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姐妹,今天我們探討“從外到內的救恩”系列──“神的作為”這個主題,題目是《盼望、豐盛和能力》第一部分。
我們今天要查看的經文是以弗所書第1章,這是一段很長的經文。在過去多個節目中,我們一直在看以弗所書第1章。我們提到,這一章說明了當你成為基督徒,你在基督裏所得到的寶貴應許。以弗所書1章3節說:“願頌贊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裏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在某意義上,這意味著當你成為基督徒,你好像獲得一筆巨額的信托基金,這是有史以來最巨大的信托基金,要由你自己去找出裏面到底有甚麼,使你可以從中支取款項,好好運用。
在這一章的前幾節經文中,我們看到神賜給我們偉大的應許。首先,祂賜給我們一個新的家。我們得到兒子的名分,神成為我們的父親。這一點我們已經談過。
其次,神賜給我們一個新的國度;我們成為神國的公民。這一點我們也討論過了。
接著,第三點,神賜給我們榮耀的基業。我們談到基督徒在地上生活也可以知道自己的未來是充滿榮耀,我們也談到這對我們在地上的生活有甚麼影響。
最後,在這一章的最後一段經文中,保羅作了一個禱告。保羅已經告訴我們,我們在基督裏得到兒子的名分,在基督裏我們擁有神的國,在基督裏我們也有榮耀的基業;最後,保羅作了一個禱告。
保羅突然作了一個禱告。我們來看看這個祈禱的內容,我們會看到保羅在這一章給我們最後的一個教訓。他說基督徒需要向神祈求屬靈的知識,借此知道自己確實已經擁有甚麼。
讓我給你們讀出以弗所書1章15至23節。你看到整段經文基本上是一個禱告。請聽以弗所書1章15至23節:
[15] 因此,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
[16] 就為你們不住的感謝神。禱告的時候,常提到你們,
[17] 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
[18] 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
[19] 並知道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
[20] 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裏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
[21] 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
[22] 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
[23] 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
這個禱告到底祈求甚麼呢?是祈求知識。保羅一次又一次說:“求神使你們知道,求神使你們知道。”我曾經看過一本研讀版聖經,作者給這段經文一個標題:“保羅為得著知識和能力禱告。”這標題實在誤導讀者。當你使用研讀版聖經時,務要小心!請謹記,那些聖經中的註釋並不是神所默示的,標題也不是神所默示的;即使經文章節的劃分也不是神所默示的。那個標題實在誤導讀者,因為保羅並不是為了得著知識和能力禱告。保羅是求神使我們知道我們已經得著能力。他求神使我們知道神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保羅已經把我們在基督裏的各樣福氣告訴我們,現在他求神使我們有屬靈的知識,叫我們知道這一切。保羅說:“你們唯一缺少的,就是對這一切有屬靈的知識。”
在某程度上,保羅的意思是,我們好像小孩在真理這浩瀚無邊的海洋中最淺的岸邊劃船。基督徒要意識到這正是我們的景況,以免我們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就變得自高自大。此外,我們還要意識到一點,就是當我們看到自己的生命,看到自己在生活中所面對的一切,看到那些困難,我們要意識到,神已經告訴我們那關乎我們生命的一切,神已經賜給我們所需的一切,但我們還沒有開始從這浩瀚的海洋中支取東西。我們還沒有開始。這個奇妙的禱告不是為了得著能力,而是為了得著屬靈的知識。保羅說:“求神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這節經文的意思是:“我祈求你們的心對神的光照有敏銳的觸覺,知道神為你所成就的一切。”要有敏銳的觸覺!
保羅不是為了那能力而祈求,不是為了那基業而祈求,不是為了那榮耀而祈求,也不是為了得兒子的名分而祈求。保羅並不是為了這些東西而祈求——因為你們已經擁有這一切——他祈求你們知道這一切。你看,保羅說:“我不住的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我也祈求祂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那指望、豐盛的榮耀和浩大的能力。”
在聖經中,“知識”這個詞的含意相當豐富,比中文的“知識”一詞豐富得多。閱讀聖經其中一個有趣之處,就是一開始閱讀創世記,其用詞就已經使人感到困惑——人們讀聖經通常都從創世記開始,當你讀到某幾處經文,你會感到很費解,特別當一個小男孩讀到:“亞當知道夏娃,夏娃就生了一個兒子。該隱知道他妻子,他妻子就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以實瑪利知道他妻子,他妻子就生了一個兒子。”請註意,在中文和合本聖經中,原文“知道”一詞譯作“同房”。當一個小孩看了這些經文,他會坐在那裏,心裏想:“甚麼?這是甚麼意思!他知道他的妻子,然後他妻子就懷孕了?這裏一定有些東西我父母還沒有告訴我。”你看,希伯來文中“知識”一詞含意豐富,它的意思不僅是知道一些信息,也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在情感上的相交。
這是個題外話,但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題目,值得預備一篇講道,在日後宣講。你們有些人也略略聽過這一點,就是在聖經中“知道”一詞,可以用來表示性關系。你明白嗎,與一個你不認識、沒有付托終身、也沒有深入了解的人發生性關系,是多麼荒謬的事。當然,對於已婚的人而言,聖經說,你擁有一段美妙的愛情關系。顯然,你對配偶不僅有信息層面上的認識,也有情感上的認識。如果你與一個人在情感上相交,你也希望知道有關對方的信息;你得到有關對方的信息,然後進入情感上的相交。然而,在希伯來文中,“知道”一詞包含了這兩方面的含意。因此,當保羅說,“我祈求你們知道。”他指的是知道甚麼呢?保羅的意思是:“我祈求你們知道,你們蒙神呼召。我祈求你們知道,你們有榮耀的基業在等待你們。我祈求你們知道,你們擁有能力。”這些人都是基督教徒,他們該已經知道了,可是其實他們並不確切真實知道。
今天,你能夠這麼說嗎?你說:“我之所以面對問題,主要是由於我並不是真的知道,但我卻以為自己知道。我認為自己知道,意思是指我相信,但其實我並不是真的知道。我知道,但我並不是真的在心裏知道,也沒有在情感上的認識;我需要這種深入的認識,在我生命中產生影響,使我的生命改變。”你願意承認這一點嗎?你願意承認這一點,而不是惱怒神嗎?你說:“神啊,禰給我的並不足夠。”如果你是基督徒,卻不知道自己在基督裏的身分,當然你的情況就有所不同了。我要對那些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說話:“如果你是基督徒,今天卻仍在抱怨,埋怨神沒有給你一些東西,你就要看看這段經文。”經文說:你真正的抱怨、真正的問題,其實就是你不知道神已賜給你甚麼。
我們來看看亞伯拉罕。在羅馬書第4章,保羅提到亞伯拉罕。神向亞伯拉罕顯現,對他說話。當時,亞伯拉罕和他妻子已經年紀老邁,將近百歲,他們無法四處走動,只能留在那裏等候撒拉懷孕生子。他們已經年紀老邁,但神卻吩咐亞伯拉罕把一生的指望放在一個似乎不可能成就的應許上。在羅馬書第4章,保羅說亞伯拉罕做了甚麼呢?經文說:“他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做成,就將榮耀歸給神,總沒有因不信心裏起疑惑。”經文說:“他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做成,就將榮耀歸給神,總沒有因不信心裏起疑惑。”我很喜歡這段經文。
首先,經文說明亞伯拉罕是從信息層面上的認識開始,他知道神滿有能力。你知道的,你可以運用邏輯思維作理性分析。一方面,也許神並不存在,那麼,你根本就不用為任何事情感到生氣,因為一切都是出於偶然,一切都毫無意義,也沒有對與錯。另一方面,如果有神存在,那麼,他必定是一位擁有無窮力量的神。如果有神,而且他擁有能力,這意味著在信息層面上,你知道神必定有能力,所以你不用擔心任何事情。亞伯拉罕從知識層面上開始,這是信息層面上的認識,然後他開始付諸行動。亞伯拉罕做了甚麼呢?經文說:“他將榮耀歸給神。”這意味著,他認真、莊重地對待神;他把神視為最重要,而神也確實如此。亞伯拉罕有了知識,就開始付諸行動,並且相信神的應許,心裏沒有起疑惑。亞伯拉罕心裏沒有起疑惑。他領受那應許,沒有感到不知所措。亞伯拉罕說:“我要好好思考。我要認真反思。”
我有一位朋友,名叫克艾蒙(Edmund Clowney),他曾經寫過一本關於基督教默想的書。他寫作這本書的時候,超覺冥想很受歡迎,我還記得當時坊間有很多關於超覺冥想的課程和書籍。克艾蒙寫了一本書,名叫《基督徒的默想》(Christian Meditation)。他在書中寫道:“如果你閱讀和研究超覺冥想,你會發現這些東方的冥想方法是完全被動的。超覺冥想背後的整體概念,就是倒空內心的思緒,並且停止掙紮。然而,基督教的默想背後的整體概念,卻是讓你的內心被充滿,並且開始爭戰,讓內心充滿真理。這與超覺冥想剛剛相反。
超覺冥想這種東方的冥想方法是被動的,而基督教的默想卻是主動的。超覺冥想認為倒空內心的思緒是最好的。基督教的默想卻認為這並不好,倒空內心的思緒反而是一個問題;你需要讓內心充滿真理。你看,亞伯拉罕做了甚麼——你可以看到,這貫穿了默想和角力競賽。這就是基督教的默想。亞伯拉罕將榮耀歸給神,他付諸行動。他領受那應許,並且認真思考,心裏沒有起疑惑。他說:“我要敞開自己的心,讓它變得廣闊,可以承受那應許。我要認真反省和思考,品嘗那應許的甘甜。亞伯拉罕這樣做了。他這樣做,直到他心裏火熱,直到他的心對神的光照有敏銳的觸覺,知道神所賜給他的一切。
保羅說:“我祈求神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那些你們以為自己已知道的事情。”這是保羅所說的。這就是他所祈求的。你意識到這一點嗎?在某意義上,如果你相信這一點,一方面你的問題會迎刃而解。你會說:“我在這裏一直抱怨,因為神沒有給我足夠的能力,去處理生活所面對的問題;但實際上,我看到真正的問題是我自己不知道神已賜給我一切所需的。”我沒有讓基督掌管我的生命,我沒有基督的心。願基督的心、基督的真理掌管我。願基督進入我的生命,讓我將榮耀歸給基督。你要向神禱告,說:“主啊!求禰將那賜人知識的靈賞給我。主啊!求禰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我,使我看到這一切如何在我身上成就。”這樣,你就真的開始不再在生命中尋找別的成就。
話雖如此,在禱告之先,保羅指出了一點,我也必須向各位聽眾朋友指出這一點。保羅說:“我將要告訴你一個奇妙的宣告。我要告訴你,只要你明白你的呼召,你就有充足的盼望;只要你明白你要承受的基業,你就有充足的財寶;只要你明白那復活的大能已經在你身上運行,只要你能夠看出這一點,你就有充足的能力去處理任何事情。”因此,你必須承認:“當我違背了承諾,但我卻看不到,我知道我心中的眼睛仍閉著,但神可以打開我心中的眼睛。只要我能夠常常看到這一切,我就看到神能給我偉大無比的生命。”這是一個奇妙的宣告。
然而,保羅一開始就說明,這個應許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得著的,你必須先成為基督徒才可以得著。這解釋了為甚麼保羅一開始就說:“因此,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就為你們不住的感謝神。禱告的時候,常提到你們,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保羅一開始就說:“我既聽見你們……。”保羅正寫信給一家教會,他從沒有到過那家教會,所以他本身並不認識那裏的人。 那麼,保羅怎知道他們是基督徒呢?他說:“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
在本節目余下的時間,讓我給你們闡明這節經文的含意。這是一個測試。這其實是一個測試。保羅說:“我憑這一點就可以知道你是不是基督徒,並且知道這應許是不是給你的。”我會簡單地闡述基督徒應有的生活態度,但是我也必須對那些還未認識耶穌的人說:“你必須註意,你不可一時心血來潮,便說:『太好了,只要我向神祈求這一切,就可以得著了。』”不是這樣的,你必須先成為基督徒。
你怎知道自己是不是基督徒呢?看看這兩個測試。首先我們會看一般的測試,然後再看具體的測試,最後我會作總結。這是很好的測試,其中一個測試是關乎教義,而另一個是關乎實際生活。一個是你所信的教義,另一個是你的實際生活態度。
在大城市中,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中,這兩個概念彼此對立。很多人說:“只要你是一個充滿愛心和同情心的人,其實你相信甚麼也並不重要。”然而,我到過一些地方,人們的想法卻剛剛相反。許多教會都犯了一個錯誤,它們說:“最要緊的是,你必須跟我們所相信的一樣。我們的教義共有七十五條,你必須認同每一條,才可以加入我們的教會。是的,我們的行為有點古怪,我們常常爭辯、常常吵架、常常說長道短,當然我們也常有權力鬥爭,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都相信這些教義。”
你看,這兩個概念不能彼此對立。神不會說:“是的,教義可以證明你是基督徒。”神也不會說:“是的,充滿愛心的生命可以證明你是基督徒。”世上有很多非常仁慈和滿有憐憫的人,但他們不是基督徒,因為他們不相信耶穌。世上也有一些精通神學和聖經的人,他們清楚明白基督信仰的教義,但他們不是基督徒,因為神不是在乎他們的心腸或所過的生活。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兩個測試。首先,經文說:“因此,我既聽見你們信從主耶穌,就為你們禱告。”這是第一個測試,是關乎教義的測試。為甚麼?這是一個很好的測試,因為保羅概括了整個信仰,他說:“你們相信耶穌。”他不是說:“你們相信耶穌,還有加上……”“耶穌;就只有耶穌。”這就是基督信仰與其他宗教的分別。在腓立比書,保羅面對一群人,他們這樣說:“如果你希望與神和好,就必須相信耶穌,還有必須受割禮。”保羅說: “如果你在耶穌以外加添別的條件,就是從耶穌身上有所刪減。”
若你在耶穌以外加上任何東西,就已經弱化了耶穌是救主。祂已經成就了一切。耶穌就是你的一切。一旦你說:“在耶穌以外還要加上別的條件”,你就完全否定了耶穌。因為你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一個得救的人與一個未得救的人之所以有分別,不是因為相信耶穌,而是因為那些我所加添的附帶條件。”保羅說:“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成為基督徒的真正意思,就是要明白基督是你的一切。如果有教會說:“你要相信耶穌,另外,還要接受我們的洗禮,才能得救。”這種說法完全否定了正統基督信仰。他們說:“你要相信耶穌,還要來我們的教會聚會,參與這一切儀式,並且順從我們的領導。”他們說:“你需要耶穌,也需要我們。”人們以各式各樣的方法,在耶穌以外加添別的條件。
我初信的時候,正值美國的“反主流文化運動”以及“耶穌運動”時期,我有一位好朋友,剛剛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去。當時,他剛剛歸信耶穌,到了家鄉附近一個小鎮,走進當地一家小教會。我不會告訴你那是甚麼宗派的教會。他走進那家教會,有一位男士到門前接待他,對他說:“小子,你先去理發,然後才可以在這裏敬拜。”那是1970年代,那家教會並不是甚麼邪教。他們沒有說:“你必須受洗三次,要在某特定地點,在特定的洗禮池受洗,還要從頭到腳徹底浸入水中,才可以得救。”我的意思是,這樣說的教會必定是邪教,但我朋友走進的那家教會其實也相去不遠。在耶穌以外加添任何東西,都是異端邪說。耶穌就是你一切所有。可是,請註意,經文並不只是說“主耶穌”,新約聖經說“耶穌是主。”“耶穌是主。”這實在很奇妙。
新約聖經是用希臘文寫成,每當經文說“耶穌是主”或說“主耶穌”,都是使用一個特定的希臘字——“主”(Kurios)。耶穌是主(Kurios)。這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用詞。它的真正意思是“配受崇拜的主”。當羅馬凱撒大帝開始自稱為神,建立自己的廟宇和敬拜禮儀,下令人民敬拜他的時候,他的信條就寫上“主凱撒大帝”(Kaiser Kurios)。當舊約聖經翻譯成希臘文的時候,每當舊約希伯來文聖經出現“耶和華”的名字,都翻譯成希臘文的“主”這個字。耶穌稱自己為主,保羅也稱耶穌為主,他的意思是:“祂是神。祂配受崇拜。”
這一切都表明你必須相信耶穌,但你不能單單以你所喜歡的舊有方式來相信。你必須相信耶穌是那位親自向世人顯現,三位一體神的第二位格,是神的兒子,是道成肉身的神。在這段美妙的經文中,你看到兩個基本的信仰教義。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說:“兩者都是教會興衰的關鍵教義條文。”這是教會興衰的關鍵教義條文。你可以否定許多別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否認這些教義,就是把福音的核心意義全然掏空。
你相信耶穌是神,並且相信唯有祂是你的救主嗎?你相信你單單因信稱義,而不是靠行為得救嗎?你相信這教義嗎?你相信耶穌是道成肉身的神嗎?你必須相信這兩個教義,才能成為基督徒。如果你把其中一個教義拿走,這就會變成另一回事,這是另一個信仰。其他所有宗教信仰都說:“要行善,做個好人。”如果你否定其中一個真理,基本上你的意思是:“基督信仰只是導人向善而已。”從前,馬丁‧路德以為基督信仰的本質就是將自己的義獻給神;後來,他透過羅馬書明白了基督信仰的本質,其實是從神那裏領受義。如果你拒絕其中一個真理;如果你無法接受耶穌是降世為人的神;如果你無法接受單單信靠耶穌,就可以創造奇跡,使你得以重生,並且罪得赦免,再沒有人能定你的罪;如果你無法相信這些教義,你就不是基督徒了。當然,你有權不相信。我只是說:你不是基督徒,就不要自稱是基督徒了。首先,你必須相信主耶穌。
接著是第二個測試。第二個測試是“親愛眾聖徒”。你知道為甚麼除了教義之外,還要加上愛呢?有很多人是基於錯誤的原因而相信正統基督信仰。有些人相信正統基督信仰,是因為他們很熟悉這個信仰,感覺很親切。他們自幼在教會長大,從小就接受父母所教導的真理。顯然,很多人都接受使徒信經,他們接受那些信經,他們相信主耶穌,他們也相信教義。可是,他們之所以相信,是出於一份懷緬之情。 他們相信,是因為他們需要那份安全感。
在成長階段中,你備受呵護,對你來說一切都合情合理,因為年幼的時候,你相信父母總是對的,你對那些日子非常懷念,你對童年時到過的地方或接觸過的事物產生一種依戀之情。當我的孩子還年幼的時候,幾乎每年七月最後一個星期,我們都會去一個湖畔度假村度假。後來,我們不能再去那裏度假,因為度假村售出了,不再開放給遊客。我的孩子對那裏十分依戀,甚至連我也有這種感覺,因為過去二十三年來,我們每年都到那裏度假。對於年輕時所經歷的事情,我們都十分依戀。那裏給我們一份安全感。同樣,許多人接受正統信仰,也只是出於那份依戀之情,他們接受那信仰,可是他們的生命根本沒有真正的改變。
事實上,他們還沒有被聖靈光照,敞開自己的心,認罪悔改,並且因著對基督的愛,而接受基督的真理。他們只是愛慕那種親切、熟悉的感覺,因為他們一直都是這樣相信。你很容易分辨這種人,因為他們不會有任何疑惑,也不會提出任何問題。對於任何事情,他們都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事實上,他們 不喜歡你提出問題,他們只想相信。任何這樣相信的人,從不會因疑惑而有所掙紮,他們從不會改變,也從不會去探究和思考。他們並不是真正的渴慕真理,也不是真正的愛慕基督,他們只想堅守自幼就認識的信仰。另一方面,有些人卻只想要有熟悉感和確定性。
有些人被基督信仰所吸引,是因為基督信仰是最合理的宗教。我很樂意與人們討論這議題。其他宗教不是充滿神秘主義色彩,就是獨斷專橫。那些宗教要麼就沒有甚麼教義和真理可言,因為那只是一種神秘的經驗;要麼那些宗教就非常獨斷專橫。他們說:“這就是你要遵循的方式,因為有天使降臨,把這事告訴我們的教主。事情就是這樣,不得有任何疑問。”這顯然並不合理,但只管相信吧。然而,基督信仰卻截然不同,我相信去過教會的人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如果你頭腦清晰分明,只喜愛追求知識層面上確定和一致的道理,也許你會被基督信仰所吸引。然而,追求真理本身絕不是最終目標。
如果你是真正的基督徒,你會發現自己喜愛基督信仰的教義,但不僅如此,你也必須順服你的主。耶穌從聖經中給你很多教訓,雖然你不喜歡這些教訓,甚至這些教訓似乎並不合理,你也順服。不論是喜愛追求清晰分明的道理,還是由於自幼受了真理的教導而抱著懷緬之情,都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
人們因著各種不同的原因而相信,卻沒有真正與耶穌基督相遇,他們並沒有認罪悔改,看不到耶穌奇妙的恩典,也沒有重生。這就是為甚麼保羅把愛加在這個測試中。
如果你是真正的基督徒,你的信心不僅能通過這測試,你還會漸漸成長,成為一個充滿愛的人。經文不是說:“你馬上就會成為一個充滿愛的人。”經文也不是說:“我知道你是基督徒,因為你相信主耶穌,以及你完全充滿愛,時時刻刻都愛眾人。”經文不是這樣說。哥林多前書十三章說: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計算人的惡。換句話說,愛是一切的總綱,愛包含了耶穌基督一切的性情。你看到耶穌是何等忍耐、謙卑、不輕易發怒;祂面對批評和迫害,仍然保持平靜安穩。這一切就是愛。如果你是真正的基督徒,你會發現自己逐漸成長,一步一步地成長,成為一個越來越有愛心的人。這種情況有沒有在你身上發生呢?問問自己吧。問問身邊的人。這事必須發生,不然你就不是基督徒了。隨著相信教義上的真理,也必須帶來性情的重塑。
請聽,這段經文其中美妙之處就是,保羅給我們說明如何在生活中具體地實踐愛,而不只是籠統地談論愛而已。保羅說:“我知道你們親愛眾聖徒。”聖徒是指其他基督徒。“聖徒”一詞泛指“聖者”,而不單單是指那些歷代以來被天主教教會認可並尊崇的聖人。保羅使用聖徒一詞,並沒有這個含意。
你知道這意味著甚麼嗎?這是你分辨自己是不是基督徒的方法。首先,你會發現在你身邊,不論是工作場所、學校或其他地方,都有很多你不喜歡的人;當你去到教會,情況也是一樣。在你身邊有很多你不喜歡的人,你無法與這些人融洽相處,他們與你不是同一類人,也許是不同種族、不同社會階層或不同性格。可是,如果你是真正的基督徒,已經重生得救,你會發現,你用來建立自己身份的東西,以及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會把你和那些擁有相同價值觀的人連系在一起。
如果你人生中最看重的是錢,你會很想跟有錢人聚在一起。如果你熱愛文學,你會很想跟熱愛文 學的人聚在一起。如果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耶穌基督,你會發現自己被其他基督徒所吸引,即使他們是你不喜歡的人,他們與你屬不同種族和社會階層,而且他們與你的性格不同,你本該無法與他們融洽相處,你的家人或你所屬小區的人也不想與他們打交道,但現在因為你是基督徒,他們也是基督徒,所以你被他們吸引。你發現自己喜歡與他們聚在一起,對他們的愛也不斷增長。
我常常引述威爾斯傳道牧者鐘馬田博士(Dr. Martin Lloyd Jones)的話。在二十世紀初,鐘馬田博士在英國當醫生。後來,他離開醫護工作,到了威爾斯一個偏僻的小漁村牧養教會,他所服事的人都沒有受過教育,是當時英國最低下階層的人。有時候,他在想:“假如撒旦來問我:『你怎麼知道自己是基督徒?』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回答。有一天,他反過來這樣說:『撒旦,我很想知道,為甚麼我寧願在威爾斯跟卑微的漁民談論耶穌,現在我很喜愛跟他們談論耶穌,過於喜愛跟同輩朋友,或那些與我上同一所學校、屬同一個社會階層的人談論醫學。』他說他生命經歷了徹底的改變,他從沒有經過任何訓練去這樣做,但他愛所有的聖徒。”
你在自己身上看到性情的重塑嗎?你看到主耶穌就是你的一切嗎?耶穌是你的主嗎?你讓祂作你的主嗎?只要你知道這些偉大的應許,只要你知道你已得著所需的一切,你就擁有這一切了。你要向神禱告,說:“求禰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我,使我知道那盼望、基業和能力。”也許今天你意識到自己不是基督徒,那麼,你要祈求的,不是知識而是祈求耶穌進入你生命,你禱告說:“主啊,求禰進入我的生命。我願意相信主耶穌,求禰重塑我的性情,求禰用禰的愛充滿我。”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的應許,求禰借著聖靈教導我們如何在自己身上實踐出來,使我們知道禰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禰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禰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祈禱是奉耶穌的名字,阿們。