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不是客旅
梁家麟

經文﹕弗二11-22

11所以,你們要記得:從前你們按肉體是外邦人,是「沒受割禮的」;這名字是那些憑人手在肉身上「受割禮的人」所取的。 12要記得那時候,你們與基督無關,與以色列選民團體隔絕,在所應許的約上是局外人,而且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 13從前你們是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以親近了。 14因為他自己是我們的和平,使雙方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絕的墻,而且以自己的身體終止了冤仇,15廢掉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使兩方借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促成了和平; 16既在十字架上消滅了冤仇,就藉這十字架使雙方歸為一體,與神和好,17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傳和平給那些近處的人,18因為我們雙方借著他, 在同一位聖靈裏得以進到父面前。 19這樣,你們不再是外人或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20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而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21靠著他整座房子連接得緊湊, 漸漸成為在主裏的聖殿。 22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借著聖靈居住的所在。

聖經以客旅和寄居者這兩個意象來描述基督徒,主要在希伯來書十一13彼得前書二11 。 值得註意的是,兩處經文首先強調的不是「客旅」的身分,而是「天國子民」的身分。

希伯來書指出,亞伯拉罕離開原來的家鄉,是因為神應許給他一個新的、更美的家鄉;他之所以要居住帳棚,是因為等待一座神給他 預備的 城。 無論如何,亞伯拉罕是因著羨慕將要得著的家鄉,才毅然成為地上的客旅。

同樣地,彼得前書也指出基督徒獲得一連串新的身分,包括加入聖潔的國度,成了神的子民。 彼得申明我們原來不是神的子民,這身分是後來添加的,並非生下來便有的血緣關系。 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彼得提醒我們,留在人間,我們已不再擁有公民的身分,卻已成了客旅和寄居者。 因為天國不容許雙重國籍,所以我們得放棄人間的國籍,由公民淪為客旅。

兩處 經文都說明, 基督徒並非從一開始便是人間的客旅;恰好相反,如同耶穌基督所說:我們原來是屬於世界的,世界也愛屬於她的;只因如今我們被耶穌基督呼召出來,不再屬於世界,世界才恨惡我們。 我們成了客旅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變節,放棄原國籍,移居別國。 我們既得著天國子民的新身分,便在地上成了客旅。

基督徒之所以成為客旅,是因為有家可歸、有家待歸。 客旅不是他們的第一身分,天國子民才是。 客旅只是天國子民的延伸身分。

本段聖經正好說明基督徒不是客旅,所以成了客旅的道理。

保羅對屬於外邦人的以弗所信徒指出,他們原來是沒受割禮的外邦人。 他們不是以色列民,不在神選民的行列,神的應許跟他們無關,因此也不能分享對將來的盼望,他們是沒指望的。 這裏還用上了「局外人」、「遠離神的人」等稱呼。

因著耶穌基督的拯救,廢掉神和人之間的冤仇,原本遠離神的人,如今得以和神建立關系 (二13);他們不再是客旅,卻成為天國子民,也就是神家裏的人。 「這樣,你們不再是外人或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 神家裏的人了,」(二19)

對神的國而言,我們是由客旅變成國民;對原屬的世界而言,我們則是由國民變成客旅。 這兩重身分轉換是因果關連的,前者在時序上先於後者,也遠較後者為重要。 我們應更看重自己(在神國)的非客旅身分,而非過分強調(在世界 )的客旅身分。

這個理解使我們對自己和世界都更正面一點。 我們不是被世界趕逐出來,被迫成為邊緣人;更不是世界的失敗者,被迫自我放逐、自我邊緣化;卻是自願申請轉換國籍,如今獲得一個最高保障的天國國籍,因而主動放棄世界國籍。 日後當再唱「我是客旅,在世寄居者」的時候,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悲愴和自憐感受,增添多一分的欣喜和自豪。

基督徒的人生永遠是正面和樂觀的,面掛笑容,腰板挺直,充滿陽光氣息。

我不以「人間客旅」作為自我介紹,卻只會說我是「天國子民、神家裏的人」。

思想:

  1. 你對自己作為神家裏的人有怎樣的領會,這個概念能在你的生活裏產生作用嗎?
  2. 想到「人生是客旅」的時候,你會聯想起甚麼來? 短暫、過程、不重要、不執著、出世思想... ,抑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