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姐妹,今天我們探討“從外到內的救恩”系列──“教會的基石”這個題目。
以弗所書第2章最後一個部分所說的都與教會有關。有時當我看著教會急速發展,總覺得這部分與教會是怎樣的互相呼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當我們有了新的聚會地點,搬進新的聚會地方,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你都必須重新學習,從音響效果、臺前臺後的安排,以至不同的效果,我們得面對連串的挑戰,如何在這新環境改善我們的團契?如何加強新教會的團契關系?如何確保新教會仍然是事工的中心等等。接下來的幾個節目,讓我們來完成以弗所書第2章19, 20, 21和22節的探討,這主意挺不錯,因為這段經文與教會息息相關。教會是甚麼?隨著我們逐步深入探討,你會明白為甚麼應當了解這段經文的教導。
我們已經講過,以弗所書第2章1至10節主要描述神臨到生命破碎的人,使之得以完全,從而彰顯祂的大能。由此可見,這段經文重點在於個人。而11至22節則主要圍繞基督的身體,探討教會的團結。在以弗所書2章11至22節中,保羅表明神大能的另一個證明,就是祂召聚歸向基督的人,把他們帶進教會。我們在之前的節目中提過,教會是獨一無二的組織。保羅說的雖然只是猶太人和外邦人,但他實際上是在說,在教會裏,神能夠召聚本來無法和睦相處的人連結合一,神使他們連合成為一個新人。
第14與15節指出,神的目的是在祂裏面將兩人造成一個新人。根據希臘文譯本,保羅表示教會是一群新的族類。從前你還不是教會的一分子,也許是這樣的人,或那樣的人。我們在種族、社會經濟、民族、風土人情、文化、意識形態方面都各有不同。保羅說,當你加入教會,神賜下大能,使我們成為一群新的族類。讓我們看看這點,這宣言其實很震撼。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會裏有德國人、非洲人、意大利人、中國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人。所有人皆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無疑包含生活的各方面。他們各有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傳統習俗和藝術氛圍。他們的生命多姿多彩,都同為人類,同屬人類的社群,但他們卻不盡相同,每個人都與眾不同。
保羅很勇敢,他表明加入教會,不像加入具樂部,不像參加纖體療程,不像參加飛行體驗,也不像入會網球具樂部。同屬一個教會,不僅意味我們有共同的興趣。具樂部是甚麼?就是大家誌同道合。除了想減肥,便沒有其他共同點。我們沒有其他共同點,就只想打網球。我們沒有其他共同點,就只想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這就是我們加入不同具樂部的原因。這不同於身為日本人、德國人或非洲人,因為當我們談及文化,是指在各方面非洲人與德國人都截然不同,而不是只有一點不同,他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家庭觀、意識形態、政治觀等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保羅很勇敢,他說教會是一群新的族類,而非一個新的具樂部。
當我們成為基督徒,來到教會後,彼此的不同依然存在。我的意思是,你依然是德國籍基督徒、非洲籍基督徒,依然是男性基督徒、女性基督徒,這些不同不可能抹掉。然而,我們作為基督徒,彼此的共同點勝過在性別上、種族上、社會階級上、職業上與你相同的人,因為他們不像你擁有基督。這就是保羅的意思。這是教會最根本的性質。我懷疑我們中間許多聽眾朋友還未曾體會得到這道理。有沒有呢?除非你經歷過,否則你還是不完全。
保羅在這二章的第一部分所講論的就是這個意思。在前幾個節目中,我們探討了這一章的中間部分,保羅在這部分解釋為何基督徒有如此偉大的合一,某程度上是岔開了話題。這就是為甚麼保羅會說神借著基督的血,將兩下造成一個新人。基督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借著祂,我們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之前幾個節目已經探討過我們共有的經歷。透過聖靈,我們與神奇妙地合一。我們已經探討過這點。我們當中可能有人很虔誠,有人並不虔誠,有人曾經很偽善,有人則曾經荒淫無度,但基督的血使我們有著相同處境,在律法前地位同等。我不會覆述這些,以致離了題,因為我們已經探討過了。
在這一章的結尾,保羅又再使用連串的隱喻和象征,讓我們能想象教會的榮耀。他已經告訴過我們,我們是一群新的族類。這是多麼令人震撼!保羅說,在基督裏沒有猶太人或外邦人,意思不是說你不再是外邦人、猶太人或德國人等等,而是說你們如今的共同點勝過這一切。接著,保羅告訴我們其中的原因,就是我們最後讀到的這幾節經文。我們在接下來的幾個節目中將會探討這些經文,因為保羅給了那麼豐富的隱喻,這幅圖畫可說非常豐富,使人應接不暇。保羅在努力將教會的豐盛呈現眼前。
我想探討並思想這幾節經文,因為教會裏越來越多人開始明白在基督裏個人的得救,意義有多豐富。這表示你開始明白成為基督徒是一次偉大的旅程,意義深遠。這不僅是做個好人,也不僅是在信主一刻因罪得赦免而獲得心靈凈化。成為基督徒,意思是成為神的兒女,整個心靈和對自己的看法,都會脫胎換骨。成為基督徒,意味對世界的看法不再一樣。成為基督徒,你與社會的關系也會經歷革新。
我們已經深入探討過,越來越多人明白成為基督徒後個人所得到的豐盛,以及當中廣闊的含義。然而,你還沒掌握教會最根本的意義,連開始一步也未曾踏出,未曾留意神的應許是甚麼。我的意思是,對於這些應許我們甚至連皮毛也沒觸及。小型教會就像具樂部,而大型教會就像馬戲團。假如你看看聖經所說的教會,就會發現它們幾乎沒有一間真正像教會。我希望大家產生積極正面的渴慕,急不及待去理解根據聖經所描述的事情真的可以在教會發生。
讓我讀出這幾節經文。今天我們只會探討其中一個象征。現在才進入正題。第19節提及“這樣”。保羅說:“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借著聖靈居住的所在。”這段經文與彼得在彼得前書所說的話互相呼應,彼此是平行經文。彼得前書第2章4節至7節這樣說:“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借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因為經上說: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所以,他在你們信的人就為寶貴。”彼得與保羅所說的是同一件事。
我們可透過不同角度來了解教會,每個隱喻都有不同含義。由於耶穌是牧人,因此我們是祂的羊,是祂的羊群。由於耶穌是君王,因此我們是百姓。由於神是我們的父,耶穌是我們的兄,因此我們是一家人,是神的兒女。以上幾點都有含義,但我們今天不會探討。一個個精彩的象征,今天我們只探討這一個:神是建築師,而耶穌是房角石。我們都是活石,因為歸信耶穌這一活石後,也成為活石,被建成一座聖殿,讓神的靈居住。雖然你是主的羊,雖然你是神的兒女,雖然你是神的百姓,但我們今天不會探討這幾點。無論你是誰,今天你就是活石,是石塊。好吧,你們有些人會說:我很有興致,好的,妙極,我覺得自己是活石,是石塊。讓我們來看看這一點。
這個象征告訴我們好幾個信息。首先,最起碼要告訴你:你是用於建築的石塊。你不是獨立一所教會,不是獨立體,你是用於建築的石塊。我的家鄉名稱剛好有個“石”字,因此以拱頂石作為城徽,隨處可見。你知道甚麼是拱頂石嗎?就是拱門上最高的那塊石頭,其他石頭要靠它來穩定位置。
為甚麼呢?假如你有一大堆石頭,你要用這些石頭來建造拱門,這些石頭都很大,大小相近,形狀大同小異。你把它們一塊叠著一塊堆砌起來,堆到頂端時,你需要一塊形狀與別不同的石頭,穩定拱門的形狀。當然,你必須把這塊石頭鑿成拱形,上高下低,肩膀闊而蠻腰纖。然後,它才能恰到好處置於其中,使整個拱門成為真正的拱門。這塊石頭令其他石頭固定下來,它置於中間,是頂部,是冠冕,是基石。
有意思的是,拱頂石唯有成為整個建築物的一部分時,才能提供穩定性。拱頂石唯有被置於其他石頭之間,才能帶來穩定性。當拱頂石立於適當位置,而其他石頭各就各位,這樣才可以穩固結實。拱頂石本身甚至無法站立。就算你千方百計將拱頂石豎立起來,它也搖搖欲墜。它根本無法站立,因為它上面很寬,下面很窄。要它直立是不行的。
建築石塊是為要建造更宏偉的整體。如果純粹只有它們,沒有整體,它們就毫無意義,沒有用途,也沒有必要存在。這一點意義深遠。無論從屬靈上或心理上來說,我們的意義都在於建立更大的整體,成為其中一分子。聖經告訴我們,神創造我們,就是要我們成為屬靈家庭的一員。如果單靠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站穩。唯有彼此合一,才能堅固穩定。幾乎所有文化都了解這點,大多數文化都深明這個道理,唯獨時下的世俗文化高舉個人主義例外。
我想指出,我曾到過許多地方講道,不需花太多時間說明這點。我不需要怎麼講論這道理,主要因為當地人大多數會說:“這是理所當然!”人必須合群,成為整體的一員,人不是獨立體,不可能是自給自足的孤島。你必須是家庭的一員,教會的一員,更大整體的一部分。你不能獨來獨往,獨斷獨行。若是只為滿足自己而活,你肯定不會豐盛。你必須為團體而活,處處以一分子的身份為團體著想。世上大多數地區的人都了解這一點,但我們這些深受個人主義影響的人,卻不是這樣。因此,我必須花點時間來說明這一點。
聖經說,你是石塊,是建築石塊,為了建立更大的整體,成為其中的部分。這一點意義深遠。舉個例,這意味你必須參與更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更遠大的誌向,而不單單是為了自己的快樂而活。世俗社會其中很諷刺的是,人們經常強調,我們活著最大的意義就是追求滿足,肯定自我。這些教導告訴我們:你必須離開群體,自行決定如何追求滿足。你不能聽從家人的話,不能向往參與更大的整體,你應當尋找快樂途徑,隨心所欲。弄清楚自己的意願,只管順從己意。這是你能找到意義的唯一方法。
謬論就在這裏:如果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享樂快活,那麼除了自己,就再也沒有其他人生目標了。這樣,沒有東西值得你獻上生命,沒有東西值得你作出犧牲。如果這是真的話,便沒有甚麼比你個人更有價值,沒有意義比你個人更有意義,值得你為之犧牲。那麼我問你一個問題:你願意為了甚麼事坐牢?把這些事列出來。告訴我,甚麼是你從不妥協的。如果有人對你說:你信的是甚麼?你堅持的是甚麼?如果你不願妥協,你就得下在監裏,首先失去一切,然後被折磨,被殺死。你的清單有多長?
民意調查顯示,我這一輩的人都認為沒有甚麼事值得他們犧牲。這就是諷刺的地方:你想要成為重要的人,但事實上只想追尋自己的滿足。因此你說,只有你才可決定自己的人生,你不為別的而活,只為自己的感受而活,追尋自己的目標、自己的快樂、自己的安舒。沒有甚麼值得你去犧牲,英雄主義跟你無關,高尚情操也與你無關。諷刺就在這裏。你想要成為重要的人,但你對任何人來說,其實是可有可無,只有你自覺重要。即是說。你完全不重要。如果你最大的人生目標就是快樂,那你就會在尋找自己的意義時失去了自己的意義。很多人不肯許下承諾。為甚麼?因為他們認為會失去快樂。
耶穌沒有這樣對待我們,真是太好了。耶穌在十字架上時,雙手張開,垂死的身軀脆弱無比。眾人嘲笑祂,侮辱祂,向祂吐唾沫,還好祂沒有像我們許多人會做的那樣,往下看並且說:“這個關系再也不能滿足我。我不再繼續下去了。”我們看到,祂的目標大於自身的快樂,這就是祂的偉大之處,正如路加福音第22章42節裏,祂這樣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就連神的兒子也追求一個比自己意願更大的目標。你難道不明白嗎?我們是建築石塊,我們必須成為部分,建立更大的整體。我們不是獨立體,如果獨來獨往,我們就失去意義。
不僅於此,我還要特別指出,我們不僅需要更大的目標,而不只是為自己而活,我們還需要服從更大的權柄,而不只是聽憑自己的感覺。你怎麼判斷是非對錯?大多數的文化,世上大部分地區,是非對錯的判斷,你得依照群體的標準,可能是社會、家族、家人。你們很多人的父母都是來自其他省分,甚至其他國家,對嗎?他們來自的地方,不太強調個人主義,因此你一定明白我的意思。許多地方的人從來都無法想象,一個人竟然可以這樣全憑己意,自己作主。這是現代世俗社會的邏輯,然而聽眾朋友們,這一點在許多方面都是行不通的。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貝拉(Robert Bellah)寫了《心靈的習性》(Habits of the Heart)這本書,他在書中提到當代美國人的極端個人主義。書中提及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他問過別人,發現百分之八十一的美國人認為,你應當自行制定宗教信仰。讓我繼續分析,即是說百分之八十一的人認同:人們應當不靠任何教會、任何會堂或任何宗教機構,自行制定宗教信仰。人們應當不靠任何教會、任何會堂或任何宗教機構,自行制定宗教信仰。你必須自行決定。你認為這樣行得通嗎?來啊,承認吧,承認說行得通吧。我猜到,你們就不屬於另外那百分之十九的人。
你認為這些人會不會認同,人們應當自行制定治療方案,無須征詢任何醫生、醫院、藥劑師、醫療機構的意見。他們會認同這一點嗎?不會,當然不會。為甚麼?因為這麼做很愚蠢。忽視醫療機構,無視千百年來醫藥研究和臨床經驗累積而成的智慧,這做法未免很愚蠢。你要知道,醫療機構是這些智慧的寶庫。這就是為甚麼你需要醫療機構。雖然如此,還是會有人理直氣壯,說:在屬靈和信仰上,你應該自己作主,制定自己的信仰,不要受教會、會堂和宗教機構的影響。你在開玩笑嗎?你一定是在開玩笑,對吧?
你憑甚麼認為自己可以漠視教會多年累積下來的教導?宗教團體裏蘊含幾千年的智慧,漠視它們,你所付的代價要比漠視醫療機構的智慧還沈重得多。這是行不通的。當你說,個人感覺和良知能告訴你是與非。讓我們進一步探討這一點。你倚靠感覺來判斷自己該服從誰,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但這麼做的問題之一,就是你的感覺大概反復無常,相互矛盾。老實說,感覺不僅每天每年不同,自相矛盾,有時甚至瞬間出現變化,前後不一。例如我想要被愛,但我想要完全獨立。
你們很多人都飽受困擾,因為愛和獨立是人內心最根本的渴望。我想愛,也想被愛,但又想完全獨立。我不想被困住。你想實現哪一樣?因為愛和獨立,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需要愛,我想要獨立,是跟隨自己的感覺麼?哪一樣才對?正如我之前說過,我想減肥,但我又想吃冰淇淋,兩者都是很實在的意願,它們在我內心深處鬥個你死我活,要把對方踢出去,成為最後贏家。這兩個意願誓不兩立。
我們都知道靈魂細小,無法同時兩者兼顧。事實確實如此。然而,它們似乎勢均力敵,不分勝負。我一直在等!如果其中一方可以把另一方踢出去,那就天下太平了。但它們做不到,因為它們都是我的意願,是我強烈的情感。我想要體態健美,但我也想吃掉眼前的一切。我希望每個人都來愛我,但我完全不想向任何人交代。我要獨立,自己作主。
宗教機構裏累計了多年的智慧。聽好了,我暫且不提基督教,只是說宗教。如果你認為自己是獨立一座建築物,那是十分可笑的。你根本不是獨立一座建築物,而是建築的石塊。你必須成為部分,建立整體。獨來獨往,只靠自己是不行的。你需要服從比你的感覺更大的權柄,需要追求比自己的個人目標和快樂更高的目標。
另外,我也必須向你指明,你在屬靈上並不完全。我們是聖殿的活石,意思是單憑我們自己,在屬靈上會不完全。你必須追求比自己更大的目標,必須服從比自己更大的權柄。你也需要外界的肯定。
現在,我要簡述一件事,因為這件事與上幾個節目的內容十分吻合。你們當中可能有人已經聽過了。我九歲的孩子經常在夜裏踢被,我一直無法教曉他自行蓋回被子。他經常跑來,要我幫他重新蓋被。他會在夜半兩點跑來告訴我:“爸爸,我要你幫我蓋被。”好吧,我走過去幫他把被子蓋好。每晚我都對他說:“你不能自己蓋被嗎?”他會說:“我好喜歡你為我蓋被。”我那十六歲的孩子說:“我結婚後,你還能不能為我蓋被子?”我問他為甚麼,他說:“有人進來幫我蓋上被子,不讓我受寒,是多麼幸福的事。”我告訴他:“你可以自己來啊。”
我的確認為這件現實發生的事,是屬靈上的一面鏡子。你無法跟自己說,我完美無缺。望向一路上的遺憾,你知道,你不可能拋諸腦後,遠走高飛。你在人生中留下的汙點,已經留下了,無法抹掉。遺憾已經留下,不能回頭,無可逃避,根本做不到。你一生中後悔的事太多,太多了。有許多事,你甚至不願讓人知曉,因為你自己也無法面對。對嗎?你怎麼還能自覺良好?覺得自己很好,完美無缺?
世俗文化的個人主義者說:“唯有你才可決定自己的標準。唯有你才可評價自己的人生。唯有你才可證實自己的價值。”這是行不通的。你不能望著自己的斑斑汙漬,說:“盡管我做了這一切,盡管我欺詐了他,盡管我違背了諾言,盡管無人知道我的虛偽;無論如何,我還是挺不錯。”你不可能說服自己,永遠不能。你需要別人的幫助,需要別人的支持。
你需要有人告訴你說:“我都知道,我知道你是怎樣的人,也知道你做過甚麼。我看見你的優點和缺點。我甚麼都知道,但我依然愛你。我愛你,我愛你,我欣賞你。你很好,你很好。”他們會拍拍你的肩膀,視乎他們的性別,如果合適,他們會給你擁抱。你覺得怎樣?你會覺得有人關心你,為你蓋被子。事實上,你無法證明自己。你做不到。你必須找一個你欣賞和尊敬的人來為你這麼做。當然,記得我說過,這只是人的層面。聖經告訴我們,我們最根本的需要,是擁有一位了解我們並且愛我們的神。
每個人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都相信被人了解以後,就無法被人所愛,兩者不能並存。我們相信,如果要得到別人的愛,就必須隱藏真正的自己。如果被人了解,很可能就會被人看見埋藏的汙穢醜惡,以致他們離我們而去。由此可見,最好的方法就是掩飾自己,只讓別人看見好的一面,希望討好別人。然而,我們最需要的,最需要的,最需要的,其實是有人能夠看透我們的內心深處,看得見我們引以為恥的事,看得見我們害怕失去愛而不敢坦露的事。我們需要有人看得見這一切,然後說:“無論如何,我依然愛你。”
我們需要這樣的人,而唯一能做得到的,是神。祂確是你最希望的那一位,定睛望著你,了解你,愛你。最終唯有祂能做得到。你明白嗎?你由始至終只是一塊建築石塊。投入這座雄偉的聖殿,這座偉大的建築物,這座美妙絕倫的建築奇跡,你會變得難能可貴。要不然,你就只能閑置在草地上。那你是甚麼?你只是石堆裏的其中一塊。神陶造你,一旦你被置於建築物裏,其他石頭與你互相配搭,你就會美麗起來。你會成為榮耀的一部分。如果只得你自己,你甚至連站立也不可能。神創造你,絕非要你成為孤島。
我還想指出另一點。你明白了嗎?你了解嗎?在我探討下一點之前,我想問你:你建立了別人哪一方面?我的意思是造就別人。教會越大,就越容易受到考驗。你明白嗎?這就像在購物中心,有人說:“來試食一下吧。”進入教會並不難,我知道你們很多人因為參加聚會、唱詩、聆聽教導而得到很大的啟發和幫助。我的問題是:你是否視自己為一塊石頭?一塊必須用於建造的石頭,一塊與其他部分吻合的石頭,其中成為整體一部分的石頭?你們許多人依然我行我素,像個孤島。
教會不是用來打發時間的地方,也不是我剛才所說的具樂部,而是一個新的族類。你是否已被吸引,或者已經投入其中?說了這麼多,我要在這裏給你們安慰,我知道你們很多人受過傷害。有時我會想,人們搬到大城市,好過一種自掃門前雪的生活。因為你曾受過困擾,受過傷害。你來自一個破碎家庭,來自一個沈淪的教會,來自一個霸權的家族,曾經屬於它們,卻受到很大的壓抑。毫無疑問,你心靈千瘡百孔,但是生命要得著醫治,不可能單靠自己。我們孤單困惑,因為這不是神創造我們的目的。
別忘記,根據聖經所說,神最初創造人類時,創造了亞當。亞當與神有著完全的關系。他的生命沒有罪,大概無時無刻都是禱告良辰,非常甘甜。換句話說,當他對神說:“神啊,我想和你傾心吐意。”神就會出現在他面前。他在天起涼風時與神同行。然而,神看著他,說:“這樣不好。”怎樣不好?創世記的開頭,許多經文都記載,神對自己創造的一切都心感滿意,稱贊“是好的”。
“是好的”是句祝福語,祝福語意味正面的話。這包括萬有!祂創造星星,星星是好的。祂創造太陽,太陽的是好的。祂創造海洋,海洋是好的。祂創造動物與青草,它們都是好的。祂創造人類,人類是好的。然而突然之間,就在人墮落之前,在罪進入世界以前,神突然停止祝福,改為詛咒,即負面的話。突然,神看著亞當說:“那人獨居不好。”
讓我告訴你,如果孤單對未有犯罪的亞當來說已經是一種負擔,更何況是我們?你曾說過甚麼?“假如世上沒有罪的存在,那我就不會那麼孤單了。我不相信別人。這就是問題所在。我不相信這些罪人。”這是你說過的嗎?那麼你要知道,你也是個罪人。可別忘記這點。敞開自己令人非常恐懼,顫抖不安,但是除非你願意承受被傷害的風險,否則你無法被神建立,參與更大的整體。這就是唯一的途徑。
說了這麼多,來到最後一點了。你已經融入了團體嗎?我知道你可能會說:“甚麼?”看啊,向別人敞開開放自己是很困難,不向別人敞開開放自己就更難,對嗎?向他人敞開自己吧,讓他們了解你。如果你是基督徒,去找其他基督徒,告訴他說:“我真的需要別人來督促我,互相提醒。我要與人更親近。”要知道,敞開自己,讓自己暴露於別人的傷害,一點也不容易,但將自己密封,完全不被別人傷害,其實更為艱難。記得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說過:“如果你不想經歷心碎,那就別相信任何人,如此一來,就沒有人能傷你的心,也沒有人能觸摸你的心,沒有人能救贖它,它亦變得無法被救贖。”假如你不願經歷心碎,那你的心就不會碎,而且會很剛硬。這是僅有的兩種選擇。
神創造你,不是要你成為孤島。祂創造你,是要你經歷友誼,經歷團契相交,成為教會的一分子。你被造,是要讓人了解你,觸摸得到你內心深處。你被造,也是為要去了解其他基督徒。你被造,為要成就這一切。好吧,來到了節目的尾聲,關於這個獨特的隱喻,我不會再向你講述其他含義,只想讓你看到這幅圖畫有多大,整個景象有多美:“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讓我簡單說說當中的含義。
如果說教會是聖殿,那你就是活石。首先,活石得從采石場開采出來。你怎樣才能成為建築的石塊?有人將你開采出來,這就是信主,歸信基督。甚麼使你可用於建築?有人把你切割出來,歸信基督讓你成為獨特的人。由此可見,當基督徒聚集之前,他們都經過信主的過程,從采石場被切割出來(我們在下個節目會談到這一點)。這樣,你與其他基督徒聚集時,彼此已經能互相配搭了。要知道,石頭是在采石場鑿好的。在舊約,建造聖殿的人先在采石場鑿好石頭的形狀。他們將石頭運到聖殿時,石頭已經鑿成完好的正方形,聖殿就在平靜之中被建成。沒有錘鑿的聲音,沒有鉆磨的聲音,沒有其他的嘈音,因為石頭運到聖殿時,形狀已經完好。歸信基督,即經歷新生,使你成為完好的石頭,可與其他石頭互相配搭,成為一體。
其二,石頭必須被建造在根基上,而這根基就是使徒和先知,即是真理。我們稍後會探討這一點。使徒和先知所傳的真理,即是神的話語聖經。如果你們沒有這共同的真理,就無法擁有這不可思議的合一。基督徒可以連結,無比合一,彼此能夠和睦相處,推誠布公,遇有爭執可以和好如初,原因之一是我們都服從神話語的權柄。以隱喻來說,我們是被建造在神話語的權柄上。
如果一班人沒有共識,不認為神的話語聖經享有至高的權柄,那麼他們就無法擁有如此奇妙的群體,無法擁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合一。你明白的,如果你不認同聖經的話,那麼在性別認同問題永遠無法有共識。總有一些時候,你們必須彼此和解,彼此寬恕,但如果你們不服從聖經的權柄,不承認神話語的權柄,那麼你們永遠無法踏出這艱難的一步。
因此這些石頭,不僅必須從采石場開采出來,還必須建造在根基上。聖經說,如此一來,它們才能聯絡得合式。經歷信主後,你們必須被建造在神話語的根基上,接著聖靈的恩膏與恩賜使我們合一。我們往後會探討這些道理。這裏美妙動人之處,在於聖經告訴我們,教會就像建築物。你是活石。如果你願意到耶穌面前,你就能成為活石。這意味著你能找到可以互相配搭的人,因為你們都共同經歷了基督。你從前沒想過能夠跟這些人和睦共處,可是現在做到了。你能夠在他們面前坦白一切,他們了解你,愛你,而耶穌基督救贖的愛和恩典,亦會透過他們流向你。這些道理都能在經文裏找到。我們在接下來的幾個節目中會深入探討。
讓我簡單問你兩條問題。首先,想想你參加的教會。你們許多人已經加入教會,也有許多人只是慕道者,還有許多人只是偶爾露面,因為還參加其他教會,這一點完全沒有問題。如果你是基督徒,想一想你所屬的教會。是甚麼驅使你加入那所教會?是否由於那所教會有很多同齡的會眾,你才選擇它呢?是否由於那所教會信息渠道較好,音樂比其他教會出色?是這些原因麼?還是因為我們是活石,我們中間有神的靈,神親自與我們同在,而這正是建造聖殿的根基?
最後一個問題:看看你自己。男人或女人獨居都不好。你準備好委身了嗎?你準備好撇棄本有的獨立,以便得到愛嗎?你不能既得到愛,又享有完全的獨立。親愛的聽眾朋友,在許多情況下,你的自主權在毀掉你的自由。到基督面前,到活石面前,祂是蒙神揀選,是神視為寶貴的。而你也要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為聖潔的祭司。因為彼得前書第2章5至6節說:“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借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因為經上說: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袮幫助我們今晚以及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裏,更深入思想袮對教會的期望,禰希望教會擁有甚麼樣式。不僅是思想我們的教會,而是所有教會。求袮幫助我們明白福音與聖經的話語,了解我們在基督裏,有能力與其他弟兄姐妹合一,團結一致,這是別處無可尋覓的。求袮幫助我們看見這些偉大的應許,賜給我們智慧,好叫我們可以實踐袮的話語;求袮賜給我們謙卑的心,叫我們悔改,因為我們確實在極力回避當中所必要的委身和立約。主啊,求袮幫助我們的教會成為禱告的教會,讓我們單單這樣祈求:“哦!主啊!求袮賜下喜樂,像聖父、聖子、聖靈的喜樂。”因為聖父、聖子、聖靈彼此認識,彼此相愛,彼此委身,彼此服事。求袮使我們更像袮,使我們合一,像聖父、聖子、聖靈的合一。我們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