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黃天逸

經文:詩篇一百二十六篇5-6節

1 (上行之詩。) 當耶和華使錫安被擄的人歸回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

2那時,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那時,列國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

3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

4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這些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尼革夫的河水復流。(“尼革夫”是音譯,意思是“曠野幹旱的地方”,指“南方之地”。)

5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6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歡呼地帶禾捆回來!

5-6節有一點奇怪之處,試想,“歡呼收割”大概是容易理解的,只是,何以撒種會是“流淚”的呢?難道農夫們果真是流著眼淚去撒種嗎?試想:農夫雖然汗流浹背、日曬雨淋地工作,然而,卻確實沒有一個農夫有把握他們所撒下的種子可以有美好的收成;一場大雨、一陣大風,也許足以摧毀他們的心血。

有學者指出:“《詩篇》一百二十六篇的作者和那些喜歡唱這首詩的人,他們一定會認識到生命中的黑暗面;被擄的痛苦記憶刻在他們的骨子裏面、被壓迫的傷痕烙在他們的背脊上面,他們明白到心靈荒蕪和暗夜哭泣的滋味,他們知道什麼叫做『流淚撒種』。”

詩人的一句“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叫我們明白到,哪怕以色列民在過去的日子裏經歷到許許多多挑戰,過程之中滿是淚水,甚至那“流淚”的日子不只一朝一夕,然而,最終的“歸回”卻使他們明白到神是那位仍然掌權(1-2節)、並且一直在作工(3-4節)的神。毋怪乎,詩人能夠在結尾時滿有信心地說:“願那帶著撒種的種子、哭著出去的,帶著禾捆,歡呼地回來。”這並不僅僅是詩人的一個想望,更是他堅定的相信!

喬治慕勒是一個憑信心仰望神的人,他成立的孤兒院裏有兩千名孤兒,有一晚負責夥食的弟兄憂心地告訴他說,明天早上沒有一點食物可吃,慕勒就請這位弟兄和他一起跪下祈禱。

隔天早晨雖然沒有早餐,他仍吩咐人將所有的餐具擺好,孩子們都一一就坐,並每個人都好天真可愛、又傻呼呼的看著院長,因為慕勒對著空空的杯和碟作了謝飯祈禱。就在這時,門鈴響了,有一家面包店由於某一工廠臨時大罷工,老板不曉得如何處理這些已做好的面包,就差人送了一整車過來。

不久,又有人按門鈴,有輛滿載鮮奶的車子,正巧在孤兒院附近拋錨,一直都修不好,老板決定將一車牛奶都送給孤兒院,免得壞掉。

思想

從“流淚撒種”到“歡呼收割”豈會只是一天、兩天,甚至是三幾天的事情?漫長的被擄歲月,也許使以色列人失去盼望;同樣地,那仿佛沒有止息的淚水,常常都叫我們氣餒,然而,勿忘記,我們唯有堅定相信神,並確信過程中所經歷的除了眼淚,同時亦有神持續的掌權和作工,才不致陷入絕望的深淵。最終的“歡呼”必然屬於每一位忠心走完這朝聖旅程的朝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