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來繼續探討如何改變這個主題。
請翻到以弗所書第4章。我們要看的經文與上次看的一樣。以弗所書4章17至24節:
[17] 所以我說,且在主裏確實的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
[18] 他們心地昏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裏剛硬;
[19] 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欲,貪行種種的汙穢。
[20] 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
[21] 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
[22] 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漸漸變壞的;
[23] 又要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
[24] 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這段經文,特別是第22至24節,是非常重要的。脫去你們的舊人,又要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這幾節經文非常重要,是關於基督信仰最引人入勝的三點。我用「引人入勝」,是因為這三點是最吸引人和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實在是好得無比。這三點對世界來說是最吸引的。第一點就是:你可以改變。
神學上的三點是這樣的。「完美的標準」不是一套哲學理論,亦不是一股抽象的力量,他成為一個有肉身的人。完美的神成為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上,讓我們認識到「完美的標準」變成事實,使我們可以透過耶穌基督得知神的完美。因為理想已變成真實,我們能認識耶穌基督,可以親身認識神。祂可以進入我們的生命裏,祂可以改變我們,並透過我們改變世界。簡單來說,我認為關於基督信仰最引人入勝的三點,就是能夠理直氣壯地宣稱你能親身認識神,你可以改變,並且改變世界。就是這三點。
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很多人都只是普遍相信「你可以改變」這個理想,但他們不相信神。大家都說:「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我們可以改變世界。我們要直接進入第三點。」結果,很多人都理想破滅,特別對我那一代的人來說。他們決定要繞過第一和第二點,直接做到第三點:「我們可以改變世界。」我們不僅對能否改變世界感到懷疑,我們甚至對於能否可以改變自己也感到極度懷疑。
大約二十年前,我苦苦思考這幾節經文。那時我讀到聖經老師約翰亞當斯(J. Adams)關於「脫去與穿上」的經文探討,所討論的主題是:「你能改變嗎?你能怎樣改變?你能怎樣持續地改變?」同時,我也讀了英國著名神學家約翰歐文(John Owen)對此主題作更深入的探討,他在三、四百年前寫了一本《論克制罪欲》(On the mortification of sin)的書。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命,也拯救了我的生命。這書討論的主題相同,只是約翰亞當斯討論「脫去與穿上」時,並未使用心誌改換一新這中心思想將兩者連貫起來。但約翰歐文並沒有忽略這一點,並且加以解釋。這是極為重要的,要好好閱讀。我常常重看這幾節經文,特別是第22至24節。脫去舊人,被更新以及穿上新人。
如果你們不介意的話,我想花幾星期時間討論這幾節經文,因為它們是相當緊要的。你相信你可以改變嗎?我的意思是,那是關於基督信仰最引人入勝的事。雖然你們有很多人是基督徒,或至少有一段很長時期在基督徒圈子出入。你真的改變了嗎?你真的已經改變了嗎?有許多地方你想要改變。我曾經問我的妻子:「把妳想要改變的事情,列一張清單給我。」我說:「不僅是你的特別情況。而且你的一般情況。」於是我們就列出一張小小的清單。
當然,今天在現代化的城市裏,我們都談論很多事情。我們想要改變我們的成癮行為。我們沈溺於食物、性欲和物質,結果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無法控制忿怒、苦毒、恐懼。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舌頭。我們控制不了舌頭。我們有時話太多或太少。我們有時說話太嚴苛。我們有膽怯的問題。我們不能保守秘密,不能遵守諾言。我們有各樣的恐懼。我們害怕某些情況。我們害怕某種人。我們的心很冷酷。我們說:「為什麼我不能對那人或那情況溫柔一點呢?」 我們知道我們在某方面是個偽君子。我們言行不一致。我們有各樣的焦慮。我們有些人太害羞,有些人忸怩作態。我們有些人會說:「我真希望我在眾人面前可以安靜一點,不要這麼開放,冒失放肆。」
我們有些人在處理金錢方面有很多問題。有些人很吝嗇,總不花錢,總是為金錢擔憂。有些人很揮霍,對金錢毫無節制。我們有些人不能妥善計劃自己的時間。我們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我們有些人吃得太多。我們有些人因各式各樣的思想,使自己徒增很多煩惱,在控制自己的思想上出現問題。我們有些人過份濫情。我們有些人過度工作。我們有誠信問題。我們在某方面有不誠實問題。實際上還有很多其他需要改變的事情,但我們看不清自己的清單,這真是非常令人難過呀。你的生命本可以在今天改變,但我不知道要改變的是什麼。
無論如何,真的有我們想改變的事情嗎?當然有。關於基督信仰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能夠理直氣壯、以幾百萬滿意的顧客說出幾千年的經驗:「你可以改變。」這幾節經文所包含的原則很多,它們是深奧的,要理解它們需要幾年時間沈澱。若認真重讀並重新思考這幾節經文,心裏必然產生了一個真正要再次在聖潔中成長的渴望。它們絕對不是叫你就此停下,它們是你必須持續不斷回去思考的經文。你們知道,作基督徒就好像在非常寒冷的早晨,放在外面的一桶水一樣。你必須經常把冰打破,是經常。因為它總是很容易就結冰。
第一,脫去與穿上。
我們上次簡單討論了第19至21節。我們今天要看的第一個原則是第22節的「脫去與穿上」。雖然我們已談過了,但我們會更深入思想。「脫去與穿上」。脫去的意思是:「停止做某些事情」;穿上的意思是:「開始做某些事情」。大家都知道改變有兩個因素,對嗎?大家都知道,悔改的意思就是回轉。除非你轉離,否則你就不能回轉。沒有轉向其他事物,你就不能轉離。兩者之間有直接連帶關系。
那似乎很明顯。屬靈上如此,理智上也如此。實際上,要將脫去和穿上放在一起是不容易的。在聽眾朋友當中,除非你有完美的家庭背景,有最美好和最平衡的教會背景,而且你所有的朋友都是了不起的同輩輔導員,除非這一切都發生,否則你大概過份強調「脫去」的一邊,或過份強調「穿上」的一邊。我們往往將兩者分開。我們往往把脫去或穿上分開。教會往往這麼做。輔導員往往這麼做。文化也傾向於這麼做。將兩者分開絕對是極度危險的。我知道上次談過這部份,但我真想將這原則的含意展示給你們。
1.脫去而沒有穿上
首先,有一種只強調「脫去」的做法,我稱它為病態性地依賴意誌力。就是強調負面的事物。就是強調威脅、苦苦哀求和對各種情況說不可以。還記得上次我們提到,就是強調說:「只要說不。停止。少來這一套。這對你沒好處。」很多牧師、輔導員、朋友都很熟悉這個模式,而且感到厭煩。有人說:「我犯了罪。我真的很內疚。我絕對不會再犯了。我已經受了教訓。」接下來,你知道,他故態復萌,然後他又回來,再次悔改:「我真的很內疚。哦,我絕對不會再這麼做了。」你的老問題又來了,你說:「唉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呀?」這大概是一個只脫去而沒有穿上的人。
我們現在不會討論這點,但稍後在這一章裏,保羅這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將會給我們很多的例子。例如,在第28節,他舉了一個「脫去和穿上」的例子。在第28節,他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我們將看看這些例子。經文說:「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做正經事,就可有余分給那缺少的人。」
約翰亞當斯曾經這樣解釋,他說:「小偷在什麼時候不是小偷呢?」很多人會說:「嗯,當他停止偷竊的時候。」這並不是這段經文所說的。這並不是這個例子所說的。這並不是第 22節和 25節所說的。第24節說小偷在什麼時候不是小偷呢?如果你說:「嗯,當他停止偷竊的時候。」不對。停止偷竊的小偷只是一個待業的小偷。這是不夠的。你看,如果你只是說:「停止」,這是不夠的。小偷透過偷竊來解決問題。
這裏有一點不同,讓我給你舉個例子。有個年青人,他在小區長大,在這裏家庭關系都是很薄弱。人人都需要從一些群體中得到身分。人人都需要從群體中得到身分和歸屬感。因為家庭不能讓這年青人得到這些東西,因此他混幫派。幫派就是他的家庭。幫派給他歸屬感、權力和安全感。幫派結夥偷竊,對嗎?他很窮,想要發財,但這不是他們偷竊的原因,重點在於他是這群體的一分子。
好了,你抓住這幫派中的一個,你抓到他偷東西,然後法官給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你會怎麼做?你會坐下來跟他說:「你看到你對自己的生命做了什麼嗎?你必須停止。以人道之名,為了你的祖母,為了國家和社會,為了你自己,你必須停止。脫去吧,脫去吧。」這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你知道,如果你特別有說服力,如果你特別叫人害怕,他可能會脫去一會兒,但他仍是個待業的小偷罷了。
保羅說什麼呢?保羅不僅說:「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他還說:「總要」──這就是穿上──「你必須穿上,以代替脫去,否則你不會改變。」在這例子中,保羅說:「你不再用舊的方法獲得意義,不再用舊的方法得到權力。你感到有意義因為你是個慷慨的人。你必須脫去偷竊的依賴並穿上慷慨的心。你必須穿上因工作滿足而來的滿足感。除了把工作做好而得到滿足,我還要知道我正在使用資源,我正在運用這些資源幫助別人改變生命。我正在改變別人、幫助別人、牧養別人、服侍別人。此刻我非常慷慨。
保羅要說的是:「你不能只藉著『脫去』來處理如偷竊這樣的行為。你必須穿上一個全新的生活形態。你必須以一個新的方式去滿足需要。你必須真正融入這個新的生活形態,不要只停留在『脫去』,而是要看一看,然後說:『我必須找一個全新的生活模式穿上,否則脫去就不會持久。』」這好像你將土地的雜草耙在一起,並鋪上新的泥土,然後你把它留在那裏不管。你沒有把草種在地裏,只把土地留在那裏,這會發生什麼事呢?結果雜草又長回來了。這是避免不了的。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讓土地這樣保持休耕。土地不會保持這狀態。如果你不在那裏種植小麥,不在那裏種植西紅柿,不在那裏種植玉米,不在那裏種植花草,那裏只會長出蒲公英。它們很自然就會長出來。你不能只脫去而沒有穿上。事實上,你可以想得更遠一點。從某種意義來說,「脫去而沒有穿上」不但沒有果效,它比沒有效果更糟。實際上它會產生問題。換句話說,「脫去而沒有穿上」不但沒有改善事情,反而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在路加福音第11章,耶穌說了一個關於鬼從人身上被趕出來的比喻。但卻沒有東西填補他心靈的位置。你們聽過這比喻嗎?耶穌在某處說:「汙鬼被趕離了人身,就到處過來過去。它回到原本離開的屋裏,看見裏面打掃幹凈比之前更適合居住,沒有東西搬入原位。於是,汙鬼便帶了七個比自己更惡的鬼來,都進去住在那裏。那人末後的景況比先前更糟了。」那是什麼意思呢?它可以有很多含意。在這情況下,我會這樣應用。從某種意義來說,叫人脫去而沒有給他們東西取代,是一個完全負面的處理方法,會讓他的景況比先前更糟。
舉例說,在某類教會中,尤其是在保守的教會裏,有各樣負面的反應,說:「我要讓你們變得聖潔並且脫離世俗,我要讓你們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世界是個壞地方,的確它是。世界並不是聖經中的一個地理位置,是一種心理狀態。世界是一種生存方式。這是一個建立在自我放縱,自以為是,放蕩及暴力的多重架構。那就是聖經所指的『世界』。我們想讓人們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所以我們要讓他們受到完全的保護。這種脫去的態度就是單單脫去和遠離,把自己放進一座堡壘,這會讓你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因為我們不會讓你看電視、看書、看電影。那些人我們一個都不會讓你看到。」
有一種「脫去」的態度,實際上並沒有放回任何東西代替脫去。這些人在這種教會中成長,或在這種基督教群體中成長,雖然他們得到「脫去」,但卻沒有任何取代的東西,所以,就沒有正面的、超自然的、像基督一樣的性情在他們裏面成長,來抵抗外面的影響。他們好像無菌溫室裏的小孩一樣。那些小孩天生就沒有任何免疫力,沒有任何免疫力,這小孩沒有生病,因為生下來就被放在一個無菌溫室,這小孩無法抵抗任何外來的感染。同樣,有一個讓我們成聖的方法,就是:「我們要把你完全遠離不聖潔的影響。我們要讓你隔離。」換句話說:「我們不會用其他東西取代原來位置,我們只會用一種負面的方式讓你遠離。」
我有一個有趣的經驗,是遇見一些開始來教會聚會的人。我一直想:「你是誰?你在這裏做什麼?這裏是大城市,你在幹什麼?」首先,我發現很多基督徒一直四處漂泊,他們到處探問,發現了這家教會是很好的。
這些人當中,有很多人幾乎沒有教會背景,如果有的話也是極少。大概十六個月的時間,最大的樂事就是那些幾乎沒有教會背景或不習慣到教會聚會的人,因為好奇而再來,並發現教會裏有些吸引人的東西,然後繼續來參與聚會。有些人因此信了主,有些人則發現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成長,這真是太好!
但有第三種人。有些基督徒,有些人,他們的心態是:「天曉得,我不確定自己在哪裏,我對基督信仰了解不多,我走自己的路。」這第三種人,我開始了解他們是誰。我稱他們為:恢復中的基督徒。你們就是這樣的人,你們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是誰。你們都是在一個只有「脫去」而沒有「穿上」的環境中成長。你是溫室中的小孩。人們告訴你:「不要做這些事」,卻沒有任何東西取代,來抵抗外面的感染,你過著受保護的生活,然後由於某些原因,你搬到大城市去。
你們因此陷入低潮中,因為你們根本沒有抵抗感染的能力。一點都沒有。在那裏沒有正面的東西。裏面沒有「穿上」。你陷入低潮一段很長時間,然後你走出低潮,由於某些原因,你來到教會,你開始問:「我到底是不是基督徒呢?我在一間很漂亮的教會成長,我做了這一切。過去八年我幾乎沒有踏進教會的門,但你應該看到我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做這事,我不知道是否有神。我到底是不是基督徒呢?」答案是:「我不知道。」你當然不知道。如果你認為你知道,你就是瘋的。
只有一件事要做。我不知道這是什麼,但無論你是不是基督徒,你知道你要做什麼。你必須來。你必須來到神面前。你必須做這一切。你知道你是誰,不是嗎?所有那些完全沒有「穿上」的「脫去」,在某方面來說,幾乎比完全不追求聖潔更糟。你不覺得在某程度上,你比那些沒有任何基督信仰背景的人更糟嗎?
請聽,這個沒有「穿上」的「脫去」方法,並非只是基督徒才會采用。甚至非基督徒或世界也會采用。在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已經有這種方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現在仍然采用。你來到一個小男孩面前跟他說:「不準哭。不要哭。你是什麼呀,嬰孩嗎?像個男子漢吧!男子漢是不會哭的。不準哭。」於是自我控制的魔鬼從此被趕出小男孩的心裏,甚覺羞恥。但七個更惡的汙鬼卻進來。小男孩的景況比先前更糟,因為這個在成長中的小孩子想:「因為我是個男子漢,所以我不可以表達情緒或軟弱」,這樣比較好,嗯?這就是他自我控制的方式,嗯?不然,這小男孩會想:「因為我有情緒和軟弱,所以我想我不是個男子漢。」你知道的,你以擺脫一個自我控制的魔鬼的名義,把另外七個魔鬼放進去了。沒有「穿上」的「脫去」是極度危險的。
2.穿上而沒有脫去
但另一方面,沒有「脫去」的「穿上」也是極度危險的。現今我們普遍現代化城市所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只強調「穿上」而沒有「脫去」,我現在告訴你原因。這是因為維多利亞時代以及基要派的過激行為。這是因為教會、家庭和公共機構,而不僅是基督徒,大家都只強調「脫去」。因此,我們不敢叫人悔改。我們不敢告訴任何人要舍己。例如,一切只強調正面的事,一切只強調「看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滿足自己的需要。」沒有談到悔改,沒有談到舍己,沒有談到虔誠的操練。
你看,在十九世紀有維多利亞時代處理離婚的方法,就是「絕對不可以離婚。如果你離婚,你就是爛泥。我們甚至不會讓你再來到教會,即使你來,也不要期待被推選擔任任何職務。」你看,又是「脫去」。「你若離婚,你就是個次等人。」現在所有書都說:「哎呀,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已轉向另一個方向了,不是嗎?
我最近讀了兩本書,一本是《離婚革命》(The Divorce Revolution),另一本是《平等陷阱》(The Equality Trap)。兩本書都是由自稱「第二階段女性主義者」所寫的。她們說:「我們走到另一個極端。我們說最重要的事不再是舍己,不要舍己。當你有需要的時候,你就要滿足它。」因此,你要穿上。我們從來不叫任何人「脫去」。我們從來不叫任何人:「舍己,把你的欲望升華,讓更高的目標置於你的需要上。」我們從來不這樣告訴任何人。
你看,我們走到另一邊了。絕不舍己。絕不要求別人改變。絕不要求別人升華或改變任何東西。反而只是「穿上」。做你所能做的;成為你能成為的人。絕對不要對人說:「舍己,因為國家需要你。」絕對不要說:「舍己。這裏有更高的目標,你必須為了國家的更高利益而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升華。」這種廣告是不湊效的。現在你必須說:「成為你能成為的人。穿上,絕對不要脫去。」當然,這是對過激行為或那些過份「脫去者」的一個回應。雖然我們有很多人都曾被「脫去者」教養,而且有很多人都曾應付「脫去者」,但你知道沒有「脫去」的「穿上」同樣不好。
在基督信仰方面──我必須很快說這一點,因為我不想人們以為我針對某人或教會──二十世紀有一種運動,只強調「穿上」而很少提到「脫去」。這是我上次提到的重點。它強調放手與讓神掌管。這教導是這樣的:「如果你為一個問題而掙紮,不要自行處理它,讓神替你處理。放手,不要反抗,不要掙紮,只要把問題交給神,讓神來處理。」
我想你們知道,我長久以來,每當聽到這教導,我一直在說:「這聽起來非常屬靈,但我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我的意思是,那是什麼意思?」導師會說:「嗯,你只要停止掙紮就可以。」停止掙紮。「好,我停止在壞習慣的誘惑上掙紮。好,我將這事交給神。我不再掙紮,嗯?我不再理會它,可以嗎?」二十個月後,「哇,這是挺有趣的,我沒有掙紮。那意思是,我就去做嗎?」為什麼?我猜:「意思是,當我想起我的壞習慣時,我就去做。我不知道。神並沒有把這壞習慣拿走。」你知道,這真讓人感到疑惑。
基本上,這種教導假定,正如你可以在一次的行動中,憑信心得救和蒙寬恕,你說:「主啊,我憑信心接受你作我救主,現在不管我感覺如何,我知道我的罪得赦免了。這是一次成就的行動。我憑信心接受了。」有一種教導說,這也是你戰勝罪惡的方式。只要憑信心接受。你說:「主啊,我現在將自己交給你,我知道你已經讓我戰勝所有需要改變的壞習慣。我只要接受。」
你不曾聽過這樣的教導嗎?有些人肯定聽過。嗯,那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你看,一次得救便永遠得救。你蒙寬恕也是一次便永遠成就。但基督徒的成長過程正是這樣。它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過程。你不可以只接受戰勝事物而已。雖然這也很重要的,但如果你認為那是神欠你的,那就是一切事情發生的方式。無疑,在我的生活中,五十個壞習慣中可能有一個被除掉。我在靈修靜思時,神以一個特別的方式向我顯現,我說:「主啊,你幫助我解決了那事,它已經消失了。」真是太棒了!聖經說我們應該期待一切都這樣發生嗎?腓立比書第2章怎麼說呢?經文說:「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做成。這好像把巧克力放進面糊裏一樣,你在面糊裏把巧克力弄碎,需要很大的力氣,需要不斷擠壓,需要行動。你看,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神已將救恩賜給你。現在你要努力去做成,更要在你生命的每部分做成。
彼得後書第1章怎麼說呢?第5節說:「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要分外的殷勤。要盡一切努力。這並不是說,站在一旁讓神替你完成。「穿上」與「脫去」。經文並沒有說:「讓神替你穿上;讓神替你脫去」。經文並沒有這樣說。這是你必須要做的事。這是你必須負責的事。註意,每一天都要分外的殷勤。在你的生活中,每一天都有戰爭在進行。你的電話響起,報紙送到家裏,有很多訊息、電話留言。這一切都硬推給你。你怎麼辦呢?你讓你的生活被這一切外在壓力操縱嗎?還是你要為神而活呢?你說:「有些事情我要堅持。如果讀聖經比看報紙更重要,那麼,我會讀聖經比看報紙來得更有規律。」
你知道,當你面對所有基本責任、基督徒成長的艱難過程、讀聖經、祈禱、與其他基督徒談論聖經、努力做得更好;當你沒有這樣做的時候、當你跌倒又起來、真心悔改,第二天做得更好,再更好一點,然後又跌倒又起來。當你看著這一切經歷的時候,你說:「我相信可以完全憑信心接受,馬上得到這一些的經歷。」這使你很容易受到這種教導影響。這並不是這裏經文所教訓的。沒有「脫去」就沒有「穿上」。這是一種連續性,尤其是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這是連續不斷的過程,是現在進行式,必須不斷不斷的持續進行。
當你看到歷史偉人的生活時,例如,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衛理宗的創始者韋斯利兄弟(Wesley)和美國著名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這樣的人多不勝數。你會看到他們的生活是很有規律的。他們堅持一些原則,堅持自我反省,堅持禱告,堅持與神交通的時間,堅持自我省察。他們在這些事上都堅定不移。當你讀到他們的生平時,你說:「哦,但願我有他們的勇氣,有他們的力量,有他們的喜樂。」嗯,你從不在這些事情上堅持。他們跟你完全沒有不同。他們與你擁有同樣的大祭司,就是耶穌。當然你會說:「哦,但我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下去」一個棒球手不會有一天出現在棒球場,說:「我昨天打了一場比賽,我準備好了。我的意思是,我要成為最頂尖的棒球手。」 他知道這需要多年的時間。
提摩太前書4章7節說:「在敬虔上操練自己。」操練。又是「操練」這個詞。這個詞的意思是走進體育館鍛練自己。付上時間和努力。要有「脫去」,才有「穿上」。你難道沒有看到這個平衡嗎?沒看到福音那令人難以置信美好的平衡嗎?「穿上」是非常重要的。「在基督裏,我是個新造的人。」是的,「在基督裏,我是個新造的人。」
我喜愛說奧古斯丁那個偉大的故事,他曾過著非常放蕩不羈的生活。在他成為基督徒之後,有一位他以前的妓女朋友過來跟他說:「嘿!奧古斯丁,你好嗎?你想跟我回家嗎?」他只說:「不,我很抱歉。」然後他就走開了。這個妓女看著他說:「奧古斯丁,你還記得我是誰嗎?是我呀。是我呀。」奧古斯丁四處張望,他說:「是呀,但那不是我呀。」
奧古斯丁的故事重點是什麼?他在「穿上」,他說:「小姐,我知道我是誰。我已經不是你說的那個人。我不是我自己。我是重價買來的。我不斷在想。按照屬靈的理解,我不是我自己,如今滿有榮耀的那位住在我裏面。按照基督徒的榮譽,我已經不是原來的自己了,我不要玷汙這個榮譽。我不要輕看耶穌基督的寶血。祂死了,所以我不會做這種卑鄙的事,我不會當著祂的面羞辱祂。」
像約瑟一樣,當波提乏的妻子抓住他說:「你與我同寢吧!」他說:「我怎能犯這大罪得罪神呢?」他立刻想到自己是誰。他正在「穿上」,但如果你想,只是想,只是「穿上」,沒有「脫去」、沒有操練、沒有悔改、沒有禱告、沒有刻苦磨練,就稱自己是在基督裏。那麼,沒有「穿上」的「脫去」是危險的;沒有「脫去」的「穿上」也是危險的。
現在,我想以一種我們以前不能用的方式來看「脫去」。我會以我朋友來作例子。脫去像「穿上」一樣美妙。「脫去」是一個不定過去式的時態。它是一個希臘文的時態,是一個過去的單一動作,而不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你說:「等一等。什麼?」「脫去」不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而是一個過去的單一動作。然而,要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卻是一個進行式的時態。但是,當保羅說「脫去」和「穿上」的時候,他是談論一個單一的行動。有人會問:「嗯,你的意思是一次便成了嗎?」答案是:「不。」在羅馬書 6章6節說:「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舊人已經與耶穌同被釘死。然而,歌羅西書 3章9節說,我們要把舊人「脫去」。盡管舊人已經死了,把他脫去吧。
保羅說的「脫去」是不止做一次的事情,是你要持續不斷做的。但每次的「脫去」都是一件完整的事。脫去你的舊人就是要摒棄舊的性情。你知道,在《和合本聖經》中說:「脫去舊人。」在《現代中文聖經譯本》中說:「脫掉舊我。」這是很強烈的用詞,是說:「你必須要有一個全新的性情;你必須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做事。」意思並不是你審視自己的生活然後說:「嗯,這些事情還可以嘛!因為神說我可以做這些事,所以我就去做。那些不好的事我就不再做。所以我並不是完全脫去一切,我只是脫去某些事情。」
不,「脫掉舊我」的意思是把一切除掉。一切。這是什麼意思呢?有些人說:「啊,我最喜歡的顏色是綠色。現在怎樣呢?」嗯,我認為你跟棕色也挺相配,而作為基督徒,你應該選擇一種新的顏色。」就是這個意思嗎?不,不是的。真正的意思是:「有兩部分的你。當你成為基督徒的時候,你必須改變一些不可接受的事情。另外還有一些在形式上是可接受的行為。這些行為在形式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內容甚至你做這事的動機都必須要改變。你看,有些好東西要留在你生命中,但它們要被潔凈。
這是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原則。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原則是指,以撒對亞伯拉罕來說是重要的。亞伯拉罕愛以撒,對他來說,以撒比神更重要。但神必須呼召他把以撒獻上。直到亞伯拉罕願意說:「好,主啊,禰居首位,以撒放第二位」,神才說:「好,不要殺他。現在你可以很安全的擁有以撒了。」這個以撒是你非常喜歡的。現在亞伯拉罕以一個全新的方式愛他。他是為了神的緣故愛以撒。他將以撒放在神之後來愛他。以前以撒給亞伯拉罕生命的意義,這是很合情合理的,不是嗎?你知道,以撒出生時候,亞伯拉罕的年紀有多大呢?他不是九十歲嗎?你想象一位老人在他晚年的時候,整個生活都圍繞著以撒。當然,亞伯拉罕愛以撒。聖經說:「愛以撒,愛你的兒子。」當然,他十分溺愛以撒。但亞伯拉罕因為以撒而忽略了很多其他事情。以撒是他眼中的光。以撒使他情緒起伏。如果以撒對他感到滿意,他就快樂。如果以撒對他感到不滿意,他就很難過。以撒比一切更重要。但以撒必須獻在壇上。以撒必須被改變。當然,在我們的生命中,還有其他事情必須移除。那是指你生命的每部分都必須除去。每部分都必須除去。每部分都必須仔細檢查。這是需要時間的。
我遇過一些非常棒的人,當他們成為基督徒的時候,就看到神對他們所做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一種文化,我在一個小鎮遇見的那個人也有他的文化。他完成了初中,但他更像只受過小學三年級教育程度的人。他是個酒鬼,他曾是個陸軍中士,在軍隊中是個職業軍人,但當我遇見他的時候,他已退休,而且是一名殘障人士。他以一個非常光榮的方式成為基督徒,這說起來真有趣。有趣的是,關於他的文化至少有四方面。像他一個五十歲、小鎮出生和長大、藍領階級的白人,然後遷到城市居住,都有很多特征,但是我只能想到四個,其中一個就是儉樸。凡事事必親力親為,做事從不假手他人。絕對是儉樸的。
我總不會忘記,當我居住的房子漏水情況嚴重時,有些人跟我說:「嗯,因為房子的地基裂開了,你必須在底下埋設新的排水瓦管和碎石等等,這要花七千元。」地基在實際的地層下面三米多,因為房子是蓋在山坡上。當教會的弟兄聽到這話,他們說:「七千元。我們自己動手做吧。」我說:「當然啦,你們要自己動手做。」他們真的自己動手做。教會一群弟兄在某個星期六過來,他們一路圍繞著房子背面向下挖,兩米、三米、有時候三米多,埋設新的排水瓦管和碎石、把它完全密封起來,再把一切回復原狀,兩天後重植草坪。一切都辦妥都只是花了最多四、五百元,他們說:「看到沒有。」
那就是他們做事的方式。我一點都沒有誇大。他們建造自己的房子。他們不會付錢給人去做任何事。他們也憎恨專家。這就是儉樸。
其次是熱情好客。絕對是熱情好客。我發現,如果你只是想順道拜訪人,便順道拜訪。你不需要先打電話。如果我打電話說:「你好,鐘太太,我是凱勒牧師。我想順道來拜訪你。」「嗯,當然可以呀。嗯,過來吧。當然沒問題。」我發現人們會認為這樣做是非常勢利的。在你來之前先打電話。「你是什麼人呀?保護私隱權的狂熱者嗎?或又是那類有怪辟的人?」首先,這事情讓他們很掃興,因為他們說:「 哦,糟了,我想我不能順道拜訪他了。他很顯然期望我先打電話。」好。我發現另一件事,就是如果我先打電話,他們就感覺好像:「哦,你期望我為你烤個蛋糕吧。」我認為你只要去就是了,不要先打電話。那是難以置信的。他們非常熱情好客。隨時款待客人。隨時招呼二十個人來吃飯。「哦,太好了,你在這裏,進來吧。」真是太好了。
儉樸,熱情好客。他們不相信隱私,不喜歡隱私,也不認同保持隱私的人。他們也極為輕蔑教育,不喜歡教育。他們認為讀書太多的人都是愛鉆牛角尖的知識分子。他們自己不愛閱讀,卻取笑好學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替自己低教育水平辯護。第四點是,他們是種族主義者。他們是大膽的種族主義者。他們是明目張膽的種族主義者。他們是不肯認錯的種族主義者。
我這位朋友伊斯利歸信了基督。令我欽佩的是,他省察自己的生活,並且改變了。首先,他放棄了儉樸。聖經中有相當多的內容是與儉樸有關。你絕對沒見過那麼慷慨的人。統計數據顯示,在西方國家,人們賺得愈少,捐贈的比例就愈高。這絕對是真實的。
這些人不僅由極其儉樸變得極其慷慨;他們本來極為熱情好客,但這種熱情好客完全重新定位。他們不再盲目地、吝嗇地儉樸,他們變得非常非常慷慨。他們為傳福音的緣故而殷勤款待,接待有需要的人,接待那些他們以前從不會接待的人。現在你們看,他們的動機,即使是他們保留的舊性情,都改變了。「我在這裏是要取悅神,不是取悅自己。」
另一方面,種族主義不復存在了。不僅如此,他們不再藐視學習。我還記得他有多努力學習。他努力自學,因為他說:「我現在是個基督徒了。」而且他也樂意聆聽。他花上三十個小時準備要教訓的主日學也不足為奇。他會事前在主日學的課本和教師手冊上,在每一個他不懂的字底下畫線,然後查考字典。他的太太告訴我,這讓他花上一兩天的時間。還有,他會把一切都寫出來,把他要說的都讀出並錄下來。他會聆聽一遍然後再做一次。如此一來,在主日的時候他就準備好授課了。他熱愛學習。
我看到很多人說他們成為基督徒,但他們卻把自己的文化完全帶進他們的基督信仰中。他們沒有擺脫自己的種族主義。伊斯利立即了解到:「我不可以再是這樣。」他們並沒有擺脫對學習的藐視。他們基本上是叫基督適應他們的文化,而不是叫他們的文化和他們自己適應基督。這就是我在這裏要說的事。
你們看,在新的性情中,他做事的動機是要取悅神。他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自我形象。他現在做這些事是因為他知道在基督裏他已得蒙悅納。他並不是從遵守他的文化來得到自我價值感。他不在乎他的老酒友們對這對那的看法,也不在乎他們說:「看看那些你在家裏接待的人。」他不再在乎了,因為他的自我形象不再是以他的文化為基礎,而是以他救主的話為基礎。即使他正在做的事,都是為了一個不同的動機而做。他遠離他要遠離的事物,因為過去他決定是非的方式是根據民間智慧、文化傳統、家庭傳統和自己的直覺。但現在,他卻以神的話為依據。若神說:「停。」他就停。
我想知道你們是否脫去了舊我。你們帶著自己的文化來,而你們各人有各種不同的文化。你們有自己的偏見。你們對金錢有一定的看法。你們對隱私有一定的看法。你們對性行為有一定的看法;對教育有一定的看法。你們有很多的看法。你們是否願意完全改造自己的性情?你們是否願意脫去舊我呢?也就是說要重新看待一切,我指一切。你繼續做的事,你知道的事:「嘿,這些都是好事,聖經說是好事,但我必須這樣做,我必須把它們放在祭壇上。我必須重置方向,為了不同的目的而做。這一切都不再是我的偶像,不再是我人生的意義。我必須懷著一顆新的靈來做。我要以新的觀點來做。我必須抱著新的動機來做。另一方面,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察看的。哦,我知道在我的朋友當中,這是很好的,但這是神所說的。」
讓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知道怎樣脫去舊我,不但脫去,還要穿上新人。我們願意把對事情舊有的看法,改變過來,使這一些事情不再成為我的偶像。求主幫助我們以一顆新的靈來想和做每一件事,做每一件事都抱著新的動機,就是以神為中心。感謝主!禱告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