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弟兄姊妹、聽眾朋友,今天我們繼續探討君王與國度這個主題。今天我們看「君王的政策」這題目。
我們要讀的經文是以弗所書2章13至22節。以弗所書 2章13至22節:
[13] 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
[14] 因他使我們和睦(註:原文作“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墻;
[15] 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借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16] 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
[17] 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
[18] 因為我們兩下借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19]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
[20]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21] 各(註:或作“全”)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
[22] 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借著聖靈居住的所在。
這是神的話語。
在這幾次節目中,我們會以一系列信息來尋找教會的異象。我們要看清楚聖經所刻畫的教會應當是怎樣的。我希望你們清清楚楚地看見這一點,使它在你們的心裏燃起一團火,並激發你們內心深處的火熱,盼望聖經所刻畫的教會得以實現。
我最近看了過兩個故事,它們分別描述兩個不同的人。這兩個人雖然生在兩個不同年代,並在兩個不同的國土上生活,但相同的事情卻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都過著赤貧的生活,但不知什麼原因,他們發現有人死後給他們留下一筆幾百萬的遺產。他們收到通知,知道自己名下的銀行戶口裏多了幾百萬。他們不約而同的說:「啊,這太好了!好吧。有需要時我便把錢提出來。」然而,他們一輩子都沒有支取那筆錢,仍然過著赤貧的日子。很有趣的故事。你也許曾經聽過這故事,也許這樣的故事不只這兩個。這兩個人沒有支取那筆錢,不是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獲得了這筆錢,而是因為長年累月過著貧苦的生活,令他們無法想象這筆錢的數目。他們知道自己有需要時,不會身無分文,但他們真的無法想象自己到底有多富有。
事實上,我們正是如此看待教會。因為聖經所說教會的本質是何等豐富,超乎人們的想象。如果沒有神的幫助,以我們渺小、枯幹的想象力,根本就無法想象教會的本質有多豐富。因此,在接下來的三個節目裏,我們會研讀以弗所書第2章的經文。我們會用三個節目的時間來看看我剛才所讀的經文。你們當中好些人,尤其是那些有宗教背景的人,以前也聽過這些教訓:教會是聖潔的殿;教會是神的家;教會是一個新人,意思是新造的族類;教會是天國的殖民地;我們是天國的子民,也是天國的殖民地。你們大概也聽過這些教訓,對嗎?這些真理就好像存放在銀行裏,等著我們去支取。如果我們只是來教會坐坐,偶爾沒趣地說句「啊哈」,那我們就好像乞丐一樣。難道你們不厭倦這種衣衫襤褸的生活嗎?以弗所書2章13至22節是基督徒的銀行賬戶。今天,讓我們來看這段經文的前幾節,特別是14至17節,這幾節談到教會的和睦。
教會其中一個本質就是和睦。和睦在這幾節經文裏出現了三次。在第14節,祂是我們的和睦。在第15節,祂以自己的身體使兩下歸為一體,成就了和睦。在第17節,祂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總而言之,這段經文教導我們:教會是具有超自然的合一與團結的地方。這些超自然的合一和團結,是世人所渴望的。世人對此很渴望,但只有教會能實現這一點。這就是這幾節經文給我們的教訓。
讓我們逐一分析這經文。在這段經文中,保羅首先說明人與人之間無法和睦共處這個重大問題。他先說出這個重大問題,然後再提出解決方法。保羅舉例來說明這個問題。他闡述了一個具體例證,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男女之間、勞工與管理層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的冤仇。保羅所舉的例證是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冤仇。他也提到這個問題如何在教會中得以解決。
保羅提出問題,也仔細分析這問題。他在14至15節提到冤仇這個問題。保羅說:「耶穌拆毀了中間隔斷的墻。」接下來,保羅說出答案。什麼帶來了和睦呢?耶穌借著什麼拆毀中間隔斷的墻呢?第16節告訴我們,祂借著十字架成就這一切。讓我們來看看問題,然後再看看解決方法。
首先,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保羅指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冤仇,你可以清楚看到人類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缺乏和平。我們活在充滿衝突和仇恨的世界裏。各國在外交事務上花費數以億計;我們有警察、律師、社會工作者、仲裁員和調解員,他們的職責是什麼?就是不讓人們互相殘殺。你知道嗎?他們根本做不到,根本做不到。
世上還有和平的唯一原因,是由於所謂的「合意的自私」。聖經給我們仔細分析了世人互相敵對與衝突不斷的原因。為什麼會有戰爭、恐怖主義、訴訟、離婚?聖經告訴我們,世界缺乏和平是因為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自私和驕傲。世人能和平共處的方法只有一種。他們能夠以某種方式得到局部的和平。自私的人發現他們可以與他人和平共處,因為與他人和平共處有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這麼一來,這種和平便出現了。這就是「合意的自私」。讓世界不致變成完全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有些人一旦發現自己與他人和平共處對自己的目標有利,他們就會這麼做。他們會竭盡所能與他人和平共處。這一點是值得高興的。
舉例說,有一間油公司曾研制出一種新的汽油。這種汽油產生的汙染度遠比其他汽油低。這公司坦白承認他們早在多年前就可以研制出這種汽油,只是當年沒有誘因促使他們這麼做。你們知道這誘因是什麼嗎?就是政府現在通過了一些廢氣排放管制法令,如果這油公司不生產環保汽油,他們就會被罰鉅款。因此他們忽然間努力與環境和平共處。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是嗎?與環境和平共處,與環保人士和平共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說:「如今有導因促使我們這麼做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們已調節自己的自私心態。你的自私心態與我的自私心態都已經過協調,現在我們可以彼此合作了。因為透過彼此合作,我們可以得到各自想要的東西。」這就是「合意的自私」。
我曾見過一個警告魯莽駕駛的大型廣告宣傳標語。為什麼不可魯莽駕駛?為什麼應當小心駕駛、不可醉酒駕駛?那標語是這樣的:「你救的可能是自己的性命。」為什麼人們不在廣告牌上寫「你救的可能是別人的性命」?為什麼?因為後者比不上前者那麼鏗鏘有力。你救的或許是一個可憐蟲的性命。好吧。你救的可能是你自己的性命。「哦!好的好的!是的!明白了!」你明白嗎?這是讓世界創造和平的唯一方法。這種方法最後必定失敗。它必會失敗,因為它只是暫時的方法。為和平而努力始終不會為你帶來最大的利益。在某種程度上,如果你要達到目標,對你最有利的方法就是推開別人、欺騙、中傷或對人置之不理。是自私導致鬥爭、仇恨和衝突。
我剛剛對你們說過,保羅舉例向我們展示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保羅大可以跟我們討論形形色色的衝突,但他只選擇了一個人所共知的衝突。這衝突在現今的世界仍然發生,就是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衝突。保羅所說的很有意思:「耶穌拆毀了中間隔斷的墻,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
我們知道,耶穌基督從沒有廢除十誡。我們知道這一點,因為登山寶訓的內容都是關於十誡的。耶穌說:「你們聽見經上說:『不可殺人。』但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恨自己的弟兄,你們就是殺了他。如果你們漠視、輕視他,那你們也就是殺了他。」耶穌在說什麼?祂是不是說「算了,你不必再遵守十誡了」?祂在說:「噢,親愛的朋友,十誡所包含的意義,遠比我們所知道的廣泛深遠。至為關鍵的是,我們必須遵從誡命。」耶穌並沒有廢除十誡。
這裏的重點是:保羅腦海中想著另一件事。按照字面意思來看,保羅所想的是一堵隔斷的墻,即一堵真正的墻。沒錯,在勞工和管理層之間,有一堵無形的墻;男人和女人之間,有一堵無形的墻;黑人和白人之間,也有一堵無形的墻。可是,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卻有一堵真正的墻。這是在聖殿內起著分隔作用的墻。在墻垣內的是猶太人,他們不單遵守十誡,也謹守遵行各樣的律例,即潔凈禮儀的律例、潔凈與不潔凈的律例。他們借著遵守這些律例,把自己與世人分別出來。而沒有遵行那些律法、沒受割禮、吃不潔凈的肉等等的外邦人,就只能在那堵墻的外面。
保羅指出,這些誡命和律例造成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冤仇。這並不是神賜下這些誡命與律例的原因。為什麼神要把以色列民分別出來?為什麼祂借著那些律例使他們分別為聖?祂並不是要造成仇恨,也不是要導致分裂,而是要讓以色列成為聖潔的國度,從而吸引外邦人歸向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呼召人一起敬拜時,往往會讀詩篇。詩篇記載了在聖殿裏敬拜的呼召。你們在詩篇裏看到,在聖殿裏呼召人們一起敬拜時不是說:「來阿,以色列民來敬拜吧。」詩篇是怎麼說的?「來阿,萬民都來敬拜吧。」神期望以色列民吸引外邦人來敬拜祂。
然而,我們心中的驕傲和自私卻扭曲了神的律法。猶太人沒有因為這些本來是恩賜的律法而謙卑自己,反而變得驕傲。他們說:「看看這些如狗一般的外邦人吧,他們吃不該吃的食物。看看這些不潔凈的異教徒吧,我們為什麼要跟他們來往?」猶太人的恩賜變成了使他們驕傲的源頭。他們沒有以這些恩賜來服事外邦人,反而拿這些恩賜來蔑視、輕看外邦人。而外邦人則說:「呸!誰需要這些高傲自大的人呢?」因此,這些律例成為隔斷的墻,使人敵對。
請聽,我再清楚地說一遍,這只是一個例子而已。我們不是要責備猶太人,而是說明這是一個普遍原則。罪能扭曲你所領受的恩賜和你所擁有的每個長處、每個優點,讓你因為擁有這些東西而看不起別人。
我還記得,我家鄉的學校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們說:「讓我們從學校裏挑選最聰明的孩子,安排他們在同一班裏學習。由於他們是非常聰明的孩子,因此我們可以讓他們提前學習三、四年後的課程。」於是,他們把這些孩子安排在同一班裏。他們沒有對這些孩子說:「你們是尖子班。」但班裏的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十分聰明。十二年後,他們評估這種課程安排,決定不再這麼做。我看過這份評估,他們停止這種課程安排的原因是:這種安排導致這班與其他班級之間出現強烈的敵對狀態。班上的孩子形成了這樣的心態:「哼!我們知道自己是誰,我們是最聰明的孩子;我們也知道你們是誰。你們是被淘汰的,你們進不了我們這個尖子班。」當然,其他人都說:「他們是自命不凡,所謂聰明的孩子,我們才不要跟他們來往。」這種情況也導致暴力行為。
我曾做過輔導員,曾處理過很多婚姻輔導個案,因為最就近的治療師距離我所居住的小鎮也有三百多英裏。我發現,這個藍領小鎮上的女人適應能力總體上比男人強。他們每個人在十六、七歲時便結婚。隨著時間過去,婦女們的適應能力也變得更強。她們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她們去上課。雖然她們大多是高中畢業生,但她們繼續進修、努力學習、不斷改變、不斷成長。然而,她們的丈夫卻不是這樣。
十多年之後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知道為什麼,婦女更能適應環境,她們更加敏銳、更能接受改變。我不知道該怎麼證明這一點。而她們的丈夫若做錯事,卻比較難以承認自己犯錯。這是婦女擁有的恩賜。我不知道這是否女性與生俱來的,但有一點我卻知道:這些婦女,幾乎每一個都會聚在一起,談論自己的優點。這些優點讓她們變得驕傲自負,她們不斷嘲笑自己的丈夫,並蔑視丈夫的男性自尊心。這男性自尊心導致他們不能承認自己的錯。男性自尊心令他們不願意認輸。事實上,這些婦女的恩賜已經變成驕傲。每個人都會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會這樣。神賜給我們的恩賜變成了一堵與人敵對的墻、一堵隔斷的墻。
神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耶穌提出了什麼解決方法?解決方法就在15節至16節:「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借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這就是這個由來已久的問題的解決方法。其他一切方法都無法解決這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兩個人、兩個群體: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互相爭鬥。耶穌借著十字架使他們與神和好,也使他們彼此和好。
十字架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讓我們來看看這一點。十字架借著除去自誇來達成這一點,只有十字架能除去自誇。你看見了嗎?有些新的聖經譯本刪除了「自誇」這個詞。但保羅在聖經中多處提到:「沒有人可以自誇」或「我沒有什麼可以自誇的」。以下是我最喜歡的經文,我必須把這節經文讀給你們聽。保羅在加拉太書 6章14節這節非常重要的經文中說:「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猶太人或外邦人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凡照此理而行的,願平安、憐憫加給他們,和神的以色列民。」你聽見了嗎?保羅說:「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此猶太人與外邦人都無關緊要。我不再以同樣的方式來看待每一個人,凡照此理而行的,願平安加給他們。」十字架除去了自誇。
「自誇」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當你想起「自誇」,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想到自我吹噓的人嗎?你是否想到那些參加社交聚會的人嗎?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廣告,廣告中的那名女士說:「親愛的,別再談論我了。你覺得我這一身衣服怎麼樣?」你想到有些人總是愛吹噓自己的成就。不,「自誇」一詞比這更意義深遠。
「自誇」這個詞常譯作「榮耀」。「但我斷不榮耀別的,只榮耀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在聖經裏,「榮耀」這個詞的意思是「一些有份量的東西」。保羅在這裏的意思是:「有很多東西讓我自誇。」這是什麼意思呢?「我以這些事誇口。我從這些事中得榮耀。」這是不是說我在社交聚會中吹噓這些事?不是。從某些事中得榮耀意思是:「這件事讓我變得有分量。這件事使我變得有價值。這件事讓我變得重要。因為這件事,我知道自己不是被風吹散的糠秕、也不是一團煙霧、一個幻覺、一幅全息圖。這件事讓我知道自己是真實的,這件事讓我有了身份與價值。」故此保羅說:「十字架除去了自誇,唯有十字架可以除去自誇。」
保羅在另一段十分重要的經文中更詳細地敘述了他的個人經歷。這幾節經文在腓立比書第3章,從第4節開始。經文說:「若是別人想他可以靠肉體,我更可以靠著了……我是以色列族……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就熱心說,我是逼迫教會的;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並且得以在他裏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保羅列了一張清單。他說:「若是有人可以自誇,那我更加可以這麼做。」他讀出那清單:「我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他提到自己的家庭背景、家譜和社會地位。接著保羅說:「我是法利賽人。」他是學者。就律法知識說,他是法利賽人,他是學者。他受過的教育無可挑剔。保羅說的第三點是:「就熱心說,我是逼迫教會的。」他是專業、成功的拉比。保羅擁有卓越的社會地位與良好的教育,還有專業的成就!他說:「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他說:「就我個人的道德記錄而言,它們足以讓我從中得榮耀。這一切讓我變得有分量,它們讓我感到自己有價值,讓我知道自己是誰。我是個很重要的人。」這些事情讓保羅有了身份。他在這裏說道:「為了成為基督徒,我不能再以這些事情自誇。」他不只是說:「當我成為基督徒時,我就不再如此自誇了。」《中文聖經新譯本》將保羅在3章8節中的話譯作:「為了他,我把萬事都拋棄了,看作廢物,為了要得著基督。」這是委婉的說法,因為「廢物」一詞的希臘文意思是「糞便」、「排泄物」、「尿液」這一類東西。保羅說:「我把這一切都看作廢物。我不再把它們看成賦予我身份的事物。」這是不是說他把自己所有的書全都丟掉,不再當學者?不是,他實際上很喜歡當學者。這是不是說,他不再堅守道德?不是,當然不是。這是不是說,他要跟家人脫離關系,脫離便雅憫支派,也不再參與便雅憫支派的聚會?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這一切不再成為他身份的象征。他不再從這些事中得榮耀。
親愛的聽眾朋友,身為猶太人,保羅原來誇口的事如今已不值一提。這意味著保羅頓時變得與外邦人沒有分別。這麼做的不只是猶太人。親愛的朋友,除了真正的基督信仰之外,其他宗教都是這麼做的。這些宗教說:「這就是你必須做的事。邁步出去,掌握它,實踐它。一旦你成功了,你就是有價值的。」
我曾見過一本很有趣的教會小冊子。那家教會認為他們可以讓人得到屬靈上的潔凈。以下是他們的宗教理論。這本小冊子說:「來吧,參加我們的潔凈課程吧。這個課程能恢復你的精力與敏捷的頭腦,讓你精神煥發,頭腦清晰、精力充沛。這課程雖然很艱辛,但只要你遵守規則,你就可以完成。這個潔凈課程不是為了潔凈身體。這個潔凈課程的目的在於讓你在屬靈上得自由。」這個課程不建議或要求你接受任何醫學療法。唯一的要求就是你未來在屬靈上的進步。
小冊子的背面還有一個見證分享,那個人說:「完成這課程之後,我成為一家國際有線電視公司市場部副總裁。只要幾個小時,我就可以完成手頭上一切工作。我現在的精力狀態,讓我多年以來第一次可以不用在晚上和周末工作。」
這麼做確實很愚蠢:「來吧,這雖然很艱辛,但只要你遵守我們的宗教條規,你就能達到你的一切目標。然後你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很棒。」這真的很愚蠢。然而,除了真正的基督信仰之外,每個宗教和哲學,不論是那些源遠流長的,還是你自創的,都做同樣的事。
讓我跟你分享我的個人經歷作為例子。上大學期間,我有一段時間感到非常沮喪。於是我去見輔導員,輔導員對我說:「為了治好你的憂郁癥,我們得幫助你建立自信心。」換句話說,他的意思就是:「你沒有以自己的任何事為榮。」當然他所說的話不是這樣,但他的意思就是如此。他問道:「你有什麼專長?」當時我是在樂團中負責吹喇叭的。於是我說:「我吹喇叭吹得相當不錯。」他說:「現在,我要你這麼做。當你開始感到沮喪的時候,我要你想象自己在進行獨奏表演,你的演出獲得如雷的掌聲。每當你感到沮喪的時候,你就這麼想。」
我嘗試過這樣做。現在,我可以作見證:剛開始的時候,這麼做確實會讓你覺得好一點。但當你一次又一次這麼做,時間一久,就只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你達到了自己想象中的那個境界。你的專長令你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接下來你開始看不起別人,就像保羅在這段經文裏說的。你開始看不起每個沒有藝術才華、對藝術一竅不通、跟你不一樣的庸俗人。如果你真的成功了,你就會把自己捧上天,只跟那些總是誇獎你、說你有多棒的人來往。另一種情況就是你失敗了。於是你一生都在嫉妒和怨恨中度過。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你都不會有平安。看吧,要麼你被驕傲吞沒,要麼就是被嫉妒和怨恨吞沒。這是我的個人見證。
保羅說:「十字架,唯有十字架可以改變這一切。因為神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事讓你知道,你可以引以為榮的一切盡管本身是美好的,但它們在神面前卻毫無價值。它們一點也不能使你蒙神悅納。它們在神面前根本算不得什麼。認識基督才是生命的至寶,相比之下,這一切根本就毫無價值。」
我想以一個人為例子。偉大的韋爾斯傳道牧者鐘馬田(David Martyn Lloyd-Jones)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鐘馬田是1920年代一位英國的外科醫生,他很有聲望,也很傑出。當他成為基督徒後,有一件事讓他和認識他的人都感到愕然:他發現自己是個出色的講員、了不起的傳道人。一個基督徒兼醫生被呼召成為一名偉大的基督徒醫生,也許是最好的事情。而對大多數基督徒醫生來說,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被呼召去做傳道人。
鐘馬田很清楚知道自己被呼召去全職服事。他必須這樣做,而且他也做到了。他離開了外科醫生的崗位,走上服事的道路。當時,他的工資比以前少了百分之九十。作為一名傳道人,他的工資只有外科醫生的十分之一。幾年後,有個記者來找他,問他說:「鐘馬田博士,當初你作這個決定時,很多人都感到好奇,因為你放棄了這麼多東西。這也是我來訪問你的原因。你放棄了生命中許多東西。我敢肯定,當傳道人必定為你帶來很大的樂趣和滿足感。而我來見你,正是想問你:在你反思與衡量之後,總的來看,你認為這麼做值得嗎?」
鐘馬田是大不列顛韋爾斯人,因此他以韋爾斯語中氣十足地說道:「我沒有放棄什麼,卻得到了一切。」讓我來解釋他的話,換句話說,他說:「親愛的朋友,你根本不明白基督信仰的本質。基督信仰不是眾多宗教之中,其中一個可以讓你得到快樂的宗教。它不是一種方式,讓你去衡量『這宗教真的可以幫助我達到人生目標嗎?』」基督信仰重新調整我們的價值觀。鐘馬田所說的和保羅所說的一樣。他說:「我從前引以為榮、引以為傲的事,那些讓我覺得自己很有價值的事,比起我可以蒙神悅納這個事實,根本毫無價值。與認識基督這至寶相比,這些東西根本毫無價值。因此,我舍棄了這一切。」鐘馬田說:「我沒有放棄什麼,卻得到了一切。」
今天,如果你們當中有人正在考慮將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給耶穌基督,我猜想當中有些人會說:「唉,這樣做值得嗎?我得放棄那麼多東西。」是的,你必須放棄一些東西。當然,你得放棄一些東西,而你在衡量。親愛的朋友,你知道自己在衡量什麼嗎?你得放棄很多好東西,但比起至寶貴的耶穌基督,這一切不過是塵土而已。親愛的朋友,請聽清楚,唯有將自己交托給耶穌,你才會明白這一點。你就像坐在一邊喃喃自語的人,說:「我有數以億計的銀行存款,但我很苦惱。我要不要花一元來買一張郵票,寄出我的提款申請呢?唉,我真的不想這麼做啊!」你知道嗎?也許這一元代表你到目前為止的積蓄,但你有數以億計的存款在銀行裏啊。「我沒有放棄什麼,卻得到了一切。」
聖經說,當一個人放棄一切跟從耶穌,他跟其他信徒的關系也會發生重大的改變。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你現在的身份,比你在家族中的身份更意義深遠。這並不是說你與你的家人再也沒有關系,而是你現在的身份,比你從自己原有的家族、性別、種族和文化所得的身份更意義深遠。
在你看來,耶穌基督為什麼會說:「愛我的,必須恨自己的父母」?祂的意思不是字面意義所說的那樣,要你們成為基督徒之後,就跟父母斷絕關系。祂的意思是:「比起你對自己家人的委身,你對我的愛和委身應當是更深、更大的。」或者這樣說吧:有兩個家族世世代代互相爭鬥、彼此殺害。如果你是其中一個家族的成員,你不會殺害自己家族的人,只會殺害另一個家族的人,這就是你的人生。但如果兩個家族的人都成為基督徒,他們之間的共通點,遠比他們與各自家族的共通點更多。
這就是福音的本質,因為你在基督裏擁有全然不同的身份。這段經文解釋了我們之前曾談論過的這一點:「如果你是基督徒,那麼你首先是基督徒,其次才是中國人。如果你是基督徒,那你首先是基督徒,其次才是黃種人。如果你是基督徒,那你首先是基督徒,其次才是統治階級或窮人。你明白嗎?因為你在基督裏所擁有的關系遠比你所擁有的其他關系更重要。這絕對是福音的本質。因此,基督徒之間的合一與團結是世人畢生追尋卻得不到的。因為這種合一與團結在十字架之外是找不到的。十字架擊倒了驕傲的源頭以及導致我們分裂的事,使我們合一,完全地合一。
英國著名解經家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生於十七世紀,曾寫過著名的聖經註釋。這部經典的聖經註釋得到不少贊譽。他父親名叫菲利普‧亨利(Philip Henry)。當時,馬太‧亨利的父親和母親正在熱戀中,他們在約會。菲利普‧亨利出身寒微,而跟他約會的女孩,即後來馬太‧亨利的母親,則來自上流社會。有一次,女孩的父母對女兒說:「跟你約會的這個菲利普‧亨利,我們對他不是很放心。我們不知道他從哪裏來,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誰,也不知道他到底從城裏哪個角落來的,我們根本不知道他的來歷。」女孩看著父母,說:「我也不知道他從哪裏來。但我知道他會往哪裏去。」這正是關鍵所在。
這就是為什麼保羅可以說:「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他的意思是:「我不再以原有的方式來看待人了。」基督徒會發現,比起自己與同一種族的非信徒之間的關系,自己與其他種族的基督徒之間是更加團結的。基督徒也發現,比起自己與未信家人之間的關系,自己與來自其他家庭的基督徒之間是更加團結的。「教會」一詞的希臘文是「ecclesia」,意思就是「蒙召出來」。你不是蒙召與世隔絕,而是蒙召走出你原有的身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說:「你首先是基督徒,其次才是黃種人。你首先是基督徒,其次才是某個家庭的成員。你首先是基督徒,其次才是富人或窮人。」這就是為什麼基督徒與基督徒之間的團結會如此堅不可摧。我們是新造的人。這就是聖經所說的:「將兩下造成一個新人。」一個新人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是新造的人、新的族類。
這一切有什麼意義?讓我跟你分享兩個意義。第一,如果這一點是真的,你明白教會不只是你偶爾來坐坐的好地方嗎?你明白教會不是俱樂部嗎?你是否開始明白,為什麼聖經裏有這些誡命,但我們卻沒有遵守。聖經說:「你們要彼此認罪。」
第二,聖經說:「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你身邊有沒有和你關系深厚的朋友?這朋友十分了解你,知道你在日常生活中在什麼事情上跌倒。這人能夠鼓勵你、勸勉你,以免你變得心裏剛硬。你是否遵從這節經文的教訓?你準備好遵守這節經文的教訓嗎?聖經說:「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你們要彼此認罪。」「彼此接納,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彼此順服。」這是因為教會是你與他人建立彼此督責的關系的地方。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屬世。真正的屬世意味著你身為基督徒,卻將自己的文化帶進信仰中。這文化就是:「我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我的問題與別人無關,我的罪也跟別人沒有關系。假如任何一段關系不能滿足我的需要,我大可以隨時就跟那人斷絕來往。」這就是現今的文化了。這種態度跟我們一直以來所探討的聖經教訓背道而馳。
很多來到教會的基督徒,心裏事實上都有許多盤算。你們有些人來聽牧師講道,因為你們想知道自己是否有需要向牧師認罪。只有在你覺得自己有需要的時候,你才會向牧師認罪,是嗎?你在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每星期來教會一趟,讓牧師勸勉你,免得你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你甚至在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去找個地方,找個人讓你偶爾認認罪。聖經說:「你仍然與教會保持距離,你仍在拒絕來到教會,你仍在拒絕真正向神委身。」因為你還沒有準備好讓其他信徒天天勸勉你,免得你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如果你不遵守這些經文的教訓,你的心就會剛硬。你必會如此。如果你單單來到教會,然後說:「好吧,我會聽聽站在前面的那個人說什麼。我會嘗試與他建立關系。」這是不夠的,這是不夠的。
我們必須成為用愛心說誠實話的教會。親愛的朋友,在教會裏,你可以走到某人面前,對他說:「對不起,我已經為這件事禱告了好幾個星期。我沒有向別人提過這件事。你可以打我,也許你過了一會真的會打我。但我們還是要談談這件事。我在盡力以正確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你知道自己的脾氣已經成為大家談論的話題嗎?」如果你和那個人都是基督徒,這就是你們之間應該有的合一。那個人可能會打你,但過了一陣子就會回來跟你道謝。或過了一陣子,你可能會發現這個人打你打得好,因為他沒錯,是你把事情誇大了。你所知道的並不是事實的真相。
這就是教會。在教會裏,你應當與其他信徒建立如同家人那般深厚的關系。「要愛我,要恨你的父母。」這句話有什麼其他意思呢?它的意思當然不是要你真的恨自己的父母。它的意思是:你要跟教會裏的其他信徒建立深厚的關系。別忘記,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就是為了使你成為祂身體的一部份。祂受死,不只是為了拯救個別渺小的人,讓他們去一個可以得到最多祝福的地方。耶穌拯救你,是為了讓你成為祂身體的一部份,使你與其他人一起成為新造的人,明白嗎?
當你明白了聖經所說的,就要把握機會,你必須作好準備。
在以弗所書1章,保羅寫信給以弗所的人,這些人是他從來沒有見過的,他說:「我聽說你們是真正的信徒,因為你們:第一,信從主耶穌;第二,親愛眾聖徒。」這些都是試驗。你們對所有聖徒的愛心。有人會說:「我知道我是信徒,因為我相信所有教義,我相信所有對的事情。我在耶穌基督裏有信心。」但別忘了另一項判斷你是否真基督徒的試驗。你愛所有聖徒嗎?所有聖徒。
鐘馬田曾經說過他意識到自己已經改變的其中一個原因。當他成為基督徒後,他有時會沈思自問:「我真的改變了嗎?」忽然間,他意識到一件很奇怪的事發生了。英國人重視社會階級觀念。鐘馬田來到韋爾斯的一個小鎮,他走進一個位於采礦小小區的教會。他會花很多時間,探訪他所謂的韋爾斯漁民老婦。這些婦女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但她們卻是敬虔的婦女。鐘馬田會坐在壁爐旁邊,和她們聊好幾個小時。然後,他會去見他的老朋友。那些人是他從前在牛津大學和醫學院裏的朋友。有一天,他忽然意識到一件事,他說:「比起與我有同樣階級和教育背景的朋友,我更享受與那些漁民婦女相交,就是那些跟我截然不同但卻同是基督徒的人。」鐘馬田突然明白,唯有福音,能讓一個身為英國統治階級的人有此改變。你要愛所有聖徒。
你們當中有些人也許因為自己的恩賜與才幹,而總是看不起那些所謂下等人。有些人出身體面,不知道應該怎樣跟市井小民打交道。有些人則出身寒微,害怕那些出身體面的人不接納自己。你可能是粗魯的硬漢子,厭惡附庸風雅的人。親愛的朋友,我不在乎你是否相信所有教義。判斷自己是不是信徒的方法,就是你是否愛所有聖徒。只要你作出行動去愛所有信徒,你就會知道自己真的是信徒了。
我會引用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的話作為總結:「這世上沒有平凡人,你永遠都不會接觸到會朽壞的人。」國家、文化、藝術、文明,這一切都會朽壞。這一切以及每個人的生命,就如同蚊子的壽命一般短暫。然而,我們正是與會朽壞的人一起生活、一起歡笑、一起工作、結婚、冷落他們、剝削他們。有一天,人不是進入永恒不朽、榮耀的天堂裏,就是下到恐怖的地獄。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永遠不茍言笑。我們應當一同歡樂。但我們與人一同歡樂之前,必須首先曉得認真對待彼此的關系。在這段關系裏,不會有輕率無禮、不會有優越意識,也不會有自以為是。我們的好行為也必須出自真實和可貴的愛心,我們愛罪人,卻恨惡罪。我們不以愛為名而寬容與縱容,正如我們不以歡樂為名而輕率無禮。
在領聖餐時,你可曾想過那坐在你身邊的人是除了聖禮之外,你可遇見最神聖的對象。如果他是基督徒,那麼他幾乎就跟聖禮一般神聖,因為基督就在他裏面。基督既是賜榮耀的那一位,也是得榮耀的那一位,榮耀就在基督裏。」我們應當像對待無比珍貴的器皿一樣來彼此相待。假如你拿起一個花瓶,看著它說:「喲,這是什麼東西?」有人跟你說:「啊,那是二千年前明朝的古董花瓶啊。」你大叫:「什麼!」你頓時又驚又怕,你會把這花瓶像寶物一樣小心翼翼地捧著。而坐在你身邊的人,比這寶物更加珍貴。
讓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寬恕我們自誇,不謙卑的罪。求主幫助我們,認識共遵守禰的誡命,在每一件事上,與人和睦,並且彼此相勸。不要以為自己比其他人強,總要存謙卑的心彼此服侍。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