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創世與墮落」系列──「伊甸園危機」這個題目。
今天探討的經文是創世記第3章1至9節。
1 耶和華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對女人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
2 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
3 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4 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
5 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6 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7 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做裙子。
8 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裏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
9 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裏?」
這是神的話語。
在這系列的講章裏,我們嘗試理解聖經並非一系列的獨立故事,各自帶出生活上的小道理。事實上,聖經是單一一個故事,說明人類出了甚麼問題,如何能回復正常。人類出了什麼問題實際上是聖經一個很重要的主題。
現代英國福利制度設計者之一比阿特麗絲‧韋伯(Beatrice Webb)與她丈夫和幾位朋友成立了著名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她是英國的社會學家,活躍分子和領袖。她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
在1925年,她拿出昔日的日記翻看,然後寫下這段話。她寫道:「我在1890年的日記上寫過,我曾把一切押在人性的美善上,毫無保留,全押在人性的美善上,但35年後的今天,我深深看見我們內裏無止境的罪惡意念和本能,根深柢固,無可動搖,例如對財富和權力的貪婪。社會制度對此根本束手無策,我們必須要求人性向善,但到頭來得到甚麼?即使科學,或是各樣學說,統統都無濟於事,除非我們能制止惡念,否則如何建立更建全的社會體制?」
出自這樣一位名人的口,這是多麼不尋常。她是在說,人的心裏出了很大問題,導致自私自利和暴力充斥,帶來商場和官場的貪汙腐敗,觸發無數戰爭和暴行,歷史一直是這樣發展。她表示科學、教育和社會制度全都不管用,無法力挽狂瀾。誰能解釋這現象?創世記第3和4章能說明一切,我們在這四個節目中將會逐一探討。
讓我們以這段相當出名的經文作為開始,經文裏可看到四個特別之處,分別是輕蔑、謊言、果樹和呼喚,讓我們以此進行探討。輕蔑、謊言、果樹和呼喚。故事以輕蔑的態度開始。經文記載:「耶和華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對女人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
撒但透過蛇的口說話。有人會問:「撒但是誰?它來自何方?它出了甚麼問題?它為何要這樣做?」然而這段經文在談論的只是我們,並沒有交待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有任何交待。這段經文解釋為何人類會墮落,淪落至現在的光景。假如我們從這個角度進行研讀,這段經文會很有啟發性,可是我們要是想知道撒但的來歷,諸如此類,這段經文不會為你提供答案,這也不是我們今次探討的內容,這不是最重要的信息。
我們看到,不是行為促成人類的墮落,而是態度。不是行為,而是輕蔑的態度。「豈是真說」當中,「真」這個字其實亦可翻譯為「確實」。確實?神確實說過?蛇這麼說並非在否定神的說話,而是在嘲弄神的話語。牠不是在否認神的說話,而是在嘲弄神的說話無稽可笑。
要是你聽人這麼說:「他豈是真說這話?」意思不是有沒有說過這番話,而是表示確有這番話,但背後含有嘲諷意味:「他是傻子麼?竟然說這種混賬話?他真是這麼說?」撒但沒有否認神說過這番話,牠是在嘲弄神的說話,要令亞當和夏娃嘲笑神的話語。牠在改變他們的態度。因此,人類的墮落不是源於行為,也不是源於思想,而是源於人心的態度。
現在,我們要從中學習兩個道理。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道理。首先,我們遠離神,往往不是出於理性的論證,而是由於環境氛圍所致,雖然不能說必然是這原因,但很多時的確如此。我們遠離神,不是出於理性的論證,而是由於環境氛圍。舉個例子,這裏有一段小說的對話,我在這裏節錄出來。這故事關於兩個大學生,他們失落了基督信仰,其中一個後來重拾信仰。
那個尋回信仰的人對另外那個人提起他們大學時所謂的失掉信仰。他說:「我們開心見誠吧,我們接觸了某種思想學說,只道它是現代的,而且很流行,於是崇拜這種學說。在大學時代,我們自自然然在寫一些能拿取高分的文章,談論一些能獲得掌聲的學說。我們很害怕被人套上「原教旨主義」的標簽,害怕與時代思潮背道而馳,害怕被人嘲笑,於是慢慢接受那些半信半疑的學說,到最後失落了信仰,道理就像一個酩酊大醉的人,迷迷糊糊,竟以為多喝一瓶酒沒有問題。」
我不想別人以為我在批評大學的教育令人失落信仰。人們有時因為無法接受信仰的種種論據,以致失落信仰,但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多見,更多時候是因為輕視的態度,以致失落信仰。每個人都在嘲弄,都在譏笑,說這個人豈真是信了,又說那個人豈真是信了。你要明白,當你看到別人都在嘲笑你,問你豈真是信了基督,你真想找個洞穴一頭鉆進去。你不想被別人排擠,往往便會遠離神,信仰的失落不是因為無法接受當中的證據,而是因為四周的氛圍。
多年以來,我看見一個現象,大概每一百個非信徒當中,只有一個會提出論據想駁倒基督信仰,其余九十九個人只是一味的嘲弄信仰。當有人譏笑你說:「你豈真是信了基督?」你應該這樣響應:「你們很明顯在制造氛圍,這不是甚麼有力的辯證,那麼請你告訴我,為甚麼你認為我所信的站不住腳?請提出論據。」
首先,我認為氛圍較論據容易使我們離棄神。第二點則是幽默。人類的墮落源於心裏的態度,這態度以某種幽默感表現出來。我希望大家至少也簡略想一想,有一種幽默事實上是謙卑的表現,很有說服力,很謙遜,認同人人平等。
另外有一種幽默是爭權奪利的手段,迂回曲折,城府很深。這種幽默設法貶低別人,繞個圈來誇耀自己。此外,還有一種幽默貶低所有人,把所有人踩下去,與人說三道四;又有一種幽默擡舉某某人或某一群人,將其余的人踩踏在地上。這是很陰森的。你可知當中的分別?亞當帶來了人類的墮落,你也不能幸免。然而,有一個人真的能帶來醫治。
著名美國詩人奧登(W. H. Auden)寫過一些很美的文章,教授和評論莎士比亞的作品都很出色。他在幾篇文章中說過,不論莎士比亞是否基督徒,他都抱持基督信仰對人性和世界的看法,因此他的喜劇與希臘古典喜劇截然不同。奧登說:「希臘古典喜劇的結局都是令觀眾捧腹大笑,而劇中角色則黯然落淚。然而莎士比亞的喜劇《無事生非》則是臺上臺下皆笑聲不絕。」
臺上臺下皆笑聲不絕。為甚麼?奧登指出古希臘思想認為看著愚笨的人是種樂趣,看見他們醜態百出,沒有我們的心思慎密,觀眾便會捧腹大笑。觀眾愛看喜劇,喜歡笑臺上的角色愚笨,沒有自己的聰明。
奧登在其中一篇文章裏指出,莎士比亞擁有另一類的幽默,像《無事生非》這類喜劇,我引述他的說話:「按照人人都有罪這個信念,不論角色在劇中的地位或才華如何,莎士比亞都一視同仁,沒有誰在喜劇中可得到豁免。」奧登接著談論基督福音的真理從根本改變了希臘文化對成就和睿智的看法,因為在基督信仰裏,最重要是嘲弄自己的虛偽和驕傲,然後尋求寬恕。莎士比亞角色的醜惡一面都是無遮無掩,然後獲得寬恕,閉幕一刻,觀眾和劇中角色會一起歡笑。」
美國著名影評人戴維‧丹比(David Denby)近來有本著作《蛇鯊》(Snark)。書中提到有一種幽默遺禍很大,這種幽默就是貶低所有人,指所有人都愚不可及,俗不可耐,無藥可救。
近來有篇文章評論這本書,說:「當社會充滿胡言,你必須站出來指出它的歪風,我們必須挺身而出指正這個充滿胡言的社會。」然而奧登會說,這現象是典型的古希臘喜劇。你可能想說,除我以外每個人都你爭我奪,自私自利。
這種幽默嘲笑別人的謙卑。看看我們的狂妄,這種玩世不恭的態度遺禍很大,嘲弄任何真理,譏笑任何是非對錯的標準。根本上是很陰險的手段,把你捧上審判的寶座,令你高高在上,滿心飄飄然。
這類冷言冷語、腐蝕人心、含沙射影的幽默感,充滿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認為人人都不好,唯有我獨善其身,人人都在敲詐,自私自利,唯有我出於泥而不染。這樣最終你的生命會失去意義,我無法使你重燃光亮,所有朋友都會離開你。撒但的陰謀會得逞,它會嘲笑你。如果你像撒但一樣冷言嘲笑,到最後會被撒但嘲笑。
因此,人類的墮落由輕蔑開始。此其一。第二則是謊言。人心態度偏差後,接著便在思想上出現了撒謊的念頭。我們在第2章17節看到神吩咐人說:「你不可吃。」到了第3章4節,撒但以蛇的形像回來,對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它是在說,要是你順從神,神便會一直把你踩在腳下。神知道吃了分辨善惡樹果子後眼晴便明亮了,但祂不願意看見這情景。撒但要擄掠人心的一個技倆,就是在散播這種謊言:假如你順服神,便會失去很多;你順服神不會快樂的;你順從神的旨意,會失去許多選擇;你無法隨心所欲,亨通興旺。
有一點很值得註意,撒但掌握如何破壞之道,它不會在神是否存在這問題上糾纏不休,它不認為誘騙人不相信神是唯一毀滅人類的方法。它很清楚你,知道全人類可以相信神存在,但仍然一塌胡塗。全人類相信神存在沒問題,它並不在乎。
它也沒有在神的律法、旨意或聖潔方面糾纏不休。它沒有說,神不在乎你做了甚麼,神漠不關心。它沒有否認神說過不可吃樹上的果子。它沒有否認神說過這話,沒有否認神的存在,沒有否認神的律法、旨意或聖潔。它否定的是神的美善。它否定神的美善,否定神的愛和恩典,否定神一切命令背後的善意。
撒但的意思是說:「要是你相信神,你不可相信祂的美善,不可相信祂,不可相信祂。人生要掌握在自己手裏。」這個謊言進入人心,存於人心,淹沒人心。你可知這個謊言要帶來甚麼破壞?很多很多的破壞。
為什麼呢?我們說:我知道聖經指出不可與人犯奸淫,但這份激情是很難得的;我亦知不應把錢財全用在自己身上,而是要作奉獻,但消費購物令我很快樂;我知道不應對人懷恨在心,設計報復,可是報仇雪恨使我痛快。
你於是受到試探,落入陷阱。我知道神說過不可犯奸淫,不可揮霍無度。我知道神的種種吩咐。你受到了試探。你可知為何受到試探?惟有你心底裏已對神存有疑惑,才會受到試探。你的心開始動搖,有把聲音不斷在說:「假如你順從神,你會過得不好。」
撒但使我們不再相信神的愛,這是它最基本的手段。你可記得我曾探討過浪子回頭這故事,故事裏有兩個很不同的人物,大兒子相當虔誠,道德很高,生活循規蹈矩,嚴守所有規則。他為甚麼這樣做?他是要獲得神和所有人的尊重,得著回報。
另一個人物是小兒子,他遠走高飛,流連煙花之地,把所有資財都花光了。這兩兄弟南轅北轍,彼此輕視。那個道德家為何要成為道德家?為什麼他說要賺取自己的救恩?因他不相信神的恩典。
那個小兒子離開時,心裏興奮:「我從此可以隨心所欲了,想做甚麼都行。」他不相信神的恩典,不相信神會使他喜樂無憂,不相信神的愛,不相信神的旨意,這是最根本的問題。我們下個節目會探討更多。
美國著名小說家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有部小說名為《人性汙點》(The Human Stain),象征了罪惡,他在書中也探討這個主題。故事裏其中一個角色便談論過這主題,人性的汙點就是人心裏的罪惡,罪惡迷惑人,使人自以為最了不起,要踩在所有人之上。我要把所有人踩下去,證明自己最了不起,這想法是萬惡之始,一切惡事背後的根源。從何得知?
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裏克森(Childhood and Society)的著作《兒童期與社會》中寫道,如果兒童在最初幾年因為受虐、被忽略而無法建立對照顧者的信任,例如父母、家長等等,他們的行為會變得不受管束。如果嬰兒在人生的最初階段無法信任生命中舉足輕重的人,那麼他們往後便會缺乏依附的基本能力,或者說再無法信任人。這是所有心理問題的根源。我不是心理學家,不確定愛利克‧埃裏克森對兒童心理問題的觀點對不對,但我知道一個難以置信的事實,創世記便指出,人類最初的墮落正正因為缺乏信任。
我們的始祖相信了蛇的說話,不再信任神,不再相信祂的愛。你要知道,有些人過分操勞工作,以致失去健康。他們因為不相信神的愛,所以要證明自己,讓所有人知道自己的價值。此外還有些人總是在貶低別人,利用別人,大話連篇,將別人踩在腳下,這就是人類的汙點。為甚麼?他們不信任神。假如你不信任神,你不會信任任何人。我們被謊言迷惑,以致千瘡百孔。
因此,最先是人心的態度,人心充斥輕蔑,其次是思想上出現謊言,最後帶來行動的念頭。罪惡來自那棵樹。請看一看第6節:「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們犯了甚麼嚴重的罪?可怕的罪行是甚麼?敗壞人類的是甚麼?吃了樹上的果子。
現在你知道是犯了何事?何錯之有?一棵樹到底有甚麼問題?補充一句,許多人有困惑,說:「我不明白了,十誡裏不可殺人,不可偷竊,但從來沒有一條不可吃果子。有時候很難服從不可殺人的誡命,有時候很難服從不可偷窺的誡命,但不可吃樹上的果子就沒有甚麼大不了,偷竊是不要得的行為,這是顯然而見的,殺人更是明顯的惡行,奸淫也汙穢不堪,但吃樹上的果子,著實看不出什麼問題!
一棵樹為何帶來這麼大的後果?為何會鑄成大錯?神下禁令不得進食樹上的果子,背後原因是甚麼?在伊甸園,神容許人甚麼都可以做,唯獨不可吃那樹上的果子。為何這麼嚴重?以下是當中的原因。
假如神具體解釋為何亞當、夏娃不可吃樹上的果子,事情會怎樣發展?想象一下亞當、夏娃爬上了樹,疑問說:「吃樹上的果子有什麼大問題?」然後神出現了,解釋給他們聽:「如果你們吃了樹上的果子,人類往後的歷史會飽受無休止的煎熬、痛苦和死亡。」聽了解釋,亞當、夏娃定然趕忙爬回地上,說:「不吃也罷,這沒關系,」
伊甸園其他地方還有各式各樣的樹。你知道甚麼?神沒有給他們解釋,這說明了誡命的重要性及本身的性質,關鍵大致在此。假如神給了他們解釋,他們定會打退堂鼓,表示不會吃樹上的果子。為甚麼?因為出於成本效益分析。代價太大,並不劃算。要是這樣便不是真正的順服,對不?成本效益分析,為自己打算,你仍然坐在駕駛席。不是這樣的,絕對不是。事情是這樣的。
神是在向亞當、夏娃說話:「我的孩子,我是神,你的生命是賜給你的禮物,這世界也是給你的一份禮物。我想你尊我為神,靠著我的大能生活。我想你視這世界為禮物,不屬於你的財產,你不能為所欲為。我想你知道,你的生命是我所賜的禮物,不屬於你的,你不能為所欲為。」
因此,你不可吃樹上的果子,這是你的機會:要麼你選擇尊神為大,視神為生命和世界的主宰,所以你順從神的吩咐;要麼你尊自己為神,認為生命屬於自己,自己才是主宰,你也將世界視為自己所有,為所欲為。你可以尊神為大,或者尊自己為神。看到麼?蛇很清楚這點,因此遊說他們:「吃樹上的果子吧。」蛇還說了甚麼?「你們便如神」,這就是亞當、夏娃的所作所為。
我們忽略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你的視野要跳出所有律法,看得更遠。請看看律法,不可撒謊,不可鬼詐,不可奸淫,不可通奸,不可在自己身上花掉所有錢財,不可自私,諸如此類。聖經交待了許多律例,但律法背後的基礎是:不可尊自己為神,取代神的位置。因為你不是神,所以要遵守律例。神的意思是說:「遵守我的誡命,不是出於成本效益的考慮,不是看見後果,而是因為我是神。」事實上世界有這麼多問題,全因為人要尊自己為神,你能否明白?問題就在這裏。
一方面,殺人放火這類十惡不赦的罪行每天在世界各地發生,已經不是甚麼新鮮事,顯然而見犯罪者都是將自己看作神,要主宰一切。然而你可曾想過焦慮也是同一道理?「憂傷的靈,使骨枯幹」。有些人被焦慮拖垮,需要接受治療。
我們焦慮不安,為甚麼?我以自己為例,我曾經也分享過:我很焦慮,為著人生方向、教會方向,以至為著時局歷史的演變思緒不寧,我擔心主宰歷史的神沒有處理問題,對癥下藥。我很清楚知道在做什麼?為何我被焦慮吞噬?因為我將自己放大為神。
這是萬惡根源,敗壞我們的生命。我們不信任神,因而將自己放大為神。我不信任神,因此要靠自己。我如何處理憂慮?我是這樣處理的,我對自己說:「我什麼也不知道,但神掌管一切。」我稍為放低自己,讓出了神本應就坐的位置,於是輕松下來。然而你要知道,第二天我又故態復萌。
由焦慮到謀殺,再到論斷和仇恨。如果你不肯寬恕人,這是由於你要取代神的位置。你自以為知道別人應受甚麼懲罰,可是你怎麼知道?你以為自己有權咒詛他人,直至他們罪有應得為止。你其實沒有權的。你是在取代神的位置。因為我們聽從了蛇的唆使,以致問題不斷。
現在你知道是什麼意思了?讓我們深入剖析事實的真相。現代人其實並不介意順從神的旨意,他們明白聖經的教導,只要對他們有利,他們並不介意順從神的旨意。可是當他們認為道理守舊,或不貼切自己的需要,他們便會把神的旨意拋諸腦後。
你可知誰是威廉‧波頓(William Borden)?你可能不認識他。威廉‧波頓在十九世紀末成長於芝加哥,後來進入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他的家族坐擁巨富,經營牛奶業務,相當有錢。他繼承了龐大的財富。他在耶魯大學時心裏感動,聽到神的呼召要他進入宣教工場。
他決心到中國北部向內蒙古的人民傳福音。時值清朝末年,政局動蕩,排外情緒高漲,宣教士隨時會遭人殺害。當他向家人宣布要成為宣教士,進入宣教工場,家人都大驚失色,不敢置信。一個地位顯赫,坐擁巨富,有頭有面的人不能如此。
因此威廉‧波頓受到家人激烈的反對,受到同輩朋友的反對,但他下定無比的決心,在耶魯大學畢業後,他把承繼的所有遺產奉獻給宣教機構,約莫一百萬美元,在當時實在是天文數字。接著他身無分文地前往埃及開羅學習阿拉伯語。他在神學院畢業後,本來大有可為,可惜事與願違。他不久患了重病,不到幾周便與世長辭。
他臥病期間寫的日記,死後被發現在原來的一頁留下了三個短語:不保留,不退縮,不後悔。不保留,不退縮,不後悔。雖然他順服、委身、承諾歇盡全力、擺上所有財富及做好一切準備,在病重中,為何他在日記中沒有疑問神的作為。
威廉‧波頓臨死時會不會有疑問,為何我現在就要死?這樣的結局有何意義呢?神的用意是甚麼?不,他沒有疑問,他寫下「不保留,不退縮,不後悔」三個短語。他順服神的旨意,並非為了名譽,並非為了成果,並非為了影響世界。他順服神的旨意,因為神的緣故,單單只為了神。不是因為有好處,不是因為洞識一切,而是單單為了神。因為神就是神,而他自知渺小。
你可看到,這樣從根本推倒了人類爭權逐利的欲念,阻止人類變本加厲破壞這個世界。如果你要歸信基督,相信神,願意順從,其實你這樣做是希望幫助自己的事業發展,使自己內心堅強,可以面對一切事情。但最應該的卻是因為神這麼說,所以我這樣行。他是神,我則很渺小。這點就說到這裏。
這樣從根本推倒了人類爭權逐利的欲念,這種欲望是撒但帶入人類社群,迷惑我們的毒藥。我不是說威廉‧波頓完全克勝人性中的罪惡,然而他貫徹至終,忠心到底,完全推倒了撒但的詭計。他沒有相信謊言,沒有不信任神。他拒絕取代神的位置。補充一句,他的忠心感動了無數的宣教士,多年來鼓勵一代代的人投身宣教事業。他當然不會知道,你也不用知道。
看,蛇的謊言帶來人性的汙點,這汙點進入我們的生命,我們接著的節目會探討更多,但現在僅止於此。神做了什麼?我們進入了講道的尾聲。
在第8和9節,一言以蔽之,你看到人類歷史往後的發展。你可明白?整部世界歷史可概括於此。「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裏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裏?』」
請留意兩點。首先,我們現在都是躲藏者,膽小鬼。要是你明白這道理,那麼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從這角度思想一下人生,你會有很多發現。這是很有啟發性的功課。我們不信任神,於是自己跟自己捉迷藏,不敢正視自己,不敢接受自己是誰。我們不設實際,沒有坦誠反省自己,自己跟自己捉迷藏。
心理治療就是要幫人正視自己。你知道治療師這行業,假如沒有第8節,所有治療師便都要失業。我們自己跟自己捉迷藏,人與人之間都帶上了面具,互相躲藏,更多時候我們躲避神,因為在神面前,我們被迫看見真相。我們一直在躲藏,離開真理和神,人與人之間彼此疏離,不肯面對自己。我們在下幾個節目會探討更多。
然而第二點更令人深刻,我們在躲藏,但經文指出,神在尋找。躲藏是我們的本性,而尋找則是神的本性。神回來找亞當和夏娃,呼喚說:「你在哪裏?」祂需要知道他們的行蹤麼?需要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麼?當然不用。祂既然知道發生了甚麼事,祂做了甚麼?祂介入事件,出於愛尾隨著他們,出於愛勸導他們。祂在嘗試探聽他們的響應。
我們知道兩點。首先,我們都在躲藏,但神在尋找;如果我們找到神,其實是神找到我們。有一首短小的詩歌這樣形容。
並非我揀選恩主,
是主單單看顧,
若我未蒙主揀選,
至今仍然頑固。
我單單渴慕恩主,
此外再無所求,
深知我愛主之時,
主愛早已垂顧。
有沒有信了主的聽眾朋友有此同感?「深知我愛主之時,主愛早已垂顧。」神必然是追尋著我們,不是我在追尋祂。這是事實,聖經由始至終都在教導這道理。
然而更重要的是,神出於愛來到地上,最終道成肉身成為耶穌基督。在耶穌基督裏,撒但帶給我們的所有問題都得到解決。耶穌再來,擊打蛇的頭,因為耶穌處理了吃樹上果子的問題,處理了謊言的問題,處理了輕蔑的問題。
首先,耶穌如何處理吃樹上果子的問題?在客西馬尼園,祂陷入交戰狀態。同樣是一個園子。請留意,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為著一道關於樹的命令而苦惱,多個世紀之後,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同樣為著一道關於樹的命令而內心交戰,祂面對的樹就是十字架。祂知道必須步上十字架,為我們的罪受死,替我們清償罪的重價。祂在掙紮。
試想像一下:亞當和夏娃在陽光普照的伊甸園裏,神吩咐說:「遵守我的命令,不可吃樹上的果子,這樣你就可一直生活下去。」然而他們沒有遵從吩咐!耶穌基督則身處一個漆黑的園子,聖父說:「遵守我的旨意,步向那棵樹,你會受苦至死。」祂順從到底。為了我們,為了我們,祂付出了生命。祂步上了那棵死亡的樹,將那棵死亡的樹──十字架──變成生命的樹,賜給了你和我。
祂走上了那棵死亡的樹,將那棵死亡的樹──十字架──變成生命的樹,賜給了你和我。吃樹上的果子帶來的罪得到逆轉。果樹帶來的罪是甚麼?我們這些人類取代神應有的位置,將自己比作神。從木頭帶來的救恩則是神代我們在十字架上受死。
吃樹上果子帶來罪的結果,這罪就是我們自己取代了神的位置。偷取唯有神才有的權利?自己取代神的位置?然而救恩的樹,就是耶穌基督的救恩,祂在十字架上死去。救恩的樹是神道成肉身,代我們承受應得的罪刑。不僅是吃樹上果子的問題得到解決,謊言的問題也得著處理。看看那個謊言,使你無法信任神,毒害你的生命,使你中毒很深,使你無法相信神對你的愛,無法相信神的恩典,你無法相信。
如何能醫治這種毒害?我單單相信滿有慈悲仁愛的神,這還不夠根治問題,只是治標,藥力不夠,效用不大。你要定睛在耶穌基督身上,明白祂攀上死亡的樹,即是十字架,為我們將死亡的樹變為生命的樹,唯有這樣才能治本。這樣最終會使你內心的毒素清除凈盡,你會開始真正相信神的愛。唯有這樣才能清除那些毒害,唯有這把撬棍足夠堅實,足以撓開你內心的種種信念,讓你看見自己如何自我作主。
最後,耶穌更處理了輕蔑問題。祂把輕蔑變為別的事物。著名英國福音派運動領袖鐘馬田(Doctor David Martin Lloyd-Jones)曾說過,他有方法辨別法利賽人和基督徒。法利賽人相信好行為能得救,因此生活崇尚循規蹈矩,多作善行,而基督徒則相信恩典的福音。他辨別兩者的方法,就是提出一個問題:「你是基督徒麼?」
如果你問問道德高尚的法利賽人:「你是基督徒麼?」他大概會鼓起腮子,張大眼睛,表情怪異,對你不友善地說:「你是甚麼意思?你怎何能這麼問?你膽敢這麼問?」然而如果你問問那些明白福音恩典的人:「你是基督徒麼?」他們會笑一笑,說:「當然是,這真是在開玩笑,我這種人也會成為基督徒,但我卻是千真萬確的基督徒。」
如果你認真看待自己基督徒的身分,神在你的生命中,正在使用你。你要是沒有會心微笑,你就是不明白福音了。這種會心微笑跟蛇的冷笑完全不同。耶穌基督解決了吃樹上果子的問題,解決了謊言問題,甚至解決了輕蔑問題,將冷笑變為會心微笑。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正在理解人類最初的歷史,探討人類何以淪落現在的光景,著實有很多真理等待我們學習。求你與我們同在,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理解當中的真理,明白如何以耶穌基督福音的恩典克服當中的問題。求你提醒我們,因著你的恩典歸屬於禰,是我們從前想也沒想過的事情。幫助我們會心微笑,因著信主而燦爛地笑。求你幫助我們從此以你愛子所成就的一切為喜樂。我們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