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姐妹,今天我們探討“從外到內的救恩”系列──“祂使我們和睦”這個題目。
我們多個節目以來都在探討聖經這一部分,今天再回到這卷書信,讓我向你讀出以弗所書第2章11至16節。
[11] 所以你們應當記念,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邦人,是稱為沒受割禮的,這名原是那些憑人手在肉身上稱為受割禮之人所起的。
[12] 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
[13] 你們從前遠離 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
[14] 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墻,
[15] 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借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16] 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借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
以上是神的話語。
基督使我們和睦。
在進入以弗所書這段經文之前,我得先重溫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一章結尾向神所發出的偉大禱告。在這禱告結束時,保羅祈求讓讀者明白神浩大的能力。你可在第19節看到,1章19節這樣說:“並知道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這是保羅的期望。保羅說:“你們其中一個最大問題,就是不明白神的大能如何浩大。”
第2章實際上是保羅論證這大能的過程。在1至10節,保羅說:“第一個彰顯神無比能力的證據,就是當你相信基督時,神怎樣進入你內心,徹底使你改變,帶你出死入生。”我們已詳細探討過神要怎樣徹底改變我們。神的靈進入我們的生命,開始帶來改變。可是到了11節至20節,進入第2章的第二部分,保羅向我們展示另一個神能力的重要證明。這個證明比第一個更難掌握,我會向你們解說。當我說“你”這個字時,不是指你們個人,而是指“你們”所有人。
你看到,第一個證明是當神進入你的生命,祂能使所有必死的活過來。啊,這就是我們所渴求的。最使人們興奮的,不是教義理論,絕對不是。現代人十分重視自己的需要,極度關註個人的需要。因此,現代人對責任不太在意。他們對履行責任和義務漠不關心。他們真正關心的,是滿足自己情感上的需要。我們就是生活在這種文化裏,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我們極度關註那些事物,但當我們清楚看到神的能力,這能力便能進入你的生命,使你脫胎換骨,徹底改變,成為完全的人。我們激動興奮,呼吸急速起來,說:“我真想看到這景象。”
神能力的第二個重要證據,就在於教會。第11節至20節全是關於神怎樣在教會裏造成一群新的族類。第一個主要證明是,神能帶領每一個心靈破碎的人走在一起。第二個主要證明是,神可以使本來無法和睦共處的人合而為一,在基督裏成為一體。從11節一直至20節都是在說明這一點。讓我告訴你,為何這一點更難掌握。所有研究和調查都顯示,盡管人們對基督的興趣比以前更濃厚,對教會的興趣卻遞減。
人們喜歡宗教信仰這概念。他們精神上向往宗教,但對當中共同參與的制度卻有所保留;他們對個人成長很感興趣,但對委身成為全體的一分子卻有所保留。他們憂慮成為神家裏的一分子,憂慮成為教會的一分子,憂慮加入任何淩駕個人之上的群體。人們害怕承擔。如果你害怕承擔,也會害怕加入教會。你對教會不信任,你害怕在教會裏會受傷害,教會曾讓你感到失望。我不是要否定這些感受,我這麼說,絕對不是要揶揄這些情感。我只想你看到,你還未開放自己。你只會略略把這段經文讀一遍,然後冷淡地說:“是啊,是啊,教會真好;還有新造的人、新的聖殿,真好啊。神帶來和睦,使人合一,每個人和睦共處,真好啊。教會真奇妙。然而,我還是想聽更多神如何幫助我、改變我的道理。”
不是這樣的,不是。我們要看的,我希望你知道的,雖然不知能否做到,也不知能否把你已有的觀念除掉,但我們準備要處理許多已有的偏見。這是接下來幾個節目要探討的內容,我想向你呈現一幅教會的圖畫,說明教會理應是怎樣的。我要你知道的,不僅教會是甚麼,還有教會理應是怎樣、可以怎樣。我要向你呈現的圖畫,是如此深刻,讓你有所洞見,燃亮你內心深處,你會說:“我深深渴慕這一切,就像我渴慕耶穌在我生命裏一樣。我要成為這群體的一分子。我要成為教會的肢體。我渴望這得以實現。”
當你看到聖經怎樣描述教會應有的情景時,我希望能在你心裏留下烙印,並且燃燒起來,挑旺你心中的渴慕。這正是我的召命,不僅幫助人找到基督,還要建立聖經所說的教會,那榮耀的教會。這並不是說:“我們嘗試花幾年時間去建立教會,看看有沒有果效,如果沒有,就是行不通,也沒有甚麼辦法了。”不是這樣。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年復年努力下去,沒有其他選擇。
我應該曾經說過一個真實故事,多年前有一個住在城西小鎮的婦人,家境極其貧寒,生活捉襟見肘,無以為繼,早已習慣了一無所有。有人去找她,告訴她,令她相信自己繼承了一千萬元。儲存這筆款項的賬戶,持有者是她的名字。她相信了。那時她年事已高,她相信自己擁有一千萬元,卻從來沒有動用過那筆錢。她多活了八年,沒動用過那筆錢。該則報道說,她從沒提取過那筆款項,也沒有將錢給予任何人。你可以看到,如果她說:“我對自己的生活已經十分滿足。”那麼她至少應該把那筆錢捐出去。對不對?社會上有很多人需要幫助,也有各種各樣的公益事業,如果她不想動用那筆錢來改善生活,大可捐給別人,或至少捐出一部分。然而她的生活依舊那樣不堪。她的居住環境既不衛生,也不安全,她最低限度也該讓自己好過一點,為自己的健康著想,好好保重自己,可惜她沒有這麼做。
在那篇文章裏,作者唯一的結論是,那個婦人意識上知道自己富有,但一貧如洗的生活太久了,對於那筆錢根本毫無概念,以致她說:“好極了,我當然知道,一千萬元就在這裏。”她總是在問:“但我可以拿這筆錢做甚麼呢?做甚麼呢?”看起來很謙卑,但關鍵是,她根本搞不懂。就算她不想在自己身上花掉一分一毫,也可以花在別的事上。她根本不明白。她生活環境破爛不堪,也沒有造福左右鄰裏,他們的生活同樣潦倒,因為她不知該怎樣運用那筆錢,只是不斷問:“我可以做些甚麼?”
我要指出,我們其實也是這樣。你是基督徒麼?如果你是基督徒,就會看到聖經所說的教會理應如何。單單抱怨教會的不是,沒有太大意義;大發牢騷,說“我們的教會從未達到經文描述的景況”,意義也不大。經文說:“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又說:“一個新人”,意思是新造的人、新的群體。讀到這些美妙的宣告,我們很容易落入危險的處境,只是說:“啊哈,真好,真好!”但我們就像那個婦人一樣,生活仍然潦倒,對於那筆錢毫無概念,沒有支取一分一毫;我們沒有尋求獲得那筆錢,也不打算好好運用。我們沒有努力讓這應許得以實現。我們沒有這樣做。
很抱歉,教會不僅是一處讓你唱唱詩歌、感覺激昂的地方。我們將會看到,教會是一個群體,在教會裏神不單重新建立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還要重新建立一個群體。人與人之間可以和睦相處,這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人與人之間彼此建立,各人的恩賜互相配搭,彼此造就。當你看到這些描述,沒有甚麼比教會更好,值得我們渴求。完全沒有。
可是我們由始至終都不情願去承擔,擔心把自己的心交給一個群體,但這是僅有的途徑,這樣我們才能踏出第一步,開始建立神所要求的教會。我們害怕作出這樣的承擔。我們害怕受傷害,害怕把自己全然擺上。我們的賬戶豐足有余,但我們卻活得這樣潦倒不堪。你問:“我可以做些甚麼?”我不知道。你可以做甚麼呢?你最好看一看以弗所書2章11至20節。讀讀這段經文,這星期好好研讀。看看這段經文怎樣描述教會。教會就好像一個銀行賬戶,持有者就是你。你怎樣處理這個賬戶呢?
我們只是在開始,讓我們進入正題。保羅存著謙卑的心,寫下了基本原則,我只是在這裏概括一下,之後便會抽絲剝繭、遂一分析。保羅說:“只要你明白十字架的意義,任何兩個人都能夠和睦相處。”所以,如果你們兩個人都說自己信主,卻無法和睦相處,那麼你們並沒有想到十字架的道理,不明白當中的意義,也無法領會個中真諦。看到麼? 第14至16節這樣說:“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墻,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借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借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
現在,讓我帶你進入這個有趣的具體例證,從中交待想要說明的原則。這裏我們要小心謹慎,因為保羅的講話涉及猶太人和外邦人。為甚麼呢?因為保羅是一名猶太基督徒,但他在向外邦人傳道,因此這個例證與他的想法最接近。不僅如此,保羅在這段經文還表示,他作為猶太人,願意揭示他的同胞和他自己的罪惡,他曾經深陷這罪中。他不是要責備猶太基督徒,也不是要責備猶太人,而是要舉例說明。我們要很快由這例子進入原則,因為例子只是要讓我們看到基本原則。
讓我說明一下這個例子,這是極其有趣的。首先,請註意保羅說的是受割禮和沒受割禮,是猶太人和外邦人。經文說兩者之間有一道隔斷的墻。經文怎樣描述這道隔斷的墻呢?這描述十分有趣,但開頭令人有點困惑。這道墻竟然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怎麼可能會成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障礙,變成阻隔,造成分裂,制造冤仇?妙極,這裏給我們許多洞見。
首先,當說到律法,如果保羅只是說律法,很可能就是指十誡。因為舊約律法的本質就是十誡的道德律例。但這裏提到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他指的是所有律法,包括飲食和衣著的規條,以及所有獻祭和儀式。他指的是有關敬拜前潔凈的規矩,還有規定窮人奉獻十分之一的規條。還有禧年的定例,每五十年,所有債項一筆勾銷,土地五十年後要物歸原主,諸如此類。所有這些千奇百怪的律例和典章。
這些律例為何會加在猶太人身上?最初為何要頒給他們?這是為要使猶太人成為世上的光,豎立榜樣。如果你讀一讀這些律例,就會看到神銳意要猶太民族成為一個更新的群體的縮影。他們要讓世人看見,將自己交給神將會帶來甚麼。舉例說,猶太律法要求誠實正直,要求聖潔,要求憐憫。如果你讀讀舊約律法,定會驚訝窮人得到怎樣的憐憫。你知道,每隔七年所有債項便告撤銷;每五十年,如果你一家擁有土地,卻因連年幹旱,或者耕種不得法,或者管理不善,以致被迫變賣部分土地,每五十年所有土地便要物歸原主。這使資源能平均分配,沒有人太富有,也沒有人太貧窮。
律法中有各樣關於保持聖潔的律例,因此你到神面前,必須潔凈自己,穿著合宜。律法中有這些律例典章,目的都是要猶太人誠實正直,有憐憫,潔凈成聖,這樣世人看見了,就會被吸引歸向神。這是為何有這麼多詩篇記述以色列人蒙召到聖殿或會幕敬拜時,他們高歌“萬民哪”,而不僅是“以色列民哪”,他們在號召“萬民”,在號召“列邦”去敬拜神。這是猶太人該做的事。
但保羅在這裏和其他地方均指出,實際上出現的卻是一種優越感和疏離感。保羅要我們看到一個原則──我們看了這個有關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例證,現在要進入當中的原則。這裏指出人心裏有一種傾向,當人天賦越多,能力越大,優點越多,最終會導致更多仇恨。恩賜總是帶來仇恨。
舉一個常常發生的例子。我記得在求學階段,有一道熱門的辯論題目,是“你如何對待資優兒童?”對於聰敏過人的小孩,你可以做甚麼呢?真正的問題是,人們經常把資優兒童編在精英班,方便給他們特訓,好使他們不會發悶,諸如似類。可是問題卻發生了,當所有資優兒童安排在一起,出現了甚麼三年級資優班,五年級資優班等等,與其他班別同時存在。會發生甚麼事情?你猜會發生甚麼?那班資優生知道自己天資聰敏,開始看不起其他小孩子,對他們嗤之以鼻。不僅如此,其他孩子感受到被輕視,於是自我保護意識擡頭,反過來鄙視那些資優生,嘲笑他們。天賦出眾,最終導致對立出現。事情總是這樣。
你認為男女間為何出現爭端?因為一方有一些長處,對方沒有,於是便輕視對方。這些事常常看到,隨處可聞,上幾個星期我便剛剛遇過。女士們喜歡圍在一處,嘲弄男士們在表達軟弱時,顯得左支右絀。盡管笑吧,你有這種表現是因為在這方面確實有優勢,這是性別上的優勢,是你的長處,是你擁有的。事實上,這是其中一個原因,為何在婚姻裏我們要互補長短。可是你有多容易因為別人沒有你的長處而報以輕視。
身懷藝術創作才華的人,往往看不起那些毫無品味的凡夫俗子。民族之間的差異,你覺得會不會出現類似情況?一些民族善於表達情感,一些民族善於分析,之後你會發現,大家為此互相輕視。性別的爭鬧,階級的鬥爭,兩代之間的不和。某方面的優勢演變成冤仇。你對人嗤之以鼻,為甚麼?聖經解釋了,是因為驕傲。人心自然傾向,長處越多,優點越多,那些東西便會形成阻隔,這就是隔斷的墻。
保羅指出當猶太人興建聖殿時,神並沒有下達命令,但聖殿中間的阻隔,你知道在哪裏麼?猶太人在內院,讓自己更親近神,但想參與敬拜的外邦人則被安置於外院。原因很簡單,外邦人沒有律法,未得潔凈。最終帶來的後果是,恩賜帶來敵對和冤仇。事情總是這樣發展,總會變成這樣。
聽著,沒有甚麼比世上缺乏和睦更糟了。人與人之間無法和睦相處。一道墻倒下,我們隨即看到無數豎立的小墻,它們原先被那大墻遮掩,以致看不見。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互相屠殺,危險程度不及美國和俄羅斯想置對方死地,因為他們沒有大殺傷性武器,沒有核彈。事實上,我們距離解決問題還很遠,我們並不和睦。
你看到訴訟麼?我們事無大小瘋狂地興起訴訟,其實在損害著這個社會。你看到離婚麼?我們指控對方諸般不是,其實在摧毀自己。我們有民族的敵意,也有性別的對立。我們在拆毀自己。為甚麼?為何我們無法平息這些紛爭?試想想,我們在外交方面每年花費數以十億元,還有為何需要警衛呢?為何需要社會服務?為何需要仲裁員和調解員?數以億計的金錢,就是用來平息我們彼此的紛爭。為甚麼呢?聖經就此作出分析。是因為驕傲,當別人沒有你的優點和看法時,你就會投以白眼。
你可以繼續列舉下去。保羅在腓立比書3章的說話,看到他勇於坦承自己的罪過。他說:“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他指出他無法與其他國族的人和睦相處的原因之一,是他擁有優勢,那些優勢變成驕傲的罪,成了隔斷的墻。舉例說,論到他的出生,他對自己的出生深感自豪。這表示甚麼?他看不起其他種族的人。英國著名作家及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蔔林(Rudyard Kipling)的著作中有這樣可怕的一句話,他說:“次等種族沒有法律。”次等種族,是指他民族外的人。多麼可怕。
此外,在耶利米書9章23節,耶利米說:“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誇口,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口。”誇口意思是什麼?你現在應該知道,誇口意味價值,當你為某事情誇口時,就是在說:“這使我有分量,使我得到重視,使我有價值。我非比尋常,這使我比別人優勝。”
人的本性就是這樣,很容易因為某東西使自己與眾不同而歡喜快樂。結果,和睦離開了。當基督不在你心裏,你卻以為自己有份量,你就越難與人和睦相處,特別是與你氣質不同的人,不像你一樣機敏的人。
這裏是另一個例子。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最糟糕的事,莫過於學術界的人心存驕傲,閉關於思想的象牙塔內,高傲的程度令人詫異。學者不再以論據彼此討論,而是彼此輕視,互相揶揄,拒絕讓某某學派的學者在自己所屬的學院任教。他們互相嘲弄奚落,封殺其他學派在某某期刊發表。三十年前,那個學派相當鼎盛,時至今人,卻淪為人們的笑柄。
我個人認為,有一種驕傲十分可怕。我來舉個例,讓你知道它有多危險。基督徒無時無刻都要堅決拒絕這種行為,可惜他們沒有這麼做。這是我們其中一個問題。最近,有人拿了一篇講章給我看,那位牧者在講道裏指出,基督徒不應老是把同性戀關系視作罪大惡極。我覺得姑且可以聽聽,於是坐下來讀讀他的講章。我喜歡聽有力的論證,於是坐下看他有何論據,他大致說:
人們嚴格遵守聖經一切教導並不明智。這就是他的論點。他說:“聖經的作者都是生活在近代科學萌芽以前,他們的想法千奇百怪,聖經裏有部分說得很好,但最精明的人不會把整本聖經視為絕對真理。”後來,我這樣跟太太說:“你知道,在我們的教會,我總是說聖經是絕對真理,多麼偉大。”我對未信主的朋友這麼說。我相信聽眾中間,應該也有未信主的朋友。
我問太太,我有沒有跟人這樣說過:“你一定要相信聖經是真理,否則你就很愚昧。聰明人都不會懷疑聖經的權威。”我有沒有這麼說呢?可能有。基督徒常這麼說,因為能夠明白聖經,擁有聖經,是一份無上的光榮,是一份奇妙的恩典。一旦我這麼說:“你若不像我一樣,相信聖經的權威,你就沒有智慧,愚不可及。”我有沒有這麼說呢?可能有。我們要堅決拒絕這種行為。許多教會都是這樣,自誇有智能。我們得到了無上恩典,於是看不起那些沒有的。這是問題所在。我所說的看似很簡單,甚至可說是一般常識,沒錯,就是如此,所以我們都在爭戰,要堅決拒絕這樣。我們因自誇而驕傲,以致輕視他人。
你知道可悲的是甚麼?很簡單,看是看到了,卻無補於事。我們一直在努力。就算核子武器解決了,仍然不管用。我當然知是有用的,我不想說這是毫無意義,我的意思是,根本的問題依然存在。歷世以來,我們從沒有像現在一樣,這樣接近和平。家庭和睦,城市和睦,各階級和睦共存,種族間和睦相處。從沒有一刻,像現在那樣接近和平。不過,這並沒有帶來甚麼改變,世界也不見得更好,為甚麼?因為聖經說,唯一實現和睦的方法,是借著十字架。
獲得表面上的和睦還有其他方法。基本上,這些方法是一種“微妙的利己主義”。人們分黨分派後,絕不會這樣說:“我們是多數,你們是少數。要知道,你們遇到了困難,只要來找我們,我們定會作出一些犧牲來幫助你。”我們從不會這樣說,從來不會。我們最多會說:“如果只是舉手之勞,不會影響我們的話,我們樂意效勞。”
有時微妙的利己主義可使我們和睦共存。當你察覺到對別人友善,根本不用代價,你會很樂意這樣做。正如多年前有個精彩的宣傳口號十分成功,“小心駕駛,你所救的,可能就是自己。”著名神學家和長老教會牧師吉斯那(John Gerstner)曾經指出原因所在,他說:“這世界真有趣,為甚麼他們不說‘小心駕駛,你所救的,可能是某一個人。’這樣說的話,效用就大打折扣了。若說‘你所救的生命,可能是某一個人。’說服力就大減了。”當你這樣說:“你最好小心駕駛,註意安全,顧及他人,否則要由你來付代價。”接著的回應是,“哦,這就是關鍵所在。我們完全明白了。”
除非我們能打破自私和驕傲,否則沒有方法能實現真正的和睦。不要因自己的恩賜誇口,唯一方法是借著十字架。如何呢?請看看保羅說甚麼,他在其他地方也說過。現在讓我們看一看,然後說:“如果你無法與另一位基督徒和睦相處,是因為你忘了十字架的道理。”舉例說,保羅在加拉太書第6章說:“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加拉太書之後便是以弗所書;事實上,在我的聖經裏,無須掀後一頁,就能看到以弗所書裏的相同觀點。保羅在加拉太書6章14節說:“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
保羅說:“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要以十字架誇口,那麼猶太人和外邦人就可以和睦共存了。你看到麼?十字架除去人的自誇。十字架從兩方面帶來和睦。首先,十字架讓你明白自己是個罪人,或者可以說,讓你看到黑暗的內心。我會加以解說。這份黑暗帶來引起紛爭的言語,帶來戰爭的態度,每天導致數不清的兇殺,人命傷亡不計其數。人們說:“我沒有錯,問題不在於我,我渴望和睦,不願見到這些爭拗。都是對方的錯,我根本不想這樣,我是身不由己的。”只要你這麼說:“我沒有問題,問題不是我,問題與我無關。”那麼問題會一直存在。你說:“我很好,我們都很好,我們不想跟他們起爭端,但他們為何要做這些事?這不是我的問題。”當你這麼說,就不會有和睦了。
今天,我兩個孩子準備出門上教會崇拜的時候,忽然起了爭執,竟然大打出手。當時我正在看這篇講章。其中一個孩子最先挑釁,另一個於是還以顏色,一拳便揮過去。我要他們坐下,要他們說說,到底做錯了甚麼事。可惜我得不到響應,一直都得不到。你知道,如果我不是他們的父親,他們不是我的兒子,這件事又不是最近發生,我可能會發笑。當時我望著他們,對他們說:“告訴我,你們犯了甚麼錯?除非你願意承擔責任,否則不會和睦。”他們竟然對我說:“誰犯錯?是你嗎?犯甚麼錯?”他們就是這樣響應:“你所指的是甚麼錯?”
基督信仰是世上最令人感到被羞辱的宗教,而十字架的道理是其中最讓人感到受侮辱的部分。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以致你能得救。你可知當中的意義麼?所有其他宗教都說:“道德和行為已經足夠。如果你振作精神,努力不懈,奮發圖強,你就能得救。”但基督信仰說:“不,你做不到,永遠不行。你太差勁了,不管是為人處世,或是作為丈夫、父親、公民,統統都一敗塗地。”事實上,我正在反思自己的生命:“你一事無成,唯有神的獨生子能救你。”請看看,沒有別的宗教敢對人這樣說。沒有別的宗教會說:“你太差勁了,唯有神在十字架上千真萬確死了,你才能得救。你是個罪人。”
多年前,本身是基督徒的著名英國作家和神學家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獲倫敦《泰晤士報》邀請撰寫一篇文章,題目的問題是:“這個世代最大的問題是甚麼?”這系列邀請了許多舉足輕重的人物,每人各執筆一篇。切斯特頓拒絕寫甚麼,他回復說:“我只想你發表我的回信。”信是這樣寫的:“編輯先生,世上的問題在於我本人。”然後是他的簽名。這就是他要說的,徹底以聖經的觀點作出響應。
這是唯一達致和睦的方法,除了明白十字架意義的基督徒外,沒有人敢這樣說。其他人會說這個人肯定是罪孽深重,自尊心崩潰。他們不明白十字架的意義。切斯特頓說的完全正確。他的意思是:“我想你知道世界的問題何在,問題就在我身上,是我!問題真正的根源,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由始至終,我都在追求唯我獨尊,操控一切。我自私自利,自我中心,要求世界圍繞自己在旋轉。在微妙的利己主義下,我略為克制自私的心態,至少還可與人交往,我也期望別人這樣待我。幸好有稅制,有法律和警察維持治安來克制自私自利的放縱作為。自私自利是問題所在。但世界的問題在我身上。問題根本是我沒有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我的神,也沒有愛人如己。我沒有遵從聖經不變的金律。我對人諸般挑剔,卻寬待自己,因此我是個罪人。”
十字架告訴你這些道理。只要你明白十字架的意義,當你望著自己優勝的地方,便會說:“這是我的專業成就,這是我的才華,樣樣事情皆好,可是這又怎樣?它們能否救我?”不能!這些都不代表甚麼。神禁止我自誇,只誇基督的十字架。
保羅說:“除非你停止各種自誇,否則你不能成為基督徒。”如果我對你說:“你是醜惡的罪人,你唯一的盼望是依靠為你舍棄生命的基督。”不知這會否冒犯正在收聽的聽眾朋友呢?十字架能顯明你是甚麼人,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測試。當你明白當中的意義時,要不是只誇十字架,就是被十字架冒犯了,中間沒有灰色地帶。當你明白過來,就知道沒有灰色地帶。
保羅說:“除非你明白自己有多醜惡,唯有神的獨子受死才能拯救你,除非你明白自己是如此糟糕,否則你不是基督徒。但當你明白過來,你立即會意識到‘我是個罪人,不值得自誇;我不再因財物誇口,不再因智慧誇口,不能誇口了。我不能再輕視其他學者,輕視身分地位較低的人,輕視其他種族的人,以為自己有任何優越。今日我單單以神的憐憫為樂,勝過任何困境。”你相信麼?事實就是這樣,這是福音的真理,你有否被冒犯?其實你不用接受這道理,但世上只會永無寧日;除非世界接受這真理,否則不會有和睦。保羅是這麼說,人人都是平等。
所以十字架第一個要你明白的信息是:問題就在你身上,是你的錯。人們說:“這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問題。我尋求和睦,是他人的錯。”這是我們內心最陰暗的一面,正是這種態度引起紛爭;除非你把它除掉,否則只會紛爭不斷。
十字架的第二個信息,告訴你其他人是怎樣的。首先,它讓你明白自己是個罪人。第二個信息讓你看到,無論男女、為奴的或自主的、猶太人或外邦人、富人或窮人,因為耶穌基督的死,各族、各邦、各國都可以到祂的教會。十字架的第二個信息,是耶穌基督對所有人的愛,他們與你完全不同,但在耶穌基督面前,你和他們沒有甚麼分別。
十字架帶來平等。十字架使你降服,第三個讓你看到的信息是,你是蒙愛的。約翰壹書4章17節描述一種精妙的心理狀態,經文說:“這樣,愛在我們裏面得以完全,我們就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精妙的心理狀態?誰在神裏面,誰就活在愛裏,這愛得以完全,因為我們對審判的日子有信心。你可知道約翰要說甚麼?他是要說:“我們彼此的愛得以完全,因為我們得知自己已蒙接納,並存著無虧的良心。因為耶穌已為我們死了,我們在審判的日子就可以坦然面對神的審判。”
約翰在說:“除非你知道自己已蒙接納,否則你的愛無法完全。除非你知道在審判的日子可以安然無礙,否則你無法進入神的懷抱。”換句話說,“除非你知道自己完全被愛,否則你的愛無法完全。”這就是經文的意思。明白這個道理會帶來自由。當有人批評你,你會否作出反擊,或是說:“我已蒙愛,已蒙接納,無須再為自己多作辯護,因為那唯一重要的審判者已賜予我所有。我已無罪,愛我的主接納了我。”你是否這麼想?這就是約翰壹書4章17節的意思。
如果你無法與其他基督徒和睦相處,這是因為你某程度上有種優越感。只有當你心存優越感,才會對人心懷苦毒,感覺就好像自己無法達到同樣的標準一樣。你試試看。如果你所認識的人做了你所做的事,你認為他比不上你,你會因此對他生氣,但你其實也不比他好。你不要再對他們心存苦毒,不要再像從前一樣與他們隔絕。如果你心存苦毒,就是忘了十字架的道理。如果你輕看那些不同膚色、不同背景的人,輕看那些與你氣味不相投、性情不相符、誌趣不相合的人,就是忘了十字架的道理。如果你輕視人,就是忘了是甚麼建立你──是十字架。
神禁止你誇口,而是只誇基督的十字架。因此,保羅能說:“如果我甚麼也不誇口,只誇十字架,那麼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如果你難以跟人和睦相處,如果你總是輕視他人,這是由於你沒有因十字架誇口,卻以別的事情誇口。你以別的事物誇口。你明白了十字架的道理麼?相信了麼?明白了麼?
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 S. Lewis)說:“環顧你周邊的人,億萬年後,當群山塌陷化為塵沙,太陽燃盡枯竭,地上一切萬有皆成塵土。億萬年後,那些坐在你旁邊的人,不管你是否認識他們,他們仍在。每個人的靈魂都是不朽的。”你的身體和靈魂,事實上將永存,要麼是在天堂,要麼是在地獄。這是聖經說的。意思是甚麼?
意思就正如魯益師所說:“除了無比神聖的耶穌以外,你所能感知永遠活著的,就是你的鄰舍。”你要明白,人與人的關系是多奇妙多真實的。不要再彼此輕視,也別再互相鄙薄,不要再說:“我不需要他,他對我再沒關系。”聖經說:“如果你記念十字架,便想起自己是個罪人,你知道這人是蒙愛的,你也是蒙愛的,那麼你就不必害怕被這人拒絕到底。
如果你記念十字架,你就會成為新人,從前怎樣也無法好好相處的人,從此能和睦相處。在哪裏?就在教會裏,但不是指建築物,而是群體。如果你向人述說耶穌,但無法讓人看見這點,就幹脆別白費唇舌。保羅說這是神能力的證明。你可走到街角瞎說亂講,滔滔不絕叫人相信聖經,因為神會再來,但你無法向世界證明你與人和睦相處,你就幹脆省點力氣。為甚麼我們沒有和睦?你想要麼?你渴慕麼?那就只誇十字架吧。神禁止你誇耀其他事。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你幫助我們明白這是個根本的教導。這道理實在顯而易見。驕傲使我們輕視別人,十字架打破我們的驕傲,讓我們明白禰有多愛我們,也同樣有多愛每一個禰舍身拯救的人。因此,如果我們思想十字架,記念十字架,不誇別的,只誇十字架,許許多多深摯的友情和關系便會圍繞我們,如此牢固,個中奇妙無法言喻,世人無法解釋。這是何等美好的境地。主啊,雖然我們並非常常看見這種情境,但感謝禰給予我們這應許,更感謝禰將此實現。因此,求禰使我們今天就能夠悔改。我們各人要在生活的不同層面實踐這道,以不同的方式獻身予禰,修復各樣的關系,並且向四周的人宣講。求禰賜下聖靈,讓我們得知該怎樣做,從哪裏開始改變,不再輕視別人,並且謙卑下來。求你幫助我們只誇十字架,並彼此相愛,因為我們已完全蒙禰所愛。我們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