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衆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救贖與復興」系列——「信仰的淪陷」這個題目。
今天我們探討的經文是羅馬書第2章1至6節和12至26節。
請聽我讀出1至6節:
1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2 我們知道這樣行的人,神必照真理審判他。
3 你這人哪,你論斷行這樣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卻和別人一樣!你以爲能逃脫神的審判嗎?
4 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
5 你竟任着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爲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
6 他必照各人的行爲報應各人。
然後是12至26節:
12 凡沒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滅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審判。
13 (原來,在神面前不是聽律法的爲義,乃是行律法的稱義。
14 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
15 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裏,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爲是,或以爲非。)
16 就在神藉耶穌基督審判人隱祕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
17 你稱爲猶太人,又倚靠律法,且指着神誇口;
18 既從律法中受了教訓,就曉得神的旨意,也能分別是非;
19 又深信自己是給瞎子領路的,是黑暗中人的光,
20 是蠢笨人的師傅,是小孩子的先生,在律法上有知識和真理的模範。
21 你既是教導別人,還不教導自己嗎?你講說人不可偷竊,自己還偷竊嗎?
22 你說人不可姦淫,自己還姦淫嗎?你厭惡偶像,自己還偷竊廟中之物嗎?
23 你指着律法誇口,自己倒犯律法玷辱神嗎?
24 「神的名在外邦人中,因你們受了褻瀆,」正如經上所記的。
25 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禮固然於你有益;若是犯律法的,你的割禮就算不得割禮。
26 所以那未受割禮的,若遵守律法的條例,他雖然未受割禮,豈不算是有割禮嗎?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正嘗試勾勒整本聖經的故事線,由創世記開始,我們明白了人類的問題。現在進入羅馬書第1至4章,我們將看到保羅如何述說神透過耶穌基督成就的事。我們會研讀羅馬書,這次進入第2章的開頭。保羅的思想有了轉變。
這是很令人驚訝和震驚的,我根本無須說太多開場白。我會開始解釋這段經文,現在就開始。請你仔細看看,這一章討論了三個重點:因爲律法的莊嚴瑰麗,導致信仰淪陷,因此內心需要更生。因爲律法的莊嚴瑰麗,導致信仰淪陷,因此內心需要更生。
首先是信仰淪陷。保羅開始這一章說:「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保羅的話惟有參照第一章才能明白,因爲第一章論及相同的事,保羅提到外邦人、異教徒、偶像崇拜者向木製、石雕或鐵鑄的偶像下拜,還提到淫亂,這些都能在羅馬書第1章找到。
保羅突然話鋒一轉,意思是說:「你們這些人妄自判斷人,所行卻和別人一樣。」保羅知道他的書信會被傳閱,將會在羅馬的會衆面前大聲讀出。羅馬的會衆是什麼人?就是歸信主的外邦基督徒和猶太基督徒。誰會在場聆聽這封信,認爲那些異教徒,那些淫亂的人,還有那些拜偶像的人真是太可怕?誰會在場定那些人的罪,論斷他們的所作所爲?
那些猶太基督徒會這樣做,但請牢記,保羅教訓的對象實質上是那些宗教主義者。他們極力避免自己落入異教的迷惑,不致向木像石頭等等的偶像下拜。保羅的意思是說:「你們這些人畢生盡力遵守聖經教導,窮盡精力謹守律法,將之推崇備至。當你定異教徒的罪時,即使強調自己遵守聖經律法,其實也是在定自己的罪,所行的和別人一樣。」
這令人很驚訝,怎麼可能?保羅怎可以把他們與拜偶像和淫亂的人相提並論?那些自稱相信聖經的人,時刻遵守聖經教導,他怎可能批評他們,說他們高傲得意,論斷別人的行爲時竟然是在定自己的罪,還說他們同樣敗壞?這怎麼可能?你要是再深入研讀經文,便會發現保羅在第21和22節這樣說:「你既是教導別人,還不教導自己嗎?你講說人不可偷竊,自己還偷竊嗎?你說人不可姦淫,自己還姦淫嗎?」
保羅是對那些道德高尚的人說他們在「定自己的罪」,意思是說:「雖然你公開表明自己沒有犯過姦淫,但你們之中很多人卻犯了姦淫。」德高望重的社羣、教會、猶太會堂都會有僞善的人,這些人自稱相信真理,但暗地裏卻背道而馳。這是部分原因驅使保羅說這番話,意思是說:「你們這些虔誠的人、信主的人、謹守聖經的人,看見這些可怕的異教徒穿街過巷,醉醺醺不成樣子,放縱情慾。你於是覺得比他們高一等。你們也在犯同樣的罪,或多或少充斥着僞善。」
然而保羅的意思還不僅於此。他在第22節說:「你厭惡偶像,自己還偷竊廟中之物嗎?」從經文的開頭可看到他的對象是猶太裔的基督徒。單從表面上看,他的教訓很令人費解,根本沒有記載指那些猶太人進入廟中盜竊,然後在黑市變賣偷來的偶像。保羅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根本沒有證據證明猶太人曾犯過這類罪行。保羅到底在說什麼?唯一的解釋就是他的說話用了比喻,事實上他在第5節有所暗示。他在第5節提到「剛硬不悔改的心」,單從翻譯很難看到原文意思。保羅用了兩個希臘字,這兩個字在舊約聖經的希臘文翻譯中曾經出現,都是與崇拜偶像的人有關。
保羅的真正意思是這樣的:你們虔誠,遵守十誡,表面上謹守所有律例典章,也沒有崇拜偶像,但在你心裏一直存在偶像。你的偶像不是可以用手觸摸得到的實物,偶像存在於你內心。你厭惡偶像,但從根本上說不比那些偶像崇拜者好多少,因爲儘管你順從律法,但你的生命真正追求的是事業、成就或權力,以此作爲生命的意義,這纔是你真正崇拜的對象,因此你要被定罪。
保羅有何根據說虔誠信奉聖經的人與失喪的外邦人和異教徒同樣被定罪?他有何根據?我們談及這次節目的第二點時會交待清楚。
在此我想把話題一轉,讓你看見一幅很奇妙的圖畫,引發你的思考。要是你仔細研讀,用心思考,便會發現保羅的話包含聖經的統一性和福音的獨特性。我說到聖經的統一性,記得曾經探討路加福音第15章浪子回頭的故事,這是耶穌很偉大的比喻。我們用了很長時間探討這個比喻。
在比喻中,耶穌描述一個父親和兩個兒子,小兒子荒淫無度,流連煙花之地,對父親的說話不聞不問。那個父親有另一個兒子,大兒子十分聽話,對父親唯唯諾諾,唯命是從。比喻帶出了一個信息,他們兩人都是失喪的,與父親隔絕,同樣需要救恩,同樣需要耶穌。
現在輪到保羅,他正在給予福音最精彩的解釋,而他的解釋與耶穌基督同出一轍,因爲羅馬書第1章提到那個小兒子。保羅講述他們如何被定罪,如何失喪,如何敬拜偶像,如何酩酊大醉,放縱情慾。這明顯是罪,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罪。
可是當保羅進入羅馬書第2章,他的意思是說:「你這個大兒子,終日努力行善,以爲自己行爲很好,認定神欠了你,必須令你事事如意,一帆風順。你其實完全失喪,極需要救贖。」難道不奇妙麼?保羅的話正正就是耶穌的意思。你可看到聖經的統一性?同時,我還要讓你看到福音的獨一性。保羅說:「惡人被定罪,好人也被定罪,所有人都是失喪的。有道德的,道德敗壞的,統統都失喪。」
1970年代,美國著名暢銷小說家托馬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的《我很好,你也很好》(I'm okay, you're okay)一書面世。這是一本談論自助書,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榜最高位置長達兩年時間。聽着,這本書叫《我好,你也好》。到了1990年代,另一位作家溫迪‧柯米納(Wendy Kaminer)對於自助運動發出致命的批評,在她的批評下自助運動真是體無完膚。她寫的一本書名爲《我失常,你也失常》。
這是很有力量的批評,她揭示了自戀的真面目。她說:「怎可能有人這麼說:『我很好,你也很好。』,是指精神健康麼?我好,你也好,我們所有人都好,然而世上到處是流血事件,無辜的人呼喊公義,種族滅絕、恐怖主義,可怕的事件比比皆是。你怎可以把所有現象歸疚精神問題,然後說:『大家好時,你也好;我好,我們都好。』?」她指出這是「荒謬滑稽」,她指出這就是「自戀主義」。
她以滑稽詼諧的手法拆毀自助運動,揭開了「我很好,你也很好,大家都很好」這種想法背後的荒謬可笑,可是你要知道,十年後她出版了另一本書,她看來有點不吐不快,她說:「看到種種的不公義,無辜之人的血從地裏發出哀告,含冤呼求公義,你怎麼說所有人都好?」
然而,十年後出版的這本着作中,她毫不留情地鞭撻她稱之爲的「頑固自義」,她看到許多人有這樣的心態:「罪惡的確存在,我們要嚴格執行死刑,我們要爲公義戰爭。」她看到了這類人的真面目,心存頑固的信念:「我很好,但其他人不好。」事實上,她以此作爲書的副題。紐約時報也給這本書一個副題:「我很好,你們卻差很遠。」
她剖析了問題的癥結,指出「我很好,你也很好,大家都很好」是一種自戀主義,然而「我很好,我擁有真理,而你罪惡之極,我要懲罰你」這種觀念,則簡直是死亡的集中營。因此你會認爲自己的民族優越,而其他民族次等;我是個高一等的人,而你則低一等。她總結說,道德主義跟自戀主義同樣糟糕。自戀主義是「我很好,你也很好,大家都很好」,而道德主義則是「我好,但你不好」。
你們思想一下,她指出「我很好,大家都很好」是自戀,然後是道德主義充斥,接着是什麼?自虐主義。「我不好,其他人都比我好。」這當然有問題。
好了,還有什麼主義?已故偉大的聖經教授約翰‧格士拿(John Gerstner)在1970年代曾經引用過「我很好,你也很好」這本書進行論述。他說:「這本書的信息與聖經有何不同?」他之後述說了一個故事,有次他和妻子一同前往亞洲,在克什米爾(Kashmir)乘一隻小船出外觀光。一船四人,分別是他和太太,不大懂英語的船伕和他的孫兒。
他們觀光完畢回程途中,接近岸邊時與另一隻船發生碰撞,碰撞時濺起一攤水,使各人的褲子膝蓋以下的地方溼透。船伕看來非常不安,如坐鍼氈。約翰‧格士拿安慰說:「沒大問題,只是濺了一點水。我們都無礙,都很好,不要愁眉深鎖,大家都很好。」
可是幾分鐘後,船伕依然焦慮不安,約翰‧格士拿於是心想:「這個船伕真是目中無人,他的自我價值定然出了問題。」他只好再次好言相勸:「不要擔心,我們很好,不會有問題的。」當他們將到碼頭時,船伕更是焦慮,約翰‧格士拿再次說:「我們很好,我們都很好。」船伕擡起頭望着他,說:「你並不好,我也不好。」他推他們離船上岸,抱起格士拿的孫兒拋上岸,然後躍上碼頭。那時船便沉入水中,嚴重傾側。
原來船身穿了個洞,船伕早就發現,約翰‧格士拿卻一無所知,要是他們多待在船上一會,便得掉進水裏了。格士拿總結說:「我由此明白了聖經的信息,我不行,你也不行。」
你可知當中的意思是什麼?道德主義說「我好,你不好」,自戀主義說「我好,你也好,人人都好」可是世上有太多的不公義和混亂現象,自戀主義毫無立足點。自虐主義則說「我不好,人人都比我好。」不是這樣的,聖經說我們都是罪人,所有人都失喪,沒有人可輕視其他人。」
我們都有問題,所有人都與神疏離。無人有權貶低其他人,剝削其他人。我們都需要神。「我不行,你也不行。」要是你不知道,你很容易會沉淪,跌入深淵。福音就是這麼與衆不同,沒有其他學說有此獨到的見解,惟有這種看法纔是對的。
然而爲何虔誠的人會被定罪?根據保羅的看法,原因是這些人視律法的美爲一切。我們從經文看見,當保羅談及按照律法審判時,他讓我們知道,再虔誠再好的人仍然無法在審判前站立得住。他顯示給我們知道律法着重我們內心及對於事情的態度。
讓我簡略給你解釋一下。首先是注重內心的性質。記得我在探討第1節時說,保羅實質上是對虔誠的人說:「你們定所有外邦人和異教徒的罪,可是你們也犯同樣的罪。」他在第1節清楚表明:「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他想傳遞什麼信息?字裏行間隱含許多信息的,全都在第1章最後幾節找到。他列了一份罪的清單,然後指出:「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這份清單是什麼?清單上列了一些罪惡:「邪惡、貪婪、惡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揑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要是你細仔研讀,你會看見這些罪行全不是行爲上的問題,而是內心的態度。貪婪、嫉妒、毒恨、侮慢與希臘文的「驕傲自大」如出一轍,你可明白?狂傲和無親情意思是沒有同理心,無法從他人的角度出發。至於不憐憫人明顯是剝削壓榨。
保羅想傳遞的信息十分重要。保羅追隨耶穌的榜樣。當我們研讀律法「不可殺人,不可偷盜」時,總是在替自己辯護,事實上我們只是停留在表面意思,只看見外在行爲。我們只着眼外在行爲,神在聖經中賜下律法,我們卻遠離了律法的真正原意,自欺欺人的說:「我算是不錯的了。」
我們應該學效保羅的榜樣,那也是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神的律法更是一個人的態度,與內心世界有關。當你研讀律法時,理應明白神的律法事實上是在勾勒一種美麗的品格,塑造一個奇妙而精彩的心靈,我們應該擁有這顆美麗的心,神的律法重點就在於此,我們用一種自以爲義的方式來研讀律法真是大錯特錯。不可殺人,我們沒有觸犯這條誡命,於是自以爲滿足了要求,這就大錯特錯了。
當你研讀登山寶訓時,你會看到耶穌的教導,正正就是保羅的觀點。耶穌基督做了什麼?舉個例,請留心聽,事實上耶穌在登山寶訓詳細解釋了十誡,更進一步說明十誡的精髓在於人的心思意念。我只舉一個例子,首先馬太福音5章21節記載耶穌說:「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的,難免受審判。』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
「拉加」是什麼意思?是否代表你愚不可及,甚或智力欠奉,是一種侮辱?不是的,這個詞意思是「無足輕重」,即是「毫無價值」。耶穌的意思是說:「如果你望着其他人,覺得這個人毫不重要,無足輕重,以致你很難留意他。假如你對任何人嗤之以鼻,鄙視他們,對他們冷漠無情,沒有看重他們,那麼這就是違反了誡命。」
這怎麼可能?大聲喝罵怎可跟謀殺相提並論?耶穌的意思是說,謀殺像一棵橡樹,而樹是由橡果長出來的,起碼橡樹是這樣的。橡果是什麼?樹的種子是什麼?謀殺從何而來?自視過高、驕傲自大、狂妄傲慢,輕蔑別人,藐視別人,對待別人像對待對象,看不起人家,利用人家。
耶穌指出你要友善對待每一個進入你生命的人,以禮對待每一個人,視他們爲無比珍貴,價值連城,無可比擬。假如你輕蔑某個人,忽視某個人,對某個人漠不關心,就是埋下了種子。耶穌指出你跟殺人犯唯一的不同,只是殺人犯的種子已澆水施肥而已。
因此,神的誡命督促人珍視別人,重視每一個人,即或被世人視爲無足輕重的人,都要珍視他們,對待他們像對待王室貴胄。耶穌指出,神的律法塑造人這份心靈。你讀登山寶訓,耶穌說了什麼?你要完全信實,甚至不要隨便立誓,一言一行,或是或非,都要像西方許多國家的法庭手按聖經宣誓作供那樣誠實無僞。
耶穌又說,如果有人得罪你,你應該繼續愛他,不僅不能以牙還牙,還要真心寬恕他,即使彼此上法庭對簿公堂,你心裏也不可再有芥蒂,真心愛你的敵人。耶穌又說,你要對貧窮者慷慨解囊,不斷捐獻金錢,不在乎對方是否感謝你。這些全記載於登山寶訓!耶穌又指出,你對神的信心要大得不在乎環境如何劇變。
多年前有位在大學任教文學的女教授要求每個學生研讀登山寶訓。她的學生之中沒有一個讀過登山寶訓,有一半甚至聞所未聞,所以登山寶訓對他們很新鮮。他們於是研讀登山寶訓,卻很反感,徹頭徹尾的討厭當中的教導。她收到的響應中典型的讀後感是這樣的:「我討厭登山寶訓,它好像在要求我做到十全十美。」
每個學生都討厭登山寶訓,迴應說:「這是很荒謬的,沒有人可以做得到。」學生強烈抗議,大聲責難,她於是問了一道問題:「你難道不希望身邊的人都這樣好?難道你不想人與人之間不要彼此仇恨,不要互相輕視,而是彼此相愛?難道你不想別人慷慨大方,常存感恩的心?你難道不希望身邊的人都這樣美善?你難道不希望別人擁有這些特質?這不就是你對別人的要求?」全班頓時鴉雀無聲。換句話說,「我對標準極度反感,可是事實上,我反過來又要求別人達此標準,當別人達不到要求時,我往往會生氣起來,出言不遜,因此我要求的標準要定我的罪。」這就是保羅的意思。
如果你懂得怎樣研讀神的律法,就會明白它是在監察人要有這樣的心,這是完美的生命,不僅是外在的行爲,還有內心、動機和態度的純潔。我們要求別人達此標準,但拒絕以此標準督促自己。我們要被定罪。
保羅在此不僅探討人的內心。他在經文的中段說得很妙,他的意思是說:「你的嘴巴使你被定罪。」在第12節,他說:「凡沒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滅亡。」在第14節,他又說:「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這是什麼意思?
美國著名神學家薛華(Francis Schaeffer)多年前討論這段經文,下了一個很美妙的結論。他說:「你可知羅馬書第2章關於什麼?羅馬書第2章在談論一部無形的錄音機。」羅馬書第2章的意思是說,即使你全然不知,其實神好像把一部無形的錄音機放在你的頸上。你自然感覺不到,看不見也摸不到,不要白費氣力想找出這部錄音機。羅馬書第2章就是這個意思,到了審判日,你會突然發現這部錄音機。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根本不知道神存在,你不能要求我遵守神的律法。」另一些人則會說:「我聽聞過聖經的道理,但從沒讀過聖經,你不能要求我遵守裏面的律法。我不認爲聖經中的神就是真神,你有權相信神,但你無權要求我遵從一些自己不相信的道理。」
到了那一天,神走到你背後,解開釦子,從你身上取出無形的錄音機,到那時你會明白一切,推卸責任說:「我根本就看不見這部錄音機。」神會說:「當然,你不會看見它,它是隱形的。」
神接着大概會說:「我要你知道我的審判是最公正的,遠超乎你的想象。因爲你不認識聖經,所以我不會根據聖經來審判你;因爲你未聽聞基督,所以我不會按照基督的標準審判你。我會按你說過的話來審判你,這部錄音機記錄了你一生的說話,你對別人說「你要這樣做」或「你應該這樣做」等等全都記錄在錄音機內。你看,這臺錄音機裏面盡是你對身邊的人所定的標準,因此我不以其他標準作審判,只用你一生論斷人的標準來審判你。」歷史上沒有人能在審判日站立得住,因爲就是在你自己的標準面前,你也無法站得住腳。因此,我們全都失喪,完全失喪。
我們可有希望?有沒有任何希望?答案當然是有的。由於律法變成一切,導致信仰失落,因此人的內心到最後必須要更新。到了經文的尾聲,保羅在第25節說:「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禮固然於你有益;若是犯律法的,你的割禮就算不得割禮。所以那未受割禮的,若遵守律法的條例,他雖然未受割禮,豈不算是有割禮嗎?」
保羅其實還有話說,並未記載下來,但讓我告訴你他未完的話。他大概還想說:「一個外在的身體受了割禮,還不算是神的子民。一個人要成爲神的子民,需要內心被聖靈施行割禮。這個人的掌聲不是來自人,而是來自神。」
保羅的話意思是說,你們虔誠的人,當然是指相信聖經的虔誠猶太基督徒。你一生盡力遵守神的律法,割禮是猶太人的標誌,象徵謹守神的律法。可是保羅強調,真正需要的是內心的割禮,你真正需要的是內心的更新,不是表面的無可指摘。你必須更新,否則無法符合律法的要求。
保羅爲何提到割禮?他有何目的?是這樣的。當神與亞伯拉罕建立關係,神第一次向一個家庭這麼說:「我要與你建立個人親密的契約關係。」作爲這關係的記號,神對亞伯拉罕說:「我要你接受割禮。」割禮成了這關係的記號,像水禮成了歸入教會的記號。
爲何是割禮?我想多數人明白水禮,象徵在聖靈裏與基督同死同復活。可是割禮象徵什麼?我不想你在這問題上太費心神。神爲何選擇割禮作爲與亞伯拉罕建立親密契約關係的記號?神的意思是說:「我要你無怨無悔地追隨我,義無反顧地追隨我,緊守我的約,我會祝福你,可是如何你違反我的約,要是你違背諾言,不守我的約,不聽從我的教導,你會被剪除。從你的百姓中間剪除,從神面前剪除。」這是理所當然的懲罰。
這樣你知道割禮是什麼了?那個年代,沒有什麼法律合同,沒有簽名作實這回事,而是口頭宣講條文細則,說明違反契約的後果。換句話說,人們訂立契約時,會抓起一些沙泥,然後灑在頭上,說:「假如我沒履行今天的諾言,違反我今天所訂的約章,願我像這些塵土。」
訂約雙方或者會切開動物,分成兩邊,從中間走過,說:「假如我沒有完全履行今天訂約的諾言,願我像這動物被撕開。」神對亞伯拉罕說的話,意思是說:「你如果要跟我建立關係,你需要割禮,這表明你承認所訂的約章,如果你不遵守契約,你會被剪除。」
這是我發出的問題,亞伯拉罕有沒有真的遵守契約?艾薩克有沒有真的遵守契約?雅各布呢?有沒有人完全守住了契約,義無反顧地跟從神?這就是約的精妙所在。沒有人守得住!可是爲何人能成爲神的子民呢?爲何人能稱爲神的子民呢?爲何神會對人說:「你是我的子民,我是你的神?」
人可以怎樣與神建立契約關係?答案在哥羅西書第2章,當中有小小的一節經文,你可從中得到答案。這是其中一節經文給你答案,讓你豁然明白。
在哥羅西書第2章11至12節,保羅談論耶穌在十字架上受死,他對未受外在割禮的外邦人說:「你們在他裏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乃是基督使你們脫去肉體情慾的割禮。」他還說:「你們既受洗與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他一同復活,都因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神的功用。」耶穌在十字架上被剪除,因此保羅將信主比喻爲割禮。馬太福音第27章46節記載,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爲甚麼離棄我?」祂看不見聖父,感受不到聖父,聖父好像失去了蹤影。以賽亞書第53章8節描述耶穌基督說:「(祂)從活人之地被剪除。」
爲什麼?祂在爲割禮重新下定義。祂被剪除,在刀劍下受死,相當血醒,相當暴力,祂承受我們應得的咒詛,皆因我們無法面對審判,無法面對律法。此外,經文不是簡單說:「祂在十字架上開啓了新的割禮。」不僅於此,哥羅西書第2章11節如此說:「你們在他裏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由於外邦人沒有接受外在的割禮,保羅要指出,他們的內心得到更新,已經有了新的生命。
爲什麼?因爲你在基督裏已經接受了割禮。意思是什麼?這代表你從此與祂同行。當你好好研讀律法,研讀登山寶訓,你看到律法要求的是愛心、和平、慷慨、真誠。不要再拿自己跟完全的律法相比,然後覺得自己永遠無法完美,因而討厭律法。相反,你要明白律法在描述什麼。它是在描述一個人。
當你研讀神的律法,看到難以置信的完美標準,你便知道是在描述耶穌。不要被這些標準嚇怕,定睛於耶穌的榮美,聖經指出當你相信耶穌基督,將生命交託給祂,那麼你所有的罪和應得的罪刑統統都交給了祂。祂爲你被剪除,祂完全守住律法,生命的所有榮美全都賜給了你,羅馬書第8章1節告訴我們:「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就不定罪了。」當你明白這真理,你的心就會融化。
你要知道,內心割禮的概念有點怪異,象徵意味很重,是非常深入的,悄悄發生,卻翻天覆地,你剛硬的心開始變得很有情感。你對律法的態度也會前所未有地改變,因你看到神差遣獨生愛子受死,爲要完全律法的規定,你不會再輕視神的律法,說:「我已得救了,不用再理會律法。」
律法如此重要,以致耶穌受死爲要完全律法的規定,因此你不會像許多基督徒那樣說:「反正我不會被定罪,怎樣生活沒關係。」耶穌的死就因爲律法太過重要,因此你竭盡所能追求律法的標準,不過當你跌倒時,你不會被罪疚打倒,不會自暴自棄說:「我真是可怕。」因爲你知道耶穌已爲我們付出了重價。
這是對待律法的雙重態度。我們以最嚴格和最堅定的心遵守律法,可是不會因爲跌倒而氣餒,灰心喪志,毫無盼望,我們能重新振作。真是奇妙。換句話說,我們不是「我很好,你也很好,人人都好,然後就可以爲所欲爲」,也不是「我不好,任何人都比我好」,也不是「我很好,但你相差太遠」。
統統都不是,而是「我不行,你也不行」。我不比你好,但在耶穌基督裏,我得着榮美。在神眼中,我散發着榮美。因此,我不論斷任何人,因爲神纔是審判者。任何人得罪了我,我會交託給神,然後寬恕他們。我也不會論斷自己,說什麼無藥可救。我只在耶穌基督裏被神論斷。
你可看到耶穌應該是你生命的中心?祂是地上一切的審判者,然而祂卻甘願受人審判。如果耶穌在你生命的中心,祂審判萬有,卻爲你而受審判,你便會對道德的最高標準有正確的尊重,你知道是非對錯,知道不公義的事存在,也知道追求公義的重要,你明白成爲正直的人,持守道德標準的重要。
另一方面,你不會論斷別人,你會寬恕別人,自己跌倒時,也不會論斷自己。這就是福音的獨一性,基督信仰的獨一性。請你把耶穌基督放在生命的中心,祂爲了你而受審判。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讓我們得知審判前無人能站立得住,這是多壞的消息,然而禰的愛子耶穌基督爲我們在十字架上受死,開啓了新的割禮。祂爲我們被剪除,因此在祂裏面我們的心得着更新,感謝禰成就這一切。感謝天父成就這一切,求禰幫助我們以此生活,活得合乎所信,擁有從禰而來的喜樂、平安和權柄。因着耶穌,求禰賜下恩典。我們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