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您們好,弟兄姐妹,主內平安,今天我們繼續探討“從外到內的救恩系列──“神的作為”這個主題,討論題目是“得以親近”第三部分。
我們將繼續研讀以弗所書,為了這次講道,我會作出一些改變。我會讀一節經文,只是一節而已。因為我們將會思想以弗所書第二章裏一節意義深遠的經節。今天,我們要把內容都弄個清楚明白。以弗所書第二章二十八節。讓我為你讀出:
[18]“因為我們兩下借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我很想探討這節經文,如果你一直跟隨我們研讀,就知道我們正在思想以弗所書。我們曾經交待過以弗所書的架構:以弗所書第一章,保羅祈求神使世人明白祂所彰顯浩大的權能。在第二章,保羅給了我們兩個最充分的證明,說明神在世上與人同在,大有權能。第一個證明記載於第一到第十節,我們看到神如何進入死氣沈沈而肢離破碎的生命,帶來生命氣息,使之朝氣蓬勃。然後是第二個證明,第十一到第二十節,就是我們現在要思想的部分。神在世上與人同在,大有權能,祂能將各式各樣的人召聚一起,成為一個群體,進入教會,使本來不相往來的人一起生活。教會理應成為神大能的證明,教會不僅是一個群體,不僅是一班人聚在一處唱歌和聽教導。教會是不同凡響的,是與眾不同的,是獨一無異的。
保羅使用猶太人和希臘人這兩個詞匯,代表猶太人和外邦人。他給我們一個具體實例來說明教會的原則。本來截然不同的人,借著基督被召聚一起,在基督裏彼此連結。這個連結勝過家庭、文化、經濟、言語和種族的差異。在第二章16節,保羅大致說:“事實上,教會如今是一個新造的族群。”教會是一個新造的族群,在這個地方,家庭關系、性別關系、經濟關系、商業關系和種族關系得到重建,重新定位。教會擁有世人無法實現的合一,這種合一是世人長久渴慕,從古至今一直期求的。
我們探討到這裏,問題出現了,神是如何成就這些事?如何將截然不同的人召聚起來呢?我們說過,這一章告訴我們,神是通過兩個途徑。首先,基督的寶血召聚我們,賜給我們相同的地位。我們在過去幾個節目中已經探討過這一點。我們有些人是在遠處,處境很糟糕,我們遠離神,毫無道德可言,兇惡暴戾,生命肢離破碎。有些人則在近處,就是說他們德高望重,舉止溫文爾雅,道德很高。然而福音告訴我們,無論是遠處的或近處的,無論是外邦人或極端律法主義者,無論是破碎的或茁壯的,我們全部都是迷失的人,全都與神為敵,與神隔絕。這些真理我們全都探討過。基督的寶血賜予我們在律法前相同的地位,相同的位置。
神召聚人的第一個途徑,是塗抹我們的身分。我們不再說這個人在遠處,那個人在近處,不再說這個人完好又道德,那個人卑劣又破碎,因為這些統統會給塗抹,取而代之的是相同的地位。我們說的,是在律法前相同的地位,因為基督的血抹掉一切的罪,使我們與神和好。好了,這一點我們已探討過。
到了第二個途徑,神連合各式各樣的人,不僅賜予他們在律法前相同的地位,還賜予他們共同的奇妙經歷。對,是奇妙經驗。在這一節可以找到,我只讀一節經文,是想讓你知道這節的每一個詞都很關鍵,十分重要,意義豐富。所以我說這節經文意義深遠,我們要一層一層打開弄清楚。
請註意這節經文的每一個字詞,“因為”,“借著他”,那是指基督。“我們兩下”,“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讓我解讀一下。英國著名詩人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有一首詩,談到一節聖經,說:“這是個芳香滿溢的盒子。”這節經文滿載奇異的芳香,每個字的分量都勝過天和地。
“因為我們兩下借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首先,請註意“兩下”這個詞,我們已經講論過。“兩下”是指猶太人和外邦人。我正要探討當中的意思,講述是甚麼召聚我們,使我們成為一個新造的族群,是甚麼將我們連為一體,彼此合一。
我曾經跟你提過一個最有意思的人,他就是著名新教牧師鐘馬田 (David Martin)。他是我仰慕的人。他是一位醫生,是英國二十世紀初期一位學識淵博的人。他領受神的呼召成為牧師,甘願接受薪酬暴跌九成。他放棄醫生的高薪厚職,成為韋爾斯一個小鎮的牧師。
故事是這樣的,他說:“很多時候,他和我們許多人一樣,充滿疑惑。我們都有疑惑:我到底是不是個真正的基督徒?怎能知道我真是個基督徒?”有時候,他說:“我滿腹疑惑,聽到指控者的聲音。那聲音會說:‘你自稱是基督徒,甚麼令你認為自己是基督徒?你怎樣知道神會在你生命中動工?’”鐘馬田說,他往往會轉身,對那聲音說話,之後它總是啞口無言。
他生於十九世紀後期的英國,當時的階級觀念比我們強烈得多。他會轉身對那把聲音說:“你認識我的國民,我常常牧養他們,向他們講道,我探訪他們,與之交談。他們基本上是文盲,沒受過教育,非常落後。而我受過教育,略有才華,有些文化修養。你怎樣解釋我跟他們有那麼多共通之處?我可以花兩、三個,甚至四個小時與韋爾斯岸邊最無知的女漁民聊天,這些美好時光多美妙。當我們談論我們的主,談論認識主的愛是甚麼意思,談論在主面前虛己和禱告是甚麼意思,我完全明白對方在說甚麼。你如何解釋呢?”鐘馬田說:“相比起從前我接受高等教育的學院,我在這裏更能感受到合一。你又如何解釋呢?”看到吧,這就是“兩下”的意思。因為透過基督,我們兩下,我們雙方,不論我們是誰,不論你是誰,都得以進到父面前,這是我們兩下都有的共同經歷。
現在,我們再看看另一個詞“因為”。“因為”這個詞告訴我們甚麼?“兩下”這個詞告訴我們,不論你是誰,任何兩個人都可以成為弟兄姐妹。不論彼此之間從前有多少冤仇,不論兩者如何不同,你們都可以成為家庭的一分子。那就是“兩下”的意思。這樣的經歷使我們平等。
第二,“因為”這個詞告訴我們,三一真神和基督信仰所要成就的,就是這種經歷。“因為”這個詞之前,保羅說了甚麼呢?就是你所認識的以弗所書余下部分。“因為”這個詞之前說了甚麼?就是保羅一直在講論的事情。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耶穌基督使我們和好,父神差遣祂的兒子來到世上,還有神所做的諸般事情,救贖的偉大計劃,以及耶穌在十架上受苦至死。這是“因為”甚麼?有人說:“神所以這樣成就,是要讓我的罪得到赦免。”對呀!當然是這樣。就是這樣嗎?“太好了,神的目的就是讓我有永生,永遠住在天堂裏。”無可爭論!就這樣嗎?當然不僅如此。三一真神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為要使你“進到父面前”。
羅馬書五章五節裏,保羅說:“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這是基督信仰最完整的奧秘之一,你不僅要認識父神的愛,更要“得到”它。
我知道這樣說,聽起來非常奇怪,你也許會說:“這不就是一些宗派的說法?”是的。認識神的愛非常重要,深信祂愛你非常重要,這都很棒。相信祂的愛是非常重要的,但保羅說,這段經文說:“你要經歷神的愛。”那就是十字架的目的。神的愛是要經歷的。好了,好的。要有資格,我知道。
感覺通常是反復無常,來去無蹤。我們不能一直追隨感覺,不可聽憑感覺而我行我素。我們蒙神接納,不可基於感覺;理解事物,也不可憑借感覺。說到感覺,我們自然知道那是很難捉摸的事情,感覺飄浮不定,全不可靠。既然這樣,我們應該以整個生命去認識神。神希望我們用理智,用意誌,用情感,以致用全人來認識祂。神的愛是要經歷的。
不久前,我講論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說到那位父親親吻知錯回來的兒子。浸信會最偉大的傳道人之一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曾講論這一段聖經,他講道時說:“我們有些人體會過活得太幸福的滋味。”他是在憶述自己的經歷,神的愛有時鋪天蓋地,以致我們裝載不下,幾乎要求神停止這份震撼的情感,否則可能興奮致死。如果神不是遮蔽我們,免於直接看見祂的愛和榮光,那麼我可能會過度喜樂而死,我承受不了。
我知道提出這樣的經歷很危險,因為有些人熱切渴求神的愛,很容易會崇拜這種經歷,將之變為偶像。我也知道,誤以為隨時隨地可擁有這種經歷,亦是相當危險的。但我最想問的是,你對這種經歷有任何認識嗎?你知道他在說甚麼嗎?
如果你要讀傳記和日誌,想要認識從前偉大的人物,可以讀司布真或循道宗的另一位創始人喬治‧懷特腓(George Whitfield)的日誌。懷特腓在日誌裏寫過:“昨晚我輾轉失眠,神不斷把愛澆灌進我裏面。我不斷說:‘主呀,我需要睡覺。’我停不下來,因為神的愛源源不絕,我不斷贊美祂。最後不知不覺間就天亮了。那一天我真是累透了。”他在其他地方亦記載說:“昨晚我在默想白白稱義和借恩典得救贖的教義,心裏燒滿了神聖的火。”司布真說,神的愛有時鋪天蓋地,以致我們裝載不下,幾乎要求神停止這份震撼的情感,因為實在承受不了。你對這種經歷有任何認識嗎?朋友,這就是進到父面前。
剛才提到,我們很容易把這種經歷崇拜為偶像。我說過,我們與神的關系不是建基於此,這不是蒙神接納的基礎,也不是我們認識事物的方法。我仍然要問,你認識這種經歷嗎?大概很慚愧,我們知道的並不多。那麼,你會說:“我怎樣可以獲得這種經歷呢?”我不知道。這也沒關系。你是否追求它?我們太過自鳴得意了,還未開始喝這口井的水,怎可能如此深刻認識神的愛,從那裏獲得喜樂、勇氣和豐足呢?是的,甚至某些宗派的人也經常這樣說,因為你知道,聖經會促使你明白,我們應該以整個人去認識神。
“因為”這個詞,是指神一切成就的事,不僅要使你得赦免,不僅要使你得救贖,不僅僅是要賜你甚麼甚麼。祂想認識我們,也希望我們認識祂。祂希望我們得以進到祂面前。
現在,讓我們探討這個詞。進到甚麼面前?進到父面前,進到父面前。“進到”這個詞字面上意思是,被引見給大人物。我們大城市的人很難體會這點,因為我們已經見慣不怪穿著華麗有頭有面的人在街上走動,其他習慣坐車的地區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身處大城市,你可能有天在街上走著,環顧四周,然後說:“看,那個人我一直有留意他的事跡。哈,他看起來與那些近照不太像。”那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如果你要明白“進到”的意思,這個例子會幫助你。你可以想象某個大名鼎鼎的人到你居住的地區,他是你敬佩和仰慕的,你極其渴望見到他,只是一眼已經心滿意足。你於是擠進人群裏,與四周的人你推我撞。警察擺放的路障很遠,還差大段距離。所有人拼命向前擠去,你其實只想看那大人物一眼。突然間,那位大人物的隨行人員中,有人走到路障前,召喚你的名字:“你在這裏嗎?”
接著,警察開出一條路,你走上前,說:“我在這裏,我就是某某了。”“很好,我們想邀請你進來與我們共進午餐。我們很高興見到你。我們一直在等待你。我們知道你住在這裏,一直期待能遇到你。”於是他們領你進去。保安人員四處為你開門。你進了去,坐下來。那位大人物就在那裏。他看起來比近照更容光煥發。他一見你便說:“很高興見到你,我聽說過很多關於你的事,希望我們最終可以成為好朋友。你下次何時會到我所住的地方?我很希望邀請你來我的家。”
“進到”這個詞就包含這個意思。這個詞的希臘原文蘊涵豐富,意謂“進到裏面去”。你有多希望進去呢?給我一點時間,讓我解釋一下。人的內心有一股最深邃、最強大的推動力。這股力量從何而來?就是因為想要進去。這份進去的渴望與生具來,深深植根人的內心,比性還要深,比兩性之間的鴻溝還要深,比貪婪還要深,遠超乎你的想象。
有意思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 S. Lewis)在倫敦大學英皇書院的畢業禮上向畢業生演說。講道的題目是“小圈子”。我認為他的演說極為發人深省。沒有那段話,你就永遠不會明白這裏所講的真理影響有多大。魯益師談到軍隊,因為他曾經在軍中服役,服役期間戰爭正值如荼如火。他說:“在軍隊裏有兩套系統或制度。一個印在誰都讀得到的小紅冊子裏,那裏的規則始終如一。將軍的官階高於上校,上校的官階高於上尉。每一個人都知道誰隸屬誰。”
“但是軍隊的另一套系統,另一套制度並沒有印出來。那不是一個官方的地下組織,沒有設置官職和規則,就算你加入了這個組織,也不會有人告知你任何規則。沒有人會正式而明確的召募你。事實上,你是逐漸發現,不知不覺間看見那套系統的存在,意識到自己身處其外,或許接著發現已置身其中。
任何時候都無法說得清誰在裏面,誰在外面。一些人顯然在小圈子裏,而另一些人顯然在小圈子外。但總有小撮人介乎兩者之間。如果你離開了六個星期,回到同一個兵團、師旅,或小隊,很可能會發現這第二個制度已經改變。小圈子沒有正式的召募,也沒有開除革職這回事。有人實際上已遭開除,或者還未曾獲招募進去,卻始終以為自己在小圈子裏。這自然讓那些真正在小圈子裏的人感到滑稽可笑。”
“這個小圈子沒有特定的名稱。唯一的規則,只是圈內人和圈外人對它有不同的稱呼。小圈子裏的人或許簡單的用清單形式來稱呼,把它叫做‘我、東尼、約翰和你’。在非常安全的情況下,有時會稱它為‘我們’。但是,如果你是圈外人的話,你會叫它‘這幫人’,或者‘他們’,或者‘某某和他的全組人’,或者‘空殼’,或者‘小圈子’。”
魯益師要說的是,不僅是軍隊,任何地方總會有一批人是圈外人,一批人是圈內人,這現象無處不在。誰在圈內,即是小圈子裏?是那些知道來龍去脈並參與其中的人。因為從來沒有人寫下小冊子,定明甚麼人在小圈子內,他們需要遵守甚麼規則,要怎樣才能加入小圈子,所以問題就出現了。圈內人也會改變。有些人會被開除,但就算已成了圈外人,仍然以為自己在圈內。這些自以為是的人,會弄得真正在圈內的人發笑,覺得他們很滑稽。魯益師說,不管你在哪裏,總有這些小圈子,我們是多麼渴望進入裏面,被接納為圈內人。
他進一步說:“最容易看得到的小圈子,就是我們稱為的‘上流社會’。”他說:“十九世紀的文學充斥了這樣的人物,時刻渴望進入這個‘小圈子’,被這種欲望蠶食鯨吞。必須清楚明白,這裏所說的‘上流社會’只是數百個圈子中的一個,所以勢利的表現可謂千變萬化。很多人認為自己一點兒也不勢利,他們寫作諷刺社會現象,對時弊冷嘲熱諷,或許他們正被同一種欲望完全吞噬,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他們的行為可能在說明,他們也有強烈的願望想進入另一個小圈子,以截然不同的小圈子,來抵禦來自‘上流社會’的誘惑。
對於一個自認為被藝術圈子排擠,孤芳自賞,郁郁不得誌的人,國務委員的一封邀請函,可能是個冰冷的安慰。可憐的人啊!他想得到的,不是寬大明亮的廳堂,不是香檳,更不是同儕和官員的醜聞。不是的!他認為自己淩駕這一切之上,那個狹窄的小閣樓,對他來說有一點神聖的著迷,四五個知己低頭蜷縮,一邊吞雲吐霧,一邊迷醉於這種想法:眾人皆醉我獨醒,就只有我們這幾個人能夠明哲保身。”
“毫無疑問,佛洛伊德(Freud)或會將這一切說成是性衝動的另類表現。但我認為這種看法有些張冠李戴。我在想,在這個放縱情欲的世代,許多人的第一次性行為,或許不是出於愛情的欲念,反而是抵受不住小圈子的誘惑。”
明白魯益師在說甚麼嗎?這是相當發人深省的。很多人將自己的問題歸咎於性欲,歸咎於毒品,歸咎於其他種種問題。但很多時,根源其實都埋藏在這些問題之下。他說:“多少人第一次發生性關系,不是由於情欲,而是由於渴望進到小圈子裏?多少人第一次吸毒,不是真的想吸毒,有些人吸毒是因為想逃避現實,但多少人吸毒是因為想進到小圈子裏?不管我們身處何地,總想進到小圈子裏,我們非常害怕留在圈外。”
他說:“我無權過問你為了進入‘小圈子’作出了多少妥協。然而,回首過去,對於追求良善正直那份無形的渴望,有沒有驅使你做過甚麼事,說過甚麼話,讓你在某個輾轉反側的寒夜只要回想起來,便能會心微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你比大部分人幸運。”
“進入‘小圈子’這個需要,永遠在左右人類的行動。除非你采取措施壓止它,否則由你踏入社會工作,到你老態龍鐘,這股欲望將支配你的一生。這是一種私欲的記號,執於要擁有自己所沒有的東西。這股要進入圈內的欲望,何時支配著你,你就何時得不到滿足。直至你克服在圈外的恐懼,安安靜靜留在圈外。想一想吧,這情況你肯定毫不陌生。舉例說,你希望加入一個樂團,加入一個音樂圈子,因為你真的酷愛音樂,那是很美的事,但是如果你只是希望四重奏表演有你一席,如果你只是想進到這個圈子,掌握更多內情,那麼樂趣就會很短暫。”
魯益師努力在傳達非常重要的訊息。請你思想一下,你有多少問題經過這樣的深入剖析,歸根究底就是想進到裏面,希望進入小圈子裏,我們多麼害怕留在圈外。有一個例證聽起來可能極其怪誕,卻充分顯示它多麼實在。在這方面,佛洛伊德會說:“這都是性衝動,不!我們需要進到小圈子這欲望,比性衝動更深層。”
你有多少不愉快的經歷是因為遭人排擠?在這情況下,未婚人士比結了婚的感受更差。我想他說得對,魯益師證明了這一點。有時,結了婚或成了家,會把你拉出一個小圈子,但是如果那個家庭足夠大,會發生甚麼事?就是在家庭裏,依然可以出現小圈子,產生圈內圈外之別。他說:“你有多少不愉快的經歷,是因為覺得‘我在圈外’?”你看到這股欲望可以怎樣摧毀你麼?可以怎樣驅使你做一些不該做的事嗎?你能看得見它的根有多深嗎?
這可能是一個非常怪誕的例子,卻是頗有意思的。有人剛剛給我一本寫得很糟的書。市面上有很多書,內容大致都是這樣:“看我從前如何不濟,如今在基督裏成為新造的人,好得無比。”有很多書寫的很出色。書借可以作為有力的見證,但一些書卻寫得糟糕透頂。我讀過一本書,講述一個人曾經過著放蕩不羈的同性戀生活,是一個有名的女性模仿演員。
在書中,他說在他成長期間,一直是娘娘腔,外表很像個女人。他自小孱弱,不擅長運動。因為他是一個男性,所以他一直在圈子外,被擠到圈外,總是在圈外。後來,當他第一次模仿女性時,他說:“我走到臺上演出,他們吹口哨,拍掌歡呼,要求再重演多遍。結果,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被認同。”他發現自己有本事進到圈內,一時間,所有人都簇擁著他,圍繞著他。他深深感到,我進到裏面了!
是甚麼令他變成那樣子呢?你可以讀很多心理學的書,可以大談性別障礙,可以探討性愛,諸如此類,但總是有更深層的原因。我希望進到裏面,我是在圈外,被邊緣化了。我怎樣才能進到裏面呢?渴望被“認同”,時刻想進入圈裏的渴望,掌管了你的人生。魯益師也那樣說。除非你不單能揭開它的真面目,還有辦法使它滿足,否則它會支配你的一生。但怎樣才能滿足它呢?我們都知道,我們就在最根本的圈子之外,這個最根本的圈子就是三位一體的真神。
這告訴我們,借著基督,我們可以進去。三位一體的真神,聖父、聖子和聖靈,全出現在第十八節。還有你們,也在經文之中。詩篇第二十五章14節說:“耶和華與敬畏他的人親密”。“親密”在希伯來文可以被解釋為“秘密的議會”,即是說神向你吐露秘密。神把你帶進裏面,給你一條通道。祂說:“我很高興見到你。”祂開了門,打開大閘。祂要警察為你解除路障。祂把你直接帶進裏面,讓你安坐下來,然後說:“希望我們能成為朋友。”我們太想進到裏面了。你可以在內心深處認出這份渴求嗎?你可以看到它嗎?
我們進到父面前。如何進去?如何辦得到?如何領受這份恩典?這一節經文還有兩個部分,它們都很簡單。但在結束前,我想用余下的時間讓你知道,要真正進到父面前,這兩個部分都不可缺少。我們剛才提過,無論是誰,都可以真真正正經歷神,進入這種奇妙深邃而親密的關系,彼此連結合一。我們可以進到父面前,這是我們最深刻的經歷。這個經歷滿足我們內在的渴求,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帶來如此滿足。就像隔靴搔癢,任憑你千方百計試圖闖進所有的小圈子,但卻找不到滿足。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進到父面前呢?我們如何才可有此經歷?聖經說:“借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
首先,“借著他”意思是,有某個人引薦你。要是國家元首來到,而你站在路障的一邊。國家元首不認識你,也沒有人給你介紹。要是你決定闖進去作自我介紹呢?試試看。衝過去,跳過路障。走上前,嘗試向國家元首作自我介紹吧。去吧。試試看。但你嘗試之前,要先肯定你已經立好遺囑。你要明白,除非有人為你介紹,否則你不會成功。
如果你以自己的名義,如果你試圖向一位權貴顯要自我推薦,最起碼你會被羞辱,被人趕走,人們會說:“這個無賴是誰呀?”但最糟糕的,莫過於你的手臂會被槍傷,甚至心臟開一個洞。你根本不能那樣做!他日理萬機,權傾天下,顯赫無比。要是每一個人都想走過去自我介紹,那怎樣辦?如果每個人都能隨便跟國家元首說話,結果會怎樣?不會有國家元首,沒有元首的權柄。這根本不可能。出入一定要嚴加限制,唯一進去的方法就是,有人認識他,又認識你,在你們之間作引薦。那是唯一方法。
你怎樣才知道可以進到父面前呢?借著基督。我們都花時間談過了。有一個人,他一方面是個謙卑的木匠之子。有一個人,他與我們一樣。有一個人,他到我們中間,讓我們可以接近他。我們都讀過祂的事跡。我們都說:“我明白祂的感受。祂孤單。祂被辱。祂受傷。祂受死。祂是一個人,但同時祂認識父神。祂是父神的知己,是父神眼中的瞳仁,是祂的至寶。祂會為你引薦。
請註意,這是非常實際的,最實際不過了。很多基督徒對進到父面前的經歷不多。你不會有懷特腓、司布真和特蕾莎修女的經歷,你是經歷不到的。你會說,為甚麼不能?我告訴你為甚麼。因為你以自己的名義。當你坐下來禱告,你會做甚麼?你會拿著那份貪婪的列表,你的購物列表,為得到這一切來禱告。最後你可能會說:“奉主耶穌的名祈求。”好,你應該奉耶穌的名禱告,但你知道那是甚麼意思?你要借著祂。我告訴你,今天就這麼做吧。
坐下來,真正借著祂。那是甚麼意思?你用五分鐘,至少五分鐘,借著祂。那是甚麼意思?就坐在那裏,說:“父神啊,我明白我只能借著耶穌基督來到禰面前。我明白,來到禰至高至大的榮耀面前,這些祈求都顯得膽大妄為。我明白,就算只是放膽開聲,禰都應該把我趕走。我明白,要突破路障,上前向國家元首自我介紹是不可能的,我沒有權利去到禰的跟前。但是,耶穌為我而死,為我開路。耶穌是我的公義,是我的代求者。耶穌是我的兄弟,是我的君王。耶穌就是我的這一切。”就花五分鐘,去了解你唯一的通道,就是通過耶穌。
馬丁路德說:“把神視為一把熾烈的火。如果你試圖直接進到祂面前,準會被活活燒死,但如果是繞到耶穌的門前,打開門,走進去,祂的同在中和火焰的熱力,帶來清涼的光芒。”他說:“這麼想,除非你通過耶穌,否則你嘗試的每一道門,都是毀滅的火。”如果你思想這些,如果你為此感恩,如果你想到祂成就的救恩,想到祂是道路的意義;如果今天你通過祂進到父神跟前,而不是僅僅說“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門”,告訴你,你會開始經歷進到父面前是甚麼回事。
最後要講論的,就是“被一個聖靈所感”。重點是聖靈真的同在,賜予我們這樣的經歷。怎樣發生的呢?非常簡單。你有沒有經歷過在靈裏滔滔不絕的禱告呢?我意思是你自己作的禱告。你有沒有試過進入忘我境界呢?有沒有看看手表,然後說:“天呀,我禱告了一個小時。”時間飛逝。這就是聖靈的工作。聖靈的工作,是使真理發出亮光。以弗所書一章18節說:“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
這樣,你就能知道神的愛有多長闊高深。如果你尋求聖靈,如果你讀一讀聖經,讀到某一節,就像這節經文,你要做甚麼呢?你要默想它,你會說:“父神,我希望進到禰面前,明白禰對我的旨意。讓這些真理進入我的心,進入我的心。”你要默想這些經文,思想它們,然後求問聖靈:“聖靈啊,我知道自己的資質平庸,但感謝禰作我的老師。請教導我這些真理。”如果你不是靠著自己的名,而是靠著基督的話,那麼聖靈會教導你。
好,就讓我這樣作結束。近來發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我覺得在禱告上不夠親近神,於是下定決心,非得把禱告的時間增加三倍,因為我說過,我們是“借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所以這是唯一方法進到父神面前經歷這種親近,領受足夠的愛,讓事奉繼續得力。我於是付諸實行,真的把禱告時間延長三倍。結果那星期的禱告,是我有生以來最枯燥乏味的。真的大出意料之外!
這就像給你一鼻子灰。有時,稱職的教練會這樣待你。有時,稱職的父親也會這樣做。有時他們會說:“看一看這小子學到甚麼,讓我們教教他何謂老練,何謂毅力。”神也會這樣對我們,為何不可?預備這節目時,我希望能多一些經歷,然後才傳講“進到父神面前”的道理。可是我竟然毫無經歷。非常諷刺。我花了很多時間,大概比你要花的更多。我不是自誇,只想告訴你,希望你知道,根本沒有甚麼秘訣。我們要除去自滿,明白神的愛是要被經歷的。
我們都可進到神面前,這是所有人的殷切期盼,我們最終都能進去。這一場講道很不像一般的講道,但我要告訴你,無論如何都要實行出來。走到祂跟前,說:“我需要禰的愛,需要親近禰,需要這種自由。我需要感受禰的愛,在禱告中卸下重擔。我想經歷禰的同在,經歷聖靈的同在。”如果你向祂這樣祈求,你認為祂會怎麼做?難道祂會說“看見這個人受折騰,我真是高興,我只會袖手旁觀”?你真會相信神並不仁慈?
如果我其中一個孩子走過來說:“爸爸,我很需要你,我希望擁抱你多一點,跟你多聊一會。我只想讓你知道我愛你,同時希望明白更多你的愛。”我會說甚麼?“哈哈!這是我期待已久的事。就懲罰你今晚不可吃晚餐,立即就進去你的房間。”神會這樣說嗎?我會這樣說嗎?即使像我這樣不稱職的父親,最差勁的時候我也只會說:“我現在非常忙,我們可以明天才談天嗎?”即使像我這樣不稱職,也只會這麼說。
誰會說:“這就是我一直期待的事。你今晚沒飯吃,沒有零錢用。你要被罰留在房間裏。”我想不會有父親這麼說吧。當父親聽到你需要他,準會說:“啊,過來這裏。”神會這樣待你,祂要這樣愛你。你遲早要把自己交托給祂,最終你會進到裏面。“因為我們兩下借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切切實實祈求這樣的經歷。這個題目隱藏危險,很容易會出現過濫情況,淪為崇拜這種感覺,使之成為偶像。特別是我們現代人,那麼喜愛美妙的感覺。我們不喜歡談義務,不喜歡談真理,但我們肯定喜歡談經歷。這一切故然都要恰如其分,但是主啊,求禰讓我們更多親近禰。讓禰的靈膏抹我們,讓我們感受到禰的同在,每天經歷禰的同在。讓真理光照我們的心,使我們感受到禰的愛。
親愛的天父,我們來到禰跟前,說:‘求禰的旨意成就。我們會拆毀心裏的偶像,尊心尋求禰,等候禰。我們要遵從禰,尋求禰,直到禰的榮光臨到我們。’正如雅各與天使摔交,現在我們也要緊緊抓住禰,求禰向我們顯現。我們借著耶穌來到禰面前,祈求禰透過聖靈,讓我們得以經歷禰的同在。我們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