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機爲轉機
肯尼迪總統曾說:“在中文裏,‘危機’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危’代表危險,‘機’代表機會。突如其來的問題會引發危機。但在每一次危機中,危險與機會並存”。
生活中危機四伏,每個人都會碰到難題。你該如何應對患難、危險和突如其來的問題呢?要怎樣面對個人生活,教會,及國家層面的危機呢?如果走到了“智慧無法可施”的地步(詩篇107:27),又該怎麼辦呢? 當“福音真理”遭受威脅時,我們要如何應對呢(加拉太書2:5)?該如何挺過那些“急難,責罰,凌辱的日子”?(以賽亞書37:3)
通過禱告向神呼求
詩篇107:23-32
你可能正在生活的大風暴中掙扎。“狂風霎時就起來,海中的波浪也揚起。”(25節)你的“心因患難便消化”,你“搖搖晃晃、東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你的“智慧無法可施”(26-27節)你遭遇到了危機,卻不知該如何走出困境。
詩人告訴我們要如何應對: “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領出他們來。(28節)
神從來不遲到,但他也不會早早就到。神的時間永遠是最好的!
“他使狂風止息,波浪就平靜。
風息浪靜,他們便歡喜。他就引他們到所願去的海口。”(29-30節第二段)
當神迴應你的呼求後,千萬不要忘記感謝他:
“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
願他們在民的會中尊崇他,在長老的位上讚美他。”(31-32節)
主啊,感謝你!你無數次垂聽我的呼求,將我從危險中拯救出來。主啊,今天我要爲我們的教會、國家和我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呼求你。
運用技巧、智慧和勇氣
加拉太書2:1-10
就像昨天提到的,基督徒有時會瞧不起其他教會、其他宗派,或其他基督徒。我們希望別人做起事來也能像我們一樣“有章法”!如果你這樣想,你實際上是在否認“信耶穌就已足夠”這條真理。
加拉太教會的危機正由此引發。有人告知加拉太的會眾,光信耶穌還不夠,如果想要成爲“真正”的基督徒,就必須接受割禮。
初代教會不得不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使徒保羅必須鼓起勇氣,運用他全部的智慧和溝通技巧來迎接這個危機。保羅既要保全真理,又不能讓教會分裂。
保羅首先要澄清一件事,即他是在聖靈的帶領和指引下傳福音的:“我是奉啟示上去的”(2節第一段)。雖然保羅確知自己所傳的福音準確無誤,但他也不想造成誤會,導致分裂。保羅說,“卻是背地裏對那有名望之人說的。惟恐我現在,或是從前,徒然奔跑。”(2節第二段)
保羅帶上兩個好朋友一起傳福音,他們是巴拿巴和提多。巴拿巴是猶太人,而提多是希臘人(一個沒有受過割禮的外邦人)。對於一世紀的猶太人來說,這世上只存在兩種人:猶太人和希臘人,即受割禮的和未受割禮的。根據神的命令(創世記17:9-14),割禮是神與猶太人立約的記號,是顯示他們選民身份的標記。
雖然提多未受割禮,但保羅依然帶他同行:“但與我同去的提多,雖是希利尼人,也沒有勉強他受割禮。”(加拉太書2:3)保羅再次申明,耶路撒冷的使徒們(雅各、彼得和約翰)也認同他的主張,即耶穌基督所帶來的好消息是給所有人的 —— 不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不管是受割禮的,還是沒受割禮的。
保羅必須起來捍衛“我們在基督耶穌裏的自由”(4節)。即唯有通過信靠基督所獲得的真自由。顯然,靠行割禮在神面前稱義有悖於福音,是“叫我們再作奴僕”。(4節)
如果保羅向“外邦人必須受割禮”這個要求低頭,就等於徹底否認福音的本質。《加拉太書》的目的是要解釋“福音真理”到底意味着什麼(5節)。 保羅表明,耶穌的生、死和復活已經完全滿足了摩西的律法。
耶路撒冷會議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外邦人是否應遵守割禮這個問題。會議達成的決議成爲基督教歷史上最重要的決定之一。這個劃時代的決議防止了教會分裂。初代教會挺過這次危機,爲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耶路撒冷會議不但解決了教會的危機,更確認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羅所傳是同一個福音。初代教會的領袖們認可了保羅的使徒身份,確認他具有神所賦予使徒的一切權柄。
彼得及其他使徒都接受了保羅的身份,併爲宣教做了戰略性分工——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而彼得向猶太人傳福音。這兩個宣教隊伍將同一個福音帶給了兩種不同背景的人。最後,他們還“用右手行相交之禮”,以顯明雙方都會尊重這個協議(7-9節)。對於初代教會來說,這是劃時代的一刻。
雙方就他們各自的觀點展開了有理有據的辯論。儘管耶路撒冷的眾使徒是“教會的柱石”(9節),但保羅並沒有被他們的身份嚇倒。無論如何,與這樣一羣人協商,還是需要巨大勇氣!雅各大概已經成爲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彼得和約翰都曾是耶穌的核心同工。
耶路撒冷會議的最後決定令人雀躍。保羅身負使命,態度堅決,但面對衝突卻有禮有節。不論外遭反對,還是內心氣餒,任何事都不能阻止保羅向前的腳步,因爲保羅深知這是神給他的使命。
有一項來自耶路撒冷教會的提議沒有遭到保羅反對,這就是“記念窮人”(10節)。教會一定要堅持把窮人和弱勢羣體的利益擺在首位。
主啊,請賜給我們使徒保羅那樣的智慧、溝通技巧和勇氣。請幫助我們像保羅一樣,擁抱所有屬於耶穌基督的教會。
將“不可能”帶到神面前
以賽亞書36:1-37:38
你是否曾因自己的基督信仰遭人嘲笑?“你真覺得神與你同在嗎?”譏諷你的人這樣問,“他難道不是你想象中的朋友嗎?” “你真覺得相信神會給你帶來好處嗎?”歷史上,神的子民一直都遭到這樣的嘲笑。
以色列人又遇到一個突如其來的困難。這一事件的意義巨大,以至聖經三次將它記錄在案(參看列王紀下18章,歷代志下32章)。亞述王西拿基立帶領大軍前來攻擊以色列。亞述的弄臣們大肆嘲諷神的子民:“你所倚靠的有什麼可仗賴的呢?”(36:4)因爲信靠耶和華,以色列人遭到了嘲笑和譏諷。
看來,這是個不可逾越的困難—— “列國的神有哪一個救他本國脫離亞述王的手呢?”(18節)但以色列人並沒有與這個挑釁直接對峙。有時,應對惡語攻擊的最好辦法就是有尊嚴地保持沉默:“百姓靜默不言,並不回答一句,因爲王曾吩咐說,不要回答他”(21節)。
面對如此危機,希西家王“撕裂衣服,披上麻布,進了耶和華的殿”(37:1)。他找到先知以賽亞,希西家說:“今日是急難,責罰,凌辱的日子。”(3節)他希望以賽亞能夠爲以色列民代求(4節)。
以賽亞用神的話來回應希西家:“你聽見亞述王的僕人褻瀆我的話,不要懼怕。我必驚動(原文作使靈進入)他的心,他要聽見風聲就歸回本地,我必使他在那裏倒在刀下。”(6-7節)
當希西家接到亞述王所下的戰書時,他進入耶和華的殿中,將戰書鋪在神面前,禱告道:“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你,惟有你,是天下萬國的神。你曾創造天地。耶和華阿,求你側耳而聽。耶和華啊,求你睜眼而看。要聽西拿基立的一切話,他是打發使者來辱罵永生神的……耶和華我們的神啊,現在求你救我們脫離亞述王的手,使天下萬國都知道惟有你是耶和華。”(14-20節)
以賽亞給希西家捎去信息,“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你既然求我攻擊亞述王西拿基立,因我爲自己的緣故,又爲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21,35節)
神垂聽了希西家和以賽亞的禱告,他拯救了自己的民。(36-38節)
主啊,我們的社會已不再尊耶穌的名爲聖。請你將禱告和代求的靈放在你的子民當中,好讓我們藉着禱告轉向你。主啊,請垂聽我們的禱告,將我們從危機中拯救出來。
佩泊的補充
“只是願意我們記念窮人。這也是我本來熱心去行的。”
這原本也是我熱心去行的。只是我有時會感到力不從心,或者心思被其他瑣事攪擾,又或者被某些只想佔小便宜的人弄得心灰意冷。但我不能打退堂鼓,而是要繼續“記念窮人”。
今日金句:
.......神不以外貌取人...... (加拉太書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