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姐妹,今天我們探討“從外到內的救恩”系列──“進到父面前”這個題目。
我們將探討上個節目的一節經文。你們非常熟悉這節經文,甚至不需要翻開聖經,因為我在上個節目已經講述得很透徹。這就是以弗所書2章18節,如果我們借著基督進到父面前,就會享有一個重要的特權。
經文這樣記載:
[18] 因為我們兩下借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記得我們之前說過,這一節經文的語境是關於進到父面前。這是我們在本節目中要進一步探討的。你對這個重要的特權已經有所認識。如果你明白什麼是“得以來到神面前”,就可自行判斷自己是否真正的基督徒。當你思想“得以來到神面前”是什麼意思,就很容易辨別自己是不是一個基督徒。如果你是個基督徒,那麼思想“得以來到神面前”的含義,你將發現神賜予的這口甘泉有多豐富而奇妙,你只不過在淺嘗階段,只汲取了那麼一丁點。
但是我們不要忽略前文後理。這一節的上下文中,保羅力證教會是了不起的群體。他說:“世人看見教會,就能從中得見神的權能。”他說,教會能吸引人。他還用實例說明,猶太人和外邦人原先不能共處,無法和睦相交,但是在教會裏,他說:“基督徒之間的連結如此牢固,勝過彼此在階級、種族、性別、職業和其他方面的諸般差異。”
在此,我得承認,我們耳聞目睹的教會,大多無法展現這種榮美的生命。然而當基督信仰的真理廣泛傳播,得到高舉,教會群體的生命就會美妙得令人難以置信。到那時候,教會的生命、內部的結連、會眾的關系,散發的榮美無可言傳,超乎世人的理解。
我們有時會忽略耶穌的人性。祂明白接受信仰並不容易,也知道基督信仰的宣稱,對人而言是不可思議,也好得令人不敢置信,但真理就是這樣。祂知道信心的路是難上加難的,於是借一個具體而完整的組織架構建立基督信仰,減省懷疑主義者心裏的疑惑。這就是說,每當我遇到一個對基督信仰存疑的人,我立刻就會說:“我完全理解,一清二楚。”誰不知道懷疑主義?耶穌理解它是怎麼回事,因此在約翰福音第17章,祂向父神禱告說:“父啊……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
這是什麼意思?大致是說:“父啊,我所宣講的真理對世人而言是很難明白、很難相信的。讓我們建立一個實體——教會。教會裏,處處是合一和團結,群體間的關系密切無間,整體的生命令人稱羨,就連懷疑主義者也不得不心悅誠服,說:‘或者裏面真有奇妙的事在發生。’”
很多時候,多數教會都沒有這種榮耀的生命。我永遠不能忘記與某人的一次會談。之前我們從不認識,之後也從沒再相見,再沒有那樣的談話。但是,我遇見的這個人,經常與基督徒閑聊,我不會提這人的性別,諸如此類。這人把我拉到一邊,我們促膝談了一個小時。這人向我吐露的心事,從沒跟其他基督徒說過。這個人在很高級的場所從事色情事業,賺了很多錢。
這人說:“你知道,我正在思考基督信仰。”我問:“為什麼?是什麼吸引你?”這人回答:“我所有朋友幾乎都一致認為基督徒古裏古怪。每個人都會邀請你跟耶穌建立個人關系,他們認為這是很怪誕的。但是,如果你親自觀察他們如何相處,如果你願意花時間,當然你總會發現一些令人嘩然的人,但每個團體都會有這類人。其實如果從總體來看,按理說,只要你對自己坦白,客觀思考,就會認同他們信奉的真理。所以,當我保持客觀,用心觀察,總體上覺得,他們比其他人寬容友善,思想也較開明,更有耐心,更少利用人。因此,我真的要更多認識他們所信的真理。”
我認為這人的意思,不是在說:“噢,我就是做不到,這種關系太過奇妙,內裏必定暗藏玄機。”也不是要特別褒獎那個相交的群體。我不認為區區一群人就能以愛燃亮世界。然而,這人的談話流露出一份疑惑,大概是說:“那兒有合一,當中美妙的群體關系,就是已經觀察入微,仍然無法解釋。”
因此耶穌說:“這就是我要賜給世界一個可信賴的實體。”坦白說,這就意味我們這些自稱基督徒的人,最好捫心自問,好好檢視彼此間的關系。在非信徒眼中,我們是不是像其他群體裏的人,互相利用?在他們眼中,我們是否物以類聚?如果他們看見我們來到教會,一心只想解決困境,對其他事情漫不經意,一次又一次只想得著滿足,根本沒有委身,諸如此類,那麼他們就有理由說,基督信仰不可思議的宣稱,當真是不可理喻,不僅站不住腳,甚至是一堆花言巧語。
這節經文告訴我們,基督徒之間的奇妙合一有兩個基礎,兩個原因。我們在之前的節目中討論過第一點,那就是耶穌基督的寶血使我們與神親近,賜予我們在律法前相同的地位。礙於時間有限,我不能詳細覆述。
這一章的第17節說:“你們遠處的人……近處的人。”福音之所以偉大,能夠顛覆我們已有的觀念,就在於此。這節經文是我深愛的。有些人遠離神,即是說他們德道低劣,抱著懷疑批判的態度,暴戾殘酷。所有人都看得出他們不敬虔,不道德。有些人親近神。他們道德高尚,生活循規蹈矩。他們可能很敬虔,很正直。保羅說:“基督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這意味著,無論你是好是壞,道德是高是低,你都是失喪的人。世人都想反叛神,自覺或不自覺中,實際上都在與神為敵。他們的叛逆以兩種形式表現出來。
有些人明顯的將自己的境況表現出來;有些人則謹守生活,高舉道德;另一些人則我行我素,放浪形骸。但是他們的光景都是一樣。神知道,我們都被蒙蔽,看到一些人在遠處,一些人在近處,其實全都是失喪的人。
還記得美國天才女作家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描敘其筆下一個人物嗎?他內心深處有一種既黑暗又悄無聲息的信念,使他默默相信要避開耶穌,就得避開罪惡。這觀點說明,很多人堅持自己當家作主,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掌管自己的生命,就算代價沈重也決不低頭。我們都是這樣,這觀念根深柢固。我不需要救主。有些人循規蹈矩,克己復禮,只道這樣就不需要一位救主,這是反叛的一種表現;另一些人則道德敗壞,同樣是叛逆的心在作祟。不管是哪一類人,我們都是失喪的,都與神隔絕,這就是福音的顛覆性,也是福音美妙之處。這令我們深感苦惱。然而十字架給予我們相同的合法地位,把我們帶到神面前。無論高低貴賤,體面或猥褻,道德高尚或低劣,偽君子或高級妓女,在基督裏,你們都處於相同的位置,因為沒有基督,你們的光景都是一樣。
所以,在基督裏,我們獲得相同的合法地位。第二,保羅說,基督徒的合一有相同的經歷。我們在上一個節目裏探討過。
基督徒彼此連結的因素之一,是他們有相同的經歷。想想那些電影,那些戲劇,各式各樣的人物,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不能相處,卻要共同去完成一項任務,就像電影《十二金剛》(the Dirty Dozen)的角色那樣,或諸如此類。很多電影的情節基本上與《十二金剛》相似。有一群人,他們不能和睦相處,本來水火不容,但是因為身陷絕地,必須齊心協力克服困難,最終竟然能稱兄道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有共同經歷。這只是保羅看法的一個概括。他說:“縱然你們截然不同,基督徒共有的奇妙經歷,我們稱之為‘得以進到神面前’,這種經歷把你們連結一起。”
現在讓我們結束上個節目的訊息,我們已經深入討論了“得以進到”這個詞,這次不會觸及這話題。今天,我們會圍繞這種經歷的必要性和性質,探討另外兩點。
首先是必要性。我打算探討這點,因為聽眾朋友都是現代人,生活在文明的現代。因此當我觸及經歷這話題,雖然是有必要性,當中卻潛在危險。我後來才有所察覺。你看,進到神面前,是真正地經歷神,經歷全宇宙的神,經歷聖經中所說的神,這真是多麼奇妙的宣告。聖經所記載的神,是自有永有的創造主,是有位格的,卻是無限的,比宇宙無限的大。對祂來說,眾星宿不過是天平上的灰塵。祂不是受造的,在一切受造物之上。這就是聖經所說的神。“進到”這個詞的意思是,你可以與這一位神傾心吐意。你可以與祂親密相交,與祂建立個人的關系,彼此聯系。這就是當中的宣告!你可以經歷神,經歷這種奇妙的合一。
我一開始就談論我們現代人“進到父面前”的必要性,是因為我想你知道,我們現代的處境有多危險,因為我們無比渴望“進到父面前”,所以我們用的方法不一定是對。
在20世紀初——其實我們沒有時間詳細談論這點——有很多哲學家、科學家武斷地指出,宗教基本上是源於人心靈的恐懼,人們信奉宗教的真正原因是出於恐懼。礙於時間,我不會引述他們的言論,他們既高傲,也很幼稚。這些人有很多,比如像韋爾斯(H. G. Wells)、羅素(Bertrand Russell)、赫胥黎(Aldous Huxley)、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們的論述雖然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是說,因為自然界的力量令人震懾,人類長久以來篤信宗教,借此來處理情感和心理上的困惑和恐懼。因為人類自覺無力主宰萬有,所以才會篤信宗教。如果我們認為自然界冷酷無情,而我們又無可奈何,根本就無能為力,那麼在面對疾病和自然災害時就會很無助。
所以,我們把自然界人性化,要不是滿天神佛,比如樹木之神、湖泊之神、叢林之神、播種之神等,就是相信萬有背後有一位神。總而言之,我們得說服自己,相信人類是可以討好自然界的力量,彼此可以有商有量。
但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你一次次聽到那些權威的哲學家、思想家大聲宣告,透過科學和實證研究,我們已經降服了自然界的狂暴。我們將會征服自然界,揭開自然界神秘的面紗。因此,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對自然界的恐懼越來越少;隨著我們越來越有能力駕馭大自然,令大自然界為我所用,宗教於是日漸式微。
看看他們的宣告,當社會越崇尚科學,宗教就越被人看為迷信,越走下坡,日漸式微。這就是他們的信念。所以他們對西方文明作出預言,隨著科技和科學的發展,在今後的50年,宗教將步入夕陽,最終沒落。最後人們根本就不會相信超自然,剩下的只是哲學,略為涉及一些倫理道德。
舉例說,讓我們追溯至18世紀初,當時的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寫道:“當時大家都是有神論、有宗教信仰的民眾,但過四、五十年後,基本上我們都知道宗教會消亡,人們會信奉科學和理性,不再相信宗教的超自然力量,不再相信耶穌是神,不再相信這一類信仰。”
有些事發生了,有些地方不對勁。問題的出現歸結於科技越進步,人們越加發現科技不能令我們幸福快樂。
這裏有三點值得一提。我們有一個深層的需要,需要知道為何而活,生存的意義何在。我們亦有社交需要,我們需要尋求愛,擁有愛。你不但要尋求,還想擁有。你如何實現呢?我們還有道德需要,需要知道是非對錯。過去一段很長時間,有些科學科目,如心理學和社會學堅稱,實證研究能幫助人滿足這些需要。今時今日不會再有科學家說這類關心人的話,因為他們知道,實證研究甚至不能給“愛”下個定義。
然而,今天仍然有人堅持那種看法,事情是這樣的。有天,我在看某個訪談節目,當中有個精神病學家,他是個醫學博士。他說:“我們還未能將愛單獨分解出來,很快就可以為愛下定義了。愛就是我們神經系統裏的一兩種化學物質。
我們很快會有突破,因為當我們能分辨出這些物質,就能反過來控制我們自己。你們知道,科學已經征服了病毒,有能力控制各類疾病,但是科學還不能遏制情感。但是我們快將能夠了。因為愛就是神經系統裏影響著思想的一兩種化學物質。當我們能夠確定這些物質,就能夠控制愛。如果你不想愛上某個人,你就不會愛上他。”
他繼續說:“你可以篩選適合的人,然後才將愛鎖定。不僅是一矢中的,你還能控制愛的程度,免得你付出太多。不久將來,你就可以決定何時去愛,決定愛上多少,誰被你愛。”
當時的聽眾有何反應?你們認為聽眾的反應是什麼?很錯愕!我們靠觀察去判斷聽眾的反應,這樣可能不是十分科學、客觀。另一方面,聽眾不知就裏,只知他們討厭那種理論。為什麼?因為那就是科技的精神,任何東西都會淪為商品,任何東西都能控制。任何東西都能提取出來,為我所用。任何東西都能變成產品。
如果你按下這幾個按鈕,如果你讀這本《五個簡單步驟》的書,我就能幫你找到意義;如果我能隔離一兩種化學物質,就能幫你墜入愛河,達到你想要的程度。這種理論再多,其實人心裏還是未能完全被滿足。這種理論,令我有一種被侵犯的感覺。“我不只是一堆化學物質;生命的意義不只是一堆化學物質;愛不只是一堆化學物質。”這意味什麼?那些思想家聲稱宗教僅僅是對恐懼的一種反應,這已被證明完全錯了。今天西方社會各種宗教如雨後春筍,這真是令所有信奉科學的人跌破眼鏡。
正如英國著名作家及神學家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所說,“當人們不信聖經所說的神,他們不是什麼也不信,而是什麼都信。”傳統基督信仰在很多方面與科技精神南轅北轍,我們看見,人們撇棄了傳統基督信仰後,並沒有失去宗教熱情,這些宗教熱情並非出於恐懼。令人類懼怕的事物不斷在減少,人類所知越多,反而越多人覺得他們不只是一堆化學物質,必定有更多意義存在。
事情的發展並不像專家所言,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自英國著名作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就是《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的作者。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宣稱宗教最終會消亡,通過科學和實證研究,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然而,1963年他服用過量的迷幻藥自殺,臨死時是一名佛教徒。
他曾經潛心修行佛教。他說:“唯有神秘主義才能令人類停止毀滅自己,停止互相撕殺,這是人類唯一的希望。”因為他明白,一個人的全部意義比他以為的都要多,不僅是才智,不僅是身體,我們還渴望那看不見的事物。可嘆那些思想家都不在了,都死了,否則他們又會提出質疑,如果沒有神,沒有看不見的世界,沒有超自然,那麼宗教和宗教熱情唯一的解釋,真的就只有恐懼,對大自然的恐懼。現在對自然科學有深切認識,對大自然懼怕也消除了。那麼我們呢?我們對宗教的深深渴慕,應該怎麼解釋呢?
好了,講論了這麼多,是時候談談當中的危險。越來越多的人來教會聚會,他們想要進到神面前,想要經歷神。他們認識赫胥黎所說的,也知道人生的意義超過我們所想。我們渴望那看不見的。有一些東西,意義遠超過商品,超過財富,超過物質。這意義是什麼?是什麼呢?
危險就在這裏。我們已經被現代化,對科技深深著迷。我們喜歡掌控一切,將事情變成手中幾個按鈕,喜歡把東西制成商品。很多人不再信奉什麼,結果又回到什麼都信奉的光景。有人閉門造車,在後院創立宗教。人們為要經歷神,無所不用其極。很多人回到教會,但是看看他們。事實上,我應該說看看你們。你們必須當心,不要把經歷神當成一件商品。
我應該這麼說。今天,性已淪為一種商品。300年前,你不能把性當作商品,因為性跟許多事情拉上關聯,例如婚姻和家庭。發生性關系就會有孩子,這是很難避免的,然而今天,透過科技可以辦得到。從前,性不可能與承諾抽離。性是一種強烈的情感,是相當親密的感情,但你不能把它變作商品,因為你不能只有性,而沒有委身,沒有責任,不能只有性,而不去建立家庭,不打算深入了解對方。從前,你不能這麼做。然而,我們今天卻是這樣。我們今天通過科技,知道發生性關系後,可以完全沒有“後果”,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把性變成一種商品。
當我講道,教導這些信息時,我察覺人們相當饑渴,危險便在於此。他們說,我想要經歷神;我需要這個經歷;因為內心空虛,我需要被愛充滿;我渴望那看不見的東西。越來越多人認同,赫胥黎的言論正是我們的寫照,我們沒有希望,除了那看不見的世界,我們沒有希望。但是人們回來教會,卻把神當作商品。
讓我講得難聽一點,直接一點。他們想利用神,享受神的同在,卻不想委身於神。他們想經歷與祂的親密關系。傳統基督信仰教導說,如果你想深刻經歷神,就必須相信聖經的話語。看看那些教義,相信耶穌基督的神性,祂有神人二性,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你們必須相信救贖的教義,祂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有些人會說:“我無法接受這些迷信,我只想經歷神。”
或者,你可以告訴人們這個事實,如果你想要認識神,就必須完全委身於祂,必須遵守十誡。你必須說:“我願意順從十誡,照著十誡去行。我不再掌握自己的生命。”啊!這對現代人來說可不太受歡迎,他們滿腦子科技精神,視所有東西為產品,一切都可作為商品,什麼都能夠操控。
他們想要經歷神,但是他們很多人不想接受基督信仰,於是加入一些新興宗教,這些新興宗教出奇地含有科技精神,雖然他們說:“啊!我們超越了科學,可以給你神跡奇事。”看看新紀元運動成千上萬種衍生產品,其中從來都沒有一丁點順服,他們不必順服任何東西。
看看他們的書吧,看看他們的電視節目吧。他們所有講論,都是要你跟著他們那一套思考,跟著這種模式,你就會感覺實在,駕馭恐懼,你必須隨遇而安,思想必須專註,必須讓能量進入。
他們可曾說過,你不能?可曾說過,你必須原諒他人,不能隨意發生性關系?可曾說過,你必須說實話;你必須順服?哦,天啊,誰想要這樣?他們想享受神,卻不想委身於神。我想要經歷神,卻不想在理智上順服祂,在情感上順服祂,完全順服於祂,單單順服於祂。這就是談論經歷神的危險之處。
我告訴你,通過耶穌基督,你可以親自認識神,親密認識祂。你可以與祂傾心交流,生命充滿祂的愛。你想要嗎?我知道你想要的,因為像你這樣的現代人很渴望得到。我們都是疏離的人,都是孤單的人。人與人之間不再像過去那樣親密,家庭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堅固。我們不再有親密關系,我們每個人都是孤島。我們千方百計,呼求親密關系。當我們談到這裏,你應該知道基督信仰最不可思議,就是它避免了西方信仰帶來的危機和錯誤。西方文化的問題在於他們崇尚宗教主義。
我的意思是說,認識真理可以通過理性,而學習真理可以通過知識。東方宗教和文化的問題在於,他們認為通過認知無法認識真理。你知道,公案是佛教禪宗其中一個默想的課題。你知道什麼是公案嗎?比如像“你知道單手鼓掌的聲音是什麼嗎?”公案就是阻撓你理性思考的一種機制。當然,今天還有很多人沿用這套思想。東方文化向來都說,你不可能明白教義,討論正統與異端是沒有意義的,是可笑的。真理超越了這一切,超越了理性。矛盾在於,你要得出這結論,不能不運用理性。你不能說,真理超越了正統與異端的差別。如果你不同意,他們就會說你是異端。他們要否定理性,卻不得不運用理性,那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你有沒有發現,基督信仰實際上既不是東方的宗教,也不是西方的宗教。神很有意思,將救恩歷史的主要事件,恰到好處地置於當時主要文明體系地理位置交界處,安排在東西方交匯的邊界,位於歐亞非的交匯處。你看到了嗎?耶穌是一位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祂是誰?你看到了嗎?問題的關鍵,正如約翰福音4章23節中,耶穌對撒瑪利亞婦女所說,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
基督信仰的意思是,你得相信、遵守、思考,在理智上順服,將你的意念順服於祂。但是基督信仰也是與神深刻奇妙的聯合。所以,應該註意你如何去追求。不降服於神,你就不可能經歷神。你得當心,這包括我們所有人,也包括我自己。我的意思是說,我常常在自己身上找到這問題。我們想將一切商品化。“我今天只要三兩重的神,只要祂三分鐘。”其他時間不要來打攪我,千萬不要給我的目標畫蛇添足;不要幹涉我跟誰結婚,與誰約會;不要插手我辦事和營商的手段;不要讓我獻出很多錢,不要給我太多責任,以致我無法盡情享受人生。我只要神三兩重。我不要神太多,免得祂來打攪我的生活,只要能幫我克服困難就很足夠了。
對不起,如果你想要神的話,祂就會來打攪你的生活。你不可能只要三兩重的神,因為神是一位的。你不可能只要三兩重的我,要麼就整個人要,要麼一點也不要。你不可能對我說:“你一半進來,一半留在外面。”什麼?怎麼回事?你不能這麼做,不能只要一部分,其他的不要。在家庭,在其他各方面,我們都是這樣的,但是我們現在不能再這樣下去。如果你成為一名基督徒,便不能像西方人,也不能像東方人。
最後一點,你可能會發現,我實際上沒有談及“進到父面前”的性質,我們下個節目還有話題可談。
但是我必須指出,當我談論東西方的差別時,不能就這樣結束。為什麼我們這些敎牧人員聽起來都差不多?因為我們喜歡把書籍傳來傳去,分享閱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觀點都這樣類似。當我讀到法國大哲學家帕斯卡(Pascal)時,我發現他是一個信主多年的基督徒,至少在理智上是這樣。他理智上信主很多年。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又很理性。他是真正的計算器之父,也是他發明了計算器。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最偉大的數學家。
在他人生的最後幾年,一些事情改變了他。他原來有一種刻板的基督信仰,因為他是典型的西方人。他相信真理,而且都搞清楚真理及教義。但是他無法進到神面前。
你們可能有人聽說過,有意思的是,他死後,有人發現他的棉襖裏縫著一塊羊皮紙,那是從雜誌上撕下的一頁。在上面,他記下一個基督徒圓滿的經歷,使他從此不再像個西方人,當然也不是東方人。有一個晚上,他得以進到神面前,這徹底改變他一生,使他真的成為一名基督徒。
他將那晚的經歷從頭到尾記錄下來。那一晚進到神面前的經驗如此寶貴,他永遠不會忘記。他記了下來,當作護身符縫在衣服裏,隨身攜帶。直到他死後,才被人發現。
他這樣寫道:
1654年,蒙恩之日。這天晚上大約從十點半到夜深十二點半。
火光熾烈;
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不是哲學家和智者的神;
平安、平安、感動、喜樂、平靜;
耶穌基督的神;
禰的神是我的神。
除了神,世人都是善忘的。
唯有通過福音的教導才能尋覓祂,
偉大無比,人靈魂的美妙。
大哉!公義的天父,世界尚未認識禰,
但我已看見禰。
喜樂、喜樂、喜樂,
喜極而泣。
我離棄了祂,我的神啊,為什麼離棄我?
願我永遠不再與禰隔絕。
這是永恒的生命,讓他們都知道禰是唯一的真神,認識禰所差來的基督。
耶穌基督,耶穌基督,耶穌基督。
我曾離棄了祂,逃避祂,背棄祂,我把祂釘上十字架。
願我不再與祂分離。
唯有福音說得對,祂就是這樣住在我裏面。
啊,祂舍棄自己。
滿足無比,甘甜無比。
他發生了什麼事?他進到了神面前。怎樣的震撼。
不是單手鼓掌的聲音,不是可以言傳,不是虛無飄渺;與教義沒有衝突,也不是在真理之外;不是哲學家的神,不是智者的無神論,也不是哲學家抽象的概念;而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是火。這就是基督信仰。
我們一同禱告。
偉大的神啊,我們感謝禰,禰是一個可以認識的神。這幾乎是溢於言表的,太豐富了,遠超我們的想象。然而,禰把這些賜給我們,我們感謝禰。
在這個節目中,我們思考的要點就是我們需要禰,我們需要進到禰面前。父啊,求禰使我們明白。我為每一個聽眾朋友禱告,讓每一個人都認識禰。不僅認識禰,還借著耶穌基督被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我所祈求的是,我們成為進到禰面前的一個群體。這樣,當人們來到我們中間,與我們一同參加崇拜,他們能感受到禰的存在。不是哲學家的神,而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而是火。
求禰使我們成為那樣的一群人。這樣,當人們加入我們群體,就能感覺到神就在這裏。他們會俯伏,內心深處得到啟迪,知道神就在我們當中。求禰這樣臨到我們,我們需要禰。
但是,我們不會單單祈求經歷,卻不去盡心、盡性、盡力、盡意完完全全地降服於禰。我們現在就降服於禰,我們祈求單單借著耶穌,並在聖靈的感動下進到禰面前。
我們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