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繼續探討萬有的主這個主題。今天我們會看的題目是「如何改變」。
我們繼續仔細研讀以弗所書。
今天,我們來看以弗所書4章17至24節。讓我讀出來。
[17]所以我說,且在主裏確實的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
[18]他們心地昏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裏剛硬;
[19]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欲,貪行種種的汙穢。
[20]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
[21]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
[22]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漸漸變壞的;
[23]又要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
[24]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正在看的這段經文,是從第17節開始。保羅解釋他在第14至16節那裏召喚我們去做的事,就是要長成基督的樣式,長成基督的性情,變得像祂。從目前的我們,成長到具有基督的能力、洞見、大能、智慧、愛心和喜樂。要變得像基督。
現在,保羅從第17節開始解釋我們如何能夠成長到那個地步。因此保羅在這段經文中非常具體地解釋,實際上,從第17節至24節,他非常詳盡地解釋如何改變。
如何改變呢?我們要利用這兩次的節目來談這個主題。如何改變?這是挺重要的題目。當你停下來想一想,所有的教育、整個教育體系、輔導員、社工、城市規劃者、大多數的社會學家及政府官員等,他們要做什麼呢?你知道有很多人花所有的時間,透過他們的工作和專業去幫助人們改變嗎?假如你正是從事這些專業的人,那麼,你一定察覺到我們需要知道人們如何改變,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
這是非常重要的!保羅實際上將它列出來了。從第17至19節,保羅作了很透徹的分析,指出我們從哪裏開始。我們正在談論如何長成基督的樣式,但在第17至19節,保羅談到關於不信的心理狀態。耶穌基督以外的人,他們的心思意念和生命究竟是怎樣的?保羅提到,在基督以外的生命是無意義或虛空的。上次我們已經談到這一點。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就生命提出了幾個意味深長的用詞。第一個是「焦慮」“angst”,另一個是「拋離、拋開」“geworfenheit”,意思是毫無進展,最終一事無成,毫無成就。這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
有自知之明和知道現實如此的人會有同感,這也正是保羅的意思。保羅說,在基督以外,我們生命的標記就是做了許多工作,不斷地去爭取、去做很多事,卻一無所成,完全沒有成果。
保羅說,這樣的生命導致他們良心喪盡,就放縱私欲,貪行種種的汙穢。保羅說的是,最後我們任憑自己沈溺於物質之中。我們會說,如果我這樣做,也許我所經歷的無意義人生也不會太差。但我們發現這些物質都成了癮。我們會沉溺於物質之中。就此,我們必須采取行動來面對這種情況。
我們沉溺於工作,我們沉溺於人際關系。我們必須擁有這些東西。我們拱手交出自己。我必須在財政上有安全感;我必須有人陪伴;我必須有好的外表;我必須擁有這些,我將自己交了給它們。然而,我愈是將自己交給它們的時候,持續的欲望便愈大,我也愈是不滿足。
你知道很多人花年日去反思,並且接受治療,但最後才察覺到:是啊!我不滿足啊,有些東西不斷的驅策我們,我把自己寄托在物質上!但感謝神!保羅並沒有在第19節停下來。然而,那卻是我們必須停下來的地方。撇除信心,撇除宗教,我們都必須在那裏停下來。我很喜歡美國著名作家貝琦‧皮伯(Becky Pippert)寫的一個很棒的故事。她曾在美國哈佛大學選修心理治療的課程。有一次,她的教授教學生如何利用某種治療法去輔導。教授透過一個案例,用某種心理療法來解釋受輔者的問題,是由於他對母親的憎恨。
那教授成功地解釋他對心理療法的獨特觀點後,便解釋那個男人的問題。貝琦‧皮伯舉手發問:「那很好啊!但他現在的問題是什麼?以你的心理治療學說來看,你可以怎樣幫助他去原諒他的母親,讓他可以從自己所挖的坑,或別人為他挖的坑中走出來?」教授回答:「嗯,我不知道。那是另一個學系的範疇。」
我可以直接引述教授的話。他說:「如果你想尋找如何得到一顆新心的方法,我想你找錯了學系。」
換句話說,關於你已將自己托付於什麼、你是誰、看起來你好像不斷的吸收但怎樣都得不到滿足,如果要為此作最好的科學分析,那就在經文的第19節。那就是最好的科學分析。第19節可以切實地說明,你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現在我們要怎麼做呢?嗯,我不知道。
有人曾開玩笑說,答案就在貝琦‧皮伯的書中,就是在《希望有其理由》(Hope Has Its Reasons)裏。那是一本很好的書,有機會你可以讀一讀。
貝琦‧皮伯解釋,對於這些事情,科學分析能為你做的就是這些而已。有人說:是的!我花了好幾年才弄清楚,我對別人總是充滿敵意、忿怒和態度卑劣。現在我雖然還是充滿敵意、態度卑劣和忿怒,但我知道原因了。你看!我明白這是從哪裏來的,但現在我要做什麼呢?感謝神!保羅繼續說,因為聖經在這裏不但說出你的問題,還指出你應該走的路,及給你能力到達目的地。
這就是福音的內容。盡管福音包含很多心理學,但它不僅是一種人格的學說。它不是心理學。福音包含很多哲學,但它不是哲學。福音包含很多倫理觀,但它不是一種倫理。福音乃是一個全備的生命。保羅說:「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順帶一提,你可以用科學方法去分析一個人的處境,但要改變他們,要叫他們看到改變的需要,你必須進入宗教領域中。科學只能分析人們的處境,但無法告訴人們應該如何改變。科學無法告訴你該如何為人。一旦你說:「你必須變成這樣。」你就進入了信仰的領域和宗教的價值觀之中。而你正在作關於人類心靈的本質,以及是否有罪和是否有神等等的決定和假設。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在心理學中,人們研究人為什麼生氣;在什麼條件下人能學習;為什麼某種教養方式會培養出某種小孩。科學只談到人們為何會是這樣,但當你告訴人如何為人、他們應該如何改變,以及他們可以如何改變,那麼,你就處於非科學的範疇裏,因為科學不能夠告訴你應否離婚。科學不能告訴你那一點,那是價值的判斷。科學不能告訴你可否有同性戀行為,它不能告訴你那一點。科學不能告訴你健康和不健康是怎麼回事;它不能告訴你人類應該是怎樣的。那是信仰的範疇。一旦你告訴人他應該怎樣,以及他們應該怎樣達到那個地步;一旦你告訴別人要去改變的需要,並且叫他朝某方向前進,這就是宗教信仰。你正在提出信仰的假設。
我知道有人會說:「嗯,我不會告訴人他應該怎樣,我只去查明,不會給他們任何價值觀,我只是幫助他們找出自己的道德價值。你不能說那就是一個道德價值。」一旦你斷定道德是如此相對,並且一個人將成為怎樣的人也無關重要,只要那人成為他想成為的人,這就是一個道德價值,而你正在這基礎上運作。這就是宗教信仰。基督徒輔導員和其他輔導員的不同之處,在於基督徒輔導員因有共同的基礎,所以對於信仰的觀點通常看法都一致,他們也承認這樣的情況。
他們說:「我認識那個幫助你改變的基督徒輔導員、牧師,或基督徒朋友。我知道人應該是怎樣,我們應該要像耶穌一樣。耶穌基督有神的形象,是公義和聖潔的,我們要效法祂。當我讀到耶穌的事跡,我知道我應該要怎樣,我知道真正的人性是怎樣的。當我看見祂怎樣待人,看見祂怎樣與人建立關系,看見祂全然美麗的性情,現在我知道了,請聽,不然,人人都是為了自己。」
你怎麼知道你應該是怎樣的呢?你怎麼知道真正的人性是怎樣的?你怎麼知道人應該是怎樣的呢?
一旦你開始說:「我想,一個人應該是這樣吧!」你已經作了一個宗教陳述了。
你是根據宗教的假設和信仰而這麼說的。你的信仰是從哪裏來的呢?是從神的話語來的嗎?你是否考慮過這事呢?你是否見到神如此說呢?也許神已經以耶穌基督的身份降臨世上?或者,你只是從《讀者文摘》、《戀愛問答信箱》、《宗教101課程》和你那個在酒吧裏談到神的朋友那兒知道的?我的意思是,你的信仰是這樣匯集起來的嗎?
你看見嗎?沒有信心就不能擺脫第19節所描述的惡事。根本沒辦法的!
我們知道,人們要改變成怎樣。他們要改變成滿有耶穌的身量。他們要長大,像基督一樣。
現在,看看在第19節之後,保羅怎麼說,他說:「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他說:「你們不是這樣的,你們不再在第17至19節的狀況中。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是在耶穌裏的真理。」
在第22至24節,保羅列出他的改變模式。這個小小的陳述太好了,含義太豐富了,讓我快速講論一下。
保羅確實地說,你們不是那樣學效基督的,你們確實聽過祂的道,領了祂的教,學了在基督耶穌裏的真理。意思是,首先,不要讓別人在這方面轄制你們。基督信仰的內涵遠超過人所能理解,遠超過一切教義,遠超過一切信息,遠超過我們所持守的一套真理,但它不僅如此!
在某意義上說,基督信仰是從理解開始。有某些事情是你必須相信的,否則你就不是基督徒。很多人會說:「嗯,最要緊的是我經歷到神,我愛神。」不!這不是最要緊的。提摩太前書2章4節,保羅說:「神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得救和明白真道是相同的事。我提出這點的原因是,有某些事情是基督徒必須相信、明白和知道的。但最後一點我要說的,是這裏所描述的真理,是在基督裏的真理,不是基督,而是在耶穌裏的真理。
耶穌是個歷史人物,耶穌是一個名字。很多時候,保羅提到基督、彌賽亞、耶穌基督、主耶穌、主基督;他提到耶穌這個名字,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指的是一個歷史人物。你或許聽到有人說:「嘿!我是基督徒。我不知道耶穌是否從死裏復活。我不知道祂是否說了聖經說祂曾說了的。我不知道我是否相信童貞女懷孕。我不知道在十字架上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那些事都並不重要。我了解的是我在基督裏得到寬恕,得到更新。我努力尋求和好,我在世上努力尋求和好,我努力傳揚神的國度。」
當你說:「你不可以說我不是個基督徒。」這聽起來好像挺好聽的。「你所說的那些事,你對那些事的信念和耶穌在聖經中所說的,以及祂的身體是否真的在死後第三天復活……這一切都並不是關鍵或重要的啊!」啊!那你錯了!這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我可以給你證明!
當一個人這樣說的時候,他實際上已將基督信仰轉為另一種宗教。他們不僅給你一個不同的版本。這並不是你有一個保守版本,他們欲有一個溫和及更加包容的。分別這麼簡單。不!啊,不!請聽!
每一種別的宗教,不論它的創始者是活著還是死了,都沒有分別!如果穆罕默德真的行了那些神跡,如果他真的從麥加逃到麥地那,並且躲在洞穴中,追趕他的人突然發現洞穴上有個蜘蛛網,因此認為他不可能在裏面,而事實上他卻在裏面,所以他安然無恙。你在可蘭經中所讀到的所有故事,不管是否真的發生了,都不會動搖伊斯蘭教的根基。
不管佛祖是活著還是死了,不管他是否行了那些公認是他所行的神跡,都無關重要,因為其他宗教都說:「這就是規條,這就是你要做的事。你必須這樣做,你也必須那樣做。」佛教給你八級浮屠,而伊斯蘭教給你五功。你必須布施,你要朝聖,還要每天禱告幾次!你必須服從可蘭經。只要你這樣做,神便會接納你。
換句話說,其他宗教都說,這裏有個學說,有些概念,你應用這些教導便可以得救。然而,基督信仰說到歷史中發生了一些事情。耶穌基督成為人,神成為人,成為一個小孩;祂曾活著,也替我們死,並從死裏復活。因為這些在歷史中發生的事,你們的罪因此而得著赦免,你們因而蒙神接納。換句話說,其他宗教都說,救你們自己吧!教導就在這裏,應用出來吧!基督信仰從不說:教導就在這裏,應用出來吧!基督信仰說,因為耶穌基督在歷史中所成就的一切,你們因此可以得救。是祂拯救了我,不是我拯救自己!其他宗教都說,你們救自己吧!如果你把基督信仰的核心,就是那些基本歷史事件拿掉的話,那麼,這信仰將全然不同。
我很喜歡崇拜中那些基督徒沿用了數世紀的禮儀。在領主餐之前,在人們來到主餐桌前之前,我們會說什麼呢?我們承認我們的信仰。在認信中說什麼呢?基督死了,基督復活了,基督將要再來!這些都是歷史事件!
保羅說,如果耶穌基督的身體沒有從死裏復活,那麼你們仍然活在罪中。
你做了什麼或讀了多少遍聖經都毫無關系;你是否應用了關於寬恕、更新、國度事工等等的原則和概念都全無關系。只有兩種宗教,就是基督教和別的宗教。
其他宗教都說歷史無關痛癢。你們只做那些事就可以得救。基督信仰卻說是歷史拯救了你。耶穌所成就的事拯救了你,不是靠你自己。現在你明白了嗎?真理就在耶穌裏面。真理就在耶穌裏面。耶穌曾生活在巴勒斯坦,祂是個歷史人物,被釘十字架,在三十三歲的時候被羅馬統治者處死。可是三天後,人們發現祂的墳墓是空的。
耶穌!如果你不相信耶穌的事跡,你就不是基督徒。你若靠自己得救,就不能成為基督徒。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
好了!你明白為什麼你不可以忽略那節經文嗎?這是非常重要!
保羅在22至24節簡略地列出改變的大綱。你如何改變呢?我們會花一些時間去思想這方面的問題!今天我給你們一個概覽和大綱。下次我們會更詳細探討。
好了,我們繼續下去!
保羅說,這裏有三部分。實際上是兩個部分,當中有一道橋梁將兩部分聯系起來。
保羅說有兩件事,就是「脫去」和「穿上」。請你留意,保羅說的「脫去」和「穿上」中間有一道橋的。你們的心思態度要更新,「要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你要從這邊到另一邊是藉著一道橋。
讓我們扼要地解釋這三部分。
下次,我們會談到為什麼你不能只有「穿上」或只有「脫去」,兩者不能分割。有些教會很強調「脫去」,基本上總是看著你說:「不可!」「你不可這樣那樣作。」他們拘泥於律法的條文,總是說「不行!」只說「不!」只說不!那是「脫去」,卻沒有能力。我們不知道用什麼來代替那脫去後的狀況。你知道,你正在做的事情,其實是為了滿足一個需要,因此有些需要在驅使你的行為。你將自己交給那些需要。你總是只有脫去,卻沒有東西代替那脫去後的狀況。就像你拔除地上的雜草,把土地犁好,卻沒有種下甚麼。如果你不種下甚麼,那會發生什麼事呢?雜草會再次長出來。
同樣地,「脫去」而沒有「穿上」也是毫無意義的。另一方面,有「穿上」卻沒有「脫去」就是表裏不一。很多教會都這樣說:「嗯,你們想改變,對嗎?只要讓神來改變你們,你們放手吧!讓神做工!把問題交給祂,不要掙紮,不要再努力爭取,讓祂來成就一切,讓祂去改變你們。」
我和一些到教會聚會、積極參與各樣基督教活動的人談話。但當你更深入認識他們的內心時,你發現他們仍然會做種種違背良心的事,但他們都知道那是不對的。你看著他們說:「你怎麼仍繼續這樣做呢?」「嗯,我已交托給神,但好像還沒有從那裏得到釋放。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如果你仔細看,你會看見一種奇妙的平衡。經文沒有說讓神把某些東西拿掉;也沒有說讓神把某些東西穿上。經文說,你們要「脫去」,並且你們要「穿上」。另一方面,經文沒有說,「你們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乃是說,「要(讓神)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是被動式的。你們不能靠自己將心誌改換一新,那是根本所在。另一方面,你們不要等神來「脫去」或「穿上」。
「脫去」的意思是,改變你們有能力去改變的一切。「穿上」的意思是,取而代之,開始做神要你們做的事情。但是,「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是你們要去尋求,並讓神去做的事情。「脫去」是希臘文的不定過去式動詞,意思是指一個單一的過去動作。你說某些事情,比如「我要做這件事。」你下了決心。順便一提,這並不是指你不需一而再重復地去做這件事。但這是你作的一種決定。「我要改變我的生命,我要將自己全然交托給神」。
然而,「要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是一個進行式動詞,意思是一直進行的。
你們看到這個平衡嗎?在某個意義上,你們不可以作主動並說:「我可以做到,因為如果我們要改變的話,神必須要將我們的心誌改換一新。」
另一方面,你不可以說:「哦,我在等候神,讓神來為我做。好吧!我要被改變。來吧!做在我身上!」使我不再一樣!不,那是需要一個平衡的。在腓立比書2章12和13節說:「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你們立誌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一方面你要去作工,另一方面,神在你裏面動工,以致使你想去作工。神學家稱之為神人合作說。一同作工。神與人一同協力推進和合作。這就是你成長的方式。
如果你完全被動,只說:「哦,神會替我做的」;或是你完全主動地說:「我可以靠著自己的力量來做。你知道我的右臂很強壯」,那麼你會把事情搞砸了。比方說,有些人讀一本很好的書,就是美國基督徒作家伊莉沙伯‧艾略特(Elizabeth Elliot)所寫的《孤單》(Loneliness)。她在書中不斷說,你要將你此刻在生命中所經歷的孤單交給神。把它交給神!
關於這一點,令我擔憂的是,很多人受到那種教導影響,忽視了聖經說「你們要脫去」以及「你們要穿上」的真正意思。因此,很多人說,好吧,我將我的孤單交給神,那就把我所有的問題都拿掉。
如果你仔細地讀那本書,伊莉沙伯‧艾略特的意思是,首先,「脫去」是其中一部分;「要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是一部分;「穿上」也是一部分。那就是把你們的孤單交給神的意思。「脫去」的意思是將你們的孤單交給神,不要自憐。
那是真正交托給神。不再讓自己沈溺於那些事情中。我知道神有智慧,神知道祂要做什麼。我不要讓自己沈溺在自憐和苦毒中。除非你將這些「脫去」,否則你還沒有將它交托給神。
另一方面,交托給神意味著「穿上」順服。意思是,因為你們是獨身的,你們有已婚人士沒有的特殊機會去服侍神。另一個方面,因為你們是獨身的,所以在你們生命中有許多已婚人士沒有的問題。
因此,你不可以讓自己的獨身狀況成為犯罪的基礎。你要順服,要去找機會,要將獨身的狀況轉化為機會。你要利用自己的獨身狀況,為神做那些不是獨身就無法做到的事。那就是「穿上」。
與此同時,你必須做的,就是不住地禱告說:「主啊,我決心要脫去自憐,但求禰也要在我裏面動工,把自憐拿去。使我在思想禰的智慧時,能夠消除我的自憐。」
你看!當你默想主的智慧時,自憐就能除去。當你默想祂的公義時,自憐就能除去。自憐其實是說:我要做什麼才配得這一切呢?聖經的答案是,你在開玩笑!對嗎?美國著名神學家及作家史鮑爾(R. C. Sproul)常說,總不要求神的公義。因為你很可能得著!
我的意思是,神創造你,祂保守你每刻都有生命氣息,你欠祂一切。你欠祂一切,對嗎?
你看看自己的生活吧!你配得從神手上得到什麼呢?若在各樣情況下做到我應該做的,這就值得祂為我成就的一切。請想象一下,你聽到社工或宣教士提到,在外地有一個可憐的十二歲孤兒,如果沒有人領養他,他就會被賣為奴隸。於是你立刻飛往那地,經過所有繁瑣的手續,還得支付當地政府一筆可觀的金額,才能領養那小孩,然後把他帶走。
由於那極權政府的貪汙腐敗,你還得支付各種款項。最後你散盡家財,花光所有資產來得到這小孩,把他帶出來,救了他,並帶他回家。你領養了他,讓他成為你家中一份子。回家三個星期後,他說:「為什麼我房中沒有彩色電視機?我要離開了,靠自己過活。我不需要這個家了。」你會怎麼說?你看著他,流著淚,但你不知道該怎麼辦,搖醒他嗎?你一方面會說:「你不知道你欠我的嗎?」即使你不那麼想,你也會說:「啊,我不想說那樣的話,但你不知道,你會在外面死掉嗎?沒有我,你不能靠自己生活的。」
親愛的朋友,神就是這樣看我們每一個人。看看祂所做的一切。你沒有求自己被創造。你沒有求你所擁有的恩賜。你知道,神每一刻都保守我們有生命氣息,事實上,我們欠祂一切一切,但我們卻在抱怨。我這方面的生活不對頭,那方面的生活也不理想,我房間裏沒有彩色電視機。我不要在你的隱庇下過活了。那個男孩配得到什麼呢?那十二歲的小孩配得到什麼呢?你有權說:「去吧!出去呀!去呀!你想離開嘛。離開並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吧!」一個來自外地的十二歲孩子走到街上,一、兩個小時或一、兩天內,會有什麼事發生在他身上呢?會有什麼事情臨到他?親愛的聽眾朋友,我們都處於相似的境況中。
如果神給我們所應得的,那麼祂要做的就是離開我們。祂可以說:「好呀!你打算自己過活,你想做自己的神,你想自己決定一切,那很好啊!」 如果祂那麼做,我們便會徹底地無可挽救。神並沒有那麼做。祂回來,張開雙臂歡迎我們。你愈是知道這一點,你愈明白神從來沒有給我所應得的。你知道我剛才做了什麼嗎?讓我告訴你我正在做什麼。
我正在為「要將你們的心誌改換一新」造一座祭壇。我擅長作這事,我知道我也說得相當尖銳,這是因為我有很長的時間一直對自己傳講這教訓。
你看,我並沒有先把這教訓應用在你們身上。我如何處理自己的自憐呢?我這些年來所做的,是出於我對聖經的理解,如果我要改變,我在這方面有一個問題。因此我說:「好吧!主啊!我脫去,我不再把自己交給這些思想。而且我已穿上,我也要順從。」但與此同時,我必須經常到神那裏說:「主啊,我要思想禰的智慧,思想禰的公義。我要思想禰確實為我成就的事。我要思想我所虧欠你的。」當我們這樣行的時候,會有什麼事發生呢?我們的心誌便改換一新了!
下次我會更多談論心思意念,要集中談論你們的想象力。經文不是說,在心誌上更新;它不是這樣說,乃是心思意念要被改換一新。我將告訴你心思意念的掌管是怎麼回事,那是你們的想象力。你們的想象力就是你內心生動的領悟。比如說,如果你的醫生說:「不要吃牛排,它對你的心臟有害。」當你忍不住想吃牛排,就是你嗅到它的香氣時,你會怎麼做?這得看你是被怎樣的心思意念牽引了!是什麼牽引你的想象力?
你可以盯著牛排並想象它是何等可口啊!你懂我的意思吧!你知道它很美味,但你是在想象而已。你讓自己的心思都集中在牛排上,你在想象它是何等美味。你知道它對你無益,但你還是在想象有多美味啊!
你說:「為什麼我要吃牛排呢?」兩方面:這是危險的,如果我吃了就會死!另一方面,牛排的味道太棒了!你會怎樣做?你如何自律?你真的能控制自己嗎?很簡單!你願意讓哪一樣來掌管你的心誌──你的想象力。不管你願意讓哪一個來掌管你,那就是你改變的方式。
你要「脫去」,那是你必須做的事情。不要訴苦說,在你的生命中有很多事情並沒有發生,那是因為你沒有管束自己去做。要「穿上」、順服、並做神叫你應該做的事,不要再做你不應該做的事。同時,你要到祂面前,這是伊莉沙伯‧艾略特所說的孤單感。你說:「主啊,我要抵抗自憐,我要順服你,不去做我不應該做的事。但是,主啊,你必須幫助我勝過自憐。」但你要怎麼做呢?你要思想真理!你來到神面前。你要思想真理,直到真理在你心中比任何東西都更清晰,並掌管你的心思意念。聖靈可以做到。
好了,我要這樣做結論。請看!路加福音10章說到耶穌基督差祂的使徒出去,兩個兩個出去行神跡。然後他們回來,那是很有趣的,經文意譯是這樣:「主啊,真棒啊!因我們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們。我們趕出汙鬼,醫治病人。因我們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們。」耶穌的回答令人大吃一驚,祂說:「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那是一道命令。現在你知道耶穌在這裏說什麼。首先,當耶穌提到你的名字記錄在天上,祂意思可能指在生命冊上,但更有可能是指祭司的職分。
早期祭司的職分中,大祭司有一個以弗得和一個胸牌,在胸牌上有漂亮奪目的寶石。每塊寶石都刻上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其中一個名字。由於耶穌是大祭司,那麼祂很可能是指:如果你屬於祂,你的名字就刻在祂的心上;並且作為大祭司,祂是我們的中保,祂要將我們帶到天父面前。這是希伯來書所論到的。每一天,祂都站在天父面前作我們的中保。當天父看我們的時候,祂看見的是一顆美麗的寶石,祂看見耶穌基督是這樣看待我們。這就是福音的含義。
耶穌這麼說:「祂命令他們不要因為有能力趕出汙鬼而歡喜。」祂說:「你們以為那很了不起嗎?那與知道自己真正的地位、能力和喜樂是沒法相比的!」換句話說,很多人都祈求有這種能力,是嗎?摧毀的能力!「啊,主啊,如果我有能力摧毀這或摧毀那,多好!」而耶穌基督在這裏說的是,那種力量與知道自己是誰的力量相比,算不得什麼!換句話說,耶穌說的是,你大多數的問題、你想擁有摧毀力量、你大多數的問題發生是因為你沒有因自己的名字刻在耶穌基督的心上而歡喜。我是在愛子裏蒙悅納的,我可以接近宇宙的君王。我得以被高舉,在祂的右邊。我是被收納的,並且被帶進祂的家裏。」
你感到沮喪是因為名字被記在天上的事並沒有掌管你的心誌,你受到試探是因為名字被記在天上的事並沒有掌管你的心誌。你對於自己是怎樣的人,以及自己的身份並不感到歡喜;你接受別人對你的看法為你的身份,而不以當基督徒為榮。你在晚上輾轉反側是因為有人忽略了你。你出了什麼問題呢?你說:「啊,主啊,摧毀我的自憐吧!摧毀我的苦毒吧!摧毀我的害羞和自覺吧!」神說:「摧毀!你在說什麼?你已經得到了。要因你的名字記在天上而歡喜,要因你是什麼人而歡喜,要因真理而歡喜!讓名字被記在天上的事進到你心,改變你的心思意念。我要藉著聖靈把它鎖在心裏。我要讓基督的話豐豐富富地住在你裏面。」
因此,你看到,你要「脫去」和「穿上」,但你要帶著自己的心思到神那裏,你要進入真理並認識祂,這樣神就能更新你的心思,而這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下次我們會詳細討論這過程。
我要以一個小故事作結。這故事引自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 S. Lewis)的奇幻小說《地域來鴻》(Screwtape Letters)。故事說到一個資深魔鬼寫信給一個初級魔鬼,告訴他如何去試探人類。很不幸,這個初級魔鬼的對象剛剛成為基督徒,因此,那個資深魔鬼就寫信給初級魔鬼說:「現在,你最好趁著這個基督徒開始努力改變的時候試探他,不久他便會理想破滅。他本來可能會覺得「脫去」,讓心誌改換一新並「穿上」是很容易的事。但當他開始看到這是多麼困難的時候,你就有機會下手了。」 資深魔鬼這麼說:
「在你的對象開始成為基督徒的第一周時,要努力在他感到失望或做得虎頭蛇尾的事情上加把勁。那個仇敵耶穌容許失望臨到人類努力的起點上。例如當一個男孩在托兒所裏,聽了奧德賽的故事而著迷,於是開始認真學習希臘文時;又例如當一對愛人結婚,開始學習共同生活的真正考驗時。人生每個階段都渴望理想的期望能轉為實際行動。仇敵甘願冒這個險是因為他有一種奇特的幻想,要使所有這些令人作嘔的人類害蟲成為祂所謂的神的兒子、神的女兒,神的愛人和仆人。這是祂用以形容祂那根深蒂固的愛所用的用詞,並且讓這些雙腿的動物自然地聯系起來而貶低整個屬靈世界。由於他們渴望自由,所以祂拒絕透過他們的習慣和感情來支持他們。祂帶領他們去做,而正因如此,我們便有了試探他們的機會。但要記住,機會中也存在危險,因為一旦他們成功地經過最初的幹渴狀況,他們便逐漸不需要情感的依靠而更難去成功試探他們。」
當你來到主餐桌前,你說:「主啊,我的名字記錄在天上,過往我一直祈求得著各種能力,卻忽視了最重要的能力。求祢幫助我,更新我的心誌。」主必定會這樣做。但你要做的,是甘心樂意地脫去你的罪,並穿上順服。除非你願意這麼做,否則不要來到主餐桌前。
但為什麼你不願意這樣做呢?你看到嗎?順服是困難的,但不順服是不可能的。啊,不!不是不可能做到,而是不可能忍耐,因為到最終不順服會毀了你,你是為基督而被建造的,所以你要到祂這裏來。
讓我們禱告:
我們的天父,求祢幫助我們改變。我們有我們負責的部分,但卻沒有不去做;神祢有祢動工的部分,如果我們來到禰面前,禰必定會做在我們身上。現在,我們來就近禰,懇求祢更新我們的心誌。我們為著在耶穌裏的真理而感恩,這是我們的生命和健康,現在我們將自己交托給祢。求祢與我們相遇。禱告是奉靠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