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主所用
佩泊和我從醫院回來。就在當天上午,我母親因爲心臟病去世,享年69歲。當時她正伏案工作,因心臟病突發離世。
我整個人完全懵了,極其痛苦,不能自拔。我離開家,想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當時我只想見一個人,就是桑迪.米勒——我的摯友和牧師。
我一打開門,就看到桑迪迎面走來。桑迪一聽到這個噩耗,就立刻趕了過來。神使用桑迪的來訪給我們全家帶來了極大的安慰。
今天的新約經文記錄,保羅正處在危難之中,他感到疲乏、受挫、痛苦和恐懼,但提多的來訪給他帶來了巨大安慰和鼓勵。因此保羅說:“但那安慰喪氣之人的神,藉着提多來安慰了我們。”(哥林多後書7:6)
提多還帶來了更讓人欣慰的消息。他告訴保羅哥林多教會是如何被神使用,大有作爲。因此,保羅便 “更加歡喜”(7:7)。
不管眼下情況有多麼糟糕,神總會使用某些人,讓他們成爲“貴重的器皿……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2:21)但你、我要如何做,才能“爲主所用”呢?
預備擔起領袖重任
詩篇105:23-36
在自己的工作單位、城市,甚至國家,你是否感到置身一片靈性的荒野?
詩人追憶了神子民所經歷最淒涼、最黑暗的時刻。神曾大大賜福以色列人,讓他們“生養眾多,使他們比敵人強盛。”(24節)但他們的成功卻招來仇敵的惱恨和嫉妒(25節第一段),於是設計陷害他們(25節第二段)。
神的子民倍受欺壓和奴役。他們處在“靈性的荒漠”中(27節- 信息版聖經 – 譯者翻譯)。於是,神呼召“他的僕人摩西,和他所揀選的亞倫”(26節)。兄弟二人迴應神的呼召(雖然摩西極不情願),成爲以色列民族的領袖。他們施行大能和神蹟,幫助以色列人逃離奴役:“在那片靈性的荒野中,他們大行神蹟。”(27節 – 信息版聖經 - 譯者翻譯)
主啊,我爲英國的現狀憂慮,我呼求你,求你快快興起像摩西和亞倫這樣的領袖。請將你的子民帶出靈性的荒野。
在患難中轉向神
哥林多後書7:2-16
我們難免遭遇痛苦、挫折,難免感到疲憊。這些患難可能來自災變、親友離世、丟掉工作、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但也可能是人咎由自取——哥林多教會就是一個例子。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迴應這些挑戰。對某些人來說,患難使他們遠離神;但對另一些人,比如哥林多教會來說,患難反倒造就了他們。挫折驅使他們向神靠近,將他們塑造成能夠被神所用的器皿。
保羅就被神大大使用。但保羅的一生絕非平安順利。這不是因爲他做錯了什麼,保羅寫道:“我們未曾虧負誰,未曾敗壞誰,未曾佔誰的便宜”(2節)。但患難卻如影隨形(4節),保羅說他“身體也不得安寧,周圍遭患難,外有爭戰,內有懼怕。”(5節)
保羅熱愛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3-4節第一段)。保羅的愛並沒有贏得等量回報,但哪怕有一絲迴應,他還是感到莫大安慰。當保羅聽提多說,哥林多教會極其想念他時,便說 :我因“你們的哀慟和向我的熱心”,“更加歡喜”。(7節)
保羅有勇氣指出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一開始,哥林多教會因保羅的批評感到受傷(8節) —— 這在所難免。保羅也說自己後悔對他們這樣嚴厲,但他更感激哥林多教會以正確的方式迴應了他的批評。他們謙卑接納,從而向神靠近。我們都會犯錯。敬畏神的大衛王犯下重罪(撒母耳記下11和12章)。偉大的使徒彼得也有跌倒的時候。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面對錯誤。
“…… 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着神的意思憂愁 …… 因爲依着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9-10節)
屬世的憂愁 – 其典型例子就是舊約的掃羅和新約的加略人猶大 – 這種憂愁不會促使人向神悔改,而是引向死亡(10節第三段)。像大衛(參閱詩篇51)和彼得一樣,哥林多教會的迴應是正確的。
“你看,你們依着神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或作自責),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哥林多後書7:11)
提多見證了哥林多教會是如何以正確態度迴應挫折,進而被神造就的整個過程。提多倍感欣慰。哥林多教會對提多的熱情款待以及真摯的愛也讓他重新得力。
提多激動地向保羅報告了好消息:“並且提多想起你們眾人的順服,是怎樣恐懼戰兢地接待他,他愛你們的心腸就越發熱了。我如今歡喜,能在凡事上爲你們放心。”(15-16節)
主啊,我要感謝你!當我在患難中轉向你時,你就翻轉我,讓我變得更有愛、更細心、更恭敬、有責任感,更熱情、更有活力。請讓我成爲更合你心意的器皿。
迴應神的呼召
以賽亞書5:8-8:10
放眼當今世界,我們看到很多國家,如敘利亞、伊拉克、烏克蘭、津巴布韋、朝鮮以及南蘇丹……正處在極其艱難的境地。本段經文所描述的正是一個“不公不義”到處橫行的國家。
權貴們“……以房接房,以地連地,以致不留餘地的,只顧自己獨居境內 …… 必有許多又大又美的房屋,成爲荒涼,無人居住。三十畝葡萄園只出一吧特酒,一賀梅珥谷種只結一伊法糧食。”(5:8-10)
這些不稱職的領袖卻 “在筵席上彈琴,鼓瑟,擊鼓,吹笛,飲酒”(12節)他們“稱惡爲善,稱善爲惡,以暗爲光,以光爲暗,以苦爲甜,以甜爲苦的人…… 自以爲有智慧,自看爲通達。”(8-22節)
面對這樣一個混亂不堪的社會,以賽亞又將帶着怎樣的權柄發出預言呢?在以色列的黑暗時刻,神呼召了以賽亞。據以賽亞說,他得到異象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740年,即烏西雅王駕崩的那一年。(6:1)
1.以賽亞與主相遇
以賽亞描述了神臨在的場面 —— 耶和華帶着威嚴、聖潔、榮耀和大能降臨(6:1-4)。本段經文的關鍵詞是:“我見主”(1節)。以賽亞蒙召不僅是一次奇妙的體驗,而是一場翻轉生命的相遇。
2.以賽亞被潔淨
以賽亞看到了神的聖潔,於是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爲我是嘴脣不潔的人,又住在嘴脣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5節)你越是靠近光,你的罪就越發被顯明出來。
但神親自做工,主動潔淨罪人:“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7節)
通過主耶穌的十字架,你的罪被償還,負罪感被移除。你再也不需揹負罪疚感這個重擔,而要被神的愛充滿。
3.以賽亞對神說,“我去”!
以賽亞迴應了神的呼召。神說:我已經爲你做了這麼多,你現在願意爲我做些什麼嗎?面對未來人生,你將如何把握?神問以賽亞:“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爲我們去呢?”(8節第一段)
以賽亞迴應道:“我在這裏,請差遣我!”(8節第二段)以賽亞看到拯救靈魂的緊迫需要。他沒有找任何藉口,也沒有拖延,而是立刻對神說:“請差遣我!” 於是,神大大使用了以賽亞。 雖然是一位偉大的先知,但與他所預言的那一位相比以賽亞實在渺小。以賽亞說:“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7:14)後來,這個預言得到了部分應驗,因爲以賽亞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瑪黑珥沙拉勒哈施吧斯(8:1)。然而,此預言最終應驗在耶穌身上,耶穌的名字就是以馬內利 —— 意思是“神與我們同在”。(8:8,10 參看馬太福音1:23)
主啊,感謝你,你對我說“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6:7)作爲對這份恩典的迴應,我要對你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佩泊的補充
“你們要心地寬大收納我們。”
新學期開始了。新一期的啓發課程也要開始了。將會有很多新人來到教會。這會讓有些人感到有點兒“難以招架”。但這句經文提醒了我,我應該敞開心門,迎接我遇到的每一個新人。
今日金句:
......我在這裏,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