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 “我要向高山舉目”
黃天逸

經文:詩篇一百二十一篇1-4節

1 (上行之詩。)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2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3他不叫你的腳搖動,保護你的必不打盹!

4保護以色列的必不打盹,也不睡覺。

5保護你的是耶和華,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你。

6白日,太陽必不傷你;夜間,月亮也不害你。

7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他要保護你的性命。

8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詩篇》一百二十篇告訴我們:當朝聖者踏上這條朝聖之路的起步點時,我們要知道:耶和華神是我們在這洪濤波浪之中的倚靠;而一百二十一篇呢?詩人要告訴我們:當我們在這路上前進時,神是我們“永遠的保護”。

走進第一百二十一篇,詩人那“舉目”(1節)的行動是非常重要的,何以這樣說?試想,耶路撒冷聖殿建造在海拔一千尺的高山上面,並且根據《詩篇》一百二十五篇讓我們知道,錫安山是被“群山”所環繞的。換言之,對當時候的朝聖者而言,這朝聖之旅的艱難,實非筆墨所能形容。面對著“群山”,前進確實是一項對體能、情緒和心靈三方面嚴峻的考驗。詩人這“我要向山舉目”、並且“我的幫助從何而來”的呼喚卻仿佛提醒我們:切勿忘記在“我們”與“我們所遇到的困難”之間,還有我們的神呢!當詩人“舉目”望見“群山”、望見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的時候,詩人這“舉目”的行動也許並不是迷失方向,而是望見眼前更重要的焦點,就是“從那位創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2節)的“幫助”。由此看來,詩人這“舉目”有兩個重要的意義:

  1. 即使在危難關頭,詩人對神仍然有著堅定的信靠;
  2. 詩人所認信的,不是外邦的神祇,卻是那位與他、並與整個以色列有盟約關系的神。

再讀下去,第3-4節首先讓我們看到詩人所認識的神是一位“保護以色列”的聖者。何以這樣說?

許多時候,當我們讀到這兩節經文時,不期然將焦點放在“不打盹”、“不睡覺”上,突顯出神是一位不疲倦、不需要休息,並且長遠活著、時刻看顧和保護人的神。只是,我們卻忽略了詩人在這裏是刻意將他對神的認識和信心,放置在“以色列的歷史”場景裏。

試想,當朝聖者唱起這一首詩,唱到“保護以色列”一語的時候,他們會想起什麼?也許是他們的先祖出埃及、過紅海的經歷;但更可能的,卻是他們對神的“埋怨”(出十六)、或是因為沒有水喝而與摩西的“爭鬧”(出十七),甚至可能是他們因著摩西遲遲沒有下山而對神的懷疑,結果制造金牛犢(出三十二)等等的“歷史”。事實上,以色列的歷史確實一次又一次地讓我們看到他們如何“不信”神。即使以色列人經歷過許多次神跡,甚至每一個神跡都是震撼人心的,然而,他們仍然是“動搖”。

《詩篇》一百二十一篇讀到這裏,在這朝聖旅途之中,詩人要問一眾朝聖者:我們都對神有完全的信心與信靠嗎?

思想

望向這一位掌管歷史的神,我們確實不用為著面前的難處和挑戰而驚恐,因為,神是一位時刻站在我們難處之中的神。這條朝聖之路也許不容易走過,只是,當我們“舉目”望見這位永遠保護我們的神之時,我們又何用驚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