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 得著恩典的同時,就是要放下偏執!
陳偉迦

經文:路加福音7章11-17節

11過了不久,耶穌往一座城去,這城名叫拿因,他的門徒和一大群人與他同行。12當他走近城門時,有一個死人被擡出來。這人是他母親獨生的兒子,而他母親又是寡婦。城裏的許多人與她一同送殯。13主看見那寡婦就憐憫她,對她說:「不要哭。」14於是耶穌進前來,按著杠,擡的人就站住了。耶穌說:「年輕人,我吩咐你,起來!」15那死人就坐了起來,開始說話,耶穌就把他交給他的母親。16眾人都驚奇,歸榮耀給神,說:「有大先知在我們當中興起了!」又說:「神眷顧了他的百姓!」17關於耶穌的這事就傳遍了猶太和周圍地區。

今天的經文與昨天百夫長仆人得著醫治的經文是互相對應的,兩者同樣是以舊約的故事去演繹神昔日的作為,並認出神拯救的計劃,神今天也是要以這樣的方式去呈現出祂的拯救作為 (the re-enactment of salvation history)。

昨天的經文透過神如何使用祂的先知以利沙醫治乃縵,去呈現出我們的救主耶穌怎樣醫好百夫長的仆人;而拿因城寡婦的兒子從死裏復活,也正對應了昔日先知以利亞使寡婦的兒子復活過來。這等類似的記載和描述並非作者路加貿然的安排,而是作者路加在耶穌的使命宣言中,已經刻意提及的兩個故事 (參路四章24-27節)。故此,今天的經文迫使我們要連同昨天的經文一同討論。

為什麼經文要提及以利亞和以利沙兩位偉大先知的事跡呢?或說得更清楚一點,為什麼經文要提及兩位猶太人中偉大的先知去拯救外邦人的故事呢?其實在被擄時期、兩約中間,已經鮮有猶太人提及這些故事,否則就好像有一點「政治不正確」吧!猶太人流散在外,長期寄居別人手下,沒有自己的政權、制度和宗教自由,實在是難以容下這類的故事和教訓。更深一層的原因是:猶太人在兩約之間經歷過馬加比皇朝的興衰 (猶太人的復興階段)之後,更叫一世紀的猶太人難以接受救恩竟可臨到外邦人、而非臨到猶太人。

因此在總結的部份,我們要問的是,到底拿因城的居民為什麼事情而驚奇?為什麼他們要歸榮耀予神?

是的,寡婦兒子的復活故事表征著外邦人的得救,但明顯拿因城是一個處於加利利湖以南的一個城市,是猶太人的聚居之地。故此,他們驚訝的不單是人從死裏復活過來了,而是同時間「有大先知在我們中間起來了」,說明這死裏復活的故事並非只代表著神只以此方式去拯救外邦寡婦的兒子,而是:在今天,這救恩也終於可以臨到猶太人身上了,神終於眷顧祂的百姓了!可是......外邦人的得救與否卻是......

可見,種族的仇恨,只會使人瞎了眼,只看見對方的刺和自身的益處。

思想:

是的,神借著愛子耶穌基督,顯明救恩是要臨到外邦人身上的,但同時間,救恩也是真實的臨到在猶太人中間,拿因城中有人從死裏復活過來的故事就是明證。最近我從以色列的旅程中回來,期間聽著以色列人仍未覺得福音的好處,阿拉伯基督徒也對以色列人懷著看似牢不可破的隔閡。想著想著,唯有耶穌的愛才能化解一切,就像今天的經文一樣,死人復活之事終於臨到猶太人當中,但同時又提醒著:這恩典曾經是、將來也是要臨到外邦人當中。

是的,在旅程中,又正正看見了神的愛如何走進他們兩族當中,將不可能的又變成有可能。

當我們得著恩典的同時,心懷亦寬大了一點,期盼著別人也一樣蒙大恩。當我們面對著仇敵時,也能這樣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