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 神仍在掌權
黃天逸

經文:詩篇一百二十六篇1-2節

(上行之詩。)

當耶和華使錫安被擄的人歸回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

2那時,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那時,列國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

3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

4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這些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尼革夫的河水復流。(“尼革夫”是音譯,意思是“曠野幹旱的地方”,指“南方之地”。)

5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6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歡呼地帶禾捆回來!

《詩篇》一百二十六篇開宗明義是一篇被擄歸回的感恩詩。

從第1節的“我們好像做夢的人”到第2節“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之間,其實我們錯失了一些極為重要的東西──一個詩人在情緒上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我們好像做夢的人”是什麼意思?值得思想的是:對於被擄歸回的事,詩人第一個反應原來並非“滿口喜笑、滿舌歡呼”,卻是“好像做夢”一般的“目瞪口呆”。何以會這樣呢?

翻開歷史,在猶大一直以來所經歷的許許多多危機中,沒有一個比被擄到巴比倫更危險的了。事實上,這次事件使最正統的猶太人之信心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從猶大子民的眼光來看,在他們被擄這事上,那位從前一直為他們行大事的耶和華神,顯然是一敗塗地的。坦白說,被擄的日子既非一兩天的事,亦並非三五七年就可以重整旗鼓、東山再起;七十年的日子,對於這個被擄的群體而言,也許一切都已經絕望,什麼希望都忘記了。七十年的日子,仿佛就是要逼他們承認和接受──歷史不會再重復,耶和華不會再為他們施行什麼神跡奇事了!

由此看來,對於那一群被擄歸回的猶太人而言,他們的“目瞪口呆”也是不無道理的。試想,一個已經失去了七十年的夢、忘記了七十年的希望,終於重燃起來;在絕望之中,神卻竟然重燃他們的希望,以致充滿他們的乃是“滿口喜笑、滿舌歡呼”。

思想

從“流淚撒種”到“歡呼收割”(5節)又豈會只是三幾天的事情?事實上,朝聖的旅途也是如此地真實,因為,在過程中我們還要經歷許許多多的苦楚、掙紮、傷痛,甚至是軟弱跌倒,然而,每一處卻都是我們經歷神的地方。當詩人高呼:“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的時候,也許同時是要宣告:哪怕在最艱苦的路程中,神也仍然在掌權。

我們對神都有這樣的一份信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