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姐妹,今天我們探討“從外到內的救恩”系列──“神國的公民”這個題目。
我們最後一次來看以弗所書第2章的最後幾節。以弗所書第2章論述教會的性質,請聽我讀出。
以弗所書第2章19到22節這麼記載:
[19]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 [20]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21] 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 [22] 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借著聖靈居住的所在。
我們一直在探討這段經文,保羅在這裏用了幾個隱喻來解釋教會是甚麼,並指出我們既與基督聯合,生活又應如何。我們用了大部分時間探討當中較長的一個隱喻,指出它描繪基督徒和教會為神的居所,是聖潔的殿。
來到這個節目,我們要探討這段經文的第一個隱喻,它教導我們甚麼?經文說:“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
這兩句話蘊涵深奧的教導,它就是如此豐富。它的宣告是先貶後揚,貶義說“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褒義說“與聖徒同國”。這是甚麼意思?意思是這樣的。
你們不再作外人。第一個詞是“外人”,外人這個詞含有“仇外情緒”的意思,對外國人忐忑不安。一個人身處異域文化,確實須要處理這種個人情緒。你們很多人都明白這點。
在大城市,你更是明白。事實上,如果你不是生於斯長於斯,只是後來遷居此地,那你或多或少會經歷這些情緒。作為一個外人,一個異鄉人,你深知個中滋味。這些情緒源於文化上的衝擊。
當你走進一個陌生的新文化,起初格格不入,令你不知所措。由於語言不通,溝通遇到很大障礙,大費周章,連買些很基本的物品,也遠比其他人費勁。
還有許多你不熟悉的風俗呢!你也許不喜歡那些食物。關於文化衝擊的研究不約而同顯示,這些經歷簡直是勞心勞力。
文化衝擊帶來兩個結果,第一,是孤單。你發現很難表達自己,感到很孤單。第二,是分裂。你很努力融入主流文化,投入社交生活,努力學習語言,嘗試適應當地風俗。
這是件困難的事,十分耗費精力。你的社交生活與私人生活判若兩人,所以經歷分裂,感到迷惘和疲乏。外人、異鄉人、外國人的意思,就是無法融入文化的人。非常疲憊,千難萬難。
然後第二個字“客旅”,希臘原文的意思是從法律層面定義外國人。“外人”一詞則較涉及個人層面。“客旅”這個詞的意思是,你不是一個公民,在法律上被剝奪了公民權利。如果你是一個國家的公民,你可以受到當地的法律和醫療保障,也可享有許多公民的福利和權利。
如果你是一個國家的公民,你有某些特權和權利。法律賦予你權利,你有權申訴冤屈。保羅是羅馬公民,有權要求公平審訊。當他給關在腓立比監獄,當地政府發現他是羅馬公民,卻未經審訊就被關起來,他們這才心知不妙。
保羅的公民身分賦予他一種特權,因此他獲得釋放。他的公民身分授予他權利。但是,一個客旅就沒有這個特權。一個客旅既沒有法律地位,也沒有權利去申訴冤屈。
所以,當保羅說到外人和客旅,談論異鄉人和客旅時,指的是在法律上被剝奪了公民權,在情感和個人方面遭受文化衝擊的人。他是甚麼意思?為甚麼他要談論這些?
他大概是說:“你成為基督徒,現在你不再是異鄉人和客旅,不再是陌生人了。”他在說甚麼?他說了兩件事。首先,這是非常深奧的教導。他說,除非你借著基督與神和好,除非你相信基督,並與基督聯合,否則你在神創造的世界裏會很孤單。這個真理極為重要,極其深奧。我要告訴你,你得明白個中道理,否則無法理解周遭的世界,無法理解你自己的經歷。
根據聖經,神創造我們,把我們放進世界,我們被造是為了順服祂。看看神的律法。祂的律法涉及說謊和誠實的問題。當你說謊,你變得疏離,因為你違背了世界的原意和你的本性。你嘗到分裂。
這好像以牛奶代替無鉛汽油灌進你的車子,是行不通的,你的車子會發生故障。這也像你用咖啡機來磨鉆石,而不是磨咖啡豆。這是白費心機的。說謊與不誠實有一套運作的律;性與純潔之間也有一套運作的律;慷慨、寬恕與苦毒、自私與服侍等等都有一套運作的律。你得委身於祂,與祂有正確的關系,與祂有和諧的關系,要不然你會很孤單,經歷文化衝擊,因為你是個異鄉人,是個客旅。
現代文學充斥這些現象。幾位諾貝爾獎得主海明威(Hemmingway)、福克納(Faulkner)和薩特(Sartre),以及20世紀中葉所有偉大的文學家,他們的文學都有一個共通性,道理很顯然易見,你一讀就明白。這個真相就是,我們無法適應。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薩特(John Paul Sartre)所寫的《惡心》一書,以日記形式,講述一個男人如何越縱欲自由,越覺得孤單和分裂。
但是,如果他痛改前非,開放自己,服侍他人,處處為人設想,勇於承擔責任,他會感到被利用。如果他對人友善,會感到被利用。如果他獨來獨往,自私自利,那麼他會感到孤單。
“惡心”的意思是疏離。我被疏遠。我是一個異鄉人和客旅,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為何適應不來?因為這個世界是為順從君王的兒女而造,如果你不是王的兒女,就不能融入當中。
著名英國聖公會牧者懷特腓(George Whitfield)談論這一點,他說:“你知道為何動物向你尖叫,向你狂吠,為何當你靠近牠們,牠們會雞飛狗走,向你咆哮,因為牠們知道,你跟牠們的主人對立。”這個說法非常生動,很有象征意味,盡管不是太準確。“我們不能融入世界,覺得疏離。”
有一位傑出的年輕法國科學家,名叫菲利普。他與戀人墜入愛河。他們經常與一名牧師談論基督信仰,卻拒絕相信。他們雖然相愛,但認為結婚以至彼此訂下盟誓都是毫無意義的。
首先,他們認為,當你們許下承諾,嘗試忠於對方,這一定會產生問題。“我們一起時,就一起睡。不在一起時,就各自尋歡作樂。”除此之外,他們認為婚姻和承諾將大大阻礙事業發展,所以他們決定不結婚。然而,他們為此內心飽受煎熬,不得安寧。後來,菲利普寫信給這位牧師朋友,對他說:“我不明白為何缺乏長相思守的承諾,相愛會這麼痛苦。
從科學的角度去理解人性,我們是宇宙中偶然的結果;我們的欲望是基因、本能和荷爾蒙的結果。所以愛是一種幻象,但我從來沒意識到,我的想法如何抹掉生命的色彩。”現在,請留心聽,他說:“即使我的愛人和我都絕對肯定我們的觀點,但我們無法依據這些觀點生活,這好像說明我們根本不認識自己。”
他經歷了甚麼?耗盡、破碎、孤單、疏離。他說:“我相信愛是一種幻象,婚姻和承諾都是愚不可及,然而我發現,當我拒絕它們,靠著我那些觀點根本活不下去。”
他正經歷疏離。保羅表示:“除非你與上帝有正確的關系,否則,你在這裏是個異鄉人和客旅。你無法適應,感到不自在,你要面對張力,極度的不快。”這說明為何菲利普說,他靠著自己的觀點活不下去。他的意思是說:“我是個外人,是個異鄉人,我不屬於這裏。在我所相信的宇宙,找不到一個位置。我體會到破碎。”難怪詩篇第86篇11節中,詩人說:“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專心敬畏你的名。”當心靈破碎,敬畏主就能使心專一。好了,這是第一點。
保羅說:“你會經歷這種孤單,極度不快,感到空虛,無所適從,因為你最深切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你將經歷文化衝擊,喪失公民的權利,直到你成為基督徒。我希望你們當中有些人會看到,你所面對的問題,心理學和社會學可以解釋其影響,但只有神學可以說明其根源。你有這些感覺,經歷這些問題,原因皆在於此。”
因此,保羅在這裏教導的第一點是:“你相信基督前,你本來的景況是疏離。”第二點,成為基督徒的本質,就在於法律地位上的改變和轉化。
公民權是很棒的比喻。要麼你是一個公民,要麼你不是。你可以申請戶籍,為了爭取公民身分而煞費苦心,作各種各樣的預備,進行繁復的法律程序,絞盡腦汁去學習語言,各方面都得安排妥當。但此刻你還不是公民,必須等你宣誓之後,才是公民。你不能介乎兩者之間。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Aristotle)說過,在兩個對立面之間沒有折衷辦法。說到公民身分,要麼你是公民,要麼你不是。任何似是而非的身分都不成立,你們有些人會說:“嗯,不是還有各式各樣的簽證嗎?”但你要明白,保羅說的是甚麼。這是一種合法的身分,要麼你是,要麼你不是。在零與一之間,不可能再出現整數。在“有”與“沒有”之間是甚麼呢?中間不可能存在甚麼。要麼你“有”,要麼你“沒有”;你不可能既“有”,同時又“沒有”,不可能有這個情況。真空與非真空之間是甚麼呢?只要在真空中存在一枚空氣分子,它就不再是真空了。所以真空與非真空之間,不存在任何狀態。要麼你是,要麼你不是。
保羅用這個比喻來表達一個激進的觀念。要麼你是個基督徒,要麼你不是。成為一個基督徒,是在一瞬間發生的。要麼你在靈性上死亡,要麼你在靈性上活著。
這可能需要很多準備工夫,經歷很多掙紮,經過很多學習,終點前可能是漫漫長路,但事實是,在你成為公民前一刻,你仍然百分百不是一個公民。就在你宣誓那一刻,你成為百分百的公民。
這正正是保羅在這裏教導的真理。沒有中間路線,要麼你是個基督徒,要麼你不是。因為成為基督徒的本質,在於法律地位上的改變。
可是人們不喜歡這個真理,我會告訴你為甚麼。很多人非常抗拒這個真理。因為沒有妥協余地,他們討厭這真理。你問很多人:“你是一個基督徒嗎?”他們會說:“我希望是,我在嘗試,但誰能保證呢?”
你知道為何答案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不是因為合乎邏輯,只是太多人這麼說了。“你是個基督徒嗎?”“我希望是,我在嘗試,但誰能保證呢?”保羅要徹底打破這個觀念。假設我問你,“你是一個公民嗎?”正如我問你是否已婚。同一道理。
進入婚姻前,得走一段漫長的路,但在你宣誓前,你仍然是百分百未婚。一旦你宣誓了,你就是百分百已婚。法律地位就是如此改變的。假設我問你:“你結婚了嗎?”你說:“我希望是,我在嘗試,但誰能保證呢?”
如果你聽到有人這樣說,你的結論是甚麼?你會說:第一,他們不知道甚麼是婚姻;第二,他們並沒有結婚。如果我問你:“你是這個國家的公民嗎?”而你說:“我希望是,我在嘗試,但誰能保證呢?”
有這種說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基督徒對這個教義有時也這麼理解。我明白你們的問題。我記得,有一次跟一個牧師聊天,他表示他討厭講論悔改信主的道理。悔改信主,是指某個人經歷悔改,認罪信主成為基督徒,他很討厭這個真理。他說:“你看看一般的教會,就會看到基督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信徒都是在不同的階段努力過基督徒樣式的生活或學習成為基督徒。你不能確定這個人絕對是個基督徒,或那個人絕對不是。每個人的程度不同。有人更像基督徒,有人不那麼像。不要談論悔改信主,沒有人是完美的。不要再對人說,你要成為基督徒,或者評論誰是真的基督徒,誰不是。我討厭這種觀念。”
讓我說明為何他的想法大錯特錯。保羅強調,基督信仰最根本要處理的,並非道德和良善的問題。這位善意的牧師討厭談論悔改信主的真理,聽起來好像很有理由,既靈活又開通,哪有人知道誰是基督徒?大家的程度不一。
但他這種看法,其實是將基督信仰視為道德學說。如果基督信仰實質上只是一堆道德倫理,那麼他是絕對正確的。那是程度上的問題。然而問題就在這裏,如果基督徒的本質是這樣,我們就要共同面對一個大難題。有很多人完全拒絕基督信仰,完全拒絕基督的教導,完全拒絕這一切,但他們卻是非常良善的人,克己復禮,濟世為懷。
然後,又出現另一批人,你知道是誰,就是那些相信基督信仰的人,他們宣稱相信基督信仰,似乎熱愛基督信仰的所有教導,可是說到自制力、良善和道德,卻比不上許多反基督者。這種事情令人非常困惑。
我來解釋為何令人困惑。大概在1900年,我的祖父從外地搬到這裏。就像所有移民一樣,他經歷很多文化衝擊,千難萬難才初步掌握本地方言,但說得不太流利。他在適應這個地方的政府架構和地區制度上同樣遇到困難,因他是完全陌生的。在某個時刻,他成為一個公民,有了戶籍。
他原本不是這地方的公民,沒有戶籍,後來才成為公民。他不是本地人,百分百不是本地人,他入籍後,就成了本地人了,但他的口音仍然怪裏怪氣,對於一些風俗仍不知就裏。在許多方面,他確是還沒融入本地文化。但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他有沒有本地戶籍?當然有。盡管他的方言說得很差勁,但他依舊活了一輩子。
這兒有法律的層面,也有實際的層面,但使他成為本地人的,是法律的層面。保羅當然也教導基督徒要追求良善,追求進步,追求更像基督;你要追求誠實無私的生活,追求憐憫人的生活等等。
不過,要真正成為基督徒,在於宣誓決誌。當你宣誓決了誌,你就跨越鴻溝,真正成為基督徒。也許你的行為看起來並不像個基督徒,過程就是這樣。正如我的祖父,不論思想上、言語上,還是生活上各方面,要越來越融入本地,必須經過一個過程。但是,從外人入籍成為公民,卻是一刻的事,而重點就在於此。
保羅教導,真正成為基督徒,在於法律上的轉變。就在這個分水嶺,你必須決定宣誓。就在那一刻,你得結束舊有的身分;就在那一刻,你必須說:“我是個基督徒,認同自己的基督徒身分,我把神放在首位。我單單依靠祂的救恩,讓祂成為我的主。”這裏有一道界線你必須跨過。打個比方,你從外蒙古的首都啟程,打算進入內蒙古境內。你千山萬水,也許走了幾千公裏,我不知道,而你只差幾厘米就到達內蒙古境內了。但是不管相差多少,你還是未進入內蒙古,仍然只在外蒙古。長路迢迢,你艱辛地前進,花了不少錢買汽油。但若你不跨過那條邊境界線,你仍舊在境外。
婚姻也是同一道理。婚姻,直到你宣誓一刻才真的締結。過程中可能有血有淚,幾歷艱辛,可歌可泣,甚至還要鬥智鬥力,情海翻波,這些情況都有可能發生,但事實是,在你宣誓一刻前,你仍是百分百未婚。因為結婚的定義,不在於雙方的關系,而在於是否願意在眾人面前,在教會、國家和家庭的制度下宣誓,與對方訂下盟約,一生信守婚盟。坦白說,人們總是說:“嗯,有沒有這誓言真的不大關系,只要你們愛著對方就好了。”
我會問:“為甚麼你不宣誓?”他們回答:“啊,你知道的,我還想保留選擇權。”“哦,換句話說,你們愛得還不夠深,以致不敢宣誓。別告訴我這個誓約與相愛無關。”你沒有結婚,說穿了是有所保留,免得將自己的弱點完全暴露在對方面前,因此你在法律層面保留單身的狀況。
別告訴我,你對某人的愛不亞於已婚者。不要對我來這一套。如果你這麼怕受傷害,意思是說,“我愛這個人,但我不會將自己的弱點完全暴露在對方面前。”這就表示,你不像已婚者那麼毫無保留。
那如何應用呢?你們很多人對基督信仰仍然猶豫不決,既想靠近基督,見到基督,希望基督為人生帶來轉變,然而你卻害怕離開現在的狀況。你害怕跨越那條界線,你不敢說:“我願意委身,就這樣吧!”因為這麼說,意思是:“即使要離開朋友,我仍要順服基督;即使面對嘲笑,我依舊順服基督。我要越過那條界線,就算付出所有也在所不惜。”你必須這樣做,這就像要入籍本地,你得放棄原來居住的地方。
你不放棄所有選擇,是沒可能結婚的。成為基督徒的本質,在於法律地位的改變,要麼你是,要麼你不是。越過那條界線,事情便成就了。
不單如此,保羅在這裏說明另一個真理,真是好得不得了。真正成為基督徒,不只在於你作出承諾,不單只有你,神也對你作出承諾,改變你的身分。你看,我的祖父不是自己成為公民,乃是政府給他戶籍,使他成為一個公民。
他來到這地方,作出承諾,然後政府就更改他的身分,說:“你現在有公民權。”成為基督徒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已經很有愛心,很有承擔,於是神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可以進入我的國。”不是的!神說的是,“因為你已決定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讓祂作主,我現在把你的名字記在祂的名冊上。我接受你,改變你的身分,赦免你的罪,我把它們抹掉。”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研讀加拉太書和羅馬書時,對基督信仰的獨特性感到震驚。基督信仰的獨特性是甚麼?就是真正成為基督徒後,身分得到改變,而這改變只須一次,就永遠改變。
一旦你決誌信主,那麼神的國度至高的神就會親自臨到你,完全改變你的法律身分。馬丁路德這麼說,當然他是用拉丁語:“一個基督徒是實時被稱為義的,但仍是個罪人。”他明白保羅教導的意思。
我的祖父說起這地方的語言,始終說得不地道,不流利,卻實時自動成為本地人,真真實實擁有本地戶籍。但他雖然有了本地戶籍,然而在各方面仍然不像本地人。請看看路德和保羅怎麼說,“當你作出承諾,並說我兩手空空,白白來到寶座前,只靠救主十字架。我不再倚靠自己能力,完全靠賴主的成就。父神接納我,因為主為我付出所有。”發生了甚麼事?就是身分的改變。從法律的角度說,你承擔了責任,繼承了耶穌所成就的一切,正如祂在十字架上,為你承擔了律法上的責任,擔當了你一切的罪。
馬丁路德每天早上起床時都會說:“喔,主耶穌,禰擔當了我的擔子,而把禰所有的賜給我;禰取了本不屬於禰的樣式,因此我便可以成為我無力可及的樣式。”成為基督徒的根本,在於合法的身分。神改變了這身分。當你困乏,看不見前路,你得來到寶座前,神會來改變一切。
盡管保羅沒有在這裏提及,現在我也想扼要說明一下,成為基督徒是甚麼意思?這代表你得著一個新的公民身分。試想想一個公民有甚麼權利和特權。公民有申訴權。如果有甚麼事情不公正,你可以上告法院,一直上訴,告至最高法庭。你有申訴權。
如果你的身分已被改變,你知道成為基督徒是甚麼意思?看看那些人。馬可福音第10章47節記載,當瞎子呼叫耶穌:“可憐我吧!”各人都上前制止他,別再騷擾君王。你有甚麼權利,你這個垃圾,竟敢打擾一個地位比美君王的人。別再煩擾君王。你無權覲見君王。
但是君王轉過身來說:“你想要甚麼?”一次又一次,可憐的人想見見主耶穌,不要打擾君王!那個婦人摸祂的衣裳䍁子。不要打擾君王!但這位君王,當祂授予你公民身分時,說:“你有權進到我面前。”宇宙的主宰關註你的問題。前來禱告吧,前來申訴冤屈吧。
我還要告訴你更多。你有受保護的權利。你們聽過詹金斯耳朵之役(War of Jenkins ear)嗎?1739 年,西班牙政府一艘船只攻擊一艘英國船,在交戰期間詹金斯船長的耳朵被割下。詹金斯船長拿起他的耳朵,把它放進一瓶酒裏,然後寫了張便條講述經過,一並送交英國國會。在國會中,其中一名議員舉起那只耳朵,宣讀文件,國會立即向西班牙宣戰。
我不是要用這個例證支持18世紀英國的外交政策,也不是要表示這場戰爭有充分理據。我會告訴你我的意思。詹金斯自己算不得甚麼,但作為一名英國公民,國家知道他是國家的一分子,當他受到攻擊,等於國家受到攻擊,這涉及國家的主權和榮辱,因此有責任保護他。
當保羅在大馬士革的路上,神擊倒他,耶穌向他顯現,因為保羅正迫害基督徒,耶穌說了甚麼?“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逼迫誰?“你為甚麼逼迫我?”意思是,掃羅,當你攻擊我的公民,就是攻擊我。聖經不是說如果你是基督徒,神就會保護你,保守你免受災害,不是這樣,而是說如果你是基督的一部分,基督與你一同受苦。
祂的意思是:“我將會以我所有的榮耀和權能去安排你的人生,所以無論你遇上甚麼艱難,都是與你有益的。”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還記得嗎?創世記第50章20節記載,約瑟告訴他的兄弟,“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整個國家動員所有力量來保護你,帶你回家,讓你成長。你可以進到神面前,你有受保護的權利。
讓我這樣結束吧!你是公民,是不是卻活得像客旅?你們很多人都是這樣,我知道的。你知道為甚麼?如果你是基督徒,卻不認為神會垂聽你在困難中的禱告;如果你不認為神在保護你,人生的種種際遇,都是要叫你得益處;如果你過於自卑,認為神不會愛你,那你很像我的祖父。你仍然像個異鄉人。
你得確切活出合法的身分。你被愛,蒙接納,耶穌基督所成就的都歸我擁有,但你卻沒有這樣生活。你的一言一行,沒有流露神的真愛,也看不出神真確的保守,真切的關懷。你沒有活出愛。看你何等的暴躁易怒,看你何等的自我保護,看你何等的憂心不安。實際上你需要時間,才能真正活出合法的身分。你是公民,卻活得像客旅。不要再作客旅了。
最後,你們當中有些人其實是客旅,卻要像公民生活。你知道這是甚麼意思嗎?你說,“為甚麼上帝不垂聽我的禱告呢?為甚麼上帝不為我開路?為甚麼這些福氣沒有臨到我?”然而,你仍不願意決誌宣誓。你只想有祂同在,卻不願委身,一生對祂忠誠。
你要祂不離不棄,但你不會毫無保留。你不會離開過去,不會決誌立約。你不會這麼說:“我撇下一切,將自己交托給禰,無論富或貧,順或逆,生死與共,不離不棄。”沒錯,你是個客旅,卻要活得像個公民。請想想你現時的光景,你是個公民,卻活得像客旅嗎?或你是個客旅,卻要活得像公民?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因禰的兒子,我們不再是異鄉人,但求禰寬恕我們,因我們仍然活得像異鄉人。感謝禰,因著禰疏離感可以成為過去,孤單可以消除。求禰幫助我們這些公民活得像公民,求禰讓各位聽眾朋友都清楚他們需要尋求禰,懇求禰的靈成就此事。我們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