙扎,每個人都在努力爭取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每個人都出盡九牛二虎之力,疲於奔命地爭取別人的稱讚和肯定,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價值,爭取別人的接納。各位聽衆朋友,你們當中可能有些人會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但你所舉的例子,這些人真正需要的並非稱義,而是接受輔導。他們需要一位好的醫師。他們爲子女付出太多,爲寫作太過費神,爲電影拍攝過於辛勞,他們需要輔導。這是心理問題,我同樣不可跟他們相提並論。」你要是有這種想法便錯了,這些心理表症的背後其實存在更深層的問題。
有一個人住在火車站,他是個世俗的人,撰些了一些文章闡述自己的想法。他是個世俗的人,沒有虔誠的信仰。他每天都會經過火車站,有次看到一個清晰的招牌,上面寫着羅馬書第14章12節。
他每天必須經過這節經文,看見經文說:「這樣看來,我們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說明。」他於是寫道:不管你有沒有信仰,隨着年紀漸長,越來越明白無力證明自己的存在。他之後說:我沒有信仰,但當我經過那塊招牌看到那節經文,便明白年紀越大,越需要尋找自己仍然存在的理由。」
他接着分享他一些世俗朋友的看法,他們說:「真是荒謬絕倫,你爲何要爲證明自己的存在找出合理原因!你爲何要向別人證明自己有存在價值!你就是你,你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誰在乎別人的想法!」他接着說:「你知道抱持這些看法的人,他們不在乎別人的想法,從不衡量自己的價值,也不用證明自己。這些人孤芳自賞,憤世嫉俗。他們最後都變得無所顧忌,作奷犯科也不當甚麼回事。」
他指出:「每個人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都知道需要獲得存在的價值。」但他說:問題就在這裏。有些人認爲所謂尋求價值的肯定,只不過因爲大家都這樣生活。但他們我行我素,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不會跟隨別人的想法生活。這種肯定自己存在的方法帶來了問題,非常大的問題。如果他們自認是壞蛋,問題也不會那麼大,可以他們作奸犯科,仍然厚顏無恥以爲自己不算太差。」
我們大概在前兩個節目也探討過這類人。羅馬書第2章告訴我們,不論相不相信神,每個人都有意識知道應該怎樣生活,這種生活方式給予他們存在的意義。羅馬書第2章指出,神會根據人良心的認知來審判人。
有一位牧者曾經以小型錄音器作比喻,神在我們頸上繫着一個隱形錄音器,記錄了我們論斷別人生活的所有說話,在審判日來臨時,根據羅馬書第2章,神會取去那部隱形錄音器,放在你面前,然後對你說:「我會大公無私。假如你不相信十誡,我不會以十誡來審判你;假如你未讀過聖經,我不會以聖經來審判你;我會按照你論斷別人時的標準來審判你。」看看你到時怎樣,大概只有懇切求情。
沒有人能面對審判日,因爲就算按人的標準,他們也無法證明自己存在有價值。這個人在火車站恍然大悟:我並沒有信仰,隨着時間逝去,我如何證明自己的價值?每個人都想被稱義,都在爲此努力,但沒有人能做得到。你可知道原因?薛尼‧波勒自覺他要繼續電影工作,一面金牌從來都不足夠的。美國史上最富有的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當年堅信只要再多一百萬美元他就會滿足,事實證明他從來都不滿足。
因此我們需要幫助。保羅提出了一個方法,透過福音結束你對稱義、價值和接納的掙扎。這是甚麼呢?這就是白白的稱義。白白的稱義是甚麼呢?讓我們深入探討。白白的稱義,讓我這麼說,即是不帶先決條件的稱義。第24節的真理並非人人明白,我只想指出福音的真理就是在教會多年的弟兄姊妹也未必能明白。
白白稱義彷佛客廳裏最重要的傢俱,人們最爲熟悉。你可想象在此舉行盛大的派對晚會,歡樂的氣氛異常濃厚,大廳內有椅子、書櫃、地毯,各式各樣的傢俱樣樣俱備,唯獨欠了餐桌。我想透過餐桌讓你明白一些道理。
如果你想理解白白的稱義,你得明白當中的含義遠超過赦罪和寬恕,但另一方面與道德善行又完全不同。稱義比赦罪豐富,與一個好人行善積德截然不同。稱義既與赦罪無關,又與道德無關。
首先,稱義比赦罪豐富。大部分人都知道我們因着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而得到恩典。他們感恩罪得赦免,這當然是真理,卻不是稱義的意思。稱義的含義更豐富,可謂無窮無盡。寬恕基本上是負面的,意思是你犯了罪理應承受懲處,可幸得到了特赦重獲自由。相反稱義是正面的,這是一份身分地位的賞賜,當中包含所有的權利、權柄和福樂。
因此多年前曾有人說:寬恕背後的意思是你的懲罰免了,你可以獲釋離去;但說到稱義,則表示「你可以前來」,歡迎你進入我的愛和同在。
因此,縱然赦罪有多偉大,它都是負面的,但稱義則是正面的。寬恕是你可以獲釋離去,我不打算懲罰你;但說到稱義,則表示「你可以前來」,歡迎你進入我的愛和同在。爲甚麼?寬恕是獲得赦罪,你於是得着釋放,重獲自由,不再膽驚受怕會有人來緝捕你,將你帶回監獄。稱義則更豐富,不僅是赦罪獲釋,更像是頒授國家榮譽勳章的時刻。
榮耀授予你時,所有人都向你致敬,你可以加入榮譽及成就的圈子和羣體。
因此我們應該明白稱義是無限豐富的,是無限豐富的。事實上,它所包含的意思還不僅於此。我說神的義賜予我們。你可將之視爲一個抽象而精彩的記號,這是個好得無比的記號,然而還不僅於此。因爲神的義即是基督的義。神的義是祂成就的記號。神爲我們做了甚麼?祂道成肉身來到地上,還史無前例地爲我們受死,你要知道這是聖經最奇妙的信息之一。我不明白神何以偉大至此,這也是我深深愛慕的。背後的深遠意思無窮無盡,令人甘甜,你捉緊這份信息,當中的芬芳長久不止,永不淡去。
啟示錄記載,在歷史之外,在耶穌基督進入歷史和成就救恩前,祂已經與我們的敵人罪、死亡和邪惡周旋。祂受死爲救贖我們。
這表示你所得的義完美無缺,並非流於表面。耶穌基督不僅是個好人,祂勇敢無畏,堅定不屈,高貴而仁慈。祂爲我們受死。我們看見祂在呼召中所展現的勇氣超越了應有的期望,這是捨己的犧牲,高尚勇敢的行爲。祂爲我們爭戰,爲我們成就了一切。
祂爲我們成就了一切,這是祂的獎牌,祂的宣告現在都賜予了我們。因此在哥林多後書第5章21節說:「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爲罪,好叫我們在他裏面成爲神的義。」經文意思是說,祂在十字架上受死,擔當了我們本應承受的罪刑,因此我們若相信祂,便獲得祂所成就的一切。祂成就了甚麼?祂在爭戰中應得甚麼?這全屬於我們。
英國聖公會創始人之一的著名神學家理查德德‧胡克(Richard Hooker)在17世紀時爲聖公會作出一段偉大的宣言,他說:「這真理任人稱作可笑、瘋狂或挑釁,不管怎樣,這都是我們的安慰和智慧。我們視世上的智慧爲無物,只看重神親自成爲我們的罪,在我們身上成就祂的義。聖父因此視我們如同聖子。」
稱義比赦罪無限豐富。另一方面,你還必須明白我們所得的稱義與內心的道德良善截然不同。看,我們有不同形式的教會,有重視改革的,也有較爲保守的,有崇拜的信息和歌聲,有聖經的真理。可惜我們都存在一些問題。事實上,我們都不大相信福音。
讓我先從福音派入手加以解釋。大部分信衆相信的救恩是怎樣的?他們認爲要把生命交託給耶穌,向耶穌降服,向耶穌打開心靈,無條件向祂委身,然後說:主啊,我向禰敞開,向禰委身,爲禰而活,向禰降服。求禰進入我的生活,救我和寬恕我,充滿我的生命。
你可聽到他們在做甚麼?他們的意思是說,我稍爲清除了內心,使自己多一點義。我使自己潔淨,去除了雜念,降服自己,使自己能夠委身。我爲神開了路,這樣神便可臨在完成餘下工作。換句話說,我使自己多一點義,神便來完成餘下的事情。
此外,有些較爲保守的教會存在一系列禮拜儀式,領了聖體代表把自己交託,自己因而有價值。我接受了洗禮,領了餅和杯,神便會到來完成餘下的事情。
可是在第4章5節說:「惟有不做工的,只信稱罪人爲義的神,他的信就算爲義。」我們在之後幾個節目中會探討這節經文,現在僅僅略看一下。保羅在此直言不諱指出神使不虔誠的人稱義。意思是說當你被稱爲義,有了完全的義和愛,完全被接納時,其實你心裏完全不值一文,充滿罪惡。你並不虔誠。因此你根本沒有稱義的資格。完全沒有。人們對此有許多疑問,他們唯恐自己不夠良善,於是努力使自己更上層樓。
有人曾對我說:「如果我真的相信你的話,說甚麼救恩是白白的恩典,那麼我便無須行善積德了。我也無須時常逼自己擺出一副好心腸。我要是信了你的話,便會失去動力樂善好施。」事實上這些年來很多人跟我說過類似的話,他們認爲要是相信完全的得救,生活便無須循規蹈矩,要是救恩是白白得來的,他們便沒有動力樂善好施。
我想響應他們最好是這樣回答:要是你不再懼怕懲罰,你亦會失去動力活出美善。這樣說來,你想活得美善的唯一動力便是畏懼。看,當你不再畏懼,你會失去動力活出美善。那麼你想活得美善的唯一動力便是恐懼。諷刺就在這裏。這份恐懼源於自私。恐懼都是自私的。因爲我害怕有所失去,要是沒有做好,便會有許多問題出現。甚麼纔是良善呢?良善是不自私的。無私的服侍神,無私的服侍貧窮的人,無私的服侍鄰舍。我害怕做得不好招致有所失去,因此要努力行善,這算是甚麼良善?良善是不自私。可是你難道沒發現許多人所謂的良善,其實是徹頭徹尾的自私?
當你活得美善,神於是祝福你,領你進入天堂。根據定義此舉並非良善,因爲完全是爲了自己,完全是爲了自己。你不是在幫助貧窮,而是在幫助自己。你不是在服侍神,而是在服侍自己。因此追溯至第17世紀的改革文件比利時信條(Belgic Confession)這樣說:「那使人稱義的信心促使我們不對聖潔生活感到冷漠,若沒有那信心,我們的善行只是自私的行爲及避免受責罰的恐懼,並非出於愛神的心。」你聽到麼?讓我告訴你是甚麼意思,豎起耳朵,留心聆聽。
假如你認爲你的行爲正直,出於無私,無可指摘,我要指出不是這樣的!這些行爲並非良善的!換句話說,如果你那些行爲很好,神因此欠了你,根據定義這些都不是善行。你也自知這些行爲不可算爲善行,在你裏面充滿自私。可是假如你說,我的好行爲不值一提,我需要恩典救贖。我是蒙恩典救贖,現在很想討神歡喜。我想學效神,讓神喜悅,一心想親近神。我如何做到?
服侍神?服侍其他人?假如你認爲你的好行爲無可指摘,這些行爲便都不值一提。可是如果你認爲這些好行爲完全不值一文,你是靠着恩典得救的,那麼你的好行爲就是良善的了。你認爲是寶的,其實是草;你認爲是草的,其實是寶。這些行爲都是好的。你看,因爲你看輕這些行爲,因此你一心只想討神歡喜,那麼這些行爲便的的確確是爲了神,的的確確是爲了你幫助的人。
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 S. Lewis)指出他認爲基督信仰是千真萬確,因爲他從這信仰看到沒有人可以憑空想象這樣的論據。你明白了理查德德‧胡克爲何說「這真理任人稱作可笑、瘋狂或挑釁,不管怎樣,這都是我們的保障和智慧。我們視世上的智慧爲無物。」
現在進入最後一點,這是最後一點。如果你不明白稱義,不明白甚麼是白白的稱義,不知道一方面這比赦罪更豐富,又與自身的道德良善截然不同。如果你不明白這些真理,就像一場宴會沒有餐桌。這些年我看到人們進進出出教會,他們明白赦罪的真理,明白我們須要樂善好施,卻不理解白白的稱義。他們明白認罪悔改,神便會寬恕赦罪,耶穌在十字架上受死,我因而獲得赦免。現在我蒙赦免,便需要爲神而活。大部分人都是這麼想法。
人們進進出出教會,年復年如是。他們歸入教會時是個小孩,輾轉成爲少年人;歸入教會時是個職青,開始接連遇上困難,輾轉步向中年。各階層年齡的人比比皆是。這些人發生甚麼事?他們盡最大努力活出美善,後來遇到困難或熱情不再,慢慢冷淡下來,問題也開始出現。他們自知需要神,他們迴轉,重新委身尋求寬恕。
他們尋求寬恕,盡力活出道德的生活,使生活美善,然後跌倒了,接着再尋求寬恕,周而復始,從不理解白白稱義這真理。事實上,他們從不是基督徒。因爲基督徒靠着耶穌基督的寶血因信白白稱義。
我希望以下方法能幫你跳出這種無休止的循環。我想你暫時不要看自己的罪,但千萬不要回家便上微博亂說我在教導人罪沒甚麼關係!聽着,如果你在犯罪,我希望你懸崖勒馬,迴轉尋求寬恕,自我反省。但我想你明白,法利賽人十分關心罪。他們自我稱義,高舉道德,律法主義至上,十分可憐。法利賽人一旦犯罪會很難過。
他們認罪悔改,但之後還是法利賽人,而非基督徒。你成爲基督徒,就是不再把罪放在眼內。看看甚麼使你誇口,看看甚麼讓你得稱爲義,看看甚麼證明你的存在,使你得到肯定,獲得價值。
看看保羅,他在誇口甚麼?白白的恩典摧毀任何的誇口。讓我們看看。你成爲基督徒最重要不是認罪悔改,你當然要認罪悔改,但過分看重罪只會使你變成另一個法利賽人,或一個走不出框框的人。你那些錯誤的稱義和自義,當你爲着這些自我稱義而悔改,你就成爲基督徒。
內森‧科爾(Nathan Cole)是18世紀一名農夫,他講述自己聽英國偉大布道家懷特菲的佈道會時決志信主。他說:「聽他的講道使我心裏刺痛。神的賜福拆去舊我,讓我看見自義救不了我。」真理使你成爲基督徒,而非更加努力,然後認罪悔改,周而復始。白白稱義比赦罪無限豐富,卻完全不是單靠個人再大的能力。
舉個例,近來我在退修營聽到一個見證。讓我以此見證結束今天的講論,因爲他的見證正好總結了今天的題目。這是一年一度的退修營,他說:「三年次當我參加這個退修營,我決志信了主,成爲了基督徒,將生命交託給基督。」他繼續說下去。他表示當時恍然大悟,明白了福音。換句話說,他得到了天國子民的身分,得着的稱義並非建基於表現,而是出於福音。他看見耶穌基督爲他成就的事,改爲相信了祂。祂爲過去自我稱義認罪悔改,從此他靠着基督受死付上無限重價賜下的恩典稱義,他的身分建基於此,真理改變了他的生命。
他在三年前信主,到了這年,他說:「我今年要與你分享一個見證,信主後的第四年,我現在的職業是財務管理,但這行業現在人們都戲稱是在挽救財富和逆境求存。」他當時與一班同業分享見證,繼續說:「我想你知道,這一年我損失慘重。」
他像許多人一樣投資損手,損失了很多錢。他說:「我損失很大,但想你知道,我的生命從沒如此喜樂。要是四年前損失這麼慘重,經濟衰退在四年前發生,當時我的自我肯定仍然建基於表現,面對這種逆境,我知道烈酒在那裏,必然倒頭大醉,不省人事。」他有何改變?從前他的自我肯定建基於財富,他以財富獲得個人價值,到了現在他看財富只是財富,都是些身外之物。
要是你想成爲基督徒,你必須承認自己視兒女爲個人的肯定,視財富或事業爲個人的肯定,因此當逆境無情襲來,你無法泰然自若。然而當一個人仰望耶穌,不止尋求赦罪寬恕,而是將祂視作冠冕、榮耀和自己的義,他就能面對任何境遇。你是不是這樣?你可明白這真理?你可明白基督徒的意思不是單單求罪的寬恕,還要爲假的自義認罪悔改,爲虛空的自義認罪悔改,將你的信心轉移至耶穌所成就的一切。
親愛的弟兄姊妹,若然你相信這真理,明白甚麼是白白的稱義,頭腦上的知識完全深入內心。那麼你還會焦慮麼?你會不會承認多數時候雖然作爲基督徒,但財富不僅只是財富、美貎不僅只是美貎、青春不僅只是青春、家庭不僅只是家庭,這些全都變成你稱義和自我肯定的基礎?現在有一完美的稱義在律法以外,並非建基於表現。這是對你的稱義,這稱義使你光明,臨到你身上,結束你的掙扎。
我們一同禱告。
感謝主,這福音超乎我們的所想所求,完全與我們的認知相反。然而現在,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這真是空前絕後。願每位聽衆朋友聽了這些信息後,能夠明白真理對他們的意義。那些對基督教義、教導和故事已有一定認識,但仍未理解白白稱義的聽衆朋友,他們在理解這真理時就像宴會沒有餐桌,遇到一定困難,懇求主臨到他們,讓他們能明白透徹。
那些頭腦上相信白白稱義,但心中未有真正領受,以致生活流於膚淺,充滿痛苦,心裏一直焦慮、忿怒、膽驚受怕的聽衆朋友,懇求主使用福音徹徹底底改變他們的生命,不僅使他們親近禰,還使他們生命的各方面得着更新。感謝主,在禰沒有難成的事。感謝禰使用這個節目向每位聽衆朋友說話。我們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