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研讀的經文記載於羅馬書一章18至25節。
18.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 19.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 20.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21.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 22.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 23.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仿佛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 24.所以,神任憑他們逞著心裏的情慾行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 25.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
這是神的話語。
在這個系列的信息中,我們要勾畫出整本聖經的故事大綱。我們在每個節目中都指出,聖經不是一連串毫無關連、教導人們道德的獨立故事。事實上,聖經是一個整體的故事。首先,聖經告訴我們人類到底出了甚麼問題;其次,神藉著耶穌基督做了甚麼來把問題改正過來;第三,在歷史終結的時候,一切要怎樣成就。首先,我們以創世記作為開始,我們研讀了創世記第1至 4章,看到聖經故事一開始如何論到人類的問題。接着,我們開始研讀羅馬書第1至 4章,保羅在那裏全面地解釋了神如何藉着耶穌基督來把我們的問題改正過來。
如果你一直有收聽這個系列的節目,你會發現在羅馬書這段經文中,有一點非常有趣。我們看到保羅正在反思創世記第1至 4章的教訓。我們看到他正在回顧我們之前一直討論的事情,並總結人類到底出了甚麼問題。誠然,聖經中的每卷書同樣都是真理,每卷書同樣都是神所默示的,然而,並不是每卷書都同樣包含着眾多信息。羅馬書的這段經文就蘊含了很多信息,我們在這裏也無法逐一探討。舉例說,這段經文的頭一句提到神的忿怒;很多人對於這個概念有很多疑問,我們會在下個節目詳細探討。今天,我們會看看保羅如何論到在每個人心裏都可以找到的四樣東西。保羅正在反思創世記第1至 4章,他指出在每個人心裏都可以找到四樣東西,就是:我們心裏對神的知識、我們心裏製造偶像、我們的人性剛硬,以及我們可以不住讚美神。
這四樣東西是:我們心裏對神的知識、我們心裏製造偶像、我們的人性剛硬,以及我們可以不住讚美神。
首先,我們看看這段經文一開始要教導我們甚麼。保羅說,在每個人心裏都有對神的認識。經文告訴我們,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是因為人阻擋真理。除非你已經知道或擁有某東西,否則你是無法阻擋它的。他們擁有甚麼呢?我們又擁有甚麼呢?就是真理。真理是甚麼?你看看這段經文的餘下部分,經文告訴我們,事實上,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是知道有神的,我們知道神的永能和神性。換句話說,我們都知道,不管我們如何告訴自己,不管我們怎麼說,每一個人都知道有一位創造主,我們需要全然依靠這位創造主,要向祂交賬,伏在祂的審判之下。我們知道祂的永能和神性,我們要伏在創造主的審判之下,並全然依靠祂。然而,我們也知道,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卻阻擋它。經文所用的那個詞,是「壓制」的意思。
這裏提到兩個重點。保羅指出關於人的兩件事。首先,每個人對真理都有所認識,每個人都知道關乎生命和現實世界的真理,但經文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壓制這真理。為甚麼?這段經文給了我們正確的答案,經文解釋了為甚麼人會壓制對真神的認識。看看第21節,經文說:「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
我記得多年前我剛開始研讀這段經文,讀到這裏的時候,無疑給我一點反高潮的感覺。「他們沒有感恩」,就是這個原因而已,竟然這就是問題所在,原來這就是世上所有問題的根源,原來這就是邪惡、痛苦和苦難的根源。我們沒有感恩。這讓我們想起小時候,老師、父母和長輩總是說:「你要說『謝謝』。你接受別人的東西時,一定要說聲『謝謝』,要表示謝意。」這經文聽起來就好像教導我們要有禮貌;是這樣嗎?這就是世界的問題所在嗎?問題就在於沒有禮貌嗎?就是這樣嗎?不是。我們來想一想。你知道甚麼是剽竊或抄襲嗎?我們說這是侵犯知識產權,是一種盜竊行為。但你知道剽竊的真正含意嗎?你知道為甚麼違犯者要受嚴厲處分嗎?因為他沒有感恩。
換句話說,剽竊就是聲稱靠自己就足夠了,不必依賴別人。你聲稱那個構思是你自己想出來的。你不承認你要依靠別人,不承認那個構思根本不是你想出來的。事實上,你是從別處抄襲來的,你需要依靠別人。剽竊就是拒絕感恩,因此,這是聲稱靠自己就足夠了,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行為全然是知恩不報。
知恩不報就是活在幻覺之中,以為自己可以自給自足,可以掌管一切,可以斷定對錯,也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們不喜歡全然依靠神,也不喜歡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感謝神,因為這樣我們便會失去自主權,我們便要向神負責,無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我們不喜歡這樣。因此,經文告訴我們,我們心中的罪驅使我們拼命要控制自己的生命,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不可以承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屬於神;我們不承認我們多麼需要依靠神、需要向祂負責,需要心存感恩。我們不想這樣,因為這意味着我們會失去自主權。
我來舉例說明。我們都壓抑對真神的認識。也許我們相信神,但我們並不相信那位真神,因為相信真神意味着我們會失去自主權。多年前,我聽過一位牧師講述這個題目,他說有一晚他收看一個電視節目,節目主持人訪問一位著名女演員,那位女演員是個激進的無神論者。當時,主持人與她爭論有關神的事。女演員說:「世上沒有神。」主持人說:「我認為你可以相信神。」他們爭論不休,最後主持人有點洩氣,於是他想到以一個文明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他邀請現場觀衆投票表態。他說:「請問在座有多少人相信神?」幾乎所有人都舉起手來,於是他轉身向那位女演員說:「你看看吧!」
當時,那位牧師正講述羅馬書第一章,他說:「真可惜,那位女演員錯過了一個反駁的好機會,因為她大可以說:『等一等,我也想邀請現場觀衆來投票。』她本可以向觀衆說:『請問在座有多少人相信聖經中的神呢?有多少人相信那位從閃電和幽暗中降臨西乃山的神呢?有多少人相信那位如同烈火的神呢?那位神說沒有人可以仰望祂的榮光而仍然存活,有多少人相信那位神呢?那位神說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有多少人相信那位神呢?有多少人相信聖經中的神呢?有多少人相信那位神呢?』」牧師說:「也許只有很少人會舉手,那麼她就可以理直氣壯的向那位主持人說:『我贏了。』」
如果那位女演員知道這一點,她就可以這樣說了。羅馬書第一章所說的是那位真神,不是自由派所信的神,也不是保守派所信的神。自由派所信的是一位慈愛的神,你知道愛的精神就是人人彼此相愛。你看,基本上你可以按照自己喜愛的方式去生活。保守派人士卻說:「不是這樣的。我們所相信的神有一套絕對的道德標準,只要你持守這套絕對的標準,只要你盡力去行善,你就知道自己是個義人,你就可以討神喜悅,祂便會帶你進入天堂。」你明白嗎?這兩種神都讓你獨立自主。不管你所相信的是那位慈愛的神,還是那位公義的神,你仍然可以按照自己喜愛的方式去生活。對於那位有一套嚴格要求的神來說,只要你服從他,他便會帶你到天堂,你便知道自己是個義人。那位神欠你一切所有。你不會失去自主權。
可是,聖經中的神是烈火的神,人無法仰望祂而仍得以存活。祂說:「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你若要與祂建立關係,必定要靠恩典,那麼你的一切所有就都屬祂,你必須感謝祂,不然,你與祂就沒有任何關係了。有一齣電影叫《聖經故事》(The Bible),在電影的結尾,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有沒有甚麼要求是神不能向我們提出的呢?」亞伯拉罕說:「沒有」。
除非人藉着聖靈的大能而心意更生,否則沒有人能相信那位神。你必須要有聖靈的同在和動工,才能夠相信神,因為羅馬書第一章告訴我們,我們無法相信神,我們都阻擋神的真理。也許你根本不相信神,這樣你就可以按照自己喜愛的方式去生活。也許你相信神,事實上,大多數人都相信神,但他們並不相信那位真神。他們無法相信神,也不會相信神,不然他們便會失去自主權。我們無法做到,我們不願意把祂當作神來榮耀祂,也不按祂所配受的來尊崇祂和感謝祂,不然我們就會失去自主權。
我們每個人都有神真實存在的認知,我們卻壓制這種認知。這是第一點。這對基督徒來說有甚麼含意呢?俄國小說家索爾仁尼琴(Solzhenitsyn)有一句名言,在某程度上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千真萬確的。他說:「你無法將世界分為好人與壞人。在每個人的心底裏,都有善與惡的界線。每個人都是既善且惡。」基督徒很明白這個道理,因為他們知道,即使自己已經重生,成為了新人,但舊人仍然存在,我們也可以完全感受到。保羅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人人如是,每個人都有神的形象,每個人都擁有真理,然而,每個人心裏都充滿矛盾,我們的行為與真理背道而馳。
因此,無論在電影、文學作品、書籍或藝術作品中,善惡之分的概念都成為了主題,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有真理,而每個人都在掙扎和抗拒真理。因此,每一件藝術作品、每一件文化產物中都交織着善與惡的思想。在人類歷史中,真理和謊言不斷展開辯論。因此,基督徒不可以說:「我只會閱讀基督教的書籍,或我只會見基督徒輔導員,只會委託基督徒律師,只會看基督徒醫生,其他人都壞人。」不,不是這樣的。你不要像電影《莫扎特傳》(Amadeus)中那個意大利著名音樂家薩列里(Salieri)那樣,他抱怨說:「嗨,我上教堂,又常常禱告,但為甚麼那個生活放蕩的莫扎特(Mozart)可以從神那裏得到那麼多恩賜呢?為甚麼他能夠為世界帶來那麼美麗的樂章呢?我真的不明白。我是個好人,他是個壞人,為甚麼結果會這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雅各書一章17節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各樣美善、智慧,公義和美好的事,不管是誰做的,都是從神而來的賞賜,每個人都可以行出來。因此,基督徒不該存着這種排他的心態。我們應該欣賞周圍所有的人、所有的文化,但同時也要明白,在我們每個人心裏其實都是抗拒真理的。因此,一方面,你不可無知;另一方面,卻不可排他。這是第一點。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們來看第二點。每個人心裏不僅對神有認識,而且也製造偶像。這也許是保羅在這裏要說明的主要信息。對於這一點,要說的實在太多,無法逐一解釋,請容我說明以下幾點。首先,保羅指出敬拜偶像是必然的事,在第25節,他說:「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請注意,他說:「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你只有兩個選擇,要麼你敬拜造物的主,要麼你敬拜受造之物,但你不可能沒有敬拜或事奉任何東西。儘管很多人說他們沒有敬拜或事奉任何東西,這是不可能的。為甚麼?保羅說這是不可能的。人必須藉着聖靈的大能,才能夠敬拜真神。如果你不敬拜真神,那麼你必定敬拜別的東西。
這到底是怎樣的呢?有些哲學家和思想家這麼說:「人類是一種需要擁有生存目標的生物。換句話說,人類必須為某些東西而活。人類不只是單單活着而已,還必須為某些東西而活。他們必須有某些東西深深吸引着他們的想像力,有某些東西佔據着他們的心思意念,叫他們效忠;他們必須把內心深處的盼望放在某一處。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着某些東西,我們在有意無意之間會這麼說:「如果我擁有這東西,我的生命便有價值了,我的人生便有意義了,那麼我就活得有意思,我便知道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不管那是甚麼東西,不管你把內心深處的盼望放在哪裏,不管你的效忠對象是誰,不管你最關注的是甚麼,這都成為你所敬拜的對象。
這就是敬拜的意思。因此,敬拜偶像是無可避免的事。事實上,基於人的本性,我們沒有一個人真正敬拜真神。我們相信有神的存在,但我們只是相信那些讓我們自己掌管生命的神。正如我剛才所說,我們實際上把生命的中心放在別的事上,我們總是信靠和敬拜別的東西,不管那是甚麼,是成就也好,是錢財也好,抑或是別人的稱讚和認同、安舒的生活、影響力或權勢。敬拜偶像是必然的事。
其次,保羅也指出了各式各樣的偶像——範圍之廣讓人難以置信。今天,如果你談到敬拜偶像的事,在這個世代幾乎所有人都會問:「你是指敬拜那些神像或雕刻的偶像嗎?」當然不是。1989年,當我和師母剛到城市開始建立教會的時候,我們每個星期天下午都會拜訪不同的人。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一家泰國餐館與某人見面,我們每個星期通常只會帶其中一個孩子出外,其餘兩個則留在家裏由保姆照顧。我們覺得這種看管方式比較有效。我記得我那九歲大的小兒子,走進泰國餐館,看到一個小小的雕像,前面有一根點燃了的蠟燭,他便大聲喊叫說:「在這裏竟然有偶像!」彷彿只有他知道!
保羅在他的書信中指出,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偶像。我來給你們三個例子。一方面,保羅把拜偶像與甚麼相提並論呢?是肉體的私慾、性慾。假如這是保羅唯一提到拜偶像的經文,而他說肉體的私慾就是偶像,例如讓性慾、浪漫的戀愛關係,甚至婚姻變成偶像,那麼你會說他所指的偶像是性慾。可是,他在歌羅西書第三章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追求物質享受是拜偶像,貪愛錢財也是拜偶像。那麼你會說:「不錯,性慾可以成為偶像,錢財可以成為偶像,這一點我可以理解。」好吧,看看另一個例子,在加拉太書第四章,保羅向那些信仰陷入倒退的猶太基督徒說話,他們以為他們需要遵守摩西律法才可以討神喜悅。保羅對他們說,如果你們回到那種崇尚道德行為的宗教信仰,如果你以為遵守摩西律法和神的律例典章就可以讓你進入天堂,並且討神喜悅,如果你回到那種主張律法主義的宗教信仰,你便是拜偶像。
也許你聽過錢財可以成為偶像這種說法,或者性慾可以成為偶像這種說法,但你有否聽過教會也可以成為偶像,神的律法也可以成為偶像,或者你自己的道德行為和品德也可以成為偶像?除非你明白這一點,否則你還未真正理解聖經所說的拜偶像,因為拜偶像就是尋求某些東西,希望藉此得着唯有神才可以給你的盼望、價值和安全感。如果你愛別的東西多於愛神;如果你倚靠別的東西過於倚靠神的眷顧、智慧和主權,如果你的心思意念被別的東西所佔據,而不是被偉大的神所牽引;如果你靠別的東西來得着生命價值,過於倚靠神的恩典和慈愛;如果你愛別的東西多於愛神,你就是想藉着受造之物得到那些唯有神才可以給你的東西,因此,你已經製造了偶像。
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偶像,有顯然易見的,有隱性深沉的。比如你說:我聽過錢財是一種偶像這個說法。好吧,但為甚麼錢財是偶像呢?有些人賺很多錢,你卻想不到他們竟不會花一毛錢在自己身上,他們不會花錢買衣服。你知道為甚麼嗎?他們只把錢儲蓄起來,一點也不會花費或施予。你知道為甚麼嗎?因為錢可以讓他們控制環境。他們說:「因為我有這筆錢,所以不管甚麼事情臨到我,我也可以應付。我安全穩妥。我必定要控制我的一切。他倚靠的是錢財,而不是藉着禱告倚靠神。那個人完全不會把錢花在自己身上,他們只需要知道自己有錢就可以了。他們無法施予。為甚麼?因為他們想控制一切,這成為了他們的偶像。他說:「我可以掌管自己的生命,錢可以讓我控制一切。」
相反,有些人把錢全都花在自己身上,你可以看出,他們打扮得漂亮奪目,他們的房子富麗堂皇,他們的朋友都是社會名流。為甚麼?因為錢可以讓他們進入那些精英的小圈子,錢讓他們得到別人的認同。他們想:「只要我得到認同,我便知道自己的身分,感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並擁有那份安全感。」錢是很容易察看得到的偶像,但在它之下,其實還有更深層的偶像。一切都是偶像,一切都可以成為偶像。
聽眾朋友們,如果你是基督徒,這意味着你也許已經把偶像粉碎了,當你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基督時,你明白基督的真正身分嗎?當基督進入你的生命,你便成為了新人,但你的舊人仍然注視着那些偶像。除非聖靈在你裏面動工,否則我們仍然完全被偶像轄制,敬拜它們。我們每個人都面對這個問題。你知道你的偶像是甚麼嗎?顯然易見的是甚麼,隱性深沉的又是甚麼呢?保羅說,除非你知道自己的偶像是甚麼,否則你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心,你還沒有開始瞭解自己。
我們已經討論了第一點:人心裏對神的知識,以及第二點:人心裏製造偶像。
我們來看第三點,這一點與拜偶像息息相關。第三點就是,人的心變得剛硬,失去人性。我們的心變得剛硬,失去人性嗎?是的。有一個主題貫穿了整本新舊約聖經,就是敬拜偶像使人的心剛硬,變得鐵石心腸,失去人性。聖經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敬拜受造之物,讓它成為我們的偶像,而不敬拜那位永活的神;如果你敬拜受造之物而不是神本身,你就會失去人性,變成死物一樣。你變得剛硬,變得像偶像一樣眼瞎,變得像偶像一樣耳聾。你漸漸失去人性,變得越來越硬心、越來越盲目。
有數以百計的經文說明這一點,其中一段參考經文在詩篇135篇可以找到:「外邦的偶像是金的,銀的,是人手所造的;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有耳卻不能聽,口中也沒有氣息。造他的要和他一樣,凡靠他的也要如此。」
保羅逐步說明這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因為當他說我們都犯了拜偶像的罪,同時他也指出我們的意志、思想和情緒正慢慢被侵蝕,慢慢被佔據,以致我們漸漸失去人性。首先,保羅在第25節說:「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事奉」一詞意味着你成為了你所事奉之物的奴隸。想一想吧。雖然我知道這是難以想像的,因為我們都變得盲目,思念變為虛妄,我們都否認事實真相,可是我們想一想:不管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甚麼,不管你因甚麼東西而歡喜快樂,因甚麼東西而得着生命意義,不管哪是甚麼,你不得不擁有它。如果你得不着,你的生命便變得沒有意義,你的盼望幻滅,你的身份盡失。因此,對於你所事奉的那東西,你根本毫無自由可言,也沒有選擇的餘地。人類可以選擇,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你變得像動物一樣,受本能所操縱;你變得像機器人一樣,受程式所指示。你不得不擁有那東西,受它驅使。
因此,你的意志受到轄制。其次,你的思想也受轄制,請看第21節,經文說:「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在第25節,保羅甚至說:「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我們一直也有提到成癮問題,而拜偶像就是一種靈性上的成癮問題。事實上,所有成癮者都在否認事實。我不知道你現在的光景如何,也不知道你正在想甚麼,但如果你說:「我看不出自己的生命中有任何偶像」,那麼你就是一個成癮者了,你在否認事實。你說:「是的,當然這東西對我來說相當重要。」你根本不知道它是多麼重要,因為你不想知道。酗酒者說:「我能夠自我節制,對嗎?」這正表明他是個酗酒者。酗酒者都說:「我能夠自我節制。」他們根本無法節制,但他們以為自己能夠節制。在你的生命中,你對某些東西也持同樣的態度。
偶像編織了一場虛妄的景象,四周滿佈了一片否認之聲,以致你總是輕忽它們對你所造成的影響。換句話說,你有眼卻不能看,你敬拜偶像越久,你的眼睛就越看不到,正如那些偶像一樣。
最後,他們的心就昏暗了。首先,你的意志受轄制;其次,你的思念變為虛妄、被蒙蔽;不僅如此,第21節說:「無知的心就昏暗了。」最重要的是,經文說:「所以,神任憑他們逞著心裏的情慾。」如果你一直都有收聽本節目,你在之前已經聽過「情慾」這個詞。在新約聖經中,每當提到「拜偶像」的時候,譯作「情慾」一詞的希臘文都會出現。這個詞的原文實際上是指一種處於中心位置無比重要的慾望,它並不是指肉體的私慾,所以把這個詞譯作「情慾」,並不是最全面的翻譯。拜偶像產生一種巨大無比的慾望,那些慾望叫我們精疲力盡,它們佔據我們心中的首位,成為無法控制的慾望、過度的慾望。
你被驅迫去滿足那些慾望。不僅如此,假如有甚麼攔阻你去滿足那些慾望,你便會極度焦慮,甚至讓整個人都癱瘓了。那不是一般的焦慮,而是使人癱瘓、衰弱的內疚。那不是一般的遺憾,而是使人軟弱無力的苦毒。它也不是一般的忿怒。因此,你越來越像一個動物,越來越像一個機器人,只會按照程式的指令行事。你越來越不像一個人。你會問:「這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呢?」我正與某人合著一篇關於拜偶像的文章,讓我給你們讀出文章的手稿。請仔細聆聽,因為我只會讀一次。請仔細聆聽。
「焦慮是將想像要發生的事變成偶像。焦慮不斷加劇,成為一種病態,甚至到了一個地步,把有限的事物變成偶像。假設政治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人生的意義,當我所支持的黨派經歷重大挫敗,我不但感到悶悶不樂,而且內心深處搖動不安,甚至想離開自己的國家,並且感到十分忿怒,不肯與任何支持另一黨派的人說話。」
「內疚是將過去發生了的事變成偶像。內疚不斷加劇,成為一種病態,甚至到了一個地步,把有限的事物變成偶像。假設幸福的家庭生活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我最重視的是自己能否成為一個稱職的家長,以及自己的表現如何。如果我的女兒出錯或者出現重大問題,我不但感到悲傷哀痛,而且還會極度內疚,好像患了精神病一般,我無法原諒自己,我憎恨自己,甚至可能想到要自殺。」
「最後,忿怒和苦毒是將當下發生的事變成偶像。忿怒不斷加劇,成為一種病態。當某人或某事物攔阻我追求自己最終極的價值時,我便會忿怒不已。假設我以事業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但我的同事卻妨礙我的事業發展,我不但感到忿怒,而且深感苦毒,我做出的事情對自己事業破壞可能比這個人所能做的破壞還要多。」
你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嗎?好吧,如果你把自己的道德行為變成偶像,正如加拉太書第4章所說的,你深信自己是個好人,你努力行善,你認為神欠你更美好的生活,那麼當困難來到的時候,悲傷便會急速加劇,成為一種病態,你對神充滿苦毒,也痛恨自己的生命,這使你從此無法再好好享受生命,因為你認為你應該得到更好的生活。你明白了嗎?拜偶像使你失去人性。如果你敬拜受造之事,而不是永活的神,你就會漸漸失去人性,變成死物一樣。
我們如何脫離這光景呢?我們如何逃脫呢?我先前提過,這段經文包含了很多信息,它就像一支箭一樣,如果你細心聆聽這段經文的教訓,它就像一支箭一樣,箭已經在弦上,弓已經拉緊了,我們如何逃脫呢?我來告訴你該怎樣做。誠然,這段經文並沒有告訴你該怎樣做。事實上,在接下來的幾章經文,特別是第三章和第四章,保羅將會告訴你們,神已經做了甚麼。但我會在這裏給你們一些提示,請特別注意這段經文的最後一節:「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
我們一同想一想吧。如果你要脫離心中的偶像,並除去因拜偶像而漸漸剛硬的心,首先你必須要好好善用你心中的那份悲傷,也要充分利用你心中的那份失望。為甚麼?這就是原因了,經文第24節說:「因此,神任憑他們」。神任憑他們做甚麼呢?不要忘記正確的翻譯應該是:「神任憑他們放縱心裏最強烈的慾望。」神可以讓你身上發生最壞的事情,以及神可以給你最公正的懲罰方式,就是任憑你放縱心裏最強烈的慾望。換句話說,讓你的願望成真。這是神可以讓你身上發生最壞的事情。
英國著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說這是最公平的事,他說:「當神明想要懲罰我們的時候,他們所做的就是應允我們的祈求。」我們想一想羅馬書第一章吧。奧斯卡‧王爾德說:「當神明想要懲罰我們時,他們所做的就是應允我們的祈求。」奧斯卡‧王爾德明白,當他得到自己心中最渴望的東西,對他來說其實是最壞的事情,因為我們的心一片昏亂,充滿拜偶像的慾望、過度的慾望。我可以對你做最壞的事情,就是給你所渴望的東西,任憑你得着它們。「任憑」這個詞實際上是指向敵人投降。這一節經文真的很奇妙。保羅的意思是,你心裏最強烈的慾望、拜偶像的慾望,就是你的敵人。我能夠造出對你最壞的事情,就是給你美好的生活,讓一切事情都如你所願。
十七世紀英國清教徒神學家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著作中,有一部分論到一些靈性上的問題,令人感到害怕。他在1650至 1660年代寫道:「如果你致力追求金錢,並且真的得到了,這對你的靈性來說其實是可怕的事情。」舉例說,如果你致力追求金錢,並且真的得到了,幾件事情會發生:首先,你誤以為你擁有財富且精明能幹,就代表你有好品格。因為你精明能幹,你賺到錢,所以你就認為那是你的品格使然。因此,你誤以為你擁有財富且精明能幹,就代表你有好品格,於是在人生往後的日子,你在人際關係上做出各樣錯誤的選擇,因為你誤以為財富就等於品格,事實卻不然。
理查德‧巴克斯特說:「你也會變得非常驕傲。有錢的人以為自己在各方面都很精明,在每樣事情上都是專家。」他說:「眾人看到你的錯處,他們都在暗笑,但沒有人會說甚麼,因為你的權勢使人們無法對你說出真相。」他繼續解釋,最後他說:「致力追求金錢,並且真的得到,其實是最糟糕的事情。」事實上,這對於任何事情都同樣真確。
在結婚之前,我和師母都有很好的禱告生活,我倆都以為我們不會跟任何人結婚。婚後,我們的禱告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為甚麼?因為當你只要打電話告訴對方就可以了,又何必向神禱告呢?英國著名聖詩詩人約翰牛頓(John Newton)說,美滿婚姻可以帶來最糟糕的問題就是拜偶像。我們多年來都察覺不到,我們的禱告生活原來是那麼貧乏,因為我們把對象變成了偶像。我們卻不是這樣認為,也並不理解,但當疾病來到,當我倆都患了重病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我們缺乏了應有的禱告生活。這事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益處,我們的偶像受到威脅,岌岌可危,這讓我們的禱告生活回復過來。
奧斯卡•王爾德認為,最好的事情莫過於神不應允你的祈求。唯有到了那個時候,你才開始體會到我那份焦慮、內疚和忿怒的感覺,那是一種病態,不是環境造成的,而是由於我過分倚靠那些受造之物,並希望藉此尋求唯有耶穌才能夠給我的東西。只有當你遭遇逆境的時候,你才會看到自己的偶像。只有當你遭遇困境的時候,你才有機會勝過它們。
你要好好善用你所面對的困難。其次,你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效法天使那樣不住的讚美神。你若要停止敬拜別的東西,唯一的方法就是敬拜那當受敬拜的神。誰不住的讚美神呢?誰不住的讚美神呢?是天使。彼得前書1章10至12節說:「論到這救恩,那預先說你們要得恩典的眾先知早已詳細的尋求考察,就是考察在他們心裡基督的靈,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是指着甚麼時候,並怎樣的時候。他們得了啟示,知道他們所傳講(原文作服事)的一切事,不是為自己,乃是為你們。那靠著從天上差來的聖靈傳福音給你們的人,現在將這些事報給你們;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請留意「願意詳細察看」這幾個字,新漢語譯本聖經譯作「渴望察看」。經文說天使渴望察看福音,天使渴望察看耶穌為世人受死的事,以及當中所彰彰的榮耀、美善、智慧和愛。無論天使怎樣詳細察看,他們仍是覺得不足夠。「渴望察看」這幾個字的原文,通常譯作「情慾」或「貪戀」。
天使貪戀福音?這是甚麼意思呢?這意味着天使心中最深切的渴望,藉着察看耶穌基督的慈愛、美善和智慧而得着滿足。他們沉醉其中,他們歡樂快樂,不住歌頌讚美;即使耶穌不是為了他們受死,天使也不住讚美。當你心中最深切的渴望,藉着讚美和敬拜耶穌基督而得着滿足,所有其他的渴望就能放在正確位置。你看着別人的稱許、浪漫的戀愛關係,以及一切你所渴望的東西,你可以對它們說:「我不用靠你而活,因為我有耶穌基督。如果失去了你,我就無法活下去,我的靈就永遠無法與你一同安然生活。因此,你不用告訴我該如何生活,你不可以擺佈我,把焦慮和內疚加在我身上。」
如果你效法天使那樣察看福音,被耶穌基督的愛深深感動,因祂對你的大愛而愛祂,尤其是當你明白「神任憑他們逞着心裏的情慾」這節經文,你就可以將世界不瞧在眼內。但你知道嗎?羅馬書第8章說:「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以弗所書第5章說:「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你看到耶穌基督因愛我們而將自己交給仇敵,為我們受死,為我們付上罪債,就再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操控你的心了。如果你明白基督被交給人,為我們受死,你就不會將自己交給你的私慾和偶像了。我們要歌頌讚美為我們受死的耶穌基督。多年前有一首詩歌,歌詞論到偶像,這樣寫道:「求祢幫我將它從祢的寶座中撕下,使我單單敬拜祢。」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祢是獨一真神,只要有祢與我們同在,我們的心就完全滿足; 我們若得罪了祢,祢也願意赦免我們。我們若為自己的事業而活,它卻不會為我們的罪受死。天父啊,求祢幫助我們倚靠耶穌基督並祂所成就的一切。求祢教導我們如何不住的讚美祢,讚美祢救贖的恩典。當我們歌頌讚美祢,思念祢的一切作為,我們的心就得醫治,我們的石心變為肉心,漸漸充滿人性,可以自由地生活,不必被恐懼、內疚和焦慮所轄制。主啊,只要愛祢並相信祢兒子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我們就得着生命;求祢把這生命賜給我們。我們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